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军事制度探讨

合集下载

秦朝的军事理论与实践

秦朝的军事理论与实践

秦朝的军事理论与实践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显著的成就。

而在军事领域,秦朝更是实现了统一的大业,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秦朝的军事理论与实践对于后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军事史,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一、秦朝的战略思想秦朝在战略思想方面倡导了“合纵连横”的政策。

这种政策的核心在于联合各路诸侯,互相协调合作,以共同抵抗外敌。

同时,还采用了“分兵挂印”的策略,使得各路诸侯在作战时有明确的指挥关系,协调效率大大提高。

在外交政策方面,秦朝也采用了强硬的手段,采取威慑和讹诈等手段来迫使对手屈服。

二、秦朝的军事组织和管理秦朝在军事组织和管理方面也有着非常有特色的做法。

秦始皇进行了许多改革,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等制度,同时也将各路诸侯军队统一编制,实现了全国军事制度的统一。

在军事管理方面,秦朝首创了“三军法度”,规定了军队的纪律,保证了作战的效率和统一性。

三、秦朝的兵器装备和作战方式秦朝的兵器装备在当时也处于最先进的水平。

秦国提出了“兵贵神速”的战术思想,要求军队在作战中要快速机动,以便无论是突袭还是撤退都能迅速应对。

秦朝还发明了许多新式兵器,如投石车、霹雳火等,大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效率和威力。

四、秦朝的军事成就与影响秦朝在军事领域的成就非常显著。

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一个拥有千万雄师的中央集权军队,使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秦朝也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战争中的“全面战争”、“工业化战争”等概念都可以在秦朝的战争中找到对应的影子。

总之,秦朝的军事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军事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秦朝的军事成就更是开创了中国封建制度下军事全面统一的先河。

这些都使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期。

秦朝的军事制度与兵役

秦朝的军事制度与兵役

秦朝的军事制度与兵役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不仅统一了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还在军事制度与兵役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将详细介绍秦朝的军事制度和兵役。

一、军事制度1. 兵制秦朝实行的军事制度以重军队的数量与武器装备为特点。

秦始皇采用了农兵制度,将平民农民编入军队,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强大的军事力量。

根据兵种的不同,秦朝将军队划分为骑兵、步兵和弩兵等不同的兵种。

2. 统一指挥为了更好地控制军队,秦朝实行了统一的指挥系统。

秦始皇设置三公九卿来管理朝廷和军队,由中央政府任命将领来指挥和统筹战事。

这种统一指挥的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管理效率。

3. 城防体系为了保护国家安全,秦朝建立了强大的城防体系。

他们修筑了万里长城,将国境线防线延伸到了全国各个边疆地区。

此外,秦朝还修建了一系列的军事要塞和城堡,以加强城防工事的布局,形成了稳固的国防体系。

二、兵役制度1. 征兵制度秦朝实行了严格的征兵制度。

根据《法经》的规定,每户人家都需强制性地提供一名适龄男子参军。

这个政策确保了秦朝军队的数量充足,为统一六国提供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2. 兵员选拔和培训为了提高军队的素质,秦朝采用了选拔和培训的制度。

他们注重选拔身强力壮、勇敢善战的军人,并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

培训内容包括武术、战术和军事纪律等方面,以使士兵在战场上表现出色。

3. 军事奖励和惩罚为了激励士兵的斗志,秦朝设立了丰厚的军事奖励制度。

优秀的士兵可以获得丰厚的土地和物质奖励,甚至升官发财,以鼓励他们为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对于逃兵和违纪现象,秦朝也有相应的惩罚措施,以维护军纪和部队的战斗力。

总结:秦朝的军事制度与兵役制度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朝代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其庞大而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的指挥体系和完善的城防体系,为秦朝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严格的征兵制度、兵员选拔和培训,以及军事奖励和惩罚制度,使秦军在战场上表现出色,有效地维护了秦朝的统治和安全。

秦朝的军事制度古代军队组织的先驱者

秦朝的军事制度古代军队组织的先驱者

秦朝的军事制度古代军队组织的先驱者秦朝的军事制度——古代军队组织的先驱者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中央集权政权,其军事制度对于古代军队组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古代军队组织的先驱者。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秦朝的军事制度,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秦朝军队的组织架构非常严密。

秦朝将全国领土划分为36个郡,每个郡设有军团,隶属于中央军权。

军团下设千人队和百人队,形成层层递进、互相配合的组织结构。

这种严密而集中的组织架构,使得秦朝的军队执行命令高效迅捷,充分展现了中央集权的优势,并为后世军事组织制度提供了范本。

其次,秦朝的军事制度注重军事纪律和选拔培养。

在亲兵选拔上,秦始皇采取了“百人制”,即百人为一单位,相互监督。

每个百人队都由精锐的战士组成,他们具备极高的忠诚度和战斗力。

此外,秦朝还实行“方士盐铁法”,以保持军民一体化,加强对士兵的生活管理和纪律约束。

这些制度的实施使得秦朝的军队纪律严明,士气高昂,并为以后的军队选拔和培养制度奠定了基础。

秦朝军事制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兵种分类和装备标准化。

秦朝将军队划分为步兵和骑兵两大类,进一步细分为重装步兵、轻装步兵、重装骑兵和轻装骑兵等,每个兵种在装备和战术上都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此外,秦朝还根据兵士的射程和作战需求,制定了统一的弩机制度,并采用铁制兵器替代了过去使用的青铜兵器。

这些分类和标准化的措施,使得秦朝的军队能够在战场上快速适应不同的作战环境,从而提高了整体作战效能,并为后来的军事制度提供了借鉴。

秦朝军事制度对于后世的影响可见一斑。

在中国历史上,随着各个朝代的更替,积累了大量的军事经验和制度,最终形成了战国时期以后的军阀割据局面。

然而,这一局面在秦朝统一全国后被彻底打破,秦朝的军事制度不仅实现了军队的组织与管理一体化,也为后世的军事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

总结起来,秦朝的军事制度是古代军队组织的先驱者,其严密的组织架构、注重的军事纪律和选拔培养、兵种分类和装备标准化等特点,为后世军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朝的军事制度统一武装力量的建立

秦朝的军事制度统一武装力量的建立

秦朝的军事制度统一武装力量的建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军事制度的建立和统一对于巩固秦朝的统治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秦朝军事制度的统一性、武装力量的建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秦朝军事制度的统一性秦朝在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巩固国家的统治地位,将各国的军事制度进行了整合和统一。

秦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募兵制、兵役制和禁军制。

募兵制是秦朝推行的一种新的兵源征集制度,通过广泛招募民众投入军队,从根本上解决了兵员不足的问题。

兵役制则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兵役制度,规定了男子到达一定年龄后必须服兵役,并按照地方户口分配兵员。

禁军制是秦朝建立起来的专职军队,由专门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士兵组成,成为秦朝的主力军队。

这种军事制度的统一性使得秦朝能够有条不紊地调动军队,统一指挥,提高了军队的整体实力和作战效率。

二、武装力量的建立为了加强中央政权对武装力量的控制,秦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

首先,秦始皇通过改革兵器,并加强对军器制造的控制,提高了军事装备的科技水平。

其次,秦朝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扩张,加强了军队的建设和装备。

此外,秦始皇还在诸多地方设立军事重镇,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保障了国家安全。

武装力量的建立不仅仅体现在军事装备上,同时还包括了军事文化的塑造。

秦朝推行了以尚武为重的社会氛围,儒家思想被边缘化,军事成就被大力宣扬,以鼓励士兵们的战斗意志和忠诚度。

三、对社会的影响秦朝军事制度的统一和武装力量的建立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军事制度的改革使秦朝能够动员大量的兵源,加强了国家的实力,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其次,军事制度的统一和武装力量的加强使得秦朝能够保障国家的安全,稳定了社会局势,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此外,军队的建设和装备改革也促进了军事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军事的进步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秦朝在实现统一后,通过军事制度的统一和武装力量的加强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地位。

秦朝的军事改革

秦朝的军事改革

秦朝的军事改革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秦朝在军事方面的改革更是为后世的军事制度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里程碑。

本文将详细探讨秦朝的军事改革,以及其对中国军事制度的影响。

一、组建强大的中央军队秦朝在军事改革中最大的突破是组建了强大的中央军队,这一举措对整个秦国的军事力量起到了巨大的增强作用。

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每个郡设置都尉,负责征召军队。

而郡县的军队都由秦朝中央军队统一组织指挥,实行中央集权的军事管理模式。

这种组织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加强了统一指挥和协同作战的能力。

二、武装化的军事装备军事改革中,秦朝还对军事装备进行了重要的改革。

秦朝将传统的铜质兵器改为铁质兵器,不仅增加了兵器的硬度和耐久性,还显著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

此外,秦朝还大量采用了战车,并在马匹的驯养和马车的制作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这使得秦军在沙场上具备了更加强大的机动能力,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军事制度的改革秦朝的军事改革还涉及到军事制度的变革。

秦军采用了兵籍制度,以身份证明为基础进行征召,确保了军队的稳定性和规模的扩大。

秦朝还实行严格的兵役制度,将兵役分为前期和后期,每个士兵需服役十二年。

这一制度有效地解决了兵员不足的问题,并提高了士兵的战斗素质。

四、军事战略的改变秦朝的军事改革还体现在战略上的变革。

秦始皇重视边防建设,修筑了长城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此外,秦始皇还进行了积极的对外扩张,消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秦朝军事改革的实际成果,也为后世中国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秦朝的军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发展。

通过建立强大的中央军队、装备武装化的军事装备、改革军事制度和调整战略,秦朝在军事上不断取得重大胜利,实现了统一大业。

这一军事改革的影响选择性地影响了后世中国军事制度的发展,开创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新篇章。

秦朝的军事制度兵役与征兵的规范

秦朝的军事制度兵役与征兵的规范

秦朝的军事制度兵役与征兵的规范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军事制度兵役与征兵规范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朝建立初期,秦王嬴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完善军事体制,加强国家的战斗力,确保国家安全。

一、秦朝军事制度的特点秦朝军事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庞大的军事组织:秦朝设立了中央军事机构和地方军事机构,中央军事机构负责统一指挥,地方军事机构负责实施指令。

这一组织架构确保了指挥效率和军队的快速响应能力。

2. 军阶等级制度:秦朝设立了统一的军阶等级制度,按照军队中的职务和能力划分官员的等级。

这一制度激励了士兵们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的提升。

3. 集中指挥体制:秦朝实行了集中指挥体制,即军队由上级军事机构统一指挥,以确保指挥的一致性和决策的迅速性。

此举有助于提高军队的执行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4. 军队编制:秦朝对军队的编制进行了统一规范,不同类型的兵种分开编组,并按照不同的任务和需求分工作战。

这一编制体系有助于提高军队的作战效能和适应性。

二、秦朝的兵役制度秦朝兵役制度的核心是实行义务兵役,即全体男子都必须服兵役。

根据年龄和身体条件的不同,兵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士兵和老兵。

1. 士兵阶段:年满20岁的健康男子必须服兵役,他们会接受严格的训练,并被分配到前线和边境地区。

士兵一般服役十年,以保证国家的安全和军队的稳定。

2. 老兵阶段:年满30岁,经过十年的士兵服役后,士兵可以选择是否继续服役,如果选择继续服役,则被称为老兵。

老兵在军队中属于资历丰富的一员,他们会负责训练新兵,并在作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秦朝的征兵规范秦朝的征兵制度主要通过征召、征募和征发三个程序来实施。

1. 征召:秦朝政府会根据国家的战争需求和军队的编制情况,征召适龄男子服兵役。

征召的对象主要是未满20岁的年轻人,他们会接受相关的军事训练和教育。

2. 征募:如果征召无法满足兵员需求,秦朝政府会进行征募,即支付一定的金钱或提供其他利益来吸引人们主动参军。

秦朝的国防建设

秦朝的国防建设

秦朝的国防建设秦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朝代,以其强大的国力和高度集中的政权而闻名于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继续加强国家的国防力量,以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统一。

本文将详细探讨秦朝的国防建设。

一、军事制度改革秦朝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巨大的改革。

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使得国家的军事力量更为集中和统一。

他还进一步扩大了中央官僚机构的权力,实施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以保障国家财政的充足。

在军事组织上,秦朝建立了完善的兵役制度,实行发丁兵役制,使得国家能够随时调动和组织大规模的军队。

此外,秦朝还加强了兵器的制造和储备,建立了军事工业体系,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供给军队所需的兵器和装备。

二、边防建设秦朝在边防建设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以保卫国家的疆土和民众的安全。

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边境的防守。

他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连接了北方的边境,形成了强大的防御体系。

此外,秦朝还在边境地区建立了边防城池和军事前哨,确保了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还在边境地区部署了大量的边防军队,以随时应对可能的敌袭和外患,确保国家的安全。

三、军事科技发展秦朝注重军事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秦始皇下令组织兵器制造和军事技术的研究活动,鼓励科学家和工匠进行创新。

在兵器方面,秦朝在剑、弓、马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使得武器更为精良和便于使用。

秦朝还使用了新型的战争工具,如投石车、战车等,以提升军队在战场上的作战能力。

此外,秦朝还注重军事情报的收集和利用,成立了专门的情报机构,对敌对国家的动态进行监视和研判,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四、军事训练和纪律秦朝高度重视军队的训练和纪律。

军队中实行严格的军纪和惩罚制度,对军士执行严密的军事训练,以提高战斗力和应战能力。

秦朝还建立了完善的军事教育体系,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将领和军事人才。

将领们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管理,从而在战场上具备较强的指挥和作战能力。

秦朝还建立了军校和军事学院,为后来的军事领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秦汉帝国的军事政策分析

秦汉帝国的军事政策分析

秦汉帝国的军事政策分析秦汉帝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王朝之一,其军事政策在历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秦汉帝国的军事整编、军事防御、军事进攻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其军事政策。

一、秦汉帝国的军事整编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积极推行军事整编政策,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统一形成。

秦朝的军事制度主要有三个特点:轻装精兵、严格纪律、培养将领。

轻装精兵是指士兵只带着简单的武器、装备,可以进行快速机动,适应战场上的各种环境。

严格纪律则要求部队遵守一套相对规范的行动,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以保证军纪严明。

培养将领是指秦朝重视将领的培养,注重将领的素质和自身的能力,同时将军事领导和战斗指挥能力贯穿于全国军队的整个管理中。

而汉朝延续了秦朝的军事整编政策,同样也采用轻装精兵等军事制度,但汉朝更加注重打造精良的武器装备,并研发了火枪和火炮等新式武器,提高了武器装备的科技水平,为后来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此外,汉朝还注重加强边防防御,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

二、秦汉帝国的军事防御秦汉帝国在军事防御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

在秦朝时期,钟鼓楼就是一种防御措施,用于发出警报和宣布威武。

而汉朝则大力加强了边防防御,如修筑长城等措施,提高了国家的威慑力和防御能力。

此外,秦汉帝国还注重加强和少数民族的联合,通过姻亲婚姻和和平条约的方式,使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得到了安定的生活环境,减少了边疆的战争。

安抚少数民族的政策也是秦汉帝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和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秦汉帝国的军事进攻秦汉帝国的军事进攻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秦始皇灭六国后,继续向南进攻,征服了南越国,在海南岛以南,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南部边疆地区。

汉朝时期,汉武帝进行了多次征服匈奴的战争,使汉朝迅速扩张领土,成为东亚强国。

在军事进攻方面,秦汉帝国注重军事策略,根据不同的敌人和环境选择相应的战术,以奇袭、重兵包围、诱敌深入、迅速转移等方式获胜。

同时秦汉帝国注重攻打敌人的心理,采用严格的军纪、口号和演说等方式,鼓动士兵的士气和激发民族自豪感,打击敌人的精神抵抗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朝的军事制度探讨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其军事制度是在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秦王朝的军队,置于皇帝的严格控制之下,负责全国军事行政的官吏为太尉,战时随时任命将军统兵,秦有上将军和前后、左、右诸将军。

军队可分为京师兵、地方兵和边兵三部分。

京师兵主要由郎官、卫士和守卫京师的屯兵组成。

郎官由郎中令统领,卫士由卫尉统领,负责宫廷内外的警卫。

负责守卫京城的屯兵由中尉统领。

地方兵置于郡、县,一般由郡、县尉(亦称都尉)协助郡守或县令统率,平时维持地方治安,战时听中央调遣。

征调地方兵,需以皇帝“虎符”为凭。

边兵主要负责边郡戍守,由边郡郡守统领,下辖都尉和部都尉。

统一后的秦代军队,仍然分为有轻车(车兵)、材官(步兵)、骑士(骑兵)、楼船(水兵)四个基本兵种。

大抵平原诸郡多编练骑土、轻车,山地诸郡多编练材官,沿江、海诸郡多编练楼船。

秦代车兵虽已不是军队的主体,但仍然是战斗编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兵种。

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情况看,车兵既有单独的编队,也有与步兵相结合的编队,还有与骑兵相结合的编队,并有与步、骑同时相结合的编队。

这说明车兵既可以独立使用,又可以同其他兵种配合使用,是车、步、骑联合作战中的重要力量。

车兵主要用于平原地区的作战,进攻时用以冲陷敌阵,打乱敌军的战斗队形;防御时用战车布为阵垒,阻止或迟滞敌军的冲击;行军时置于前锋和两翼,有利于保障部队的安全。

战车皆为木制、单辕,驾四马——两掺两服。

车上有甲士三人,御手居中,车左居左,车右居右,一律着金属铠甲。

御手因以双手驾御车马,目标明显而无还击之力,故防护十分严密,其铠甲的披膊长及手腕,把臂全部罩住,手上有护手甲,颈部有颈甲,腿部缚有胫缴。

战车上装备两套柄长为三米的矛、钺和两套弓箭,有的还配有盾和带发射架的弩。

战斗时远则以弩箭射击,近则以矛钺格斗。

车属徒兵一般为八人,其装备与一般步兵相同,其任务是密切与战车协同,既掩护战车的安全,又利于在战车的掩护下扩大战果。

步兵是秦代军队构成中的主体。

秦始皇陵出土的绝大
部分武士俑都是步兵俑。

步兵灵活性大,能适应各种地形、天候和战斗形式,尤其利于在险阻复杂环境下行动,因而其区分和装备都较其他兵种复杂,使用也较其他兵种广泛。

其主要区分有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两种。

重装步兵多数身穿金属铠甲,手持戈、矛、钺、铍等长柄兵器,担负着同敌军重兵集团格斗的任务。

轻装步兵一般不穿铠甲,持弓、弩等远射武器,配合重装步兵杀伤格斗距离之外的敌军。

步兵中百将以上的各级军官,其主要职责是指挥部队作战,安全和自卫甚为重要,所以只穿甲带剑,不持长柄兵器。

屯长以下的小吏,既指挥战士作战,又亲自率领战士冲锋格斗,所以既佩剑又持长柄兵器,并和其所率的战士一样,有的穿甲,有的不穿甲。

不论进攻、防御或攻城、守险、迂回、包围、伏击、奇袭等各种作战形式中,步兵往往承担主要的作战任务,并最终解决战斗,在值勤、警戒、巡逻等各种勤务中,也往往以步兵为主。

因此,步兵是秦代军队中最主要的兵种,在车、步、骑协同作战中,步兵一般居于主导地位。

步兵的弱点是快速性不如骑兵,稳固性不如车兵,与车、骑结合才能如虎添翼。

所以秦代军队特别强调以步兵为主的车、步、骑协同作战
骑兵也是秦代的重要兵种之一。

统一前秦军有骑万
匹,统一后有较大的发展,在北击匈奴和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中部有较多的骑兵参加。

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情况看,秦代的骑兵已经配备有齐全的鞍。

战马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精选,高皆1.33米以上。

骑士个个精强勇悍,一律穿短甲,手持弓箭。

当时尚无马镫的出现。

由于没有马镫,骑士两脚悬空,没有着力点,很不利于马上格斗。

加之用于斩劈的厚背长刀在当时也没有出现,不论使用长柄击刺性兵器矛、戈、戟或短柄的剑,从马上对敌步兵冲杀都很不便。

因此,骑兵的技术、战术发挥受一定影响,主要是发挥其快速机动、突然猛烈、远距离射杀敌步兵集团的优势。

这些情况表明,秦代的骑兵和战国时的骑兵一样,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但其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中,骑兵既有独立的编队,也有与其他兵种的混合编队,是构成秦代军队的重要兵种之一,在车、步、骑协同作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尤其在平原旷野和一般丘陵山地中作战,骑兵更是一支强大的机动力量。

水军也称楼船士,是秦代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其数量仅次于步兵,远远超过车兵和骑兵。

统一前秦的
水军主要建于巴蜀地区,统一后广建于江南各地,因而规模十分宏大。

水军的战船主要区分为大型的楼船和轻捷的艨艟、斗舰等两类,以利水上作战时大、小部队及轻、重战舰之间互相配合。

水军的武器装备齐全,除水战特用的钩拒等武器外,凡陆地上作战使用的弓弩、长短兵器、火攻用具等无不皆备。

水上战斗时远则以矢弩交射;近则以钩拒、五兵进行攻守格斗,实施猛烈的冲角战和船舷战;一旦有机可乘,便施以火攻。

水军不仅仅担负水上作战的任务,它实际上是江南水泽地域的综合性兵种,除水上战斗外,登岸野战、攻城守险等无所不能,战于水上则相当于车、骑,战于陆上则相当于步兵。

例如,南平百越时动员楼船士五十万,既完成了水上作战任务,也完成了陆上作战任务,对开拓和统一岭南广大地区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天下时,曾一度在水军的护卫下,长途航行于海上,并亲手以连弩射杀巨鱼。

这说明秦代的水军已经具有海上作战的能力,有效地控制着东部沿海的海防。

秦代军队的平时编制,大体和统一前的秦军相同。

由于历史资制的不足,具体编制情况很难做出准确无
误的判断。

一般说来,步兵的编制分为六级,即: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

其中,“二五百主”也称“千人”,已属中级军官。

骑兵的编制,以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情况看,很可能是四骑一组,三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骑为一队,并能属战车六乘。

这和《六韬·均兵》篇所说“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的编制,大致相近,但有所不同。

车兵的编制,从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情况看,没有步兵配合时,每八乘为一偏(即一行),二偏十六乘为一组,四组六十四乘为一队。

这和《六韬·均兵》篇所说“五车一长,十车一吏,五十车一率,百车一将”的编制,也是颇为接近的,但有所不同。

当有步兵配属时,则以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八人为一个基层单位,六乘为一组,十八乘加指挥车一乘为一队。

这和春秋时每乘兵车步年多至七十二人的编制大不相同,其原因就在于兵种的发展和车、步的分离。

春秋是车战的鼎盛时代,以车为主,车、步合编,随着战争的需要和兵员的扩充,车属步卒由十人、三十人……一直增加到七十二人。

进入战国以后,步兵成为独立的兵种,并取代车兵而居于主导地位,车、步、骑逐
渐按兵种分别编制,因而车属步兵愈来愈少。

到了秦代,车、步、骑分编已成定制,作战时的配合是兵种的协同而不是编制的混合。

所以,车、步合编的现象已不多见。

合编时每乘步卒减少到八人。

关于秦代水军的编制,无文献可证。

从有关情况分析,很可能和步兵相仿,例如《史记·张仪列传》所载,秦的巴、蜀水军,用“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每舫即相当于步兵的一个屯。

所谓“舫船”,即两船相并。

因为一只船载二十五人,不是一个编制单位,所以才合并起来载五十人。

再如,《华阳国志·蜀志》所载,“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每艘即相当于步兵的一个什。

所谓”大舶船”,实乃“太白船”的音误,是一种较小的船,所以每船仅载十人。

这两条史料表明,当时的许多水军,实际上即经过一定水上训练的步兵,所以其编制与步兵相似,以适于水、陆两用作战。

当然,水军的编制,也有自己的特点。

如《太平御览》卷三一五引《越绝书》所载越国的水军,“大羿一艘广丈六尺,长十二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吏、仆、射、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

这里仅操舟水手即达五十三人,占总编制的一半以上。

这种编制方法和特点统一后的秦代水军也予以继承和发展。

不过,一旦登
陆作战,大量的水手也同样要转化为步兵参加战斗。

因此,古人强调“船军(即水军)之教,比陵军(即陆军)之法,乃可用之”,这说明水军的编制以及训练等等,都是和步兵颇为相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