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之结构助词

合集下载

新编现代汉语语法学词类篇虚词之助词(1)

新编现代汉语语法学词类篇虚词之助词(1)

新编现代汉语语法学词类篇
虚词
• 语气词的鉴别

语气词( 语气词(2)
• 第一,语气词“的”和结构助词“的”的鉴别。 语气词“ 和结构助词“ 的鉴别。 语气词 • 语气词“的”和结构助词“的”,主要是在下列情况下容易发生混淆: 的 他会来的。(“的”为语气词) 他学中文的。(“的”为结构助词) 的 的
• 语法特征与功能
• • 助词的语法特征是具有较强的附着性,一般发轻声。 助词的语法功能,因不同的小类而有许多差异。鉴于此,我们以其小类 来阐释其语法功能如下:
新编现代汉语语法学词类篇
虚词
• 语法特征与功能
之 助词(2) 助词(
• 第一,结构助词的语法功能 • 1,表示附加成分与中心语的语法结构关系。 • 结构助词有“的”、“地”和“得”三个,都念轻声de,但所构成 附加成 分和中心语的语法结构关系不同,所能组织起来的附加成分 和中心语的 性质也不同。其分工如下: “的”为定语的标志,“地”为状语的标志,“得”为补语的标志。 例如: 科学 的 春天 || 到来了。(“的”连接定语和主语中心) ( ) === 游击队员 || 悄悄 地 进了 | 村。(“地”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 [ ] — 妈妈 || 高兴 得 说不出话来。(“得”连接谓语中心和补语) —— 〈 〉
新编现代汉语语法学词类篇
虚词
• 鉴别的方法


语气词( 语气词(3)
• •
• •
结构助词“的”,既可以置于句末,也可以置于句中,但是,都不能 的 去掉,否则,要么改变句子的原义,要么发生歧义,有时甚至导致句子不 能成立 。又如: 学习的文件 (供学习用的文件) 的 → 学习文件 (供学习用的文件/学文件) 他是班主任的老师。(意为:班主任老师的老师) 的 → 他是班主任老师。 (意为:班主任老师本人) 再如: 这样的同学,难道不该表扬吗? → *这样同学,难道不该表扬吗? 我的钢笔忘记带了,编现代汉语语法学词类篇

现代汉语_词类(二)(1)

现代汉语_词类(二)(1)

地 祥子傻子似的一气喝下去。(老舍《骆驼祥子》)
比况助词2
(2)一般 于是,小船轻飘飘地像流水落花,风吹柳絮一般地飞驶 起来。(刘绍棠《渔火》) 协和学院的通州旧址,改办潞河中学,却又与一般中学 不同,高中仍然分科。(同上) (3)一样 ―名雅,今后你也要跟连环大哥一样,改口叫我方雨舟。” 阮碧村交代了这么一句。 这盖着的,就一样东西,你猜猜看,它是什么? 小哥俩长得太一样了,别说你了,就是他们的妈妈,都 不能一下子分出谁是老大,谁是老二。
地 1、彻底de解决问题是不容易的。 4、问题得到了彻底de解决。 ||的 谓 主
主 ||] 状 谓 ] 中 中 状 动 || 宾 宾 ] 中 动 状 定 ) 中 请记住: 作为结构助词: “的”是定语的标志; “地”是状语的标志; “得“是补语的标志。
读音。 2、作用。
介词3
3、怎样区分介词和动词? (1)简单方法:
看句中除了这些词之外,还有没有第二个谓语动词,如果有, 它是介词,如果没有则是动词。
(2)先看以下四个例子:
王老师在家。 王老师在家备课。 王老师在备课 王老师坐在沙发上。
(动词) (介词) (副词) (介词)
A.―在”的后面是名词性词语,它们的前后没有别的动词
1. 虚词概说 2. 介词 3. 连词
5. 语气词 6. 虚词小结 7.词类小结
(
4. 助词
8. 练习
虚词概说
第三节 词类(下)
一、虚词概说 1.什么是虚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词。 2.虚词的共同特点: (1)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只能依附于实词
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2)数量少,封闭性强,在一定时期内,其数量基本没有增 减; (3)能量大,是决定汉语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其主要作用 是连结和附着。 (4)不能重叠。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能愿动词,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表示趋向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的词。

例如: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甜、冷、热、坚固、平常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绿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形容词的语法特点:1.大部分形容词能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很勇敢”、“非常整齐”、“太死板”、“最清楚”等。

现代汉语结构助词

现代汉语结构助词

现在的情况
❖ 虽有混用的,如电视、互联网、网络作家等,但严谨的公文 ,严格区分:
❖ 中国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1982年 《宪法》序言)
❖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严格区分。 ❖ 《现代汉语词典》也是严格区分
严格区分,表意精密
❖ 他的画渐渐的画的很传神。 ❖ 他的画渐渐地画得很传神。 ❖ 当它们从树林上空掠过时,强大的冲击波把树枝刮
语言实践的难点,语法研究的难题
❖ 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很怕面对它。 ❖ **通过HSK六级,她高兴哭了。 ❖ **看完电影,开着我车回家。 ❖ 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习得汉语普通话的难点 ❖ 甚至也是我们大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 ❖ 当下电影、电视、网络等非主流媒体,对结
构助词的使用也不够规范,甚至有点混乱。
混用原因
❖ 一、读音误导。口语读de,书写形式有三。 ❖ 二、使用者主观上的因素,如惰性,不重视 ❖ 三、媒介的影响 ❖ 四、近代白话的影响 ❖ 五、缺乏汉语语法常识 ❖ 六、汉语语法的分歧
“的、地、得”三分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 刘半农倡导“他”字分写,胡适赋诗唱和: ❖ 有他才有她,无他不成她,他她分开用,文章传万家。 ❖ 胡适等白话文运动的主将倡导区分“的”“地”。并身体力
❖ “的”位居第一。是现代汉语使用最为频繁 的一个词。
什么是结构助词?
❖ 结构助词:虚词的一种,附着在附加成分和中心语 之间表示结构关系的助词。
❖ 现代汉语结构助词,读音de,习惯上写成三个汉字。 ❖ 定语后面写成“的”(白勺de),状语后写成“地”
(土也dì),补语前面写成“得”(双人dé)。 ❖ 在书面语上,结构助词就成为三种成分的标记。
学界观点,也有分歧

现代汉语词类归纳

现代汉语词类归纳
2、数词一般不直接跟名词组合,而且有一部分中间可不加量词;还有一些数名短语,中间也可以加量词。例句②
3、特殊用法。例句③
4、基数词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限于在数学计算时或文言格式中可单用。例句④
5、序数词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直接修饰名词,多数是组成专名,中间不用量词。例句⑤
6、数量短语通常用作定语或补语、状语。例句⑥
1能否按时完成以及能否保证准确率,是成败的关键。
2这人不但坏,而且龌龊。
3我们坚持继承并弘扬民族优秀传统。
4我国根据平等、互利、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
助词
助词的作用是依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
1、结构助词:定语后面用“的”;状语后面用“地”;补语后面用“得”。例句①
代词
代词有代替、指示作用。如果按句法功能划分,代词可以分为代名词、代谓词、代副词。传统语法按作用可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
1、人称代词可以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和其他代词。
2、指示代词用来指人和事物。“这”是近指,“那”是远指。有时“这、那”对着用表示虚指。例句①
3、疑问代词的主要用途是表示有疑而问或无疑而问。
7、倍数只能用来表示数目的增加,不能表示数目的减少;分数既可以表示数目的增减。
8、固定用法,“俩、仨”不能再加量词。
1十位老师参加此次会议。
2狼牙山五壮士是民族英雄。/有些领导对违法乱纪的同志总是睁一眼,闭一眼。
3前一阶段/九大行星
4哪吒有三头六臂。
5牧业二队创下了辉煌的业绩。
6天上有一片浮云。
量词
1、独立成句。例句①
①哇塞!这么棒!
虚词
介词
介词起标记作用,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共同构成“介词短语”充当定、状、补,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表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

之的用法和意义

之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助词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译:所以时 常有事物本身以外的乐趣。 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 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3、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 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 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 将要击鼓进攻了。
• 2、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 • 例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 山》)译: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动词,相当于“到”、“往”、 “去”
• 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 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 4、 宾语前置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 • 5、定语后置标志。 马之千里者。 •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 食。)
代词
• 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 “他们”、“她们”、“它”、“它们”。 • 例如: 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之:代指桃 花源人。

第17课《短文两篇》考点详解(原文 译文 考点)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考点详解(原文 译文 考点)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考点详解一、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考点】〔之〕结构助词,译为“的”。

〔可〕动词,译为“值得”。

下文的“可远观”的“可”也是动词,意思是“可以,能够”。

〔者〕代词,指代前面说的“草木”,可以译为“的草木”,也可以采用的字结构,把“可爱者”译为“值得喜爱的”。

〔甚〕表示程度的副词,叫做程度副词,意思是“很,非常”。

〔蕃〕读作fán,意思是“多”,与“繁”是同义词,可以组词“繁多”。

有人把“蕃”理解为“同‘繁’”,这是把“蕃”看作是通假字了。

笔者认为:“蕃”与“繁”读音相同,都可解作“多”,还是应该看作同义词。

【原文】晋陶渊明独爱菊。

【译文】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考点】〔陶渊明〕字元亮,后改名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大诗人。

陶渊明喜爱菊花,在宅边种植菊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表达了与世无争、悠然自得心志。

后来,菊花就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的象征。

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诗写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中“陶家”的“陶”就是指陶渊明。

〔独〕副词,意思是“唯独,只”。

【原文】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考点】〔自〕介词,意思是“从,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来〕动词,表示趋向,即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可以译为:……(以)来,到现在。

这里译为“以来”。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茎。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现代汉语语法词类

现代汉语语法词类
5、表示方位的:如,上 下 左 右 前 里 外 旁 内 东 西
6表示时间的:秋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过去
名词的语法功能:经常作主语、宾语 判断方法:
1、能受数量词修饰。两个城市 一些学生 一点 儿水 两个客户,三辆汽车 四个星期天
2、不受副词修饰。不客户 都汽车 很星期天 也客厅
3、能直接用在介词后面,一起组成介词短语。
:表示动作、行为、存现、变化、消失、 判断、心理活动等的词。常做谓语 1、动作动词:表动作、行为。如,走 看 说 进行 开始
2、心理活动动词 如,想 爱 恨 怕 希望 喜欢 担心
3、使令动词:表指使、命令或请求。如,使 叫 让 派 请求 禁止
4、能愿动词(助动词)如,能 会 可以 愿 肯 敢 要 应 应该(跟动词、形容词等组成能愿短语。如,能够解决)
代词切忌指代不明。
请请把把下下面面文文字字中中的的代代词词找找出出来来。。
““是是谁谁??为为什什么么偏偏偏偏是是我我的的父父亲亲??”” 多多少少次次我我问问自自己己。。
当当我我为为这这个个世世界界的的黑黑暗暗和和痛痛苦苦发发 出出第第一一声声哭哭喊喊时时,,父父亲亲就就像像山山那那边边每每 天一升天腾升的腾那的轮那红轮红红亮红亮亮的亮太的阳太,阳点,亮点 了亮我了的我整的个整世个界世。界就。在就那在一那刻一,刻父,亲父 把亲自把己自铸己成铸了成我了永我恒永的恒向的往向。往。
【可以通过词的组合来分辨副词的词性】
1、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
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可见“特别”是
形容词,“格外”是副词。又如:可以说“意见一致
”,也可以说“(一致)意见”,“一概”没有这种
用法。能作谓语、定语、状语,而意义不变的是形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不用“的”,语义不同。 小孩的脾气——小孩脾气 狐狸的尾巴——狐狸尾巴 老张的师傅——老张师傅 马的尾巴 ——马尾巴 狗的尾巴 ——狗尾巴 女的朋友 ——女朋友 男的朋友 ——男朋友
5.有关“的”字结构
“A的B” 结构中,如果B不出现,“A的”便成为“的”字结 构。 (1)“的”字结构指称事物,有比较大的概括性。 一个“的”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 吃的( ) 塑料的 ( ) 看热闹的 ( )
《现代汉语》之“结构助词”
教师:姜晓 苏州大学文学院
一、助词
与介词不同,助词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 上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
二、助词的分类
三、结构助词
1. 结构助词起表明结构关系的作用。 2. 结构助词有两个基本特点: ①用在AB两个结构项之间,居于中位。 ②表示某种结构关系,成为某种成分的标志。 3. 常用的结构助词: 的、地、得 A的B(定中) A地B(状中) A得B(中补) “的”是定语标志; “地”是状语标志; “得”是补语标志。
练习
请将下面四句话中用拼音“de” 标注的部分换成相应的结构助词,并说明理由。 • • • • • 1、彻底de解决问题是不容易的。 2、问题彻底de解决了。 3、问题解决de不彻底。 4、问题得到了彻底de解决。 5、他认为应当认真de研究。
• 1、彻底地解决问题是不容易的。 “解决问题”是动词性短语作主语,“彻底”修饰“解 决”,作状语,应填“地”。 • 2、问题彻底地解决了。 “彻底解决”是动词性短语作谓语,“彻底”修饰“解 决”,作状语,应填“地”。 • 3、问题解决得不彻底。 “解决”是中心语,“不彻底”作补语,应填“得”。 • 4、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解决”是宾语中心,“彻底”作定语,应填“的”。 5、他认为应当认真地研究。 “认真”是形容词作状语,修饰“研究”,应填“地”。
★“的、地、得”的重要性
市场上卖瓜人高喊:“买西瓜喽!我这西瓜甜de 舍不得卖。”有个人家急忙跑过来问多少钱一斤,卖 瓜人说:“别人卖5毛,我卖3毛。”此人正饥渴难耐, 听说这瓜既便宜又甜,高兴极了,就买了两个抱回家。 切开一尝,西瓜一点都不甜。于是气冲冲地回到瓜摊 子前论理:“你不是说瓜甜得舍不得卖吗?怎么一点 都不甜?”卖瓜人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对呀,我是 说甜的舍不得卖,那卖的都是不甜的啊。”买瓜人听 了直瞪眼。
注意:如果“A”是动词,即“V的”,会出现歧义。
思考
• “给的并不多”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请分别写出不同的句子,说明这些句子中 “给的”的含义,并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
“给的并不多”
• A、本来以为他会给很多钱,可是他最近手头 不宽裕,给的并不多。(给的钱) • B、老师让大家把自己最喜欢的书借给同桌看, 但是真正愿意给的并不多。(给书的人) • C、他虽然带了不少礼物,但是想要礼物的孩 子太多了,拿到他给的并不多。(被给礼物的人)
7.“得”的用法
(1)“得”作为补语标记,一般用在谓语 (动词、形容词)后面。 (2)“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 “得”前面的动作性状如何。 小朋友们玩得<真高兴>。 他气得<直发抖>。
思考
• “得”后面的词语可以省略吗? ……小朋友玩得。 ……他气得。
注意
(3)在一些兼语句里,如果兼语前面的动词是 “瞧”、“看”之类的动词,“得”后面的词语 可以省略。 你看他累得。 你瞧小红美得。 你瞅你这衣服烂得。 这种句子一般出现在口语中,省略的词语不说, 对话双方也清楚。
The End
谢谢!
(2) “V的”歧义的原因
• 及物动词V 一般会有1个主语、1个宾语, 所以“V的”至少就可以指代2个结构: 主语V的、V的宾语 • 有些及物动词可以接双宾语,那就可以指 代1个主语、2个宾语。 如:给——我给他东西。 “谁给的”、 “给的谁”、 “给的什么”
6.“地”的用法
(1)“地”作为状语标记,一般用在谓语 (动词、形容词)前面。 (2)“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 后面的动作的性状。 她[开心]地接受了礼物。 天气[慢慢]地暖和起来了。
注意
(3)单音节词修饰谓语时,一般不加“地”。 我看着他[傻]笑。 [快]走,要迟到了。
思考:有例外的情况吗?
• “猛”是个例外,一般要加“地”。 突然一只猫跑过来,他[猛]地刹住了车。
• “哇”、“咚”等拟声词修饰谓语时,一 般也要加“地”。 小梅[“哇”]地哭了。 他很生气,把门[“咚”]地关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