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银离子纳米荧光探针研究

合集下载

dna银纳米簇 荧光

dna银纳米簇 荧光

dna银纳米簇荧光DNA银纳米簇荧光DNA银纳米簇(DNA silver nanoclusters,AgNCs)是一类由DNA序列和银离子组成的纳米材料。

由于其独特的光学性质,DNA银纳米簇在生物传感、荧光探针、光子学和生物成像等领域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DNA银纳米簇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模板法、DNA辅助法和DNA自组装法等。

其中,模板法是最常用的合成方法之一。

在模板法中,DNA序列作为模板和还原剂,通过加入适当饱和度的银离子溶液,可以在DNA序列上形成银纳米簇。

DNA辅助法则通过在DNA序列上引入辅助剂,如多酚类化合物或其他金属离子,来促进银纳米簇的形成。

DNA自组装法则是通过DNA序列间的碱基互补配对作用,实现银纳米簇的自组装。

DNA银纳米簇具有独特的荧光性质,主要表现为荧光发射峰位于400-600 nm范围内。

这种荧光性质使得DNA银纳米簇成为一种理想的荧光探针。

通过改变DNA序列的碱基组成、长度和排列方式等因素,可以调控DNA银纳米簇的荧光性能,使其在不同波长范围内发射荧光。

这为DNA银纳米簇在生物传感和生物成像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DNA银纳米簇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检测DNA、RNA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存在和浓度。

通过将特定的DNA序列与DNA 银纳米簇结合,可以实现对特定生物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

此外,DNA银纳米簇还可以通过与其他荧光探针或荧光染料结合,构建复合探针,实现对多个生物分子的同时检测。

在生物成像领域,DNA银纳米簇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荧光探针,用于细胞和生物组织的显微成像。

由于其小尺寸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DNA银纳米簇可以在细胞内部或体内被有效摄取,并发出明亮的荧光信号。

与传统的荧光染料相比,DNA银纳米簇具有更长的荧光寿命和更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可以提供更高的成像分辨率和对比度。

DNA银纳米簇还可以应用于光子学领域,如激光器、光纤通信和光电器件等。

纳米荧光探针的制备与应用方法

纳米荧光探针的制备与应用方法

纳米荧光探针的制备与应用方法简介:纳米荧光探针是一种利用纳米材料制备的高灵敏度探针,可以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纳米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生物传感、生物成像和药物传递等方面的应用。

一、纳米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1. 材料选择制备纳米荧光探针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材料。

常见的纳米材料包括金属纳米颗粒、量子点和纳米硅粒子。

2. 表面修饰在选择了适当的纳米材料后,需要对其进行表面修饰。

表面修饰可以增强纳米荧光探针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和靶向性。

常用的表面修饰方法包括聚合物包裹和化学修饰等。

3. 荧光染料的修饰为了能够发出荧光信号,需要在纳米材料上修饰荧光染料。

常用的修饰方法有物理吸附和共价偶联等。

4. 探针的功能化修饰为了实现特定的生物识别和信号传递功能,可对纳米荧光探针进行进一步的功能化修饰。

通过引入靶向分子或功能分子,可以使纳米荧光探针具有特异性和选择性。

二、纳米荧光探针的应用1. 生物传感纳米荧光探针可以用于检测和监测生物体内的生物分子和生物过程。

例如,通过在纳米荧光探针上修饰适当的生物分子,可以实现对特定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有助于早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 生物成像纳米荧光探针由于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被广泛用于生物成像。

通过选择适当的纳米材料和修饰方法,纳米荧光探针能够实现对目标生物组织、细胞或分子的高分辨率成像。

这对于研究生物过程和疾病的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3. 药物传递纳米荧光探针可以作为载体用于药物传递。

通过对纳米荧光探针进行进一步的修饰,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和释放。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并减少药物的剂量。

4. 环境检测纳米荧光探针可以用于环境监测。

通过修饰纳米荧光探针上的适当分子,可以对环境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进行高灵敏度检测。

这对于环境保护和健康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纳米荧光探针作为一种高灵敏度的探针,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和修饰策略,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荧光探针,并在生物传感、生物成像、药物传递和环境检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24年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和应用的研究》范文

《2024年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和应用的研究》范文

《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和应用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荧光探针作为一种高效、灵敏的检测工具,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中,金属离子荧光探针以其独特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成为了研究领域的热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种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过程,并探讨其性能及实际应用。

二、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本研究所合成的金属离子荧光探针采用了一种新型的配体结构,通过配位作用与金属离子结合,从而产生荧光信号。

合成步骤如下:1. 合成配体:以苯胺为原料,经过多步反应,成功合成出目标配体。

在合成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反应条件,以确保产物的纯度和收率。

2. 合成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将配体与目标金属离子在适宜的溶剂中进行配位反应,得到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

该过程需在室温下进行,以避免对探针性能的影响。

三、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性能1. 选择性:该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对特定金属离子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能够在多种金属离子共存的情况下,实现对目标金属离子的高效检测。

2. 灵敏度:该探针的灵敏度较高,能够在较低浓度下实现对目标金属离子的检测。

同时,该探针具有较低的检测限,提高了其在低浓度环境下的应用价值。

3. 稳定性:该探针在溶液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其荧光信号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四、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应用1. 生物医学领域:该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可用于细胞内金属离子的检测和成像。

通过将探针引入细胞内,实现对细胞内金属离子的实时监测,有助于研究细胞内金属离子的代谢和作用机制。

2. 环境监测领域:该探针可应用于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检测。

将探针加入水样中,通过观察其荧光信号的变化,实现对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快速检测和监测。

3. 材料科学领域:该探针可用于材料中金属离子的分析和鉴定。

通过将探针与材料进行反应,实现对材料中金属离子的检测和定位,有助于评估材料的性能和质量。

纳米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生物学应用

纳米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生物学应用

纳米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生物学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科技创新。

其中,纳米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领域。

纳米荧光探针是一种基于纳米技术制备的荧光探针,它可以直接将目标分子与细胞进行标记,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下面将从纳米荧光探针的合成和生物学应用两个方面来探讨这项技术。

一、纳米荧光探针的合成纳米荧光探针的制备基于高分子络合物的自组装原理。

高分子络合物是一种已知结构,含有许多带负电荷的基团,能够与阳离子的金属离子形成一种稳定的大分子络合物。

利用这种原理,可以制备出一系列不同性质的高分子络合物,然后将这些高分子络合物与金属离子络合成纳米荧光探针。

具体合成过程如下:首先,将金属离子与高分子络合物加入水溶液中,将这种溶液在惰性气体气氛下混合反应,使金属离子与高分子络合物形成纳米荧光探针。

这种方法可以制备出不同形态、大小、荧光强度和稳定性的纳米荧光探针。

二、纳米荧光探针的生物学应用纳米荧光探针在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最主要的应用就是用于细胞成像。

现在,细胞成像已经成为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荧光成像可以观察生物体内细胞的形态、位置和状态等信息。

纳米荧光探针具有较高的荧光强度和稳定性,利用这种探针进行细胞成像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成像结果。

此外,纳米荧光探针的体积小、分子量轻,对生物体没有明显的毒性和副作用,因此适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和基因检测等领域。

例如,在肿瘤细胞的检测中,纳米荧光探针可以直接标记癌细胞,精确地定位肿瘤位置,提高肿瘤检测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此外,纳米荧光探针也可以用于生物分子检测,例如蛋白质的检测和定量分析等。

通常情况下,蛋白质检测的方法主要依赖于荧光染料和酶标法等技术,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着诸多缺陷,例如不能满足快速分析的需求、不可重复使用等,而利用纳米荧光探针进行蛋白质检测则可以克服这些缺陷。

此外,纳米荧光探针还可以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和医疗卫生等领域。

纳米级荧光探针的制备与应用

纳米级荧光探针的制备与应用

纳米级荧光探针的制备与应用纳米技术作为21世纪的核心技术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生物医学领域。

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开发出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纳米材料,例如纳米级荧光探针。

荧光探针具有特异性识别、灵敏度高、快速响应等优点,对于生物分子的检测、成像和追踪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纳米级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及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一、纳米级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1.化学法制备化学法是一种制备荧光探针的重要方法,其制备流程包括材料的选择、分散、化学修饰等步骤。

化学修饰是制备荧光探针的关键步骤,通过对纳米材料表面进行不同的功能化修饰,可以使其具有特定的靶向性、生物相容性等特性,从而实现对生物分子的靶向识别和检测。

2.生物学法制备生物学法制备荧光探针是通过改造生物大分子,将其转化为具有荧光信号的分子,从而实现对生物分子的检测。

该方法的制备原理是在生物分子表面或内部加入荧光基团,如荧光素、罗丹明等,使其成为荧光探针。

在制备纳米级荧光探针时,生物学法常常与化学法结合使用,通过将荧光基团修饰到纳米材料表面或载体上,从而实现对生物分子的检测。

二、纳米级荧光探针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1.生物分子检测纳米级荧光探针对于生物分子的检测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例如,通过荧光探针可以检测生物样品中的蛋白质、核酸、酶、激素等多种生物分子。

并且,荧光探针具有实时监测、定量分析等优点,可以应用于实时监测生物分子的变化。

2.细胞成像纳米级荧光探针在细胞成像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将荧光探针与靶向小分子等结合后,可以实现对靶向组织、细胞以及亚细胞结构的高度特异性成像。

此外,纳米级荧光探针还可以应用于细胞内活性分子的追踪、膜拓扑和分流学研究等方面。

3.生物活性物质传递和治疗纳米级荧光探针在生物活性物质传递和治疗方面也有着广泛应用。

例如,通过将RNAi、siRNA等药物修饰在荧光探针表面,可以实现对靶向细胞的高效传递,并且可以利用荧光探针进行随访治疗的效果。

《2024年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和应用的研究》范文

《2024年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和应用的研究》范文

《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和应用的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研发已成为化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由于其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种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方法,分析其性能特点,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在价值。

二、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1.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采用了一种新型的配体合成方法,将特定的有机配体与金属离子进行配位反应,制备出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

该过程涉及到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包括反应物配比、反应条件、分离纯化等步骤。

2. 实验过程首先,选择适当的有机配体和金属盐进行配位反应。

其次,调整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等,使反应达到最佳状态。

最后,通过离心、洗涤、干燥等步骤得到纯净的金属离子荧光探针。

三、性能分析1. 光学性能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包括高灵敏度、低检测限、良好的抗干扰能力等。

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该探针对特定金属离子表现出强烈的荧光响应,为后续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选择性该探针对目标金属离子的选择性良好,能够在多种金属离子共存的情况下准确识别目标离子。

这得益于其独特的配位结构和反应机理,使得探针对目标离子的亲和力高于其他金属离子。

四、应用研究1. 生物医学领域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可用于检测细胞内金属离子浓度,研究金属离子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功能。

此外,该探针还可用于疾病诊断、药物筛选等方面。

2. 环境监测领域在环境监测方面,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可用于检测水体、土壤等环境中金属离子的含量,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该探针还可用于监测工业排放等领域的金属离子污染情况。

3. 材料科学领域在材料科学领域,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可用于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

例如,将该探针与其他材料结合,制备出具有荧光性能的复合材料,可用于光学器件、传感器等领域。

新型纳米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生物分析应用研究

新型纳米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生物分析应用研究

新型纳米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生物分析应用研究新型纳米荧光探针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分析工具。

制备新型纳米荧光探针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或生物合成来制备。

这种方法制备的新型纳米荧光探针不仅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而且还可以在体内实现分子成像和定位。

一、新型纳米荧光探针的制备1. 化学反应法:化学反应法是一种通过化学反应来制备新型纳米荧光探针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用不同的化学试剂来制备新型纳米荧光探针。

例如,可以使用表面活性剂来改变纳米粒子的表面性质,从而改变其在生物体内的传输和分布。

另外,可以使用聚合反应来制备新型纳米荧光探针,这种方法可以形成一种高分子材料,其形状和大小可以通过控制聚合反应条件来调节。

2. 生物合成法:生物合成法是一种通过生物反应来制备新型纳米荧光探针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利用某些微生物或细菌来合成纳米结构,从而形成新型纳米荧光探针。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风险,因为微生物或细菌可能会导致感染和疾病传播。

二、新型纳米荧光探针的生物分析应用研究1. 分子成像:新型纳米荧光探针可以用来在生物样本中进行分子成像。

例如,可以使用荧光标记的纳米粒子来标记细胞或分子,从而在细胞或分子级别上观察它们在体内的分布和活动。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深入地了解生物体内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疾病诊断:新型纳米荧光探针可以用来诊断和监测某些疾病。

例如,可以使用荧光标记的纳米粒子来监测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或者监测某些病毒的感染情况。

此种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早地检测和诊断疾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提高生命质量。

3. 药物输送:新型纳米荧光探针可以用来进行药物输送。

荧光标记的纳米粒子可以用来将药物输送到细胞内,并在细胞内实现地定向释放。

此种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有效地运输和释放药物,从而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结论:新型纳米荧光探针是一种优秀的生物分析工具。

他们可被用于制备和研究,可用于进行生物分子成像、疾病诊断和治疗。

纳米荧光探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纳米荧光探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纳米荧光探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近年来,纳米材料在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表现出了极大的潜力。

作为一种新兴材料,纳米荧光探针材料不仅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还对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纳米荧光探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以期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纳米荧光探针材料的制备方法。

目前,常见的纳米荧光探针材料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剂热法、热分解法、溶胶-凝胶法等。

其中,溶剂热法是一种基于溶液中物质溶解度与温度之间关系的制备方法。

通过高温处理和慢冷却,可以得到具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纳米颗粒。

热分解法则是通过在高温下蒸发溶胶溶液中的溶剂,从而形成纳米颗粒。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基于溶胶凝胶过程的制备方法,通过将溶胶液体转变为凝胶态,并进行后续热处理,形成纳米材料。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

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一下纳米荧光探针材料的性能研究。

纳米荧光探针材料具有较高的量子效率、发射强度和长寿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生物成像等领域。

在生物传感器方面,纳米荧光探针材料可以通过与生物分子的特定相互作用来实现对特定物质的检测。

而在生物成像方面,纳米荧光探针材料则可以通过与特定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生物样品的高度精确成像。

此外,纳米荧光探针材料还能够被利用于光热治疗,通过光热效应将多余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实现对肿瘤的治疗。

这些性能使得纳米荧光探针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纳米荧光探针材料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局限性。

首先,其制备过程中晶体形貌的控制和颗粒尺寸的协同优化仍然是一个难题。

同时,纳米荧光探针材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外界环境的稳定性要求较高,需要进一步优化其性能以提高使用寿命。

此外,纳米荧光探针材料在生物组织中的分布和代谢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更多的研究还需要投入到这些问题的解决上,以进一步完善纳米荧光探针材料的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呈现半峰宽增大和发射峰红移的现象mJ引。这是因为在水相中合成的量子点通常拥有许多表面缺陷, 量子点结晶不完善,表面电子陷阱较多而容易引发电子在能带间非辐射跃迁所致‘16]。
图2、图3显示的是CdTe量子点的荧光显微镜照片和透射电 子显微镜照片。由图3可知,制备的量子点粒径在6~7 nm,尺寸分 布比较均一。同时,荧光照片所发的红光与透射电镜照片所显示的
实验显示,Fe3+,C03十,Ni2+,Cu抖,H92+等离子对CdTe量子

奢6 尝5 i: l2
孟1

Fig.4 The innuence of pH on FL in。 ten8‘‘’of‘h。wa‘。卜∞1ubl。cdT。QDs
点也具有荧光猝灭作用,但只有Ag+离子使荧光强度猝灭显著。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当Ag+离子浓度 为5×10-5 mol/L时,荧光完全被猝灭。在所选择的上述阳离子中,CdTe量子点对Ag+离子最为敏感, 据此可实现对Ag+离子的定量检测。 2.3.2 Ag+离子与cdTe量子点反应时间的选择未加Ag+离子时,量子点溶液的荧光强度不随时间变 化;加入Ag+离子后,量子点溶液的荧光强度逐渐降低。当Ag+离子浓度为10_6 mol/L时,实验显示在 开始的5 min内,荧光强度显著下降,之后缓慢变化,30 min后趋于稳定。将此反应液放置~天后再进行
1 实验部分
1.1仪器及试剂 日立R450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Hitachi,Japan);0LYMPUS 1x 71型荧光显微镜(OLYMPUS,Ja—
pan>;Tecnai G2 2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Tecnai,FEI公司)。Cd(N03)2·4H20(分析纯,上海亭新化工 厂),Te粉(99%,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巯基乙酸(TGA,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
QDs
参考文献:
[1] LI Guang_lu(李光禄),ZHANG Dong—shan(张东山).Precious Metals(贵金属)[J],2005,26(4):27.
455
万方数据
第4期
许智祥等:新型银离子纳米荧光探针研究
第23卷
[2] WANG Xiang-yang(王向阳).Chemical Analysis and Meterage(化学分析计量)[J],2005,14(6):22. [3] Larson D R,Zipfel w R,Williams R M.Science[J],2003,300(5624):1434. [4] Bruchez M,Moronne M,Gin P.Science[J],1998,28l:2013. [5] Chen Y,Rosenzweig Z.AnaI.Chem.[J],2002,74(19):5132. [6] Yang R H,Chanw H,Lee A w M,Xia P F,zhang H K。Li K A.J.Am.chem.soc.[J],2003,125(10);2884 [7] Paker J,GIass T E.J.()rg.Chem.[J]。2001,66(20):6505. [8] Liang J G,Ai X P。He Z K,Pang D w.Analyst[J],2004,129:619. [9] Gatt’as—Asfura K M,Leblanc R M.Chem.Commun[J],2003:2684. [10] Chen J L,Zhu C Q.Analycica.Chimica.Acta[J],2005,546(2):147. [11] Aldana J,wang Y A,Peng X G.J.Am.chem.soc.[J],200l,123(36):8844。 [12] LIN Zhang-bi(林章碧),SU Xing—guang(苏星光),ZHANG Hao(张 浩),M()U Yin(牟 颖),SUN Ye(孙 晔),HU
将合成的样品直接在F一450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下进行荧光性能测试及抗光漂白实验,选定激发波长 480 nm,PMT电压设置为400 V,激发、发射狭缝宽度均为10 nm。用()I。YMPUS IX 71型荧光显微镜进 行荧光显微镜图像的观察,选用450~480 nm波段的激发镜块,放大倍数为目镜×10,物镜×20。用Tec— nai G2 2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量子点粒径大小,电压200 kV。 1.4 Ag+离子的检测
摘 要:以巯基乙酸为稳定剂,采用一步法在水溶液中直接合成了水溶性CdTe量子
点。以该量子点为荧光探针,基于荧光猝灭法对Ag+离子检测进行了研究。Ag+离子
对水溶柱CdTe量子点的荧光猝灭模型符合Stern—Volmer方程,其裣出限为3×1018
m01/L。水溶性CdTe量子点对Ag+离子具有高度选择性,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Ag+
量子点(Quantum Dots,QDs)又可称为半导体纳米晶体,因其具有宽激发、窄发射、光稳定性好不易 漂白等优良的光谱性能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3]。作为荧光探针,量子点具有用量少、重现性好、灵敏度 高、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等优点,很有发展潜力[4]。自从Rosenzweig等邸]首次报道CdS量子点能作为铜 离子和锌离子的荧光探针以来,量子点作为金属离子荧光检测探针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Fig.1
Emi鹤iOn spectra of the water-
soIuble CdTe QI)s
表明,量子点溶液的荧光强度随酸性增强而显著下降,随碱性增强 而缓慢增加,在弱碱性条件下,荧光强度相对平稳。这种变化是因为在酸性条件下,会使本已结合到
CdTe表面的TGA残基重新结合H+离子而脱离,导致CdTe表面悬空键重新暴露,从而使荧光猝灭m3。
离子选择性荧光探针。
关键词:CdTe量子点;荧光探针;Ag+
中图分类号:0657.39
文献标识码:A
银是一种贵金属,又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元素,银或银盐被人吸人后会在皮肤、眼睛及粘膜沉着,产生病 变。目前测定银含量的方法主要有:硫氰酸盐滴定法、电位滴定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氯化钠沉淀和电感耦 合等离子体光谱法等[1’2]。这些方法存在准确度差,实际操作复杂等缺陷,因此建立简便、高效的银离子 检测方法,已成为现代分析检测研究的热点之一。
量子点的制备参考文献[12]的方法。在适当的搅拌速度下,向制备溶液中加入新制备的无氧NaHTe 溶液(通过Te粉和NaBH。反应制备‘”1),其中各物质的摩尔比为Cd2+;HTe一:TGA一1:o.5:3。将反应 液加热回流,即得到尺度较为均一的CdTe纳米粒子溶液。本实验制备的水溶性CdTe量子点的理论浓 度为1.O×lo叫mol/I。。 1.3量子点的表征
根据理论公式,我们发现Ag+离子浓度与CdTe量子点荧光强度的猝灭关系符合Stern—V01mer猝灭 方程‘181:
F。/F一1+K。,[Q]
其中:F是加入一定浓度Ag+离子后的荧光强度;Fo是未加入Ag+离子时的荧光强度;[Q]代表Ag+离 子浓度;K。,是Stern-Volmer猝灭常数。
图6的stern—Volmer猝灭曲线描述了F。/F与Ag+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以F。/F对[Q]作图,计
荧光检测发现荧光强度值与反应30 min后所检测的荧光强度值基本一致,且峰形没到稳定状态。所以本实验选取的量子点溶液与Ag+ 离子的反应时间均为30 min。
2.3.3 cdTe量子点对Ag+离子的定量检测 图5显示了Ag+离子浓度与cdTe量子点荧光强度的依赖 关系。可以看到随着Ag+离子浓度的增加,荧光强度下降,而且荧光发射峰从630 nm红移到642 nm。
收稿日期:2006一08一07
修回日期:2006一09—25
通讯联系人:杨祥良,男,教授.
453
万方数据
第4期
许智祥等:新型银离子纳米荧光探针研究
第23卷
心),AgN0。(分析纯,焦作鑫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试剂厂),NaBH。(分析纯,北京市东环联合化工厂)。 其它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电阻率大于18 MQ·cm的超纯水。 1.2水溶性cdTe量子点的制备
第23卷第4期
V01.23 No.4
分析科学学报 J()URNAL 0F ANALYTICAL SCIENCE
文章编号:1006—6144(2007)04一0453—04
2007年8月 Aug. 2007
新型银离子纳米荧光探针研究
许智祥1,李海兵2”,常雪灵2,杨祥良蝴
(1.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武汉430074;2.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武汉430074; 3。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算出直线的斜率即猝灭常数K。,为1.306×106 L/mol。根据IUPAC建议以3a法则计算出对Ag+离子的 检出限为3×10_8 mol/L。
14
言12 蚕lo 鼍8 营6 l4 墨2
‰O
nuo嗍ence Fig.5 The
spectra 0f the water-
sohIbIe CdTt QDs up蛐addition of the vario璐
配制不同浓度的Ag+离子溶液各1.5 mI。,加入等量的o.5 mL水溶性CdTe量子点溶液,静置一定 时间后测其荧光光谱。
2结果与讨论
2.1 水溶性CdTe量子点的表征
图1为所合成的cdTe量子点溶液的荧光发射光谱。可以看到最大发射峰在630 nm左右,半峰宽
(FWHM)大约为70 nm。与传统的在有机相中合成的量子点相比,水相中合成的量子点的荧光发射峰通
粒径大小结果·致。量子点抗光漂白实验的结果显示,CdTe量子 点在激发光下连续照射60 min后,荧光强度波动范围不大,几乎没
有变化,表明所制备的量子点光化学稳定性良好。
2.2溶液pH值的影响
量子点表面的保护基团巯基乙酸呈弱酸性,在不同的pH环境 下有不同的存在状态,因此pH值对量子点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图4显示了量子点溶液的荧光强度随pH值变化的趋势,实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