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1)教学教材
《声声慢》教案(通用

《声声慢》教案(通用《声声慢》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五单元《声声慢》,该单元主要学习唐宋诗词。
本课具体内容为李清照的《声声慢》,词牌名“声声慢”,作者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
本词以深沉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对往事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掌握基本的词牌格律。
2. 分析《声声慢》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分析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难点:掌握词牌格律,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宋代词人的生活方式为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词的世界。
2. 词牌介绍:介绍“声声慢”的词牌特点,让学生了解词牌的基本格律。
3. 文本分析:分析《声声慢》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4. 词句解读:解读《声声慢》中的重点词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5. 例题讲解:选取《声声慢》中的典型例句,讲解词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声声慢》的词牌,创作一首小词。
7.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讨论词的创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板书《声声慢》板书内容:词牌特点意象与意境深沉的情感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复述《声声慢》的词牌特点。
2. 请学生分析《声声慢》的意象和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 请学生根据《声声慢》的词牌,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小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声声慢》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学生了解了词牌的特点和词的魅力。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李清照的词作,比较其不同词作的特点和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涉及教材的诗词欣赏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声声慢》的背景介绍、词牌特点、诗句解析、意境把握及修辞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
2. 掌握诗句的解析方法,深入领会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会分析并欣赏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句意境的把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了解及词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随后,以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声慢》。
2. 新课导入:介绍《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句,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技巧。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7.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声声慢》2. 主要内容:李清照生平简介《声声慢》词牌特点诗句解析修辞手法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诗句解析方法,分析《声声慢》中的两句诗句。
请从《声声慢》中选取一个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诗句中的作用。
2. 答案:解析示例: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叠字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忧伤。
修辞手法示例:拟人。
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通过拟人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她的创作风格。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
(2)理解《声声慢》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往事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无奈,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积极面对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典故和寓意。
(2)作者生平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声声慢》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背景。
(3)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声声慢》。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李清照的生平背景。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声声慢》的初步印象。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声声慢》。
(2)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字词和句子。
(2)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讨论与分享(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典故和寓意。
(2)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的其他作品。
6.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李清照的《声声慢》,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当下,积极面对生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位于教材第七章第二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声声慢》的词牌、背景、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详细解读诗句,品味李清照的词作之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掌握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李清照词作的情感魅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声声慢》词牌的理解,以及对诗句中情感内涵的把握。
重点:诗句的艺术特色分析,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2. 背景介绍: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声声慢》的背景。
3. 诗句解析: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词牌特点,探讨诗句中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以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句中的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声声慢》2. 板书内容:a. 词牌特点b. 艺术特色c. 情感表达d.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声声慢》中的词牌特点。
b.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c. 仿写一首以《声声慢》为词牌的词。
2. 答案:a. 《声声慢》词牌特点:七言律诗,上下片各四句,共八句。
b.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仗等。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情感的理解,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2. 拓展延伸:a. 了解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对比分析。
b. 探讨古典诗词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c.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词牌特点与背景介绍。
2. 教学目标中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声声慢》教案范文六篇

《声声慢》教案《声声慢》教案范文六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声声慢》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声慢》教案篇1《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婉约派2、朗读3、理解该词,体验情感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词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教学过程预设:导入:人字是一个象形字,演变到今天,你们猜想为什么会上尖下大?(学生言说)其实对人的认识,古人达到很深的高度,老子有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认识;《易经》把“三才”作为其结构的框架,而“三才”就是指天地人。
人处于天地之间,与天地息息相关。
现在我们要从课文读一个活在北宋南宋之间的李清照,该如何解读?(学生言说)(教师总结)我们就围绕“天、地、人”三个字学习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
感受思悟体验:一、读“天”1、朗读词2、寻找与“天”有关的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黄昏秋天(黄花)晚 || 风细雨3、学生活动,交流4、教师指导,共同明确二、读“地”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雁 || 窗儿三、读“人”1、人的活动寻寻觅觅三杯两盏淡酒有谁堪摘守着窗儿2、人的所感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难将息怎敌正伤心独怎一个愁字了得3、人的性别、身份、经历?联系背景资料四:想象体验情境五、把握主旨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六、品味语言: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触景生情)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移情入景)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寓情于景)参考:用酒消愁是不顶事的,只能更增愁苦。
“雁过也三句,是说南来秋雁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这信寄给谁?想想只有伤心”。
再一看,这只雁原来是曾经替她给丈夫带过信的旧时相识,这就叫她更难过了。
《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声声慢》。
本节课主要学习李清照的这首词作,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词的历史背景,掌握词的基本知识,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
2. 理解词中的生僻字词,解释词语的意思。
3. 感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声声慢》,理解词的基本意思。
难点: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声声慢》。
2. 新课教授:讲解词的背景知识,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逐句解析词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词的基本意思。
3. 意境感受:通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感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词中的词语进行造句,加深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5. 欣赏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欣赏词的美,讨论如何运用词的表达方式来描绘自己的情感。
6. 作业布置:让学生书写课后练习,包括词语解释和词的意境描绘。
六、板书设计板书词牌《声声慢》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词中的词语造一个句子。
答案:例如: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2. 请描述一下你读完《声声慢》后的感受。
答案:例如:读完《声声慢》,我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忧伤和孤独,仿佛看到了一个女子独自在西楼上凝望着月亮,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声声慢》。
这首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词的历史背景,掌握词的基本知识,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
2. 理解词中的生僻字词,解释词语的意思。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必备6篇]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必备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b5115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a.png)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必备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会有感情的诵读词作。
方法和过程目标寻找诗眼,解读意象,把握情景关系,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人论世,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结合此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分析词人如何以意象传愁教学难点体会词人“一般愁字别样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位奇女子,她凭一份清高、一份脱俗,独步词坛,光耀千秋。
她半世孤苦,却心细如尘;她一生坎坷,却经意执着。
她用七十年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千万代流传的妩媚和凄婉。
她就是李清照。
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读她的名篇《声声慢》。
二、初读、初味词情1、指名学生朗读2、同学点评3、教师点评,指导诵读4、学生有情感的诵读三、研读、品味词语(方法一):寻找“诗眼”思考:词中弥漫的.是什么情感?(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明确:“愁”——“词眼”(方法二):解读意象思考: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殊意义?提示:可以通过这样的句式来回答问题:我选赏的是“”(词句)中的“”(意象),它在古典诗歌中往往代表(意象内涵),如在《》(作品名称)中的“”(含有选赏意象的诗句)。
该意象在本词中的作用是。
请先独立思考,有困难可以互相讨论。
五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展示!(设计意图:用已知接通未知。
通过明确的学习指导,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展示阶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提升。
)意象探究a、淡酒b、秋风c、过雁d、黄花e、梧桐细雨(方法三):情景关系借景抒情直接抒情(方法四)知人论世出示幻灯片:李清照大事记1103年: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声声慢》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保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厚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奇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实力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尝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育鉴赏实力。
(三)情感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育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对宋词有了肯定了解,也具备了肯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学问和实力,对宋词也有肯定的爱好,情愿学习诗词。
2、学生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念,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特性差异,须要学习者仔细品尝、观赏。
五、教学方法1、采纳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3、学案导学六、课前打算1、学生的学习打算: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老师的教学打算: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长拓展学案。
七、课时支配: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怀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状况并了解了学生的怀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听我国的闻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介绍作者:老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生疏,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学生: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观赏!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 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 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
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 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 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 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
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 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综观全词,词人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 手法写景抒情,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 是愁。然而,这一愁情词人只是极力烘托渲 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 添”的凄苦氛围 。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 ,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 呜咽”。
声声慢
李清照
词人介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婉约词派的代表,其 词被称为易安体。自幼多才多艺,能诗词, 善书画。用一句话来概括她的一生就是:少 历繁华,中经丧乱,晚境凄凉。
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情感尤其是离别 之情的感受,词风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 后期的词,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怀乡、 悼亡的情感,充满了浓重的哀愁。
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溃、流离的经历、索 漠的生涯,她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 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 示出来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过片直承上文,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正是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
新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