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标本实验报告
观察动物标本实验报告

观察动物标本实验报告观察动物标本实验报告引言在科学研究领域,动物标本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它通过观察和分析动物标本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特征,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知识。
本文将通过观察动物标本实验,探讨动物标本实验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一部分:解剖结构的观察在动物标本实验中,观察动物的解剖结构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解剖动物标本,我们可以了解动物的器官构造、形态特征和功能分布。
例如,在观察鸟类标本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的翅膀结构,从而了解鸟类是如何飞行的。
同时,通过观察哺乳动物的骨骼结构,我们可以推断它们的运动方式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二部分:生理功能的观察除了解剖结构,观察动物标本的生理功能也是动物标本实验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观察动物标本的内脏器官,我们可以研究它们的生理功能。
例如,在观察鱼类标本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们的鳃片结构,了解鱼类是如何呼吸的。
同时,通过观察哺乳动物标本的心脏和肺部,我们可以了解它们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工作原理。
第三部分:行为特征的观察除了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观察动物标本的行为特征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观察动物标本的骨骼结构和肌肉分布,我们可以推测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行为习惯。
例如,在观察猫科动物标本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爪子和牙齿结构适合捕猎,从而推断它们的狩猎行为。
同时,观察灵长类动物标本的手臂和手指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它们的抓握能力和工具使用能力。
结论通过观察动物标本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动物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特征,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动物标本实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生态和进化历程,还可以为医学研究和生物学教育提供宝贵的资源。
然而,在进行动物标本实验时,我们也需要遵守伦理规范,尊重动物的生命权益,合理利用实验资源。
只有在合理和道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动物标本实验的作用,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
参考文献:1. Smith, J. K. (2018). The importance of animal specimen experiments. Journal of Science, 25(2), 45-60.2. Brown, A. M., & Johnson, R. L. (2019). Observing animal behavior through specimen experiments. Animal Sciences Review, 12(4), 78-92.。
观察标本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标本,了解不同生物的形态特征,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对生物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显微镜是一种放大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仪器,通过显微镜观察标本,可以清晰地看到生物的细胞结构、组织构造等。
本实验选取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标本,通过观察它们的形态结构,了解不同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植物叶片、动物组织切片、微生物培养物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酒精灯、镊子、切片刀、剪刀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显微镜擦拭干净,调整好焦距,调整好照明。
2. 观察植物叶片:(1)将植物叶片切成薄片,用滴管滴一滴水在载玻片上。
(2)将叶片薄片放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轻轻盖住。
(3)调整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细胞结构、组织构造等。
3. 观察动物组织切片:(1)将动物组织切片放在载玻片上。
(2)调整显微镜,观察动物组织的细胞结构、组织构造等。
4. 观察微生物培养物:(1)将微生物培养物滴在载玻片上。
(2)调整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等。
5. 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叶片:(1)细胞结构:叶片细胞呈长方形,细胞壁厚,细胞质丰富,细胞核明显。
(2)组织构造:叶片由表皮组织、叶肉组织和叶脉组织组成。
表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叶肉组织细胞排列疏松,叶脉组织细胞排列整齐。
2. 动物组织切片:(1)细胞结构:动物组织细胞呈多边形,细胞壁薄,细胞质丰富,细胞核明显。
(2)组织构造:动物组织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组成。
上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结缔组织细胞排列疏松,肌肉组织细胞呈长条状,神经组织细胞呈神经纤维状。
3. 微生物培养物:(1)形态:微生物呈球形、椭圆形、杆状等。
(2)大小:微生物直径在0.5~5微米之间。
六、实验结论通过观察植物叶片、动物组织切片和微生物培养物,我们了解了不同生物的形态特征,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动物标本实验报告

动物标本实验报告动物标本实验报告引言:动物标本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死亡的动物标本进行解剖和观察,以了解其生理结构和功能。
这种实验方法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为科学研究和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文将探讨动物标本实验的意义、方法和存在的争议。
一、动物标本实验的意义动物标本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动物标本的解剖和观察,可以深入了解动物的组织结构、器官功能以及生理特点。
这对于生物学研究和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对人类和动物的解剖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为人类疾病的研究提供线索。
此外,动物标本实验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培养科学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动物标本实验的方法动物标本实验的方法主要包括解剖和观察两个步骤。
首先,实验者需要准备好已死亡的动物标本,这些标本通常来自于动物园、实验室或野外。
其次,实验者需要进行解剖,将动物的身体分为不同的部分,如头部、胸腔、腹腔等,并观察其内部结构。
在解剖过程中,实验者可以使用显微镜、切片等工具,以便更加详细地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微观结构。
最后,实验者需要记录和整理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动物标本实验的争议尽管动物标本实验在科学研究和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争议。
首先,一些人认为动物标本实验涉及对动物的伦理问题,因为这些动物在实验之前往往需要被杀死。
他们认为,应该尽量避免对动物的伤害,寻找替代的实验方法。
其次,一些人质疑动物标本实验的教育效果,认为通过观察已死亡的动物标本,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动物的生命活动和行为习性。
他们主张更多地采用现场观察和实地实验的方式进行生物学教学。
结论:动物标本实验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和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过对动物标本的解剖和观察,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动物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为科学研究和医学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动物标本实验存在的争议,尽可能寻找替代的实验方法,并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羊心肌标本的制作与肺脏观察实验报告

羊心肌标本的制作与肺脏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熟悉动物组织标本的制备方法;2.观察比较心肌和肺组织的结构特点。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实验动物:山羊;2.器械:手术刀、剪刀、牙钳、强酸(盐酸)、苏木精、伊红染料、酒精、加热板、离心机等;3.试剂:无水酒精、苏木精、伊红染料、盐酸、脱脂牛奶。
三、实验步骤:1.杀死山羊,取出其心和肺;2.用剪刀和手术刀将心脏分离出心肌组织,肺脏分离出肺泡和薄壁的支气管;3.将心肌组织和肺泡组织分别放入4%甲醛中固定48小时,去水后用30%蔗糖水浸泡,制成冰冻切片;4.取出肺组织,用生理盐水冲洗4次,固定1小时,用70%酒精浸泡20分钟,用85%酒精浸泡10分钟,用95%酒精浸泡10分钟,然后用绝对酒精浸泡30分钟,制成石蜡切片。
四、实验结果:1.心肌切片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线条分明,排列整齐,细胞粗细不一,多呈长条形,有些呈支状,长约50~100μm,直径约10~20μm。
心肌细胞之间有交错相联的趋势,形成心肌纤维,纤维之间也成规则的交错网状。
心肌细胞内有大量的线粒体,线粒体丰满,内含物质颗粒状,核浆丰富,核膜和染色质清晰可见。
2.肺切片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肺泡壁较薄,仅有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下面接触着基底膜,基底膜下面的血管周围有薄壁的弹性纤维网络,从而形成肺泡。
支气管壁有多层上皮细胞,内有纤毛和黏液腺,壁中央有纤维环支撑,在偏远处是储气囊。
五、实验讨论:1.心肌与肺泡的区别:心肌细胞具有高度的分化和专门化,具有自主跳动的功能,属于不可再生的细胞,心肌中线粒体数量多,代谢旺盛,血液供应丰富。
而肺泡上皮细胞形态和功能单一,是呼吸系统的基本单位,具有换气功能,肺泡内血管也丰富。
2.浸泡的作用:浸泡是为了去除标本中多余的物质,以达到观察更清晰的目的。
用酒精浸泡,是因为酒精既能够固定组织,又能够使组织脱水,方便石蜡浸渍。
而用蔗糖水浸泡,则是因为固定的组织中含有水分和氨基酸等成分,蔗糖水浸泡有助于去除这些成分,便于切片。
制作蚱蜢标本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蚱蜢的采集方法。
2. 掌握蚱蜢标本的制作过程。
3. 了解蚱蜢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地位。
二、实验用具1. 捕虫网2. 拭水纸3. 容器(如塑料瓶)4. 线绳5. 标本夹6. 尺子7. 标签纸8. 剪刀9. 蚱蜢保存液(70%酒精或福尔马林)10. 显微镜(可选)三、实验方法步骤1. 采集蚱蜢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如田野、草地、树林等,使用捕虫网捕捉蚱蜢。
注意选择个体较大、无损伤的蚱蜢作为标本。
2. 准备保存液将蚱蜢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蚱蜢保存液,确保蚱蜢完全浸没。
3. 清理蚱蜢用拭水纸轻轻擦拭蚱蜢表面的泥土和杂质,确保蚱蜢干净。
4. 测量蚱蜢用尺子测量蚱蜢的体长、体宽等特征,记录数据。
5. 标本制作将蚱蜢从保存液中取出,用线绳将其固定在标本夹上,使蚱蜢身体呈自然状态。
6. 标签信息在标签纸上填写蚱蜢的采集时间、地点、性别、个体编号、体长、体宽等信息。
7. 晾干处理将制作好的蚱蜢标本放置在通风处晾干,约需24小时。
8. 显微镜观察(可选)用显微镜观察蚱蜢的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
9. 保存标本将晾干的蚱蜢标本放入玻璃瓶中,加入适量的保存液,确保蚱蜢完全浸没。
密封瓶口,标签朝外。
四、实验结果本次实验采集了5只蚱蜢,共制作了5件蚱蜢标本。
采集地点为某市郊田野,采集时间为2022年10月15日。
蚱蜢标本体长在10-15mm之间,体宽在2-3mm之间。
五、实验讨论1. 蚱蜢的采集方法:在采集蚱蜢时,应注意选择个体较大、无损伤的蚱蜢作为标本,以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美观度。
2. 蚱蜢标本的制作过程:在制作蚱蜢标本时,应注意蚱蜢的自然状态,避免过度扭曲或损伤。
同时,要确保蚱蜢完全浸没在保存液中,以防止标本腐烂。
3. 蚱蜢在生态学中的地位:蚱蜢作为昆虫类的一种,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为许多动物提供食物来源。
此外,蚱蜢还具有生态指示作用,其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生态环境的优劣。
实验报告-小鼠

姓名:薛桂凤学号:实验报告(一)一、实验目的:1.掌握小鼠的抓取和固定。
2.掌握小鼠的编号与标记方法。
3.掌握小鼠的常用实验方法。
4.掌握小鼠的常用麻醉方法。
5.掌握小鼠的安死术。
6.掌握小鼠的釆血方法。
7.了解小鼠的采尿、粪的方法。
8.了解小鼠各种脏器标本的采集方法。
二、实验器材:ICR小鼠、电子称、手套、实验托盘、固定板、固定器、烧杯、注射器(2支)、剪刀、镊子、灌胃针头、毛细管、酒精棉球、5%水合氯醛、生理盐水三、实验内容1.抓取:单手固定、双手固定、固定器、固定板。
2.称重:小鼠放在烧杯中称重(去除烧杯重量),记录小鼠体重20g。
3.编号:包括染色法及穿耳孔法。
4.给药:包括尾静脉给药(小鼠放入固定器,露出尾巴、准备好注射器;左手食指托住尾巴,拇指配合,右手持注射器针尖轻轻抬起与血管平行刺入,轻推给药;血管由红变白后拔针、棉球按压)、皮下注射(俯卧固定,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皮肤提起,右手持针沿纵轴方向刺入皮肤,阻力消失后回抽无血注入药物,拔针)、皮内注射(俯卧固定,与皮肤平行刺入捏起的皮肤,阻力大,注射药物局部有皮丘后停留片刻后拔针)、腹腔注射(仰面固定,在腹正中线两侧腹股沟平行的位置30-45°进针,挑起皮肤和肌肉,回抽无血,注药)、灌胃(小鼠固定身体呈一条直线,灌胃枕头顺着上颚插入咽部,先少量注药证明未入气管后继续给药)、肌肉注射()注射针刺入肌肉回抽无血给药。
5.釆血:尾尖釆血法、眼眶静脉丛釆血法、心脏釆血法。
6.麻醉:根据小鼠体重计算麻醉药物用量,水合氯醛,通过腹腔注射给药途径麻醉小鼠,观察小鼠麻醉期。
7.安死术:颈椎脱臼法、过量麻醉法、空气栓塞法8.解剖:观察小鼠的脏器解剖结构四、总结1.小鼠性情比较温顺,个体小,比较容易抓取固定。
但是小鼠尾静脉血管较细,尾静脉注射有一点难度,可以先酒精擦拭使血管扩张,遵循先远后近的原则会提高尾静脉注射的成功率。
2.通过此次试验,学习了关于实验动物小鼠的一些基本操作技术,对以后的科研实验做了基本的准备。
生物实验报告腓肠肌标本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青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2. 观察腓肠肌的形态结构,了解其基本组织构成。
3. 掌握神经肌肉兴奋性的检测方法,观察神经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青蛙作为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具有以下特点:1. 腓肠肌体积较大,易于观察。
2. 坐骨神经与腓肠肌紧密相连,便于观察神经对肌肉的影响。
3. 腓肠肌在任氏液中可以保持生理活性,便于观察肌肉收缩。
实验过程中,通过破坏青蛙的脑和脊髓,使其失去意识,然后进行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制备过程中,需要观察腓肠肌的形态结构,并检测神经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青蛙、任氏液、手术剪、手术镊、眼科镊、玻璃分针、蛙板、蛙钉、细线、培养皿、滴管、电子刺激器。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镜、电子刺激器、放大镜。
四、实验步骤1. 青蛙的处死与固定:取青蛙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左手握住青蛙,使其背部向上,用大拇指或食指使头前俯。
右手持探针由头颅后缘的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椎管,然后将探针改向前刺入颅腔内,左右搅动探针,捣毁脑组织。
接着将探针抽回至进针处,再向后刺入脊椎管,反复提插捣毁脊髓。
此时如青蛙四肢松软,呼吸消失,表明脑和脊髓已完全破坏。
2.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在骶髂关节水平以上1~2cm处剪断脊柱,左手握住青蛙后肢,用拇指压住骶骨,使青蛙头与内脏自然下垂。
右手持手术剪,沿脊柱两侧剪除一切内脏及头胸部,留下后肢。
用手术剪和眼科剪仔细分离坐骨神经和腓肠肌,用细线将腓肠肌两端固定在蛙板上。
3. 神经肌肉兴奋性的检测:将电子刺激器连接到坐骨神经上,调节刺激强度和频率,观察腓肠肌的收缩情况。
记录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下腓肠肌的收缩幅度和频率。
4. 观察腓肠肌的形态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腓肠肌的横切片,观察其形态结构,包括肌纤维、肌束、血管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腓肠肌的形态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腓肠肌由肌纤维组成,肌纤维呈长条状,相互平行排列。
实验报告动物骨骼观察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动物骨骼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观察不同动物骨骼的形态差异,分析其适应性的特点。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动物骨骼是动物体内的重要器官之一,具有支撑、保护、运动等功能。
骨骼由骨组织和骨膜组成,骨组织包括骨细胞、骨胶原纤维和骨基质。
本实验通过对动物骨骼的观察,了解骨骼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动物骨骼的形态差异。
三、实验材料1. 骨骼标本:家兔、狗、猫、猪、牛等动物的骨骼标本。
2. 显微镜、解剖剪、解剖镊、解剖针、生理盐水、酒精、酒精灯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家兔骨骼标本(1)观察骨骼整体结构:观察家兔骨骼标本的整体结构,包括骨骼的数量、形态、连接方式等。
(2)观察骨骼的组成:观察骨骼的骨组织和骨膜,了解骨组织的组成和骨膜的作用。
(3)观察骨骼的功能:观察家兔骨骼在运动、保护、支撑等方面的作用。
2. 观察狗、猫、猪、牛等动物骨骼标本(1)观察骨骼整体结构:与家兔骨骼标本进行对比,观察狗、猫、猪、牛等动物骨骼的整体结构差异。
(2)观察骨骼的组成:与家兔骨骼标本进行对比,观察狗、猫、猪、牛等动物骨骼的骨组织和骨膜差异。
(3)观察骨骼的功能:与家兔骨骼标本进行对比,观察狗、猫、猪、牛等动物骨骼在运动、保护、支撑等方面的差异。
3. 分析不同动物骨骼的适应性特点(1)分析家兔骨骼的适应性特点:家兔是草食性动物,其骨骼结构有利于支撑体重,减少对草食性食物的咀嚼力度。
(2)分析狗、猫、猪、牛等动物骨骼的适应性特点:狗、猫、猪、牛等动物骨骼结构具有不同的适应性特点,如狗的骨骼结构有利于快速奔跑,猫的骨骼结构有利于攀爬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家兔骨骼标本观察结果:家兔骨骼整体结构完整,骨骼数量较多,具有明显的骨骼系统。
骨组织和骨膜组成均匀,骨骼在运动、保护、支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狗、猫、猪、牛等动物骨骼标本观察结果:狗、猫、猪、牛等动物骨骼标本与家兔骨骼标本存在差异,骨骼数量、形态、连接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标本实验报告篇一:动物剥制标本的制作动物剥制标本的制作一、实验目的动物剥制标本是一种利用动物皮张制成的标本,适用于大部分脊椎动物,尤其是鸟类和哺乳类,在动物学教学和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剥制标本分为真剥制和假剥制两类。
真剥制就是将动物皮张还原为生活姿态加以展示。
所谓假剥制就是不再将皮张还原为原来动物的姿态,而是简单的展示皮张上体现的特征。
本实验为动物剥制实验中的真剥制。
二、实验用品1. 工具:解剖刀,镊子,棉花,铁丝,剪刀,针线,解剖盘等。
2. 材料:家兔3. 药品:樟脑粉三、实验方法1. 杀死家兔:利用折颈法2. 清洁标本:如有血污沾染,用棉花醮少许冷水,细心将血污擦拭干净。
3. 剥皮:将家兔头朝左侧腹面向上放在实验台上,自胸部中线处将毛分开,向后到肛门处纵向切开皮肤,切时不能过深,以见到肌肉为止,不要割开肌肉或腹腔,以防内脏和血污染毛皮。
再继续将腹部两侧,背部及后腿部的肌肉与皮肤分离,并从股骨近端处剪断,再将生殖器、直肠与皮肤连接处剪断,清除尾基部的结缔组织,用手轻轻捻搓尾部,使皮与肌肉松动,然后一手握住尾根,另一手用拇指和食指卡住尾根,然后用力拉出尾椎骨。
剥头部时,需特别注意,将毛皮继续上剥,用解剖刀边划割边上拉毛皮。
眼耳处要翻剥,千万不能割破皮肤,耳朵的软骨小心剪断,否则兔子的耳朵竖不起来。
沿着眼睑边缘细心地剖割,切勿割破眼睑和眼球。
眼球剥离后,继续剥到上下嘴唇的前端为止,保留少许上、下唇皮跟头骨相连。
随后用骨剪截断颈椎,使躯干和头骨分离。
前后肢要小心翻剥,后肢翻剥到脚踝处,留腓骨,剥净趾骨基部的肌肉(留下趾骨,便于生态整形),将皮上附着的脂肪和肌肉除净。
头骨放入水中煮熟,仔细的将脑髓,肉等都清理干净。
剥皮要特别小心,总体上是先剥身体再剥四肢,头部要特别小心。
4. 涂防腐剂:涂时要均匀,特别是颅腔内要多涂些,涂时要注意尽量勿碰脏毛皮,要都涂遍不能有漏除的地方。
5. 做支架:取三根合适长度的铁丝,头部脊柱、四肢共用三根铁丝(左前肢与右前肢,左后肢与右后肢,头部脊柱连通尾各一根),要设计好各部分的长短比例,三者拧在一起。
6. 填充:用棉花将铁丝缠绕,将头骨的颅腔塞满棉花,眼眶中填入适当的棉花,放好玻璃球当眼睛,先装头部。
头部装好后把铁丝支架由腹中线剖口处塞入家兔体中,一端插入尾端,另一端经脑颅腔插入头骨中穿出,四肢同样穿出,使之固定。
然后将蓬松的棉花捏成前细后粗的形状,用大镀子夹紧棉花的前端,从开口处紧插至头部,再在四肢和躯干部不饱满处适当填上蓬松的棉花。
过肥过瘦都不好看。
7. 缝合:缝切口时,要将标本摆正,针从里向外交叉缝合。
轻拉线,以防皮肤拉破。
8. 整形与固定:标本制做的好坏与整形关系很大。
整形时,需将标本横放在桌面上,头部向前,掌面向下,毛要理齐,两耳要竖立,臀部要拱起。
把标本整理成生活时的某种姿态,力求逼真。
四、实验的注意事项1. 当切开家兔皮肤时,不能过深,以见到肌肉为止,不要割开肌肉或腹腔,以防内脏和血污染毛皮。
2. 在剥头部时要特别小心,眼耳处要翻剥,千万不能割破皮肤,不能将眼眶剪大,耳朵的软骨组织要留在皮肤上,否则做好的标本兔子的耳朵是竖不起来的。
3. 总体上剥制的顺序是先剥身体再剥头部。
要将留有骨头上的肌肉以及皮肤上的脂肪和肌肉去除干净,以免标本容易腐烂。
4.剥制过程中,耍防止血液和污物沾污毛皮。
5.填充时,要经常观察各部位的形态,务必均匀、饱满。
缝合时小心拉线,以防止弄坏皮毛。
6.防腐粉毒性很大,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用作制标本的动物,要求毛皮完整,没有脱毛现象。
五、实验心得动物剥制标本的制作是指脊椎动物而言,也就是说脊椎动物的大部分种类都可以制成剥制标本,但在实际应用中,主要适用于哺乳类和鸟类,以及一些不宜采用浸制方法的其它各纲的大型种类。
动物的种类繁多,外部形态、躯体大小,皮肤情况等等都很不一样,在制作过程中就必须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制作。
动物剥制标本按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为真剥制和假剥制标本两种类型。
掌握动物标本剥制应具备扎实的动物解剖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及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当掌握了动物解剖知识后,即可用专业技术手段准确地复制出逼真的、具有科学价值的动物剥制标本。
艺术修养在动物剥制标本中的体现,需要制作者在制作每一件标本的过程中注入制作者本身对自然环境、对野生动物的美好情感以及这种情感带给对现实生活的联想或想象,并把这种情感和联想以制作者所掌握的动物解剖知识用专业技术等手段在作品中充分表现出来。
并且,制成的作品能唤起观者的共鸣。
在本次实验中深深体会到了动物剥制标本所需要的耐心,技术和细心。
如果不小心就会弄坏动物的皮毛或者弄脏,使完成的标本外形不美观。
而且操作人员需要很好的实验技术,技术娴熟的实验员剥制的速度快且完整,技术不娴熟的则要格外的小心。
在实验中要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则,涂防腐剂时要全面,防止标本腐烂。
动物剥制标本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教学、科普宣传及博物馆收藏。
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的不断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土地减少导致野生动物数量急剧减少;随着人类文化、审美意识逐步趋向自然;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动物剥制标本、动物标本剥制术在定义上、内容上也在不断更新。
篇二:实验三、土壤动物的研究实验二、土壤动物的研究【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了解土壤动物的多样性、重要性。
2. 学会土壤动物学研究的课题设计。
3. 掌握各类土壤动物标本收集技术。
4. 掌握土壤动物生态学基本分析方法。
【实验原理】:土壤是自然界一个特殊的生物环境,是生物、气候与地质相互作用的产物。
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载体,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土壤中生活着许多生物,它们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理结构、化学性质、有机质分解及其保温、持水等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动物是指其生活史中的某一发育阶段在土壤中渡过,对土壤的形成、发育、肥力有一定影响的动物。
研究土壤动物的目的在于了解土壤动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了解土壤动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了解土壤动物在环境污染检测中的指示作用。
土壤动物园涉及的门类非常广泛,常可包括七八个动物门、数十个纲。
由于各类动物体形大小相关悬殊,活动方式也各有差异,因而采集调查方法也有所不同。
为了研究工作方便起见,可将土壤动物按体形和习性分为以下4类:微小土壤动物,小型湿生土壤动物,中、小型节肢动物,大型土壤动物。
微小土壤动物如原生动物、轮虫、熊虫等到。
体长一般在0.2mm以下,须借助显微镜观察。
小型湿生土壤动物如线虫、线蚓、涡虫、桡虫等。
此类动物生活在湿润环境中肉眼采集比较困难,用Baermann 湿漏斗收集。
中、小型节肢动物如小型昆虫、蛛形类、多足类。
此类动物生活在土壤的隙缝中,体形较小,其中螨和跳虫的数量极多,可占本类型动物总数的80%以上,肉眼采集比较困难,用Tullgren干漏斗法收集。
大型土壤动物如蚯蚓、蜈蚣、马陆、甲虫、等足类等。
此类动物大多生活在浅层土壤或地表,野外采集时使用筛网和手拣的方法收集标本。
【实验器材】:1、野外采集工具:土壤环刀(100ml、25ml),大型土壤动物采样框、地温计、土壤采样铝盒、小铲子、卷尺、大小布袋、尼龙扫网、塑料布、白瓷盘、大小镊子、吸虫管、标本收集瓶、笔、记录本、标签纸、背包等。
2、动物标本分离装置:干漏斗法烘虫箱干漏斗法是根据土壤动物避光避热的特点而设计。
烘虫装置可有不同的外形,但其核心部分都是由3部分组成:上部是热源,可用40W灯泡,灯泡的上方要加一罩;中部是金属网筛,供装料(土壤或枯枝落叶),网眼大小视要求而定;下部是收集漏斗,将通过网筛的动物收集到一个盛有75%乙醇溶液的器皿内。
【实验步骤】一、实验设计在实验设计之前,必须明确研究的目的,掌握问题的性质和有关理论的基本知识,提出初步假说。
实验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对照原则理想的实验是能控制与实验有关的全部变量,而只改变其中一种变量,并使其他所有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发生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这种办法就是设置对照。
对照在生物学实验中十分必要。
对照本身地一种标准,没有对照就会失去标准。
当然这并不是就有了对照之后,就能保证结果的正确,还应选择正确的对照。
重复原则在实验中,同一处理设置的试验单位数称为重复。
重复的主要作用是估计和降低试验误差。
试验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通过同一处理内不同试验单位之间的差异来估计,若不设置重复,即只有一个观察值,则不能求得差异,也就无法估计误差。
试验误差的大小与重复次数的平方根成反比,故重复多,误差就小。
一般就说来,观察值大小均匀时,重复数可少些,否则应多些。
随机原则随机是指一个重复中的某一处理被安排在哪里一个试验单位,或在样本的收集过程中,不要有主观成见,即试验中的每一处理都有同等到的机会设置在任何一个试验单位上,或采集样地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同的被捕机会。
只有坚持随机的原则,才能满足这个要求。
随机化与重复相结合,试验就能提供无偏的试验误差估计值。
因此,进行土壤动物学研究,采集土壤动物标本时,要注意遵循心上原则。
根据采集地区地形、植被等条件,设置不同的采样点以作对照。
在每一个采样,按实验要求,随机采取多个样本。
二、土壤动物标本收集1.大型土壤动物收集——手捡法手捡法主要是采集蚯蚓、蜈蚣、马陆、鼠妇、蜘蛛及某些昆虫。
采集方法如下。
(1)在取样区内随机选取一地点。
(2)利用大型土壤动物采集框收集土壤动物,挖出框内5深的土壤,拣出其中的土壤动物。
(3)拣出的土壤动物装入玻璃瓶内,放入标签,除蚯蚓外,其他动物用75%乙醇溶液保存。
(4)带回实验室分类鉴定并计数2、中小型土壤动物收集——Tullgren干漏斗法干漏斗法主要采集螨类、跳虫、原尾虫、双尾虫、蚂蚁、昆虫幼虫、小型蜘蛛、小型多足类、小型等足类等。
采集方法如下。
(1)在取样区内随机选取采样点。
(2)捡去采样点上面的枯叶,并收集部分落叶和土壤装入布袋,样品用于定性调查。
(3)挖土壤垂直剖面。
(4)在垂直剖面上打入容量为100cm3的圆形土壤取样器。
(5)从最下层开始,逐个挖出取样器,将每个取样器内的土壤分别装入采集袋内,带回实验室,用于定量调查。
(6)将采回的样品置于Tullgren漏斗,下接装有乙醇溶液的玻璃瓶,进行土壤动物分离。
(7)在盛有土壤动物标本的玻璃瓶中加入乙醇溶液使乙醇溶液浓度达到70%,以备进行土壤动物的分拣、计数和鉴定。
若有土壤动物标本漂浮在液面上,则可先进行水浴,漂浮的标本下沉后,再加入酒精。
三、土壤动物分类土壤动物的分类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由于涉及的动物门类繁多至今没有完整的研究成果。
应用漏斗法采集到的土壤动物,首先要参照图3-3和图3-4,进行粗略的分拣,然后分送各门类的专家作进一步的分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