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速度的测量》(课堂PPT)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节 平均速度的测量ppt课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节 平均速度的测量ppt课件

s1=
t1=
v1=
s2=
t2=
v2=
实验进行中……
实验结论与分析: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t1=
v1=
s2=
t2=
v2=
讨论: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
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 的平均速度?
根据公式: v3
s1 t1
s2 t2
计算。
3.实验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总结:
(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难点是计时结束 要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时记录 结束时刻。
(2)在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物理量的 对应,而绝不能认为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值。
1.测量正常行走、竞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
活动器材:停表或手表、卷尺、小红旗。 活动地点:操场。 活动过程:每个实验组至少有5人。 (1)在操场上,测出30 m的路程,每隔10 m做一记号。 (2)选出3位同学做计时员,分别站在10 m、20 m、30 m处。 (3)选1名发令员,以小红旗的下落表示计时开始。 (4)选手可以分别采取正常步行、竞走或跑步的形式完成30 m的路程。 (5)组内同学互相交换角色,重复实验。 (6)将每一次的实验数据填在表中。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2、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3、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4、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5、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6、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7、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8、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9、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10、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11、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12、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 13、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14、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15、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6、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17、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 18、××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19、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20、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21、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 22、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 23、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24、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25、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

1.4测量平均速度-课件

1.4测量平均速度-课件
斜面坡度过小,小车做变速运 动不明显,也可能不会运动; 坡度过大,小车运动太快,用 时太短,会增大测量时间的误 差。并且测量过程中也不能改 变斜面的坡度。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注意事项: 2、实验时为什么每次都要让小车从静止释放?
由静止释放,则每次小 车的初速都为0,都相同 ,这样保证了实验控制 变量的要求。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2、由静止释放小车,用__停__表__测量小车从斜面顶 端滑下到撞击到挡板的时间,记为
实验:测00m
2.2s
0.32m/s
3、根据测得的 程的平均速度
,利用公式: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1.4《 测量平均速度》
温故知新
速度的定义是什么?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公式为: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机械运动有哪些分类呢?
曲线运动
机械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温故知新 快速判断下列运动属于哪类机械运动?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 观察并思考,图片中下滑的物体在做什么运动?
由公式
可知实验结果偏大。
超声波测距
倒车雷达
超声测速仪
由于超声波指向性强,能量消耗缓慢,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
较远,因而超声波经常用于距离的测量,如测距仪和物位测
量仪等都可以通过超声波来实现。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
度约为340m/s。
超声波测距
由于超声波指向性强,能量消耗缓慢,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较 远,因而超声波经常用于距离的测量,如测距仪和物位测量仪 等都可以通过超声波来实现。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 340m/s。

《测量平均速度》课件

《测量平均速度》课件

___2_4___m/s
a.要提前做好分工协调(发令员、操作员、 计时员、记录员)。 b.每一组数据要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 ②实验要求得到运动到底端和到中点两
实个验结要果分,两怎大么步办:?金属片卡在底端 测量完后,再将金属片卡在中部测 量。每次测量可测三遍以上。
实验步骤: A.调整斜面装置,保持较小的合适的倾角。
B.将金属片卡放在底端,小车放在顶端。标好起点,测出
金属片
60
40 50
金属片
30 20
10
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 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 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金属片
金属片
实验数据:
路 程(m) S1=0.6 S2=0.3 S3=S1-S2=0.3
运动时间(s) t1=4 t2=2.5 t3= t1- t2=1.5
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计入表格。
C.释放小车同时用停表计时,到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
时,得到时间t1,记入表格。
D.将小车重新放到顶点,重复测量两次,记入表格。
E.将金属片移到斜面中部,再测量三次路程s2和时间t2,记
入表格。
F.由测出的数据,依据公式 v=s/t 算出各个速度,求出平
均值,得到结果。
问题2:想一想,超声波的测距原理在生活当中 常有见哪的些有应:用方式? ①道路交通限速时,用来测车速。 ②海洋深度测量、鱼群探测等。 ③蝙蝠确定前面的障碍物。
一.测量“斜面上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①原理与器材; ②方法步骤; ③误差分析与注意点。
二.实验的改进和扩展
超声波测距,计算机测量、显示速度。
过小则小车不动,稍大就会使小车过快,计时不 准。起止点距离适当大一点好。 b.测同一组数据时保证起止点相同。 c.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 d.对刻度尺和停表读数要规范准确。

测量平均速度 (共50张PPT)

测量平均速度 (共50张PPT)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
练习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小 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s t
长木板 木块 挡板 小车 停表
刻度尺
实验步骤:
A.调整斜面装置,保持较小的合适的倾角。 B.将金属片卡放在底端,小车放在顶端。标好起点,测出小 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计入表格。 C.释放小车同时用停表计时,到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 得到时间t1,记入表格。 D.将小车重新放到顶点,重复测量两次,记入表格。
问题④:要减小误差,应注意什么?
安装置时,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 过小则小车不动,稍大就会使小车过快,计时不 准。起止点距离适当大一点好。 b.测同一组数据时保证起止点相同。 c.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 d.对刻度尺和停表读数要规范准确。
金属片
s2 t2
【设计表格】
路 S1= S2= S3=S1-S2= 程(m) 运动时间(s) t1 = t2 = t3= t1- t2= 平均速度(m/s) V1= V2= V3=
【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问题③:该实验误差主要来自哪几个面?
一是受工具精度所限;二是测量者反应速度和 读数误差;三是装置光滑度不均匀带来误差。
E.将金属片移到斜面中部,再测量三次路程s2和时间t2,记入 表格。
F.由测出的数据,依据公式 v=s/t 算出各个速度,求出平均
值,得到结果。
G.整理回收器材。
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 通过下半段路程 3的平均速度 3呢?
s
v
S 3=
s1-s2 t3= t1-t2
s3 t3 s1 t1

《测量平均速度》课件ppt1

《测量平均速度》课件ppt1

1、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 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 度是 [ C ]
A.20m/s C.8m/s
B.10m/s D.都不对
2、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 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 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___2_4___m/s
(3)你的实验方案是什么?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v s t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
实验装置组装:如下图
注意: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使小车从静 止释放,可加速下滑即可,并且不会滑落斜面。
注意: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根据公式: v3
s1 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分析与论证】
v2<v3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 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总结:
(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难点是计时结束 要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时记录 结束时刻.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1章 机械运动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 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 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 理解。 3.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 能。 4.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 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同组的两名同学分别完成一次,并对比。
S2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人教版教材《测量平均速度》上课课件PPT2

人教版教材《测量平均速度》上课课件PPT2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到撞击挡板的 时间t1
s1 t1
3.将挡板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 点滑到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4.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
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
s2
s3 t3
s1
t2
t1
为了测量运动过程中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平 均速度v3,小明将小明放在斜面中点处让小车静 止下滑,测出所用的时间t3,再根据公式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测量平均速度
从斜坡滑下的自行车
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否改变?怎样知道速度是 如何改变的?
让小车从斜面滚下,思考: (1)小车做什么运动? (2)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答: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s,
用停表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t,由公式 v=s/t可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3.当然,文学毕竟是图像无法取代的 ,人类 文明的 传播方 式从图 像过渡 到文学 ,就是 因为文 字的抽 象描述 、概括 能力是 超越图 像的。 文字通 过语言 唤起人 脑中的 想象, 其魅力 在于建 构一个 内视形 象,这 种内视 审美是 文学独 有的, 语言艺 术独有 的。

4.文学独特的“味外之旨”、“韵外 之致” ,其丰 富性和 多重意 义,依 靠图像 是永远 无法接 近的。 图像的 直观性 正好切 断了这 种对文 字魅力 的省思 和想象 。
(t2AB)=在1.测6 小s,车则的AB平段均的速平度均的速实度验vA中B=,斜25面的cm坡/s度。应保
(才持 于4停)测在止较量测计小量时时小间,(则车选A到填B。段达“的B较点平小的均”时速或间度“时v较,AB如大会果”偏小),车这小过是。了为B了点便

2.5平均速度的测量(课件)2024-2025-北师大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2.5平均速度的测量(课件)2024-2025-北师大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感悟新知
知1-练
1. [期末·德阳] 如图所示为小月同学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 度”的实验装置。
感悟新知
知1-练
(1)该实验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___停__表___。 (2)由于测量__时__间____(填“时间”或“路程”)的误差较大,
所以要多练习几次再进行测量。 (3)正式测量时,小月进行了如下操作:
感悟新知
知1-讲
方法点拨 间接测量法:将一个不易测量的量转换为若干个可
直接测量的量加以测量,再根据由定义或规律导出的关系 式进行计算,从而间接获得测量结果的测量方法。平均速 度的测量利用的就是间接测量法。
感悟新知
知1-讲
实验思考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小球下落的运动具有什 么特点? 实验要点
可以得出小球在做变速直线运动且速度越来越大。
感悟新知
知1-练
解析: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 时间,所测的时间不是小车运动过程中通过BC段所用的 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 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通过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通过BC段 的时间,因此该同学的方案是不正确的。

感悟新知
知1-练
(6)图4中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小车 下滑运动的是___C__(填字母)。
(2)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应尽量缓一些。
感悟新知
知1-讲
(3)金属片的作用:可以作为让小车停止运动的挡板,保证 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时间。
(4)测量小车滑下的路程应以小车的前端(或后端)为准。 (5)不同小组测得的平均速度不同的原因:斜面坡度不同,
斜面长度不同等。
感悟新知
知1-讲
分析思考:为什么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分析结果

人教版八级上册物理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共42张PPT)

人教版八级上册物理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共42张PPT)

运动时间(s) 速度(m/s)
调整斜面的高度适中,使小车刚好从斜面上滑下,不能太快。
上半段 匀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不相同
(3)下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 取相等的路程, 测出每段路程运动的时间,进行比较
s1=
t1=
v1=
下半段 s = 讨论二:怎样测小车运动的时间?
当乙看到甲放开手时,立即夹住直尺。 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实验时注意观察停表的示数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结论: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越来越( )
小车的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
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
实验时注意观察停表的示数。
利用平均速度的思想研究物体的运动。
(1)在斜面上用刻度尺将路程分为相等的两段s1和s2,并标记A、B、C ;
注意事项
1.小车的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 2.开始计时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发生碰撞时马上停 表。必须专人操作。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 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
金属片
金属片
实验时注意观察停表的示数。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片
金属片
小游戏:谁反应快?
游戏规则: 甲同学用两手指捏住直尺的顶端,乙同学做好
用手指夹住直尺的准备。当乙看到甲放开手时,立 即夹住直尺。双方交换,各做一次,看谁反应快?
问题1: 你凭什么说你(他)的反应速度快?说说你的依
据。
问题2: 自由下落的直尺做的是什么运动?
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实验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速度的变化 提出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程 (m) 上半段 s1= 下半段 s2=
运动时间(s) t1= t2=
速度(m/s) v1= v2=
5. 实验步骤:
(1)在斜面上用刻 度尺将路程分为相 等的两段s1和s2, 并标记A、B、C ; (2)将金属片放在B点,测出小车从A点滑到B点的 时间tB,则t1=tB; (3)将金属片放在C点,测出小车从A点滑至C点的 时间tC,则t2=tC-tB; (4)计算出s1、s2两段的速度V1、V2。
(1)停表的使用方法
(2)上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
方法:t1=tB
复位
计时
(3)下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
思考:能让小车从B点开始运动吗?
能让小车运动到B点时开始计时吗?
方法:t2=tC-tB
讨论三: 实验中应记录哪些数据? s1、s2、tB 、tC、t1 、t2 、v1、v2
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t1=tB = t2=tC–tB= s1= v1= s2= v2=
7.实验结果 结论: 小车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越来越大
1.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同时从 起点出发,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 地睡起了大觉.它一觉醒来,发现乌龟已悄悄 地爬到了终点,后悔莫及.在整个赛跑过程中 ( C)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B.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 C.乌龟的平均速度大 D.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实验时注意观察停表的示数 金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6.实验记录 实验数据
路程 (m)
运动时间(s)
速度(m/s)
上半段 s1=
t1=
v1=
下半段 s2=
t2=
v2=
结论:小车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越来越(大)
四 平均速度的测量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 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下图是“世界飞人”博尔特比赛场景
下面是 “世界飞人” 短跑冠军博尔特跑100m 的研究资料: 从起点算起每10m所用时间分别是: 1.82s、1.06s、0.90s、0.88s、0.83s、0.83s、 0.83s、0.82s,最后20m用了1.72s,总成绩为: 9.69s。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什么信息 1.博尔特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2.裁判员是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快慢的?
注意事项: (1)调整适中的斜面高度,使小车刚好从斜 面上滑下,不能太快。 (2)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回表、 读数。 (3)小车的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 (4)计时与小车运动应该是同时的。实验前 练习几次。
金属片
金属片
实验时注意观察停表的示数。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2.在测速度的实验中: (1)在实验中除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还缺少_刻__度__尺__
(2)某次实验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图中的停表分别表示
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的不同时刻(停表每格为1s),
测出s1=160 cm,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1= _0_._3_2_ 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3=__0_.4_0_ m/s,在s1、s2、s3三段路程中_s_3 段路程运动快, 原因是__小__车__运__动__越__来__越__快____.(小车长忽略不计)
实验题目:测量平均速度
1.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变速运动物体 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s/t 3.实验器材: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 停表、金属块
4.实验方法: 讨论一:怎样取相等的两段路程? 从起点线开始,用刻度尺测出相等的两段距离, 并做好标记A、B、C
讨论二:
怎样测小车运动的时间?
1.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变速运动物体的 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s/t 3.实验器材: 4.实验方法和步骤: 5.实验记录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