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企业的“民工荒”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企业的“民工荒”摘要:从经济学需求供给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劳动力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变动阐释“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分析民工劳动力市场供求模型与形成机制,进而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解决“民工荒”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民工荒,劳动力市场,供给曲线,需求曲线一、背景资料“民工荒”主要是指收入低、重劳动力型的民工短缺现象,曾经因为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回暖,关于“民工荒”现象又开始占据各大媒体的版面。
二、劳动力市场的分析1、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工供求的市场。
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存在供给和需求曲线,与经济中的其他市场一样,劳动市场也是由供求力量支配的。
正如图1所示,E1是市场的均衡点,Q1是均衡劳动量,W1是均衡工资。
2、劳动需求曲线的移动一是产品价格变动引起劳动需求曲线移动。
二是技术变革,技术进步通常增加劳动需求,也可能减少劳动需求。
劳动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右移,由D1变动到D2;劳动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左移,由D1变动到D3,均衡数量Q与均衡工资也发生相应变化,如图1。
3、劳动供给曲线移动一是嗜好变动引起劳动供给曲线移动。
二是可供选择的机会变动。
三是工人地域变化。
劳动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右移,由S1变动到S3;劳动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左移,由S1变动到S2,均衡数量Q与均衡工资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图2。
三、经济学角度分析“民工荒”现象的原因1、企业对民工的需求增加。
(1)随着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经济高速增长对劳动力产生了十分旺盛的需求。
(2)企业人力资源低成本战略。
长期以来我国民工工资持续偏低,低工资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3)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区振兴和中部崛起增加了劳动力需求,为中西部地区创造了许多工作机会。
2、社会对民工相对供给减少。
(1)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增加使得农民工退出沿海城市。
随着农产品提价,务农的比较效益有所提高,民工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上升。
_民工荒_现象的经济学解释_基于劳动力供需双方知觉的分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6卷) JOURNAL OF S OUTH CH I N A AGR I CULT URAL UN I V ERSI TY (S OC I A L S C I E NCE E D I TI O N ) No .22007(Vol .6) 收稿日期:2007-03-08 作者简介:余秀江(1968-),女,云南德宏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解释———基于劳动力供需双方知觉的分析余秀江1,王 浩1,龙彦熹2(1.华南农业大学a .经济管理学院;b .广东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42;2.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 要: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是有悖于经济学常理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供需双方知觉上存在的偏差,导致劳动力价格上存在太大的差距。
要解决“民工荒”问题,就必须从政府、企业及民工三方面着手,尽量缩小劳动力供需双方知觉上存在的偏差。
关键词:民工荒;劳动力;供需双方;知觉中图分类号:F304.6;B8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02(2007)02-0032-08一、问题的提出2004年初以来,我国东南沿海相对发达地区,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民工荒”现象,农民工短缺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重点地区估计缺工10%左右。
“民工荒”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发生的一种现象,对它的研究应该追溯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理论。
1954年刘易斯(W.A.Le wis )创立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模型”。
在此模型中,城乡实际收入差异被认为是劳动力决定从农村流向城市的惟一理由。
只要城市工业部门的一般工资水平高于乡村农业部门的一般工资水平且达到一定比例,农民就愿意离开土地,迁移到城市中,谋求新的职业[1]。
这就隐含了一个假定:任何一个愿意迁移的农民都可以到城市的现代工业部门找到工作,而不存在城市部门的失业。
“民工荒”现象劳动经济分析及对策

“民工荒”现象劳动经济分析及对策摘要:2004年春季,我国以东莞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突然出现了“民工荒”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工荒”的势头并没有减弱。
到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荒”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农业大国来说,发生“民工荒”似乎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此,“民工荒”的出现就很快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也成为经济学界讨论和研究的一个热点。
关键词:民工荒劳动供给对策一、“民工荒”背景工资偏低又遭遇物价上涨是“民工荒”产生的根本原因。
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4年的1—9月份消费物价指数同比增长4.1%,这便相当于农民工的实际工资下降了4.1%。
而粮食价格从负增长转为正增长的影响也是致命的。
粮价的高速增长对于其它居民的影响也许并不大,但对于恩格尔系数较大的农民工无疑是雪上加霜,以致在城市打工所拿的名义上与过去相等的工资甚至无法维持和过去相当的生活水平。
而当前的现实是,工资水平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物价和消费水平却不断提高,尤其是2003年以来,中国的物价呈现恢复性上涨,cpi(消费者价格指数)由过去的负增长转为现阶段的4%—6%,农民工最基本生活资料粮食上涨得最为厉害。
物价的上涨无疑导致了农民工生活费用的大幅上升,所以,尽管名义工资维持不变或略有增加,但实际工资大大降低,农民工工资水平实质上是“不涨反降”,使他们很难维持和过去相当的生活水平,打工红利逐年降低。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月平均工资在700元(含加班费)以下的企业普遍招工较难,1000元以上的企业招工相对较为容易。
由此可以看出,“民工荒”并不能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都有了工作,是物价和生活费用的上升,使“打工不挣钱”以及其他一系列诸如工作条件差、工伤事故频繁、福利和社会保障待遇缺失、无形的心理成本等问题凸现出来,逼迫农民工不得不流向相对有利的企业和地区。
对“民工荒”现象成因的U-V分析

对“民工荒”现象成因的U-V分析运用劳动经济学U-V分析的方法,针对“民工荒”与“就业难”问题并存的现象,分析认为“民工荒”是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上资源配置效率机制的变化而引起的现象,属于摩擦性失业的一种,并非是受到劳动力市场上供给需求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现象,而是受一些结构性因素的影响所致。
标签:U-V分析;民工荒;就业难0引言在以往的公众认识中,我国的农民工劳动力资源可谓“十分丰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也认为,在城乡存在收入差距的条件下,只要没有其他障碍,农村劳动力应该会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
但是,仿佛就在一夜之间曾经的9800万进城民工忽然“断档”,曾经被各家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民工潮”忽然变成了“民工荒”,这种经由我国东南沿海城市不断蔓延开来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经济和社会原因呢?这一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关于“民工荒”的成因更是众说纷纭。
针对“民工荒”与“就业难”问题并发的这一特殊现象,笔者尝试用劳动经济学中的U-V分析方法来探讨这一问题。
1农民工劳动力市场U-V分析模型的建立U-V分析是从失业(unemployment)与职位空缺(vacancies),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在失业U的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职业空位V则是求大于供的表现。
U,V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如图所示:联系上文所说的“民工荒”现象,可知当今不仅东南沿海城市,就连中西部城市的一些企业之中,都开始出现了在民工劳动力方面的职位空缺,但同时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却还存在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
一方面雇主雇不到员工,而另一方面可以从农村转移出来成为农民工的潜在劳动力却宁愿失业也不填补为数不少的职位空缺。
不妨令农民工劳动力的职位空缺为V*,不愿就业、失业为U*,如图1所示,纵轴取U与V,横轴取供求关系。
横轴上的点e是充分就业点,点e 左侧的区间表示求大于供,右侧的区间表示供大于求。
基于经济学视角下我国“民工荒”现象

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民工荒”现象浅析摘要:从2004年民工荒首次出现,到2009年民工荒问题的加剧,民工荒问题似乎成为每年都要经历的事情。
但是民工荒问题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究竟意味着什么?本文试图以经济学的视角全面而客观地阐释民工荒现象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指出中国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民工荒;新生代农民工;人口红利;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现象描述2004年作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集中地东南沿海地区首次出现了民工荒。
随后各年民工荒现象在春节前后不断出现,特别是2009年由于受到前一期金融危机的影响,民工荒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有数据显示,2009年6月深圳市用工缺口超过6万人,7月浙江省用工缺口已达25万人。
随着民工荒问题的加剧,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二、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分析(一)随着劳动力不断转移,刘易斯拐点逐渐逼近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劳动力存在着无限的供给,农村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转移到工业等部门,而且此时劳动力工资不会上涨。
如果全部剩余劳动力都转移以后,工业部门如果继续吸纳劳动力,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会逐渐提高。
这个临界点就叫做“刘易斯拐点”。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较高的人口红利,但随着民工荒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人口红利顶峰正在过去,虽然目前我国农村还存在着很多剩余劳动力,但是我国向刘易斯拐点逼近的趋势却越来越明显。
首先,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人口增长的速度开始放缓。
其次,我国人口结构分布很不合理,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强。
(二)促进农民工转移的推力和拉力都在逐步减弱根据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影响人口流动有两大因素:推力和拉力,推力源于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而拉力则产生于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条件,而人口流动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1、随着农村经济的发民和中西部地区的倔起,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转移的推力减弱。
“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4 20 市 究 囝 —0 - 场研 1
各
抒
己 见
大 量民工 , 量无知识人员 , 大 大量廉价 劳动力 , 国工业 生求职市场 的供过于求的失衡 。 中
的大部分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行业 ;就业难”却又说明 “ 可是找不到民工的企业为什么不去录用这些有知识
了中 国有大量的知识 密集 型人 才 , 高学历人才 , 但却没有
东 莞缺 工 10万 , 0 深圳缺 工 9 ) 温州节后用工缺 口达 海蔓 延到北方 内陆 , O万 , 从东 部扩展到 中部乃至 全国, 暂时 从 8 0万 , 上海春 节过 后用工市 场遭遇从 未有的“ 饥荒 ”仅餐 ,
饮行业缺口就近 1 。而就在 刚刚过去 的 2 0 0万 0 9年年底,
能是最复杂的一年 , 宏观层面就业形势相 当严峻 。 整个 在“ 民工荒” 成为大 家关注的焦点的同时 , 另一边大学 生就业难 的情况却愈加严重 。随着我 国声势浩 大的高校
在这全 国经 济回暖 的形势 下 ,民工荒 ” 就业难 ” “ 与“
扩招 ,中 国的 高等 教育以一个急 转弯走上了大众化 的道
20 年以后 ,大学毕业 生数量连续每年以 3%左右的比 01 0 例递增 。与此 司时 , 临着“ 几年 大学毕业生初次就 却面 近
一
、
“ 民工荒 ” “ 与 就业 难” 并存的 历史
业率约为 7 %, 学生待就业的人数将会逐渐增 加” 0 大 以及 “ 当前失业率已达到 7 的现实 。到今年 也就是 2 1 %” 00年 为止 , 初步统计高校毕业生人 哿 高达 6 0万 。从 以上数 3
一
的缺 工变成 了长期的趋势 。并且当时反映缺 工的多数是 些制衣厂 、 3 畦 子厂等 简单加工型企业 , 今年节 后缺工却
民工荒成因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民工荒”成因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朱洪蕾3080101047 人文科学试验班0808班摘要:对于在中国农业人口依然过剩的情况下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的现象,以往的研究大多限于对现在的案例描述及其总体判断,缺乏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要消除“民工荒”现象,必须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完成过程。
即农村劳动力不仅要从农村转移出来,而且要实行市民化。
只有这样,才能结束农民工“候鸟式”的生活和就业方式,为城市建设提供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才能实现城市工业化建设。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减少我国农业人口比重,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决策行为利益比较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观点述评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市场化改革,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民工潮”。
2004年,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达到1.06亿人。
但自2004年下半年起,全国大范围内相继出现“民工荒”现象。
这次缺工潮不仅缺熟练技术工,也缺一般工种的工人。
过去企业招工写的都是“招收熟练、熟手、高级技工”,而今则增加了不少“大量招工”、“急招、急聘工人”、“有无经验均可”等字眼。
在“民工荒”最严重的珠三角地区,媒体发出“珠三角缺工200万”的惊呼!在中国农业人口依然过剩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的现象呢?针对当前的“民工荒”现象,一些国内学者进行了一些专题研究,试图探讨其成因与对策。
主要有两条思路:(一)刘易斯拐点论。
该观点对“民工荒”成因进行解释建立在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基础上。
这种观点认为。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由传统部门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的工业化过程。
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逐渐转移,滞留在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后,经济发展就到了“刘易斯转折点”,也就是说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根本转变。
而中国目前的“民工荒”现象就是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的标志。
“民工荒”的微观经济学解释

“民工荒”的微观经济学解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工荒”现象。
2011年1-10月,全国累计外出农民工达1。
25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
5%,其中本地农民工同比下降2。
3%。
近日,李克强总理在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时表示,将通过新建一批跨行政区域和东中西部合作的区域发展平台,破解“民工荒”等结构性就业难题。
而为何会产生“民工荒”这一问题呢?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什么是“民工荒”?民工荒,是指在劳动力需求旺盛时期,劳动者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民工荒是一个经济概念,它反映了企业在用工高峰期存在的对技能素质相对较低但工资相对较高的劳动力的需求,也可以说,民工荒是供给不足。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时,劳动力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各自都无弹性。
民工荒是指在劳动力需求旺盛时期,劳动者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也即是,此时,对用工数量有较大需求的企业不能获得足够的劳动力,而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的状况。
目前我国的情况正属于这种状态。
“民工荒”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对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解决“民工荒”对于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必须保持在1300万个以上,才能实现城镇就业的充分就业,也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因劳动力需求旺盛引起的“民工荒”现象。
第二,解决“民工荒”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在一定的时期内,如果某些地区或行业大量吸收外来务工人员,势必造成该地区或行业劳动力紧张,引起失业率上升,从而引起社会不稳定。
因此,及时地把劳动力转移到适合就业的领域,是一个社会稳定的保障。
要解释民工荒,首先要了解“民工”的由来。
据相关统计,民工多指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劳动者,以前所说的民工主要指外出农民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 本文从供给与需求出发,分析了民工荒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民工荒问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民工荒现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种短期的变化。
在政府的宏观导向与市场调节作用下,劳动力流通会变得更加通畅,农民工的生活,就业,社会地位都会得到改观。
[关键词] 民工荒供给与需求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Laborer Wild Phenomenon
Abstract: This article embarked from the supplies and the demand, has analyzed the reason which the laborer uncultivated land appeared and solves the laborer wild problem to need the government 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market regulation unifies. This article believed that, the laborer wild phenomenon is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 stage which consummates unceasingly must experience, is our country labor market one kind of short-term change. In under government's macroscopic guidance and the market regulation function, the labor force circulation can become more unobstructed, peasant laborer's life, the employment, the social position can obtain has a new look.
Key words: laborer uncultivated land supplies and demand government's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market regulation unify 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做出了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的决定,从而掀起了中国农村第三次解放浪潮。
一度使我国每三个产业工人中就有两个来自农村的农民工。
他们为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拉动交通、邮电、金融业的发展。
同时将现代城市的文明要素带到了农村,推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及城镇化建设。
可以说他们已成为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的根本力量,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使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一度出现民工荒问题。
为此,笔者从当前供给与需求方面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 . 当前我国农民工的供给与需求
民工荒的出现与供给与需求有着直接的关系,需求的增多与需求区域的不均衡及供给的相对减少导致“民工荒”这一现象的出现。
下面笔者从目前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现状及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需求方面
1. 200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比上年增长9.9%,第二产业增加值86208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73395亿元,增长9.6%。
同样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创造这些产值。
对农民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同时,加入WTO 后,东南沿海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区振兴及泛珠三角合作等因素,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
2. 区域需求不均衡原因是改革开放初期,民工大批涌向东南沿海地区劳动了严重供过于求于是很多企业违反劳动法规,工资低,生活条件差。
但现在各地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导致现在沿海的吸引了越来越小。
3. 现在企业对民工的技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技术性工人短缺。
(二)供给方面
民工来源相对减少原因有以下几个
1. 农民工工资水平太低。
在李涛2005年京、粤、青(岛)三地农民生存与发展基本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一个月500—800元收入是农民工的平均收入水平。
在调查的515份问卷中,有三百人集中在这个范围,占58.1%;500元以下的占11.6%;800-1000元的占14.7%;1000-1200元的占6.4%。
国家统计局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收入的一份调查显示,该地区农民工平均工资只有600元左右和他们父辈们20多年前外出打工时的收益水平差不多。
2.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拖欠农民工资已成为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
国家建设部统计局显示,目前全国累计拖欠3660多亿元公款中,拖欠农民工工资占近十分之一,即在全国基建行业三千万农民中,平均每人被拖欠工资1000元。
《工人日报》2006年6月23日发表《农民工维权高成本症结何在》,湘潭县80多位农民被拖欠工资已长达六年之久,以凑钱打了三场官司,面对第四场要交的10000元代理费时,民工们都懵了。
像这种案件,在报纸上已不罕见。
甚至还有讨薪不成,告状无门反遭欺凌殴打的事件,正是这种基本权利的侵害,使得民工“一走了之”。
3. 农民工生存环境极为恶劣。
工作繁重,肮脏,收入低,没有社保医疗及子女教育方面的保障,同时受城里人的歧视。
《工人日报》报6月24日兰州东部一建筑工地发生50多位农民工集体食物中毒的事件。
虽然各省卫生部经常颁发文件改善整治,但却一直得不到保障。
同时医疗方面也得不到相应保障。
四川一普通的工伤案历时三年,河南一事实清楚的工伤案历时六年。
陕西一起劳动纠纷案诉讼10年,侵犯劳动者权利的案件不绝于耳。
4. 农作物价格的上涨,使得农民收入增加,部分农民工转向农业,或选择在当地发展自己的事业。
5.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行使得农民就业的时间推迟,也导致了劳动力资源的短缺。
6. 用人素质要求提高,许多农民工自身的文化技能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民工荒并不是数量荒,而是质量荒。
从珠江三角洲来看,缺的主要不是刚从农村来的民工,而是有一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民工。
7. 农村地区信息不够流通,盲目进城打工,造成就业难招工难。
二. 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对策
民工荒虽然在长远来看,带来了深刻的结构调整,使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或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向内地转移,同时有利于企业的创新与优化管理,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计划消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它也引起了决策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因此民工荒问题亟待解决。
解决这问题,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一)政府的宏观调控
1. 加大对用工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的监察力度,切实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
2. 加大加快立法力度,探索适用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工伤制度等,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工人日报》报道全国农民工“平安计划”启动,用三年的时间,全面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
对农民工地伤后的长期待遇可试行一次性支付和长期支付两种,方便农民工领取和享受工伤待遇。
3. 建立劳动力供求预警机制主要是指在劳动力输入与输出地之间建立,包括信息发布、岗位需求等。
加强政府引导,为民工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
4.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给他们打造和提供培训平台,提高综合素质。
(二)市场调节
1. 企业要改善民工的工资待遇和劳动环境,尊重民工价值。
2. 企业应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及时发布用工信息,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3. 企业应该不断的创新,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
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民工荒问题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新变化,笔者认为它必定是短期的,阻碍劳动力流通的各种因素会逐渐被消除,劳动力流通会更加顺畅,农民工就业、生活、社会地位会得到改观。
[ 参考文献 ]
[1] 农民工公共政策改革与服务创新论集(第一版)[C]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5
[2] 工人日报[N] 2006-6-4第15460期 2006-6-21第15477期 2006-6-23 第15479期
[3] 江胜蓝关注民工荒[D] 华南农业大学 2005-2-1
[4] 王美艳劳动力迁移对中国农村经济影响的研究综述[D]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2006
[5] 周德魁管窥“民工潮”之无效资源配置[D]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 2006
评语:
民工荒问题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种短期的变化。
作者在此认为在政府的宏观导向与市场调节作用下,劳动力流通会变得更加通畅,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本文论据比较详实,主要通过供求关系的分析来阐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