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观后感
于成龙观后感

于成龙观后感于成龙观后感篇一历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思考。
于成龙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
人们赞誉该剧虽言历史,却关现实。
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天的党员干部能像于成龙那样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一生为民。
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
回想着《长歌行》中那坚定而又悲怆的旋律,于成龙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总是挥之不去。
清康熙年间,新任福建按察使于成龙到任后,发现前任官员草菅人命,造成了一起所谓通海通匪的冤假错案,使当地上万平民锒铛入狱,乃至田园荒芜、怨声载道、社会动荡不安。
要改变现状,必须重审旧案,开释无辜,同时减轻民众军粮徭役的沉重负担,促进生产发展。
于成龙不顾自身安危,运用种种计谋,向驻节福建、权倾朝野的康亲王坦诚进言,与骄横偏执、心理阴暗的勒春、喀林等官僚周旋斗法,拯妇孺老弱于水火,救受害无辜于囹圄,终于以其刚正直拗的人格魅力和清廉俭朴的操守,感化了康亲王及一应同僚,战胜了重重困难,使一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于成龙再一次因政绩卓著而升任直隶巡抚,依依难舍而踌躇满志的他悄然踏上新的旅程。
于成龙以天下为家,而百姓是天下的主人。
因此,他为天下大事考虑,实际是为百姓安危幸福考虑。
他名为官,实为仆,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上。
越是困难,越是危险,越是需要负责任的时候,他越是走在最前面。
他为了百姓,可以放弃自己的所有,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性命抛之脑后。
他全身心地想着老百姓,全身心地为着老百姓而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的结果。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做到于成龙这样,尤其不容易。
而于成龙却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
这是因为于成龙的忘我,他的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一心为天下百姓。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5篇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5篇于成龙从小在山西长大,多次考试后,直到四十多岁才开始入仕为官。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于成龙观后感春节回家,大年初一起来吃完饭,坐在沙发上,看着老爸在看的电视剧—《于成龙》,一开始是为了打发时间,觉得就是结合当下的热点出的电视剧。
但后来慢慢地看入迷了。
一口气就把四十集看完了。
此电视剧的的主要内容是:从广西罗城县县令,到合州、黄州、武昌、福州、直隶、两江,三获卓异,智斗地头蛇,平叛造反,平反冤案,扫除贪官。
二十几年的仕途生涯,清正廉洁,被称为一代廉吏。
看完本电视剧之后有一下几点感想。
一是人不光要我品德好,还要有能力。
于成龙有一个外号叫"于青菜",说的是他清正廉洁,饭菜基本是青菜萝卜,无论做到多大的官也是如此。
但光清正廉洁是当不了有作为的官的,在罗城智斗恶霸,在黄州平叛,在福州平反冤案,在直隶和两江打击贪官,是他足智多谋,知行合一的现实体现,否则早就成了刀下鬼。
但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他又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勇气勇闯敌营,舌辩康亲王,刀斩康熙亲外孙赫里。
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给了他无限的勇气。
二是即使有足够的能力也要有舞台。
于成龙在做官之前,已经四十多了,已经经过几十年的知行合一的锻炼,能力已经显现,但当贵族额尔齐圈了他们的地时,他差点就被砍头,还好被及时救下。
直到他做官,有了舞台,才不断展示自己的实力。
三是有一个好老师是多么的重要。
他的老师刑济堂,学富五车,有思想,有深度,教会了于成龙等人一辈子受用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近则齐家,远能治国。
教出了陈廷敬、于成龙、柳晋阳等一大批胸怀天下的治世能人。
在当代,一个人难得有一个自己称得上一辈子的老师,但我们又很需要有这样的老师作为自己的人生导师,真可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四是有一帮生死之交是多么的重要。
当于成龙从山西到广西赴任,曾经是五品大员的周瑞,讨着饭,几千里的路,赶到罗城投奔于成龙,为其几十年的仕途出谋划策,不求名利,甘愿吃青菜萝卜。
于成龙观后感范文600字

于成龙观后感范文600字于成龙生活在封建王朝官场,但他自甘淡泊,清正廉洁,不爱钱、不收受礼品、不纳妾、不住毫宅、不吃宴会,布衣粗食、节俭清苦、简朴出行、秉公办事,与老百姓忧乐与共。
在罗城六年,他布衣草鞋,把自己完全融入当地民众之中。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于成龙观后感范文6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于成龙观后感范文1历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思考。
于成龙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
人们赞誉该剧虽言历史,却关现实。
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天的党员干部能像于成龙那样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一生为民。
“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
”回想着《长歌行》中那坚定而又悲怆的旋律,于成龙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总是挥之不去。
清康熙年间,新任福建按察使于成龙到任后,发现前任官员草菅人命,造成了一起所谓“通海通匪”的冤假错案,使当地上万平民锒铛入狱,乃至田园荒芜、怨声载道、社会动荡不安。
要改变现状,必须重审旧案,开释无辜,同时减轻民众军粮徭役的沉重负担,促进生产发展。
于成龙不顾自身安危,运用种种计谋,向驻节福建、权倾朝野的康亲王坦诚进言,与骄横偏执、心理阴暗的勒春、喀林等官僚周旋斗法,拯妇孺老弱于水火,救受害无辜于囹圄,终于以其刚正直拗的人格魅力和清廉俭朴的操守,感化了康亲王及一应同僚,战胜了重重困难,使一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于成龙再一次因政绩卓著而升任直隶巡抚,依依难舍而踌躇满志的他悄然踏上新的旅程。
于成龙以天下为家,而百姓是天下的主人。
因此,他为天下大事考虑,实际是为百姓安危幸福考虑。
他名为官,实为仆,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上。
越是困难,越是危险,越是需要负责任的时候,他越是走在最前面。
他为了百姓,可以放弃自己的所有,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性命抛之脑后。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5篇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5篇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5篇于成龙在出仕前刻苦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修齐治平、知行合一、义不辞难为价值追求;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小编特地准备了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欢迎借鉴学习!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1最近,不爱看古装剧的我却痴恋地迷上啦这部名为《于成龙》的电视剧,整整在假期里做啦一回实实在在的追剧族,把这部电视剧翻来覆去看啦个遍。
这是一部励志的电视剧,泪点很低的我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一些情节所打动,总会频频落泪。
像我这样一个耐不住性子的人每天按时的守在电视旁等着播出,由此可见此剧的”魅力”.观后感受颇深,于是我不免像给学生布置写一篇读后感一般让自己在这过年忙碌间抽闲暇来习作。
剧中塑造出的是一位旷古罕见的清官―于成龙。
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曲折动人,冲击着无数观众的心灵。
清代初期的他,历官二十三年,清正勤政,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电视剧《于成龙》的魅力,就在于它很准确地揭示啦一个清官是怎样循序渐进育成的。
廉民勤政的于成龙那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感动着我们,每集故事耐人寻味,其中折射出很多让人深思的东西,观看它,使我的思维有啦诸多延伸,给予啦自己一次修行,延伸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许多观众在剧中见证啦于成龙的成功,赞叹45岁的他从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授以广西柳州罗城知县至他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抚大员,可知于成龙从众多官员中的脱颖而出,是从逆境中奋斗出来的,这背后的艰辛、坎坷在剧中也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记得谁说过: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无捷径,成功之路是在无数逆境中层层铺垫而成的。
于成龙踏上为官的征途,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灼像唐僧取经之磨难 ,他遭遇啦猖獗的盗匪,面对啦灭顶的灾荒,历经烽火战乱,涉足复杂险恶的官场斗争,一步步坚定而坚强地走啦过来,政绩扎实可见,所经之处最终呈现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局面。
《于成龙廉吏》学习心得体会

《于成龙廉吏》学习心得体会《于成龙廉吏》是一部以历史题材为背景的电视剧,通过描绘主人公于成龙的廉洁奉公、勇于正义的精神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廉政与反腐的斗争。
观看这部电视剧,我深受启发,也有了一些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这部电视剧让我明白了廉政的重要性。
于成龙是一个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的官员,无论面对多么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他都能坚守自己的准则。
而且,他还通过坚决打击腐败分子,净化政治环境,为百姓谋福利。
这使我认识到,廉政不仅是个人的品质问题,更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和价值追求。
只有维护廉洁政治,才能保持社会的公平公正,让国家、政府和公务员在人民心中享有良好的声誉。
其次,这部电视剧还让我看到了一个廉政官员的坚持与成果。
于成龙在剧中一直遭受各种打击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任何人和事动摇。
他清正廉洁,勇于直面腐败问题,敢于揭露真相,最终成功地维护了正义和法律。
通过观看他的故事,我认识到成为一名廉洁官员并不容易,但只要心怀正义和真理,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此外,剧中的于成龙还展现了一个官员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一个廉政官员,他不仅要守住自己的廉洁底线,还要尽职尽责地为百姓服务。
他帮助群众解决疾苦,反映民间疾苦,代表最底层的人民发声,成为人民的守护者和代言人。
通过观看这一点,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公务员,不仅要有一颗廉洁的心,更要有一份为民服务的情怀和担当,要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的福祉负责。
最后,观看《于成龙廉吏》让我认识到廉政与反腐斗争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各级政府和公务员要时刻保持警惕,高度重视廉洁政治建设,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严肃查处腐败分子,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需要从政府机构的改革、政务公开、职业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廉洁风气和良好作风,确保政治清明、廉洁高效。
总之,观看《于成龙廉吏》让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廉政与反腐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公民,我要时刻保持对廉政的关注,支持反腐斗争,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腐败行为。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怀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怀
《于成龙》是中央电视台于2020年播出的一部电视剧,
主要讲述的是“于成龙”这个虚构人物的经历和故事。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部电视剧时,我对于于成龙这个角色的完美呈现印象深刻。
他从一个普通的青少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他能够从一个贫穷家庭走出来,走上成功之路,他的这种勇气和决心令人佩服。
另外,我也从这部电视剧中体会到了社会拼搏的真实写照。
成龙最初在上海工作时,遇到了许多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种奋斗精神也令人感动和鼓舞。
此外,我也从电视剧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成龙有着极强的责任心,他对待事情兢兢业业,从不掉以轻心,他的这种态度也令我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于成龙》这部电视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它让我体会到了拼搏成功的精神,发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让我有了更多的勇气去拥抱挑战,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3)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3)精选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2017-01-22 10:34 | #2楼《一代廉吏于成龙》既是一部反腐电视剧,也是一部古为今用的好教材。
于成龙名为官,实为仆,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上;越是困难,越是危险,越是需要负责任的时候,他越是走在最前面。
他为了百姓,可以放弃自己的所有,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性命抛之脑后。
他全身心地想着老百姓,全身心地为着老百姓而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
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精神,印证了“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的结果。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做到于成龙这样,尤其不容易。
而于成龙却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
这是因为于成龙的忘我,他的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一心为天下百姓。
今天以民为先,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每一位党的干部都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警示。
律己廉为首,治国法为先。
在面对党纪国法时,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只有警钟长鸣,才能警笛不响。
尤其要明白,作为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在遵纪守法上高标准、严要求。
世界上有一种宝贵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影响一个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
赢得了它,执政党就有了优势和资本;失去了它,执政党就濒临危险的境地。
这就是民心。
古人云,“天下大势,常系民心。
”老百姓何以喜欢于成龙这一廉吏形象,根本原因在于此。
总之,不管是谁、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想民之所想,及民之所及,严格执法,严于自律,才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观看《一代廉吏于成龙》有感 (2)2017-01-22 10:34 | #3楼怀着急切的心情观看和学习了历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中主人公于成龙的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一生为民的感人事迹后,电视剧的主题歌时刻萦绕耳畔,一幅幅于成龙为国为民的画面清晰地在脑海里播放着。
顺治十八年,大清江山初定,人才极缺。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范文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范文《廉吏于成龙》智慧地表达了中国百姓对于清廉为政的向往。
看看下面的观后感范文吧,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篇140集的电视连续剧《于成龙》在央视一套播完了。
这是一部优秀的反腐倡廉历史剧,讲述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勤政廉洁、为民办事、为国尽忠的故事。
有时一晚连播三集,我不顾劳累也要坚持看完。
我边看边思考,于成龙一介书生,45岁才出仕,最后官至一品,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死后又得康熙加封。
他出身平民,没有背景,朝中无人,不请客送礼,不朋党营私,一生中却三次被推举为"卓异",其中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条值得思考:一是打铁还还需自身硬。
于成龙所做之事,皆是公事、民事,没有一件是私事、亲事。
于成龙的所作所为,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他的生活俭朴到极点,长年吃素不开荤,有"于青菜"之称,像个"苦行僧"。
他不按常规出牌,经常顶撞上司甚至不执行皇帝的命令。
比如在黄州力排众议,坚持剿抚并用招安刘君孚;又如在福建公然对朝廷的禁海令表示异议不执行;更有甚者,竟然先斩后奏,惩治了朝廷的外甥、江宁大将军赫里。
所有这些,有多少人不理解,有多少人反对,有多少人参劾,但他都有惊无险。
这是为什么?个中原因主要就是他做的事都是为百姓、为国家、为江山社稷。
这也印证了那句名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正是由于他自身正、自身清、自身硬,才使他干起事来充满自信,一往无前。
二是一个好汉三个帮,有一个团结战斗的团队。
于成龙廉洁从政,和官场的不良风气是格格不入,每到一地都是惊心动魄,纵有天大的本事,单枪匹马也是难以成事的。
但于成龙有"福气",有一个同心同德干事的团队。
这个团队和他一样,不图名图利,不贪财爱财,甘于清贫、坚持操守。
像幕宾师爷周先生、刀笔小吏柳晋阳、神勇捕头雷翠亭、忠实管家石玉林、石玉兰兄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成龙观后感于成龙观后感陈永尚春节回家,大年初一起来吃完饭,坐在沙发上,看着老爸在看的电视剧—《于成龙》,一开始是为了打发时间,觉得就是结合当下的热点出的电视剧。
但后来慢慢地看入迷了。
一口气就把四十集看完了。
此电视剧的的主要内容是:于成龙从小在山西长大,多次考试后,直到四十多岁才开始入仕为官,从广西罗城县县令,到合州、黄州、武昌、福州、直隶、两江,三获卓异,智斗地头蛇,平叛造反,平反冤案,扫除贪官。
二十几年的仕途生涯,清正廉洁,被称为一代廉吏。
看完本电视剧之后有一下几点感想。
一是人不光要我品德好,还要有能力。
于成龙有一个外号叫”于青菜”,说的是他清正廉洁,饭菜基本是青菜萝卜,无论做到多大的官也是如此。
但光清正廉洁是当不了有作为的官的,在罗城智斗恶霸,在黄州平叛,在福州平反冤案,在直隶和两江打击贪官,是他足智多谋,知行合一的现实体现,否则早就成了刀下鬼。
但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他又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勇气勇闯敌营,舌辩康亲王,刀斩康熙亲外孙赫里。
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给了他无限的勇气。
二是即使有足够的能力也要有舞台。
于成龙在做官之前,已经四十多了,已经经过几十年的知行合一的锻炼,能力已经显现,但当贵族额尔齐圈了他们的地时,他差点就被砍头,还好被及时救下。
直到他做官,有了舞台,才不断展示自己的实力。
三是有一个好老师是多么的重要。
他的老师刑济堂,学富五车,有思想,有深度,教会了于成龙等人一辈子受用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近则齐家,远能治国。
教出了陈廷敬、于成龙、柳晋阳等一大批胸怀天下的治世能人。
在当代,一个人难得有一个自己称得上一辈子的老师,但我们又很需要有这样的老师作为自己的人生导师,真可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四是有一帮生死之交是多么的重要。
当于成龙从山西到广西赴任,曾经是五品大员的周瑞,讨着饭,几千里的路,赶到罗城投奔于成龙,为其几十年的仕途出谋划策,不求名利,甘愿吃青菜萝卜。
于成龙的同学柳晋阳,更是任劳任怨,甘愿当于成龙的下手,最后为了去除贪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生死之交,得一足矣。
五是明君和人民是清官的靠山。
当于成龙被康熙任命为两江总督兼任兵部尚书等职务,并下达了去火耗的任务时,我就知道此时康熙就是他的靠山。
两江地区如果有识时务的土豪劣绅,就应该收敛自己的所作所为。
因为胆子大,敢为民请命,不按常理出牌于成龙的为人,康熙如此任命,定有康熙的打算。
但赫里不识好歹,依然飞扬跋扈,最后快要被砍头时,都还在说自己是皇帝的亲外甥,于成龙无权审理他。
最后于成龙违背皇帝亲属由宗人府审理的规定,当庭宣判赫里死刑,立即执行。
明对这个结果,面对不按常理出牌的于成龙,赫里腿都吓软了。
最后康熙也没有怪罪于成龙越权行为。
因为有些事,一开头就看到了结尾。
现在的行政人员,若能敢于担当,敢于为民请命,当有人拿出靠山来恐吓时,不要腿软,人民就是你的靠山。
六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当于成龙团队分析局势,经常引用《论语》、《春秋》、《晋书》里面的语句来分析,特别透彻。
当于成龙进京面圣时,更是引用了许多典故和佳句。
难怪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国几千年积累的治国治世的经验,是中华子孙最大的财富,没有之一。
所谓的社会学、心理学,只是西方的系统归纳而已。
如说精炼、历史、博大,西方社会学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我一直有一个归纳中国几千年治国治世做人的理论的想法。
《于成龙》观后感JULIA这个春节四天假,白天走亲访友,晚上则好好看了一遍电视剧《于成龙》。
为什么会突然想看一部电视剧,纯粹是因为听我的老师说他看完之后有很想好好做一番事业的想法了,不再觉得自己四十多了而晚了。
看完之后,热泪盈眶,感慨万千。
于成龙四十四岁出仕为官,一身正气,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为民而深受百姓爱戴。
当然,他之所以能达成自己为国为民的心愿,除了自己的正气,正心,正言,正行以外,还是少不了贵人的。
其中最大的贵人就是康熙皇上,康熙皇上喜爱这样一身正气,不畏权贵的官员。
要是他遇到一个昏君,只怕难抒胸意。
还有金光祖,张朝珍,康亲王这样的上级给予支持和器重才让他可以直抒胸臆而不被砍头。
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大可不必,要想怀才可遇,首要条件就是我们自己要有足够的才和我们与正心的伯乐走在一条道上。
于成龙所遇到的这些贵人,都不是自己之前就挑选好了的,而是,当他走了这么一条正气的道路,那么同样正气的人就会和他走到一起。
要知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有贵人还不够的,身边还需要有赤胆忠心的高人朋友。
每当于成龙感情用事昏了头的时候,总有周先生和柳晋阳狠狠的把他拉回来。
在处理案件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有周先生和柳晋阳会给他打开一个出口。
说到这,你想起了谁呢?有什么样的老师也特别重要,于成龙的老师刑正堂先生,也是一身正气,永宁书院的山长用一生守护这一片圣地,培养了那么多的国家栋梁。
先生所作《论语别叙》是康熙皇上都一直想看的一本笔记,可想其思想见地之卓远。
此时此刻,你又想起了哪位老师呢?然而,最初的起始点是于成龙自己。
在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于他想做怎样的事,在于他的脑海里在想些什么。
如果没有这个起始点,有这样的领导,老师,朋友又如何成就心中大业。
他有为国为民的慷慨情怀,也有一颗胆大包天的赤诚之心,还有一股邪不压正的力量,誓死捍卫天理良心。
一生,也曾犯错,可我们人人皆为人,不必把他当神看。
当然电视剧会用艺术色彩来渲染,可又有谁能断定他的心理世界不会比电视剧里更壮阔呢?常会听到人们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不!如果我们坚持做一件事情十年,二十年会是怎样的景象呢?看看四十四岁的于成龙当时是什么样?再看看为官二十三年的他做出了一番怎样的成就。
我们的一生,能够影响多少人?得看我们自己怎么想怎么做。
于成龙观后感于成龙成功的环境与土壤——电视剧《于成龙》观感伏牛石电视剧《于成龙》在央视综合栏目即将播完,看后感觉良深。
剧中主人公于成龙身上集聚着中华文化诸多的传统美德。
对父母而言,他是孝子;对子女而言,他是慈父;对民众而言,他是好官;对朝廷而言,他是忠良能臣;对同僚而言,他是挚友诤友并举;对邪恶而言,他是最可怕的克星;对身边人而言,他是红顶至爱亲朋;对师尊而言,他是功成名就的得意门生。
总之,剧中的于成龙之所以能超越他同时代或前或后许多也已在青史留名的历史人物,傲然独立,盖因他身上荟萃着中华传统文化太多的精髓部分,几乎成为一个近乎完美的封建政治家的集合体。
于成龙出生在明朝末年,并在晚明时期求取了科举上的功名,而他却为官于清朝康熙年间。
他没有明末一般文人出仕新朝时那般犹抱琵芭半遮面的虚假矫揉心态,一旦有机会效忠朝廷,他不仅欣然前往,且全力以赴。
他身上正直无畏的豪气气干云霄,有史以来几无多少人可与之比肩。
他以卑微读书人之身置功名于一边,大闹山西科考舞弊行为,不惧丢掉身家性命,更不把自己的仕途前程放在心上。
这种凛然正气,一开始显得卓尔不凡,给人留下荡气回肠的难忘印象。
一旦康熙朝广揽人才,大胆录用前朝有功名的读书人出来做官,他有的只是欢喜与激动。
因为只有这条路,才是那时候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最佳归宿。
实话说,古代史上没有几个读书人不希望在此条路上一帆风顺有所作为的。
即便在今天,抛开极个别读书人具有崇高的信仰不论,大部分读书人光宗耀祖的心理或多或少依然潜伏在心里,只是鉴于世道与环境的差异,不便明说罢了。
试问古今读书人中,谁不想功成名就,光前裕后?谁不想金榜题名,衣锦还乡?谁不想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只能说由于时运不济,许多读书人终生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最后不得不沉潜乡间,化为芸芸众生而已。
古之所谓的隐士,真正具有潜隐之心者,实在为数寥寥。
许多人隐居山野,只是情不得已时不得已而已,绝非他们的本心。
出仕为官,服务社会,效忠朝廷,说低微点,是为了光宗耀祖;说高尚点,便是为了天下黎民。
皇朝之统治,名为私家,实为天下。
尽管历朝历代都摆脱不了家天下的俗套,但大多数做皇帝的人,心里还是把天下看得比私家要贵重一些。
只有个别混蛋,亦或是傻子,才不顾天下专谋私家的。
皇朝之下的臣子们,其功利之心也是如此。
出仕为官,是自己读书的最高目标。
一旦为官,求取良好政绩,是为官之人最一般的思虑目标。
升官发财虽然历来被斥为庸俗观念,可在这条道上走的人,能够把持初心,保持良好节操的人却又少之又少。
功名利禄背后,隐藏着太多的龌龊。
读书人读书时的清澈之心,一旦混入世俗的污流之中,与之同化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许多人,既想要功名,又要要利禄。
功名与利禄一旦交锋,往往就会产生矛盾。
一心要功名的人,功名之心如太过高涨,也就很容易堕入作假弄虚的泥潭。
一旦为官的人作假弄虚,世俗的眼睛就很快把他识破,于是各种不正当的利禄也就将你围裹,使你由起初的惊惧甚至无可奈何,慢慢到后来的理所当然。
一旦把触犯僭越纲纪的事情看得理所当然了,正义的事情也就在你眼里愈来愈不顺眼了,社会风气也就败坏起来。
为官的此时已经背离了为官的基本伦理,慢慢成为人们切齿痛恨的贪官污吏了能够在世俗的官场中洁身自好,绝非易事。
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结果,只能导致屈原之类的清官贤吏葬身汨罗。
如果他要秉持操守坚持留存于世,他就有可能因为自己的清正贤能被不清正贤能的人联合围打,最后反会以不清正贤能之名而身败名裂。
所以,在浑浊的世俗社会里,清贤能之人的选择要么就是陶渊明式的辞官不做归田园居,要么就是屈原式的被逼无奈,投江而死。
那么清正贤能之官何以存身?只有一种答案,那就是要遇到明君良机。
于成龙身上的诸多优秀品质之所以能够得以完美展示,说宿命点,是他运程好,处处都能遇到贵人相助。
在广西罗成做县令的时候,于成龙不避条件恶劣,很快就在罗城安身立命扎下营寨,以自己的真诚苦干与智慧,很快就扭转了罗成境内十室九空民不聊生的恶劣局面。
他以心换心,亲近并联合民众,毅然决然扫除恶匪,毫不手软地铲除地方黑恶势力,以雷霆之力换取一方百姓的安居乐业。
在这里,他遇到了他为官以后的第一个贵人两广总督金光祖,不仅因政绩卓著被评为清朝官吏最高荣誉”卓异”,还被提拔到四川合州任知州。
随后,他又被推举到湖广黄州府任同知。
在这里,他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二个贵人湖北巡抚张朝珍,被擢升为武昌知府,并以闪电般速度平定十万匪首刘君孚的未成叛乱,为朝廷平叛大军解决了筹集粮草疏通道路的诸多困难。
由于政绩显赫,二次被推举为湖北省政绩”卓异”称号。
担任武昌知府之时,由于刚修建好的军用大桥因山洪突来,被悉数冲毁,为此被康亲王以延误军机罪名判以死罪。
是巡抚张朝珍在康亲王面前为他据理力争,追述他为政武昌后的件件政绩,才赢得康亲王的理解与宽恕,把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虽然他被削职为民,可张朝珍依然对他委以重任,命他以宣召使之名招抚叛匪,并最终得以成功。
再立新功后的于成龙,再次被起任重用,担任黄州知府。
不久,在康亲王的举荐下,政绩卓著的于成龙升任福建按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