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_5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流畅朗读课文,体会骈文的形式之韵;2.积累、品味写景文字,走进审美之境;3.透过字表,感受魏晋名士的风骨之美。
【教学重点】品味写景文字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品析“未复”二字的复杂内涵。
【教学过程】一、读题导入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
解题:“中书”是官职名,古代常以官职来作为一个人的代称,比如我们熟悉的杜甫,因为曾任工部校检郎一职而称为杜工部。
“书”的意思,我们可以联系“诫子书”中“书”的意思,书信,答是回复意思。
带着这些理解齐读课题。
PPT: 谢中书,即谢征(公元500~536年),字玄度,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少有才名,曾任中书舍人,起草诏令,参与机密。
二、读文,感受形式之韵我们知道文言文原本没有标点句读,是后人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加上去的,现在请同学们读屏幕上的文字,前后三句的标点已标出,中间部分40字,努力读出正确的句读。
请一名同学读文章。
PPT: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这些句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都是四字句,两两对称,非常整齐,跟我们以前学过的句式长短不一的《狼》《陈太丘与友期行》等不同)这种特殊形式的文章,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做骈文。
穿插微课《关于骈文的基础知识》:关于骈文的基础知识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属于早期的骈文。
什么是骈文呢?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
骈,指两马并驾,俪,指夫妻成双,“骈俪”的名称正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主要特色:句式两两相对,讲究对仗、排比、用典和一定声律要求。
因为常用四字句、六字句,也称四六体。
骈文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骈文的发展历史: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但那个时期的文献典籍、诸子百家、民间谣谚中的骈辞俪语纯出于自然,不是作者的有意追求,到了汉代,文人创作中对形式美的追求,特别是对对偶、辞采、声韵等有了刻意讲求,发展到建安曹魏之时,骈文真正形成并渐趋成熟,于南北朝后期盛行一时。
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中一篇山水美文,是浅易文言文。
内容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全文共68个字,以“美”字统摄全篇。
语言美。
文字精炼,毫不雕琢。
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结构美。
结构清晰,首尾呼应。
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难易适度,适合教师展开教学和学生创造性学习。
意境美。
意境某某,秀美如画,流动着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体现了作者忘情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作者善于多角度、灵活有序写景。
抓住景物的灵魂,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写出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情感美。
作品融情于景,传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兼有形象性与情感性强的特点。
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后,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语言、意境、结构、情感价值等方面都符合践行综合性性与实践性结合的语文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对象分析八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与模仿力,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转化,独立思考意识逐渐增强。
初一阶段已经学习一些浅易文言文,对文言文有粗浅的认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基本内容,能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赏析,积累文言知识,加强对文章艺术价值的理解。
鉴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差异,分析作品欣赏作品清幽的意境和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存在一定难度。
(三)教学环境分析教学设计为探究式教学,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教室,主要学习资源为《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为了激发学生赏读文言文的兴趣,教学借助多媒体以画面导入,在短时间内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变理性认识为感性认识教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第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成诵。
2赏析语言,体会感情。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_18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学生能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升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工具:PPT演示稿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
今天这个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二、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
(演示)(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2、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3、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1、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
2、学生独立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
四、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1、学生带着美去寻找美。
2、带着美去升华美。
①、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文中景色之美,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五、拓展提升——表达心中之美1、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
1、拓展练习,表达心中之美。
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六、布置作业。
美与我们近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
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_1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水平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
(3)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升学生的自学水平。
(2)培养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本课重点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语设计: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景物有着特别的情绪,山水景物,以前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数情思。
多情文人与魅力山水结合的成果就是那一篇篇传颂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资料展示: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他以前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不过“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书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很多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3、课题解读:文题中的“答”是“答复”,“谢中书”是陶弘景的朋友谢徵,曾任中书鸿胪,字元度。
“书”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其作者陶弘景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
卒谥贞白先生。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多媒体课件、 乐配画朗读。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语: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师: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师: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2、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 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 难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和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的写作手法。
3. 诵读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文章,体会其中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作者的生平故事,引入《答谢中书书》这篇文章,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文章背景和作者(10 分钟)
- 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 讲解作者的生平。
3. 分析文章内容(15 分钟)
- 讲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4. 讨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的写作手法(15 分钟)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5 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5 分钟)
布置诵读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有感情地朗诵《答谢中书书》。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在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方向,以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打印版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一)一内容解读1.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文章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有高雅情怀的人总能在品味山川之美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并以此为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期望自己能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2.具体描绘,山川美景。
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以凝练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清流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改用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多彩的景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透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四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
这些句子中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认知。
3.收束全文,流露真情。
文章以赞美和感慨收束。
“实是欲界之仙都”将此地山水比作人间天堂,是最大的褒奖和赞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但遗憾的是,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
这既是对前贤的钦敬与追慕,又是在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而作者却能够继康乐之后,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自许之情、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技法总结1.结构缜密。
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构思十分精巧。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具体描写山川之美;最后点出“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首尾呼应,使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新人教版
【教材简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合作探究,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