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施工导流与水流控制
第05章 施工期导流(排水)施工方法说明书

第5章施工导流(排水)和水流控制方法说明书及附图5.1概述5.1.1 地形地貌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位于江苏省宜兴市西南郊约10km的xx山区,工程区域位于太湖西侧,北侧及东部与太湖平原接壤,山峰高程350m~524m之间,相对高差250m~420m,属低山地貌,为天目山东北延伸部分,北部为长江三角洲太湖堆积平原,南部属苏浙皖边区宜溧南部低山与丘陵。
下水库位于xx山东北侧山麓,利用原会坞水库加高新建挡水坝而成。
5.1.2气象要素特征气象要素特征见表5-1。
表5-1 下水库气象要素特征值表5.2 施工期导流(排水)标准5.2.1大坝泄水建筑物施工期, xx年10月16日~xx年5月31日,设计洪水标准按枯水期20年一遇洪峰流量18.1m3/s,24h暴雨洪水总洪量13.76万m3;5.2.2大坝施工期间,xx年6月1日~2005年5月31日,设计洪水标准按全年20年一遇洪峰流量43.50m3/s,24h暴雨洪水总洪量40.2万m3;5.2.3 2005年汛期,大坝挡水度汛,设计洪水标准按全年50年一遇洪峰流量52.10m3/s,24h暴雨洪水总洪量50.5万m3。
5.2.4下进出水口的度汛标准与下水库坝体度汛标准相同。
5.3施工导流布置的原则5.3.1符合合同规定的施工导流洪水标准和建筑物安全度汛标准;5.3.2不改变永久建筑物布置型式和主要尺寸及高程;5.3.3不降低导流建筑物的设计标准;5.3.4负责排干基坑和其它建筑物部位的积水,保证主体工程在旱地施工。
5.3.5保证围堰的施工断面在各种运行工况下处于稳定和安全状态。
大坝坝面填筑应保持不受洪水影响。
5.3.6 渡汛措施按设计院提供的资料做。
5.4导流规划和进度控制期限5.4.1导流规划5.4.1.1主坝施工区的导流规划主坝施工区的导流主要分为泄水建筑物施工时段和主坝施工时段这两大施工时段。
泄水建筑物施工时段施工内容主要是:原会坞水库大坝排水体开挖与排水、导流明渠的修建和泄水建筑物施工围堰的填筑、泄水钢管道施工、大坝施工围堰的填筑。
施工导流与水流控制

施工导流与水流控制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规定,片区内河道施工导流设计洪水标准采用5年一遇。
主体工程在非汛期施工。
(1)导流渡汛方式1)工程施工主要以围堰及明渠导流保护河道堤脚,来保证顺利施工和安全。
根据片区河道的工程量,大部分在一个枯水期内能够完工,因此采用枯水期围堰挡水和开挖导流明渠的导流方式,局部地段采用埋设Φ1000mm预制管导流方式。
2)由于大部分现有河道较窄,对于工程河岸远离现有河道时,以利用现有河道导流,先施工相距较远的一侧岸坡,待一侧完成后,在河岸侧形成导流渠,在新老河道间留出隔离堰,然后封堵原河道,再施工另一侧岸坡;对于两侧新建河岸距现有河道较近时,在河道中间设置围堰,先对一侧河岸进行围堰施工,完成后,再对另一侧河岸进行围堰施工。
由于受围堰的影响,过流面积减少,如部分地段需渡汛施工,则需要准备充足的防汛砂包和能随时调动机械设备。
(2)导流污水处理根据现况河流水质,在河道下游入河口处设置沉淀池装置,让污水在沉淀池里进行初次沉降,物理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悬浮物,减轻河水自净压力。
并设置临时污水处理设施去除河水中的BOD,改善水环境。
(3)修筑施工便道进场后首先修筑施工便道,便道纵向沿河道的方向,高程位于游步道的高程位置;横向每隔500m左右(即每隔工区)内设置便道,连接现有的沿河道路。
为方便车辆的进出,路面铺设碎石,压路机压实。
(4)施工围堰1)根据工程水文地质报告和本工程实际情况,按照运行安全可靠,施工简便快速的原则,就地取材,采用土围堰或土袋围堰,所有围堰都按照不过水围堰进行设计。
基坑排水采用污水泵抽排。
为了便于两边堤岸施工,施工导流堤沿河道中间布置,两端根据施工需要围断,施工导流堤可直接利用老堤开挖土料或取土填筑,迎水面采用彩色雨布条防渗。
根据施工期洪水要素围堰高度拟定1.5m-2.5m,围堰或导流堤顶宽1.5m。
两边边坡采用1:1。
草袋装土量宜为草袋容量的,袋口应缝合,不得漏土;土袋堆码时平整密实相互错缝;草袋围堰可用黏土填心防渗。
水库施工导流与水流控制措施

水库施工导流与水流控制措施〈二、〉施工导流与水流控制1、导流方式及导流标准(1)导流方式:本工程河床较窄,河床呈基本对称“U”型,右岸坡度单一,采用隧洞方式导流。
(2)施工导流布置原则:①不降低合同规定的施工导流洪水标准和建筑物安全渡汛的标准。
②不改变永久建筑物布置型式和主要尺寸及高程③不降低围堰挡水和永久建筑物临时挡水的设计标准。
(3)导流工程的进度控制期限:①本工程导流洞工程拟于2004年6月中旬开始施工,2004年10月底主河道截流。
②大坝基础及溢洪道开挖分别于2004年10月、2005年2月开始。
③坝体填筑于2004年12月16日至2004年5月底进行。
④趾墙砼浇筑于2004年12月初至2005年5月底进行。
⑤该工程要求2006年5月初发挥经济效益。
(4)施工导流特点①结合施工总进度计划,并利用“运筹学”的原理对土石方进行统筹安排:上游围堰及下游围堰均利用坝肩开挖料碴进行填筑,以缩短开挖料碴转移的运距,加快施工进度,并降低施工成本。
②直接采用PC400-5型挖掘机装碴由右岸运至上游进行土石围堰的填筑,并尽快形成高喷灌浆平台,为后续工序作好铺垫。
③由于河床覆盖层为强透水层,结合坝基坑开挖深度及围堰使用要求,需对上、下游围堰进行高喷防渗处理(经计算,上游围堰1390m 高程以上采用土工膜防渗,下游围堰1385m高程以上采用土工膜防渗)。
④根据总体施工进度计划,上游围堰安排在2004年4月5日前高喷防渗板墙施工完毕,随即进行上部堰体填筑(土工膜防渗)施工,并于2004年4月15日前施工完毕。
下游围堰安排在2004年4月10日前高喷防渗板墙施工完毕,随即进行上部堰体填筑(土工膜防渗)施工,并于2004年4月15日前施工完毕。
2005年6月上旬上游围堰拆除完毕,下游围堰安排在2005年6月下旬拆除完毕。
2005年10月初导流洞下闸蓄水,随即进行导流洞封堵。
(5)导流工程施工的重点难点分析根据施工总进度计划,结合导流工程的特点分析,本导流工程施工的重点及难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进行上、下游围堰施工时,如何保证高喷防渗墙防渗效果,是本工程施工的重点及难点之一;在进行围堰拆除时,由于高喷砼防渗墙与主体工程相距较近,如何确保拆除时的爆碴块度及控制爆破振动对坝体安全运行的影响、确保围堰拆除时不对其它工程造成破坏,必须采用控制爆破技术,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
第五章-施工水流控制

第五章施工水流控制5.1概述xx水电站位于xx下游段,xx为xx右岸一级支流,径流面积238km2。
厂房位于xx右岸,地处两条常年流水冲沟交汇带,右岸山体为一北向狭窄山脊,地形坡度30°~50°,其北西侧为xx主河道,南东侧为一条深切常年流水冲沟,最大洪峰流量达100m3/S以上。
厂房受地形条件限制,需对右岸山体进行开挖。
xx流域地处xx南岸,哀牢山脉东南端,冬无严寒,夏季湿热多雨,多年平均气温17.7℃,极端最高气温33.1℃,极端最低气温-0.9℃。
据该流域附近的金平气象站水文资料统计,该地区5~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82.2%,最大一日暴雨也多发于这一时期,最大雨量197.2mm(1976年)。
xx洪水由暴雨形成,年最大洪水一般发生在6~9月,其中7、8月发生次数相对较多。
一次洪水过程2—3天左右。
流域从11月至次年3月为稳定枯水期,4月有少量雨水补给,其间也有一些小洪水出现,但级量很小。
5月由于降水量明显增多,洪水级量也明显增大,5月为汛前过度期。
厂房工程施工期水流控制的工作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为保证厂房基础开挖、基础砼浇筑和金属结构安装顺利施工,需要相关围堰的修建及相应排水设施的设置;(2) 压力管道、调压井及引水隧洞施工期间的排水处理,保证正常施工;(3) 本标段施工区内场地、道路桥涵等必要的水流导排设施;(4) 本标段工程渡汛、防汛工作。
椐水文地质和地形特点,在渡讯期间厂房围堰以及厂房基坑排水﹑厂房前的冲沟水流控制是水流控制规划的重点。
5.2厂房围堰设计与施工5.2.1围堰防洪标准确定本工程工期较短,施工期防洪重点主要考虑2004年的汛期; 2005年汛期来临时,各工作面已基本在汛期洪水位以上,受汛期洪水的影响不大。
根据以上水文资料,经综合考虑和比较,施工期间厂房围堰的防洪标准按冲沟洪水Q=100m3/S 考虑。
5.2.2渡汛时段的划分厂区在两条河交汇的三角形滩地上开挖,厂房基坑开挖较深(约10米),渗水较大(低于冲沟约6米),开挖难度相对较大,需认真做好围堰,加强排水。
施工导流及水流控制施工方案

施工导流及水流控制施工方案施工导流及水流控制是指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行洪或水流对施工区域的影响最小化,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和方案,以引导水流流向特定区域,并减缓水流的速度和压力,从而降低对施工过程的影响。
下面是一个施工导流及水流控制的施工方案,供参考。
一、施工导流及水流控制方案的目标和要求1.目标:减少水流对施工区域的冲刷和破坏,确保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要求:控制水流的流向、速度和压力,保持施工现场的稳定和安全,保护环境。
二、现场情况分析和评估1.分析水流的特点:水流的流量、速度、压力、流向等。
2.评估施工区域的地形、地质和现有设施情况。
3.了解当地的气象和水文条件,包括雨量、河流水位变化等。
三、施工导流及水流控制方案的设计和选择1.选择适当的导流工程措施,包括临时拦河坝、导流槽、引水渠等。
2.设计导流工程的尺寸和位置,确保其能够满足水流的要求。
3.选择适当的水流控制措施,如水流消能坎、挡水板等。
4.考虑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制定紧急救援预案。
四、施工导流及水流控制方案的实施1.施工前必须将方案告知施工人员,并进行相关技术交底和培训。
2.根据方案的要求,逐步实施导流和水流控制工程。
3.定期监测水流的变化,及时调整导流和控制工程。
4.注意现场环境和水流的安全,随时做好紧急救援准备。
五、施工导流及水流控制方案的验收1.检查和评估实施效果,与方案的目标和要求对比。
2.综合评价导流和控制工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3.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的施工导流和水流控制提供经验。
总结:施工导流及水流控制是施工过程中重要的一项技术措施,它能够帮助我们减少水流对施工区域的破坏和冲刷,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和稳定。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水流的特点、现场环境和气象水文条件等因素,制定适当的导流和水流控制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的要求进行实施。
通过合理的方案设计和有效的实施措施,我们能够有效地降低水流对施工过程的影响,提高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施工导流及水流控制措施

第1节施工导流及水流控制5.1 导流建筑物施工该工程导流建筑物主要由上、下游围堰和导流明渠构成,已由其它承包商承建完毕并投入正常使用。
5.2 基坑经常性排水本项目是指施工期基坑的经常性排水,排水时段为2002 年4 月至2003 年11 月15 日河床电站下闸。
5.2.1 排水强度计算基坑施工期的经常性排水,积水来源主要有上、下游围堰渗水,施工期弃水,雨季地表汇流水和基坑开挖渗水,分别计算如下:1. 围堰渗水围堰渗水根据技术规范要求,上游围堰总渗水不大于300 m3/h,下游围堰总渗水不大于100 /h。
截流龙口位置在左岸,C1 标上游围堰渗水按上游围堰总渗水量的2/3 考虑,下游围堰渗水按下游围堰渗水总量的1/2 考虑,上、下游围堰渗水分别取200/h 和50/h,则Q1=250 /h。
2. 降雨根据坝区多年降水资料,日降雨量最大值为q=68.3 mm,基坑汇水面积F 约为8.6 万,取φ=0.9,日最大降雨排水量为:Q2=F. q.φ/(1000.H)=86000×68.3×0.9÷1000÷20=265 /h3. 施工弃水施工弃水主要是砼养护弃水,砼浇筑高峰期月强度N 为31000,每方砼冲洗及养护用水q 按1.0 估算,汇水强度计算如下:Q3=N. q.K1.K2/(K.H)=31000×1.0×1.2×1.5÷30÷20=93 /h4. 基坑开挖渗水参考我局中标承建的导流明渠Ⅰ标开挖施工渗水,初定为Q4=40 m3/h,综合以上四项计算成果,总计经常性排水强度为Q= Q1+Q2+Q3+Q4=648 m3/h5.2.2 排水设施布置为施工方便,考虑布设二个排水系统,分别设在上、下游围堰坡底处。
基坑上游排水总强度约为240m3/h,基坑下游排水总强度约为408m3/h。
在上、下游围堰内坡底处附近各挖一条截水槽,根据地形在最低处挖集水池,布设泵站,集中排水,将水抽到黄河。
安徽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施工导流(排水)和水流控制

第5章施工导流(排水)与水流控制5.1概述5.1.1施工导流与水流控制工程的范围施工导流与水流控制工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1)上库区各施工时段的导流(排水)工程;(2)施工区安全度汛及防护工程;(3)建筑物的基坑排水;(4)导流(排水)建筑物的拆除和封堵。
上述工程项目的工作内容包括导流建筑物的土建施工;材料的供应和试验检验;基坑排水设备的安装、运行和维护;临时建筑物及其设施和设备的拆除以及本合同规定的质量检查和验收等工作。
5.1.2地形地貌安徽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位于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峨桥镇境内,距繁昌县城约25km,距芜湖市约45km。
上水库库址地处浮山东侧的响水涧沟源洼地,洼地最低高程147.75m,四周山岭环绕,高程均在230m以上,仅于南、北两侧各有一高程分别为178.5m和206.5m的低凹垭口,地形呈“V”字形,一般地形坡度均在25~30°之间,无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上水库即围此台地分水岭而成,集水面积1.12km2。
主坝位于响水涧沟上游狭谷段,南、北副坝位于库岸南、北两垭口处,坝型均为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主坝最大坝高88.0m,北副坝最大坝高53.5m,南副坝最大坝高62.0m,总库容1748×104m3。
上水库进/出水口位于东库岸主坝与南副坝之间。
源自洼地西侧山岭的响水涧沟常年有水,自西向东流经洼地,于东侧形成一段长约300m的狭谷,狭谷上游段沟底纵坡平缓,下游段纵坡甚陡,直达山脚,其间出现落差1~5m的多级跌水陡坎,沟底狭窄,向下流入泊口河。
左岸坡及沟底并有崩塌块石堆积。
5.1.3气象要素特征本流域处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北缘,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无霜期较长,湿度大,光照充足。
全年有三个明显降雨期:4至5月春雨,6至7月梅雨,9至10月秋雨。
日降雨量100mm以上的大暴雨多出现在6、7月份。
电站多年平均(1959~3年)年降水量为1215.5mm。
第五章 施工导流及水流控制1,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大型水电站)施工组织设计

第五章施工导流及水流控制1 概述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的二期截流主要是利用左侧28孔泄洪闸上、下游围堰,施工期导流由已建成的右岸10孔泄洪闸和船闸泄流。
二期下游围堰总长度为682.835m,其中连接左右岸两纵向围堰段长度为522.835m,右侧连接厂房尾水墙段长度为70m,左侧连接下游翼墙段长度为90m。
围堰主要工程量见下表。
注:其它工程量以现场实际发生量计。
2引用标准和规程规范(1)《防洪标准》GB50201—94;(2)《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1999;(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DJ338—89;(4)《水电站基本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DJ275—88;(5)《内河通航标准》(GBJ139-90);(6)本章各专项施工技术涉及的其它章节引用的标准和规程规范。
3 施工布置施工布置分为施工供水、电系统布置及施工道路布置。
施工用水主要为施工机械用水,考虑取松花江水做为施工用水。
从坝顶公路桥桥头下游10kv供电点引接电源,采用10kv高压电缆通过坝顶公路桥引接到一期纵向围堰附近,通过变压器接至各施工部位。
填筑道路主要利用基坑内临时施工道路和1#施工道路。
4 施工程序根据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建设指挥部文件要求,在二期围堰截流施工时,可利用拆除一期右岸下游围堰、一期右岸连接围堰及一期基坑开挖粉细砂料进行围堰填筑施工。
采用单向进占法,在岛子及滩地围堰施工时,戗堤和围堰全断面进占,材料均采用粉细砂;进入河道后迎水面采用50cm厚泥岩防护,当泥岩防护不起作用时,采用戗堤进占,围堰滞后戗堤编织袋土填筑10~20m,戗堤填筑利用一期围堰拆除料或编织袋土进行填筑。
围堰粉细砂填筑分两期进行施工,先期进行115.00m高程以下部分的填筑(如围堰拆除料较多,应继续加高),待围堰闭气排水后,利用开挖基坑料再进行115.00~116.00m高程粉细砂填筑,汛期根据水位适当采用编织袋土对围堰加固加高,保证围堰汛期安全度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施工导流和水流控制5.1 概述5.2 导流规划5.3 导流建筑物设计5.4 导流建筑施工5.5 施工排水5.6 施工期安全度汛5.7 资源配置第五章施工导流和水流控制5.1概述5.1.1导流标准金窝水电站为三等工程,其主要建筑物底格栏栅坝等为Ⅲ级,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DJ338-89)》规定,导流建筑物为Ⅴ级,对应土石导流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为重现期10-5年,考虑到实测水文资料系列较短,故导流标准采用10年一遇。
5.1.2 导流时段及流量导流工程采用10年一遇的设计标准,相应汛期(5月—11月)流量为358m3/s,枯水期(12月—4月)流量为24.4m3/s,根据工程特点,闸坝枢纽施工在枯水期进行,导流时段定为12月至翌年4月,相应设计流量Q10%=24.4m3/s,上游围堰处水位2329.05m。
5.1.3 设计依据及原则(1)仁宗海水电站TWH/RZH/RCⅥ标招标技术文件要求。
(2)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和规范。
(3)工程主体建筑物的结构及布置型式。
(4)施工现场的施工条件。
(5)我局在其它类似工程实践中的经验。
本工程在中标后,我们将按照招标文件技术规范第2.1.3款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的内容向工程师提交更为具体的设计文件,并按工程师批准的文件实施。
5.1.4 导流方式及方案本金窝水电站底格栏栅坝坝址区属中高山峡谷地形,河床两岸山体胸厚,谷坡陡峻。
枯水期河水面宽30-60米,河床覆盖层深53米,对外公路位于右岸,坝址右岸下游约200米分布有长140米的河漫滩,左岸地形呈阶梯状,河漫滩发育,在靠近河边有一宽缓长约300米的条形滩地。
坝址处河道狭窄,底格拦栅坝溢流面较高,且下游有跨河倒虹吸管基坑,故导流工程采用左岸坝肩和调节池开挖设置导流明渠与溢流坝段留缺口相联合的方式进行施工导流。
5.1.5 控制性进度要求根据招标技术文件要求及施工进度分析,导流工程控制性进度:(1)2004年12月15日主河床截流,导流明渠过流;(2)2005年1月完成上、下游围堰及其防渗设施、围堰闭气和基坑排水;(3)2005年4月30日一期上、下游围堰拆除;(4)2006年1月导流明渠封堵,堆筑调节池施工围堰。
(5)2006年1月明渠封堵、左岸砼坝缺口、底格栏坝过流。
(6)2006年4月30日明渠封堵围堰及调节池围堰拆除。
5.2导流规划5.2.1导流方式按照招标文件中技术规范的要求,本合同导流方式采用三阶段两期进行。
5.2.2导流程序本合同工程导流程序如下:(1)第一阶段及第一期:自2004年7月至2005年4月30日。
2004年7月至11月底完建左岸导流明渠,12月上旬主河床截流,左岸导流明渠过流,导流时段自2004年12月上旬至2005年4月30日(一枯),此阶段在上、下游围堰的保护下,形成全河床基坑,施工拦河坝、右岸建筑物及下游跨河倒虹管。
2005年4月底,完建基坑内水工建筑物,并拆除上、下游围堰,一期导流完成。
(2)第二阶段:自2005年5月至2005年11月基坑及明渠同时过水。
(3)第三阶段及第二期:导流时段自2006年1月初至2006年4月30日(二枯)。
封堵导流明渠,堆筑调节池的施工围堰,完建左岸混凝土坝缺口及调节池,底格栏栅坝过水。
施工导流程序见图TWH/RZH/RCⅥ-05-01~04。
5.3 导流建筑物设计5.3.1 左岸导流明渠导流明渠渠槽由左岸滩地开挖形成,明渠全线沿水工开挖边界布置,充分利用水工支护边坡作为明渠左边墙。
明渠全长316.6米。
为满足抗冲、防渗的要求,除进口段(渠)0+00.000—0+40.405m为渐变段外,其余段渠道过水断面均为底宽3.0米混凝土厚度为0.3米的梯形断面,仅在明渠末段外墙极少需部分回填作为渠墙。
明渠纵剖面根据拦水坝段铺盖及护坦的顶部高程进行设计,明渠进出口高程根据地形定为2328.00和2310.00m。
从进口到渠底宽度为4.0m处桩号(渠)0+012.135m渠底高程定为2325.00,I=0.24722;桩号(渠)0+012.135—0+40.405段,渠底宽度由4.0m变为3.0m,渠底高程由2325.00m降为铺盖前端高程2321.20m,该段底坡I=0.13442;桩号(渠)0+040.405—0+072.655m段为铺盖段,底坡高程按永久建筑物的要求由2321.20降至2319.70m,底坡I=0.04651;桩号(渠)0+072.655—0+089.27m底坡为过坝段,考虑到水流条件和二期坝体浇筑要求,在桩号(渠)0+089.27m处定底板高程2319.329m底坡I=0.02393;桩号(渠)0+089.27--(渠)0+096.78为坝坡段,底坡与坝坡平行,留0.5m的浇筑厚度,底坡I=0.15;桩号(渠)0+096.78--(渠)0+115.835为护坦段,底板高程为护坦高程2318.71m,底坡I=0;桩号(渠)0+115.835—0+316.615m段为出口段,底坡I=0.04338。
导流明渠右侧边墙过坝段根据导流水位及永久建筑物结合的要求,采用浆砌石挡墙及混凝土形式。
5.3.2 上游围堰上游围堰设计水位高程为2329.05m,围堰堰顶高程2329.55m,堰顶宽度5.0m,最大堰高4.55m,迎水面与背水面边坡分别为1:1.75、1:1.5。
围堰堰体结构为砾石土斜墙围堰,上游铺盖长度6.5m。
5.3.3下游围堰下游围堰设计水位为2313.00m,围堰堰顶高程2313.50m,堰顶宽4.0m,最大堰高1.5m,堰体迎水面边坡、背水坡1:1.5,围堰堰体结构型式为砾石土斜墙围堰。
下游铺盖长5.0m。
5.3.4导流明渠封堵及调节池围堰明渠封堵围堰上游水位为2322.60m、调节池施工围堰上游水位2313.30m,围堰堰顶高程分别为2323.10m、2313.80m,最大堰高分别为3.4m、2.0m,堰顶宽度3.0m,明渠封堵围堰堰体迎水面边坡、背水面边坡分别为1:1.75、1:1.5,调节池施工围堰为顺河向纵向围堰,位于滩地上,其堰体迎水面边坡、背水面边坡1:1.5,堰体结构采用混合土料。
5.3.5 调节池及冲砂道进口施工围堰调节池、冲砂道进口施工围堰挡水水位2307.00m,堰顶宽3.0m,堰高1.0—1.5m,堰体迎水面边坡与背水面边坡为1:1.5,堰体采用混合土料。
5.3.6一期截流设计根据招标文件要求,确定一期围堰截流在2004年12月进行,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DJ338-89),截流标准为截流时段重现期5-10年的月、旬平均流量,根据该工程的水文资料特点,选定5年一遇12月月平均流量Q=21.7m3/s做为截流设计流量。
根据河道水文和地形条件,估算上游戗堤截流水力参数:B=10m 时,Z=0.42m,V=2.3m/s;B=5m时,Z=0.67m,V=2.93m/s;故截流无需特殊材料,在进占前龙口段抛石护底,护底块石粒径不小于0.4m 或用块石铅丝笼护底。
截流采用单戗立堵法,戗堤高程2328.75m,上游围堰戗堤进占从右向左推进。
首部施工导流主要工程量5.4 导流建筑物施工5.4.1 施工程序根据工程进度安排和导流工程规划,导流工程首先于2004年7~11月进行左岸导流明渠部位(包括左侧永久边坡及调节池水上部分)的开挖及混凝土浇筑。
11月底导流明渠施工结束,一期上游围堰覆盖层开挖完成,12月导流明渠过流,堆筑一期上、下游围堰及调节池冲砂道出口围堰,进行底格栏栅坝、右引水渠及沉砂池、倒虹管、汇水池及下游靠河床部位调节池边墙的施工。
2005年4月底拆除一期上、下游围堰。
于2005年12月,堆筑调节池纵向围堰,完成导流明渠占据部分调节池的施工,2006年4月底拆除调节池围堰。
2005年12月封堵导流明渠,完建左岸挡水坝段,2006年4月拆除围堰。
5.4.2 施工方法5.4.2.1导流明渠施工导流明渠施工时,利用下游交通桥修建一条临时施工道路进入左岸施工现场担负导流明渠开挖及混凝土浇筑运输任务。
导流明渠部位覆盖层的开挖包括:坝体左岸边坡开挖、调节池水上部分开挖及导流明渠开挖。
开挖中,从上至下利用1m3液压反铲进行开挖,10t自卸汽车运输至下游渣场。
混凝土及浆砌石工程主要为导流明渠底板及边墙的施工,施工采用5t自卸汽车将混凝土料及块石运至现场,人工通过溜槽入仓浇筑、砌筑,底板可采用汽车直接入仓浇筑。
导流明渠拆除采用1m3液压反铲配合10t自卸汽车进行,浆砌石采用手风钻钻孔爆破拆除。
5.4.2.2围堰施工(1)一期截流施工A截流材料:按照截流设计计算,一期截流无需特殊材料,但在预进占接近龙口时有较大流速,因此在预进占开始就准备粒径0.4m 以上的块石铅丝笼备用。
B施工道路:进占时,延伸右岸交通公路至一期上游围堰处,路宽5m。
C龙口河床护底:龙口截流前人工在龙口处按设计范围抛投粒径大于0.3m的块石护底。
D根据工程经验,单戗立堵截流,对岸戗堤的稳固与否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裹头施工。
E戗堤预进占:戗堤预进占按照既定的到达龙口时间,保证进占强度,并做好裹头,等待截流。
F按照截流抛投强度,配备5—8辆10T自卸汽车,选用2.0m3装载机1台、1.0m3反铲1台,戗堤头配置1台120马力推土机推料。
在进占至龙口后派专门小组观测龙口水情并看护戗堤裹头,一但水流允许立即实施截流。
(2)围堰填筑围堰工程量见表5-3-1。
A围堰堆筑料源一期上、下游横向围堰及其它围堰填筑利用坝肩开挖料从下游渣场采取。
B施工道路充分利用一期截流及开挖施工道路。
C施工顺序一期围堰施工顺序见框图5-4-1。
一期围堰施工顺序框图图5-4-14)施工方法(1)围堰施工使用10T自卸汽车运输堰身材料,推土机推平,振动平碾碾压,液压铲修坡。
(2)水面以下填筑一次到水面以上0.5m高,12T振动碾碾压4--6遍。
(3)坡面在压实后使用反铲修整,拍打夯实。
防渗铺盖随堰身填筑一同上升,自卸汽车直接沿坡面倾倒,砾石土编织袋迎水面水下部分人工抛投,水面以上人工堆码。
3. 围堰的拆除一期围堰的拆除安排在2005年4月底进行,2006年4月底拆除明渠封堵围堰及调节池纵向围堰,围堰的拆除原则是“先上后下,由内向外”尽量在干地拆除。
采用1m3反铲开挖,10t自卸汽车运输至下游渣场。
5.5 施工排水5.5.1 一期基坑的排水任务主要由以下两部分组成:(1)初期排水一期基坑初期排水主要是围堰闭气后基坑积水,抽水过程中的围堰及基础渗水,以及降水等。
由于坝区冬季少雨,且排水历时较短,初期排水不考虑降雨影响。
截流后围堰内水位较底,且用于堆筑的砾石土和堰基的砾石沙土防渗性能较好,初期排水不考虑围堰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