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导学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陆地生活的动物》导学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陆地生活的动物》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描述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阐明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1)陆生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重点(2)描述蚯蚓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3)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2、难点:(1)陆生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差别(2)设计制作观虫器(3)观察蚯蚓(4)兔适于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4学习过程一、情景引人1、观察P12页图片描述这些动物的栖息环境2、假设水中生活的动物如鱼到陆地生活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引出陆生环境与水生环境的不同,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任务一:比较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不特点对比分析教材中的图片,讨论总结填表。
温差湿度浮力氧的存在状态复杂程度水生环境陆地环境学习任务二:举例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学生自学教材P13结合图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2、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湿度运动呼吸反应环境特点动物适应结构3、结合学习内容归纳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特点(1)结构:(外骨骼、鳞、甲)(2)器官:(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3)呼吸器官:(气管和肺)(4)反应:(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发达,能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学习任务三: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1、学生观察和饲养蚯蚓,各小组描述采集的环境介绍并展示蚯蚓观察器的制作方法及饲养过程,互相质疑。
(指导观察方法:先整体后局部做好学生思想动员,消除部分学生恐惧心理)2、探究活动:观察和实验(1)蚯蚓的生活环境(2)外部结构特点(身体的分节情况、触摸感觉腹面的刚毛及体表是否有黏液、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3)生理特点(对比蚯蚓的运动)(呼吸)小组在进行实验、观察、讨论交流时严格按设计好的实验步骤操作,随时作好记录。
八年级生物上册 陆地生活的动物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陆地生活的动物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认识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2、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3、通过对蚯蚓的饲养与观察,使学生能阐明蚯蚓适应陆生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4、使学生能够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5、通过对兔的观察,阐明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6、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饲养蚯蚓、兔使学生模仿蚯蚓、兔饲养方法养殖其他小动物,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饲养蚯蚓使学生认识到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提高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意识2、通过对动物栖息地保护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二、学习重难点重、难点: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3、阐明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5、观察兔的形态结构,总结兔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6、、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三、课前准备1、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都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或;昆虫具有。
2、由于陆地环境复杂多变,所以陆地生活的动物具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于和。
3、陆地生活的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1)有防止散失的结构;(2)有支持和的器官;(3)有能在中呼吸的,位于身体的呼吸器官;(4)有发达的器官和系统。
4、蚯蚓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特征是:蚯蚓体表有黏液,身体由许多组成,靠近身体端有环带;蚯蚓腹部有刚毛,刚毛在蚯蚓运动中起作用;蚯蚓靠进行呼吸。
四、合作探究1、蚯蚓适于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它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保持蚯蚓体表保持湿润?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3、蚯蚓的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4、为什么蚯蚓要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5、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五、课堂检测1、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完成氧和二氧化碳交换的是()A、湿润的体表B、口C、肺D、环带2、蚯蚓在粗糙的纸板上能迅速前进,而在光滑的玻璃上几乎不能前进,其原因()A、蚯蚓不能在土壤以外的地方爬行B、玻璃板上摩擦力大C、玻璃板不能黏住蚯蚓的身体D、蚯蚓的运动要借助刚毛3、蚯蚓能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是 ( )A、蚯蚓能吃腐烂的有机物B、蚯蚓的身体含有大量蛋白质C、蚯蚓能使土壤通气D、蚯蚓粪便中含有大量的N、P、K六、我的收获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认识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2、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3、通过对蚯蚓的饲养与观察,使学生能阐明蚯蚓适应陆生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4、使学生能够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5、通过对兔的观察,阐明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6、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饲养蚯蚓、兔使学生模仿蚯蚓、兔饲养方法养殖其他小动物,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饲养蚯蚓使学生认识到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提高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意识2、通过对动物栖息地保护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二、学习重难点重、难点: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3、阐明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5、观察兔的形态结构,总结兔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6、、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三、课前准备1、家兔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家兔体表被毛,有作用,具有四肢,前肢,后肢,适于,家兔用呼吸;血液循环包括和两条途径;家兔的牙齿分化为和;家兔是温动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5.1.2陆地生活的动物(第2课时)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2)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二、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
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3、阐明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5、观察兔的形态结构,总结兔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6、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学案新人教版

广州市白云区汇侨中学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学案新人教版第五单元生物圏中的茸他生物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节陡地生话的动物妓师寄语匸适合自己的,才足最蚪的!童点难点’帝节的重点是总甜机捷出第地生活的敌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剌谢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通过对蚯蚓的实验、观察、讨论、交流,描述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概括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本节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说出陆生动物与陆地干燥环境相适应的一系列的特点。
2、描述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3、介绍家兔的形态特点和饲喂方法。
二、导入新课前面我们通过对水生动物的学习,知道了水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那么,陆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它们又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呢?/ 三、合作探究\(一)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请同学们观察分析教材第12-13页图片资料,讨论交流,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2、3、4、(二)蚯蚓\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14—15页“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验,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小组内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及生活习性。
2、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身体的分节情况、触摸感觉其腹面的刚毛及体表是否有黏液,有什么作用;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等)。
生物:5.1.2《陆地生活的动物》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课后反思
1、易错字:蚯蚓的“刚毛”、兔属于“恒温动物”、兔的“臼齿”等。
A.膈把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
B.在腹腔中有胃、肝脏、肾脏、膀胱、小肠等器官
C.盲肠发达,粗大明显,小肠又细又长
D.在胸腔中有心脏、肺、胃、肝脏等器官
11.家兔体循环的起止点是()B
A.起于右心室,止于左心房B.起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
C.起于右心室,止于右心房D.起于左心室,止于左心房
12.下列哺乳动物的特征中,与其后代的成活率高有直接关系的是()C
难点
理解恒温动物调节体温有多个系统参与。
学习
方法
课前进行观察、调查和搜集材料;课上再进一步认真观察、对比、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然后进行总结概括。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
知识链接
1、陆生动物不单指生活在地表的动物,还包括地下穴居、水陆两栖的以及空中飞行地面栖息的动物。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具有多种运动方式。
②形态结构:蚯蚓的身体呈长圆柱形,身体_________,其意义是使躯体_________灵活,适于在土壤中_________。用手沿其腹面处来回触摸,有__________的感觉,这是摸到了蚯蚓的_________,它能_________运动。
③运动:体壁的肌肉交替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配合共同完成。
2、蚯蚓适于在具有一定湿度和温度、温差变化不大(变温动物)、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深层潮湿的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蚯蚓一般昼伏夜出,以土壤中的枯枝残叶等有机物为食。
3、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蚯蚓体壁分布有毛细血管,血中含血红蛋白,可携带氧气。大气中的氧可溶于体壁的黏液中,再进入蚯蚓体壁的毛细血管中。如果蚯蚓的体表干燥则无法完成上述功能。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一、教学目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教学策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到教材的编写特点,要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呼吸等方面。
本节强调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也知道这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
建议教师课前要亲自对“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对兔的“观察与思考”等栏目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实践并结合当地的实际作出相应的处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同时明确要求学生一定要动手参与实践活动,如制作观虫器、饲养蚯蚓等。
教师应充分注意“陆地生活的动物”既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在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也包括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
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并概括出它们适于在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共性;同时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对环节动物和哺乳动物特征的概括。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丰富,建议用3课时完成。
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并注重实效。
建议每节课前都布置学生课下进行观察、调查和搜集材料;课上再进一步认真观察、对比、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然后进行总结概括。
第1课时,建议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
如湿度、温度、缺少水中的浮力、气态氧的环境等;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教科书提供的图片资料或当地常见陆地生活动物的情况,通过讨论、交流、填写记录表等教学活动,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初中生物1.2陆地生活的动物学案 (2)

导学案:《5.1.2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 NO 02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阐明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2.能力目标:能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比较陆地环境与水域环境的不同,比较陆生动物与水生动物的不同;能观察和饲养蚯蚓。
3.情感目标:通过饲养蚯蚓认识到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提高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重难点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使用说明1.自学课本P12-16、勾画重点并完成导学问题、课前两周开始饲养观察蚯蚓;2.小组合作共赢(5分钟)3.准备展示(5分钟);4.分组展示,老师追问引导(20分钟);5.巩固落实(5分钟);6.课堂检测(5分钟)。
一、自主学习(导学问题)1、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都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或;昆虫具有。
2、由于陆地环境复杂多变,所以陆地生活的动物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于和。
3、陆地生活的动物与环境适应的特点:(1)有防止散失的结构;(2)有支持和的器官;(3)有能在呼吸的,位于身体的呼吸器官;(4)有发达的器官和系统。
4、通过饲养和观察蚯蚓,其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是:蚯蚓体表有黏液,身体由许多组成,靠近身体端有环带;蚯蚓腹部有刚毛,刚毛在蚯蚓运动中起作用;蚯蚓靠进行呼吸。
蚯蚓和、都是环节动物。
二、合作探究:1、比较陆地环境与水域环境的不同?(提示:含水量、浮力、含氧状态、环境变化、温差等方面)2、归纳陆生动物对陆地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提示:保水、运动、呼吸、对环境反应、适应温差等方面)三、讨论交流:探究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1.对桌先进行“一对一”分层讨论并将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标注好。
2.组内互相请教。
原则:B层请教A层,C层请教B层或A层,A层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共同讨论吸取BC 层的意见。
小组长控制好讨论的节奏,做好疑难问题记录。
八年级生物上册 5.1.2 陆地生活的动物导学案(2) 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生物上册 5.1.2 陆地生活的动物导学案(2)新人教版.DOC5、1、2 陆地生活的动物策略与反思纠错与归纳【学习目标】1、记住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说出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培养热爱动物的情感,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4、全力以赴,激情投入,仔细观察。
【重点难点】兔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学习目标,阅读课本P16-19,黑笔勾画重点内容,疑点以红笔标出,老师课堂检查反馈。
2、全体同学独立、认真、规范完成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用红笔标注疑点。
3、小组长以身作则,督促组员认真阅读课本并完成导学案,并给与适当评价。
【自主学习】1、兔:(1)外部形态:体表被毛,有作用,具有四肢,前肢与后肢比较,发达,适于。
(2)结构及生理:兔用呼吸;心脏腔,血液循环包括和两条循环途径;家兔的体温,属于动物。
消化道中有发达的,这是与它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它有发达的及遍布全身的,所以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
2、体温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可以通过自身的而维持体温的恒定,这样的动物称为动物。
3、哺乳动物的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_______种。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陆地生活的动物的基本生存条件是、和。
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动物的生存受到了极大威胁。
所以保动物,重要的是保护它们的。
【合作探究】5、观察活兔及课本P16图“兔的牙齿和狼的牙齿”、“家兔的内部结构”完成讨论题1、2、3、4。
6、尝试归纳兔适应陆地生活环境的特点。
【当堂训练】7、生活在海洋中的灰鲸以胎生的方式生育小灰鲸,用乳汁哺育小灰鲸,灰鲸属于()A、变温动物B、特殊的鱼C、陆生动物D、哺乳动物8、家兔的消化道适于其植食性生活的结构特点是()A、消化道长,盲肠不发达B、消化道短,盲肠发达C、消化道长,盲肠发达D、消化道短,盲肠不发达9、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更具有生存优势,是因为()A、恒温动物消耗的氧气多B、恒温动物需要的食物多C、恒温动物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D、恒温动物需要的能量少10、将下列左边的动物名称与右边相对应的运动方式用线连接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导学案教学目标: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他们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前准备:学生:观察蚯蚓、小白兔的生活习性;调查、搜集当地陆生动物的种类、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并了解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
时分配:三时教学过程设计:师: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是我们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列举出我们家园的陆地生活生活的动物都有哪些,并回忆他们是如何生活和运动的。
生:举例并说出所举例动物的生活方式和运动方式。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一看录像中都有哪些动物,他们又是如何生活和运动的。
生:仔细观察录像,并例举出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描述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及运动方式。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它们都是陆地生活的动物,都是与各自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那么你们知道陆地环境与水环境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吗?生:引导学生总结出:陆地环境比较干燥,湿度较小;陆地环境的昼夜温差比较大;缺少水中的浮力;陆地环境中有气态的氧;陆地环境复杂多变……4师:那么陆地动物有哪些结构特点与这样的环境相适应呢?分小组观察讨论。
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陆地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例如,爬行动物体表一般具、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蚯蚓实验:观察和饲养蚯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兔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栖息地的保护、观察并说出当地陆地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以及它们的运动方式。
2、观察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片,并进行描述。
3、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
4、概括出当地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2、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
3、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
4、归纳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并进一步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1、观察有关兔的生活的录像片,描述兔的外部特征。
2、观察兔的标本。
思考其前后肢的长度。
3、观察比较兔和狼的牙齿图片。
4、观察兔的内部结构挂图。
归纳出陆地动物适应环境的主要特点,并概括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各小组汇报调查和搜集的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结合本大熊猫的有关资料分析出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提示、补充、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图片。
2、出示录像资料及观察的问题。
3、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推测和概括。
4、鼓励学生列举实例,分析讨论,归纳概括。
1、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描述蚯蚓的运动情况井分析原因。
2、引导学生结合水蛭和沙蚕对环节动物的特征进行归纳概括。
1、引导学生回忆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观察,分析出体温恒定的原因。
2、鼓励学生推测想像兔的前后肢与运动方式的关系。
3、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兔和狼的牙齿的不同之处,分析原因。
4、提出观察探究的问题。
补充、引导。
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教育。
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等;陆地的动物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的运动器官,适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缘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于觅食和御敌;陆地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陆地动物还普遍具备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都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下面我们以蚯蚓和家兔为例进一步探究。
师:你们是在什么地方找到蚯蚓的?生:湿润的土壤中,有机物丰富的土壤中,有一定温度的土壤中……师:蚯蚓有哪些特点与环境相适应呢?各小组取一条活的蚯蚓,根据实验提纲进行观察并记录。
1.体形的观察:蚯蚓的身体呈__色、_____形,由许多____状的体节组成。
有肉质唇的一端为身体__端,另一端为__端。
2.体表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蚯蚓腹面每个体节的中央。
用手触摸蚯蚓的身体表面。
蚯蚓的体表(干燥、湿润),感觉(光滑、粗糙),原因是有(刚毛、纤毛)的存在。
3.环带的观察:环带位于身体的(前、后)部,颜色较(深、浅),质地(光滑、粗糙)。
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有__节体节。
4.把活蚯蚓放在一张粗糙的纸上,观察其运动。
蚯蚓向前运动时,身体(前、后)固定,身体(前、后)变(粗、细),向前伸长,然后身体的(前、后)固定,身体的(前、后)变(粗、细),后部向前移动。
蚯蚓运动的速度较(快、慢),(有、无)声音。
.把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其运动情况。
蚯蚓(能、不能)向前运动,速度(较快、较慢)。
师:谁能说一说蚯蚓有哪些特点?生:蚯蚓的身体是圆长形,身体分为许多体节;生:触摸蚯蚓的体节腹面处有粗糙的感觉,这是刚毛,它在运动时起到支撑的作用,配合肌肉协助运动;生:靠近环带的是身体的前端,远离环带的是蚯蚓的后端。
师:右手触摸蚯蚓的体壁,是否感觉有黏液?知道为什么吗?生:有黏液。
师:蚯蚓的体表比较湿润对它有什么意义吗?生:讨论思考后回答:可能与蚯蚓的呼吸有关。
蚯蚓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师:对,体壁干燥的蚯蚓会因为无法呼吸而窒息死亡。
那么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使蚯蚓的体表保持湿润了吧。
师:你们知道蚯蚓的身体分节有何意义吗?生:使身体的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师:谁能描述一下蚯蚓的运动情况?生:在粗糙的纸上蚯蚓身体变粗变细,往前蠕动。
这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刚毛的固定和支持作用有关;在玻璃板上蚯蚓身体变粗变细,但很难往前蠕动;在粗糙的纸上蚯蚓身体的运动比在玻璃板上运动的要快,因为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刚毛无法起支撑和固定的作用。
师:实验结束后你们准备怎样处理蚯蚓呢?生:放归到适于它生活的湿润的土壤中……;师:除了蚯蚓外,你还知道哪些环节动物?生:水中的水蛭、海边泥沙中的沙蚕……师:你们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生: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这样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6师:接下来请我们看一段录像,请注意观察兔子的生活状态。
师:兔是陆地生活的动物,因为它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因而属于哺乳动物。
生活中你们对兔子知道多少呢?它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生: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师:很好,这首儿歌生动地描述了小白兔的生活习性和运动状态,那么兔子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
先观察兔的外形标本,想一想,光靠体表的毛就能维持兔子的恒定体温吗?体温恒定对它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生:观察小白兔的标本并进行记录:1.体表的观察:家兔体表被__,分为__和__两种。
__主要具有保护作用,__主要具有保温作用。
2.身体各部分的观察:家兔的耳廓较(长、短),家兔的耳能朝着声波方向转动,利于__声波。
家兔的颈部(能、不能)自由转动,颈部的活动特点与其__生活相适应。
家兔的躯干部(能、不能)屈伸自如,家兔躯干部活动特点与其__运动相适应。
家兔的前肢(短小、粗大),家兔的四肢特点与__运动相适应。
家兔的后肢(强大、弱小),有__趾。
家兔的尾(粗长、短小)。
师:小白兔爱吃萝卜爱吃菜,它的牙齿有什么特点呢?请你们对照彩图来观察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生1:兔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而狼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门齿的功能是切断食物;犬齿是撕裂食物;臼齿是磨碎食物;牙齿的不同表明这两种动物的食性不同,狼是肉食性的动物,有发达的犬齿,利于撕裂食物;兔子是草食性的动物,没有犬齿。
师:牙齿的不同是与它们的食性密切相关的。
你们再来观察兔的内部结构,生:参照彩图和回忆人体的内部结构填写练习:心脏:家兔的心脏位于__腔,分为__个腔,其中___的肌肉壁最厚。
思考并回答:家兔心脏的结构特点,使动、静脉血在心脏处(分开、混合),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较高、较低)。
肺的观察并思考回答家兔的肺由大量的__组成,气体交换面积(大、小),呼吸作用较(强、弱);加之血液运氧能力强,体内产热(多、少);体表有__保温;通过汗液蒸发散热等,因此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能力,属__动物。
:家兔的肺位于__腔中,分为左肺和右肺,肺呈__状,颜色是__色。
家兔的肺由大量的__组成,气体交换面积(大、小),呼吸作用较(强、弱);加之血液运氧能力强,体内产热(多、少);体表有__保温;通过汗液蒸发散热等,因此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能力,属__动物。
盲肠的观察并思考回答:盲肠的一端与大肠相通,另一端为__端,家兔的盲肠(粗大、短小)。
师:家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的相似吗?这说明了什么?生:相似,说明了人与兔都属于哺乳动物。
师:兔的消化道与人体的有什么差异?说明了什么?生:兔有发达的盲肠,这与兔子以植物为食有关,而人是杂食性的,盲肠退化。
师:对,草食性动物一般有发达的盲肠,利于消化粗大的植物纤维。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教材上的彩图讨论一下:兔子内部结构还有哪些特点?有什么意义呢?生: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对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灵敏地感知,并迅速地作出反应。
师:综上所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生:体表被毛,心脏四腔,用肺呼吸,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胎生哺乳等。
师: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怎样保护陆地生活的这些动物呢?生:保护动物的栖息地是保护动物的根本措施;师:具体怎样保护呢?你准备如何从自身做起呢?生: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看到不良的行为及时地制止;加强宣传工作等。
7师:希望你们把所说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因为保护动物以及栖息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1.下查阅资料,列举出当地或中国2~3种濒临灭绝陆生动物的名称,并分析它们濒危的原因,提出合理化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2.列举出几种已经灭绝了的动物,说说他们灭绝的原因,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教学反思:本节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即通过让学生饲养和观察蚯蚓的生活和观察蚯蚓的外形和运动实验来进行探究理解穴居动物的生活特点,通过对比观察兔的牙齿和狼的牙齿,兔的内部结构图片等一系列观察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学习陆生动物的生活特点,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