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答谢中书书》课文分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两篇优美的写景短文。
前者以描绘山川之美为主,后者则以月夜庭院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答谢中书书》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
作者通过对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无尽魅力。
而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细节的点缀,更使得这幅画卷生动起来,仿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
文章最后赞叹此景为“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充满哲思的短文。
作者通过描述月夜下的庭院,表达了人生无常,应珍惜当下的思考。
文中的“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等景象,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而结尾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让人深思:生活中的美好并不缺乏,只是我们常常忙于琐事,缺乏欣赏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两篇短文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中一篇山水美文,是浅易文言文。
内容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全文共68个字,以“美”字统摄全篇。
语言美。
文字精炼,毫不雕琢。
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结构美。
结构清晰,首尾呼应。
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难易适度,适合教师展开教学和学生创造性学习。
意境美。
意境某某,秀美如画,流动着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体现了作者忘情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作者善于多角度、灵活有序写景。
抓住景物的灵魂,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写出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情感美。
作品融情于景,传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兼有形象性与情感性强的特点。
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后,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语言、意境、结构、情感价值等方面都符合践行综合性性与实践性结合的语文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对象分析八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与模仿力,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转化,独立思考意识逐渐增强。
初一阶段已经学习一些浅易文言文,对文言文有粗浅的认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基本内容,能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赏析,积累文言知识,加强对文章艺术价值的理解。
鉴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差异,分析作品欣赏作品清幽的意境和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存在一定难度。
(三)教学环境分析教学设计为探究式教学,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教室,主要学习资源为《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为了激发学生赏读文言文的兴趣,教学借助多媒体以画面导入,在短时间内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变理性认识为感性认识教学。
统编八上课文10《答谢中书书》听课笔记

统编八上课文10《答谢中书书》听课笔记一、教材分析统编八上第三单元是一个古代诗文教学单元,所选作品皆为古人歌咏山水之作,读之可以令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编者在单元导语中提示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时: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内容大意;接着,在反复诵读中,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古人笔下山川风物之美,体会古人寄寓其中的情感;最后,还要一边学习课文,一边夯实文言基础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答谢中书书》是第10课《短文二篇》中的第一篇短文(另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作者陶弘景在写给谢中书的书信中,借由对“山川之美”的吟诵赞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甘愿隐居山林的志向。
本文课后习题共五道,其中,前三道为“思考探究”题,第一题要求学生在朗读并背诵课文的基础上,从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感知两篇短文不同的美感,第二题要求学生在读懂《答谢中书书》中所写景物特点的同时,聚焦结尾的关键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思考陶弘景的言外之意,第三题让学生在细读体会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心境的同时,知人论世,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与苏轼生平、思想等方面的内容,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余下两道习题为“积累拓展”题,第四题引导学生关注《答谢中书书》中部分词句中加点字的含义,感受作者的用词之妙,第五题让学生从课文两篇短文中二选其一,将之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用白话语言的形式,表现作者笔下的山川之美,自然之趣。
二、听课笔记开课伊始,教师以“中学生有三怕”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揭示课题之后,点明”本文虽然是下学期要学的课文,但全文仅68个字”,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信心。
揭题之后,教师一边指名读题,一边带着学生解读课题。
第一名学生起立读题之后,教师依据该生朗读情况一一“答谢中书/书”,既肯定学生朗读直觉的准确,又引导学生联系旧知一一《诫子书》一一读懂题中之“书”的含义,随后,教师依据第二名学生的朗读情况一一“答/谢中书/书”,在学生猜测“谢中书”乃为人名之后,教师联系“杜甫曾任工部检校员外郎,因而世称杜工部”的文学常识,进一步了解古人以官职代人名的传统。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
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山水景物表达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赏析
1. 《答谢中书书》里那优美的文字,就像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在眼前展开呀!比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哇,这不是把那高山和流水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了吗?这描写简直绝了!
2. 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这描写多生动啊!就好像那石壁就在我们眼前闪耀着五彩光芒,难道不是吗?这景色得多美呀!
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哎呀,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清晨的山林中,听到了猿猴和鸟儿欢快的叫声,太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了吧!
4. 文中说“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不就跟我们看到夕阳西下时鱼儿欢快跳跃的场景一样嘛,真是太神奇了!
5.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话真的是太贴切了呀!这景色不就是像仙境一样吗?真让人陶醉其中啊!
6.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难道在谢灵运之后真的就没人能领略到这样的奇景了吗?那也太可惜了吧!
7. 整篇文章读下来,那美妙的意境就像一阵春风吹拂着心灵,不是吗?比如“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多让人向往啊!
8. 每次读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我就忍不住想,古往今来这么多人都喜爱这山川之美,那它得有多迷人呀!
9. “林寒涧肃”这样的描写,真的是让人感受到了那种清冷和寂静,就好像自己也处在那个安静的山林里,多有意思啊!
10. 《答谢中书书》真的是一篇让人百读不厌的佳作呀!它让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妙,这是多么难得的体验啊!总之,这篇文章就是超级棒!。
《答谢中书书》文体及赏析

《答谢中书书》文体及赏析《答谢中书书》文体及赏析导语:《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
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赏析一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
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优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
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
初中语文_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一、导入课题:师: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高山大岳,千流百川。
”曾引起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你像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陶弘景走进一个美丽的世界,欣赏他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欣赏完之后,你定会觉得这江南的山水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师;请大家看题目并齐读课题并解释两个“书”的含义生:再齐读,注意节奏师:请大家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PPT)师:投放作者简介师:接下来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结果(导学案预习检测部分)生:答题,师点评二:吟美文1、初读师:既然这是陶弘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又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现在就请大家大声的朗读去品味一番古人书信的滋味吧(PPT提示朗读要求)生:自由读-----个读-----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并重新试读)------个读---齐读师:读的字准了,但似乎缺点起伏感和陶醉感,大家看这文章多以四言为主(解释四言多以两两停、骈散结合)体现了语言美(板书)展示(PPT)重点介绍最后一句,师试读,生跟读。
师:根据刚才的练习大家再把这首流动的山水诗配合大屏幕上的画面再齐读一遍。
(注意节奏、情感)2、译文师:读的有了节奏,让老师也深深陶醉其中,现在请同学们把这首68字的文章自主合作的方式试着翻译一遍。
生;自主、合作翻译课文,组员质疑、解惑、提问师:检查句子翻译(竞赛抢答的方式)继而翻译全文。
3、诵文师:我们说这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画中都有哪些景物呢?哪些句子写景?生;全文分三层(首尾呼应)师:结构美(板书)理清结构易于当堂成诵生:展示背诵三、赏美点师:全文虽短,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无一词之虚,无一字之冗。
美得短小精炼,但也绝非只美在语言、结构上,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
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呢?(PPT)“这里有之美,你看。
《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

语言风格
01
用词简练
文章用词简练,语言明快,给人 以清新自然之感。
描写细腻
02
03
意境深远
文章对山水的描绘十分细腻,从 不同角度展现出江南山水的神韵 和魅力。
文章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简练的用 词,营造出一种深远意境,使读 者感受到江南山水的独特魅力。
04
文章价值与意义
文学价值
富有情感
文章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让人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尊重和珍视 。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价值
文章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被选入中学语 文教材,成为学生必读的课文之一,具有很 高的文学价值。
生态意识
文章宣传了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 态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 代环保理念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06
总结与评价
总结文章要点
01
文章以山水之美为主题,描述 了自然风光的美妙绝伦。
02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 川、流水、云雾、动物等自然 元素。
03
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 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对文章的总体评价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文章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文章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感染力。
02
文章主题
自然之美
四季景色
文章细腻地描绘了四季不同的景色,如春天的花朵、夏天的蝉鸣 、秋天的丰收和冬天的雪景,展现了自然之美。
山水景观
作者对山水的描绘十分生动,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山的高耸入云和水的清澈见底,展示了山水景观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答谢中书书》课文分析
一、原文句子回答
1.总领全文的句子:
2.以清峻的笔触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描写高山流水的景象的句子:
3.写出了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句子:
4.流露出作者对这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的赞美之情的句子是
5. 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表达出作者清高的品质的句子:
二、自己语言概括。
1.本文所写景物有什么特征?
2.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