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的面临挑战明清中国民族国家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作业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第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年前

3.(2018· 四川乐山模拟)据《明史· 卷七零· 选举志》记载洪武三年诏云:“使中外文 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这反映了 ( )
A.明太祖重视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B.科举制度已影响到周边各国 C.明代官僚政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 D.科举入仕是当官的唯一途径 解析:材料“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体现了通过科举选拔
第3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阶段 政治
经济
特 征 思想 文化
外交
明清时期(1368~1840年)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奠定近现代中国政治版图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崛起成为主导,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 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重农抑 商”、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于 时代发展潮流 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束缚人性发展,文化专制空前加强。带有反封建 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西学东渐开始;文学艺术繁荣,市民文化发 展,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文艺大众化、世俗化趋 势明显;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完备阶段,但未形成近代科技,中西方差距 逐步拉大 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自守,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 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潮 流,影响了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A.皇权渐趋衰弱
C.内阁取代六部
B.君主集权加强
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 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3讲中华文明的面临挑战-明清中国民族国家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作业含解析

课时作业三一、单选题1.(2020·北京)出身于“灶丁”(煮盐工人)的王艮在经商致富之后潜心学问,成为王阳明的入室弟子,他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王艮所收的弟子也颇多工商业者和市井小民。
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①市民人物进入思想家的行列②心学成为市民阶层的思想体系③李贽思想与王艮有相似之处④黄宗羲传承了王艮的思想体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根据“王艮在经商致富之后潜心学问,成为王阳明的入室弟子”可得出市民人物进入思想家的行列。
根据所学,王艮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与李贽主张的“理”在日常生活之中有相似之处,故①③即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心学成为市民的思想体系,②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黄宗羲,排除④。
故排除A、B、D三项。
2.(2020·天津)阅读如表内容,可以看出(B)938年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改幽州为南京作为陪都,又称燕京。
1153年女真族建立的金朝迁都燕京,改名中都,成为金朝后期统治中心。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燕京,改为大都。
1421年,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北京,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京为京师。
1644年清顺治帝将都城从盛京迁到北京。
B.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D.北京始终是统一国家的都城【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从辽朝到清朝,包括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汉族、满族等不同民族政权都将都城设立在北京,从而使北京成为重要都市,说明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故选B项;表格内容仅反映了北京一地,不能体现政治中心的东移,排除A项;各民族政权定都北京并不能说明专制皇权的强化,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故选B项。
3.(2020·福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将李贽与王莽、安禄山等并列为乱臣贼子,进行口诛笔伐。
下列关于其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D)A.李贽参与了反清复明斗争B.李贽彻底抛弃了儒家学派C.顾炎武鄙视李贽道德品行D.顾炎武意在稳定社会秩序【解析】王莽、安禄山在历史上造成了社会的混乱,而李贽的异端思想也会造成社会的混乱,因此,顾炎武将李贽与王莽、安禄山等并列为乱臣贼子,主要是想稳定社会秩序,D 项正确;李贽1602年去世,并没有参加反清复明斗争,排除A项;“彻底”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李贽道德品行并没有问题,排除C项。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1840年前)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明清时期(1368—1840年)经历了明、清两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农耕文明继续发展。
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辉煌与迟滞并存。
1.政治:一方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另一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2.经济: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4.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考向一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和地方(边疆)治理论点1 明清君主专制的特点和认识(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清继承明内阁,而军机处则体现了发展。
②专制范围空前广泛。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③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认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是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清朝设军机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2019届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古代篇 板块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答案:(1)清政府由禁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 逐渐扩大;从非法移民到合法定居、生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解析:第(2)问据材料一、二中“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 状况”“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 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 万’”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等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其历史作用。 答案:(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 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 发。
解析:C 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 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说明社会群体 认同推动了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发展,世俗文化发展适应了市民阶层生活的 需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小说并不是宗教,故A项错误;B和D两项均不 是材料中直接体现出的内涵。
——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 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 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 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 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 “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 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 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 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2025年高中历史高考精品备课教案: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明至清中期(1368—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也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
1.政治上: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实行奏折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同时,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达,手工业中新的经营方式有一定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经济总量仍居世界前列。
另一方面,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性优势,使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局限性,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也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着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和社会转型。
3.民族关系上:边疆治理成效明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现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奠定。
4.对外关系上:郑和下西洋密切了我国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开始受到外来侵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捍卫了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海禁”和闭关自守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
5.思想文化上: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思想专制空前加强;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但仍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市民文化不断发展,文学艺术体现新的时代特色。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西方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课件: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时空定位:
线索主旨: 帝国余晖:(1)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 后设立殿阁大学士辅助决策,逐渐形成内阁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 新高度。 (2)对外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宣扬国威,也有“海禁”政策以维护海 疆和平;对内灵活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趋 巩固。这些使得明朝国力强盛,但在后期政治黑暗、边患不断、民不 聊生,最后清朝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康乾盛世:(1)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该时 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长达一百三十余年,是清朝统 治的最高峰。
(2)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较多, 国力较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但 亦隐藏着巨大危机。
承古萌新:(1)明至清中叶,传统的农耕经济日益繁荣,在江南的手 工业里产生了中国早期的资本思想的地位,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产 生了反传统、反教条的批判思潮。
(3)明清编纂大型科技著作,在对传统科技进行总结的同时,亦吸收 了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阶段特征: 1.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的阶段, 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现为明 朝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 落。 2.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也已逐渐 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了新的发展。
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课件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鸦片战争之前)(新人教版)

•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 “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 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 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 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 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 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 繁荣的原因。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
• [宏观思考]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 中的草市等。 •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都兴起不同数量 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和瓷器为主要对外 商品,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 进了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
• (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 (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 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 等。 • (6)商业地位低下:商人长期受“重农抑商” 政策的压制,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 而未能占据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 1.主要活动与贡献 (1)巩固国家统一措施: ①平定三藩之乱,消除南方割据势力。 ②设立台湾府,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③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平定噶 尔丹的叛乱。 ④册封达赖、班禅大师、哲布尊丹巴和章嘉四大活佛。
• (2)维护国家主权: • ①军事上:组织雅克萨之战。 • ②法律上: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 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 2.历史评价 • (1)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 施,有力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 发展。不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 (2)康熙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 代——康乾盛世。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1840年前)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明清时期(1368—1840年)经历了明、清两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农耕文明继续发展。
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辉煌与迟滞并存。
1.政治:一方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另一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2.经济: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4.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考向一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和地方(边疆)治理论点1 明清君主专制的特点和认识(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清继承明内阁,而军机处则体现了发展。
②专制范围空前广泛。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③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认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是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清朝设军机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模块第三讲
1.(2020·全国卷Ⅰ)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B)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解析】“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项;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项;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项。
故选B项。
2.(2020·全国卷Ⅱ)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
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
这反映了(D)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
【解析】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市场购买,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用工方式”的变化,B项错误;政府用征收银两代替匠户生产产品,纳银代役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时间、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出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项错误。
故选D项。
3.(2020·全国卷Ⅲ)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映出当时(A)
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解析】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的诉求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干预下未能满足,说明万历年间内阁权势较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任意妄为,A项正确;
明代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B项中的“严重制约”不符合内阁这一机构的特征,排除;题干涉及的内容与朝廷中枢机制有关,此信息不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情况,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排除C项;内阁不是宰相,因此题干反映的现象不属于君权相权关系,排除D项。
4.(2020·新高考山东卷)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
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B)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解析】黄宗羲重新解释“古圣王”的“崇本抑末”政策,指出“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是“末业”要抑制,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则属于“本业”,应重视其发展,其旨在以此论证变革传统经济政策的合理性,B项正确;黄宗羲将工商业分为有利于民生和和无益于民生两种,目的不是为了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A项错误;黄宗羲对“崇本抑末”政策的新解释,不是为了宣扬“经世致用”的观念,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黄宗羲为了“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才提出区别对待工商业的,D项错误。
5.(2020·新高考山东卷)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答案】图1: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
据此判定图1为东汉(永和五年)。
图2: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
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
据此判定图2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
图3: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
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
据此判定图3为唐代(天宝元年)。
【解析】图1中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差异明显,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说明此时政治经济中心应该位于北方,而南方地区开发程度不高,由此判断图1应该是东汉
时期,此时经济重心尚未南移,人口分布符合此时的社会状况。
图2中人口分布密度发生变化,人口密度最高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南北人口分布较为均衡,南方隐隐多于北方,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与明代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江南经济发达有关,且此时政治中心也位于南方的南京,由此可判断图2应该是明代洪武年间;图3相较图1在人口分布上南方开始增多,人口密度较高的是关中地区和长江中下游,这种情况应该与唐代首都位于长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得到开发有关,因此形成了南北两个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
由此判断图3应该是唐朝天宝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