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合集下载

答谢中书书教案(1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1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答谢中书书教案(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中书书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力?4、背诵短文。

德育目标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习得《答谢中书书》文章布局之巧妙。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激趣导入。

二、整体把握1.题解答:回复,答复。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1) 、教师配乐朗诵(出示相关图片),学生听读,识记生字词。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lín)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2) 、重点实词提示(投影),感知文意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答谢中书书》这篇文言文。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习文中的写景手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翻译、赏析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山川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赏析文中的写景语句,体会作者的写景技巧。

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微妙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

2、翻译法引导学生逐句翻译,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写景手法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点拨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美丽的山川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景色。

提问学生:当面对如此美景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答谢中书书》。

2、作者及作品介绍介绍作者陶弘景的生平、文学成就和思想。

简要介绍《答谢中书书》的写作背景和文体特点。

3、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翻译课文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抽查学生的翻译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5、赏析课文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山川美景的语句,并分析其写景手法。

提问:作者是如何描绘山川之美的?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组织学生讨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其寄情山水的志趣。

6、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游览过的美景,并用文字描述出来。

比较《答谢中书书》与其他描写山水的作品在写景和抒情方面的异同。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b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5分钟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

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

(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知识与技能:学习《答谢中书书》的生字词、词组、句式;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景、抒情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掌握生字词、词组和句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表达感谢之情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让学生们体验如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感谢。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答谢中书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如何表达感谢之情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表达感谢之情的。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答谢中书书》的背景、基本概念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答谢中书书》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篇古代文人书信,体现了作者与友人的深厚友谊。文章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感谢和思念之情。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3)了解作者谢灵运的背景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山水之美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理解。

3. 作者谢灵运的背景和文学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理解。

2. 欣赏古典诗词,理解诗中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的背景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答谢中书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词和句子做好标记。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理解课文内容。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重点解释难点词汇。

(2)分析诗中的意境,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

5.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诗的韵律美。

(2)教师选取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课后注释,巩固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谢灵运的其他作品。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谢灵运的《答谢中书书》与其他山水诗的区别,如王维、孟浩然的山水诗。

2. 创作练习(1)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山水诗,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答谢中书书》作为书信残篇,既无开头称呼,又无结尾落款,仅有一段写景文字和作者寥寥几语的感叹,给学生对为何无“能与其奇者”的解读留有了充足的空间。

店铺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导入(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

“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

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

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

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一)初读1. 听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

两遍。

(二)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2. 对诗中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谢灵运及其作品《答谢中书书》。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诗文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聆听音乐,想象诗中的美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深入体会诗文意境。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亮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背诵《答谢中书书》。

(2)写一篇关于诗文意境的感受。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文意境。

2. 引入相关古代文化知识,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3. 创设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内容1. 诗文翻译:解释诗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大意。

2.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识别诗中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7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7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7篇一、教材把握:二、教学目标: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1、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提问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