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形体切挖》教学设计1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基本形体切挖|人教版(2012)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基本形体切挖 | 人教版(201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形体的特点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通过切挖练习,培养立体造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会学生运用适当的工具进行基本形体的切挖,并注意安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使学生理解基本形体的构造和变化。
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艺术创作,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基本形体介绍讲解基本形体的概念,如球体、圆柱体、立方体等。
展示基本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切挖技巧讲解介绍切挖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讲解切挖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
3. 切挖实践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不同形状的基本形体模型。
学生在指导下进行切挖练习,创造出新的立体形态。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切挖完成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创意和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基本形体的识别和运用。
切挖技巧的掌握和实践。
教学难点立体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切挖过程中的安全控制。
教具与学具准备基本形体模型(如球体、圆柱体、立方体等)。
切挖工具(如雕刻刀、剪刀等)。
安全防护用品(如手套、眼镜等)。
展示板或展台。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基本形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识别。
提问学生基本形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讲解基本形体的定义和特点。
介绍切挖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3. 切挖实践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不同形状的基本形体模型。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切挖练习。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切挖完成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创意和技巧。
板书设计板书基本形体切挖插图:基本形体的示意图关键词:基本形体、切挖、立体造型、安全作业设计要求学生回家后,利用家中的物品(如肥皂、土豆等)进行基本形体的切挖练习。
基本形体切挖(教案)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

基本形体切挖——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形体的切割和挖掘方法,培养其三维空间想象力。
2.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基本形体,并学会运用基本形体进行创作。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其美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基本形体的概念及分类2. 基本形体的切割和挖掘方法3. 基本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本形体的切割和挖掘方法,基本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基本形体。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基本形体的实物,如球体、圆柱体、立方体等,引导学生关注基本形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1)基本形体的概念及分类介绍基本形体的定义,以及球体、圆柱体、立方体等常见的基本形体。
(2)基本形体的切割和挖掘方法讲解基本形体的切割和挖掘方法,如平面切割、斜面切割、曲面切割等,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3)基本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展示一些基本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建筑、家具、交通工具等,让学生了解基本形体的重要性。
3.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基本形体的切割和挖掘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基本形体的切割和挖掘方法,以及基本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与基本形体相关的创作题目,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在实践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有创意的作品。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堂纪律,确保实践环节的安全。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基本形体的概念及分类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基本形体的切割和挖掘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如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
4. 学生作业的质量,如创作思路、作品完成度等。
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形体切挖》教案三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形体切挖》教案三篇导读:本文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形体切挖》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具准备】: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教学过程1、导入阶段(4分钟)。
(1)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
师问: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
(帮助学生理解)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师: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
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
(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2、发展阶段(8分钟)。
⑴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⑵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
⑶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象。
3、本课练习。
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23分钟)5、作品展示(5分钟)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
6、拓展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
篇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在基本形体上进行切挖。
过程与方法:学习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第一课基本形体切挖(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一课基本形体切挖(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形体的特点,掌握切挖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切挖的方法制作出有趣的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审美观念,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基本形体:圆柱、圆锥、球体等。
2. 切挖方法:直线切挖、曲线切挖、镂空等。
3. 创作主题:以“快乐家园”为主题,运用切挖方法创作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基本形体的切挖方法,创作出有趣的作品。
2. 难点:如何运用切挖方法表现出作品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PPT、范画、视频等。
2. 学具:卡纸、剪刀、胶水、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基本形体和切挖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基本形体的特点和切挖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实践。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切挖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创作:以“快乐家园”为主题,学生运用切挖方法创作作品。
5. 展评: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基本形体切挖2. 内容:基本形体、切挖方法、创作主题、作品展示等。
七、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以“快乐家园”为主题,运用切挖方法创作一幅作品。
2. 家庭作业:收集生活中的基本形体物品,进行切挖改造,拍照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基本形体的认识和切挖方法的掌握程度,作品的表现力。
2.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手段是否恰当。
3. 学生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对作业的完成情况。
4.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进行改进和提高。
本节课通过讲解基本形体的特点和切挖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实践,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审美观念,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1课 基本形体切挖(教案)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1课基本形体切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本形体的概念,掌握基本形体的切挖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美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本形体的概念和特点2. 基本形体的切挖方法3. 基本形体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本形体的概念和切挖方法2. 教学难点:基本形体的应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基本形体的实物,让学生了解基本形体的概念和特点。
2. 新课讲解:讲解基本形体的切挖方法,包括直线切挖、曲线切挖和组合切挖。
3. 示范: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基本形体的切挖过程。
4. 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习基本形体的切挖,教师个别指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基本形体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利用基本形体进行创作,要求作品具有创意和美观。
2. 作业提交时间:下节课上课前。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作品的质量和创意。
3. 根据评价结果,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基本形体实物3. 切挖工具九、教学时间1. 课时:2课时2. 日期:十、教学对象1. 年级:六年级2. 班级:十一、教学环境1. 教室:美术教室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切挖工具十二、教学后记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
2. 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 教师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
十三、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
2. 邀请艺术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基本形体切挖》教学设计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基本形体切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基本形体切挖》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形体的切挖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材通过简单的图形切挖,让学生体会形体的变化,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视觉效果的作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制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形体的切挖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践来掌握。
此外,学生的动手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不同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形体的切挖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切挖后的形体进行创意创作,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形体的切挖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切挖后的形体进行创意创作。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切挖方法。
2.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掌握切挖技巧。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创作,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剪刀、胶水、彩纸等手工材料。
3.范例作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立体物体,如盒子、杯子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物体的形状,激发学生对形体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范例作品,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作品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形体变化。
3.操练(10分钟)教师讲解并示范基本形体的切挖方法,如如何将一个正方形切挖成圆柱体。
学生在指导下动手实践,尝试切挖出不同的形体。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切挖作品,如切挖出一个立方体。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切挖后的形体进行创意创作,如将切挖出的圆柱体组合成一个花瓶。
学生动手创作,教师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6.小结(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01 教学设计_第1课 基本形体的切挖 教案1

第一课《基本形体切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在基本形体上进行切挖。
过程与方法:学习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用具肥皂,壁纸刀、刻刀。
教学过程一、观察引入,引出课题:观察大屏幕中的建筑有什么特别之处,找同学说一说。
(多媒体展示,学生回答)同学们说到这些建筑都像被切挖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基本形体切挖》。
(教师板书)二、复习基本形与基本体:1.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所学习过的一些基本形。
(学生回答)结论:我们学习过的基本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等等。
这些都是比较常用的基本形。
(多媒体展示)2.接下来,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所知道的几何形体有哪些?回忆以往的知识,引导学生们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展示)三、欣赏提升,开阔视野:1.老师考考同学们的眼力,你发现了哪些形体?出示高脚杯,公交车,电视机。
(多媒体展示,学生回答)2.总结:自然界物体都具有特定的形状,从造型角度来看,构成物体最基本的形状有:六面体、圆锥体、圆球体、圆柱体等。
(多媒体展示)3.继续观察较复杂的建筑,加深巩固。
(多媒体展示)4.学习什么是切,什么是挖?(1)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回答切与挖,教师总结。
(2)如凯旋门是在六面体上切除一个规则的拱形门,而矮凳是在圆柱体基础上切挖掉一个不规则形体。
(3)开阔学生视野,在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地体会增加形的厚度,就可以将形变成体了。
(4)了解形体切挖就是将基本形体的某一部分切除或挖空,切除的部分可以是规则形体,也可以是不规则形体,使这个基本形体成为一个新的造型。
探究形成四、教师演示,学生观察:1.教师示范。
2.教师作品展示。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1《基本形体切挖》教学设计

为迎接十一国庆节的到来,我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开展征集——创意最美日照“城市雕塑”手工展览活动。
城市雕塑,彰显城市文化,传承城市精神,一件雕塑从平面到立体。
城市雕塑与几何形体密不可分,要想做好这次手工展览活动,老师要考考大家对几何基本形体了解有多少,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生: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等……师总结:形体是立体的,可以从前、后、左、右、上、下看到物体的样子。
立方体、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有规则的基本形体,师:出示日照的建筑与雕塑分析。
这些基本几何形体变化来这些有趣的形体变化,带给我们视觉空间的变化和美的享受。
《基本形体切挖》就是我们进行创作的秘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寻感受形体空间的变化与造型的魅力吧。
(设计意图:设立情境主题,确定任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也想跟着做一做,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
)二、发展阶段:1.赏名家作品1.视频建筑。
2.雕塑家“芭芭拉.赫普沃斯”:她是英国最重要的现代艺术家之一,她在几何作品中探索自然中优美的生命力,正如他所说:”雕塑坚硬而温暖,能够唤起转变、生活和爱的欲望”。
艺术家:芭芭拉.赫普沃斯她的代表作之——1946年完成的《普罗塔拉斯》(Pelagos,古希腊文中意指「海」)。
作品用了榆木作主素料,以橡木作底座,加上如奶白般的蓝色漆工而成,两组曲面的末端之间有一组绳子连结着。
从最外围的轮廓线来看,《普罗塔拉斯》是一个完美的球体形状,而中间被挖空,呈现出螺旋的曲线,而作品中唯一的直线就只有几条短绳。
赫普沃斯表示自己醉心于从圣艾夫斯看到的海,她希望透过作品中绷紧的绳子表达出我所感受到的,我自己与海、风与山之间的张力。
在《普罗塔拉斯》抽象的形象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出多种隐喻:陆地包覆着海水正翻卷波浪、螺类贝壳或是巍峨多变的山。
赫普沃斯的作品乍看是几何学(geometry)与优美(grace)之间的对立,她却要打破几何形状机械式、死气沉沉的形象,在几何作品中探索自然中优美的生命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形体切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在基本形体上进行切挖。
过程与方法:学习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三、教学策略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六课《形体切挖》,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是引导学生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针对第三学段的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运用对比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运用全新的媒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区别形与形体的不同,加深学生们对形体这个概念的认识。
先把形体切挖完成,然后再根据成品来把图画出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写生能力。
几何形的知识学生们从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就开始学习了,可以通过复习几何形导入,区别形与形体的不同,加深学生对形体这个概念的认识,并利用课件帮助学生把生活中见到的一些物体归纳为几何形体。
通过图片欣赏,帮助学生了解六面体、圆柱体等形体在生活中、在工业设计中、在雕塑、建筑中的应用,也培养学生分类学习、分类查找资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美术的学习是感知运用为主,理性思考较少,也就是所谓的想到什么画什么。
让学生先画想象中的把形体切挖后的草图,再按草图动手制作,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有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画草图失败而备受打击。
即使能画出来的学生也很少会照着草图原样来切挖,很多都是做着兴起就不管草图的存在了。
可以运用一种倒置的学习形式,让学生的感知先行,用最高的学习热情先把形体切挖完成,然后再把切挖后成品画出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写生能力。
在拓展阶段,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把形体切挖的材料范围扩大到了瓜果、蔬菜上,希望学生能运用或尝试运用形体切挖的方法来美化身边的环境。
四、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