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天气与气候教案

合集下载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蔼候教案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蔼候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蔼候教案1人文环境第 1 教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了解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加数之间的关系;知道由于人口过量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了解亚洲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通过分析各国产生经济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程与方法:通过对亚洲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初步掌控搜集各个国家资料的方法,通过交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亚洲人文环境,增强环境意识,知道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建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亚洲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文化特点教学难点:亚洲的经济发展不安稳问题教学进程[复习提问]1、亚洲的地势有何特点?2、地势如何制约河流的流向?3、亚洲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导入新课: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的人们怎样生活呢?显示亚洲不同地区民族衣饰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猜一猜它们分别散布在亚洲的哪些区域?衣饰为单一薄裙———散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的热带地区;衣饰为白色裹物———散布在太阳辐射强烈的西亚地区;衣饰为各式长袍—散布在气温年较差大内陆地区(上身袖管穿脱方便);衣饰为皮衣皮靴———散布在冰冷的亚洲北部。

很明显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常指人口、经济、城市、建筑、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我们来看一看亚洲的人口情形,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人口的一些情形,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了解人口状态的?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诞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人口密度是怎么运算的?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特别稠密?[读图]6.13“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图6.14“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提问]1、2000年世界总人口数是多少?(60.55亿)2、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多少?(12.95亿)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几个?(10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 其中亚洲有几个?(6个)分别是哪些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活动]1、按人口数多少,给各大洲排队(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各大洲排队(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3、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平均为1.3%),运算2001年亚洲的净增人口数和世界净增人口数;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提示]2000年世界人口总数х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净增人口数(60.55亿-1.3%=0.79亿),所以2001年世界净增人口0.79亿,而亚洲2000年人口总数36.8亿-1.4%=0.52亿,所以每增加100人中有66人在亚洲(0.52/0.79-100=66)。

初中地理_湘教版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湘教版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湘教版《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一、课标有关本节要求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本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引导学生,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比分析“天气”“气候”的区别和联系,认识常用的天气预报符号,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借助“海尔兄弟”引领闯关的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讲练结合,注意知识落实。

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⑵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天气和气候”距离学生很近很近,在本节教学的设计上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体验,出示最近、最新的天气、气候资料和热点事件,拉近课堂知识与日常的距离,学习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结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创设了“海尔兄弟引领闯关”的情景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精选试题,讲练结合,努力增进教学效果。

湘教版天气与气候教案

湘教版天气与气候教案

湘教版天气与气候教案【篇一:湘教版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microsoft word 文档 (4)】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区别“天气”和“气候”的概念;②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③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了解天气预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②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预习任务】回家后收看中央一台19:30分的天气预报,注意卫星云图及以下城市天气情况。

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上海、海口。

任务一:阅读教材p57前两框题,可以知道:(1)天气是指,其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 气候是指,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由此可看出,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主要表现在______及______两个方面。

(2)完成教材p59上2 、3题。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三框题部分,完成以下各题:(1)天气预报是其主要包括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2)读图4—1,描绘出常用天气符号(相近符号的区别;风向、风级的识别)晴阴多云降雨霜冻雷雨降雪雾浮尘扬尘沙尘暴台风冷锋暖锋风(西风5级)(南风6级)(3)仔细观察p58图4-2“卫星云图”,思考图中不同颜色代表的地理事物有什么不同?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绿色表示,白色表示________,白色越浓表示,的可能性越大。

在卫星云图上可大致根据云雨区移动方向进行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

1(4)读图4—3,以下三城市的天气状况为:北京______、℃;莫斯科_______、_____℃;悉尼_____、℃;展示交流精讲点拨(一)展示交流1、预习交流:小组内交流,要求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把不会的标出来2、预习展示:依据多媒体课件提供图片,拟请第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
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竞赛活动与过程
(5)
接下来这一关要求仿照央视气象先生对照图册30页进行播报。
每组派一个代表让老师来考核,要能准确的对老师所挑的城市进行播报。
(选6个城市)
播放下载的宋英杰的城市天气预报播报视频。
先在小组内操练,方式是,一个组员做考生,这组其他人做考官,各挑一个城市让他播报,如果他能都通过了,那么他就具备了小小预报员的资格,小组内每个人都要做一次考生。
学情分析:
当前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
学生在小学的自然课、语文课以及日常生活中(如,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由于不同学生的观察积累素养不同,还有原有的知识浅显,甚至有所混淆(如类似的天气符号和风力风向符号的辨别),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辨析与操练以落实清楚。
课题
湘教版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课程湘教版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天气和气候定义及其区别,天气预报等知识。通过本节课学习,为后面章节中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等的教学打下基础。而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章内容是学习以后各章,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而且也是以后学生生活、参与生产的必备知识。
进一步的,从总体上掌握天气预报的内容,由抽象到具体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竞赛活动与过程
(3)
打开地图册30页,这是20XX年12月30日的中国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上有许多天气符号,我们应该了解这些天气符号的含义,并记下来,这是当好天气预报员的前提。大家看到图册30页最上边的天气符号,认真观察,边看边记,然后合上书举手的上进心。

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

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

天气和气候教案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气和气候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天气和气候教案篇1学习指导语: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为了在各种气候下生存,初步学会了一点看天知识,到了奴隶社会,人类对天气变化的认识发展了,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雨、雪、风、云、虹、晕等天气现象。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二十四个节气开始产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观察天气季节变化的总结,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管气象科学已进入高科技现代化时代,但24节气知识在了解、掌握天气变化规律,预测天气方面仍有其独特的作用和特有的应用价值。

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顺应天时,敬畏自然,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情感。

同学们:你们知道24节气产生在哪个地区吗?学习重、难点:绘制、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熟练运用地图分析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运用综合比较的复习方法,归纳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实现知能、知情的迁移。

学习过程:一、24节气产生在哪个温度带?1.甲地最热月是月,月平均气温大约为,最冷月是月,月平均气温大约为。

甲、乙、丙三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地,位于寒带的是地。

甲、乙两地中,地在北半球,地在南半球。

2.连线:正确描述各地气温年变化特征甲终年严寒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丙全年高温或终年炎热3.24节气产生在哪个温度带?二、填图观察,24节气产生在哪种降水类型分布区?1.五地均位于半球(南、北)。

2.连线:正确描述降水季节变化特征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北京全年多雨区伦敦夏季多雨区罗马全年湿润区开罗冬季多雨区3.24节气产生在哪种降水类型分布区?三、读图分析,24节气产生在谁的家乡?1.根据表格资料填绘牛牛家乡的气温降水柱状图。

月份56789气温1825262519降水5392200210702.完成表格:牛牛红红亮亮甜甜1月(℃)-12-17月(℃)2625气温年较差(℃)2617年降水量(毫米)将以下年降水量数值,填入相应的四个地区中:45、450、700、10003.观察气候差异,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需用地图: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

4.1天气和气候 省优获奖教案新版湘教版

4.1天气和气候 省优获奖教案新版湘教版

天气和气候
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以及卫星云图。

能举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

4.
电闪雷鸣:
︱ 12~ 13~16——14~—
径≤
这些做法写下来:气温和降水(2)——降水
出降水的三种主要类型。

在不同纬度地区:
在图中找出赤道、南极圈、北极圈,观察:赤道附近的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毫米以上,两极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毫米以下。

■小结:在不同纬度地区,赤道附近降水,
两极地区降水。

的大陆东西两岸,东岸
(二)读“地形雨的形成示意图”,完成:
山地
地形雨形成示意图
图中,在A 坡,来自于海洋的气流受
阻挡被迫爬升,气温,水汽冷凝,成云致雨,降水较(多/少)。

B 坡,空气下沉,气温,降水较
■小结:地形对降水分布的影响,在山地的
.
4
多的是
下列关于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区别。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特点以及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了解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和区别,认识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关爱环境,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区别,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和影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天气预报节目,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3.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4.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和区别,强调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湘教版七上地理 4.1天气和气候 教案

湘教版七上地理 4.1天气和气候 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一、教材:《天气和气候》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的开篇。

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

从教材内容看,教材以天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切入点,体现了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中、服务于生活的新理念。

教材中图片的使用形象易懂,避免了学生对某些天气现象的陌生感,也便于学生理解,且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课内活动和课外延伸活动其实践性很强,,体现了新教材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初步学会看懂简易天气预报。

(3)知道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掌握他们的区别。

(2)通过“走进直播间”活动,学生初步学会看懂简易的天气预报图。

(3)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分析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讲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让学生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难点:识别天气符号并能阅读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四、说学情:学生对本节知识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

但是,青少年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生理特点,运用直观生动生动的图像或事件,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课堂。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分析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辅导教学、合作学习法、讨论探究法六、教学过程:因为准备了微课,让学生提前了解掌握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所以这节课我没有新课导入,教学过程就主要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四个学习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天气与气候教案【篇一:湘教版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microsoft word 文档 (4)】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区别“天气”和“气候”的概念;②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③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了解天气预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②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预习任务】回家后收看中央一台19:30分的天气预报,注意卫星云图及以下城市天气情况。

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上海、海口。

任务一:阅读教材p57前两框题,可以知道:(1)天气是指,其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 气候是指,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由此可看出,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主要表现在______及______两个方面。

(2)完成教材p59上2 、3题。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三框题部分,完成以下各题:(1)天气预报是其主要包括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2)读图4—1,描绘出常用天气符号(相近符号的区别;风向、风级的识别)晴阴多云降雨霜冻雷雨降雪雾浮尘扬尘沙尘暴台风冷锋暖锋风(西风5级)(南风6级)(3)仔细观察p58图4-2“卫星云图”,思考图中不同颜色代表的地理事物有什么不同?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绿色表示,白色表示________,白色越浓表示,的可能性越大。

在卫星云图上可大致根据云雨区移动方向进行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

1(4)读图4—3,以下三城市的天气状况为:北京______、℃;莫斯科_______、_____℃;悉尼_____、℃;展示交流精讲点拨(一)展示交流1、预习交流:小组内交流,要求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把不会的标出来2、预习展示:依据多媒体课件提供图片,拟请第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在汇报过程中,对于出现错误的内容,先请其他小组进行矫正,对于不能矫正的内容,教师分别进行点拨。

教师进行预习总结。

拓展延伸: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与人类健康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阅读内容“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了解空气质量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你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吗?①何为空气污染指数?了解空气污染指数的含义。

②出示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

③了解发布空气质量报告的意义。

3、怎样保护大气环境?(展示图片)“北京下土了”、“可怕的沙尘暴” “解决空气污染的办法” 活动3: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来改善泰安市的大气环境?(角色扮演)1、泰安市民2、环保局的政府官员3、工厂老板4、农民四、系统小结:本节课结束,请同学们回顾本节所学为内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分别进行归纳梳理,并能形成知识网【达标测评】1.下列词语中描述天气的是() a.昆明四季如春b.长冬无夏c.终年炎热干燥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下列诗句中描述气候的是 a.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山前桃花山后雪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3.下列叙述中表述气候的是() a.这里天空蓝极了,偶尔有云飘过来b.这场大风真厉害,把马路两边的座椅都掀翻了c.一场寒流过后,气温降到了零下二十多摄氏度d.这里四季分明,夏季热,常下雨,冬季冷,很干燥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预测明天的气温和今天的相差不多,气候变化也不大b、今天是个难得的好气候c、我们就要去夏令营了,真希望能遇上好气候d、热带沙漠地区房屋墙厚窗小与当地的气候特点有关5.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对人体健康;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对人体健康。

()a.大有利;小,有害b.大有害;小,有利c.小有利;大,有害d.小有害;大,有利6.将下列几种图示与其代表的天气现象用直线连接起来多云中雨雷阵雨大雪雾2【篇二: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

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本节主要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以“当你清晨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的是什么?”为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中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概念。

之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小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的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

教材的最后还提供了大气环境检测的阅读材料,这种贴近生活的知识,对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大气环境质量、关注健康、增强环保意识都有重要作用。

教法指导:1、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

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学生了解的当地素材和电视新闻中的实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景设计:开放式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对所学知识渗透。

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旅游,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

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

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

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

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

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

天气和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有关的天气和气候。

天气和气候教师:今天晚上到明天,北京,晴转多云,偏北风四级,最高气温14℃,最低气温7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天气的概念: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和已经了解的天气预报的内容请同学们描述天气的概念。

(同位交流)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

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

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有两个特点:学生总结:时间短、变化快尝试举例子说明天气的这两个特点。

同学们纷纷举例:六月天,孩子面,说变就变------(2)讨论①谁能说说,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什么密切的关系?②③下雨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下雨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下雨时,人们必须保护什么东西不被雨淋?(露天存放的水泥、粮食、棉花、布、衣服,机器等。

)④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好处?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暴风雪来临前,牧民必须做什么?⑤孩子们在雪天喜欢做什么?下雪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不要滑倒、不要追跑打闹,要注意交通安全。

)⑥大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大风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⑦大雾、冰雹、雷电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3)小结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观察天气,努力探究天气变化的秘密,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我们国家许多地方以及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气象台、气象站、气象联络网,许多叔叔阿姨日夜不停地监测天气的变化,每天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使人们更好地工作、学习。

我们要从小向他们学习,下边老师教给你们简单的观察、记录天气的情况。

过渡: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呢?学生:手机、电话(拨打121,天气早知道)观察(看云识天气)收看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播报顺序、内容。

(活动一):识别天气符号(打开课本p58主要天气符号图)请用语言叙述这些符号的特征,可用小组竞赛形式:学生:晴天符号是一轮红彤彤的太阳;多云符号是一朵云彩;冷空气前锋符号象一个齿轮,小三角的尖端指向冷空气运行的方向,中雨是云朵的下面有两条倾斜雨注---- 教师对个别符号进行讲解。

(活动二):记忆天气符号各小组的同学可以用彩笔画出部分天气符号,可以做成简易卡片,采取看图抢答的方法进行巩固。

教师要及时评价。

提问:还有哪些天气符号在视频中没有出现?同学们可以推荐小组代表画在黑板上。

教师大体讲解或补充个别天气资料如:沙尘暴、台风等的相关内容。

过渡: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在看天气预报的时候,一般先出现的是卫星云图,什么是卫星云图?如何根据卫星云图来判别简单的天气预报呢?卫星云图:讲解:气象卫星从太空不同的位置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回地面工作站,再合成精美的云图照片。

目前,电视节目中通常使用的云图,就是红外云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

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练习:请同学们判断出教材上p58的“卫星云图”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家乡所在地的天气状况(青藏高原有雨)大家一起回忆讨论,并试着归纳天气预报的概念活动三:1、展示教材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 你能学做天气预报员吗?把学生分为六人为一小组各小组任意挑选城市,发布天气预报,教师做好巡回指导,让学生在模仿预报员的过程中加强对主要天气符号的记忆和理解。

2、练习教材p59活动第二题,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介绍的活动是沙尘暴——跳绳不合适;霜冻——插秧不合适;晴——打球合适)3、现实生活中许多动物都能预报天气,想一想,连一连。

蜻蜓搬家将有雨下知了飞的低出门带雨衣蚂蚁潮,下雨兆泥鳅吐气泡,雨天将来到乌龟拼命叫,天热气温高过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又会提到“气候”这个名词,你了解气候的概念和特点么?气候的概念及特点: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