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化参数的影响

合集下载

黑色磷化的影响因素与工艺改进

黑色磷化的影响因素与工艺改进
1存在问题1对材质的适应性不强由于受材质成分及热处理条件的影响一种黑色磷化剂难以适用各种钢材特别是低碳钢的黑色磷化除了磷化前增加预黑化处理
维普资讯

3 ・ 0
No . 0 7 v 20
Elc r p a i g & P lu o e to l tn o l t n Con r l i to
采 用 不 同的前 处 理 方法 处 理金 属 , 得 到不 同 会 的金 属本 色 , 如抛 丸能保 持金 属本 色 ; 酸蚀 能改 变金 属本 色 , 面发暗 或发黑 , 表 导致磷 化 膜外观 变化 。
2 3 2 工 艺参 数 .. ( )酸度 1 ① T A对成膜性 和成色性 均有影 响 。 T A高 , 使磷 化 液 保持 足 够 的 成膜 离 子 的质 量浓 度 , 有利 于加 速磷 化 反 应 , 加 膜厚 , 色加 深 。T 增 颜 A过 高, 反应 太快 , 得不 到 良好 的磷 化膜 , 易返 锈 ; A低 , T 反 应慢 , 膜层 薄 , 色浅 。T 颜 A控 制 范 围 为 4 0~10 0。
l 存 在 问题
( ) 材 质 的 适 应 性 不 强 由 于 受 材 质 成 分 及 1 对
提高 , 色黑度增 加 。过高 , 晶粗 大 , 颜 结 膜厚 挂灰 ; 过 低 , 化膜 变薄 , 均 匀 , 色 浅 。氧 化锌 1 L为 磷 不 颜 5
佳 , 层 深 灰 黑 , 匀 细 致 。 膜 均
能 获得结 晶细 致 的膜 层 , 强膜 层 与基体 的结合 力 , 增
2g L为 最 佳 。 /
高、 中碳 钢和 低 合 金钢 黑 色 磷化 效 果 好 。低 碳
钢 、 钢黑 色磷化 膜 颜 色 较浅 。同一 材 质 不 同热 处 铬 理条件 , 膜层 颜色有 深浅 差别 。

钢铁零件磷化缺陷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钢铁零件磷化缺陷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钢铁零件磷化缺陷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钢铁零件磷化缺陷是指在钢铁零件表面磷化处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主要表现为磷化层厚度不均匀、破碎、脱落、结晶不良等问题。

这些缺陷会降低钢铁零件的使用寿命和耐腐蚀性能,对产品质量带来不良影响。

针对钢铁零件磷化缺陷的原因,可以从工艺参数、磷化液配方、零件准备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工艺参数方面:1. 温度控制不当:磷化过程中,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磷化层的厚度不均匀或者结晶不良。

解决办法是对磷化槽进行良好的隔热措施,保持磷化槽内温度的稳定。

2. 磷化时间不足:磷化时间过短会导致磷化层厚度不够,易产生薄弱处。

解决办法是根据不同钢铁零件的尺寸和形状,合理调整磷化时间,保证磷化层达到要求的厚度。

3. 搅拌不均匀:搅拌不均匀会使磷化槽内磷化剂和零件接触不均匀,导致磷化层不均匀。

解决办法是改进搅拌装置,提高磷化槽内的搅拌效果,使磷化剂均匀分布。

二、磷化液配方方面:1. 磷化剂浓度过高或过低:磷化剂浓度过高容易导致磷化层结晶不良,过低则会导致磷化层过薄。

解决办法是根据钢铁零件的要求和工艺参数,精确控制磷化剂的浓度。

2. pH值控制不当: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磷化层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解决办法是使用pH调节剂控制磷化液的pH值,确保pH值在适宜范围内。

三、零件准备方面:1. 表面污染:钢铁零件表面存在油脂、氧化物等污染物会影响磷化层的质量。

解决办法是在磷化前对零件进行清洗和除污处理,确保零件表面干净。

2. 零件的形状和材质:不同形状和材质的零件可能对磷化过程有不同的要求,需要进行不同的处理和控制。

解决办法是根据不同的零件特点,采取适当的工艺和操作方法,保证磷化层质量。

钢铁零件磷化缺陷的原因主要包括工艺参数、磷化液配方和零件准备等方面。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精确控制工艺参数,合理调整磷化液配方,以及对零件进行彻底清洗和除污处理。

只有通过科学的工艺和严格的操作,才能有效地解决钢铁零件磷化缺陷问题,提高产品质量。

影响磷化的工艺因素

影响磷化的工艺因素

影响磷化的工艺因素基材1基材化学成分碳原子的影响由于钢材含碳量不同,或受热处理温度影响而造成碳的表面富集,表面含碳量高,对磷化膜的耐蚀性和附着力有极坏的影响,晶粒粗大。

利用电子能谱分析可以看出,钢板表面含碳量低时容易磷化,结晶致密,耐蚀性好,颜色浅;反之、表面含碳量高,不易磷化,膜薄,颜色深,易产生色斑,缺陷较多。

合金元素的影响Cr原子。

合金钢中含Cr<2%时,可形成均匀磷化膜;含Cr> 8%时,形成磷化膜困难。

可采用快速磷化(催化磷化)或强腐蚀、抛丸等,部分解决合金钢难以形成磷化膜的问题。

Si原子。

含Si量高则不易磷化,膜层粗化。

Mn原子。

Mn偏析在磷化过程中可均匀分布到结晶组织,从而使磷化膜致密,膜层颜色深(酸洗时易形成黑膜,便于黑色磷化,附着力强)。

Ni原子。

含Ni材质经热处理后,合金组织发生变化,磷化困难,且易出现缺陷。

活性冷轧钢板的活性大小对磷化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即活性小的冷轧钢板磷化效果好;而活性大的磷化效果差。

生产表明,几种冷轧钢板的活性大小顺序:宝钢板2030>日本板>宝钢1550。

需要钢板生产厂家,降低钢板活性。

表面状态粗糙度在相同磷化条件下,磷化工件表面光洁度越高,磷化过程进行越缓慢,获得的膜层薄而致密,且颜色浅。

反之,表面粗糙,磷化反应快,膜层厚而疏松,均匀性差,颜色深。

可以解释为:光洁度高的表面比粗糙的表面电位正,基体表面在磷化液中不易被酸蚀所致。

所以,光洁度高的工件,磷化前必须进行充分预处理(抛丸或酸蚀)。

锈蚀度。

锈蚀钢板会影响磷化质量(无论采用何种涂锈方法,其磷化膜耐蚀性差)。

况且由于酸洗造成工件表面黑白不均匀,同样影响磷化效果(白色部位较难磷化)。

因此,尽量不要选用锈蚀的钢板加工工件。

特别要防止采用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钢板来加工同一工件(如汽车车身等)。

否则。

因钢板的差异而造成磷化质量不一样。

同时要注意加工过程中尽量不要破坏钢板防锈膜和加工后长时间存放(采取防锈措施)。

电泳前处理——表调磷化简介

电泳前处理——表调磷化简介

电泳前处理——表调磷化简介表调磷化是电泳涂装前处理流程中很重要的两道工序,对其处理的好坏能直接影响电泳涂膜的质量,所以对其处理要引起生产线管理者足够的重视。

表调工序表调即向脱脂槽或磷化前的水洗槽中添加表调剂。

它的作用是可以增加磷化晶体的数量、缩小磷化晶体的大小并改善磷化膜的质量。

磷化工序在金属基材上生成磷酸铁或硫酸锌涂层的磷化或生成转化膜步骤是预处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磷酸盐涂层将金属基材转化成有纹理的的非金属表面,这层涂层表面可以增加漆膜的结合力,提高抗腐蚀的能力。

磷化晶体的大小对磷化膜的油漆结合能力和抗腐蚀性有影响。

较粗的磷化晶体结构呈多孔性,它的抗腐蚀性能较差,涂膜时消耗的油漆数量也较大。

细密、紧密而且均匀的磷化膜的性能最好。

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在磷化工序前使用表调水洗可以有助于细晶型磷化晶体的生成。

1. 铁磷化典型的磷酸铁磷化液的组份中含有磷酸盐、磷酸、氧化剂、表面活性剂,有时还含有一些络合剂。

槽液中不含成膜阳离子,这些离子来自工件本身。

铁磷化还能同时作脱脂和钝化,但是铁磷化的磷化膜的抗腐蚀性能比不上锌磷化膜。

2. 锌磷化锌磷化溶液的组分中主要含有磷酸锌,以及其它的一些金属如镍、锰、钙等。

促进剂、锌盐、无表面活性剂。

由于基材的被浸蚀,溶液中还含有一些铁。

在锌磷化工艺中,使用硝酸盐、氯酸盐或亚硝酸盐作氧化剂的方法来控制成膜速度。

膜重和磷酸盐晶体的大小可以用改变各种成分的比例来控制。

如果作铝的磷化处理,则要加入氟化物。

磷化时在部件表面上发生的反应为:1. 金属的酸蚀和氢气氧化成水2. 金属和磷化溶液界面上的pH升高3. 成膜物质的过饱和4. 金属上晶核的生成5. 磷化膜的生长6. 铁经氧化后沉淀成磷化渣对磷化膜的组成和晶型会产生影响的参数有槽液组成、槽液温度、处理时间和预脱脂工艺等。

为了保证质量和减少化学品的消耗,磷化槽补槽时作磷酸锌和亚硝酸盐促进剂的添加要用自动的加料泵。

否则,如果在补槽时,添加量不合适地多,将会造成涂层变松、涂层太厚、和磷化渣过多的问题;如果添加不及时而造成槽液浓度太低,则会造成涂膜晶体变粗和产生斑点,使漆膜的黏附力和抗腐蚀性降低。

磷化膜与工艺参数的关系

磷化膜与工艺参数的关系

磷化膜质量与工艺参数的关系磷化膜的质量与磷化剂的质量有直接关系,也与磷化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磷化膜厚度与磷化时间和温度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磷化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所生成的磷化膜越厚。

这一规律只适用于一定范围内,当磷化膜达到一定厚度时,孔隙减少,磷化工作液已不能与基体金属接触而发生磷化反应,再延长磷化时间也不能增加磷化膜的厚度。

磷化温度更不能大高,如温度过高,会导致磷化膜粗糙、多孔,耐蚀性能下降,更严重的是使工作液中的大量有效成分变为沉渣,打破磷化工作液的平衡,并可能使磷化膜表面产生大量的挂灰。

游离酸度和总酸度对磷化膜质量的影响磷化工作液在磷化过程中,游离酸度和总酸度的控制十分重要,它是确保磷化工作液中各组分化学平衡,磷化反应正常进行的主要条件。

不同类型的磷化剂控制范围有很大的差别,如高温锰系磷化一般不控制游离酸和总酸度的具体数量而是控制酸比,其他类型的磷化控制游离酸和总酸的具体数值。

一般规律是:磷化温度越高,游离酸度越高,生成的磷化膜越厚但容易产生不细密和粗糙的磷化膜,如果游离酸偏低,磷化生成速度缓慢,但生成的磷化膜细密。

总酸度高,对磷化膜质量无明显影响,但如果总酸度过低,磷化膜生成速度变慢,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获得满意的磷化膜:促进剂对磷化质量的影响促进剂在磷化液中起到缩短磷化时间,加快磷化生成速度,降低磷化温度的作用。

促进剂的量应适当。

促进剂量过少,磷化速度变慢,不能在规定时间内生成完整的磷化膜;促进剂量过多,磷化速度加快,但是造成金属表面钝化,反而影响磷化膜的生成,易产生蓝色或彩虹色的氧化膜。

促进磷化膜形成的方法可分为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两大类: (1)化学方法。

在磷化液中加人氧化剂,如氯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过氧化氢、过氧化物、嗅酸盐、碘酸盐、有机硝基化合物等。

在磷化液中加人还原剂,如亚硫酸盐、连二亚硫酸盐、羟胺等。

在磷化液中加入重金属盐,如铜、镍、钼、钴、钨等。

(2)物理方法( ①机械方法:如搅拌磷化液或把磷化液喷射到工件上的方法。

磷化工艺参数的影响

磷化工艺参数的影响

一般规律是:磷化温度越高,游离酸度越高,生成的磷化膜越厚,但容易产生不细密和粗糙的磷化膜;如果游离酸偏低,磷化生成速度缓慢,但生成的磷化膜细密。

总酸度高,对磷化膜质量无明显影响,但如果总酸度过低,磷化膜生成速度变慢,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获得满意的磷化膜。

1、促进剂促进剂加速剂的含量对磷化过程影响较大,含量太低,反应速度慢,但太高又会导致金属表面钝化,阻止磷化膜的形成,因此NO2-,ClO3-等的含量必须严格控制。

(当促进剂浓度过高时,反应进行的速度会很快,成膜物质来不及沉淀在基材表面而生成残渣,造成磷化药剂的浪费。

由于促进剂的强氧化性,浓度过高还会使金属表面生成一种氧化膜。

)2、PH一般来说,锌系磷化液、锰系磷化液的pH值以2—3为宜,pH<1..5时,金属工件表面难以生成磷化膜,而造成工件铁的溶解大于磷酸盐的沉积,不起磷化作用而起了酸洗作用。

若pH值>3.0,则工件表面严重挂灰,生成大量粉末,造成磷化药剂的非生产性消耗,形成浪费。

以磷酸二氢铁为主的磷化液,pH值以3.0~3.5为宜。

3、游离酸游离酸度是指磷化槽液中的游离H+的浓度(含部分游离磷酸),单位为“点”。

其定义为:取10mL磷化槽液,以甲基橙3.1(红)-4.4(黄)或溴粉兰pH 3.0~4.6黄变蓝作指示剂,用0.1mol/LNaOH溶液滴定至终点,0.1mol/L NaOH消耗的毫升数,即为此磷化槽液的游离酸点数,也称游离酸度(FA)。

游离酸度是磷化控制的一个重要参数,磷化槽液中游离酸的来源是磷化剂中的游离磷酸,及磷化剂主成分磷酸二氢盐的电离。

其作用是促使金属(如铁)的溶解,以形成较多的晶核,使膜结晶致密。

控制游离酸度的目的在于控制磷化槽液中磷酸二氢盐的离解度,以便把磷化成膜离子预先控制在一个必须的范围之内,一般来说,磷化槽液的游离酸度过高、过低都会对磷化产生不良影响。

如果游离酸度过高,则磷化液与金属工件作用加快,会析出大量的氢,还将使得Fe(PO4) 2残渣大量生成。

金属磷化工艺技术标准

金属磷化工艺技术标准

金属磷化工艺技术标准金属磷化工艺技术标准在金属表面处理技术中,磷化工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磷化能够形成一层磷化物膜,提高金属表面的耐腐蚀性能和附着力,从而延长金属产品的使用寿命。

为了确保磷化工艺的质量和稳定性,制定金属磷化工艺技术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金属磷化工艺技术标准需要包含以下内容:1. 磷化液配方:磷化液的配方是决定磷化效果的关键。

不同金属需要使用不同的磷化液配方。

标准需要规定磷化液的主要成分,如含磷酸盐、缓蚀剂、表面活性剂等,以及适用于各类金属的磷化液的配比。

2. 磷化液处理参数:磷化液处理的过程参数也是保证磷化效果的重要因素。

标准需要明确磷化液的温度、浸泡时间、液体搅拌强度等处理条件,并提供合理的范围和标准操作方法。

3. 表面预处理:在磷化前的金属表面预处理对磷化效果有重要影响。

标准需要规定金属表面的处理方法,如去油、除锈、酸洗等,以及预处理的质量要求。

4. 检验和评价指标:为了评估磷化工艺的效果,标准需要规定一系列检验和评价指标。

例如,磷化膜的厚度、颜色、结晶度、耐腐蚀性能、附着力等。

标准还需要提供相应的测试方法和检测仪器。

5. 操作规范:金属磷化工艺需要操作人员按照标准进行操作,以确保工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标准需要明确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包括操作流程、安全要求、仪器设备的使用等。

6. 质量控制:金属磷化工艺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标准需要规定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标准,如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检测磷化膜的质量、记录操作参数等。

7. 产品标识:为了区分不同批次的磷化产品,标准需要规定产品标识的要求。

例如,标注磷化液配方、批次号、生产日期等信息。

金属磷化工艺技术标准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金属材料的特性和应用环境的要求。

标准的制定应该科学、合理,并且能够适应不同金属材料的磷化需求。

同时,标准的制定也需要结合实际生产情况,综合考虑成本、效率、环境等因素,以提高金属磷化工艺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磷化膜质量评定项目与方法

磷化膜质量评定项目与方法

磷化前处理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一、磷化膜质量评定项目与方法1、外观目视法好的磷化膜外观均匀完整细密、无金属亮点、无白灰。

锌系磷化膜为灰色膜,铁系磷化为彩虹色膜。

而铝及铝合金则为无色或彩色铝皮膜。

2、微观结构显微镜法以金相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将磷化膜放大到100~1000倍,观察结晶形状、尺寸大小及排部情况。

结晶形状以柱状晶为好。

结晶尺寸小些为好,一般控制在几十微米以下,排部越均匀,孔隙率越小越好。

3、厚度(或重量法)测定法对于钢板的磷化膜方法是将磷化板浸在75度,质量分数喂%的铬酸溶液中(10~15)min以去除磷化膜,然后除去膜层前后的重量差求的膜重。

3、腐蚀性能测定法最常用的是硫酸铜点滴实验法。

现在常与下道工序进行后根据用户要求进行盐雾试验、耐温热试验或循环周期试验等。

4、抗冲击试验常常是进行涂装后一起测定,当用49N&#8226;cm对涂装后的磷化板进行冲击试验时,当冲击后的样板的反面冲击点不产生放射性裂纹时,即可确定该磷化膜的质量较好。

5、二次附着力测定磷化膜涂装后测定的附着力为一次附着力。

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耐温水实验后测定的附着力称为二次附着力。

一般是在耐水试验后的样板上用划格法作附着力的测定,以胶带剥离后观察涂膜脱落等级,一般均为平行比较实验。

6、磷化膜孔隙率的测定取14%的NaCL和3%的铁氰化钾溶液,表面活性剂的质量分数为0.1%的蒸馏水溶液,保存在褐色瓶中24小时,用滤纸过滤。

使用时将滤纸切成长、宽均为 2.5厘米的纸片,用塑料镊子将纸片浸入上述溶液中,提出滴净多余试液,将他覆盖在戴测的磷化膜表面,经过一段时间(1分钟)后将试纸拿掉,观察膜层表面,有兰色斑点处表示有孔隙部分。

6、磷化膜的耐碱性比较磷化膜在浸碱液0.1mol/L的氢氧化钠,25度,5分钟前后的质量差,可以得到磷化膜在碱液中的溶解量。

7、磷化膜的耐酸性比较磷化膜在PH值位为2的酸液中的溶解量来评价磷化膜的耐酸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磷化参数对磷化质量的影响
1、磷化游离酸度的影响
所谓游离酸度(FA)是指磷化槽液中游离H+的浓度,由磷酸和其它酸电离所产生。

游离酸度促使工件溶解,以形成较多的晶核,使磷化膜结晶细致。

控制游离酸度的目的在于控制磷化槽液中磷酸二氢盐的离解度,把成膜离子浓度预先控制在一个必需的范围内。

一般地说,磷化槽液的游离酸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磷化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如游离酸度过高,阴极附近的HPO2-4和PO3-4及Zn2+消耗大,钢铁工件表面的腐蚀过快,阴极会不断析出H2,因反应所产生的气泡过多,在磷化槽液中起到搅拌作用,进而破坏金属工件与磷化槽液界面的Fe2+、HPO2-4、P03-4、Zn2+等离子浓度,使锌盐浓度达不到饱和状态,造成成膜困难,磷化时间延长,磷化膜不连续且粗糙、多孔、疏松,工
件表面泛黄,抗蚀性能降低,磷化膜表面浮粉增多,产生额外沉渣。

如游离酸过低,钢铁工件腐蚀反应缓慢,磷化膜难以形成,磷化槽液不稳定,易产生磷酸锌沉淀,引起工件表面挂灰,甚至堵塞喷淋磷化的喷嘴,还会导致工件边角部位产
生发花现象,磷化膜变薄,甚至没有磷化膜。

随着磷化温度的降低,游离酸度应相应低一些,所以新型磷化槽液的游离酸度的下
限一般控制在0.3点左右。

随着游离酸度的升高,膜重先是增加,然后急剧下降。

2、磷化总酸度的影响-
总酸度(TA)也称全酸度,反映磷化槽液浓度的一项指标,是指磷化槽液中配合酸(HPO)和游离酸浓度的总和,也就是磷化槽液中第一级和第二级电离出来的氢离子和槽液中其它盐类水解后电离出来的氢离子以及各种金属离子的总和。

控制总酸度的目的在于保
持磷化槽液中成膜离子的浓度在规定的工艺范围内。

总酸度过高和过低也会对磷化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总酸度过高,磷化膜结晶粗糙,表面易产生浮粉,磷化沉渣增加,反而不易生成磷化膜;总酸度过低,磷化速度缓慢,磷
化膜生成困难,磷化膜结晶粗糙疏松,磷化膜变薄,耐蚀性也差。

在新型磷化槽液中,总酸度的范围较大。

例如,低温磷化槽液的总酸度一般控制在13-32
点之内,常温磷化的总酸度一般控制在22-60点范围之内,有的还更高,这是因为随着温

3、磷化酸比的影响
所谓磷化酸比(以下简称酸比)是指磷化槽液总酸度与游离酸度的比值。

它是保持磷化槽液相对平衡的一个数值,其含义是磷化槽液(如锌系磷化)中的Zn2+ ; Fe2+、H2PO-4离子含量的总和与H+含量的比值(含有部分游离酸)。

当磷化槽液的总酸度不变时,酸比
主要与磷化槽液中的H+离子浓度有关,成反比关系。

在配方设计中,酸比总是与磷化温度密切相关。

酸比较小的配方,游离酸度高,成膜速度慢,磷化时间长,所需温度高;酸比较大的配方,情况正好相反。

因此,对目前汽车涂装前处理所普遍采用的中、低温磷化液来说,更应注意酸比的变化。

如其值较大,相对而言更难控制,尤其是酸比过大时,即使不磷化(即无工件处理时)也会产生沉淀,使
磷化液的稳定性受到威胁,当然酸比过低则不能成膜。

酸比之所以是研究磷化槽液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因为不同磷化槽液的酸比比值不同。

一般地说,酸比比值越高,磷化膜越细、越薄;但酸比过高,不易成膜,磷化沉渣也多,酸比比值过小,磷化膜结晶粗大、疏松。

酸比较小的磷化槽液,游离酸度高,磷化速度慢,磷化温度也高;而酸比大的磷化槽液,磷化速度快,磷化温度也低。

新磷化槽液的
温度较低,所以酸比一般较大。

磷化槽液在总酸度不变的前提条件下,游离酸度一般不会自行降低。

单独看总酸度或单独看游离酸度的值,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两者在磷化过程中总是成对出现,它们之间的比值即酸比是能否成膜的先决条件。

因此,根据磷化的不同要求,不同磷化条件,不同技术配方,保持磷化槽液酸比的适当比值,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使用单位来说,由于生产实践中的磷化槽液的技术配方是确定的,因此,酸比也相应确定,所以往往只测总酸度和
游离酸度的值即可,不必计算酸比。

4、磷化温度的影响
磷化槽液的温度与磷化槽液中各离子浓度、酸比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磷化槽液能否成膜的关键因素。

一般地说,磷化槽液温度高,磷酸二氢盐的离解度大,成膜离子浓度相应高,也就是说,对于同一种磷化槽液,可以在降低磷化温度的同时,提高酸比
就可实现磷化成膜。

在新型低温和常温磷化药剂中,由于磷化温度降低,磷化的所有化学反应速度都要相应减慢。

为此,必须通过调整磷化槽液的酸比、促进剂含量、浓度等来补偿因磷化温度
降低对磷化速度的影响。

温度也是能否成膜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控制着磷化液中成膜离子浓度。

不同的配方
都有相应的温度范围。

当温度过高时,磷酸二氢盐的离解度加大,会产生大量磷酸锌沉淀,从而加大磷化液中有效成分的消耗,原有的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温度条件下形成新的平衡。

而当恢复至原定温度时,原有的平衡并不能恢复。

此时必须再对槽液参数进行必要的调整。

另外,加热时必须保证槽液整体均匀地升温,避免局部出现过热现象。

因为局部过热将导致槽液局部平衡的破坏,进而使整个槽液平衡破坏。

由此看来,选择合适的加热方式尤为重要。

目前采用最多的是板式加热器,它由多块不锈钢瓦楞板组合而成。

体积小、加热面
大,是磷化槽外加热的主要方式。

为了减少磷化沉渣,稳定槽液,磷化槽液的温度变化范围最好是变化越小越好。


防止磷化槽液局部过热,对磷化槽液的加热方式、加热介质等都要注意优选。

磷化温度也是形成磷化膜的一个关键因素。

总的说来,磷化温度高,有利于磷化膜的形成。

因磷酸二氢盐的离解度大,成膜离子浓度相应高一些,磷化速度就快,磷化膜就
越厚。

反之,磷化温度越低,磷化速度就越慢,磷化的时间就越长。

在新磷化槽液中,磷化温度均较低,这对磷化成膜来说是不利的。

因为磷化温度降低,游离酸度也显著降低,而游离酸度对工件的溶解速度又决定着磷化速度,其水解反应
为:
3Me(H2 P04 ) 2→←Me3(P04)2↓+4 H3 P04关平衡常数K=(H3 P04)4/[Me (H2P04)2]3
式中的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函数,当温度降低时,水解反应难以向右移动,显然磷化
温度降低不利于磷化。

此外,磷化温度对磷化速度的影响还与反应活化性能和反应粒子的扩散速度有关。

由于磷化是吸热反应,而磷化过程中铁的溶解则是放热反应,在低温和常温条件下,前者所需要的热量从后者得不到足够的补偿,因此不足以驱动磷化反应。

而当加热时,化学反
应所需的活化性能降低,磷化速度随之加快。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磷化槽液温度超过工艺范围的上限后,再将其降至工艺温度范围内,磷化槽液的平衡并不能自行恢复。

所以,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行,否则就可能磷化不上。

这是因为磷化温度升高,酸比也升高,而再降低磷化温度时,酸比亦不随之降低,
5、磷化时间的影响
不同的磷化药剂具有不同的磷化时间要求,如果磷化时间过短,则磷化膜的成膜量不足,磷化膜不连续,也不致密;如果磷化时间过长,结晶可能在已经形成的磷化膜上继
续生长,进而产生疏松粗糙的厚膜。

磷化时间也是磷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的新型磷化药剂在不同的温度下有不同的磷化时间。

在特定的温度下,相对来说,磷化时间越长,磷化膜就越厚,但不成正比关系。

一般地说,磷化开始时的成膜速度较快,时间效应较明显,然后逐渐变慢。

当磷化到一定程度时,磷化膜不再增厚,溶液达到新的平衡,但是,如果磷化时间过长,由于受到游离酸的侵蚀,磷化膜会变得粗糙,孔隙率反而大。

如果磷化时间过短,磷化膜不连续、完整,
就不能满足涂装的要求。

磷化膜重与磷化时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

由于科技不断进步,新型磷化剂的磷化时
间正在逐步接近中温磷化的时间,且有进一步减小的趋势。

6、磷化pH值的影响
在磷化实践中,控制磷化槽液的pH值,要比检测游离酸度方便易行,掌握磷化槽液pH 值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磷化有着实际作用。

一般地说,对于低温锌系新型磷化槽液的pH 值可控制在2~3之间,并以2.5时最佳。

如果pH<2时,则析氢的速度较快;如果pH>3,
则磷化沉渣会增多;对子铁系磷化槽液的pH值控制在3.0~5.5之间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