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考重要文化常识梳理

合集下载

中考必考文学常识100条

中考必考文学常识100条

中考必考文学常识100条第一部分(一)春秋时代1、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

所学课文《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所学课文《<论语>十二章》。

2、左丘明,鲁国史官。

所学课文《左传》,《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曹刿论战》、《曹崤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

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所学课文《曹刿论战》。

(二)战国时代3、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书由其弟子编辑。

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

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所学课文《孟子》2篇,各取篇中开头几字为篇名,《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4、列子,名御寇,道家前辈。

所学课文《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诸子哲理散文。

所学课文《杞人忧天》《愚公移山》。

5、庄子。

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

所学课文《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

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所学课文:《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6、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

所学课文《吕氏春秋》。

又名《吕览》共160篇。

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所学课文:《穿井得一人》。

7、屈原,名平。

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所学课文《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

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

中考高考必备的中国文化常识

中考高考必备的中国文化常识

中考高考必备的中国文化常识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杜甫《戏为六绝句》】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词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如《赤壁赋》】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减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诗歌形式)、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榜首、问息、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颜琐、帝兽、唐尧、虞舞。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中考语文常考的文学常识大汇总(重要)

中考语文常考的文学常识大汇总(重要)

中考语文常考的文学常识大汇总(重要)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着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着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初三文化常识归纳总结

初三文化常识归纳总结

初三文化常识归纳总结初三阶段是中学学业的重要时期,同学们不仅需要掌握各学科的知识,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化常识,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下面是对初三阶段常见的文化常识进行的归纳总结。

一、历史知识1. 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我们要熟悉各个朝代的兴衰,了解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和著名人物。

包括夏、商、周、秦、汉、隋、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演变,以及伟大的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等。

2. 世界历史了解世界历史是拓宽眼界和丰富知识的重要途径。

可以重点了解欧洲历史、美洲历史、非洲历史和亚洲历史等关键时刻。

3.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

了解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的成立等重要事件,并认识到其中的重要人物对中国发展的巨大贡献。

二、地理知识1. 中国地理熟悉中国的地理特点,包括各省市的位置、主要山脉、江河湖泊、经济特色等。

深入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情况。

2. 世界地理了解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和地理特点,了解各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文化等。

可以重点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三、文学知识1. 古代文学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熟悉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2. 现代作家与作品了解现代文学作品和优秀作家,如鲁迅、鲁迅文学奖得主等,掌握他们的作品和主题。

四、科学知识1. 物理知识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现象,如力学、光学、热学等。

2. 化学知识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等。

3. 生物知识了解生物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生物多样性,如人体结构、生态环境等。

五、艺术知识1. 绘画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和流派,如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等。

2. 音乐了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和音乐形式,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

3. 电影了解电影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电影作品,如中国电影、好莱坞电影等。

六、社会常识1. 社会制度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国家、政府、政治等概念。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化常识梳理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化常识梳理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化常识梳理语文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常识。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化常识,旨在考察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了解。

下面是对初中语文中常考的文化常识进行梳理。

1.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对于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常考的中国传统文化有:(1)孔子及《论语》: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有着广泛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涉及仁、义、诚、孝和礼、乐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古代神话传说:古代神话传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源泉。

常见的古代神话传说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等,学生需要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

2.世界文化常识世界文化常识是指对于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学、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了解。

常考的世界文化常识有:(1)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对于理解西方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需要了解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古希腊哲学家等,如《奥德赛》、《安提戈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2)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作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戏剧作品对于世界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需要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麦克白》等。

(3)古典音乐家及其作品:古典音乐是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了解一些古典音乐家及其作品对于拓宽视野和培养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需要了解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等古典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

3.文学作品常识以上是初中语文中考常考的文化常识的梳理,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学作品,提升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

中考语文必考的文学知识点:文化常识

中考语文必考的文学知识点:文化常识

中考语文必考的文学知识点:文化常识文化常识1.三教:儒教、道教、佛教2.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3.三皇:伏羲、女娲、神农4.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5.五行:金、木、水、火、土6.五金:金、银、铜、铁、锡7.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8.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9.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10.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11.岁寒三友:松、竹、梅12.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13.文人四友:琴、棋、书、画14.文房四宝:笔、墨、纸、砚15.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16.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17.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18.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19.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20.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21.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22.五谷:稻、黍、稷、麦、豆23.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24.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25.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26.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27.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杭州)、碧螺春(江苏)、信阳毛尖(信阳)、君山银针(岳阳)、六安瓜片(安徽)、黄山毛峰(安徽)、祁门红茶(安徽)、都匀毛尖(贵州)、铁观音(福建安溪)、武夷岩茶(福建崇安)。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教材文化常识汇总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教材文化常识汇总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教材文化常识汇总初中语文作为中学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其考试内容除了语文知识点外,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常识,其实这些文化常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都有所涉及,我们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即可。

下面将为大家汇总一些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教材文化常识:一、国学经典相关1.《三字经》:是国学经典,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常考内容主要包括作者、作用、内容等。

2.《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也常作为中考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包括作者、作用、核心价值等。

3.《孟子》:同样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本经典,常考内容主要包括作者、作用、思想等。

4.《庄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其文化价值在初中语文考试中也有涉及,常考内容主要包括作者、作用、思想等。

二、古代文学名著相关1.《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的一部百科全书”。

常考内容包括作者、作品背景、主要人物、主要故事情节等。

2.《西游记》:同样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常考内容包括作者、作品背景、主要人物、主要故事情节等。

3.《水浒传》: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这本小说描写了农民暴动的历史事件,其文化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肯定。

常考内容包括作者、作品背景、主要人物、主要故事情节等。

4.《论语》:前面已经提到了,虽然它是国学经典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一,更是中考命题人经常采用的考点。

三、汉字文化相关1.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常考内容包括四书五经的内容,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成语故事:成语是中华民族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经常有考生在中考中遇到“成语为题”的作文,因此熟悉成语的来源和故事是必不可少的。

四、历史知识相关1.古代建筑:古代建筑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考中,有时也会出现关于古代建筑的考题,要求学生对其背景和历史价值进行阐述。

中考语文总复习(二)文化常识梳理

中考语文总复习(二)文化常识梳理

【谦敬词】 敬辞类(尊称与对方有关的人事物)
令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惠 惠顾、惠存、惠赠 垂 垂问、垂询、垂念、垂爱 赐 赐教、赐复 高 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 贤 贤弟、贤侄 尊 尊上、尊亲、尊公、尊府、尊君 奉 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敬辞类(尊称与对方有关的人事物) 仁 仁兄、仁弟 子/公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令正 旧时对他人正妻的敬称 大兄 对朋友辈的敬称 先生 对尊长者和用于平辈之间的敬称 足下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大人 敬辞,称长辈(多用于书信) 华居 对对方住宅的客气称呼 其他 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
4.称籍贯:以出生地命名。如韩愈,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5.称官名:以官名命名。如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 6.称官地:以做官的地方命名。如柳宗元在柳州做过官,又被称为“柳柳州”。 7.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二至三岁的儿童。 3.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愚 公移山》) 4.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泛指童年。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6.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节日习俗
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合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1.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பைடு நூலகம்古人又称元日、新春等。主要习俗:贴春联、 挂年画、拜年、吃饺子等。 2.清明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 风筝、插柳戴花等。 3.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菖 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名称 玉盘
汗青
案牍 万钟 子规 杜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常考重要文化常识梳理
作家作品并称
1.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3.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4. 韩柳: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5. “三吏”“三别”: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三吏”指《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6. 书法四大家: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和元代的赵孟頫。

7. :指唐代的和宋代的
、王安石、曾巩。

8. 李杜:①大李杜:李白和杜甫的并称。

②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的并称。

9. 苏辛:苏轼和辛弃疾的并称。

10. 苏黄:苏轼和黄庭坚的并称。

11. 三苏:苏洵(父)、苏轼(大儿子)、苏辙(小儿子)。

12. 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3.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14.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
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15.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

16.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17.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18. 陶谢: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的并称。

19. 王孟:唐代山水旧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并称。

20. 高岑: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的并称。

21. 刘柳:唐代诗人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并称。

22. 韩孟:唐代诗人韩愈和孟郊的并称。

23. 元白: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称,二人时有唱和的并称。

24. 温李:唐代诗人温庭筠和李商隐的并称。

25. 二安:宋代词人李清照和辛弃疾。

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辛弃疾字幼安,故名的并称。

26. 晏欧:指北宋词人晏殊和欧阳修。

27. 三袁:指明代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年龄称谓
1. 襁褓(qiǎnɡ bǎo):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 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3. 齿龀(chèn)、龆龀: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4.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5.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6.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7. 。

8. 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9. 。

10. 而立:三十岁。

11. 不惑:四十岁。

12. 知天命:半百、五十岁。

13. 。

14. 。

15.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指高寿、老年。

16. 期颐(yí):一百岁。

常用谦敬称与谦敬辞
1. 。

2. 。

3. 。

4. 。

5. 寒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家。

6. 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

7. 晚生:后辈对前辈谦称自己。

8. 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9.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10. 鼎力:敬辞,大力(帮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11. 阁下:敬称对方,今多用于外交场合。

12. 贵庚:询问对方年龄时的敬辞。

13. 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原谅自己。

中国主要节日
1. 春节:正月初一,一年开始,习俗有。

又称新春、新正等。

2. 元宵: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3.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4. :四月初,扫墓、祭祀、。

5. :五月初五,吃粽子,。

6.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7.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8. :八月十五,,思乡。

9.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0.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1.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2.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旧迎新。

天干地支及十二生肖
1.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2.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3. 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二十四节气
节气歌: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连;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大寒)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戏曲知识
1. 五大剧种: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

2. 京剧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3.。

代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桑梓=家乡
11. 同窗=同学
12. 丝竹=音乐 13. 千金杏林=良医
14. 巾帼=女子 15. 骚人=诗人
16. 黄花=菊花 17. 子规=杜鹃
其他
1. 岁寒三友:松、竹、梅。

2.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3.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4.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5. 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6. 三皇五帝:“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
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7. 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8.。

9. 五谷:稻、黍、稷、麦、菽。

10. 五色:青、黄、赤、白、黑。

11.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2. 六义:赋、比、兴、风、雅、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