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新技术综述

合集下载

汽车车身设计及制造工艺新技术分析

汽车车身设计及制造工艺新技术分析

汽车车身设计及制造工艺新技术分析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车身设计及制造工艺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升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汽车车身设计及制造工艺新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汽车行业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汽车车身设计新技术分析1. 轻量化设计技术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能源危机的加剧,轻量化设计技术成为汽车行业的热门话题。

轻量化设计通过采用更轻、更坚固的材料来减轻车身重量,达到降低燃油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目的。

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铝合金和镁合金等新材料的应用成为轻量化设计的主要趋势。

这些新材料具有密度低、强度高的特点,能够在保证车身安全性的前提下显著减少整车重量,提高汽车的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2. 智能化设计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设计技术也逐渐在汽车行业中得到应用。

智能化设计技术通过借助计算机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车身结构的优化设计和自动化生产。

这种技术能够提高设计效率,降低成本,同时还能够更精确地预测车身在碰撞、扭曲等情况下的变形和破坏情况,为车身设计和工艺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3. 模块化设计技术随着汽车产品线不断丰富和多样化,模块化设计技术成为一种普遍的设计趋势。

模块化设计技术能够将车身结构分割成不同的模块,并且通过标准化和通用化的设计,使得不同车型之间的共用率提高,降低制造成本。

模块化设计技术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周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

二、汽车车身制造工艺新技术分析1. 激光焊接技术传统的汽车车身焊接工艺主要采用点焊和焊锡等方式,而激光焊接技术则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精确的焊接工艺。

激光焊接技术能够快速并且精确地完成焊接工作,焊接接头的质量更加可靠,焊接变形、气泡等缺陷减少,大大提高了车身的质量和稳定性。

与传统焊接相比,激光焊接技术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工人的伤害,是一种环保型的制造工艺。

2. 涂装技术涂装工艺是汽车制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汽车外观质量和耐久性的关键。

汽车底盘电控新技术论文范文

汽车底盘电控新技术论文范文

汽车底盘电控新技术论文范文一、内容综述随着汽车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底盘电控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逐渐成为行业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汽车底盘电控新技术的最新发展、应用现状及未来趋势。

汽车底盘作为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整车的操控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传统的汽车底盘控制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汽车的需求,底盘电控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底盘电控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底盘电控系统主要包括电子控制悬挂系统、电子控制制动系统、电子控制转向系统以及车辆动力学稳定系统等。

这些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汽车的操控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电子控制悬挂系统的应用可以实时调整悬挂系统的刚度和阻尼,以适应不同的路况和驾驶模式,从而提高车辆的舒适性和操控性。

电子控制制动系统的出现使得制动更加精准、快速,同时还可以通过能量回收等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电子控制转向系统可以提供更加精准的转向感觉,提高驾驶的乐趣和安全性。

车辆动力学稳定系统可以通过电子控制技术,实时监控车辆的行驶状态,并通过调整车辆的各项参数,保证车辆在复杂路况下的稳定性。

汽车底盘电控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本文将对汽车底盘电控新技术的最新发展、应用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未来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1. 阐述汽车底盘系统的重要性。

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汽车底盘系统作为车辆的关键组成部分,承担着连接发动机与其他主要部件的重要任务,对于车辆的行驶性能、安全性能以及燃油经济性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汽车底盘系统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车辆性能评价的关键指标之一。

研究汽车底盘系统的重要性对于推动汽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汽车底盘系统中,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部件的功能性直接关乎汽车的操控性和舒适性。

悬挂系统对于车身支撑和减震作用极为重要,能够确保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转向系统则是控制车辆行驶方向的关键,其精确性和响应速度直接影响驾驶员的操控感受;制动系统则是保障行车安全的重要部分,其性能优劣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制动效果和安全性。

国外商用汽车动力系统主要新技术

国外商用汽车动力系统主要新技术

1 燃 烧技 术 . 2
( )电控 高压 喷 油 系统 1
目前 ,可进 行包 括 以 电控 方 式在 内的、多次 喷 射 的柔 性 高压 喷射 共轨 式 喷油系 统 正成 为主 流 ,预
计 其 适 用 喷 射 压 力 将 从 10 a 发 展 到 今 后 的 6 MP
2 0 a 由于促进 了喷油 的微 粒化 和 向喷雾 内导 入 0 MP 。
领域 ,实现 稀 薄低 温燃 烧 (C I, 目的是 不 需要 P C)
NO 还 原催 化 器或 大幅 度减 轻其 负担 。在 压缩行 程 中进 行 早期 喷射 ,在 较 长滞燃 期 间使稀 薄 化 的预 混 合气 压缩 着火 , 日本 、美 国和欧 洲众 多研 究机构正 在对 其进 行研 究 ,十六 烷值 的选 择很重 要 , 目前 的 泛车惰报 A tmoi fr ain uo teI om t v n o 第 9 页
过 渡 运 转 工 况 要 保 证 加 速 时 的 进 气 量 和 较 低 的 N 必须 确保 E R率 , 为补 充空气 不足 的手段 , O, G 作 可采 用 电动压 气机 和 电动 涡轮 增压 器 等措 施 。
维普资讯
技 术综 述
趋 势是偏 向选择 十六烷 值较 低 的燃 油 。
近年 ,均匀 预 混合 压缩着 火 方式 ( C )正引 HC I 起 广 泛 关注 。如 图 1 所示 ,避 开 NO 和 P 的生成 M
除提 高涡轮和 空气机 的效 率外 ,还 需降低 球轴 承 等 引起 的摩 擦 ,同时 也正 在开 展采 用钛 合金 叶 轮实 现
高效 率 高压 比、低 惯性 等 一系列 的研 究 。特 别是 在
车 的排放 法规 ,并 对在 2 1 年 前后 实施 的 目标值 00

第一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综述

第一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综述

智能网联汽车定义
• 我国在智能化的定义中分为哪五个层次?
智能化等级 等级名称
等级定义
人监控驾驶环境
控制
1(DA)
驾驶辅助
通过环境信息对方向和加减速中的一项操作提供支 援,其他驾驶操作都由人操作。
人与系统
2(PA)
部分自动驾 通过环境信息对方向和加减速中的多项操作提供支

援,其他驾驶操作都由人操作
人与系统
无服用禁止精神药品麻醉品记录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试验车辆注册登记 强制性项目检查 人机控制模式转换
数据记录 实时回传 特定区域测试 第三方机构检测验证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推出来的i-VISTA功能场景建设标准
02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趋势
国外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现状
• 1.美国自动驾驶技术发展
• 2.德国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发展现状
• 欧盟于2012年颁布法规,要求所有商用车在2013年11月之前安装AEB紧急自动刹车系统。自2014年起,在 欧盟市场销售的所有新车都必须配备AEB,没有该系统的车辆不符合E-NCAP五星级安全认证。
国外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现状
• 《维也纳道路交通公约》与《道路交通法修订案》
自动驾驶系统(“系统”)监控驾驶环境
监视 人 人
失效应对
典型工况
车道内正常行驶,高速公

路无车道干涉路段,泊车
工况。
高速公路及市区无车道干

涉路段,换道、环岛绕行、
拥堵跟车等工况。
3(CA)
有条件自动 由无人驾驶系统完成所有驾驶操作,根据系统请求, 驾驶 驾驶员需要提供适当的干预。
系统
4(HA) 5(FA)
智能网联行业背景分析

车辆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车辆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车辆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近年来,汽车行业不断发展,对于相关研究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作为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关注并了解前沿的研究动态、技术突破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梳理车辆工程领域的相关文献,以帮助读者了解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并提供参考资源。

一、车辆动力系统车辆动力系统是汽车的核心部分,包括发动机、变速器、传动轴和差速器等。

在汽车行业的发展中,提高动力系统的效率和减少排放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献中涉及的研究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发动机燃烧过程优化、混合动力系统的设计与控制、新型变速器的研发等。

二、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要包括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的设计与优化、车载通信系统的研究、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等。

这些研究在提高汽车的安全性、降低事故风险、提升驾驶舒适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能源汽车技术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技术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

文献综述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充电与储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等。

这些研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车辆安全与 pass:通过减伤技术车辆安全一直是汽车工程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相关文献综述主要涉及车辆碰撞安全的 pass:防护设计、 pass:改善车辆结构强度、车辆安全 pass:气囊技术、主动安全系统等。

这些研究在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降低事故损失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车辆 aerodynamics:空气动力学与降低 aerodynamics:气动阻力的研究车辆 aerodynamics:空气动力学在改善车辆性能和降低 aerodynamics:气动阻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献综述的内容主要包括车辆aerodynamics: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的方法、减少 aerodynamics:气动阻力的新技术、车辆 aerodynamics:空气动力学模拟与测试等。

盘点汽车底盘五大新技术介绍及应用

盘点汽车底盘五大新技术介绍及应用

盘点汽车底盘五大新技术介绍及应用一、 ESP(ESC、VSC)电子稳定控制系统技术介绍:ESP的英文全称是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 ram,中文意思是“电子稳定控制系统”。

也可称作ESC或VSC。

ESP主要是在紧急情况下对车辆的行驶状态进行主动干预,它整合了ABS和TCS的功能,并且增加横摆扭矩控制——防侧滑功能,可以防止车辆在高速行驶转弯或制动过程中失控。

如图1左侧所视,车辆前轮侧滑,车辆出现转向不足。

此时,VSC系统通过制动器对内后轮施加一定的制动力,由此产生一个逆时针的力矩,改进车辆转向能力。

如图1右侧所视,车辆后轮侧滑,出现车辆甩尾和过度现象。

此时,VSC系统通过制动器对外前轮施加一定的制动力,由此产生一个顺时针的力矩,保证车辆的稳定性。

ESP系统主要在大侧向加速度、大侧偏角的极限工况下工作。

它利用控制左右两侧车轮制动力或驱动力之差产生的横摆力矩来防止出现难以控制的侧滑现象,保证车辆的路径跟踪能力,提高了车辆在高速行使时的安全性。

研究估计ESP降低了30%-50%的轿车单车致命事故和50%-70%的SUV单车致命事故。

技术应用情况:2008年全球的VSC装配率达到33%当今在欧洲和美国,每两辆新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就有一辆装配了ESP。

美国和欧洲的立法者最近都做出决定,要求强制装配ESP。

2011年9月起,美国所有4.5吨以下车辆都必须装配ESP。

2014年11月起,欧洲所有乘用车和轻、中、重型车辆都要求装配ESP。

在2008年,我国只有约11%的新车装配了ESP。

随着今年国内车市新车型的不断推出,目前我国20万元以上新车配备ESP的比率大幅提高,像别克新君越[综述图片论坛]、新天籁[综述图片论坛]、雅阁[综述图片论坛]八代等都装配了ESP。

相信随着我国车市的进一步发展,电子稳定控制系统一定会如同当今的ABS一样,成为我国汽车的一个标准安全配置。

二、 TCS 牵引力控制系统技术介绍:TCS的英文全称是 Traction Control System,中文意思是“牵引力控制系统”。

汽车新技术论文

汽车新技术论文

汽车新技术论文汽车技术在百年发展过程中经历多次变革。

小编整理了汽车新技术论文,欢迎阅读!汽车新技术论文篇一电动汽车技术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已迈进汽车社会。

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导致环境严重污染、交通堵塞等严重问题,因此,为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倡导并鼓励研发、使用环保节能的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

关键词电动汽车动力能源燃料电池前言在污染日益严重、能源日益缺乏的今天,电动汽车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可以形象地把它称为21世纪的交通工具、明日之星。

电动汽车是一种高新技术产品,它集光、电、机、化等各学科领域中的最新技术于一体,是汽车、电力拖到、功率电子、智能控制、化学电源、计算机、新能源、新材料等工程技术中最新成果的集成物。

从外形上看,电动汽车于常见的汽车并没有什么区别,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来自蓄电池。

汽车行驶时,蓄电池电流通过控制器输入到电机中,电机输出扭矩,经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主减速器、差速器、半轴等驱动车轮转动。

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不排出任何污染物,噪声也很小,而且不仅不消耗汽油、柴油等石油产品,还可应用多种能源,具有结构简单、使用维修保养方便的特点,是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

1. 电动汽车定义电动汽车是指全部或部分用电能驱动电动机作为动力系统的汽车。

驱动电动汽车的电力常见的有各种蓄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2.电动汽车分类电动汽车的种类:纯电动汽车(BEV)、混合动力汽车(HEV)、燃料电池汽车(FCEV)。

2.1纯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BEV):由电动机驱动的汽车。

电动机的驱动电能来源于车载可充电蓄电池或其他能量储存装置。

大部分车辆直接采用电机驱动,有一部分车辆把电动机装在发动机舱内,也有一部分直接以车轮作为四台电动机的转子,其难点在于电力储存技术。

2.2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指能够至少从下述两类车载储存的能量中获得动力的汽车。

既可消耗的燃料;也可再充电能/能量储存装置。

现代车辆动力新技术发展综述

现代车辆动力新技术发展综述
维普资讯
第 3期
20 0 8年 6 月
内 燃 机
I e n lCo b to gie ntr a m usin En n s
No.3
J n 2 0 u.0 8
现代车辆动力新技术发展综述
周 蓉 , 荣光 梁 ( 南理 工大学 汽车 工程 学 院 , 华 J 广 州 50 4 ) 东 1 6 0
文章 编 号 :0 0 6 9 ( 0 8 0 - 0 3 0 1 0 — 4 4 2 0 )3 0 0 - 3
An O v r i w n M o r hil we e Te hn l g e ve o de n Ve c e Po r N w c o o y
ZHO U Ro g, J NG ng u n n IA Ro —g a g
汽车 诞 生一 个 多世 纪 以来 ,人 们 就从 未停 止 过
( 醇 ) 二 甲醚 ( ME) 生 物 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已 在 深 入 研 究 和 甲 、 D 和
对 汽 4 动 力经济 等 各种性 能 的 探索 改进 。特 别是 现 三 代 车辆 ,伴 随能源 的 日益 短 缺 和 电子计 算 机技 术 的
摘要 : 论述 小 代 乍辆 动 力新 技 术 的发 展情 况 , 要介 绍 了 现代 车 辆动 力 的新 能 源 技术 和 汽 车发 动机 的节 能环 保 新技 术 。 主 关键 词 : 代 1 辆 ; 能 源 技 术 ; 保 节 能 新 环
中图 分 类 号 : K4 T 0
文献 标 识 码 : A
的 主 要 消 耗 者 ,也 是 大 气 特 别 是 城 市 大 气 污 染 的 主
过 高 时 , 易 发 生 胶 结 、 碳 的 问 题 ; 气 沸 点 低 容 积 氢 ( 2 3o ) 贮 存 和运 输 性 能差 , 一 5 c , 制取 困难 , 成本 过 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均质燃烧模式还可细 分为: 均质稀燃模式 均质燃烧模式。
12-15 15-25 25-50
分层燃烧(Stratified Mode)
应用在中低转速及负荷情况下。 喷油时间在上止点前60°CA至上止点
前45°CA (随转速升高提前), 如果小于这个范围,混合气点燃 困难,过大则趋于均质状态。
均质燃烧
位置控制
电子控制分配泵喷射系统(捷达SDI)
时间控制
电子控制泵喷嘴和单体泵系统 (Bora 1.9L TDI 74kW/4000rpm Audi A6 2.5L 5.2L/hkm)
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压力控制
电子控制共轨系统(Common Rail)
油耗降低3%,排放减少15~20%,动力增加5~7%, 噪声减小3dB(A)。
主要控制功能和辅助控制功能,控制内容涉及8 个方面。
主要控制功能包括 点火控制 点火提前角、 初级电路导通角
燃油喷射控制 喷油压力 喷油定时 喷油量 (喷油规律)
辅助控制功能
(1)怠速控制
怠速转速(ISC)。
(2)排放控制
EGR、EVAP(FECS)。
(3)配气与增压控制
进气谐振增压(IACS)、可变配气正时(VVT)、 废气涡轮增压(TUR)。
均质燃烧模式(Homogeneous Mode):主要应用 在高负荷条件下,用来提供大功率。该模式中,燃油 在进气冲程早期喷入发动机,给予燃油与空气充分 的混合时间,形成均一较浓的可燃混合气。喷油压力 适当降低防止冲刷气缸壁。
B. 柴油机
1)由传统的机械控制向电控方向发展; 2)随着排放、降噪要求越来越严格,电控层次不 断提高:位置控制、时间控制、时间-压力控制 (CR)。
分层燃烧 如果空燃比达到25:1以上,按照常 规是无法点燃的,因此必须采用由浓至稀的分 层燃烧方式。通过缸内空气的运动在火花塞周 围形成A/F 12:1左右易于点火的浓混合气,外 层逐渐稀薄。保证在顺利点火的情况下尽可能 的实现稀薄燃烧 。
燃烧模式
GDI/FSI发动机有至 少两种燃烧模式: 分层燃烧 均质燃烧。
10
5
10
15
喷射压力( MPa )
压缩比及喷射压力变化
MPI
ε εp
4G93(三菱)
10.5
3S-F(丰田)
9.5
VQ30(日产) 10
LUPO1.4 (大众) 10.5
GDI/FSI
12 5 MPa 10 (8-13)MPa 11 (3-7) MPa 11.5 (3-10) MPa
GDI关键技术
一、动力源
“节能、环保”要求,由单一的内燃机动力 源向 “动力源三国”转变;
内燃机暂时统治,EV无限光明。
内燃机 ICEV
混合动力 HV
电动机 EV
1.内燃机
“高速、节能、环保”要求内燃机向高转速、高 压缩比、高喷油压力、缸内直喷方向发展。
(三高一直)
A. 汽油机
1)控制内容越来越多
为了提高发动机的综合性能,从1967年开始, 汽车上开始采用发动机控制系统。汽油机控制系统 的功能包括:
GDI关键技术
高压缩比 普通发动机混合气浓度较大,如果ε过 高就容易爆震。稀薄燃烧可使ε由9-11提高到10-12。
Octane
GDI关键技术
高喷射压力 由0.3 MPa提高到5 MPa以上,燃 油颗粒直径由100-150 μm变为15-30 μm改善雾 化效果。
20
油粒
直径 15 (μm)
高效机理
在中小负荷时,GDI不需要节气门来调节负 荷,从而减小了泵气损失、提高了容积效率, 同时减少了气缸壁散热损失,改善了燃油经 济性。
环保机理
MPI将燃油喷在各缸进气阀的背面,在冷起动时, 由于蒸发并不完全,实际喷入的燃油量远远超过理 论值,以致在启动的前4-10个循环中会明显出现失 火现象,导致HC 、CO的排放显著增加。而GDI直 喷缸内,在第2个工作循环时即可正常运转,减少 CO、HC排放量。
化油器和单点喷射SPI(TBI)基本淘汰; 多点 进气管喷射MPI是主流;汽油缸内直喷GDI/FSI增 多。
GDI优势
提高热效率(经济性、动力性) 减少CO、HC、NOx排放量。
怠速油耗降低40% 城市工况降35%
进气效率提 高使功率和扭矩 提高10%
Power (kW)
Torque (Nm)
(Crown 采用V6 3L发动机、THS-H,147kW+3kW,IMG电 动/发电机;
Accord采用V6 1.3L可停气缸数i-VTEC, 70kW+12kW ,薄 型IMA电动/发电机)
弱混合:电机起动发动机,辅助爬坡; “双电动、 双发电”四模式,油耗降低不小于7%(ISG装在离 合器变速器间,又称“直联式”)。
(4)稀薄燃烧控制
汽油缸内直喷GDI、分层燃烧FSI。
(5)故障自诊断
OBD。
(6)其他控制
安全保险功能等。
自适应巡航定速系统
巡航定速装置
自适应巡航定速系统
达到驾驶员设置 的希望车速。
正前方无 行驶车辆
达到驾驶员设置 的希望车速。
正前方有 行驶车辆
将实现由驾驶员 设置的希望车距 (有时间差)。
2)供油方式根本改变
汽车新技术综述
汽车新技术发展的必然性
随着人们对汽车“高效、安全、节能、 环保、舒适、可靠”等方面要求的提高,和 材料、工艺、自动控制等方面技术的进步, 汽车工业获得飞速发展。汽车动力源、底盘、 车身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性能显 著提高。
主要内容:
动力源 传动系 转向系 制动系和辅助安全系统 悬架和车身电器 车载网络
Peng 0.93Pmax
(大众Touran采用4缸 1.78L i-VTEC发动机,110kW+20kW, ISG电动/发电机;
Civic采用4缸 1.3L i-VTEC发动机, 70kW+(10-15)kW薄 型IMA电动/发电机)
中混合:电机使汽车起步、低速巡航、加速爬坡; “三电动、双发电”五模式;油耗降低不小于20%。
高压多喷是核心
2. 混合动力(Hybrid Vehicle)
比传统内燃机“节能、环保”、比纯电动汽车 “充电快、续驶长”的综合优势,使混合动力车 需求增加,过渡期延长。
油电混合动力分类
按电机作用、发动机功率与总输出功率关系分四类:
微混合:电机起动发动机、为蓄电池充电;实现快速 “停车-起动”、避免发动机怠速运转P。eng Pma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