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仪的起源

合集下载

礼仪发展历史

礼仪发展历史

礼仪发展历史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演变礼仪与人类的文明相伴而生,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礼仪的萌芽,并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形成了现在的礼仪规范;一、礼仪的起源: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对天地、神灵、祖先的信仰与敬畏原始社会,人类处在变化莫测的大自然中,无法解释千百万化的自然现象和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认为天地神灵是主宰这一切的力量;所以就进行一些祭祀活动,以表示他们对天地、神灵、祖宗的敬畏,祭祈天地、神灵, 保佑风调雨顺,祈祷祖先显灵,拜求降福等等.为祈祷而举行的仪式就成了古代礼仪的萌芽.因此有了“礼立于敬而源于祭”的说法;2.对家庭成员言行的规范父母要抚养、关爱、教育孩子;成人要赡养、照顾父母;兄弟姐妹之间要关爱;在舜尧的时代,就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做了明确规定: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称之谓“五礼”; 通过礼仪,对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进行了规范;3.人们交往沟通的需要在社会活动中,人类形成了最初级、最原始的礼仪;这种相互的呼应与模仿逐步形成一种习俗,便成了最初的礼仪;如在原始的狩猎、耕种、和部落之间的争斗中,人们用眼神、肢体语言等来表示他们的想法,互相配合; 用击掌、拍手、拥抱等方式表示收获后喜悦、高兴;4.维系等级差别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分工越来越细,就出现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就出现了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等;当大家聚会坐在一起时,就有了一定的座次比如首领、一般人,通过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就不断增加新的礼仪;就为等级差别的维系提供更多方便和条件;二、礼仪的发展演变一我国的礼仪发展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内容:1.礼俗:是民间形成的礼仪习俗;2.礼制:是国家制定的礼仪制度;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民间优良的礼俗,摒弃一些过时的陈腐的礼俗;二我国古代礼仪的发展分四个阶段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古代礼仪的孕育时期——尧舜时期;古代尧舜时期,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即“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事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古代礼仪的形成时期——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时代 1000 余年的总结、推广而日趋完善;周朝还在朝廷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使礼仪臻于完备;在这个时期,礼仪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奴隶主开始将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为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并将礼仪制度化,形成了典章制度和刑典法律;如:商朝:甲骨文中出现了”礼”,有了礼仪典籍,明确开始规范人们的行为;周朝时,制定周礼仪礼礼记,开始区分贵贱、尊卑、顺逆、贤愚等人际交往准则;礼仪从治理国家、到家庭生活进行了全面规范,开始形成了古代正式的礼仪;3.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古代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礼仪也产生了分化;礼仪制度成为国礼,民众交往的礼俗逐渐成为家礼;管子 . 牧民中有“大礼”和“小礼”之说,注释为“礼其大者在国家典章制度,其小者在平民日用居处行为之间; ”比较有影响的有: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主的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起源、本质和功能,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主张废除一切礼仪法家:推崇强权政治,主张以法代礼墨家:主张平等、博爱、利他、以义代礼礼制的形成,对后世治国安邦,施政教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的人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4.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古代礼仪的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纵观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礼仪,自秦汉以后的历代统治都都推崇儒家的来治理国家、社会;秦朝: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封建礼教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定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柱,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朝:“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明清:家庭礼制完善在这个阶段,统治者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在演习周礼的基础上,不断对礼制加以修改、补充、完善;让人们以“礼”为准绳,不得逾越;这种“以礼治国”的做法,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三中国礼仪从形成的时间上分:1.中国古代礼仪: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前2.中国现代礼仪: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型平等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礼仪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四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及特点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1.宗教礼仪2.封建国家的典章制度3.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1.礼仪涉及范围广泛2.政治生活强调尊君3.社会生活强调男权五中国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中国现代和古代礼仪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特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现代礼仪是对古代礼仪的继承和发展,是吸收了中国历朝代礼仪的精华,融入了新时代的精神,兼收并蓄了不同的文化而形成的,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中国现代礼仪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符合国际惯例,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礼仪规范;中国古代礼仪的发展,基本上与中国文明的进程同步,它规定秩序,制定仪式,曾是中国礼治的基础,并被视为社会法制的必要补充,对于促进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古代礼仪相比,现代礼仪的礼节仪式更趋于简单、体现了相互尊重,而不必再恪守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第二节礼仪的概念人们一般把礼仪的概念分解为:礼、礼貌、礼节和礼仪一、概念礼:礼源于古代人类的祭祀活动;礼的繁体字为:禮,辞海对礼的解释为:①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②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③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由此可见,礼的涵义非常丰富,可以理解为: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是人际间乃至国际交往中,相互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礼貌:礼貌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相互表示敬意和友好的行为准则和精神风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通过仪表及言谈举止来表示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它体现一个时代的风尚和道德规范,体现人们的文化层次、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虽然世界各地在礼貌的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尊敬友爱的本质是一致的;礼貌的具体要求是:热情友好,尊重他人;待人接物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办事慎重而不推诿;行为举止有教养,符合职业素质要求等;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问侯、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规则和形式;属于外在的行为规范,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待人接物的具体礼仪要求;如: 乘车让坐;对师长、前辈、上级通过问候、行动表示尊敬;得到别人帮助时表示谢意;有客人来访时表示热情接待等;礼仪礼和仪各有不同的内涵:“礼”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 、表示敬意的通称;如:敬礼、礼貌;2 、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婚礼、葬礼、典礼;3 、泛指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4 、指礼物;如:送礼、礼品;“仪”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 、指法度、准则;如:“置此为法, 立此为仪……”墨子·天志;2 、指典范、表率;如:“上者,下之仪也”、礼仪小姐;3 、指容貌、风度;如:仪表、仪态;4 、指礼物;如:贺仪、谢仪;礼仪:是人们在各种社会的具体交往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式、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从广义的角度看,它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交际艺术;狭义,通常是指在较大或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二、礼、礼貌、礼节、礼仪之间的关系礼、礼貌、礼节、礼仪都属于礼的范畴;礼貌是表示尊重的言行规范,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表示尊重的惯用形式和具体要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礼仪是由一系列具体表示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完整过程第三节礼仪的特征与原则一、礼仪的特征礼仪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继承性;礼仪的形成和完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任何国家的现代礼仪都是本国古代礼仪的继承和发展; 礼仪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经过不同时期的“过滤” ,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内容,而且一旦形成,通常会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礼仪的继承性是批判的继承,任何礼仪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不是食古不化,全盘沿用,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承发展;比如:古代提倡的“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仪态方面要: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缓揭帘、勿有声;仪表方面要:衣贵洁、不贵华、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具今切;卫生方面要:晨必浴、兼漱口这些优良的传统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规范和习惯;但古代封建制度下的跪拜之礼,十分繁琐,表现了人的地位的悬殊与人格的不平等,所以现在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用握手、问候来表示;2、规范性礼仪和道德、法律一起被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规范;礼仪规范是约定俗成,相沿成习的,其对人们在交际场所的约束性,从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法律规范;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在遵守礼仪规范,人们也都在用礼仪规范来衡量和判断自己和他人是否自律、敬人的一种尺度,它已成为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必须采用的一种“通用语言”;礼仪的规范性是客观存在;3.级差性礼仪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但在具体应用中还要受到时间、环境和不同的客体制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同一种礼仪对不同的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方式和要求,这就是礼仪的级差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不同的场合、时间运用相应的礼仪来展现自己的风采;4.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因其历史与文化的不同,其礼仪的表现形式和思想观念也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礼仪文化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如东方文化:含蓄、深沉;西方文化的坦率、开放;汉族:见面习惯拱手、鞠躬;日本人:穿和服、讲究鞠躬30度、45度、90度西方人见面习惯接吻和拥抱;节庆的时候,不同的民族,穿不同堵塞服装,行不同的礼仪;同时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宗教群体礼仪的要求与禁忌;回族:不吃猪肉;设清真餐厅;印度教不吃牛肉,不用皮箱、不穿皮鞋;有些国家有很多的民族,许多的民族又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地区、民族、国家、宗教之间的礼仪经常交错在一起,所以不能严格的把国家、民族分开;我们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中,除了要表现出自己所在国家民族的礼仪外,还要了解对方的国家、民族、宗教的习俗和礼仪;这样才能恰当的表达出对对方的友好和尊重;一旦忽略了某些细节,就可能使对方感觉是对他的无礼,甚至是侮辱,可能发生不该发生的误会,影响友好交往;4. 变化性与时代性礼仪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更新;一方面礼仪随着时代、本国、本民族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国家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思想、观念等因素的渗透作用,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礼仪文化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同一国家,同一民族的礼仪文化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所以礼仪具有变化性和时代性,二、礼仪的原则在学习和运用礼仪的过程中,应掌握一些具有普遍性、共同性、指导性的礼仪规律,这些礼仪规律也称之为礼仪的原则;礼仪的原则归纳起来有如下六个方面:1 、尊敬原则礼仪源起敬神,后发展演变为尊重他人,由此说明尊敬是礼仪的核心;在人际交往中尊敬他人是自身良好品质和素养的体现,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不尊敬他人则是失礼的表现,同时也会失去他人的尊重;掌握了尊敬原则,就等于掌握了礼仪的灵魂;这就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与交往对象要互相尊敬、互相谦让、友好相待、和睦相处;对待他人要做到敬人之心长存,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尊严更不可侮辱他人人格;但是遇到对方有伤害个人尊严时,要坚决维护自己的尊严;2 、遵守原则礼仪是约定俗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这种社会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稳定而形成和存在的,它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的共同利益和要求;社会成员都应自觉自愿地遵守执行,用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有共同遵守礼仪规范,社会才更有秩序,社会才更加文明;3 、平等原则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任何人都有平等使用的权力;不能因身份、地位、收入、职业等的不同而礼仪的使用范围不同;在交际场合,任何人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对方,都应按礼仪要求尊重对方,不能厚此薄彼,区别对待;4 、宽容原则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可能会因为文化层次、风俗习惯、职业、年龄等原因,会有不同的处事方法、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所以我们要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要善解人意、体谅他人;若一方产生失礼行为,冒犯了另一方,失礼的一方应主动道歉,另一方也应以宽容的态度原谅对方,避免出现心存怨恨,过后报复的现象,宽容原则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应严于律已,宽以待人;5 、真诚原则在人际交往中应以礼相待,真诚待人;做到真心实意,言行一致;避免表里不一,只行礼仪之事,而无真诚之心;如果把礼仪比做一朵鲜花的话,那么真诚就是花的心;真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一个人外在行为与内在道德的有机统一;待人真诚的人会很快得到别人的信任 ,而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人,既便一时不会被识破,但终究还是会失去人们的信任;6 、适度原则适度原则是要求人们在适用礼仪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对象注意技巧,把握分寸;如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奉承;既要自尊又不能自负;既要坦诚又不能粗鲁;既要谦虚又不能拘谨;既要老练持重,又不能圆滑世故;7.从俗的原则由于国家、民族、地区以及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礼仪的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要坚持入乡随俗的原则,与当地习俗保持一致;礼仪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文明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礼仪的功能和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中国自古就以交际礼仪之邦着称于世,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礼仪的形成时期、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礼仪的强化时期、礼仪的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8个时期。

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

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

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

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

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

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

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

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 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

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

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

礼仪的由来

礼仪的由来

礼仪的由来
1、礼仪起源于祭祀。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

“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

2、礼仪为是表达自身感情而存在的。

在没有礼仪存在的时候,人们祭祀天地根本无法表达心中的敬畏,后来才出现了礼仪,如同语言一般,因为需要才产生的,后来拓展开始向长辈行礼来表达本身的敬意,在后期贵族阶层出现,扭曲了礼的意义,使之在不尊敬的情况下使用来突出自身的地位,因此礼丢失了本质而变成了礼节。

存有敬意施礼才是真正的礼。

3、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

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中国自古就以交际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礼仪的形成时期、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礼仪的强化时期、礼仪的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8个时期。

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

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

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

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

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

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

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

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 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

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

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春秋左传正义》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五千年的中国史,也是一部礼仪史,礼仪涵盖的种类很多,从日常生活、交往等方面都有严格的体现。

尤其在君臣关系、外交关系上,礼仪更是马虎不得。

一、礼仪是怎样产生的?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1、天神生礼说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类田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

(左传)有言:“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意思说,礼是用来顺乎天意的,而顺乎天意的礼就合乎“天道”。

“天神生礼说\"虽然不科学,但却反映了礼仪起源的某些历史现象。

2、礼是天地人统一的体现说这种观点是春秋以后兴起的一股思潮。

它认为,天地与人既有制约关系和统一性,又具有高于人事的主宰性。

把礼引进到人际关系中来讨论,比单纯的“天神生礼说\"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没有摆脱原始信仰,所以仍是不科学的。

3、礼起源于人性说这是儒家的创见儒家学派把礼和人性结合起来,以为礼起源于人的天性。

孔于以仁释礼,一方面把“礼\"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则,另一方面把“仁”当作“礼”的心理依据。

克己以爱人,就是“仁”;拥仁爱之心正确而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礼\"。

4、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这一学说的目的,在于解决人和环境的矛盾。

孔子“克己复礼”的观点,就是看到了人和环境的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是“克己”。

人的好恶欲望如不加以节制,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于是圣人制机,节制贪欲。

5、礼生于理,起于俗说这是对礼仪起源的更深入地探讨。

理,是指事物的必然性的道理。

人们为了正常生存和发展,根据面临的生存条件,制定出合乎人类生存发展必然性和道理的行为规范,就是“礼”。

“礼”是理性认识的结果。

关于礼仪的起源

关于礼仪的起源

礼仪的起源关于礼仪的起源礼仪是在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人们之间互相尊重的意愿,就是与人交往的程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行为时的外在表象方面的规范,包括语言、仪容、仪态、风度等等。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关于礼仪的起源,欢迎阅读。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礼仪春秋是孔子的主张。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他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

他主张“为国以礼” ,“克己复礼” ,并积极倡导人们“约之以礼” ,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孟子也重视“礼” ,并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为“辞让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和核心。

荀子则比孟子更重视“礼” ,他著有枟礼论枠,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

他说:“礼者,人道之极也。

”把礼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识礼、循礼与否作为衡量人的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

因而他强调:“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管仲则把礼看作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运的支柱。

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从这些思想家的言论中,不难看出,礼仪是适应调节人际关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中国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从西周视礼为"国之大柄"到现代的"五讲四美";从荀子的"国无礼而不宁"到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礼仪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

中国古代的礼仪与礼制

中国古代的礼仪与礼制

中国古代的礼仪与礼制古代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与礼制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的礼仪与礼制体系深深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秩序。

本文将就古代中国的礼仪与礼制进行深入论述。

一、礼仪的起源与演变中国古代的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最早是人们在生活中为了维护生存和繁衍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逐渐成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工具,并演变为一套复杂的制度。

礼仪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息息相关,它代表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文明水平和道德标准。

在古代中国,礼仪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不仅包括了宗教仪式、婚丧嫁娶等个人生活方面的礼仪,还包括了朝廷政治、外交交往等社会行为方面的礼仪。

例如,朝廷中的君臣之间必须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以维持朝廷的秩序和尊严;而宗教仪式中的礼仪则是人们与神灵交流的重要方式。

二、礼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古代中国的礼制是一套涵盖了法律、制度、道德、行为等多个方面的规范体系。

礼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社会秩序:礼制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得社会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尊重、和谐相处。

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彰显身份与地位:古代中国的礼制中强调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差别,通过穿着、礼仪等方式将不同阶层的人区分开来。

这种区别有助于建立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也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地位和尊严。

3. 规范仪式与典礼:礼制规定了各种宴会、祭祀、婚嫁等仪式的具体流程和举行方式,使得人们在重要场合能够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使得仪式更加庄重隆重。

同时,这些仪式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4. 规范外交交往:古代中国的礼制在外交交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各国之间的交往必须依照一定的礼仪规范进行,以维护国家尊严和安全。

礼制的存在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维护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简述中国古代礼的起源及演变

简述中国古代礼的起源及演变

简述中国古代礼的起源及演变摘要:一、中国古代礼的起源二、中国古代礼的演变1.夏商周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时期4.魏晋南北朝时期5.隋唐时期6.宋元明清时期正文: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和文化现象,始终贯穿于各个时期。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礼的起源及演变。

一、中国古代礼的起源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古代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部落首领已经开始运用礼仪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祭祀天地、祖先等仪式逐渐形成。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礼逐渐与政治、道德、宗教相结合,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二、中国古代礼的演变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礼制逐渐完善。

夏商两代,礼制主要体现在祭祀活动中。

周代礼制更加完备,形成了以周公为代表的礼学家群体。

周代的礼制包括五礼:冠、婚、丧、祭、射。

这些礼仪规范了社会行为,维护了封建等级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礼制受到冲击。

诸侯争霸,礼仪之道渐被功利主义所取代。

然而,儒家学派在此时应运而生,力图复兴礼制。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希望通过恢复周礼来挽救社会危机。

3.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礼制得到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全国礼仪进行了改革,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

汉朝时期,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国家统治思想,礼制得到进一步巩固。

4.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礼制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

这一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家礼制相互影响。

佛教礼仪逐渐成为中国礼制的一部分,如拜佛、撞钟等。

同时,文人雅士崇尚清谈,礼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文化交流和融合。

5.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礼制达到繁荣。

唐朝时期,儒家经典被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礼制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

此外,唐代还设有太常寺、宗正寺等机构,专门负责管理礼仪事务。

6.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礼制逐渐走向世俗化。

宋代以后,礼仪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同时,理学兴起,礼制与道德伦理紧密结合。

在明清时期,礼制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礼仪的起源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代礼仪的起源》的内容,具体内容:礼仪是人们在各个交际圈子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一个懂礼仪的人往往能够得到他人的青睐。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礼仪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标准,那么,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起源是什么?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
礼仪是人们在各个交际圈子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一个懂礼仪的人往往能够得到他人的青睐。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礼仪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标准,那么,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起源是什么?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礼仪的历史起源
古人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

"古代华夏族正是以丰富的礼仪文化而受到周边其他民族的赞誉的。

早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他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

他主张"为国以礼","克己复礼",并积极倡导人们"约之以礼",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孟子也重视"礼",并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为"辞让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和核心。

荀子则比孟子更重视"礼",他着有枟礼论枠,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

他说:"礼者,人道之极也。

"把礼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识礼、循礼与否作为衡量人的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

因而他强调:"人无礼则不
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管仲则把礼看作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运的支柱。

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从这些思想家的言论中,不难看出,礼仪是适应调节人际关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我国古籍中,枟周礼枠、枟仪礼枠、枟礼记枠等就是最重要的古典礼仪专着。

我国古代"礼"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大体可归结为三个层面:一是指治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的典章制度;二是古代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作为行为规范和交往仪式的礼制及待人接物之道;三是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包括自身修养)。

纵观我国礼仪内容和形式的演变与发展,可以看出"礼"和"德"不但是统治者权力的中心支柱,而且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有广泛社会性与强大号召力的优良道德规范和
人际交往的礼节仪式及生活准则,并且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礼仪的由来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

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

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

"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

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
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

"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

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

遵守礼仪,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变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时也能使人与人在交往中更具有亲和力。

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

"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为是表达自身感情而存在的,在没有礼仪存在的时候,人们祭祀天地根本无法表达心中的敬畏,后来才出现了礼仪,如同语言一般,因为需要才产生的,后来拓展开始向长辈行礼来表达本身的敬意,在后期贵族阶层出现,扭曲了礼的意义,使之在不尊敬的情况下使用来突出自身的地位,因此礼丢失了本质而变成了礼节。

存有敬意施礼才是真正的礼。

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而应运产生的。

一直到今天,礼仪依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