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及靶向治疗应用新进展

不确定性增加 。
3 靶 向药 物 开 发 应 用 目前 进 展
与 V G — 高亲 和力 , 它对 下 游 酪氨 酸激 酶 活性 仅 为 E FA有 但
随 着 血 管 内皮 生 长 因 子 ( E F) 用 的 深 入 认 识 和 血 管 靶 V G 作
向治疗策略的临床实践 , 以抗新生血管为核心 的靶 向治疗取 得可喜进展 , 本文就 V G E F的作用机 理及 应用 现状和前 景作
一
论述 。
1 V GF家 族 E
过程 中起到一定作用 。 免疫组化研究显示 , E F因子在 N C C组织 中有显著 VG SL 高水平表达 , 说明 V G E F与肺癌 的生长密切相关 。多项统计
[ ]Br M, aht J Mueb , t 1 urn is hs nteb l 2 i D B ra , reeL e a.C r tni to i - k o e g h o oyadcii l seto E Frgltn[ ] acE dvsua g n l c pcs f G u ai J .V s noacl n aa V e o r
极的效果 。
1 要低 , 但是它具有 强 大的 酪氨酸激 酶 活性 , 血管 生成 的 在 调控 、 促有丝分裂信号 和渗 透性 放大效应等环节起着 主要 作
用 。V G R E F 3则 与 淋 巴 系统 的 生 长 发 展 相 关 … 。 2 V F在 肿 瘤 发 生 中 的 机 制 及 对 预 后 的 影 响 EG
有研究认为 , E F水平可以作为 N C C预后的独立预测 因 VG SL 子 。但是 , 亦有相 当数量 的研究未 能得出与之 一致 的结 论 。肺癌本身是多基 因共同改变产生的疾 病 , 它受多个细胞
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Avastin every
3 weeks until
PD
progression
主要研究终点:OS
P=紫杉醇,200mg/m2 C=卡铂,AUC=6 PC方案为,最多不超过6周期
ECOG 4599: PFS & OS
Patients With PFS (%) Patients Surviving (%)
80
P < .001; HR: 0.66
Median PFS: 6.2 vs 4.5 mos
6-mo PFS: 55% vs 33%
60
1-yr PFS: 15% vs 6%
40
20 0 0
6 12 18 24 30 36 Mos
100
Carboplatin/paclitaxel
+
bevacizumab
SAiL研究:TTP
贝伐单抗联合标准治疗方案作为一线治疗非鳞癌NSCLC的安全性可,临 床可耐受
为晚期和复发非鳞癌NSCLC患者带来一定的临床获益
Lucio Crinò t,al. Lancet Oncol. 2010 Jul 20.
点评
ECOG 4599研究和AVAIL研究的疗效结果存在差异。AVAIL研究提示,低剂量 贝伐单抗也是安全和有效的,甚至疗效要略优于高剂量。而在ECOG 4599研 究中,PFS的获益程度(HR=0.66)要高于AVAIL研究,且紫杉醇+卡铂联合贝伐 单抗产生了明显的生存益处。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由于治 疗人群的不同和所使用的化疗方案不同,与PC方案相比,GP方案与贝伐单抗联 合应用时可能降低了贝伐单抗的附加效应。 紫杉醇联合卡铂可能是与贝伐单抗联合的更佳方案。
抗血管生成治疗肺癌:从理论到实践(李凯教授)

5.05
DP+恩度
6.37
Cyfra21-1 2.10 3.04 4.92 3.23 2.16 1.82 1.64
3.80 12.3
27.89
疗效观察 双肺多发肿物最大5.3×4.5
(07.6.20)
无
双肺多发肿物最大5.3×5.疗效 SD (07.9.25)
无
双肺多发肿物最大5.7×4.0疗效 SD (07.12.17)
4Department of Research Pharmacology, Pfizer Glob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an Diego, California, USA
男性,72岁。左肺下叶腺 鳞癌。术后行NP方案2周 期、NC方案1周期。4+个 月后CT检查发现左肺下
Angiogenic switch
Results in overexpression of pro-angiogenic signals, such as VEGF
VEGF =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dapted from Bergers G, et al. Nature 2002;3:401–10
Hu-Lowe,4 and Donald M. McDonald11Cardiovascular Research Institute,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and Department of Anatomy, UCSF,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USA.
3. 肿瘤血管超微结构的观察:电镜观察血管铸型。该方法 需铸型,对血管的完整性要求甚高,难以用于临床。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PPT课件

共识推荐了多种抗血管生成药物,包括贝伐珠单抗、阿帕替尼等,并指出了它们的应用 时机、剂量和注意事项等。
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
共识认为,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化疗、免疫治疗等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 治疗效果。
争议点及探讨方向
1 2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评价标准
01
BEVERLY-2研究
02
RELAY研究
03
CAMEL研究
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 照的Ⅲ期临床研究,评估贝伐珠单抗 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 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
一项评估雷莫芦单抗联合多西他赛二 线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Ⅲ期临床研 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总生 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 均显著延长。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专家共识的制定过程是一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的过程,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专家之间 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肺癌治疗领域的学术进步。
提高治疗效果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中具有一定的 疗效,但不同药物之间的疗效和安全性存在差异 。通过专家共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优化治疗方 案,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表现与诊断
症状
体征
晚期NSCLC患者常出现咳嗽、咯血、胸痛 、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伴有发热、消瘦 、乏力等全身症状。
晚期NSCLC患者可出现肺部肿块、淋巴结 肿大、胸腔积液等体征。
影像学检查
组织学诊断
X线胸片、CT等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晚期 NSCLC的重要手段,可发现肺部肿块、淋 巴结肿大等异常表现。
目前尚缺乏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需要进一步研 究和探讨。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耐药性问题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

中I 分类号 : 3 . l 1 R70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7 —3 32 0 )70 0-3 6 22 5 (0 8 0 -0 5 0
上世纪的 Me 分析结果证实化疗可 比最佳 t a 支持治疗带来更多临床受益 , 故其一直为晚期非 小细胞肺癌 ( S L ) N C C 的主导治疗。但一线化疗 有效 率 仅 2 % ~3 %、 5 5 1年 生 存 率 仅 3 % ~ 0 4 %。多西紫杉醇( ot e 、 5 D c x1 培美 曲塞( l a a ) Ai ) mt 等毒性更低二线药物 的有效率也仅约 1 %、 年 0 1 生存率约 3 %[ 0 。严酷 的现实迫使人 们重新思
非 替尼 ( fii) 长 l 。 国 内 以 NP方 案 ±血 Get b 更 in 5 J 管 内皮 抑素 联合 治 疗 NS L C C的结 果 显示 与单 纯
维持终生。临床上的策略也多为长期、 间断维持 治疗 , 至肿 瘤 进 展 。在 重 组人 血 管 内皮抑 制 素 直
( 度) 恩 Ⅳ期 临床 试 验 中 , 我们 观察 到 增 加治 疗 周 期 可获 得更 高 的 有效 率 。低 剂量 、 时 间化 疗 亦 长
X L的表达 、 诱导内皮细胞凋亡 , 与化疗药物互 并 相增 效 。它 还 与 MMP 2前 体 蛋 白 ( r— 圳 一 p o
MMP ) 合 、 2结 抑制 MMP2和 MT1MMP的催 化 - 一
活性[] 1 。但至今对其信号传导仍不完全清楚。 1
2 内皮抑素最佳作 用剂 量和时间
20 0 8年第 1 2卷第 7 期
实 用 临 床 医 药 杂 志
Junl f li l d i r t e ora o C n a Mein i P a i ic c en cc ・5 ・
沙利度胺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抗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

沙利度胺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抗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李爱科;杜新生;庞德全;王东娟;李青山;刘艳丽;林萍萍;朱翠敏【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ti‐angiogenic effects of thalidomide in the treatment of 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Methods A total of 40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from October 2012 to January 2014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alone) and treatment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combined with thalidomide) ,20 cases in each group .Synchronous radiation dose 60 Gy/6 ,30 times a week ;chemotherapy for the PC (paclitaxel 45-50 mg/m2 weekly+carboplatin AUC=2 weekly)/EP (cisplatin 50 mg/m2 D1 ,8 , 29 ,36+VP16 50 mg/m2 D1-5 ,D29 -33);Thalidomide daily 200 mg orally ,first days for 10 weeks .Serum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levels in all patients were detec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in 6 ,10 and 0 weeks . Results At the 10th week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 of VEGF in the treatment group[(220 .35 ± 82 .61) pg/m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group[(292 .76 ± 152 .06) pg/mL](P<0 .05) .The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55% )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40% )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 .05)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sleep improvement ,body weight increase ,appetite increase and pain relief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 .05) .The control groupbenefited 4 cases ,the treatment group benefited 17 ca‐se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 =16 .942 ,P=0 .000)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non‐hematologic toxicity and hematologic toxicity in the control and treatment groups(P>0 .05) .Conclusion Thalidomide com‐bined with EP/PC regimen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serum levelof VEGF ,improve the local ad‐vanced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with clinical benefit rate ,without increasing side effects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在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抗血管生成作用。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抗癌药物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肺癌治疗中,抗血管生成药物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一种常见形式,而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其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也备受瞩目。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的主要类型,占据大约85%的肺癌病例。
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手段也在逐步丰富。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但是这些方法的疗效并不理想。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成为了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一个新的方向。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生长来阻断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细胞会释放一系列生长因子,促使新血管生成,从而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肿瘤细胞,促进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干扰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阻断肿瘤的供血,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近年来,一些抗血管生成药物已经被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是最早被FDA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抗血管生成药物。
贝伐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主要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来阻断肿瘤的供血。
临床研究表明,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以显著延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舒尼替尼(Sunitinib)和索拉非尼(Sorafenib)等多种多样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也被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阻断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除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在分子靶向治疗领域,一些新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也正在不断涌现。
阿昔替尼(Axitinib)、雷沙替尼(Lenvatinib)等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前景备受期待。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摘要】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这些药物能有效阻止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早期研究已经证实了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并不断有新的研究进展。
目前,多种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疗法也被广泛应用,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抗血管生成药物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风险,如高血压、出血等,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关注和管理。
随着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不断研发和进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前景变得更加光明。
未来的研究重点将集中在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关键词:抗血管生成药物、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研究进展、联合疗法、副作用、风险、新型药物、前景、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癌症的血管生成与发展癌症的血管生成是指在肿瘤组织中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这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因为它提供了肿瘤生长和转移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正常情况下,血管生成是一个严格被调控的过程,只在特定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下才会发生。
在癌症病理情况下,肿瘤细胞会通过释放一系列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本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来诱导周围组织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从而促进新血管的形成。
血管生成的过程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和管腔形成,它们是肿瘤血管系统的基础单位。
新生血管对于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提供了足够的氧气和营养,使得肿瘤细胞在恶劣的微环境中仍能生存和繁衍。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已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癌症治疗策略,可以通过削减肿瘤的营养供应和氧气输送,阻止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抗血管生成药物就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干扰肿瘤周围的血管网络,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效果。
1.2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血管生成药物是一类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直接或间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破坏肿瘤血管结构以及阻止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帕替尼作用机制
高度选择性VEGFR-2抑制剂 通过抗肿瘤血管新生发挥抗肿瘤作用
阿帕替尼分子式
细胞毒作用低,体外多种肿瘤细胞及正常
细胞增殖抑制IC50>10 μM
阿帕替尼体外对VEGFR-2激酶活性产生高度、选择性抑制
激酶
阿帕替尼
索拉菲尼
IC50(nM)
舒尼替尼
帕唑帕尼
VEGFR-1
70
--
Linifanib
卡铂和紫杉醇联合Linifanib或安慰剂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对照II期试验
安慰剂+卡铂 6×AUC d1 q21d/紫 杉醇 200mg/m2 d1 q21d (n=47)
IIIB/IV期非鳞 状细胞非小细
胞肺癌患者 (n=138)
R
Linifanib 7.5mg qd+卡铂 6×AUC d1 q21d/紫杉醇 200mg/m2 d1 q21d
• IIIB/IV期或复发性非
小细胞肺癌患者
R
• (N = 960 )
主要研究终点:OS
舒尼替尼 37.5 mg /天+ 厄洛替尼150 mg/天 (n=480)
安慰剂+ 厄洛替尼150 mg/天
(n=480)
治疗直至PD 或不可耐受
的毒性
治疗直至PD 或不可耐受
的毒性
次要研究终点PFS
舒尼替尼联合厄洛替尼与单用厄洛替尼相比不能增加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
2021/3/10
VEGF
可溶性 VEGFRs (aflibercept)
P
P
P
P
VEGFR-1
P
P
P
P
VEGFR-2
内皮细胞
抗VEGFR 抗体 (ramucirumab)
Podar K, et al. Blood 2005: 105: 1383-1395. Gori B, et al. Ther Clin Risk Manag 2011; 7: 429-440.
Grade ≥3
42 ( 46.2%) 46 ( 50.6%) 30 ( 33.0%) 12 (13.2%) 18 ( 19.8%) 14 ( 15.4%) 18 ( 19.8%) 15 ( 16.5%)
21 ( 23.1%)
4 ( 4.4%) 2 ( 2.2%) 4 ( 4.4%)
0 3 ( 3.3%) 2 ( 2.2%) 1 ( 1.1%) 2 ( 2.2%)
(n=44)
Linifanib 12.5mg qd +卡铂 6×AUC d1 q21d/紫杉醇 200mg/m2 d1 q21d
(n=47)
治疗直至PD 或不可耐受
的毒性
生存与 安全性随
访
2021/3/10
中位PFS
安慰剂
5.4个月
Linifanib 7.5mg 8.3个月(HR=0.51,P=0.022,vs安慰剂)
Ramucirumab+多西他赛 vs. 多西他赛
Ramucirumab+多西他赛 vs. 多西他赛
总生存期 (OS)
无进展生 存期 (PFS)
总生存期 (OS)
无进展生 存期 (PFS)
PFS: 6.2 月 vs. 4.5 月; HR 0.66 (95% CI 0.57–0.77); p<0.001 OS: 12.3 月 vs. 10.3 月 HR 0.79 (95% CI 0.67–0.92); p = 0.003 PFS: 9.2 月 vs 6.5 月 HR 0.40 (95% CI 0.29–0.54) p<0.001 OS:24.3 月 vs. 17.7 月 HR 0.68 (95% CI 0.50–0.93) p=0.0154 PFS: 4.5 月 vs. 3.0 月 HR 0.76 (95% CI 0·68–0·86); p= 0.002 OS:10.5 月 vs. 9.1 月 HR 0.86 (95% CI 0·75−0·98); p=0·023 PFS: 5.2 月 vs. 4.2 月 HR=0.83 (95%CI:0.59-1.16) OS:15.1 月 vs. 13.9 月 HR=0.77 (95%CI:0.48-1.24)
尼达尼布-LUME-lung 1研究
多西他赛加尼达尼布对比多西他赛加安慰剂二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双盲、对照III期试验
• IIIB/IV期或复发性非小 细胞肺癌患者(根据组 织学,ECOG评分,贝
Nintedanib 200 mg, Bid, D2-21 +多西他赛 75 mg/m2, D1, q3w (N = 655)
研究关键结论:
明显改善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PFS,阿帕替尼4.7个月 V.S 安慰剂1.9个月 2021不/3/1良0 反应一般可耐受,主要为蛋白尿、手足综合征、高血压,多为轻中度
阿帕替尼能显著延长晚期肺癌患者OS
P=0.0001
P=0.0195
入组患者: 既往化疗≤3线且TKI用药 时间>30天
抗血管生成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
诱发新生血管
细胞癌变
小肿瘤
肿瘤生长
肿瘤休眠
分泌生长因子 诱发新生血管
血管
新生血管向肿瘤供养
血管
阻断血管生成
血管
癌细胞通过血管扩散
2021/3/10 Folkman J. N Engl J Med. 1971;285:1182-6.
抗肿瘤血管生成示意图
VEGF/VEGFR是血管生成的重要通路
(N = 924 )
凡德他尼 300mg/天 +BSC (n=617)
安慰剂+BSC (n=307)
治疗直至PD 或不可耐受
的毒性
治疗直至PD 或不可耐受
的毒性
主要研究终点:OS
次要研究终点PFS
主要研究终点OS未达到凡德他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III期临床试验以失败告终
2021/3/10
Jin Soo Lee et al. J Clin Oncol. 2012 Apr 1;30(10):1114-1121.
主要研究终点OS未达到索拉非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III期临床试验以失败告终
2021/3/10
https:///ct2/show/NCT00863746?term=Sorafenib+NSCLC&rank=18
舒尼替尼- SUN1087研究
舒尼替尼加厄洛替尼对比安慰剂加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研究
伐单抗的使用和脑转移 R
瘤情况分层)
安慰剂 Bid, D2-21
• (N = 1314)
+多西他赛 75 mg/m2, D1, q3w
(N = 659)
治疗直至PD 或不可耐受
的毒性
治疗直至PD 或不可耐受
的毒性
2021/3/10
欧盟委员会已批准Nintedanib联合多西他赛用于肺腺癌二线治疗
Martin Reck, et al. Lancet Oncol 2014; 15: 143–55.
2021/3/10 Giorgio V. et al. J Clin Oncol 2012 JUN 10; 30(7): 2070–2078.
凡德他尼- ZEPHYR研究
凡德他尼对比安慰剂对既往接受过EGFR-TKI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随机、双盲III期试验
既往接受过EGFR-TKI治疗 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R
2021/3/10
试验设计
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
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研究,优效设计
• (EGFR-TKI、化疗) 二线或二线以上治 疗失败
• 具有可测量的病灶
• ECOG 0 -1
(N=136)
随机
安慰剂 模拟片 PO QD (N=45)
2 ( 2.2%)
4 ( 8.9%) 10 ( 22.2%)
1 ( 2.2%) 0
4 ( 8.9%) 3 (6.7%) 1 ( 2.2%)
0
4 ( 8.9%)
次要研究终点:无进展生存期(PFS) ,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 (DCR),至疾病进展时间(TTP)
OS
PFS
试验组 8.2m
2.8m
p=0.47
p<0.01
对照组 8.3m
1.4m
ORR
4.9% p<0.01
0.9%
DCR
TTP
47.1%
2.9m
p<0.01
p<0.01
26.7%
1.4m
索拉非尼单药3/4线治疗非鳞非小细胞肺癌III期临床研究
• IIIB/IV期或复发性非
小细胞肺癌患者
R
• (N = 703 )
索拉非尼 400 mg bid+BSC (n=350)
安慰剂+BSC (n=353)
主要研究终点:总生存期 (OS)
治疗直至PD 或不可耐受
的毒性
治疗直至PD 或不可耐受
的毒性
阿帕替尼 750mg PO QD (N=91)
主要研究终点: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
次要研究终点:总生存期 (O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
2021/3/10
(DCR),安全性等
阿帕替尼能显著延长晚期肺癌患者PFS
与安慰剂对照组对比,试验组 的中位PFS延长了2.8个月
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10%)
高血压 蛋白尿 手足综合症 口腔黏膜炎 疲劳、乏力 头痛 ALT、AST 总胆红素 恶心、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