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管生成治疗肺癌:从理论到实践(李凯教授)
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癌症,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疾病,一直是医学界的巨大挑战。
它就像是一个狡猾的敌人,不断地变异、进化,让治疗变得异常艰难。
但人类从未停止过与癌症的斗争,科学家们夜以继日地研究,寻找能够有效对抗癌症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这类药物的研发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的理论基础与重要性1. 理论基础癌症之所以难以治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能够诱导新血管的生成,从而获取生长所需的营养和氧气。
这就是所谓的“肿瘤血管生成”。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血液供应,肿瘤就像是被切断了粮草的敌军,自然会陷入困境。
因此,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就成了一种有效的抗癌策略。
2. 重要性传统的化疗和放疗虽然能杀死癌细胞,但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不小的损伤。
而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则更加精准,它们主要针对肿瘤血管,对正常细胞的伤害较小。
这样一来,既能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又能减少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研发现状1. 现有药物及其局限性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比如贝伐单抗。
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使得药物效果大打折扣。
而且,这些药物的价格通常都比较高,不是所有患者都能负担得起。
2. 研发中的新型药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正在积极研发新型的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
这些新药不仅在机制上有所创新,比如同时靶向多个血管生成信号通路,以提高疗效并降低耐药性风险;而且在给药方式上也进行了改进,比如开发口服剂型,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新型药物还注重与其他治疗手段(如免疫疗法、放疗等)的联合应用研究,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数据统计分析1. 药物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根据最新的市场研究报告,全球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000002ce_抗血管生成治疗肺癌疗效:新评价标准还有多远?

102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 张翠翠 王晶 李凯抗血管生成治疗肺癌疗效:新评价标准还有多远?26【摘要】 抗血管生成治疗是恶性肿瘤的一种新兴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已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如何更准确地评价其疗效及预测预后是目前所面临的难题。
本文就抗血管生成疗效评价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可能的发展方向作一综述。
由于细胞毒药物无选择性、毒副作用较著,化疗显示出“平台”趋势、提高剂量和延长治疗均难大幅提高效果。
为突破治疗瓶颈,高选择、低毒性的靶向药物应运而生。
其中,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异军突起、有效地延长了晚期NSCLC 患者的生存。
但其仍面临很多难题,尚未找到能准确地评估其疗效的指标便是之。
一、 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的发展方向(一) 抗血管生成治疗的诞生与成就1971年,Folkman 提出血管生成是多因素调控的复杂过程[1,2],包括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蛋白水解酶的分泌、内皮外基质降解、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及血管分化成熟。
实体瘤生长多赖于新生血管供养,抗血管生成治疗抗瘤谱广、不易产生耐药,国内、外多项临床试验均证实其能提高化疗效果、推迟肿瘤复发。
(二) 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特点与现有评价的局限20世纪90年代以前,根据肿瘤最大直径与其垂直直径乘积评价疗效的WHO 标准被广泛应用。
随新诊疗手段的出现,其误差愈发明显。
1999年EORTC、NCI 和NCIC 等机构的专家制定了新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于2000年颁布,即RECIST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 标准[3],两者的局限性均为依赖肿瘤体积的变化评估疗效;而抗血管生成药物作用于肿瘤血管、多不能使肿瘤迅速缩小、其体积变化常迟于血供抑制。
因此,单靠测量大小评价不够客观、往往低估了疗效。
故越来越需要独特的评估方法,以尽早了解肿瘤对治疗的反应,使患者更多获益。
(三) 抗血管生成治疗效应的特点和新评价方法的探索1. 影像学征象 由于其主要效能是抑制新血管生成及使原有幼稚血管退缩,可导致瘤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及氧气而代谢抑制、甚至出现坏死、空洞等。
肺癌血管生成以及抗血管生成治疗(一)

肺癌血管生成以及抗血管生成治疗(一)【摘要】肺癌与其它实体瘤一样,其发生、发展和转移均依赖于血管生成,当肿瘤直径达到一定大小时,就会启动“血管生成开关”,促进新的血管生成,以保证肿瘤生长的血供需要。
肺癌血管生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受多种正性和负性血管生成因子的调控。
因此,抑制血管生成过程中关键步骤阻断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切断肿瘤的营养来源和迁移通道,已成为近年来癌症治疗的新策略。
本文就近年来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肺癌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肺癌(Lungcancer)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它已经成为全世界癌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1971年,Folkman等提出了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的假说,他认为一些来源于肿瘤细胞的化学信号可以通过打开“血管生成开关”而使肿瘤从静止期转换到快速生长期。
静止期的肿瘤没有血管生成,肿瘤直径被限制在大约0.2mm-2mm,如果超过这一时期,肿瘤细胞就可以作用于周围的血管,引起血管扩张、扭曲、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血管的发芽。
许多研究都表明血管生成对肺癌的发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癌前病变或者肺癌早期也存在微血管密度的增加1],后者是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预后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因此针对血管生成治疗肺癌很可能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一肺癌血管生成调控1.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家族是一个以二硫键或非共价键连接的同源二聚体的糖蛋白,目前所知的VEGF家族成员包括:VEGF-A(VEGF),VEGF-B,VEGF-C,VEGF-D,VEGF-E和胎盘生长因子(PIGF)。
其中VEGF被证明是内皮细胞特有的一种生长因子,在血管生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
VEGF为低氧诱导的生长因子,分子质量为34~46Ku,由于其mRNA拼接不同,其有五种形式:VEGF121,VEGF145,VEGF165,VEGF183,VEGF189,VEGF206,其中以VEGF165较为常见,而且生物学活性最强。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抗癌药物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肺癌治疗中,抗血管生成药物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一种常见形式,而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其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也备受瞩目。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的主要类型,占据大约85%的肺癌病例。
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手段也在逐步丰富。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但是这些方法的疗效并不理想。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成为了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一个新的方向。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生长来阻断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细胞会释放一系列生长因子,促使新血管生成,从而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肿瘤细胞,促进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干扰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阻断肿瘤的供血,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近年来,一些抗血管生成药物已经被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是最早被FDA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抗血管生成药物。
贝伐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主要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来阻断肿瘤的供血。
临床研究表明,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以显著延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舒尼替尼(Sunitinib)和索拉非尼(Sorafenib)等多种多样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也被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阻断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除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在分子靶向治疗领域,一些新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也正在不断涌现。
阿昔替尼(Axitinib)、雷沙替尼(Lenvatinib)等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前景备受期待。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摘要】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这些药物能有效阻止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早期研究已经证实了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并不断有新的研究进展。
目前,多种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疗法也被广泛应用,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抗血管生成药物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风险,如高血压、出血等,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关注和管理。
随着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不断研发和进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前景变得更加光明。
未来的研究重点将集中在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关键词:抗血管生成药物、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研究进展、联合疗法、副作用、风险、新型药物、前景、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癌症的血管生成与发展癌症的血管生成是指在肿瘤组织中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这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因为它提供了肿瘤生长和转移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正常情况下,血管生成是一个严格被调控的过程,只在特定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下才会发生。
在癌症病理情况下,肿瘤细胞会通过释放一系列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本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来诱导周围组织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从而促进新血管的形成。
血管生成的过程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和管腔形成,它们是肿瘤血管系统的基础单位。
新生血管对于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提供了足够的氧气和营养,使得肿瘤细胞在恶劣的微环境中仍能生存和繁衍。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已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癌症治疗策略,可以通过削减肿瘤的营养供应和氧气输送,阻止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抗血管生成药物就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干扰肿瘤周围的血管网络,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效果。
1.2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血管生成药物是一类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直接或间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破坏肿瘤血管结构以及阻止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等。
最新:抗血管生成在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最新:抗血管生成在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小细胞肺癌(SCLC)约占每年新发肺癌病例总数的15%-20%,占肺癌死亡人数的25%,恶性程度高,极易出现远处转移和获得性耐药,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只有不到5%。
局限期患者中位生存期在16-24月,而广泛期患者仅7-12月。
目前,一线治疗都以放化疗为主。
虽然小细胞肺癌化放疗缓解率较高,但其细胞恶性程度高,增长迅速,大部分患者因短期内出现进展而失败。
尽管各种新药已经在SCLC的不同环境中进行了测试,但到目前为止,它们都没有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
因此,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方式成为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目标。
肿瘤血管生成被认为是癌症的十大标志之一。
血管生成对肿瘤进展至关重要,因为肿瘤细胞生长所需经常超过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
血管生成受开关调节,包括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抗血管生成因子如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之间的平衡。
这些生理调节剂的表达受到恶性肿瘤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从而使血管生成开关倾向于其活化。
缺氧是肿瘤血管生成,转移和影响化学疗法或免疫疗法敏感性的重要因素,并且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在缺氧时,通过上调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和HIF-2α)来刺激血管的生成,并反过来诱导VEGF的产生,结合并激活了VEGFR,从而激活了VEGF 途径,这是血管生成的病理生理学核心。
台湾学者的一项研究,使用了43个石蜡包埋的活组织材料,进行了Kaplan-Meier分析,其中84%的SCLC患者出现HIF-1α表达。
此外,与HIF-1α表达水平低的患者相比,表达水平较高的患者存活时间明显缩短,且更易发生远处转移。
在HIF-1α的数百个靶点中,已广泛研究的靶点是VEGF,VEGF对诱导血管生成非常重要,它试图恢复不良的血管化肿瘤区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产生。
在多种肿瘤中均占据重要的治疗地位。
例如非小细胞肺癌、肝癌等。
并有研究证实小细胞肺癌中VEGF的过表达导致新生血管形成,与患者预后差相关。
肺癌的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血管治疗

肺癌的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血管治疗肺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许多患者的痛苦和死亡。
肿瘤生长和扩散依赖于血管供应,其中血管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抗血管治疗作为肺癌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肺癌中的肿瘤血管生成机制以及抗血管治疗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部分:肺癌的肿瘤血管生成机制肺癌的肿瘤血管生成主要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来实现。
VEGF是一类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其作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上的受体,如VEGFR1和VEGFR2来调控。
肺癌细胞产生并释放VEGF,诱导附近的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并增殖,形成新的肿瘤血管。
此外,其他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血管紧张素等也参与了肺癌的血管生成过程。
第二部分:抗血管治疗在肺癌中的应用抗血管治疗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来达到治疗肺癌的目的。
VEGF抑制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血管药物,可通过干扰VEGFR的信号传导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例如,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是一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与VEGF结合并阻断其结合VEGFR的能力。
临床试验表明,贝伐珠单抗可在缓解肺癌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三部分:抗血管治疗的挑战和前景然而,抗血管治疗在肺癌的应用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许多患者对于抗血管药物的治疗反应存在差异,甚至出现耐药现象。
其次,抗血管治疗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出血、高血压等,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此外,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的复杂性以及抗血管药物疗效的不理想也是阻碍抗血管治疗进展的因素。
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解决这些挑战以及发展更有效的抗血管治疗策略。
例如,结合抗血管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如化疗、免疫疗法等进行联合治疗,已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
同时,对肺癌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的深入探究和新的靶向药物的研发也将为抗血管治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2-李凯 靶向药物效果:“未疗先知”还是“因治而变”?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李凯
一、需预知靶向治疗效果的紧迫与难点
(一)高额费用只换来了有限的生存?让制药巨头们闻之色变的英国NICE评估机构,在评价贝伐单抗在结
直肠癌上的应用之后指出:贝伐单抗的成本效益不好、20 800英镑的花费只能延长患者6周的生命!
(二)传统的标准遭遇挑战:
treatmnet
83.2% ( 1y) 81.0% ( 1y) 13.6 13.4
OS control
80.7% ( 1y) 74.4% ( 1y) 13.1 13.1
13.2
6.2
0.007 18.8
18.9
P 0.44 0.076 0.420 0.761 0.60
Origin
Nicholas J et al. JCO 2011
Keiko Ohginoa , et al. Expression offibroblastgrowthfactor9isassociatedwithpoor prognosis inpatientswithresectednon-smallcelllungcancer . Lung Cancer, 2014, 83: 90–96
1. 以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为例,其难以迅速缩小肿瘤、而是使其“静止” 。与传统细胞毒药物相比,更有助于 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却难以看到鲜明的短期效果。
2. 目前临床常用疗效评价标准为WHO标准和RECIST标准、均依赖于肿瘤体积而非肿瘤新生血管状态变化来评 估疗效,难以准确地反应抗血管生成类药物的效果:
贝伐单抗停药后肿瘤是否会发生反跳? (回顾性分析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II期临床试验数据)
停用药物的病人中210天死亡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5
DP+恩度
6.37
Cyfra21-1 2.10 3.04 4.92 3.23 2.16 1.82 1.64
3.80 12.3
27.89
疗效观察 双肺多发肿物最大5.3×4.5
(07.6.20)
无
双肺多发肿物最大5.3×5.疗效 SD (07.9.25)
无
双肺多发肿物最大5.7×4.0疗效 SD (07.12.17)
4Department of Research Pharmacology, Pfizer Glob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an Diego, California, USA
男性,72岁。左肺下叶腺 鳞癌。术后行NP方案2周 期、NC方案1周期。4+个 月后CT检查发现左肺下
Angiogenic switch
Results in overexpression of pro-angiogenic signals, such as VEGF
VEGF =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dapted from Bergers G, et al. Nature 2002;3:401–10
Hu-Lowe,4 and Donald M. McDonald11Cardiovascular Research Institute,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and Department of Anatomy, UCSF,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USA.
3. 肿瘤血管超微结构的观察:电镜观察血管铸型。该方法 需铸型,对血管的完整性要求甚高,难以用于临床。
影像学检测
核素肿瘤血管生成成像 彩色多普勒超声 CT灌注成像 对比剂动态增强MRI PET-CT
治疗前
blood volume
permeability
治疗2周期后
blood flow
blood volume
2Departments of Radiation Oncology and Cell Biology, New York University Cancer Institute, New York, New York, USA.
3Cell-Matrix Inc., a subsidiary of CancerVax, Carlsbad, California, USA.
二、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分类
及作用机制
1. 靶向VEGF通路药物
贝伐单抗(Bevacizumab) 范得它尼(Vandetanib, ZD6474) 舒尼替尼(Sunitinib, sutent) 索拉非尼(sorafenib)
2. 细胞外基质降解抑制剂
Marimastat, TIMP, Prinomastat
叶胸膜下及右肺胸膜下结 节,2.8×2.6 cm。
典型病例1.
07.9.12起行艾素+恩度治 疗,28天为一周期,连续 进行六周期,疗效维持稳 定、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2007. 10.18
以后继续进行维持治疗, 每2 – 3月一次,病灶始 终维持稳定,生活质量良 好。
2008. 3.7
2008. 6.25
Michael R. Mancuso,1 Rachel Davis,1 Scott M. Norberg,1 Shaun O’Brien,1 Barbara Sennino,1Tsutomu Nakahara,1 Virginia J. Yao,1 Tetsuichiro Inai,1 Peter Brooks,2 Bruce Freimark,3 David R. Shalinsky,4 Dana D.
目前的检测方法
形态学检测方法
影像学检测
生物标记物的检测
形态学检测方法
1. 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学检测: (1)微血管密度,MVD; (2)内皮的增生情况; (3)内皮细胞的细胞学参数和有丝分裂比率。 缺点:不能区分已有的和新生的血管;评分受研究者主
观影响;难以动态、连续取材。
2. 肿瘤组织诱导血管生成的检测:该检测方法繁杂,无法 在临床应用。
振奋、疑问与期待
(一)振奋:抗血管生成治疗联 合化疗
1 + 1 > 2!
NPYH-16治疗NSCLC
未接受化疗
难治性
王金万,孙燕等,中国肺癌杂志 2005;8:283-290
(二)疑问:
1.联合治疗的最佳剂量、时间和顺序为何? 效应-剂量依赖?效应-时间依赖?
2.如何尽早预测其疗效?
Rapid vascular regrowth in tumors after reversal of VEGF inhibition
89.5 薄 无 中央
右肺下叶 腺癌 2.2 2.0 1.9 0.1
95.0 薄 无 中央
(周围型)
右肺上叶 肉瘤样癌 4.2 2.8 1.5 1.3
53.6 厚 有 中央
(周围型)
左肺下叶 腺癌 4.8 4.5 4.3 0.2 (周围型)
95.6 薄 无 中央
注:空洞壁以3mm作为判断空洞壁厚薄的标准;空洞壁局限性增厚判定为壁结节。
无
双肺多发肿物最大5.4×4.2 疗效 SD (08.2.27)
无
双肺多发肿物最大5.8×4.2 疗效SD (08.4.25)
双肺多发肿物最大5.8×4.0 疗效SD (2008.7.24) (2008.11.17)病灶稳定,SD
(2009.3.27)病灶稳定,SD
(2009.6.9)出现左侧气胸、肿块增大,PD
WANG Jing, HUANG Chun, LI Kai, et al. Changes of activated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 and survivin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antiangiogenesis therapy. Chin Med J. 2008, 121(22):2234-2240
permeability
治疗4周期后
blood flow
抗血管生成治疗后的空洞现象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总结57例经化疗和/或抗血管生成治疗后肺部病灶中的空洞情况: 2个周期治疗后HRCT显示:28例NP化疗组中未出现病灶内空洞;29例恩度联合化疗组中,5
例治疗后出现肿瘤空洞,占17.2%,均处于非肺门区,直径1.5 cm ~4.3cm,平均2.7cm;3例薄 壁,2例厚壁;4例位于中央、1例位置偏心。
治疗中外周血活化血管内皮细胞(CECs)之变化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经病理学和/或细胞学证实为NSCLC的患者79例,单 纯化疗组(组1)32例(其中NP20例、TP12例)、恩度加化疗组(组2)30例(其中 恩度+NP方案24例、恩度+TP方案6例)、手术组(组3)17例。
各组病例活化CECs变化
08.5-08.12
09.1.9
2009.6
2009.8.20
治疗方案
恩度+NP 恩度+NP 艾素+恩度 艾素+恩度 艾素+恩度 艾素+恩度 艾素+恩度 艾素+恩度 一直以单药恩度维持 治疗,1次/2-3个月 最后一次恩度维持治
疗 行Docetaxel单药治
疗
CEA 2.72 2.69
5.61 4.27
VEGF and other signals promote the angiogenic switch in tumours
Small tumour (1–2mm) • avascular • dormant
Larger tumour • vascular • metastatic potential
(2009.8.13)肿块继续增大
200.7.9. 25 2008.2.27
2008.11.17
2007.12.17
2008.7.24
2009.1.6
2009.3.27
2009.6.1
2009.8.13
TTP(化疗+恩度):19个月; TTP(恩度维持):10个月。 末次停药至进展时间:至少3个月。
表2 5例恩度联合NP治疗后出现肺部空洞的疗效评价分析
HRCT
CT 灌注成像
aCECs 变化(/105)
例编号
依据WHO 依据 依据瘤体有 血流量 血管通 血容量 治疗前 治疗后
标准判定 RECIST标 1 SD PR PR ND ND ND 261 16 2 SD PR PR 减少 减少 减少 781 74 3 SD PR(近CR) PR(近CR) ND ND ND 150 0 4 PR PR PR 减少 减少 减少 133 11 5 SD SD PR 减少 减少 减少 291 64
5例病理类型均非鳞癌、空洞壁较规则,3例为薄壁、2例厚壁;4例位于瘤体中央、1例偏于 一侧,形态与癌性空洞报道不符(肺癌之空洞壁厚、腔壁不规则、洞腔偏心),提示其可能与抗 血管生成治疗有关。
病例1: 治疗后 右肺下叶椎旁病 灶出现空洞
病例2: 治疗后右 肺上叶贴近胸壁处 病灶出现空洞
黄纯,王柳春,肖建宇,等。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肿瘤空 洞形成的意义。中华肿瘤杂志。2008,30(9):712-15(5)
力图通过检测外周血中Marker早期预测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的尝试
rh-endostatin临床试验中的观察 (M.D. Anderson 癌症中心)
Wisconsin 癌症中心
原因:体内各种抗血管生成及促血管生成因子为互相拮抗的 动态平衡体系,单独检测某几种因子的变化可能不足以反映 其变化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