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血管生成以及抗血管生成治疗(一)

合集下载

抗血管生成治疗肺癌:从理论到实践(李凯教授)

抗血管生成治疗肺癌:从理论到实践(李凯教授)
2.85 2.60 2.50
5.05
DP+恩度
6.37
Cyfra21-1 2.10 3.04 4.92 3.23 2.16 1.82 1.64
3.80 12.3
27.89
疗效观察 双肺多发肿物最大5.3×4.5
(07.6.20)

双肺多发肿物最大5.3×5.疗效 SD (07.9.25)

双肺多发肿物最大5.7×4.0疗效 SD (07.12.17)
4Department of Research Pharmacology, Pfizer Glob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an Diego, California, USA
男性,72岁。左肺下叶腺 鳞癌。术后行NP方案2周 期、NC方案1周期。4+个 月后CT检查发现左肺下
Angiogenic switch
Results in overexpression of pro-angiogenic signals, such as VEGF
VEGF =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dapted from Bergers G, et al. Nature 2002;3:401–10
Hu-Lowe,4 and Donald M. McDonald11Cardiovascular Research Institute,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and Department of Anatomy, UCSF,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USA.
3. 肿瘤血管超微结构的观察:电镜观察血管铸型。该方法 需铸型,对血管的完整性要求甚高,难以用于临床。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PPT课件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PPT课件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选择和应用
共识推荐了多种抗血管生成药物,包括贝伐珠单抗、阿帕替尼等,并指出了它们的应用 时机、剂量和注意事项等。
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
共识认为,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化疗、免疫治疗等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 治疗效果。
争议点及探讨方向
1 2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评价标准
01
BEVERLY-2研究
02
RELAY研究
03
CAMEL研究
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 照的Ⅲ期临床研究,评估贝伐珠单抗 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 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
一项评估雷莫芦单抗联合多西他赛二 线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Ⅲ期临床研 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总生 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 均显著延长。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专家共识的制定过程是一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的过程,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专家之间 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肺癌治疗领域的学术进步。
提高治疗效果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中具有一定的 疗效,但不同药物之间的疗效和安全性存在差异 。通过专家共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优化治疗方 案,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表现与诊断
症状
体征
晚期NSCLC患者常出现咳嗽、咯血、胸痛 、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伴有发热、消瘦 、乏力等全身症状。
晚期NSCLC患者可出现肺部肿块、淋巴结 肿大、胸腔积液等体征。
影像学检查
组织学诊断
X线胸片、CT等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晚期 NSCLC的重要手段,可发现肺部肿块、淋 巴结肿大等异常表现。
目前尚缺乏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需要进一步研 究和探讨。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耐药性问题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
关键词 : 肿瘤 ; 血管生成治疗 ;内皮抑素 抗
中I 分类号 : 3 . l 1 R70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7 —3 32 0 )70 0-3 6 22 5 (0 8 0 -0 5 0
上世纪的 Me 分析结果证实化疗可 比最佳 t a 支持治疗带来更多临床受益 , 故其一直为晚期非 小细胞肺癌 ( S L ) N C C 的主导治疗。但一线化疗 有效 率 仅 2 % ~3 %、 5 5 1年 生 存 率 仅 3 % ~ 0 4 %。多西紫杉醇( ot e 、 5 D c x1 培美 曲塞( l a a ) Ai ) mt 等毒性更低二线药物 的有效率也仅约 1 %、 年 0 1 生存率约 3 %[ 0 。严酷 的现实迫使人 们重新思
非 替尼 ( fii) 长 l 。 国 内 以 NP方 案 ±血 Get b 更 in 5 J 管 内皮 抑素 联合 治 疗 NS L C C的结 果 显示 与单 纯
维持终生。临床上的策略也多为长期、 间断维持 治疗 , 至肿 瘤 进 展 。在 重 组人 血 管 内皮抑 制 素 直
( 度) 恩 Ⅳ期 临床 试 验 中 , 我们 观察 到 增 加治 疗 周 期 可获 得更 高 的 有效 率 。低 剂量 、 时 间化 疗 亦 长
X L的表达 、 诱导内皮细胞凋亡 , 与化疗药物互 并 相增 效 。它 还 与 MMP 2前 体 蛋 白 ( r— 圳 一 p o
MMP ) 合 、 2结 抑制 MMP2和 MT1MMP的催 化 - 一
活性[] 1 。但至今对其信号传导仍不完全清楚。 1
2 内皮抑素最佳作 用剂 量和时间
20 0 8年第 1 2卷第 7 期
实 用 临 床 医 药 杂 志
Junl f li l d i r t e ora o C n a Mein i P a i ic c en cc ・5 ・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抗癌药物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肺癌治疗中,抗血管生成药物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一种常见形式,而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其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也备受瞩目。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的主要类型,占据大约85%的肺癌病例。

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手段也在逐步丰富。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但是这些方法的疗效并不理想。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成为了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一个新的方向。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生长来阻断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细胞会释放一系列生长因子,促使新血管生成,从而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肿瘤细胞,促进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干扰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阻断肿瘤的供血,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近年来,一些抗血管生成药物已经被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是最早被FDA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抗血管生成药物。

贝伐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主要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来阻断肿瘤的供血。

临床研究表明,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以显著延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舒尼替尼(Sunitinib)和索拉非尼(Sorafenib)等多种多样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也被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阻断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除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在分子靶向治疗领域,一些新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也正在不断涌现。

阿昔替尼(Axitinib)、雷沙替尼(Lenvatinib)等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前景备受期待。

肺癌的治疗方式有哪些新进展

肺癌的治疗方式有哪些新进展

肺癌的治疗方式有哪些新进展肺癌是一种常见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肺癌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肺癌治疗方式的新进展。

一、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肺癌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

它的原理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细胞。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 PD-1 和PDL1 抑制剂,已经在肺癌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

这些药物能够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使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

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疗在部分病例中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而且,免疫治疗的副作用相对传统化疗较小,主要表现为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如皮疹、甲状腺功能异常等,通常通过适当的治疗可以得到控制。

二、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针对肺癌细胞中特定的基因突变或蛋白靶点进行治疗的方法。

比如,对于 EGFR 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肺癌驱动基因被发现,相应的靶向药物也不断涌现。

除了 EGFR 基因突变,ALK 融合基因、ROS1 融合基因等靶点的靶向治疗药物也为特定患者带来了希望。

靶向治疗的优点是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特异性,能够更精准地作用于肿瘤细胞,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然而,肿瘤细胞可能会通过产生新的基因突变而对靶向药物产生耐药性,这是目前靶向治疗面临的一个挑战。

三、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需要新生血管的形成来提供营养和氧气。

抗血管生成治疗就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常见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包括贝伐珠单抗等。

这类药物可以阻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其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

抗血管生成治疗常与化疗、免疫治疗等联合使用,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四、质子重离子治疗质子重离子治疗是一种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

与传统的放疗相比,它能够更精准地将射线能量集中在肿瘤部位,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乳腺癌的血管生成与抗血管治疗

乳腺癌的血管生成与抗血管治疗

乳腺癌的血管生成与抗血管治疗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和发展与肿瘤的血供紧密相关。

血管生成是肿瘤血供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了解乳腺癌血管生成的过程和机制的基础上,抗血管治疗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控制乳腺癌的生长和扩散。

本文将重点探讨乳腺癌的血管生成及抗血管治疗的相关内容。

一、乳腺癌的血管生成机制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一种生理过程,指的是新生血管从存在的血管组织中生长出来,并向新生组织供血。

在乳腺癌中,肿瘤细胞通过释放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胰腺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等,促进血管新生。

这些生长因子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继而启动一系列信号通路,最终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形成新生血管。

乳腺癌细胞还可以利用正常组织中存在的血管生长因子,通过激活这些因子而促进血管生成。

同时,肿瘤细胞也能够抑制血管生成的抑制因子的表达,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抑制剂(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Inhibitor,PDGFi)、血管生成抑制因子(Angiostatin)等,从而实现对血管生成的控制。

二、血管生成与乳腺癌的发展和转移血管生成在乳腺癌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血管生成可以为肿瘤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满足乳腺癌生长所需。

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肿瘤细胞的高度代谢和快速增殖,肿瘤组织周围的血液供应无法满足其需求,此时肿瘤细胞会释放血管生成因子,启动血管生成机制,形成新生血管,从而保证肿瘤的正常生长。

其次,血管生成与乳腺癌的转移紧密相关。

肿瘤转移是乳腺癌的重要特点之一,而血管生成为肿瘤细胞提供了通道和机会。

肺癌的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血管治疗

肺癌的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血管治疗

肺癌的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血管治疗肺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许多患者的痛苦和死亡。

肿瘤生长和扩散依赖于血管供应,其中血管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抗血管治疗作为肺癌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肺癌中的肿瘤血管生成机制以及抗血管治疗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部分:肺癌的肿瘤血管生成机制肺癌的肿瘤血管生成主要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来实现。

VEGF是一类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其作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上的受体,如VEGFR1和VEGFR2来调控。

肺癌细胞产生并释放VEGF,诱导附近的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并增殖,形成新的肿瘤血管。

此外,其他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血管紧张素等也参与了肺癌的血管生成过程。

第二部分:抗血管治疗在肺癌中的应用抗血管治疗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来达到治疗肺癌的目的。

VEGF抑制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血管药物,可通过干扰VEGFR的信号传导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例如,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是一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与VEGF结合并阻断其结合VEGFR的能力。

临床试验表明,贝伐珠单抗可在缓解肺癌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三部分:抗血管治疗的挑战和前景然而,抗血管治疗在肺癌的应用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许多患者对于抗血管药物的治疗反应存在差异,甚至出现耐药现象。

其次,抗血管治疗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出血、高血压等,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此外,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的复杂性以及抗血管药物疗效的不理想也是阻碍抗血管治疗进展的因素。

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解决这些挑战以及发展更有效的抗血管治疗策略。

例如,结合抗血管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如化疗、免疫疗法等进行联合治疗,已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

同时,对肺癌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的深入探究和新的靶向药物的研发也将为抗血管治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中国的医疗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权威的指南,以便他们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方案。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能够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阻断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然而,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些药物,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

本文基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结合中国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

共识内容涵盖了药物选择、剂量调整、不良反应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治疗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发布,能够推动中国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为我国的肺癌防治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我们也期待与广大医疗同仁共同学习、交流,不断完善和更新这一共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学环境和患者需求。

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分类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和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

VEGFR TKI:此类药物通过抑制VEGFR的活性,阻断VEGF与VEGFR 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常见的VEGFR TKI包括帕唑帕尼、舒尼替尼、阿帕替尼等。

抗VEGF单克隆抗体:这些药物通过与VEGF结合,阻止其与VEGFR 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贝伐珠单抗是最常用的抗VEGF单克隆抗体之一,已经在晚期NSCLC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癌血管生成以及抗血管生成治疗(一)
【摘要】肺癌与其它实体瘤一样,其发生、发展和转移均依赖于血管生成,当肿瘤直径达到一定大小时,就会启动“血管生成开关”,促进新的血管生成,以保证肿瘤生长的血供需要。

肺癌血管生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受多种正性和负性血管生成因子的调控。

因此,抑制血管生成过程中关键步骤阻断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切断肿瘤的营养来源和迁移通道,已成为近年来癌症治疗的新策略。

本文就近年来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肺癌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
肺癌(Lungcancer)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它已经成为全世界癌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1971年,Folkman等提出了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的假说,他认为一些来源于肿瘤细胞的化学信号可以通过打开“血管生成开关”而使肿瘤从静止期转换到快速生长期。

静止期的肿瘤没有血管生成,肿瘤直径被限制在大约0.2mm-2mm,如果超过这一时期,肿瘤细胞就可以作用于周围的血管,引起血管扩张、扭曲、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血管的发芽。

许多研究都表明血管生成对肺癌的发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癌前病变或者肺癌早期也存在微血管密度的增加1],后者是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预后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因此针对血管生成治疗肺癌很可能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一肺癌血管生成调控
1.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家族是一个以二硫键或非共价键连接的同源二聚体的糖蛋白,目前所知的VEGF家族成员包括:VEGF-A(VEGF),VEGF-B,VEGF-C,VEGF-D,VEGF-E和胎盘生长因子(PIGF)。

其中VEGF被证明是内皮细胞特有的一种生长因子,在血管生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

VEGF为低氧诱导的生长因子,分子质量为34~46Ku,由于其mRNA拼接不同,其有五种形式:VEGF121,VEGF145,VEGF165,VEGF183,VEGF189,VEGF206,其中以VEGF165较为常见,而且生物学活性最强。

VEGF和其两个高亲和力受体VEGFR-1或者Flt-1(Fms-liketyrosinekinase),及VEGFR-2或者Flk-1(Fetalliverkinase)/KDR(kinaseinsertdomain-containingreceptor)结合,结合以后其受体通过自身二聚化、磷酸化激活而介导信号转导。

VEGF可以使血管床的通透性增加,促进内皮细胞分裂、增殖、迁移和运动,刺激新生毛细血管生成,协助肿瘤细胞进入脉管系统,促进肿瘤侵袭转移。

2.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是ErbB家族成员之一,分子量为170kDa,是一种跨膜糖蛋白,由细胞外区、跨膜区和细胞内区构成。

EGFR通过细胞外区结合特异性的配体诸如EGF、TGF-α等而被激活,配体与EGFR结合导致细胞内区的自动磷酸化,以及细胞内酪氨酸激酶活性的激活。

酪氨酸激酶磷酸化常伴随下游信号传导蛋白分子的激活,介导下游不同信号通路,比如ras–raf–MAPK,STAT,PI3K–Akt等通路的激活,从而引起肿瘤细胞的增殖、扩散转移及凋亡的抑制。

3.蛋白水解酶与血管生成和肿瘤生物学行为有关的蛋白水解酶主要有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activator,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uPA)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TIMP)等。

MMP家族成员众多,但以间质胶原酶(MMP1)、明胶酶A(MMP2)、基质分解素–1(MMP3)和明胶酶B(MMP9)最为常见。

MMP参与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促使内皮细胞的迁移,血管生成,并在肿瘤的侵袭性生长和转移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

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除与MMP的作用基本一致外,尚有促进VEGF、bFGF和TGFβ的血管生成调节作用。

TIMP能促进细胞增殖,但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新生血管的生成有抑制作用。

4.COX-2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是催化花生四烯酸生成前列腺素和血栓戊烷的关键酶,它包括两种异构体COX-1和COX-2。

COX-1在所有的细胞内几乎都持续表达,并且在许
多正常生理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胃粘膜的保护作用。

COX-2在正常的组织中很少表达,在炎症刺激时才会表达。

研究发现,COX-2和多种肿瘤的发生都有关系,COX-2不仅和肺癌的生长、侵袭有关,而且和肺癌的血管形成也有密切的关系4]。

二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
以肿瘤血管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最初是由Folkman提出的,随后被其他的研究者采纳并且用于癌症传统治疗的辅助手段。

与直接抗肿瘤细胞治疗相比,抗血管生成治疗有以下优点:第一,靶向物质更加容易到达治疗部位,而且比较容易聚集;第二,不需要针对所有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第三,内皮细胞的基因组比肿瘤细胞更少发生变异,故不会出现像肿瘤细胞一样的抗原消失现象;第四,针对血管内皮细胞会产生一种放大机制,比针对肿瘤细胞更加有效。

针对肿瘤血管的治疗可以分为下面这些策略,第一,针对微小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antiangiogenicagents),包括VEGF和VEGFR-2抑制剂等;第二,针对大的肿瘤已经形成的血管(vascular-targetingagents),包括微管蛋白等;第三,长期使用间接作用于肿瘤血管的混合药物,包括紫杉烷类和EGFR抑制剂。

1.VEGF抑制剂VEGF抑制剂包括VEGF抗体、VEGFR-2抗体、磷酸化抑制剂和VEGF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5]。

这些抑制剂可以抑制各种动物模型的多种肿瘤,并且有些已经进入临床试验。

在所有的这些抑制剂中,VEGF的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TM)是研究的最清楚的。

早期的临床试验表明单独使用VEGF抑制剂对进展期实体肿瘤是无效的,但是耐受剂量下,贝伐单抗联合卡铂和紫杉醇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可以明显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期6]。

因此,美国NCCN指南推荐贝伐单抗联合含铂的两药方案为NSCLC标准治疗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