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CSCO: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治疗研究进展汇总(完整版)
2023关注基于临床需求的肺癌病理诊断进展(全文)

2023关注基于临床需求的肺癌病理诊断避展(金支)摘要为满足肿瘤精准治疗时代的临床需求,肺癌的病理诊断也在不断重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肺癌组织学分类的不断重新、用于指导靶向药物治疗的分子检测、免疫治疗相关标志韧的检测及新辅助治疗后病理评估方面的进展。
新时代肺癌病理诊断体现了临床-影像-病理等多学科诊断模式,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精准化,以期更好地为临床提供治疗及预后指导。
正文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肺癌仍是我国总体发病率和癌症相关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目前,肿瘤治疗己迈入个体化治疗的时代,新时代的病理诊断模式也体现了形态与分子相结合的特点。
肺癌的病理诊断在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也在不断更新和进展,主要体现在肺癌组织学分类的不断重新、用于指导靶向药物治疗的分子检测、免疫治疗相关标志物的检测及新辅助治疗后病理评估方面的进展。
一、肺肿瘤分类的重新对临床和病理诊断产生的影响1肺腺癌分类的更新为术中冷冻切片诊断带来的挑战:自2015年第4版WHO肺肿瘤分类(简称第4版分类)出版,肺腺癌分类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低剂量螺旋CT在肺部疾病筛查的应用,以磨玻璃结节为主的肿瘤性肺小结节检出率逐渐升高,第4版分类中组织学主要表现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原{立腺癌、微浸润性腺癌及附壁型为主的浸润性腺癌。
肺腺癌分类的调整已被证实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预后依据,研究显示原{立腺癌和微浸润性腺癌5年生存率接近100%。
||备床也逐步在探索对于原位腺癌或微浸润性腺癌等阜期病变采取亚肺叶切除的可行性。
虽然尚未纳入各种标准指南,多项研究己显示亚肺叶切除的优势。
因此,临床医师对肺腺癌术中冷}芽、切片病理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要求区分微浸润性腺癌与浸润性腺癌。
因两者术式不同,前者可采用亚肺叶切除,而后者即使较小的浸润性腺癌优先采用肺叶切除。
微浸润性腺癌与浸润性腺癌鉴别诊断主要涉及浸润范围和浸润成分的判断。
由于冷}芽、切片取材高限,容易造成浸润范围判断不准确,这使得术中冷冻切片诊断微浸润性腺癌更为困难。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PPT课件

共识推荐了多种抗血管生成药物,包括贝伐珠单抗、阿帕替尼等,并指出了它们的应用 时机、剂量和注意事项等。
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
共识认为,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化疗、免疫治疗等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 治疗效果。
争议点及探讨方向
1 2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评价标准
01
BEVERLY-2研究
02
RELAY研究
03
CAMEL研究
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 照的Ⅲ期临床研究,评估贝伐珠单抗 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 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
一项评估雷莫芦单抗联合多西他赛二 线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Ⅲ期临床研 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总生 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 均显著延长。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专家共识的制定过程是一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的过程,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专家之间 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肺癌治疗领域的学术进步。
提高治疗效果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中具有一定的 疗效,但不同药物之间的疗效和安全性存在差异 。通过专家共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优化治疗方 案,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表现与诊断
症状
体征
晚期NSCLC患者常出现咳嗽、咯血、胸痛 、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伴有发热、消瘦 、乏力等全身症状。
晚期NSCLC患者可出现肺部肿块、淋巴结 肿大、胸腔积液等体征。
影像学检查
组织学诊断
X线胸片、CT等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晚期 NSCLC的重要手段,可发现肺部肿块、淋 巴结肿大等异常表现。
目前尚缺乏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需要进一步研 究和探讨。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耐药性问题
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治疗系列研究汇总

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治疗系列研究汇总非小细胞肺癌药物治疗主要有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等,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的生存获益。
其中抗血管治疗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联合其他治疗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明显改善生存。
小编整理了目前临床应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系列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认识该类药物。
全文概要贝伐珠单抗贝伐单抗+化疗一线治疗1. ECOG4599研究:联合组明显延长生存时间2. AVAil研究:联合组PFS延长3. BEYOND研究(中国):联合组显著延长生存时间维持治疗4. ECOG5508、COMPASS、AVAPERL、POINT BREAK、PRONOUNCE研究:主要对比培美曲塞 vs. 贝伐单抗 vs. 联合组,联合组PFS延长,各组间OS无差异不良反应5. 主要禁忌症:鳞癌、咯血(>2级)史贝伐单抗+EGFR-TKI6. JO25567、NEJ026研究:厄洛替尼vs. 厄洛替尼+贝伐组,PFS延长,OS无差异7. CTONG1509研究(中国):联合组PFS显著延长,21L858R、脑转移获益更显著贝伐单抗+免疫治疗8. IMpower150研究:ABCP vs. BCP,生存获益9. IMpower130研究:ACP vs. CP,生存获益10. IMpower130 vs. IMpower150,三药基础上加上贝伐单抗的ABCP方案对EGFR突变和伴肝转移的患者获益更高特殊人群11. 老年、脑转移患者可以使用贝伐单抗雷莫芦单抗雷莫芦单抗+化疗一线治疗12. 两项研究:联合治疗效果不理想二线治疗13. REVEL研究:雷莫芦单抗+多西他赛 vs.多西他赛,生存获益雷莫芦单抗+EGFR-TKI14. RELAY研究:雷莫芦单抗+厄洛替尼 vs.厄洛替尼,PFS延长尼达尼布15. LUME-Lung1研究:二线,尼达尼布+多西他赛 vs. 多西他赛,PFS延长安罗替尼16. ALTER0302、ALTER0303研究:三线,安罗替尼vs. 安慰剂,生存获益阿帕替尼17. 一项Ⅱ期研究:三线,阿帕替尼 vs. 安慰剂,PFS延长18. ACTIVE研究:一线,阿帕替尼+吉非替尼 vs. 吉非替尼,PFS 延长恩度19. 一项多中心研究:一线,恩度+NP vs. NP,改善治疗结局抗血管生成药物获批情况贝伐珠单抗贝伐单抗+化疗一线治疗ECOG4599研究[1]:一项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纳入878例复发性或晚期非鳞NSCLC患者,数据显示,卡铂+紫杉醇联合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比较单纯化疗方案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中位OS 12.3个月vs 10.3个月,HR=0.79,P=0.003;中位PFS 6.2个月vs 4.5个月,HR=0.66,P<0.001),提高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35% vs 15%, P<0.001)。
小细胞肺癌,经典化疗方案系列研究汇总

非小细胞肺癌,经典化疗方案系列研究汇总小细胞肺癌,国内外治疗方案大比拼(2020)小细胞肺癌(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20%-25%,就诊时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D-SCLC)患者约占60%-70%,化疗是ED-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
小编整理了化疗在小细胞肺癌中的系列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认识化疗。
全文概要术后辅助化疗1. JCOG1205/1206研究:IP vs. EP,3年RFS为69.0%、65.4%,HR为1.076 广泛期系统化疗一线化疗EP方案2. SALUTE研究:EP+贝伐 vs. EP,OS无差异IP/IC方案3. JCOG9511研究:IP vs. EP,ORR为84.4%、 67.5%,OS为12.8、9.4个月4. 北美澳大利亚研究:IP vs. EP,ORR、OS无差异5. S0124研究:IP vs. EP,ORR、OS无差异6. Schmittel等:IC vs. EC,疗效相当7. 欧洲研究:Ⅲ期,IP vs. EP,IP不劣于EPTP方案8. Fink等:TP vs. EP,ORR为55.5%、45.5%,MST为10.3、9.4个月二线化疗复发>6个月9. 两项原方案研究:初治反应率高、持续时间长,复治反应率高复发≤6个月10. 拓扑替康:拓扑替康 vs. CAV,ORR为24.3%、18.3%11. 伊立替康、紫杉醇、多西他赛、吉西他滨、依托泊苷、长春瑞滨、替莫唑胺:小样本研究,反应率低术后辅助化疗日本的一项III期研究表明(JCOG9511),伊立替康联合顺铂(IP)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优于EP方案,但此后关于IP方案的争论不断【见后文IP/IC方案系列研究】。
因此,日本学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随机试验(JCOG1205/1206),为了证实I P方案作为病理分期I-IIIA期的肺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优越性。
JCOG1205/1206研究 JCOG1205/1206 研究 [1] :这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的III期研究,研究对象是接受根治性切除的肺I-IIIA期高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中国的医疗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权威的指南,以便他们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方案。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能够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阻断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然而,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些药物,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
本文基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结合中国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
共识内容涵盖了药物选择、剂量调整、不良反应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治疗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发布,能够推动中国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为我国的肺癌防治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我们也期待与广大医疗同仁共同学习、交流,不断完善和更新这一共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学环境和患者需求。
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分类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和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
VEGFR TKI:此类药物通过抑制VEGFR的活性,阻断VEGF与VEGFR 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常见的VEGFR TKI包括帕唑帕尼、舒尼替尼、阿帕替尼等。
抗VEGF单克隆抗体:这些药物通过与VEGF结合,阻止其与VEGFR 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贝伐珠单抗是最常用的抗VEGF单克隆抗体之一,已经在晚期NSCLC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晚期NSCLC的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发展现状
• 1. 靶向VEGF-VEGFR的大分子单克隆抗体 • 针对VEGF-VEGFR通路的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是研究较早,也是应用较为
伐珠单抗的联合治疗方案(Ⅰ级推荐,1B类证据);对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伴 脑转移的晚期NSCLC患者,可选择贝伐珠单抗联合EGFR-TKI的治疗方案(Ⅱ级 推荐,2A类证据)。
NSCLC抗血管生成药物临床应用推荐
推荐意见10:对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后的伴脑转移晚期NSCLC患者,推荐使用安罗 替尼(Ⅰ级推荐,2A类证据)。 2. 伴经放射性治疗引起的脑水肿或脑坏死等的晚期NSCLC脑转移患者 贝伐珠单抗在该类型患者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推荐意见11:对经放射性治疗引起的脑水肿或脑坏死等晚期NSCLC脑转移患者, 推荐贝伐珠单抗缓解瘤周水肿、减轻症状。(Ⅱ级推荐,2A类证据)。
NSCLC抗血管生成药物临床应用推荐
• (四)特定人群的治疗推荐
• 1. 伴无症状脑转移临床试验(BRAIN研究),在91例无症状脑转移非
鳞NSCLC患者中分析了贝伐珠单抗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 推荐意见9:对驱动基因突变阴性的伴脑转移的晚期NSCLC患者,可选用基于贝
结束,谢谢聆听
• 推荐意见5:对于驱动基因突变阴性,PS 0~1分的晚期NSCLC患者(包括鳞状 NSCLC和非鳞NSCLC),可一线使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长春瑞滨和顺 铂治疗2~4个周期(Ⅱ级推荐,2B类证据)。
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二线治疗进展(强烈推荐)

ORR (%) 10
未评估 3 11
22
17
14
3
0.9 4.9
12 12
2.6 0.7
PFS (月)
4.2 未评估
1.8 4.3 HR=0.39 80%CI=0.27-0.55 3.7 HR=1.3 95%CI:0.9-2.1 3.3 HR=1.4 95%CI=0.9-2.2 4.9 (p=0.3)
0 0
TAX317B 总生存期
多西他赛 (n=55):
1.0
中位7.5个月
0.9
BSC (n=49):
中位4.6个月
0.8
P=0.01
0.7
0.6
0.5
0.4
0.3
0.2
0.1
0
3 6 9 12 15 18 21
03
时间 (月)
TAX320 总生存期 多西他赛 (n=124):1年32% V/I (n=122):1年19% P=0.025
干预 Cabozantinib诱导后
Cabozantinb 安慰剂 厄洛替尼
Cabozantinib
培美曲塞+舒尼替尼
舒尼替尼
培美曲塞
索拉非尼诱导后 索拉非尼 安慰剂
索拉非尼+BSC 安慰剂+BSC
凡德他尼 厄洛41
47
42
53 52
353 350
623 617
驱动基因阴性NSCLC二线治疗方案的 优化选择
2020年09月26日
目录
CONTENT
概述
研究进展
选择策略
超过50%的NSCLC为驱动基因阴性,或无靶向药可及
根据吸烟状态不同的NSCLC基因突变情况
2024细胞焦亡与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4细胞焦亡与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全文)摘要随着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率及病亡率的增加,如何延缓疾病的进展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成为现在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转移是肿瘤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环节,并显著影响患者的中位生存期。
因此,预测转移的发生并进行预防性治疗是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途径。
有研究者关注到,细胞焦亡是一种可同时在正常组织与肿瘤细胞中表达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并在不同的肿瘤类型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生物学作用。
本文概述了细胞焦亡的不同激活途径和应用价值,重点总结了细胞焦亡在非小细胞肺癌转移中发挥的双重作用,结合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认为细胞焦亡可能参与肿瘤的定向转移,以期为细胞焦亡与非小细胞肺癌转移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癌, 非小细胞肺; 肿瘤转移, 研究; 细胞焦亡在我国人群中,肺癌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位居第一位。
根据病理学分类,其可分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 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其中约85%为NSCLC。
肿瘤细胞的转移是指通过侵犯周围组织、血液、淋巴管等途径扩散至其他器官,并构建新的生存环境继续生长的行为,恶性肿瘤的转移是治疗效果不佳及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
一些文献报道,细胞焦亡可能影响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并有成为预后标志物及治疗靶点的潜力。
笔者通过概述细胞焦亡的激活途径、特征及其与NSCLC转移之间的研究进展,为提前预测及干预NSCLC的转移、评估预后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启示。
细胞焦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常见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包括细胞凋亡、自噬、铁死亡等,其主要作用为维持体内的稳态平衡。
细胞焦亡是一种炎症性PCD,主要过程为炎症小体激活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 家族中的Caspase-1,或通过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 激活Caspase-4/5/11,Caspase家族活化后裂解Gasdermin家族蛋白,后者在细胞膜上形成孔洞,最终细胞不断涨大导致细胞膜破碎后释放细胞内容物,激活炎症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CSCO: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治疗研
究进展汇总
基于肿瘤形成的“土壤环境”理论,抗血管治疗一直是临床肿瘤治疗的重要药物类型。
此次CSCO的抗血管专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专家,分别就肿瘤抗血管治疗的各个议题进行专题讲解。
于此,为读者朋友汇总来自范云教授的《小细胞肺癌的抗血管治疗》和来自褚天晴教授的《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纵览临床抗血管治疗的研究发展。
助力患者朋友学会应用抗血管治疗。
小细胞肺癌的抗血管治疗
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上,因为均为失败的研究结果,在这里不为读者赘述。
我们详解一下抗血管治疗部分的成绩。
1.贝伐单抗:与化疗联合,可提升PFS,OS无改善,失败为主。
提起抗血管药物,早年主要以贝伐单抗的研究为主,多通过与EP/IP化疗的联合,多药一线或二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结果显示,患者的PFS是有提升的,但是最终的OS分析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因此,目前贝伐单抗在小细胞肺癌的应用没有积极推荐。
2.国产抗血管小分子:安罗替尼/阿帕替尼后线单挑小细胞肺癌获佳绩,跻身治疗框架内!
后续随着国产抗血管小分子药物阿帕替尼/安罗替尼的出现,以及治疗方案的设计,逐渐出现了阳性的研究结果。
如安罗替尼≥3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获得了7.3:4.9月的PFS延长,HR=0.53,下降了47%的死亡风险!安罗替尼后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适应症也获得国家NMPA 的批准,激起了国内对于抗血管小分子药物在肺癌应用的全方位拓展。
由范云教授领衔开展的呃一项阿帕替尼3线/4线治疗晚期SCLC的II期研究中,有效率为17.5%,疾病控制率为75%,OS 5.8月。
也获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
3.免疫+抗血管联合二线初尝试创佳绩,获国际认可!
基于之前的疗效初步数据,王洁教授和范云教授又同步开展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铂类化疗后进展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2期临床研究”,获得了37.5%的有效率,8.4个月的OS。
该研究也在今年的AACR 上获得口头报道。
为SCLC患者提供了非常独特的治疗方案。
4.抗血管小分子+化疗:出师大捷!PFS翻倍!寄予厚望!
同步在AACR上获得报道的还有“安罗替尼联合EP方案一线治疗晚期细胞细胞肺癌的II期研究”,报道时OS结果尚未成熟,有效率77.7%,疾病控制率96.3%,中位PFS为9.61月。
相比于单纯EP化疗为患者带来双倍的PFS提升,助益显著。
也比贝伐单抗的联合数据出彩。
继续等待该研究的OS结果的成熟。
有望改变晚期小细胞肺癌的化疗一线传统
非小细胞肺癌的抗血管治疗
本次CSCO褚天晴教授详解了非小细胞肺癌的抗血管治疗应用指南,截取其中主要临床应用为读者朋友展示。
首先褚教授指出肺癌目前的抗血
管药物包含三大类,单抗类的贝伐单抗和雷莫卢单抗;小分子类的安罗替尼/阿帕替尼;抗血管内皮的恩度。
在目前的非小细胞肺癌中主要有六大方向的应用价值。
1.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是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一线用药的1级推荐。
新增免疫+贝伐+化疗四药方案,OS进一步延长。
这是目前常用的深入人心的用法,如对于肺腺癌患者优先选用贝伐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4-6周期后,推荐贝伐单抗单药或贝伐单抗/培美曲赛维持至进展。
而今年新增了一种新用法,即基于Impower150研究的化疗+贝伐单抗+PD1的四药联合方案的治疗,相比贝伐单抗+化疗,可以获得更长的OS获益,19.8:15.0月,HR=0.80。
获得指南II级1A类推荐。
2.靶免联合无化疗方案初探索出师告捷,获指南加入。
无化疗是我们肿瘤治疗的梦想之一,而靶+免的高效低毒结合是我们希望突破的方向。
今年安罗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一线治疗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在II期研究结果公布。
获得72.7%的有效率和93.8%的6个月PFS率,初步数据可喜。
3.抗血管药物加入到EGFR靶向治疗队列,锦上添花,延缓耐药发生!
本次指南基于CTONG1509研究,将厄洛替尼+贝伐单抗加入到EGFR 靶向用药指南中。
相比于EGFR-TKI单靶治疗EGFR=TKI+贝伐单抗的联合治疗能继续延长患者的PFS,延缓耐药的发生,这在国内国际多个研究中证实,成为了目前EGFR靶向突变患者,特备是单靶治疗疗效不够优秀的患者的一个重要选择。
4.安罗替尼获批非小细胞肺癌三线治疗,成为全肺癌后线最佳备选用药!
与小细胞肺癌类似,安罗替尼在非小细胞肺癌三线也获得相应的结果和获批,是所有肺癌患者3线及以后的治疗选择用药。
适用范围广。
5.靶免无化疗方案二线挑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可观!
在此次指南中,还新加入了靶免联合方案二线治疗晚期NSCLC发热临床推荐。
基于今年公布的I/II期临床研究,有效率为30.8%,PFS为5.9月,OS尚未达到。
6.抗血管药物可用于各类“特殊情况”的肺癌患者。
转移是晚期肺癌的常见现象,结果显示,抗血管的药物在脑转移、肝转移、胸水患者都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而被积极推荐!
相信,随着我们对肿瘤生长发展的进一步认知,宏观角度的综合治疗将成为我们未来的方向。
而抗血管治疗作为“肿瘤环境”的干预者,将成为重要“辅将”,甚至成为“中流砥柱”!患者朋友们学会用好抗血管药物,可提效防复发助益自身疾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