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有效成分性质

合集下载

丹参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论文

丹参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论文

浅析丹参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摘要】作为我国的传统中药,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受到了很大重视并且取得了巨大进展,本文对丹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浅析,丹参药理作用多样,临床作用明显,应用较广泛。

【关键词】丹参;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丹参是唇形科植物,其干燥根及根茎作为入药部位,是中药中研究较为深入的一种。

丹参味苦,性微寒,包含水溶性及脂溶性多种有效成分,有着广泛的药理作用。

1 化学成分及药物剂型丹参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两大类:①酚酸类化合物;②丹参酮类化合物1。

前者是水溶性的,主要包括丹参酸a、b、c,后者是脂溶性的,主要包括丹参酮、隐丹参酮、异丹参酮等。

目前,常用的丹参制剂包括注射液、滴丸、复方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片以及冠心丹参片,其中复方丹参片和冠心丹参片已被中国药典收载。

2 药理作用2.1 对血液循环系统丹参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使血流动力学效应得到良好改善:丹参作用于衰弱的心脏,使其在加强心肌收缩力的同时不增加心肌耗氧量。

此外,丹参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和肢体动脉,但是对于脑动脉显示无扩张作用。

②抗血栓作用:研究表明,丹参具有延长凝血时间的作用,而且能够降低血瘀患者的全血及血浆粘度,将红细胞的电泳时间缩减,从而接近正常水平。

丹参酮等成分可以抑制血小板中磷酸二酯酶(pdes)活性,增加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进而抑制血栓素a2(txa2)合成和释放,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另外,通过增强纤溶酶的活性而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也可以达到抗血栓的效果2。

2.2 抗炎和抗菌作用丹参对中性粒细胞趋化性、白细胞游走及溶酶体的释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而且,它能够使前列腺素e1(pge1)和前列腺素f2α(pgf2α)的含量降低,减少炎症的渗出,进而达到对抗炎症的目的。

此外,隐丹参酮等丹参酮类化合物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及变形杆菌等一些致病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2。

2.3 抗肿瘤作用丹参能够使肿瘤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它还可以使抗癌药的治疗效果进一步增强。

丹参中国药典标准

丹参中国药典标准

丹参中国药典标准丹参是一种中草药,也被称为红参、血栓通。

在中国药典中,丹参有着详细的标准和规定,下面将对丹参的药典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丹参的药材是丹参的根茎,成熟的根茎连同主根一起采收,除去根冠和须根,晒干备用。

药材应具有鲜红色或紫红色,表面有皱纹和纵裂的根茎。

根茎应具有较大的长度和直径,有的根茎还带有分枝。

根茎应无虫蛀、腐朽、生霉及糟粕者。

二、【性状特征】丹参的根茎一般呈圆柱形或近圆柱形,多弯曲,长10-20厘米,直径0.3-2厘米。

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有皱纹和纵裂。

质坚韧,断面呈淡红色或鲜红色,有凹陷的纵隔和弦纹。

气香,味微苦。

三、【理化性质】丹参含有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参酮ⅢA等活性成分。

研究发现,丹参具有舒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抗心肌缺血、抗炎、抗氧化、抗凝血等药理作用。

四、【有效成分】丹参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是丹参酮类化合物,其中包括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参酮ⅢA等。

这些成分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抗炎、抗氧化、抗凝血等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疗效。

五、【药理作用】丹参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抗血小板凝聚、抗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

丹参还可以改善微循环,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少黏滞度,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小板粘附,增加纤溶活性,防止和抑制血栓形成。

六、【临床应用】丹参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等。

丹参还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

丹参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成为许多中药方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具有显著的疗效,而且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

丹参的药典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使得丹参的质量得到保证,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药理作用,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丹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丹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丹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丹参是一种常用中药材,也是中药丹参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之一、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发现丹参中存在有多种活性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下面将对丹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1.化学成分:丹参中的活性成分主要包括:丹参酮、丹酚酸A、丹酚酸B、丹酚酸C、丹酚酸D、绿原酸、丹参素等。

其中,丹参酮是丹参的主要成分,具有抗炎、抗凝血、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2.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丹参中的丹参酮、丹酚酸等成分能够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丹参能够显著抑制炎性物质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并且具有很好的治疗风湿和炎症相关疾病的效果。

(2)抗凝血作用:丹参中的活性成分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减轻血液凝结,从而发挥抗凝血作用。

丹参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障碍,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3)抗肿瘤作用:丹参中的丹参酮等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丹参酮可以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抑制其增殖和分化,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4)抗氧化作用:丹参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损伤,保护细胞免受损害。

研究表明,丹参具有抗氧化应激和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5)保护心脑血管作用:丹参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保护心脑血管功能。

丹参还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供血,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等作用。

(6)调节免疫作用:丹参中的活性成分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免疫力,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抗体产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总的来说,丹参具有抗炎、抗凝血、抗肿瘤、抗氧化、保护心脑血管、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

这些作用使得丹参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炎症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但是,丹参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及其临床应用的优化和安全性评价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丹参化学成份

丹参化学成份

丹参化学成份丹参是一种产于中国的丛生植物,其根可人药(用于滋补和 治疗冠心病及腹泻),那它究竟有什么化学成分呢?以下是本人 要与大家分享的:丹参化学成份,供大家参考!丹参化学成份一丹参根主含二萜醌类色素,丹参酮(tanshinone)I,IIA, IIB,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异丹参酮(isotanshinones)I, II, 异隐丹参酮参酉昆(methylenetanshinquinone)和鼠尾草酚(salviol)。

另报 道合铁锈醇(ferruginol)、A l-丹参新酮(A l-dehydromiltirone)、A l-丹参酮IA(A l-dehydrotanshinone IIA)、a 参新醌T(danshenxinkun D)和 1, 2.二氢丹参醌等。

除二萜醌类化合物外,尚合原儿茶醛(protocatechuicaldehyde) > 0 -谷甾醇和D(+)0 -(3, 4 一二羟基苯基)乳酸 (即丹参素,丹参酸甲),以及缩羧酸化合物(salvianolic acids)A, E 等。

丹参化学成份二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 的干燥根及根茎,主要产于四川、山西、河北、江苏、安徽等 省。

其始载于《神龙本草经》,被列为上品。

中医理论认为,丹 参性味苦,微寒,归心、肝经,具有祛淤止痛、活血通经、清心 除(Isocryptotanshinone), 丹参新酮(miltirone),丹参酸甲 醋(methyl tanshinonate), IIA(hydroxytanshinone), I(dihydrotanshinone I), 羟基丹参酮二氢丹参酮丹参新醌甲、乙、次甲丹烦之功效。

丹参及其制剂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中风、肝炎等疾病及抗衰老均有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丹参的化学成分、药效学、药理学、药动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丹参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提取

丹参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提取

丹参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提取(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关键词】丹参;隐丹参酮;丹参酮H A丹参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四川、安徽、江苏及河南等省。

春秋两季采挖,除去茎叶泥沙,须根晒干。

其根茎短粗,顶端有残留茎基,根数条,长圆柱形,略弯曲,有的分枝并有须状细根,长10-20 cm,直径0.3-1 cm,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具纵皱纹,老根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常呈鳞片状脱质硬而脆,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本部灰黄色或紫色,导管束黄白色,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

丹参有效成分主要有脂溶性非醌色素类化合物,如丹参酮H A、丹参酮HB、隐丹参酮及其异构体。

水溶性酚酸类成分如原儿茶醛、丹参素。

其中,隐丹参酮是抗菌的有效成分。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与试剂丹参粉末,乙醇,苯,氧化铝,丙酮。

1.2实验方法取丹参粉末,用乙醇热煮,煮沸15-20 min,用苯洗脱过滤,洗脱液经氧铝(皿级)层析,再用苯洗脱,样品呈紫色样段,橙红色样段,暗红色样段,取橙红色样段经过苯洗脱,再用丙酮洗脱,呈板状结晶,为丹参酸甲脂,呈橙红色结晶,为隐丹参酮。

将暗红色样段,氧化铝棒置容器中,经苯洗脱,再用丙酮洗脱,呈暗红色结晶,为丹参酮H A。

隐丹参酮与丹参酮H A为脂溶性成分,样品的甲醇提取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溶于氯仿期滤,滤液加水振摇静止,取氯仿层浓缩至干,加氯仿显色。

原儿茶醛、丹参素为水溶性成分,用荧光法鉴别。

取本品粉末,置白瓷板上,于紫外灯(365 mm)下检视,呈灰色荧光,即原儿茶醛。

薄层色谱法:样品水提液,浓缩后,以80% 醇沉,用盐酸调值,pH 2,乙醚萃取,醚提取液挥去乙醚,用乙醇溶液,点于硅胶G (或H)—羧甲基纤维素钠薄层板上,先以苯一乙酸一乙甲酸(4 : 1)展开1 cm取出挥溶剂再以苯一乙酸乙酯一甲酸(80 : 50 8)展开,以三氯化铁一铁氰化钾(1 1)试剂显色。

丹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丹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丹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丹参,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植物,其在中医药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丹参的生物学特性,本文将从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分布区域、药用价值和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展望丹参生物学特性研究的未来发展。

1、引言丹参,学名Salvia miltiorrhiza,属于唇形科植物。

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广泛应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梗等疾病。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还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

因此,对丹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形态特征丹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粗壮,分枝有时有极狭的翅。

茎直立,四棱形,具槽,密被长硬毛,多分枝。

叶状枝窄长圆形,上部渐尖,下部渐狭,基部具浅齿,两面密被柔毛,绿色或稍带紫色。

总状花序很短,具2-4朵花;花梗很短;花萼钟状,绿色;花冠蓝紫色,檐部微呈二唇形。

浆果熟时红色。

3、生态环境丹参生长于海拔1200-1700米的山沟、溪旁、山坡等生境中,适应性较强。

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为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喜欢凉爽、湿润的环境,耐寒、耐旱、喜肥沃的土壤。

4、分布区域丹参主要分布于我国安徽、山西、陕西和甘肃等地,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

目前,已经有许多地方开始进行丹参的大规模人工栽培,以满足中药材市场的需求。

5、药用价值丹参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其根部和地上部分均可入药。

丹参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酚酸类、二萜类等。

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疾病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在临床应用方面,丹参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梗等疾病,以及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

此外,丹参在美容、保健品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6、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丹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基因组学方面,通过对丹参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发现了许多与丹参药用功能相关的基因及其作用机制。

丹参的化学成分与功能主治

丹参的化学成分与功能主治

丹参的化学成分与功能主治1. 丹参的化学成分丹参(学名:Salvia miltiorrhiza)是一种中草药,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包括以下主要成分:•丹酚酸B(Danshensu):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有助于降低血压和抗血小板聚集。

•桂皮酸(Caffeic acid):具有抗炎和抗菌活性,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丹参酮(Tanshinone):主要有丹参酮I、IIA、IIB和III等四种类型,具有抗心肌缺血、抗血小板聚集和抗炎作用。

•丹酮A(Cryptotanshinone):具有抗肿瘤和抗氧化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

•酚酸类化合物(Phenolic acids):具有抗菌、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2. 丹参的功能主治丹参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草药,具有广泛的功能主治。

以下是丹参的主要功能和主治领域:2.1 心血管系统•降低血压:丹参中的丹酚酸B和丹参酮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有助于调节血压水平。

•抗血小板聚集:丹参中的丹酚酸B和丹参酮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抗心肌缺血:丹参中的丹参酮具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可以改善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保护心血管系统:丹参中的丹酮A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能够保护心血管系统免受损害。

2.2 抗炎与抗菌•抗炎作用:丹参中的丹酚酸B、桂皮酸和丹参酮等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缓解炎症相关疾病。

•抗菌作用:丹参中的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活性,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2.3 抗氧化与抗肿瘤•抗氧化作用:丹参中的丹酮A和丹酚酸B等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

•抗肿瘤作用:丹参中的丹酮A具有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2.4 促进血液循环•桂皮酸和丹酚酸B等成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增加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

结论丹参是一种丰富的中草药,它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丹酚酸B、桂皮酸、丹参酮等。

丹参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丹参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丹参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丹参的有效成分主要有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丹参及其有效成分可以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改善脑缺血、减轻脑梗死,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癫痫等。

其对神经系统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本文对丹参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系统的作用进行综述,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Abstract:The main active ingredients of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are water-soluble ingredients and fat-soluble components. Its active ingredients can inhibit the neuronal apoptosis,improve cerebral ischemia,reduce cerebral infarction,and treat Alzheimer’s disease,vascular dementia,Parkinson’s disease,epilepsy,etc. Its active ingredi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nervous system,which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oles of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and its active ingredients in nervous system,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levant research.Key words: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active ingredients;nervous system;review丹參,又名赤参、紫丹参、红根,为双子叶植物唇形科鼠尾草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本段概述丹酚酸B【别名】丹参酚酸B、丹参酸B、丹酚酸乙【英文名】Salvianolic acid B【分子式】C36H30O16【分子量】718.62【CAS号】115939-25-8【检测方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98%【规格】10mg 20mg 100mg 500mg 1g (可根据客户需求包装)【性状】本品为类白色粉末【提取来源】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作用与用途】本品用于含量测定。

编辑本段药理性质味微苦、涩,具引湿性。

可溶于水,乙醇、甲醇。

编辑本段用法色谱条件:甲醇-乙睛-甲酸-水(30:10:1:59)检测波长:286nm (仅供参考)编辑本段来源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根及根茎提取而得。

其他来源[1] 卡拉巴丹参 Skarabachensis 根,[2]甘西鼠尾草(红秦艽) Salvia prezwalskii Maxim.。

编辑本段物理性质本品为棕黄色干燥粉末,纯品为类白色粉末;味微苦、涩,具引湿性。

可溶于水,乙醇、甲醇。

丹参酸B是由3分子的丹参素和1分子的咖啡酸缩合形成的,具有两个羧基,是以不同的盐的形式存在的(K+,Ca2+,Na+,NH4+等复合形式),在煎煮、浓缩过程中,少部分水解生成紫草酸和丹参素,一部分丹参素在酸性条件下变为迷迭香酸;丹酚酸A,C在溶液中可以互变等。

编辑本段分子式及相对分子量C36H30O16,718.62编辑本段规格>5%,>10%,>50%,>70%,>90%编辑本段提取工艺丹参药材粉碎,置提取罐中,加8倍量0.01mol/L盐酸浸泡过夜后,以14倍量水渗漉。

渗漉提取的溶液过AB-8型大孔树脂柱进行纯化,先用0.01mol/L盐酸洗脱除去不被吸附的杂质,再用25%乙醇洗脱除去极性较大的杂质,最后将40%乙醇洗脱液减压浓缩回收乙醇后冻干即得到纯度大于80%的丹参总酚酸。

编辑本段鉴别取本品1g,研细,加乙醇5ml,充分搅拌,滤过,取滤液数滴,点于滤纸条上,干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蓝灰色荧光,将滤纸悬挂在浓氨溶液瓶中(不接触液面),20分钟后取出,置紫外灯(365nm)下观察,显亮蓝绿色荧光。

酸度取澄清度项下的水溶液,pH值应为2.0~4.0(中国药典1977年版附录)。

编辑本段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乙腈-甲酸-水(30:10:1:59)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6nm。

理论板数按丹酚酸B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丹酚酸B对照品适量,加水制成每1ml含1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约0.2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适量,超声处理20分钟,放冷,加水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ml,置25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即得。

四川广汉市本草植化有限公司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编辑本段药理药效丹酚酸B为三分子丹参素与一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丹酚酸之一,对心、脑、肝、肾等器官均具有重要药理作用。

抗氧化作用丹酚酸B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体内外实验证明,丹酚酸B能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其作用强度高于维生素C、维生素E、甘露醇,是目前已知的抗氧化作用最强的天然产物之一. 药理学研究表明,注射用丹参酚酸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并能延长缺氧条件下动物的存活时间。

试验表明,注射用丹参酚酸(60~15mg/kg)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缺陷,表现为改善行为障碍,明显缩小脑梗死面积,高、中剂量(60、30mg/kg)有统计学差异;注射用丹参酚酸在药后1、2、24hr明显改善FeCl3所致的大鼠脑缺血造成的动物神经功能损伤,表现为行为障碍的改善,并能缩小脑梗死面积;注射用丹参酚酸40mg/kg明显抑制ADP、花生四烯酸、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的聚集反应,抑制率分别为81.5%、76.7%、68.9%。

注射用丹参酚酸60、30mg/kg 明显抑制大鼠血栓的形成;注射用丹参酚酸60、30mg/kg明显延长小鼠在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

对心脏的保护作用1 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急性心肌缺血后正常血液的再灌注可导致缺血心肌的进一步损害,其表现为再灌注后的早期可出现严重的细胞损害、顽固性心律失常和明显的心功能减退,成为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大量自由基产生,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膜流动性和通透性发生变化,导致电生理活动异常,诱发和促进心律失常的产生;心肌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致使心肌缺血区的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 含量增多、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PK)升高、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减少。

动物实验研究显示丹酚酸B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动物的心肌缺血程度,减小心肌梗死范围,减少LDH 、CPK从胞体的溢出、降低缺血心肌组织中MDA的含量,提高SOD的活力,对抗氧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毒害作用,保护心肌细胞.2 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延迟保护作用心肌预先反复缺血后,可增强对后续较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称为缺血预处理,是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其心肌保护作用在预处理后即刻出现,持续2 ~ 4小时消失,24小时后重现,持续数日,后者称为延迟保护作用。

心肌缺血预处理的发生机制主要是机体内源性物质激活中间环节,引发终末效应物质的活化进而产生保护作用。

内皮细胞除在血管内外物质交换、维持凝血和抗凝血的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外,并可产生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调节血管舒缩运动及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功能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生物学效应,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还有调节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肿瘤坏死因子a(TNF_a)是由激活的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

病理状态下TNF-a可损伤心功能,诱导心肌细胞凋亡,而且TNF-a血清水平的变化与多种心脏疾病有关。

心脏缺血缺氧时,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首先和最易损伤。

实验研究表明丹酚酸B预处理可抑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钙离子超载、减少内皮素(ET)及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释放、改善血栓素/前列环素(TXA2/PGI2)系统的平衡状态、降低缺氧/复氧损伤后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的表达,起到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预处理保护心肌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参与,蛋白激酶C(PKC)作为一种细胞内信息传递的主要物质和媒介,在心脏预处理保护心肌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PKC的激活可引发底物蛋白质磷酸化、细胞内钙稳态、离子通道、腺苷、缓激肽、受体的信息传递等一系列变化,调控着预处理过程。

通过对大鼠缺氧/复氧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观察到丹酚酸B预处理能增强蛋白激酶 CmRNA、热休克蛋白70 mRNA的表达,具有与缺氧预适应相类似的细胞保护效应,可增强细胞对随后较长时间缺氧/复氧损伤的耐受性,这可能是丹酚酸B预处理的细胞保护机制。

3 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作用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修饰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氧化修饰的LDL(OX —LDL)具有细胞毒性作用,易于被巨噬细胞识别并大量摄取形成泡沫细胞,影响单核细胞的迁移,从而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实验研究发现丹酚酸B能有效抑制Cu抖诱导的LDL氧化修饰,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意义,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螯合Cu有关。

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现的特征性病理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也称血管通透性因子(VPF),是一种高度特异的、强烈的血管内皮促分裂因子和血管生成因子。

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VEGF表达显著升高,以斑块中泡沫细胞的表达最为明显。

在体外培养的U937泡沫细胞模型中,丹酚酸B和银杏叶提取物一样可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泡沫细胞VEGF的表达,对动脉粥样硬化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是由OX-LDL或质膜的磷脂酰胆碱(PC)经磷脂酶A2(PLA2)水解或脂质氧化而来,是OX-LDL的主要活性成分,能模拟OXLDL 的主要作用,因此LPC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丹酚酸B能抑制LPC刺激内皮细胞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抑制内皮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另有研究显示丹酚酸B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浆血栓素(TXB2)、ET浓度,增加前列腺素Fla(6-keto- PGFI~)浓度,具有明确的内皮细胞保护效应.4 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在血管成形术的兔子模型中,丹酚酸B能诱导新血管内膜细胞凋亡,而凋亡在再狭窄中对细胞的数量起到稳定作用。

为考察抗氧化剂能否影响血管细胞的凋亡,Hung HH 等测定了动脉粥样硬化和胆固醇喂养的兔子再狭窄损害模型中凋亡细胞死亡的频率。

结果发现用丹酚酸B处理的一组兔子的凋亡细胞的百分率显著高于其他组。

同时丹酚酸B能显降低新血管内膜的厚度,这与凋亡细胞的数量一致。

这些结果表明,丹酚酸B能诱导新血管内膜细胞的凋亡,从而可以防止新血管内皮的增厚。

5预适应的心脏细胞保护作用。

对脑的保护作用1 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内皮细胞特异性的有丝分裂原,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提高血管通透性等生物学特性。

脑缺血后,低氧可激活VEGF 及其受体(VEGFR)系统,促使半影区VEGF表达, VEGF诱导大量新生血管形成,促进血管增生,增加受累组织的血流灌注和供氧量,减少神经元的凋亡和死亡,减轻脑损伤程度。

实验研究显示丹酚酸 B 与冰片、三七等配伍可显著提高VEGFmRNA表达,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并能较好地抑制VEGF诱导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作用,这些作用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丹酚酸可通过血脑屏障,具有改善脑血流量而无窃血,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抑制细胞内钙含量增高,清除自由基,促进脑血管生成等作用,可以认为丹参总酚酸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有抗脑缺血作用的药物,2 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采用大鼠、小鼠等动物脑缺血实验模型研究证明,丹酚酸B静脉注射对大鼠、小鼠脑缺血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缩小缺血区面积,减少脑组织中MDA"含量,缓解由于脑缺血引起的行为学障碍,对由此引起的记忆功能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作用机制可能与丹酚酸B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抗肝脏纤维化作用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恬是肝纤维化形成的核心环节,转化生长因子-131(TGF-131)是最重要的促 HSC活化与肝纤维化形成的细胞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