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结构助词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中结构助词的的例句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中结构助词的的例句
①箭靶的中心;箭靶。
《韩非子·外储说》:“设五寸之的。
”
②鲜明、明亮。
宋玉《神女赋》:“朱唇的其若丹。
”
③古代女子点在[额上做为装饰的红点。
傅咸《镜赋》:“点双的以发姿。
”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于(续)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 “在””、“从”。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 战》——在
例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 章》——从
于(续)
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 纳谏》——在
例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 记》——在
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
指曹刿。)(《曹刿论战》) 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
指吴广。)
之(续)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 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 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 记》)
则(续)
6 .表示因果或承接关系。可翻译成“就”。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7.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 室铭》)
例句:莲之爱 《爱莲说》
例句: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爱莲 说》
之(续)
(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 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例句: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
其(续)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 师的那个人。
例句: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 —它的,指狼的。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中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教师上课可用)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3.“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可译为“在”“对”“对于”。 如:
到处吵嚷叫嚣,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
①今虽死乎此……叫嚣乎东西……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一)“乃”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 。如:
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②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3.“何”用作宾语,可译为“什么”“哪里”。如:
子何恃而往?(《为学》)
你凭借着什么去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二)“何”用作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
言
复 习
文
汇 总
虚
词
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 (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和助词) 代词:人称代词(你、我、他等)
疑问代词(什么、谁、等) 指示代词(这个、那个、此等) 助词:结构助词(的、地、得) 语气助词(吗、呢、啊、呀等) 动态助词(着、过、了)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如: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之、而、乃、其、且、然、盖、为、以、于、焉、则、何、乎、因、者一、之:(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汝心之固。
(《愚公移山》)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马之千里者。
(《马说》)(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到多助,失道寡助》二、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十二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综合知识)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所
1.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且
1.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文言文结构助词

文言文结构助词目录:1、者、所 (1)2、之、其 (5)常用文言文的结构有“者”、“所”、“之”、“其”。
在这四个助词中,“者”、“所”有较多的共性;“之”、“其”有较多的共性,以下分两组介绍。
一、者、所主要通过:“者”、“所”的作用;与一般化自指;不同的特点等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者”、“所”的作用。
1、者“者”的主要作用是用在谓词性词语的后面,构成者字短语,者字短语是体词性的。
“者”前的谓词性词语,通常没有主语。
这是因为:者字短语所指称的,正是该谓词性词语的主语表示的人、物等事体。
者字短语常表示人,也可以表示物。
例如:○《孟子·滕文公下》:御者且羞与射者比。
(“御”的意思是驾马车,“御者”是指驾马车的人。
这个“驾马车的人”相当于“御”的主语所表示的人。
同样“射”是指射箭,“射者”是指射箭的人。
“御”和“射”都是谓词性词语,加者后变成体词性词语。
)○《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
(“老”也就是指人。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者”是指水,水是“逝”的主语所表示的物。
)注意1:主谓短语也是谓词性的,所以“者”有时也可以用在主谓短语后面,构成者字短语。
这种者字短语所指称的,是给这个主谓短语做主语的那个大主语。
例如:○《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力不中”:主谓短语,加“者”后,指“力不中的人”。
)○《战国策·秦策一》: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毛羽不丰满”:主谓短语,加“者”后,指“毛羽不丰满的人”。
)注意2:基数词也是谓词性的,也能构成者字短语,这种者字短语常有总括的作用。
例如:○《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达德也。
(“三者”是总括“知、仁、勇”这三种品德。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
(“五者”是总括前面的五种关系。
高中语文文言文训练第八课 助词的用法及兼词的意义

第八课助词的用法及兼词的意义【知识概说】一、助词的用法1、结构助词“之”。
“之”在古代汉语中除经常起指代作用外,另一重要的用法就是在句子结构中起标志作用,具体是:(1)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是修饰语的标志;(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标志;(3)用在前置宾语和谓语之间,是宾语前置的标志;(4)用在时间副词和形容词之后,是凑足音节,舒缓语气的标志;(5)用在主语和介宾结构之间,是加强语气的标志。
例句可详见图表示意。
2.发语词“夫”。
“夫”在古代汉语中经常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要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又称发语词,现代汉语没有对应的词,一般不必译出。
例如:(1)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鸿门宴》)3.词尾助词“然”、“若”、“尔”、“如”、“焉”。
在古代汉语里,“然”、“若”、“尔”、“如”、“焉”经常粘附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或“……地”。
例如:(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捕蛇者说》)——汪然:泪汪汪的样子。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氓》)——沃若:肥润的样子。
(3)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铿尔:铿的一声。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五柳先生传》)——晏如:安然的样子。
(5)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盘盘焉:回曲环绕的样子;囷囷焉:曲折回旋的样子。
二、“者”与“所”的用法古代汉语里的“者”、“所”是两个特殊的词,它兼有助词和代词的特征,所以也有人把它们归为特指代词。
但从语法意义上讲,助词是主要功能,其指代义是在它们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后才明确的。
1、“者”字通常放在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或主谓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结构,这时“者”字具有指代意义,可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等,或者中心词省略,简单译为“……的”,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史记•淮阴侯列传》: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
(“之所”的前后分别是“公”和“居”,意思是“您所掌握的”,这个“之所”的作用与
“所”的作用相同。)
(二)“者”、“所”与一般化转指
“者”和“所”都可以表示一般化的转指。这里“转指”的意思是说:由它们 构成的助 词短语 所表示的内容,都不是谓词性词语本身 的内容,而是该谓词性词语 所表述的意义之 外的内容。具体地说,者字短语 所指称的、是 谓词性词语 的主语所表示 的内容,而所字短 语所指称的,是 谓词性词语 的宾语所表示 的内容。
((魏公子无忌当听到门客的话后)于是公子立刻自责自己,好象没处存身似的。)
O《史记•齐太公世家》:田乞伪事高国者。
(田乞假装顺从高昭子、国惠子的样子。)
2、所
“所”常用在谓词性词语 的前面组成体词性的短语。与“所”组合的这个谓词性词语, 一般不包含有宾语。这是因为:所字短语所指称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这个谓词性词语的宾语所表示的事 体。这个事体常是事物,有时也可以是人。例如:
O《战国策•秦策三》:人主赏所爱,而罚所恶。(所恶: 指人)
O《孟子•告子下》: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
水)
O《论语•里仁》: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生活) 物)
由上可见,不管什么,只要是“恶”的对象,都可以用“所恶”来表示。而一般的名词
性词语所指称的,通常是某类比较确定的人、物。
从以上两组例句可以看出,者字、所字短语所指称的事体,比名词性词语所指称的某类
人、物更概括,抽象,所以说,者字、所字短语所指称的是一般化的事体。正由于这个原因,
有此学者将“所”和“者”归入代词,因为代词也可以指称一般化的人、物。但是代词是实 词,而“者”、“所”则是虚词,所以我们不把它们归入代词。
(三)“者”与“所”的不同特点
O《礼记•内则》:内腥,细者为验,大者为轩。(大者:指肉)
(大者为轩:切成大片的生肉叫“轩”。)
O《庄子•秋水》: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大者:指水)
从上例可以看出:不管是什么人、物,只要是大的,“大者”都可以代替。(由此,我觉得
“一般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泛指”。)
再看所字短语构成的例句。例如:
(“逝者”是指水,水是“逝”的主语所表示的物。)
注意1:主谓短语也是谓词性的,所以“者”有时也可以用在主谓短语 后面,构成者字短 语。这种者字短语所指称的,是给这个 主谓短语做主语 的那个大主语。例如:
O《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力不中”:主谓短语,加“者”后,指“力不中的人”。)
O《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
(“君所恶”的意思是“您所憎恶的人”。)
注意2: “之所”的作用与“所”的作用大体相同,也是构成所字短语。在“之”前一般 都有定语,这个定语 从语义上看,也 是“所”后谓词的主语。
O《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之所”的前后分别是“人”和“欲”,意思是“人们所期求的”,这个“之所”的作用
O《史记•秦始皇本纪》: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所至”是指“到的地方”,这个“到的地方”相当于“至”的宾语所表示的处所。)
O《战国策•赵策二》: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
(“所闻”是“听说的事”,相当于“闻”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
O《韩非子•安危》:所爱不亲,所恶不疏。
(“所爱”和“所恶”是指人,即喜爱的人和厌恶的人。)
也。
("五者”是总括前面的五种关系。)
注意3:者字短语给“似” “似若”、“如” “伪”等做宾语时,表示“假装……的样子”、
“好像……似的”例如:
O《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温和恭敬,好像不会说话似的。)
O《史记•信陵君列传》: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 者。
“者”、“所”都有一般化转指的作用,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除了相同之处以外,“者”、
O《战国策•秦策一》: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毛羽不丰满”:主谓短语,加“者”后,指“毛羽不丰满的人”。)
注意2:基数词也是谓词性的,也能构成者字短语,这种者字短语常 有总括的作用。例如:
O《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达德也。
(“三者”是总括“知、仁、勇”这三种品德。)
O《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
O《孟子•滕文公下》:御者且羞与射者比。
(“御”的意思是驾马车,“御者”是指驾马车的人。这个“驾马车的人”相当于“御”
的主语所表示的人。同样“射”是指射箭,“射者”是指射箭的人。“御”和“射”都是谓词
性词语,加者后变成体词性词语。)
O《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老”也就是指人。)
O《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意1:在所字短语 之前,还可有体词性词语。一般把所字短语之前的体词性词语分析为 定语,但从语义关系看,这个 名词性词语,相当于“所”之后那个谓词性词语 的主语。例 如:
O《礼记•中庸》:舟车所至。
(“舟车” 一般分析为“所至”的定语,但是从语义关系看,“舟车”是“至”的主语。“舟 车所至”的意思是“船和车到达的地方。”)
而“ 一般化”的意思是说: 者字短语和所字短语 所指称的内容,是比名词性词语 所指称 的实体更为抽象、概括的一种事体。这种事体,我们称之为“ 一般化事体”。例如:
O《韩非子•说疑》:大者不难卑身尊位以下之,小者高爵重禄以利之。(大者:指人)
O《战国策•秦策二》: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大者:指虎)
文言文结构助词
目录:
1者、所1
2、之、其5
常用文言文的结构有“者”、“所” “之” “其”在这四个助词中, 的共性;“之” “其”有较多的共性,以下分两组介绍。
一、
主要通过:“者” “所”的作用;与一般化自指;不同的特点 等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者” “所”的作用。
1
“者”的主要作用是用在 谓词性词语 的后面,构成者字短语,者字短语 是体词性的。“者” 前的谓词性词语,通常没有主语。这是因为:者字短语所指称的, 正是该谓词性词语的主语 表示的人、物等事体。者字短语常表示人,也可以表示物。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