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光明讲坛)
十六世纪明朝社会转型失败原因探讨

十六世纪明朝社会转型失败原因探讨首先,政治制度的僵化是导致明朝社会转型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朝时期,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制度的约束,政治制度逐渐变得僵化,无法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明朝实行集权制度,皇帝对国家的控制力非常强大,而地方官僚制度也非常严格。
这种集权制度严重限制了地方官员的发展空间和权力的下放,导致了一切权力都集中在皇帝和官僚之手。
这种政治制度的僵化使得明朝无法及时调整政策和制度,难以应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求,从而导致社会转型的失败。
其次,官员腐败也是导致明朝社会转型失败的重要原因。
明朝时期,由于政治制度的缺陷和官员的腐败现象严重,导致朝政混乱,国家治理能力严重削弱。
明朝官员普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顾民众死活,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甚至对农民进行剥削和压迫。
这种官员腐败现象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使得社会转型更加困难,导致社会转型失败。
最后,外患也是导致明朝社会转型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十六世纪是明朝面临外患最为严重的时期,特别是对于西方国家的侵略和威胁更加严重。
明朝时期,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经济实力迅速强大,对明朝构成了严重威胁。
而明朝政府在面对外患时,由于政治制度的僵化和官员的腐败,无法及时调整政策和军事布局,从而导致了明朝在面对外患时的失败。
外患的影响导致明朝社会转型的困难程度更加加重,最终导致了明朝社会转型的失败。
综上所述,十六世纪明朝社会转型失败的原因主要有政治制度僵化、官员腐败以及外患的影响。
这些原因共同作用导致了明朝社会转型的困难和失败,从而使得明朝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衰败和灭亡。
明清社会转型的看法

明清社会转型的看法一、明清社会转型是个超有趣的话题呢!在明清时期啊,经济上有了好多新变化。
就说商业吧,那时候的商业可发达了,出现了好多商业城镇。
像江南地区,那简直就是商业的天堂。
有各种各样的商铺,人们买卖东西可热闹了。
而且还出现了商帮,像徽商和晋商,他们可厉害啦。
徽商在盐、茶这些行业做得特别大,他们走南闯北,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好多地方。
晋商呢,在票号方面那是一绝,就像现在的银行一样,方便了商业往来。
不过呢,虽然商业发展得不错,但封建经济还是占主导地位,很多农民还是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完全从农业社会转型过来。
二、再看看思想文化方面。
明清时期有一些思想上的新潮流。
比如说李贽,这人可怪了,也可酷了。
他提出了一些反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观点,他觉得人人都有自己的私欲,这在当时可真是惊世骇俗啊。
还有黄宗羲,他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这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是很大胆的想法呢。
但是呢,这些新思想并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封建礼教还是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头脑。
在文化上,小说发展得超级好,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四大名著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这些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贵族生活到民间疾苦都有涉及。
不过教育还是被封建统治阶级把控着,读书还是为了科举做官,普通老百姓能接受教育的机会还是很少的。
三、社会结构方面也有变化。
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得挺快的,城市里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这个阶层有自己的文化需求,像戏曲就很受他们欢迎。
但是呢,封建等级制度还是很森严,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依然很明确。
在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清朝设立了军机处,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大。
这种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转型,因为它压抑了人们的创新和改革的积极性。
而且明清时期对外关系也很复杂,一方面有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壮举,加强了对外交流。
但另一方面,后来又实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这就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了。
总的来说,明清社会转型有它积极的一面,在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和发展。
转型的内在理路:晚明思潮的反思

摘要:关于晚明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 近代性' 的看法,是将中国历史进程与西方历史进程相 比附的结果,同时也受到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情感的影响;' 人文主义' 、' 启蒙' 等都是与西方特 定历史时期相联系的概念,用它们来概括晚明思潮不一定合适;认识和评价晚明思潮,应当重点探究 其产生与发展的内在理路.
明清变革中的晚明思想

明清变革中的晚明思想明清变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思想革命的时期。
其中,晚明时期的思想变革尤为重要,它为清朝时期的思想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明朝矛盾破裂的源头,本文将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一、概述晚明思想的主要特点晚明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多元化。
在这个时期,传统思想与外来思想交汇融合,用新思想来解决旧问题成为流行趋势。
其中,既有太极、易经等内部传统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发扬光大,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深入的探讨与发展,如沈德符提出的“日月精舍”等。
另一方面,洋务运动、南明、国术等则成为了当时最为引人注目的现代化思想。
二、传统思想传承:太极、易经太极思想在晚明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承。
早在明代,太极的基本思想已经被广泛接受,如《太极图说》、《太极拳谱》等皆为代表作品。
而到了晚明,太极思想又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发展,如俞大猷提出的“太极分阴阳,变化生万物”等理念就受到了广泛的推崇。
此外,易经也成为了晚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周易参同契》、《周易本义》等书的问世,极大的推动了易经在中国思想界的发展。
在这些书的影响下,易经的精髓被广泛地讨论与解读,其成为了晚明时期思想的核心之一。
三、现代思想涌现:洋务运动、南明、国术晚明时期,西方的思想逐渐影响到了中国。
在这种大背景下,洋务运动成为了引领中国现代化思想的标志性事件。
在洋务运动中,西方的科学技术被引入中国,如铁路、邮政、船舶等现代化的事物。
同时,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国防也得到了重视,卫所、炮台等建设被迫切要求。
南明时期则是中国经历了一段历史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资治通鉴》、《明史》等书问世,对于历史的研究得到了重视。
同时,南明的思想也随着时代的演进得到了发展与壮大,其代表性的政治思想就是明王朝的复辟,反映了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初步探索与拓展。
最后,国术则成为了晚明时期思想涌现的最后一环。
在晚明时期,国术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武术也逐渐成为了普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明末官僚制度变革与社会转型

明末官僚制度变革与社会转型明末,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一个官僚制度发展与社会变革交织的时期。
在明朝末年,由于诸多原因,官僚制度开始发生变革,这对于中国社会的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明朝晚期的官僚制度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弊端。
宦官集团的权势膨胀,使得朝廷的政治逐渐被丑恶和腐败所侵蚀。
此外,官僚体系内部的陈规旧章、官僚主义等问题也愈发严重。
这使得明朝末年的政治局面异常动荡,人心思变,官僚制度不再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明末的社会转型不可忽视。
明朝中晚期,农民起义频发,民变阶级抬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的信号。
农民起义的背后,是由于明朝统治阶级的对于社会矛盾的短视和无能。
这种社会矛盾的激化,最终促使了明末社会的转型。
在这一时期,明末的官僚制度也开始逐渐变革。
明末的士人蕴养了大量的精英人才,他们在官僚制度变革的推动下,发起了种种改革举动。
这种变革力度可能不及后来的清朝变革,但却影响深远。
例如,明末张居正主持的一系列改革,将封建制度向官僚制度倾斜,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尤其是他推行的练甲兵、增设守备机构等举措,对于加强国家安全和稳定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明末的科举制度改革,也为社会流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得人才得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然而,在明末的官僚制度变革中,也存在着种种限制与障碍。
首先,明末的农民起义使得中央政权不得不采取更加严厉的手段来镇压叛乱。
这使得官僚制度更加复杂和僵化,难以逐渐变革。
其次,明朝末年的财政困难也限制了官僚制度变革的进程。
明朝末年军备开支巨大,而财政收入不足以维持这样的开支。
这使得官僚制度变革的资源短缺,不能实现更大的变革。
总的来说,明末的官僚制度变革与社会转型是相互交织的。
尽管明朝晚期的官僚制度存在着一些弊端,但是这种体制却为中国历史上的变革提供了契机。
明末的官僚制度变革虽然受到了一些局限,但却为后来清朝的官僚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同时,明末社会的转型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1. 引子:社会变革的开端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晚明时期,那可是个风云变幻的年代。
你可能会想,晚明有什么特别之处?说白了,就是那个时候,社会就像一锅热汤,翻滚着,冒着泡,变化得让人目不暇接。
这段时间,不光是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也开始绽放,真是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不过,转型的背后,总有些波澜壮阔的小故事,今天就来聊聊这其中的酸甜苦辣。
2. 社会结构的转变2.1 从农耕到商业在这个时代,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经济结构开始大变样。
过去那种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渐渐被商业经济取而代之。
市面上小商贩如雨后春笋,随处可见,热闹得不得了!人们不仅在田地里劳作,开始纷纷涌向集市,卖东西、做生意,简直就是“赚了个满载而归”。
这让很多人从贫穷的泥土中走了出来,开始过上了小康生活。
2.2 新兴阶层的崛起而在这个变革中,商人阶层开始崭露头角。
他们有的甚至比那些传统的士大夫还要富有。
这可是颠覆了大家对“有钱人”的认知,以前人们总是觉得士人是有文化有地位的,谁能想到,商人也能翻身当主人!这就好比是一场大变戏法,令人瞠目结舌。
不过,商人的崛起也让社会的阶层分化愈加明显,富人与穷人之间的鸿沟似乎更深了。
3. 文化的碰撞与交融3.1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文化方面,这时候的中国也热闹非凡,诗词歌赋、戏曲杂剧各展风采。
明代的小说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像《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经典作品,不仅让人捧腹大笑,也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
书籍的印刷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大家伙儿不再是靠口口相传,能买到书,真是个好时代!3.2 思想解放的潮流同时,晚明也是个思想解放的年代。
人们开始不再盲目崇拜权威,反而更多地去追求个性与自由。
儒家思想受到挑战,像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也渐渐被人们接受。
这就像一场思想的盛宴,大家争先恐后地分享自己的见解,真是热闹非凡。
可惜,这种繁荣的背后,社会的动荡也在不断加剧。
4. 社会动荡与未来的思考4.1 动乱的暗潮说到动荡,晚明可真是风波不断。
晚明时局对现下社会的观照

晚明时局对现下社会的观照【摘要】明朝晚期,政治动荡、社会矛盾、文化兴衰、经济发展和外部压力共同影响着时局。
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同样存在,值得我们深思。
政治动荡提醒我们警惕权力过度集中导致的危机;社会矛盾提示我们要关注社会公平与稳定;文化兴衰教导我们文明传承与发展;经济发展启发我们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外部压力提醒我们必须保持国家独立与安全。
晚明时局对现下社会的启示是我们要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避免重蹈覆辙。
要借鉴晚明时局,我们应当推动政治制度改革,注重社会和谐发展,加强文化传承,实现经济全面发展,保障国家安全。
只有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下社会面临的种种挑战。
【关键词】。
1. 引言1.1 明朝晚期社会背景明朝晚期社会背景主要包括政治动荡、社会矛盾、文化兴衰、经济发展和外部压力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方面,明朝末期因为腐败、宦官专权等问题,导致政治腐败严重,政府失去人心,统治危机不断加剧。
社会方面,民生困苦、地方割据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民不聊生。
文化方面,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较为颓废,儒家经典学习重心转移,士人思想多发生变化,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经济方面,明朝晚期虽然存在少量地区经济发展,但整体上经济萧条,财政危机愈演愈烈。
外部压力方面,明朝时期西方列强逐渐扩张势力,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
以上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使晚明时期社会呈现出严重的动荡状态。
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有深远影响,也为我们现今社会带来了一定启示和警示。
1.2 现代社会现状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社会结构不断变化,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革。
与此政治腐败、社会不公、文化冲突、经济不平等等问题也层出不穷。
政治动荡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各种政治运动和抗议活动频繁发生。
人们对政治的信任度下降,对社会治理的不满情绪愈发高涨。
社会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失衡加剧,民众对权力和财富的分配不公感到不满。
转型的内在理路:晚明思潮的反思(一)

转型的内在理路:晚明思潮的反思(一)晚明时代,经济、社会、思想领域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对于这些变化的性质、趋向和意义,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国内学术界居于主导地位的观点,是认为晚明已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旧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开始解体,新的带有“近代”性质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正在萌动。
具体到思想史方面,就是认为晚明出现了与西方“过渡”时期极其相似的思想成果和社会思潮。
这样一幅涂抹上西方式“近代性”色彩的思想图画,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实况呢?对此似乎还值得进一步加以思考。
一、对晚明“近代性”的反思中国古代曾多次上演王朝兴衰的戏剧。
导致许多王朝灭亡的那些痼疾和征兆,在晚明也都显现出来。
但是,学者们普遍认为,决不能仅从王朝兴衰的角度来理解晚明,因为晚明已踏上“走出中世纪”的路途,出现了一些不同于已往的变化,这些变化实质上就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最初迹象。
换句话说,晚明之所以不同于汉、唐、宋等朝代的晚期,是因为后者仅仅是在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的条件下的某个王朝的衰落,而前者不但是一个王朝的衰落,更重要的是延续了近2000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新的社会正在这衰落的母体中孕育生长。
也就是说,晚明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近代性”。
上述看法,并非是从中国历史本身的发展脉络中推论出来的。
在中国历史上,即使在所谓“长期延续”的“封建社会”中,许多时期都发生过“不同于已往的变化”——如唐宋之际就发生过重大社会变迁,为什么学者们认为只有晚明的社会变迁才具有“近代性”呢?很明显,这种认识并非“本土的”,而是跨文化比较的产物。
跨文化比较是历史研究的一种常用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各种文化的特点和实质。
但是,跨文化比较又有严格的方法论要求,不能用一种文化的话语霸权去规约另一种文化,使此种文化成为彼种文化的附属物。
遗憾的是,近代西方在世界上确立经济霸权的同时,也确立了话语霸权,跨文化比较在许多时候便成了展示西方文化之“典范性”的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作者:商传《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2日11版)演讲人:商传演讲地点:浙江义乌商城讲坛演讲时间:2015年10月商传,1945年生,河北保定清苑县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从事明史、社会史文化研究。
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
主要著作有《永乐皇帝》《明代文化史》《走进晚明》及论文《明初商屯质疑》《关于明代民屯的几个问题》《〈明太祖实录〉三修本评价问题》等,参与并主持《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中国通史》(明史卷)等工作,主编《明文化丛书》,并撰写其中《明朝文化概论》。
晚明社会转型最终伴随着明朝的灭亡而结束了,中国从此失去了一次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给我们留下太多的历史遗憾。
回首明朝灭亡的那幕“天崩地裂”的悲剧,究竟谁应该对这一切负责呢?是张居正,还是万历皇帝?或者是东林党与阉党?抑或是那个时代从上至下的每一个人?这才是我们今天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无法改变的规律是改朝换代。
每个朝代,长不过三百年,短不过数十年,便都灭亡了。
自秦统一中国开始,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建立与灭亡,即“初”与“末”。
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读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不仅有“末”,还有一个时段被定义为“晚”,这三个时段即晚唐、晚明和晚清。
“晚”与“末”的不同之处,我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晚”的时段相对“末”要长些,一般都尚有数十年时间的延续;二是被称为“晚”的时代,虽然出现颓势,但是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却十分繁荣;三是“晚”的时代,一般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被误读的晚明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晚”的时代中,晚明最具特色。
因为晚明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没有外来干预下的自身的社会转型。
今天大多数学者认同晚明时代始于万历时期,此距明亡,尚有大约七十余年,时间虽然不算长,却演绎了中国历史上最多彩的一幕。
从传统观点看来,晚明时代是伴随着神宗万历皇帝的荒怠开始的,明朝的种种政治与社会的弊端,尽显现于此时。
而且历来有这样一种说法:明亡于万历、天启,而非亡于崇祯。
也就是说,明朝自万历时起,其虽未亡,而亡势已定。
万历朝虽然社会矛盾复杂,社会问题繁多,但即谓之为明亡之始,则是只看到表面的现象,是对于晚明历史实质不甚了解的误读,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五个主要原因:1.清朝统治者为说明取代明朝的合理性,刻意夸大明朝的失误。
2.明亡以后,明朝的遗民纷纷找寻明亡的原因,同时对晚明的政治与社会风气多有批评。
3.清及以后的史家,在论及晚明的时候常常会与太祖、太宗时代相比,因此会认为晚明国势日颓。
4.过去对于历史的研究,一般重于政治史研究,忽视了晚明在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模式等方面的发展。
5.对晚明发生社会转型的变化实质不了解。
晚明时代最主要的特点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朝到了隆(庆)、万(历)间,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不仅在城镇,甚至一部分江南农村也出现了明显的雇佣劳动方式。
我们在史料中看到一个名叫谭晓的农民,他采用收买抛荒田地,雇佣劳动,利用农林养殖等生产方式,成为农村新富裕阶层的代表。
这条史料中的情况打破了传统的农村自然经济,充分反映了雇佣劳动和商品生产。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了上层建筑以及整个社会的变化。
晚明的时代特征明朝中叶以后,明朝人的生活发生了转变,我们今天称之为“由俭入奢”。
到了晚明时代,人们转为了追求纵欲与奢靡。
这起初只是官员与商人们的追求,然后是自上而下,很快便影响到整个社会,造成“士风俭薄,民风奢侈”的世态。
促进这种变化的就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比如纸张的使用,洪武年间,国子监生们用过的课本和写过仿书的纸张,要按月送到礼部去,仿书发送光禄寺包面,课本送到法司,用背面作草稿纸用。
到永乐宣德年间,年节烟火花炮还用旧纸制作,成化以后,鞭炮均用新纸。
待到万历年间,官员们上任或者在年节时得到的贺卡,多不胜数,而且制作精美,极为奢侈:“郡邑上任,或遇令节,红帖积受,多至百千,今昔奢俭迥别。
”(李乐〈见闻杂记〉卷二)伴随着经济发展,形成了奢侈的风气。
这种风气表现到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我们从大量史料中看到,晚明至少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形成了一种全社会竞奢的风气,比如人们的穿着,“今者里中子弟,谓罗绮不足珍,及求远方吴绸、宋锦、云缣、驼褐,价高而美丽者,以为衣,下逮裤袜,亦皆纯采,其所制衣,长裙阔领宽腰细摺,倏忽变异,号为时样。
”(万历《通州志》卷二《风俗》)再如请客吃饭,明朝中叶以前,一般人家是不请客吃饭的,即使偶有请客,不过家常便饭而已。
明中叶以后,“乡里之人,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否则耦席,未有一席而三四人共之者也。
肴果无算,皆取诸远方珍贵之品,稍贱则惧渎客,不敢以荐。
每用歌舞戏,优人不能给,则从他氏所袭而得之,以得者为豪雄。
”(万历〈通州志〉卷二〈风俗〉)这里所说的通州,是南直隶通州,即今日江苏南通市,时属扬州府,较之苏松杭常诸地,犹有不及,然其风俗即已如此,且此种风俗,不仅限于南直隶、江、浙,当时的北方各地,也是“流风愈趋逾下,惯习骄吝,互尚荒佚。
以欢宴放饮为豁达,以珍味艳色为盛礼。
其流至市井,贩鬻厮隶走卒,亦多缨帽缃鞋,纱裙细裤。
酒庐茶肆,异调新声,泊泊浸淫,靡甚勿振。
甚至娇声充溢于乡曲,别号下延于乞丐。
”(万历〈博平县志〉卷四〈民风解〉)晚明竞奢风气的意义不仅在于竞奢本身,而更在于对于社会奢侈风气的全新的论点,因为这才体现出了商品生产冲击下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现象。
正当晚明奢靡风气盛行,而人多以为忧的时候,在松江府(今上海松江县)一个名叫陆楫的人提出了全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人们享受奢靡的同时,所有与此种奢靡相关的生产服务,也都从中获利,得到了奢靡者之利,因此也便养活了许多小民:“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
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
”(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上)这种公开为奢侈消费辩护的理论,明显代表了工商业的价值取向。
晚明政治的变化万历十七年(1579)岁末,一份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骂神宗皇帝的奏疏成为晚明政治状况的生动写照:“皇上之病在酒色财气者也。
夫纵酒则溃胃,好色则耗精,贪财则乱神,尚气则损肝。
……皇上诚嗜酒矣,何以禁臣下之宴会?皇上诚恋色矣,何以禁臣下之淫荡?皇上诚贪财矣,何以惩臣下之饕餮?皇上诚尚气矣,何以劝臣下之和衷?四者之病,缠绕心身,臣特撰四箴以进,对症之药石也,望采纳之。
”(《明神宗实录》卷二一八,万历十七年十二月甲午)《明史》中记称:“会岁暮,留其疏十日。
”看到骂自己的奏疏,留十日而不知所措,这要算是中国历史上专制体制下的一件怪事。
这显然不同于我们对明代专制政治的认识。
晚明时代,人们的政治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当时的内阁大学士许国就曾说道:“小臣一开口,不必是,即为风节;大臣一开口,不必非,即为朋比。
小臣百诋大臣,辄以为不可屈而抗威权;大臣一侵小臣,便以为不能容而沮言路。
”万历二十一年礼科给事中李献可疏奏立储事后,王锡爵与顾宪成一段对话更是对于皇权的挑战。
锡爵道:“当今所最怪者,庙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
”宪成则道:“吾见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之耳!”(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许国所论,是世风对于传统等级观念的变异;宪成的所言,则代表了当时部分士大夫不以君主之是非为是非,而以天下之是非为是非的政治观念,其内涵之中,不乏对于传统体制及专制君主主义的批判,带有明显反传统与反君主专制的思想。
至万历中叶以后,社会舆论对于时政的批评,已经从官场而至民间,从少数而至普遍,从口喃耳语而至抵掌剧谈。
内阁首辅沈一贯于万历二十六年所上揭帖中称:“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
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
所言皆朝廷种种失政,人无不乐听者。
启奸雄之心,开叛逆之路。
此非一人口舌便能耸动,盖缘众怀怨愤喜于听闻耳。
”晚明专制政治的松动从积极方面看,推进了人文主义萌芽的发展。
王阳明的心学对于晚明社会思想变迁起到了理论基础的作用。
西方学者讲到明代中叶以后思想遗产时总结了如下的要点:强调实践;对时代日用需要产生觉醒;提高历史意识;强调生命力及天地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愈来愈强调物质世界;倾向于批判性的理性主义;倾向深邃的人文主义;提倡三教合一的综上所述合潮流;寻找儒家本质;倾向古典儒家中“天”的概念或天主;更深入地研究古典作品;注重理性形而上学形式。
晚明人文思潮一个重要内容是打破旧时的等级,这在当时被称为“僭越”。
打破旧日严格的等级,是向非等级的阶级社会,也就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
我们也因此可以说,晚明时代政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几点历史思考晚明既然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在政治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是明朝毕竟灭亡了。
因此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总结晚明的历史教训,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国家权力异化国家公权力,本为平衡各利益群体之诉求,解决社会矛盾之作用。
所谓“异化”即其失去上述作用,而成为少数利益集团的工具。
公权力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无制度约束的税费征收。
其中最称典型者,莫过万历矿税之祸。
万历矿监税使四出,固然出于神宗求利心切,而近侍无不以为此乃不可失之发财机会,加之官民中应和者及其间的掮客们推波助澜,终于将一个本可成为近代采矿业发展的机会导演而成为一场矿税之祸发生。
《明史》论此,称:“至(万历)二十年,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
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
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
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
而二十四年,乾清、坤宁两宫灾。
二十五年,皇极、建极、中极三殿灾。
营建乏资,计臣束手,矿税由此大兴矣。
”(《明史》卷三百五《陈增传》)但其后事态之发展,则非仅为朝廷费用匮乏,逐渐发展而成为部分利益集团对于民间社会财富之攫取。
在中世纪的欧洲,关税起源于封建主对其领地上的过往客商所征收的捐税,客商缴纳了这些捐税,就可免遭抢劫。
后来各个城市也征收了这种捐税。
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后,这种关税便是国库进款的最方便的手段。
晚明时代的中国,显然不是现代国家,虽然它已经发生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
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领主和独立城市,于是路桥税便成为政府和掌握公权力者获取社会财富的最方便的手段。
万历朝此种设卡收税与矿监税使横行的结果是商贾不通,其结果一方面是国家按制征收关税因矿税之征而锐减三分之一,另一方面皇室财政收入却大幅度增加,即所谓“内帑嬴羡”,同时众多的矿税监及其附庸者也从中获取了大量财富。
万历二十九年(1601)一个名叫王临亨的刑部主事奉命前往广东审理积案。
亲见并记录下了当地的税收情况:“岭南税事,从来有之,凡舟车所经,贸易所萃,靡不有税。
大者属公室,如桥税、番税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