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10篇 答谢中书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 短文二篇-优质课件

•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2021/7/252021/7/252021/7/25Jul-2125-Jul-21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7/252021/7/252021/7/25Sunday, July 25, 2021
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友信。 中书,是谢征的官
职。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 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 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 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美文欣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7/252021/7/252021/7/252021/7/25
•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七日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 •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 4、All that you do, do with your might; things done by halves are never done right. ----R.H. Stoddard, American poet做一切事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6.17.20216.17.202110:5110:5110:51:1910:51:19 • 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Thursday, June 17, 2021June 21Thursday, June 17, 20216/17/202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一作:阳)文言知识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谢答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统编八上课文10《答谢中书书》听课笔记

统编八上课文10《答谢中书书》听课笔记一、教材分析统编八上第三单元是一个古代诗文教学单元,所选作品皆为古人歌咏山水之作,读之可以令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编者在单元导语中提示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时: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内容大意;接着,在反复诵读中,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古人笔下山川风物之美,体会古人寄寓其中的情感;最后,还要一边学习课文,一边夯实文言基础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答谢中书书》是第10课《短文二篇》中的第一篇短文(另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作者陶弘景在写给谢中书的书信中,借由对“山川之美”的吟诵赞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甘愿隐居山林的志向。
本文课后习题共五道,其中,前三道为“思考探究”题,第一题要求学生在朗读并背诵课文的基础上,从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感知两篇短文不同的美感,第二题要求学生在读懂《答谢中书书》中所写景物特点的同时,聚焦结尾的关键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思考陶弘景的言外之意,第三题让学生在细读体会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心境的同时,知人论世,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与苏轼生平、思想等方面的内容,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余下两道习题为“积累拓展”题,第四题引导学生关注《答谢中书书》中部分词句中加点字的含义,感受作者的用词之妙,第五题让学生从课文两篇短文中二选其一,将之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用白话语言的形式,表现作者笔下的山川之美,自然之趣。
二、听课笔记开课伊始,教师以“中学生有三怕”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揭示课题之后,点明”本文虽然是下学期要学的课文,但全文仅68个字”,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信心。
揭题之后,教师一边指名读题,一边带着学生解读课题。
第一名学生起立读题之后,教师依据该生朗读情况一一“答谢中书/书”,既肯定学生朗读直觉的准确,又引导学生联系旧知一一《诫子书》一一读懂题中之“书”的含义,随后,教师依据第二名学生的朗读情况一一“答/谢中书/书”,在学生猜测“谢中书”乃为人名之后,教师联系“杜甫曾任工部检校员外郎,因而世称杜工部”的文学常识,进一步了解古人以官职代人名的传统。
10、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八上)

五、巩固练习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 1、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 )。 交相辉映
“沉鳞”运用 了那种修辞 手法?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 水中潜游的鱼, 争相
坠落
夕阳快要坠落的时候,潜游在水中 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人间 的 美好世界
自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不再 欣赏, 它们 领悟 美丽景,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 这种奇丽景色了的人了。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 呢?不信,现在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 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 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 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泰山之雄峻
黄山之幽奇
答谢中书书
匡庐之韶秀
峨嵋之清凉
黄河之浑茫
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 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 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 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 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 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 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 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 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 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本文美在哪里?
文中作者描绘了山川的哪些美景?
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

《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B.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C.仆去月谢.病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邑人奇.之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参考答案:(1)A(A完备B它;其中C辞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评分:共(2分).(2)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共(2分).(3)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评分:写法(1分),作用(1分),共(2分).(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评分:理解(1分),评价(1分),共(2分).其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二】【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理解性默写:
1、在《答谢中书书》中,有一句话“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侧面表现了江水清澈透明。
2、另一句话“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夸张比喻。
3、四句话“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生命力。
4、在《答谢中书书》中,有一句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5、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XXX交横,XXX 也”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了庭院月下美景,营造出空灵幻境的美妙场景。
6、一句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了主旨,抒发了作者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复杂又旷达的情怀。
答谢中书书读后感(精选10篇)

答谢中书书读后感(精选10篇)答谢中书书读后感 1《答谢中书书》一文是被誉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
在这封信里,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山川景色,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篇短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使全文首尾呼应,中心突出。
文章第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其中“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
因“山川之美”,人人皆爱,所以“古来共谈”。
第二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白云、高山、流水三样风景,可见作者惜墨如金。
写“山”,突出“高峰入云”,表现出山的高俊,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写“水”,突出“清流见底”,给人以清明澄澈之感,山水相映,勾勒出一幅山清水秀的画面。
至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则写出了色彩配合之美,清脆的竹林、树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优美景象。
山川树林里,必有各种动物。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早晨天空中的薄雾即将消散的时候,森林里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四句由静态景物描写转入动态景物描写,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动物的活动,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为山川之美增添了灵动感与生命气息。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短文的结尾,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首尾呼应,不仅使文章的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更表达了自己像谢灵运一样,能欣赏到他人未能欣赏到的美妙,其自得之乐、自豪之感溢于言表。
全文仅以六十八个字,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山川秀美的画面,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真不愧是名传千古的佳篇。
答谢中书书读后感 2《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陕西)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第10篇《答谢中书书》课件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我既然向来推重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
4.阅读两文后,分析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 、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 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或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四时俱备.(完备 ) (2)实.是欲界之仙都( 确实、的确 ) (3)还觅.薜萝(寻找 ) (4)岂徒.语哉( 只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遂葺宇其.上
A.其.真无马邪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门人弟子填其.室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问题探究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 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四、文章中心 本文通过描画四季以及早晚的美景,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 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 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出水面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指人间 5.虚词意义及用法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结构助词,的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代词,指山川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篇答谢中书书(2019《中考说明》有)(2020重点复习)
南朝齐梁·陶弘景
中考考点梳理
一、重点词语
1. 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消沉,萎靡
2.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五色交辉.
原意:光辉,句中意:____________
3. 重点实词
(1)山川之美.[F] 美:____________
(2)古来共.[F]谈.[F] 共:____________
谈:____________
(3)五色交辉
..交辉:__________
(4)四时
..俱备四时:__________
(5)晓雾将.[F]歇将:____________
(6)猿鸟乱.[F]鸣乱:____________
(7)沉鳞.竞跃鳞:____________
(8)实.[F]是欲界之仙都实:____________
(9)自.[F]康乐以来自:____________
(10)未复有能与.其奇.[F]者与:____________
奇:____________
二、句子翻译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探究
理解概括
1. 文章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简要概括山川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2. 《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写作技巧
3.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几句的描写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4. 请从视角转换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5. 作者是怎样描写动静结合的景物的?
6. 请从语言的细微之处赏析这篇短文。
(统编教参“问题探究”改编)
主旨情感
7. 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第10篇答谢中书书
中考考点梳理
一、1. (1)消散(2)坠落
2. 辉映
3. (1)美丽(2)共同;谈论(3)交相辉映(4)四季(5)将要(6)此起彼伏(7)鱼(8)实在(9)自从(10)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奇丽景色
二、1.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坠落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4.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5.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内容探究
1. 示例:①山水相映之美(如“高峰”与“清流”)。
②色彩搭配之美(如“五色”“青林翠竹”)。
③晨昏变幻之美(如“晓雾”与“夕日”)。
④动静相衬之美(如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为静,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为动)。
2. 示例:《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3. 示例: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蓬勃的生命气息。
4. 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以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看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而后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5. 示例: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6. 示例:《答谢中书书》中的“共”与“未复”,前后呼应,形成对比。
既彰显古人的雅量深致,也感叹今人的粗陋无文,隐含自矜自得之意,犹言自己不仅能方驾康乐,直可追比古人。
文中写景部分的词语使用极为精妙。
“将”“欲”二字,赋景物以动态,而动中自然有静;“乱”“竞”极写动态,打破清晨傍晚的宁静,使得景物极具生命力。
石壁五色斑斓,着一“交”字则有目眩神迷之意;竹树青翠欲滴,用一“俱”则现终年常绿之色。
前者绚烂已极,然繁华易落;后者素朴已极,然终岁不改,自然之趣,万物之理,正在此处。
7. 示例:《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则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遗。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