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镇原县北石窟寺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合集下载

甘肃镇原县

甘肃镇原县

镇原县简介镇原县隶属甘肃省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南部。

镇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陕甘宁革命老区重要组成部分、六盘山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东临庆城县、西峰区,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南界平凉市泾川县、崆峒区,北靠庆阳市环县。

镇原县的地质属于关山至六盘山褶皱带以东鄂尔多斯台区,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镇原县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0年11月2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镇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镇原县下辖13镇、6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镇原县常住人口361206人。

2020年,镇原县生产总值累计完成79.01亿元,同比增长2.2%。

镇原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

其中,历史文化遗迹包括镇原县博物馆、南关清真寺、太平堡遗址等。

这些地方承载着镇原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见证了该地区的历史变迁。

在自然景观方面,镇原县拥有许多美丽的景点,如五峰山、天恩寺、黑河水库等。

这些地方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镇原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镇原县还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美食。

这里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如剪纸、刺绣、社火等,展现了镇原人民的独特才艺和创造力。

同时,镇原美食也备受赞誉,如手抓羊肉、糖油饼、镇原浆水面等,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镇原县的独特魅力。

总之,镇原县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地区,这里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镇原县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甘肃省镇原县北石窟寺旅游资源开发初探(1)

甘肃省镇原县北石窟寺旅游资源开发初探(1)

甘肃省镇原县北石窟寺旅游资源开发初探甘肃省镇原县北石窟寺是一处古老的佛教文化遗产,被誉为“甘肃石窟艺术的缩影”,位于镇原县北部的狮子山东麓,距离县城约15公里。

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了近1500年的历史风雨。

北石窟寺的最大亮点就是窟内的佛像和壁画。

现存有石窟38个,分北石窟、南石窟、顶部石窟、麓部石窟和外部石窟五个部分,其中北石窟和南石窟是石窟寺的主体部分。

北石窟是北魏时期的作品,现存36个窟和5000余尊佛像。

南石窟是隋唐时期的作品,现存2个窟和1000多个佛像。

在这些石窟中,保存着丰富多彩的佛像和壁画,其中尤以壁画精美,题材繁多,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在北石窟寺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主馆内的弥勒佛像。

这尊佛像高约12米,创造了石窟寺中最高佛像的纪录。

弥勒佛像坐在宝座上,手持如来印,表情严肃庄重,神态威严。

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壁画则是北石窟13号窟“佛陀二十五菩萨会”。

这幅壁画描绘了佛陀入世讲法的场景,是中国北方佛教壁画中的杰作。

此外,北石窟寺的壁画中还有《金刚经画像》、《壹蔡菩萨故事图》、《普贤菩萨画像》等众多经典之作。

除了佛像和壁画外,北石窟寺还有许多其它的值得游客探访的景点,如毗卢半山宫、梁皇墓、披露山古墓等。

毗卢半山宫是一处古代道观遗址,坐落于狮子山半山腰处,离北石窟寺不远。

梁皇墓是唐代晋州(今河北井陉)十一世梁氏当地名流所建的墓穴,现已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披露山古墓则是一处唐代贵族墓群,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大量有关唐代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重要材料。

作为一个拥有如此丰富文化资源的旅游景区,北石窟寺的旅游资源开发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

目前,北石窟寺的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旅游接待和景区维护管理两个方面。

景区内设有导游、讲解员等服务人员,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石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加游客对石窟寺的认知和兴趣。

除了传统的旅游服务,北石窟寺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来丰富景区内的旅游资源。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探析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探析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探析庆阳北石窟寺是位于中国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的一座古代佛教石窟寺庙。

该寺庙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北魏、隋、唐等多个朝代的扩建和修复,于今仍然保存完好。

庆阳北石窟寺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特色而著名,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一、壁画艺术庆阳北石窟寺以其精美的壁画艺术而闻名于世。

寺内的石壁上绘有大量的壁画,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独特美观。

这些壁画以佛教故事、佛陀造像和菩萨形象为主题,展现了佛教文化的精髓和主题。

其中最著名的壁画是《八角普贤菩萨》和《莲花生大士》。

这些壁画以其细腻的线条、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表情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壁画艺术的瑰宝之一。

二、石雕艺术庆阳北石窟寺还以其精美的石雕艺术而著称。

寺内的石窟壁上雕刻有大量的佛陀造像和菩萨形象,造型逼真,工艺精湛。

这些石雕作品以其细致的雕刻和精巧的雕纹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之一。

这些石雕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上的价值,还具有佛教宗教意义,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宝藏。

三、建筑艺术庆阳北石窟寺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而闻名。

寺内的建筑宏大而庄重,结构精美,建造工艺高超。

寺内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大殿、塔和僧房等,每一座建筑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建造,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风采。

尤其是塔的造型独特,高大而雄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典范之一。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是其承载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和艺术的重要遗产。

这些艺术特色不仅具有文化和艺术价值,还具有宗教和历史意义,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资源。

通过对庆阳北石窟寺文化艺术特色的探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佛教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提高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甘肃镇原县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综述

甘肃镇原县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综述

甘肃镇原县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综述王博文(镇原县博物馆,甘肃镇原744500)[摘要]甘肃省镇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泾河流域,是甘肃最早发现人类活动遗迹的地方之一。

镇原县旧石器时代遗存分为中期和晚期两个阶段,其中姜家湾遗址点和寺沟口遗址点是目前甘肃境内发现唯一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存。

镇原县境内旧石器时代遗存需要更多的考古发掘及深入研究。

[关键词]甘肃镇原县;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图分类号]K878s[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5)06-0019-03甘肃镇原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西部,六盘山东麓,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

境内主要有蒲河、交口河、茹河和洪河,均属泾河流域。

这里是更新世黄土堆积最厚的地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形。

由于长期的地形剥蚀,形成纵横交错的河谷,河谷两旁黄土堆积成台地。

从地质学看,这里的新生代地层发育良好,是古动物活动和人类居住生存的理想场所,因此各种动物化石和原始文化遗存埋藏丰富。

镇原县是我国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存最早的地区之一,受到考古界的高度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物考古、地质勘探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先后发现四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点,填补了甘肃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的空白。

近年文物普查时又在蒲河流域的马头坡等地点采集到了许多动物化石及石制品,为研究陇东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及甘肃旧石器时代考古事业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存(一)太平镇姜家湾遗址点该遗址点位于镇原县东北40公里的太平镇大塬行政村姜家湾自然村向东2000米处巴家嘴水库(蒲河)西岸(东经107°29′45.6",北纬35°42′47.3",海拔1104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5年,庆阳北石窟寺文物保管所在此采集到一批打制石器和其他遗物。

197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甘肃省博物馆组成考古调查组,对姜家湾遗址点进行重点调查,获得较大的收获。

其中,石制品39件,包括石核10件、石片4件、刮削器17件、砍斫器3件、石球1件、有敲砸痕迹的石块4件。

石窟寺保护状况专项调查报告

石窟寺保护状况专项调查报告

石窟寺保护状况专项调查报告简介:石窟寺作为我国古代艺术和宗教文化的重要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石窟寺的保护状况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评估石窟寺的保护状况,本调查报告对多个地区的石窟寺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分析了现有问题和存在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一、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查选择了河南、甘肃和山西等地的著名石窟寺进行考察。

采用了实地调查、文献研究以及专家访谈等综合方法,全面了解了石窟寺的现状和保护措施。

二、石窟寺现状1.艺术价值:石窟寺内的壁画、佛像等艺术品散发着浓厚的古代艺术气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文化内涵:石窟寺是佛教传播和宣扬的重要场所,具有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对研究古代宗教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3.维护管理:由于石窟寺分布广泛且规模庞大,维护管理工作面临较大困难。

一些石窟寺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管理,但也有一些石窟寺面临着破坏和损毁的风险。

三、问题与挑战1.人为破坏:由于一些石窟寺地理位置偏远,保护条件差,容易遭受人为破坏,如盗窃和涂鸦等。

2.自然风化: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石窟寺的壁画和佛像会受到自然风化和腐蚀,损失很大。

3.资金困难:石窟寺的保护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由于多个因素,资金困难成为制约石窟寺保护的重要问题之一。

4.旅游开发:一些地方政府将石窟寺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过度开发会引起对石窟寺的进一步破坏。

四、建议与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石窟寺保护的意识,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保护工作。

2.加大保护投入: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石窟寺保护的投入力度,争取更多的经费用于保护工作。

3.改善管理机制:建立石窟寺保护的管理机制和法规,加强对石窟寺的监督和保护工作。

4.合理开发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石窟寺的旅游资源,实现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

五、结论石窟寺作为我国古代艺术和宗教文化的重要遗产,目前的保护状况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探析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探析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探析庆阳北石窟寺位于甘肃庆阳市西峰区薛峰镇北石窟村,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窟寺庙,素有“洛阳之洞窟,甘肃之摩崖”之称。

庆阳北石窟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艺术特色,下面将对其进行探析。

一、艺术特色之彩绘壁画庆阳北石窟寺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其丰富、精美的彩绘壁画。

在寺庙的石窟壁上,有大量的佛像、菩萨像、天王像等,被精细地绘制在石壁上。

这些彩绘壁画的画面布局合理,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

在这些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精湛的绘画技法,展示了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

二、艺术特色之造像艺术庆阳北石窟寺的石窟中有大量的佛像和菩萨像,这些雕塑作品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佛像和菩萨像的造型根据佛教的教义和宗旨进行创作,表达了虔诚的信仰和崇拜之情。

这些造像艺术作品在表现佛像的形态和姿势时,注重表现佛教教义和内涵,力求将佛陀的智慧、慈悲和解脱的境界通过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三、艺术特色之书法石刻庆阳北石窟寺还保存有大量的书法石刻作品,这些石刻作品以佛经、经文等书法艺术为主题,具有高度的艺术观赏性和研究价值。

这些书法石刻作品字体工整,笔画有力,结构匀称,展示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些石刻作品反映了佛教信仰与文化传承的独特印记,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厚重历史和深刻内涵。

庆阳北石窟寺的雕塑艺术作品以石雕为主,表现了佛教教义和宇宙观念。

这些雕塑作品造型优美、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雕塑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文化对雕塑艺术的推动和影响,也能感受到艺术家对佛教信仰的深入研究和内心追求。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史及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

庆阳北石窟寺融合了佛教艺术、彩绘壁画、造像艺术、书法石刻和雕塑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风貌和创造力。

甘肃·庆阳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区项目简介_20160106_161056

甘肃·庆阳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区项目简介_20160106_161056
甘肃·庆阳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区项目简介 字体【大 中 小 】 【发布日期:2015-04-08】 【来源:镇原县旅游局】 【作者:镇原县旅游局】 【 关 闭 】 一、项目概况 甘肃·庆阳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区,位于镇原县太平镇柳咀村,蒲河、茹河交汇的三角区域,邻近青兰高速和庆镇二级公路,距庆阳市区仅15公里。旅游区面积约8平方公里,其中镇原境内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 该旅游区与省级文保单位北石窟寺仅一河之隔,东南毗邻“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南毗邻“兰州-西宁经济区”,西邻“大银川经济圈”,东北毗邻“晋陕蒙宁国家能源保障特别经济区”,区位优势非常明显。这一地域文明久远,遗存壮观,佛教艺术灿烂,民俗文化独特,地理位置优越,是陇东早期人类生息繁衍、交流交融的中枢和丝绸之路在陇东的一个重要节点,区内有一寺、一城、两河、三塬、四山、五道、六大文化、九大遗址、九处古建、十里砂岩洞穴等优势旅游资源,是庆阳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份量最重的地方。随着“一带一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该区域资源优势和巨大潜力日益凸显。 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区项目是由庆阳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镇原县委、县政府为实施主体打造开发的重点项目。项目包括北石窟滑雪场、陇东生态庭院、北石窟驿风情水街等14项重点建设内容。项目计划总投资54165万元,近期计划投资3244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投入,重点项目建设主要采取争取国家资金、招商引资、民间融资及TOT和BOT模式等投资方式完成。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年收入将超过千万元,2026年前后可收回全部投资。 目前,镇原县委、县政府已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了土地整理、道路硬化、电力通讯和绿化、供排水等基础配套工程,建成了中盛孵化基地1处,休闲垂钓鱼塘8座,基础条件得到了改善和提升。在与国内多家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座谈论证的基础上,委托陕西师大旅游规划

北石窟寺窟前木构建筑探索

北石窟寺窟前木构建筑探索

北石窟寺窟前木构建筑探索[摘要]北石窟寺的崖面上遗留有许多凹槽、柱眼和凿孔,这些凿痕大小不一,零乱地散布于窟龛之间,是历史上修建窟前木构建筑所留痕迹。

本文根据这些遗迹对窟前建筑作简略探讨。

[关键词]北石窟寺;木构建筑;窟前建筑[中图分类号]K87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8-0039-05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25公里覆钟山下,蒲、茹二河交汇之东岸二级阶地上。

始创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数朝增修和扩建,现存大小窟龛308个,石雕造像2429尊,壁画70平方米,石碑8通,阴刻和墨书题记150余方。

1988年,北石窟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石窟寺的崖面上至今保留着许多凿孔,这些凿孔大小不一,零乱地散布于窟龛之间。

长久以来,由于地质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覆钟山岩体发生变化,形成纵横裂隙,将山体分割成若干块,2004~2005年实施了岩体锚索加固工程,山体表面上新增了钢筋水泥混合结构,也增添了新的痕迹。

北石窟寺自北魏创建,经过历朝历代僧人们的营造扩建,不断扩大,形成了一处规模较大的石窟群,并以165窟为中心,向南北两边展开,在岩体崖面上依地势随处开龛造像。

按照保存下来遗迹推断,唐代以后寺院扩建成南、北两院,南区狭窄处用墙隔开。

窟院北区崖面窟龛分为二层,南区则分为三层,二层窟外建造前殿和廊檐等木构建筑。

“清同治七年(1868),据1999年出版的《北石窟寺》记载:西北回汉民族矛盾激化,宁夏回民起义,战火延及董志塬,北石窟寺院建筑惨遭焚毁,佛事活动随之中断。

”可见,原有的窟前木构建筑在这次战乱中被焚之一炬,崖面上仅留痕迹。

民国九年(1920)12月16日,宁夏海原发生8.6级强烈地震,波及陇东地区,董志塬震感强烈,按当时的描述:“树木两向交倾拍打地面,池溪之水簸扬而出,行人仰俯于道不由自主。

”北石窟寺覆钟山崖体滑坡,岩石塌落堆积寺院,山上滚落下来的石块,砸坏了崖体上的窟龛,窟院北区唐代的262窟、263窟、264窟、265窟及南区1窟至23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量砂石掩埋了下层窟龛,可见当时地震对北石窟寺破坏之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镇原县北石窟寺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甘肃省镇原县北石窟寺位于镇原县北部,距离兰州市约200公里,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刹,也是一处具有较高旅
游价值的景点。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该寺庙的旅游资
源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本文将从该寺庙的历史沿革、自然条件、
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对该寺庙的旅游价值进行初步探讨。

一、历史沿革
北石窟寺创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据考证,该寺曾是佛教宗派之一的天台宗的重要道场。

该寺的建造与北魏孝
文帝等皇帝的支持和皇太后的资助有关。

在唐、宋、元、明、清等
时期,该寺还多次进行修建和重建。

至今,该寺已成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和宗教活动场所。

二、自然条件
该寺庙地处武陵山区,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水质纯净。

周边
山峰环绕,形成了壮丽的山水风光。

此外,周边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如克斯焉河、千佛峪、黑龙潭等,都是游客们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三、文化特色
北石窟寺建筑群保存完好,包括大殿、观音堂、罗汉堂等,殿
宇内有众多的佛像和文物。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尊高达17.14米
的丈八金刚像,是中国北方保存最完整、最壮观的金刚像之一,也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此外,该寺内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如唐代的流金宝匣、明代的玉生花盘、清代的云龙宝函等,都是珍
贵的文化遗产。

四、旅游资源开发
北石窟寺已经被列为国家AAAA级景区,此外还被评为“河南省
旅游名胜区”、“宗教文化遗产保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

近年
来,该寺庙的旅游资源开发也开始逐渐展开,除了团队游和自由游,还开发了特色旅游产品,如佛教文化体验、野趣横生-徒步登山、文
化古道骑行等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游玩。

综上所述,北石窟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刹,
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其自然条件、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开发都十
分优越。

未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北石窟寺的旅游业也将会
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