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概述

合集下载

医院院感知识培训资料

医院院感知识培训资料

医院院感知识培训资料一、院感概述院感(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因医疗活动导致的感染。

它是医院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增加医疗机构的负担。

因此,提高医务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和技能非常重要。

二、院感传播途径1. 接触传播:在医疗环境中,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是主要的院感传播途径之一。

这包括手与手、手与物品、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接触。

2. 空气传播:医院内的空气中可能存在病原体,当患者呼吸到这些空气中的病原体时,会导致院感传播。

3. 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会释放出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如果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就可能感染上院感病原体。

三、院感防控策略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院感的传播,医务人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手卫生: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院感传播的关键措施之一。

医务人员应该经常洗手或使用洗手液,并正确使用消毒剂。

2. 个人防护用具: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或处理可能感染的物品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具,如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

3. 消毒与清洁:定期对医疗设施和器械进行消毒,保持医院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4. 病原体控制:通过正确使用抗生素,合理应用疫苗和预防措施,控制病原体的传播和感染。

5. 教育与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院感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和技能,以预防和控制院感的发生。

四、院感防控的实施策略1. 制定院感防控策略:医院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院感,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并明确责任人和执行标准。

2. 建立监测系统:建立院感监测系统,及时掌握院感的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3. 加强培训和教育:定期组织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技能。

同时,向患者和家属提供院感防控的相关知识和指导。

4. 加强感染控制委员会的工作:感染控制委员会应负责制定院感防控工作计划、评估院感风险、监测院感情况,并推动院感防控工作的落实。

5. 强化宣传和监督:通过宣传栏、宣传册和宣传视频等方式,向医务人员、患者和家属全面普及院感防控知识。

医院感染与生物安全

医院感染与生物安全

医院感染监测系统
实时监测
通过实时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医 院感染病例,确保早期干预和治
疗。
病例监测
对疑似感染病例进行监测,收集相 关数据,分析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微生物学监测
定期对医院环境、医疗器械和医务 人员手部进行微生物学监测,以评 估清洁和消毒效果。
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手卫生规范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要求医务 人员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 作前等情况下必须洗手或使用手
提高医疗质量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有 助于提高医疗质量,降低 并发症和死亡率。
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医院作为公共卫生机构, 采取生物安全措施可以保 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医院感染防控中的生物安全措施
加强手卫生管理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确保医务人员 在进行医疗操作前后的手部清洁和消 毒。
生物安全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恐怖主 义、传染病控制等。
生物安全等级
01
根据病原体的危害程度和传播途 径,生物安全等级分为一级、二 级、三级和四级,其中一级最低 ,四级最高。
02
不同等级的实验室需要采取不同 的防护措施,如实验室设施、设 备、操作程序等。
生物安全实验室
生物安全实验室是指采取了严格的防护措施,以保障实验人员和环境安全的实验室 。
经验总结
这起案例提醒我们要重视医院感染和生物安全防范工作,采取科学有 效的措施,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飞沫传播
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或 谈话时产生的飞沫传播, 特别是在呼吸道疾病患者 中常见。
空气传播
某些病原微生物在空气中 存活并传播,如结核分枝 杆菌。

院感基础知识

院感基础知识

院感基础知识一、概述院感,即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或者与医疗活动相关的感染。

它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院感基础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院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院感的类型1. 医院内感染: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浮现的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血液感染等。

2. 医院相关感染:指与医疗活动相关的感染,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感染等。

3. 超级细菌感染: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引起的感染,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三、院感的传播途径1. 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病原体,易导致呼吸道感染。

2. 接触传播:患者的皮肤、伤口、分泌物等与他人接触时,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3. 空气传播: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尘粒、飞沫等悬浮在空气中,进入他人呼吸道引起感染。

4. 水源传播:病原体通过水源污染引起感染,如水喉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四、院感的预防控制措施1. 感染预防教育:加强医务人员的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其预防和控制院感的意识和能力。

2. 患者隔离:对于有传染性的患者,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如单间隔离、呼吸道隔离等。

3. 消毒灭菌:对医疗器械、病房环境等进行规范的消毒灭菌处理,有效杀灭病原体。

4. 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先后、进行手术先后等关键时刻,进行正确的手卫生操作,包括洗手和使用手消毒剂。

5. 防护用品: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6. 废物管理:对医疗废物进行正确的分类、包装和处理,防止废物对环境和人员的污染。

7. 环境清洁:定期对病房、手术室等医疗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

五、院感的监测与报告1. 院感监测:建立院感监测系统,对医院内发生的感染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控制院感的风险。

2. 院感报告:建立院感报告制度,对发生的院感事件进行报告,包括感染类型、发生时间、患者信息等,为院感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完整)院感基本知识

(完整)院感基本知识

(完整)院感基本知识引言概述:院感,即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各种感染。

院感的防控对于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至关重要。

了解院感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院感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院感的基本知识,包括院感的定义、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一、院感的定义1.1 院感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各种感染,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

1.2 院感通常发生在患者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可能由医护人员、设备、环境等多种因素引起。

1.3 院感的发生会增加患者的病情恶化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二、院感的传播途径2.1 直接接触:通过医护人员、患者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如手术、注射等过程中。

2.2 飞沫传播: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2.3 间接接触:通过受污染的医疗器械、设备、环境等传播,如手术器械、床单等。

三、院感的预防措施3.1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各种操作前后都要进行手卫生。

3.2 防止交叉感染: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3.3 定期消毒:对医疗器械、设备、环境等进行定期消毒,确保无菌。

四、院感的治疗方法4.1 根据感染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4.2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或其他特殊治疗。

4.3 配合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五、院感的监测和报告5.1 建立院感监测系统,定期对医疗机构内的院感情况进行监测。

5.2 及时报告院感疫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理。

5.3 加强院感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能。

结论:了解院感的基本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院感的发生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应加强院感防控工作,提高防护意识,严格执行相关措施,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了解院感的重要性,共同努力预防院感的发生。

院感资料汇总

院感资料汇总

院感资料汇总引言概述:院感(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诊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新发感染。

院感问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康复和医疗机构的声誉,因此对院感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院感的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包括院感定义、院感传播途径、院感预防措施和院感监测与管理。

一、院感定义:1.1 院感的概念:院感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诊疗过程中,由于医疗操作、医疗设备、环境等因素导致的新发感染。

1.2 院感分类:院感可分为医源性感染和非医源性感染。

医源性感染是指由医疗机构的医疗操作、设备等因素引起的感染,而非医源性感染则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感染,但与医疗操作无关。

1.3 院感的危害:院感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康复期,还可能导致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同时也给医疗机构带来声誉和经济损失。

二、院感传播途径:2.1 直接接触传播: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直接接触是院感传播的主要途径,如手术操作、注射等。

2.2 空气传播:院感病原体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途径传播,如结核杆菌、麻疹病毒等。

2.3 间接接触传播:患者接触到被污染的物品或者表面,如床单、医疗设备等,也可能导致院感的传播。

三、院感预防措施:3.1 患者隔离措施: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如单间隔离、呼吸道防护等。

3.2 医务人员手卫生:医务人员应定期洗手或者使用洗手液,特殊是在接触患者先后、进行无菌操作先后等时刻。

3.3 医疗设备消毒:医疗设备应按规定进行消毒,确保其无菌状态,避免院感的传播。

四、院感监测与管理:4.1 院感监测指标:常见的院感监测指标包括院内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分布等,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以及时发现院感问题。

4.2 院感管理措施:医疗机构应建立院感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院感管理水平。

4.3 院感数据分析与应用:通过对院感数据的分析,可以找出院感问题的病因和规律,为院感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院感(护士必背)

院感(护士必背)

院感(护士必背)引言概述:院感,即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感染。

院感是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指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作为护士,了解和掌握院感相关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护士必背的院感知识。

正文内容:一、院感的定义和分类1.1 院感的定义:院感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感染。

1.2 院感的分类:院感可分为交叉感染和自发性感染两类。

交叉感染是指通过医院内的传播途径导致的感染,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等;自发性感染则是指患者自身的感染。

二、院感的传播途径2.1 空气传播:包括飞沫传播和气溶胶传播,如呼吸道疾病的飞沫传播和结核病的气溶胶传播。

2.2 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如手术器械、医疗设备等的间接接触传播。

2.3 水源传播:如水中的细菌、病毒等通过饮水或者水接触传播给患者。

2.4 食物传播:如食物中的细菌、病毒等通过食物摄入传播给患者。

2.5 医疗器械传播:如使用未经消毒的医疗器械导致的感染。

三、院感的预防措施3.1 消毒与无菌操作:护士应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和无菌操作技巧,确保医疗器械和环境的无菌。

3.2 手卫生:护士应经常进行手卫生,包括正确的洗手方法和使用合适的消毒剂。

3.3 隔离措施: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护士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空气隔离、接触隔离等。

3.4 定期消毒和清洁:护士应定期对医疗设备、病房环境等进行消毒和清洁,减少感染的风险。

3.5 健康教育:护士应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院感的监测和报告4.1 监测指标:护士应了解院感的监测指标,包括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体等。

4.2 监测方法:护士应熟悉院感的监测方法,包括定点监测、定期监测等。

4.3 报告与分析:护士应及时报告院感情况,并参与对院感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为院感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医院感染概述

医院感染概述

医院感染概述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
狭义的医院感染的概念是指住院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是在住院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包括在住院期间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在院外发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陪护人员和探视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形成
医院感染的形成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

当三者同时存在,并有互相联系的机会时,就构成了感染链,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三)医院感染的分类
医院感染按病原体的来源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1.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由病人自身携带的病原体所引起的感染。

在病人体内或体表定植、寄生的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感染力而不致病;当人体的健康状况不佳、免疫功能受损、正常菌群移位,以及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时,就会引起感染。

2.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感染途径,传播给病人所引起的感染,如病人与病人、病人与探视者、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直接感染;通过水、空气、医疗器
械等物品为媒介的间接感染。

医院感染的定义与概述

医院感染的定义与概述

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定期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防控的认 识和技能。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要求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后均要进行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强化防护措施
为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隔离衣等,降低 感染风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定期开展环境卫生监测
监测内容
包括医院感染病例的发现、感染部位 、病原体类型、耐药性情况等。
监测方法
采用病例监测、目标性监测、全面综 合性监测等多种方法,结合临床微生 物学、流行病学等方法进行监测。
报告制度与流程
报告制度
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报告制度,规定报告的时限、内容、方式和责任人。
报告流程
包括疑似病例的发现、报告、核实、调查和处置等流程,确保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的定义 定义
交叉感染
由于医院内患者之间的相互接触 而引起的感染。
自身感染
患者自身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感 染。
医院感染的定义 定义
医源性感染
由于医疗操作或医疗器械引起的感染 。
免疫力低下患者
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的 人。
医院感染的定义 定义
长期住院患者
由于长期处于医院环境中,接触各种病原体,容易发生感染。
医院感染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感染的信息化管理成为未来的 发展趋势,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监测效果。
国际化合作
医院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 交流,共同应对挑战。
预防与控制策略的创新
针对新型病原体和耐药性问题,需要不断创新预防与控制 策略,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课件
22
19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传播源和传 播途径
• 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的3个环 节
–感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者(人群)
02.11.2020
精选课件
20
一、传染源
• 1、外源性传染源 • 2、内源性传染源
02.11.传播过程
•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1、空气传播 2、接触传播 3、经注射传播
•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 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 水痘等。
•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 作。
补充:医院感染的认识、发生、 发展
• Nightingale(南丁格 尔)通过改善卫生条 件,采取对感染患者 进行隔离、病房通风、 带手套等措施,仅用 了4个月的时间,使 伤病员的死亡率从 42%下降到2.2%。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 染。
•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 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02.11.2020
精选课件
6
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 无炎症表现。
•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 的炎症表现。
02.11.2020
精选课件
22
– 医源性传播 • 血液及血制品 • 输液制品 • 药品及药液 • 诊疗器械及设备 • 一次性医疗用品
02.11.2020
精选课件
23
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举例
——1991年11月,某医院发生新 生儿鼠伤寒沙门氏菌暴发流行,55人 发病,23名死亡; —— 1992年9月,某医院发生志贺氏 痢疾杆菌暴发,26人感染,10名死亡; —— 1993年3月,某市医院14名新生 儿柯萨奇B型病毒感染,10名死亡;
精选课件
3
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的主要对象
• 病人 • 医院工作人员 • 学生 • 探视者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 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 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 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 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徒灶),或在原 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 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
02.11.2020
精选课件
24
—— 1993年,沈阳市妇婴医院44名新 生儿柯萨奇B型病毒感染,15名死亡;
—— 1998年,深圳市妇儿医院发生 166名住院病人手术切口的龟型分支杆 菌感染。
产妇数

312
5a
294

268

250

264

262
10
278
11
246
12
273
a:开始使用漂白粉洗手
02.11.2020
死亡数 57 36
6 3 5 12 11 11 8
精选课件
病死率(%) 18.3 12.2
2.4 1.2 1.9 5.2 3.9 5.0 2.9
10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内在因素
一、医院是“易感人群”相对集中的场所
老年人和婴幼儿 基础疾病患者
免疫功能损伤者
二、现代诊疗技术和侵入性检查的运用
三、医院是微生物汇集和扩散的场所
四、其他因素
外科手术和引流
住院时间
抗生素的应用 02.11.2020
精选课件
11
按照感染部位的不同,排在前5位的医院感 染分别是:
序号
感染部位
1 呼吸道感染(包括下、上呼吸道)
02.11.2020
精选课件
18
三、真菌 真菌感染增加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病房
1980年至2000年真菌感染发生数量的变化
年份
真菌感染病例数
1980-1982
4
1983-1985
2
1986-1988
1
1989-1991
3
1992-1995
3
1996-1998
11
02.11.20201999-2000
2 泌尿道感染
3 手术部位感染
4 胃肠道感染
5 皮肤软组织感染
02.11.2020
精选课件
12
第23章 医院感染中常见的微生物
• 第一节 医院感染中微生物的特点
–机会致病菌占主导地位;
–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
–常为耐药菌株
02.11.2020
精选课件
13
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 ——肺炎球菌、葡萄球菌、肠球菌、结 核杆菌的许多菌株对曾经有效的药物产 生耐药性;多重耐药菌如克雷伯菌和铜 绿假单胞菌在许多医院流行(WHO, 2002);
02.11.2020
精选课件
8
1867年英国外科医 生李斯特提出感染 是在人与人之间通 过手、医疗器械、 敷料进行传播,最 早提出了消毒的观 点,使手术感染率 从45.7%降到15%;
02.11.2020
精选课件
9
观察控制(干预)措施的效果
表1 1847年维也纳某医院产科Ⅰ部产妇产褥热病 死率
月份
HEV、HIV等,也给医院感染带来新的
威胁。 02.11.2020
精选课件
16
一、细菌
• (一)葡萄球菌 • 1、金黄色葡萄球菌 • 2、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 • (二)大肠埃希菌 • (三)铜绿假单胞菌 • (四)肺炎克雷伯菌
02.11.2020
精选课件
17
二、病毒
• 1、甲型肝炎病毒 • 2、乙型肝炎病毒 • 3、丙型肝炎病毒 • 4、轮状病毒 • 5、柯萨奇病毒 • 6、巨细胞病毒
1955
100.0
02.11.2020
精选课件
15
第二节 医院感染常见细菌、病毒 和真菌
病原学变迁
• 以 条 件 致 病 菌 和 G- 杆 菌 为 主 , 占 了 近 70%,
• 真菌感染的比例在不断上升,而且随着 各种介入性诊疗措施的增加,一些非致 病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病原菌。
• 同时一些病毒如 HBV、HCV、HGV、
第22章 医院感染
02.11.2020
精选课件
1
第一节 医院感染定义
• 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 包括:
–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 –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 不包括:
–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 院感染。
感染
传染病
医院感染
02.11.2020
02.11.2020
精选课件
14
2003年NI现患率调查病原体分布
病原体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菌 克雷白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 不动杆菌属 白色念珠菌 其他 合计
分离菌株数 构成比(%)
146
7.47
205
10.49
133
6.80
247
12.63
112
5.73
203
10.38
909
46.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