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外营养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新生儿肠外营养诊疗指南

新生儿肠外营养诊疗指南

新生儿肠外营养诊疗指南肠外营养是指当新生儿不能耐受经肠道喂养时,完全由静脉供给热量、液体、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来满足机体代谢及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支持方式。

【适应症】各种原因造成较长时间不能经胃肠喂养者;极低体重儿喂养困难,NEC,消化道畸形手术前后,顽固性腹泻,频繁呼吸困难等;由于早产儿胃肠道的不成熟或疾病的影响,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无法经口摄入足够的营养素,需要肠外营养的支持。

【禁忌症】严重感染如败血症,NEC等抗生素治疗病情稳定前;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循环衰竭纠正前;慎用减少剂量;肝肾功能不全,尿素氮>12.9mmol/L;严重缺氧,血小板严重减少者。

【方法】1. 输注原则:严格无菌操作、液量由少→多、浓度:淡→浓2. 品种:单独静脉通道、持续(16~18 h)均匀,勿>24h。

3. 输入方式:全合一制剂输液泵静脉输入。

4. 输入途径:PICC周围静脉5. 具体剂量(1)出生后2小时内开始给予氨基酸起始剂量1.5 g/kg/d,增加1 g/kg/d,并逐步增加到最大3.8-4.0 g/kg/d(2)生后24小时内给予脂肪乳剂 1.0 g/kg/d增加0.5 g/kg/d,并逐步增加到3-4g/kg/d(3)葡萄糖起始剂量为4 mg/kg/min ,血糖正常情况下每天增加1-2 mg/kg/min,足月儿15-18 g/kg/d(<12.5mg/kg/min) ,早产儿12-16 g/kg/d(<11mg/kg/min)在肠内喂养量超过总摄入量90%前,不要停止PN(4)早产儿能量、蛋白质需求表1-9 能量需求生后第1天kcal/ kg/d 过渡期kcal/kg/d生长期kcal/kg/dELBW<1000g肠外营养肠内营养40 – 50 75 – 8590 – 100105 – 115130 - 150VLBW<1500g肠外营养肠内营养40 – 50 60 -7075 - 9090 – 100110 -130表1-10 蛋白质需求不需追赶生长需追赶生长26-30 wks GA 3.8-4.2 g/kg/dPER: 3.3g:100 kcal 4.4 g/kg/d PER: 3.4g:100kcal30-36 wks GA 3.4-3.6 g/kg/dPER: 2.8g:100 kcal 3.8-4.2 g/kg/d PER: 3.3g:100kcal36-40 wks GA 2.8-3.2 g/kg/dPER: 2.4-2.6g:100kcal 3.0-3.4 g/kg/d PER: 2.6-2.8g:100 kcal【监测】1.一般监测:面色活动反应2. 血生化监测开始阶段:电解质、血气分析、血糖、胆红素,血常规,1次/日(过渡2次/周)肝、肾功,1~2次/周,稳定阶段:1次/周:时间较长:血脂、微量元素、凝血时间【注意事项】1. 脂肪乳剂须24小时内均匀输注2. 有明显呼吸系统症状的患儿,脂肪供给从0.5 g/kg/d 开始,每天增加0.5 g/kg/d,<3 g/kg/d3. 在败血症急性期时和血小板减少时,<2g/kg/d4. 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时,脂肪必需<1 g/kg/d5. 监测血甘油三酯水平,并调整静脉脂肪剂量,维持血甘油三酯<200 mg/dl,高脂血症时减量或暂时停用,6. 对ELBW、患脓毒血症、或氧化能力严重受损的患儿应密切监测,并降低脂肪的剂量为0.5-1.0 g/kg/d【并发症】技术性:组织损伤、栓塞、血栓形成。

2020年NICE《新生儿肠外营养》指南解读及国内外指南对比与推荐

2020年NICE《新生儿肠外营养》指南解读及国内外指南对比与推荐

2020年NICE《新生儿肠外营养》指南解读及国内外指南对比与推荐【摘要】2020年2月,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发表了新生儿肠外营养最新指南,对新生儿肠外营养的适应证、开始及停止时机、营养物质的标准化配比及监测等方面提出了可操作的临床推荐意见。

本文通过解读该指南,并与国内相关指南进行对比,为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对新生儿进行肠外营养时提供参考。

肠外营养广泛应用于新生儿领域,新生儿营养不足会对其健康和生长发育造成短期和长期影响。

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于2020年2月在现有证据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生儿肠外营养》指南[1](以下简称NICE指南),为新生儿肠外营养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指导和建议,其中部分推荐意见因缺乏循证证据,由NICE 相关领域的专家讨论得出共识。

本文就该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同时与2013版《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以下简称国内指南)进行对比,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新生儿肠外营养适应症及时机(一)适应证推荐意见:(1)胎龄<31周早产儿;(2)胎龄≥31周早产儿生后72 h内不能达到足够的肠内喂养;(3)早产儿或足月儿因先天性消化道疾病、严重感染(败血症)等不能达到足够的肠内喂养;(4)早产儿肠内喂养停止且48 h内不能恢复,或已停止肠内营养超过24 h且在24 h内不能恢复肠内营养;(5)足月儿肠内喂养停止且72 h内不能恢复,或已停止肠内营养超过48 h且在48 h内不能恢复肠内营养。

推荐说明:目前认为,胎龄<31周早产儿生后无肠外营养支持存在显著短期及长期营养缺乏的风险。

胎龄≥31周早产儿出现远期神经发育问题的风险较高,较好的早期营养可以降低这种风险。

国内外对比与推荐:国内指南提出早产儿应进行肠外营养,而NICE指南对早产儿胎龄进行了详细划分,并对足月儿肠外营养指征进行了推荐,更便于临床参考。

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肠外营养支持政策

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肠外营养支持政策

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肠外营养支持政策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肠道疾病,严重的病例需要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而该疾病的肠外营养支持政策是研究的重点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其相关政策内容。

一、肠外营养支持政策出台背景NEC是婴儿出生后第一周或第二周出现的一种疾病,通常发生在早产儿身上。

其病因尚不明确,治疗方式也相对复杂,患儿往往需要中断肠内营养,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在ICU进行治疗。

然而,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液体呈现微生物污染的问题也得到了重视。

因此,政策制定者和科学家开始关注该领域的研究,以制定更加完善的肠外营养支持政策。

二、肠外营养支持政策的研究方向在NEC肠外营养支持政策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包括:适当的肠外营养支持方式、肠道萎缩的恢复、液体微生物污染的控制等。

1. 适当的肠外营养支持方式肠外营养支持在NEC病例治疗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患儿需要停止进食,并取代肠内营养,以使肠道得到休息和复原。

然而,肠外营养支持的方式和剂量却存在一定的争议。

根据NEC处理的实践和研究分析,应采用适当的肠外营养支持方式,以防止患儿出现不良反应。

严格控制肠外营养中脂肪、氮的剂量,同时注意肠道道路的选择,避免引发液体感染等不良影响。

2. 肠道萎缩的恢复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中,存在一个重要的治疗目标:帮助婴儿肠道恢复功能。

一些新的干预手段被发现,可以降低肠道萎缩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治愈率。

其中,肠内营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可以刺激肠道功能和微生物群落的修复,从而预防或减少NEC的发生率。

3. 液体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液体微生物污染是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液体污染可以导致患儿感染,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政策制定者和科学家需要探索相关防护手段,以控制液体微生物污染。

例如,在肠外营养中使用无菌操作,必要的预防措施等等。

三、肠外营养支持政策的意义1.提高患儿治愈率通过合理的肠外营养支持方式、肠道萎缩的恢复、液体微生物污染的控制等相关措施,可以有效控制NEC病例的发生率,并提高患儿的治愈率。

新生儿肠外营养

新生儿肠外营养

输注护理
01
02
03
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新生儿输注部位 是否有红肿、疼痛、渗漏 等情况,以及导管是否通 畅。
严格消毒
在输注前后对输注部位和 导管进行严格消毒,防止 感染。
保持清洁
保持新生儿皮肤和衣物清 洁,避免污染输注部位。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预防感染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定期检查并消毒输注设备 和导管,防止感染。
预防静脉炎
选择适当的输注部位,避 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及时处理渗漏
如发现渗漏,应立即停止 输注,重新选择输注部位, 并对渗漏部位进行适当的 处理。
04
新生儿肠外营养的监测与评 估
监测内容
体重变化
定期监测新生儿的体重,以评 估其生长状况和营养摄入是否
充足。
血糖水平
监测新生儿的血糖水平,以预 防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发生。
营养指标
评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指 标,反映新生儿的营养状况。
调整方案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肠外营养配方
01
根据体重、血糖、电解质等监测结果,调整氨基酸、脂肪乳、
葡萄糖等营养成分的用量和比例。
定期评估喂养效果
02
根据评估指标,定期评估肠外营养喂养效果,及时调整喂养方
案。
预防并发症
03
加强新生儿护理,预防与肠外营养相关的并发症,如感染、血
加强肠外营养的管理和监测
为了降低肠外营养的并发症风险,未来将加强肠外营养的管理和监 测,确保肠外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肠外营养对新生儿免疫系统的影响
免疫系统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未来将深入研究肠外营养对新生儿免疫 系统的影响,为优化肠外营养提供依据。

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

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

肠外肠内营养学是临床营养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对于各种疾病患者的营养支持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版的《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是我国临床诊疗指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分册内容包含了营养支持的基本原则、不同疾病的营养治疗方案以及肠外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等内容。

本文将对该分册的主要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旨在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指南,提高临床实践水平。

一、营养支持的基本原则营养支持是指通过营养素的补充和调整,改善病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康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2008版《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首先对营养支持的基本原则进行了阐述,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1 营养评估营养评估是营养支持的第一步,通过全面、系统地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危险因素,确定营养治疗的目标和方案。

在《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中,对营养评估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医务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和方法。

1.2 营养支持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营养支持并非适用于所有病患者,对于部分患者甚至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对营养支持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分类,帮助临床医务人员明确营养支持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1.3 营养治疗的原则在进行营养支持时,需遵循一定的治疗原则,保证营养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对营养治疗的原则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为临床医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1.4 营养支持的方式和途径肠外肠内营养的方式和途径多种多样,不同的病患者需要选择适合其病情和身体状况的营养支持方式。

《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详细介绍了各种营养支持的方式和途径,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二、不同疾病的营养治疗方案除了营养支持的基本原则外,《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还针对不同疾病的营养治疗方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2.1 消化道疾病对于消化道疾病患者,营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介绍了各类消化道疾病患者的营养治疗方案,包括但不限于肠梗阻、炎症性肠病、炎性肠病等,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和建议。

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

doi :10.3969j.issn.1000-3606.2013.11.020·标准·方案·指南·推荐意见强度分级:本指南依据的研究或文献证据分级和指南推荐分级系统,依据证据等级强度,将推荐意见分为A 、B 、C 、D 、E 五个等级(表1)。

尽可能早期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A 级)。

但有下述情况者则应酌情考虑:①母亲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和人类嗜T 细胞病毒(HTLV )感染者,不建议母乳喂养(C 级);②母亲患有活动性结核病,可采集其母乳经巴氏消毒后喂养,治疗结束7~14 d 后可继续母乳喂养(E 级);③母亲为乙肝病毒(HBV )感染或携带者,可在婴儿出生后24 h 内给予特异性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继之接受乙肝疫苗免疫后给予母乳喂养(C 级);④母亲为CMV 感染或携带者,其婴儿可以给予母乳喂养,但早产儿有较高被感染风险,可以采集母乳巴氏消毒后喂养(E 级);⑤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如皮损愈合,可以母乳喂养(E 级);⑥母亲为梅毒螺旋体感染者,如皮损不累及乳房,可于停药24 h 后母乳喂养(E 级);⑦母亲正在接受同位素诊疗,或曾暴露于放射性物质后,乳汁中放射性物质清除后可恢复母乳喂养(E 级);⑧母亲正在接受抗代谢药物及其他化疗药物治疗,母亲乳汁中药物清除后可恢复母乳喂养(E 级);⑨半乳糖血症和苯丙酮尿症并非母乳喂养绝对禁忌症,应根据监测的血清苯丙氨酸和半乳糖-1-磷酸水平,可适量给予母乳喂养和无苯丙氨酸和半乳糖的配方(E 级)。

1.2.2 人工喂养1.2.2.1 经口喂养适用于胎龄≥32~34周以上,吸吮、吞咽和呼吸功能协调的新生儿(A 级)。

1.2.2.2 管饲喂养1.2.2.2.1 适应证①胎龄<32~34周;②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全、不能经口喂养者;③因疾病本身或治疗的因素不能经口喂养者;④作为经口喂养不足的补充。

(E 级)1.2.2.2.2 管饲途径口/鼻胃管喂养:是管饲营养的首选方法(A 级)。

小儿胃肠外营养-V1

小儿胃肠外营养-V1

小儿胃肠外营养-V1
小儿胃肠外营养是指通过经静脉输注等方式,将营养液直接输入患儿血液循环系统内,以满足患儿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这种方法可在某些情况下,为无法口服或消化系统吸收不良的小儿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

在接受小儿胃肠外营养治疗前,需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1.评估患儿营养状况和营养需要。

2.评估患儿静脉输液的适宜程度。

3.选择适宜的营养液和输注器材。

4.注意预防感染并控制输液速度。

在进行小儿胃肠外营养治疗时,需注意以下要点:
1.营养支持需要长期进行,应选择合适的输注位置和输注方法。

2.注意输注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而导致并发症。

3.定期检查输液位置和输注器材,避免出现输液故障。

4.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根据需要及时作出调整。

小儿胃肠外营养治疗虽然有效,但仍有一定的风险性。

1.一些小儿可能会出现输液反应等不良反应。

2.长期进行胃肠外营养治疗,可能会影响小儿的口腔健康和营养吸收功能。

总之,对于需要进行小儿胃肠外营养治疗的患儿,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并发症。

同时,定期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和输液效果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儿营养供给的充分性和治疗效果的达到。

儿科肠外营养支持

儿科肠外营养支持

整理课件
8
3.输注途径与方法
只有接受过相关培训的专业人员才能进行置 管并对其进行维护
根据营养液输注天数与营养液配方渗透压浓 度,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途径
整理课件
9
3.输注途径与方法
推荐意见
(1)周围静脉能耐受缓慢均匀输注常规能量与蛋白质密 度的全合一PN配方,但不建议连续输注时间超过 10~14 天(C)
(2)简单手术后不需增加能量(B) (3)营养不良患儿可给130%~150%的REE(D) (4)应从低剂量开始,逐步增加,直至达到目标值(D) (5)病情稳定的患儿总肠外能量需要(包括蛋白质)可
用下表粗略估计(D)
整理课件
25
PN:能量、氨基酸和脂肪推荐用量
年龄(岁)
能量 (kcal/kg.d)
2.禁忌证:休克,严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未纠治时
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上半部份
上腔静脉位于心包反摺线之上 即使静脉壁穿孔,也无心包填塞危险
整理课件
20
整理课件
21
Postoperative chest radiograph with the tip of a right internal jugular
vein catheter in the mid-superior vena cava.
整理课件
22
整理课件
23
4.能量供给需要
旨在补充患儿的基本需求(基础代谢、活动、 生长发育)和支持合成代谢 过多可能引起高血糖症,脂肪储积,脂肪肝以 及其他并发症 不足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免疫低下及生长受限
整理课件
24
4.能量供给需要
推荐意见
(1)传统能量估算公式可能会低估或高估实际能量需求 如有条件可进行个体化静息能量测量( REE ),用 以估算能量需要量(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肠外营养诊疗指南
肠外营养是指当新生儿不能耐受经肠道喂养时,完全由静脉供给热量、液体、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来满足机体代谢及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支持方式。

【适应症】
各种原因造成较长时间不能经胃肠喂养者;
极低体重儿喂养困难,NEC,消化道畸形手术前后,顽固性腹泻,频繁呼吸困难等;
由于早产儿胃肠道的不成熟或疾病的影响,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无法经口摄入足够的营养素,需要肠外营养的支持。

【禁忌症】
严重感染如败血症,NEC等抗生素治疗病情稳定前;
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循环衰竭纠正前;
慎用减少剂量;
肝肾功能不全,尿素氮>12.9mmol/L;
严重缺氧,血小板严重减少者。

【方法】
1. 输注原则:严格无菌操作、液量由少→多、浓度:淡→浓
2. 品种:单独静脉通道、持续(16~18 h)均匀,勿>24h。

3. 输入方式:全合一制剂输液泵静脉输入。

4. 输入途径:PICC周围静脉
5. 具体剂量
(1)出生后2小时内开始给予氨基酸
起始剂量1.5 g/kg/d,增加1 g/kg/d,并逐步增加到最大3.8-4.0 g/kg/d
(2)生后24小时内给予脂肪乳剂 1.0 g/kg/d增加0.5 g/kg/d,并逐步增加到3-4g/kg/d
(3)葡萄糖起始剂量为4 mg/kg/min ,血糖正常情况下每天增加1-2 mg/kg/min,足月儿15-18 g/kg/d(<12.5mg/kg/min) ,早产儿12-16 g/kg/d(<11mg/kg/min)
在肠内喂养量超过总摄入量90%前,不要停止PN
(4)早产儿能量、蛋白质需求
表1-9 能量需求
生后第1天kcal/ kg/d 过渡期
kcal/kg/d
生长期
kcal/kg/d
ELBW<1000
g
肠外营养肠内营养40 – 50 75 – 85
90 – 100
105 – 115
130 - 150
VLBW<150
0g
肠外营养肠内营养40 – 50 60 -70
75 - 90
90 – 100
110 -130
表1-10 蛋白质需求
不需追赶生长需追赶生长
26-30 wks GA 3.8-4.2 g/kg/d
PER: 3.3g:100 kcal 4.4 g/kg/d PER: 3.4g:100kcal
30-36 wks GA 3.4-3.6 g/kg/d
PER: 2.8g:100 kcal 3.8-4.2 g/kg/d PER: 3.3g:100kcal
36-40 wks GA 2.8-3.2 g/kg/d
PER: 2.4-2.6g:100
kcal 3.0-3.4 g/kg/d PER: 2.6-2.8g:100 kcal
【监测】
1.一般监测:面色活动反应
2. 血生化监测
开始阶段:电解质、血气分析、血糖、胆红素,血常规,1次/日(过渡2次/周)肝、肾功,1~2次/周,
稳定阶段:1次/周:
时间较长:血脂、微量元素、凝血时间
【注意事项】
1. 脂肪乳剂须24小时内均匀输注
2. 有明显呼吸系统症状的患儿,脂肪供给从0.5 g/kg/d 开始,每天增加0.5 g/kg/d,<3 g/kg/d
3. 在败血症急性期时和血小板减少时,<2g/kg/d
4. 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时,脂肪必需<1 g/kg/d
5. 监测血甘油三酯水平,并调整静脉脂肪剂量,维持血甘油三酯<200 mg/dl,高脂血症时减量或暂时停用,
6. 对ELBW、患脓毒血症、或氧化能力严重受损的患儿应密切监测,并降低脂肪的剂量为0.5-1.0 g/kg/d
【并发症】
技术性:组织损伤、栓塞、血栓形成。

感染性:穿刺局部感染、败血症。

代谢性:高血糖,低血糖,电解质、酸碱紊乱、肝功不全,胆汁淤积,代谢性骨病,高脂血症
预防并发症:TPN婴儿应尽快恢复胃肠喂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