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学大纲韩继光.doc-机电工程学院

合集下载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不少于300字)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讲授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要领和方法,培养徒手作图、尺规作图及计算机绘制专业图的能力,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

2.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任务和目的是培养汽车相关专业学生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绘制与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徒手作图、尺规作图和计算机绘制工程图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基本要求(不少于500字)本课程包括画法几何、设计制图基础、机械制图三个部分,计算机绘图应溶入每一个部分作为绘图工具讲解和使用。

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绪论:明确本课程的历史、地位、性质、任务、最新发展和学习方法。

学习用投影法表达空间几何形体和图解简单空间几何问题 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投影法的概念和基本分类(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

2 .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 掌握点、直线和平面在第一角中的各种位置的投影 特征和作方法、掌握线段真长和平面真形的求法。

3 .直线之间、平面之间和直线与平面之间的相对位置(1)掌握直线上点和平面上的点和线段的投影特征和作图方法;(2)掌握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相对位置关系及其投影特征; 包括平行垂直与相交的问题的投影特征与作图方法;4 .立体的投影 (1)掌握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的投影特征和作图方法; (2)分析平面与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相交的截交线的投影特征和基本作图方法; (3)分析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两个曲面立体相交的相贯线的投影特征和基本 作图方法;三、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一)画法几何1.投影的基本知识。

课程教学大纲《机电光仪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机电光仪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机电光仪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者:李伯全 审核人: 许桢英、张西良 编写日期:2012-5-30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 课程类别 适应专业 学时数 学分专业技术课 842T课程 机电、光信、测控总学时数:30理论:22 实践: 821. 课程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机电光仪一体化技术》课程是机电、光信、测控等专业的一门共享专业技术课,着重培养学生机电光仪一体化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后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奠定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该课程具有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和素养的目的,为学生在机电光仪综合集成应用提供相应的应知、应会知识和技能。

该课程先修知识和技能为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光学工程、测试技术、现代仪器设计等。

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电光仪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课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机电光仪工程技术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为直接从事机电光仪综合集成应用工程实践打下必要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机电光仪设备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掌握机电设备的电-液-气控制及基本控制原理,熟悉机电光仪设备的综合应用技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具体包括:①机电光仪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机电光仪一体化产品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②机电光仪一体化机械技术③机电光仪一体化传感与光电检测技术④机电光仪一体化伺服驱动技术⑤机电光仪一体化控制及接口技术⑥机电光仪一体化多机与网络通信技术⑦机电光仪一体化测控仪器设计技术⑧机电光仪一体化系统总体设计⑨机电光仪一体化系统设计指导能力目标: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十个方面的能力:(1)通过学习机电光仪一体化基本概念,使学生理解机电光仪一体化系统中各机构要素在系统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初步建立机电光仪产品的系统化设计思想。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doc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doc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文登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一赵锦先一、说明1 .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本课程是传授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专业课。

主要介绍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等,重点介绍常用基本器件.整流.滤波. 稳压.放大电路等,同时介绍集成运算放大器和数字电路基础。

2 .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电子技术基础的教育,为学习专业课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 ) 了解二极管.三极管.晶闸管.集成运算放大器等主要参数及应用。

(2 )理解放大电路.整流.滤波.稳压电路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分析方法。

(3)掌握常用器件的识别和简单测试。

(4 )掌握单级小信号低频电压放大器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

(5)掌握整流电路的输出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

(6 )掌握基本门电路的符号及逻辑功能.基本触发器的符号及逻辑功能。

(7)了解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半导体二极管教学要求1. 了解半导体的基本知识;理解PN的正偏.反偏的含义;掌握PN结的单向导电性。

2 .了解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及符号;熟悉二极管的分类及型号;理解普通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

3. 掌握常用二极管识别与检测的基本方法4. 了解发光二极管,光电二极管和变容二极管的作用及其特点教学内容(—).半导体的基本知识1 .半导体的基本概念2. 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二.半导体二极管1. 二极管的结构.符号和分类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3.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4. 二极管的识别与检测二半导体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教学要求1、了解三极管的结构,熟悉三极管的分类2、了解放大器的功能;掌握低频小信号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3、了解放大器静态工作特点的运用,单管共射极放大电路对信号的放大作用及倒相作用;掌握放大电路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的画法。

4. 掌握分析放大电路的估算法和常用公式,了解图解分析法。

研究生教学大纲模版-机电工程学院

研究生教学大纲模版-机电工程学院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S292017课程名称:机器人学开课院系:机电学院任课教师:张文辉先修课程:机构学、理论力学、自动控制原理适用学科范围:工学学时:36 学分:2开课学期:2 开课形式:讲授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课程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遍及工业、国防、宇宙空间、海洋开发、医疗康复等各个领域。

机器人学是一门综合性技术,课程的目的是在学习掌握机器人运动学原理和动力学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广泛关注的智能机器人领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机器人的动力学原理,同时应具备一定的智能机器人系统的设计方法,具体包括各种先进的控制策略及方法,为未来从事相关的机构运动及控制技术奠定基础。

课程要求:1、掌握机器人的运动学原理及动力学理论2、掌握机器人的现代控制方法原理3、掌握机器人的设计及智能控制方法原理4、了解目前国际上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属于研究生学位课,涉及机械设计、数学、理论力学、控制、计算机、传感器等多门学科的综合。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介绍机器人的特点、结构类型、性能指标、应用及发展概况;讨论机器人学的数学基础,用齐次变换描述刚体的空间位姿,求取等效转角和等效转轴;采用基本方法:D-H(Denavit-Hartenberg)方法描述机器人相邻连杆间的转换矩阵,在每个杆件上建立笛卡儿坐标系,确定四个连杆参数,最终求取机器人的运动学正解,根据三角函数方程,求取机器人运动学逆解;介绍雅克比矩阵的定义及性质,根据微分变换,求解一般机器人的雅克比矩阵;利用牛顿-欧拉方法推导了机器人递归运动方程,及用拉格朗日方法进行机器人动力学推导,并进行静力学分析,求取等效力矩和广义力、不同坐标系间静力的变换;详细介绍机器人的控制原则和控制方法(位置控制和柔顺控制等),包括目前国际上先进的各种机器人控制方法及控制原理,具体包括鲁棒控制、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及模糊控制等;讨论机器人的运动规划问题。

研究生学位课教学大纲

研究生学位课教学大纲

研究生学位课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4020303 课程名称:乐器演奏及教学研究学时:56 学分:3 开课学期:2开课单位:艺术学院任课教师:王丽伟教师代码:601589 教师职称:副教授教师梯队:朱连喜教授(校外)1.课程目的、人物及对象中国扬琴艺术,是伴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走过来的。

它既是各国传统文明的历史积淀,也是深植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土壤中发展起来的活的机体,近些年来,扬琴艺术得到了显著发展。

本课程的目的是将民族器乐在实践性、艺术性、理论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观念、方法传授给学生,通过实际范例的讲述和视听光碟、观摩音乐会、听大师、专家讲座等诸多教学手段的运用,让学生在乐器演奏与理论研究中,更加深层理解音乐作品内涵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追求,为探寻中国扬琴艺术科学教学规律、方法、音乐作品艺术风格的特殊韵味及流派,给予学生提供方向性理念思路,以达到拓宽和扩大专业与文化视野,并应用现代科学信息不断更新、创造其本专业的目的。

本课程在文化资源共享前提下,着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扬琴艺术在民族器乐中的地位及其文化价值。

与其它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

根据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并从事国内高等音乐院校专业教育、音乐研究领域工作和文化艺术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授课的具体内容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研究生学制为三年。

⑴研一:(乐器演奏及教学研究)周学时数:3学时(17×3=51学时)开课学期:第一、二学期(一年)总学时数:102学时(34×3=102学时)⑵研二:A(课程文献阅读报告)周学时数:3学时(17×3=51学时)开课学期:第一学期B(开题研究报告)周学时数:3学时(17×3=51学时)开课学期:第二学期总学时数:102学时(34×3=102学时)⑶研三:(指导毕业论文、毕业独奏音乐会)周学时数:3学时(17×3=51学时)开课学期:第一、二学期(一年)总学时数:102学时(34×3=102学时)3.实践性环节(考试形式与方法)本课程以各别授课为主,同时与合奏、重奏、伴奏适当配合,加强对学生即兴创作、演奏能力的培养。

电路原理教学大纲

电路原理教学大纲

电路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电路原理课程编码:020*******英文名称:Electric Circuits学时:64 学分:4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教材:《电路》高等教育出版社邱关源主编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电路原理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是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学习电路原理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近代电路理论的基础知识,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为学习电子技术等课程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定律、分析方法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及掌握的程度要求为:1. 熟练掌握电阻、独立电压源、独立电流源、受控电压源、受控电流源、电容、电感等元件的定义、性质及伏安关系,透彻理解基尔霍夫定律。

2. 掌握常用的电路等效变换分析方法。

3. 能正确列写电路的回路电流方程和结点电压方程,并对电路进行计算。

4. 能正确使用电路定理进行电路分析计算。

5.掌握动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6.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

7.掌握电路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

8.了解电路分析和设计的新方法。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教学基本内容:1. 电路和电路模型2.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3. 电功率和能量4. 电路元件5. 电阻元件6. 电压源和电流源7. 受控电源8. 基尔霍夫定律重点:1. 电流、电压参考方向;2. 元件、电路吸收或发出功率的表达式和计算;3. 电阻、独立电源和受控源等电路元件的伏安特性;4. 基尔霍夫定律。

难点:1. 功率计算;2. 独立电源和受控源等电路元件的伏安特性;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了解电路模型、电路元件的概念,理解电流、电压参考方向的概念,掌握元件、电路吸收或发出功率的表达式和计算;熟练掌握电阻、独立电源和受控源等电路元件的伏安特性;理解基尔霍夫定律的内容并能熟练应用该定律进行电路的分析计算。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空)课程名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英文名称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学分学时2学分,34学时开课时间第二学期开课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授课范围全校授课对象硕士课程类型必修考试方式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平时成绩主讲教师协讲教师教材教材和参考书:1.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共产党宣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3.童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人民出版社,2005。

课程内容简介(限500字,5号字,宋体)该课程主要阐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从“苏联模式”到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历程,注重总结经验教训,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主要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教育,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和当今的国际环境、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提高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使他们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进程,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熟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重点在于结合实际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些原理。

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进程,掌握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了解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产生的历史,重点在于正确评价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重点在于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和“两个不会”的理论。

工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工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工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编号:063301 课程中文名称:组合数学32学时/ 2学分英文译名:Combinatorics适用领域: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及通信、交通运输、实验设计、排程等方面任课教师:钱真、沈晶教学目的:组合数学是现代数学中发展最快的数学分支。

组合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排列、模式、设计、调度和布局等。

高速计算机使得各领域中实际组合问题的求解成为可能,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本身有带来了大量具有挑战性的组合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1.使学生掌握计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了解组合设计的基础知识。

3.使学生了解一些优化问题和模型。

4.培养学生的组合思维方法和组合技巧。

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1.教学方式为课堂授课。

2.学时分配:第一章排列与组合,8学时第二章母函数与递推关系,8学时第三章容错原理和鸽巢原理,8学时第四章Polya定理,4学时第五章组合设计,2学时第六章线性规划,2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1.教学主要内容:介绍组合数学的基本工具;围绕组合数学的基本问题,重点介绍组合计数问题、简介组合数学求解中的存在问题和组合优化问题。

2.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应具备的先修知识是高等数学(I)、(II)、离散数学。

内容摘要:在第一章中主要介绍组合数学的基本工具,包括加法规则、乘法规则、一一对应规则;线排列和圆排列、不可重组合与可重组合、二项式及多项式定理、排列和组合的生成算法;在第二章至第四章中重点介绍组合计数问题,包括递推关系及其求解;用母函数求解递推关系,母函数在排列组合中的应用;物件性质的组合,特定、全非、恰K性质型容斥原理;鸽巢原理,Ramsey原理;Burnside引理,polya定理,母函数型的Polya定理;在第五章中简介存在问题,包括拉丁方设计,均衡不完全的区组设计,Hadamard矩阵;第六章简介组合优化问题,包括搜索与优化,动态规划法,分支定界法,背包问题、调度问题、最大流量问题的求解,匹配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292001
课程名称:数值分析
开课院系:机电学院任课教师:韩继光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适用学科范围:机械工程
学时:54 学分: 3
开课学期:1 开课形式:讲授
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研究用计算机解决数学类问题的数值方法及其理论,是一门与计算机应用密切结合的实用性很强的学位基础课。

本课程将重点介绍数值分析与计算的基本原理、基本技巧和有效算法,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数学问题的基本数值解法及主要结论,培养独立分析与解决计算实际问题,并具有实际上机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与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从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力求精简,以实用为原则并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数值计算方法基本内容的同时,还专门安排了上机计算实践。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绪论部分主要包括数值计算方法的对象与特点、误差与误差限的定义与减小误差的几种常用方法。

第二章一元非线性方程解法
主要包括区间二分法、简单迭代法、迭代法加速方法、牛顿(Newton)迭代法和求重根的修正牛顿法。

第三章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数值解法
主要包括高斯消去法、主元消去法、矩阵的直接分解法、迭代法、方程组的性态分析和非线性方程组求解的牛顿拉夫森(Newton-Raphson)方法。

第四章函数插值
主要包括拉格朗日(Lagrange)插值多项式、逐步线性插值、牛顿(Newton)插值多项式、带导数的插值问题、分段插值与样条(Spline)插值和多元函数插值的BP神经网络法。

第五章函数逼近与曲线拟合
主要包括最佳一致逼近、最佳平方逼近、线性最小二乘法和超定方程求解方法。

第六章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
主要包括插值型求积公式、等距节点求积公式、龙贝格(Romberg)求积公式、高斯(Gauss)求积公式、样条与最小二乘求积公式、奇异积分、多维数值积分和数值微分。

第七章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
主要包括欧拉(Euler)方法、改进欧拉方法、龙格—库塔(Rung-Kutta)方法、阿达姆斯(Adams)方法、一阶微分方程组和高阶微分方程。

第八章矩阵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的计算
主要包括幂法、幂法加速技术、反幂法、雅可比法和QR方法。

课程主要教材:
韩继光,《工程实用数值计算方法》,自编教材
主要参考文献:
杨万利主编,《数值分析教程》,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1
李庆扬,易大义,王能超,《现代数值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学院审核意见: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签字:
日期:日期: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292008
课程名称:微分几何
开课院系:机电学院任课教师:韩继光
先修课程:矢量代数适用学科范围:机械工程
学时:36 学分: 2
开课学期:2 开课形式:讲授
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微分几何是以数学分析为主要工具研究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

它用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方法研究空间曲线和曲面的形状,找出决定曲线和曲面形状的不变量系统。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应用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处理几何问题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几何直观和图形想象能力,从具体到抽象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矢量代数与坐标变换
主要包括矢量代数简介、坐标变换及在工程应用;
第二章曲线论
主要包括曲线的基本概念:包括参数曲线,曲线的弧长,曲线的曲率和Frenet标架,挠率与Frenet公式;曲线论基本定理。

第三章曲面论
主要包括曲面的基本概念:参数曲面片,参数曲线网,曲纹坐标,正则参数曲面片,正则曲面、切平面和法线;曲面的第一基本形式:全面上曲线的弧长、交角、曲面域的面积、等距变换、保角变换、曲面上正交参数网的存在性;第二基本形式,第二类基本量;法曲率、渐近方向、渐近曲线;主方向、主曲率、平均曲率、Gauss曲率、脐点,曲率线的概念、Euler 公式及曲面的分类;标形、椭圆点、双曲点、抛物点、曲面在某点的标准展开、近似曲面、及特殊曲面(包括直纹面、可展曲面等);测地曲率、测地挠率、测地线。

第四章单参数曲面族的包络理论
主要包括可展曲面、单参数曲面族的包络面、特征线、脊线、特征点方程。

第五章微分几何的应用
课程主要教材:
李瑰贤,《空间几何建模及工程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主要参考文献:
苏步青等,《微分几何学》[新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梅向明,黄敬之,《微分几何》[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陈维桓,《微分几何初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吴大任,《微分几何讲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陈朝光等,《微分几何及其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学院审核意见: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签字:
日期:日期: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292007
课程名称:高等机构学
开课院系:机电学院任课教师:韩继光
先修课程:机械原理适用学科范围:机械工程
学时:36 学分: 2
开课学期:2 开课形式:课堂讲授
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机构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机构的应用为目的,结合在该领域应用实践和研究设计的经验,使学生加深机对构应用的理解、拓宽机构应用的领域,提高机构创新设计的能力。

重点从工程应用角度体现机构综合的重要性,因此要求学生要做到学用结合,既要熟悉各类机构的特性和综合方法,又要勤于观察各种机构的应用实践,以便为设计新的机构奠定基础。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主要包括机构学的发展现状与动向、高等机构学的研究内容等。

第二章高等机构学数学基础
主要包括矢量与其运算、常用坐标变换、常用矩阵运算、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和常微分方程组的数值解法。

第三章机构的结构理论
主要包括机构的组成理论、机构的自由度、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运动链的结构综合和空间运动链的型综合。

第四章机构的运动分析
主要包括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和空间机构的运动分析。

第五章低副机构的运动综合
主要包括平面刚体导引机构的运动综合、空间刚体导引机构的运动综合、轨迹发生机构的运动综合和函数发生机构的运动综合。

第六章高副机构基础
主要包括瞬心线及其性质、瞬心线机构及其应用、共轭曲线及其方程、共轭曲线机构及其应用。

第七章机器人机构简介
主要包括机器人机构运动学、机器人机构静力学和机器人机构动力学简介。

第八章仿生机构概述
主要包括仿生机构的生物运动学基础和仿生机构。

课程主要教材:
张春林. 高等机构学.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主要参考文献:
白师贤. 高等机构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张启先. 空间机构分析与综合.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4
韩建友. 高等机构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孟宪源,姜琪. 机构构型与应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美)荷马 D.爱克哈德(Homer D. Eckhardt).机器与机构设计(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学院审核意见: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签字:日期: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