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附件3:导学案(民族大团结)
(统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导学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班级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能说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制度的意义。
2.能归纳我国政府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采取的措施。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的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学习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自主学习】●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________领导下,在__________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在自治区域内,由_________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实行:1947年成立的________自治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个民族自治区,30多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自治县(旗)。
3.意义: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②对维护__________、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1.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作用: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_________社会。
2.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①国家采取许多________政策,②派出大批人员,③还通过________________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敃地区的经济建设。
3.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与发展①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________。
②保护少数民族的___________遗产。
③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__________的搜集、出版工作。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导学案

初中历史教学资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程标准】通过民族团结,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的重要意义;【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含义、确立、实施情况。
难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60—64页,完成下列填空:一、民族区域自治:1.含义:在下,在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按照民族聚居的多少和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2.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也是我国的一项。
3. 1984年,我国颁布实施了《》。
4.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巩固和促进具有重大的意义,为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2.举措及成效:(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2)经济上:国家采取许多,通过人员、资金、技术、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
(3)文化上:国家重视的保护和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战略上: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为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合作探究与学习】探究一:研究历史,需要借助不同类型的资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口述资料】藏民达旦卓玛说:“爷爷曾告诉我,他们以前是农奴,受到奴隶主的盘剥,生活极其艰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翻身做了主人,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新制度、新地位、新的民族关系引领他们走向了新生活。
”问题:根据口述资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农奴翻身走向新生活的原因。
【强化训练】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2.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是“天路”即“进藏路线”的五条铁路之一(另外四条是青藏铁路、滇藏铁路、新藏铁路、甘藏铁路),列入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预计2026年通车。
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八年级历史下册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2课民族大团结【学习目标】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依据、原因、含义、确立的过程;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知道我国民族自治区的分布;通过研读相关史料,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和教材内容,了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背景、民族政策;知道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给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激发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历史责任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意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
◆学习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夯实基础课前阅读课文正文,参考学习目标,独立标识提纲并勾画重点后填空、熟记所填内容:知识点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背景(1)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民族分布特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2.含义(1)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民族聚居的人口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2)在自治区域内,由__________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3.法律依据(1)1949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2)______ ,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实施情况(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2)全国已经先后建立了_____________、广西、宁夏、西藏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5.地位:是我国的一项________________。
6.意义(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设计+习题

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重要意义。
2.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主学习】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背景: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和,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领导下,在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按照民族聚居的多少和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和。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
3.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
4.法律化过程:①1949年通过的,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②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
③1984年,颁布实施。
5.实施情况:民族自治地方分为、、。
1947年,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
6.重要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精神,对、和具有重大意义,为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1.原因: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和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2.主要措施:①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和,结果: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社会主义社会。
②促进经济发展。
具体表现: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还通过、、等多种方式支持。
结果: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③保护民族文化。
具体表现: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
④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
具体表现:建设大批项目,如2006年,全线通车。
结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
⑤国家还实施了行动,结果:进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导学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2) 材料二中提到的是哪几条公路?是在什么期间修 筑的? 青藏、川藏、新藏三条公路;“一五”计划期间。
(3) 材料三中提到的这条铁路是实施什么战略的标志 性工程? 西部大开发战略。
感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听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 域自治,目前已建立几个省级自治区?本项制度的实 施有何重大意义? 五个;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 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 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 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
——一九五四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由于恶劣的交通状况,直至上世纪初,地处 “世界屋脊”的西藏仍是难以进入之地。上世纪50年 代中国解放军修通了青藏、川藏、新藏等公路,结束 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材料三:进入新世纪,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对少数民族 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某铁路计划投资约262亿元。 这条铁路全长1142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 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工程在2001年6 月29日开工,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2.某同学为班会准备了以下方面的素材。下列各项
中较适合作为本次班会主题的是( C )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D.“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二、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 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金牌导学案
第四单元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初中历史民族大团结教案

初中历史民族大团结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相关知识,理解其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团结精神。
教学内容:
1. 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意义;
2. 辛亥革命及其对民族大团结的影响;
3. 民族英雄孙中山及其在推动民族团结中的作用;
4. 民族大团结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活动: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意义;
2. 梳理知识:教师讲解辛亥革命及孙中山在其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事件背景和重要人物;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民族团结的意义和影响,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4. 视频欣赏:观看相关历史视频,并让学生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5. 小结:教师做总结,概括民族大团结的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感悟。
教学评价:
1.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表现,展现对民族大团结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输出成果,评价学生的表现;
3. 学生完成相关作业,检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拓展延伸:
1. 每日一句:每节课结束前让学生分享一句关于民族团结的名言或格言;
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或小说,加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
3. 研究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和民族团结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展示。
历史《民族大团结》导学案

历史《民族大团结》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2. 了解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3.通过学习本课要懂得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学习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将___________________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含义:是在_______领导下,在___________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__________,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________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确立过程:(1)1949年通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2)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______。
(3)198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布实施。
3.民族自治地方:(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级。
(2)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民族自治区。
其中,最早建立的是_______自治区。
4.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______、巩固_______和促进_________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结合课本P61材料研读,谈谈你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12《民族大团结》导学案 新人教版

《民族大团结》
一、学习目标
目标1:掌握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了解我国为实行民族政策而采取的措施;
目标2: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其作用;
目标3:明确我国是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
目标4:了解民族知识,关心民族问题,尊重少数民族是青少年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
目标5: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培养综合归纳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自主学习
根据教师提前发来的网上作业:随堂训练——自学检测—《民族大团结》,学生依据教材《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寻找答案。
自主学习,及时检测,夯实基础。
三、合作探究
1.民族区域自治是如何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哪一年颁布的相关法律条文?
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我国现有多少个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原因?
3.了解解放前,我国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怎样?面对这种状况,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政策和措施?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课件
五、当堂达标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
随堂训练——当堂达标
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学后反思
我还要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12课时《民族大团结》导学案/任务单
一、学习目标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学法指导
1、阅读法(认真阅读课本,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含义、法律依据、实施情况和历史意义找出来)
2、思维导图法(试着把本课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3.地图和图片分析法(本课有大量的图片和地图,请根据提示和教师的讲解进行理解分析)
4、解题方法指导:(审题、圈出关键词、整合答案)
四、预习案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______________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________多少和________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自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________。
2.1949年通过的《________________ 》,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1984年颁布了《》,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3.目前全国已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广西、宁夏________5个省级自治区,100多个自治县(旗)。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________、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________奠定了基础。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________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先后跨入了________。
2.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________、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3.国家重视少数民族________保护与发展。
4.20世纪末,中央决定在西部地区实行________战略。
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________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五、课堂学习指引或辅助资料
1.第一步:看书标记,完成上面的填空题;
2.第二步:边看授课视频,边看书做笔记;
3.配套课件: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件
4.辅助资料:视频《民族团结一家亲》和《石榴花开》等;
5.完成课后练习相关题目,根据参考答案来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6.完成课后练习,自己更正答案,总结本课,试试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六、学生学习收获
请试试用思维导图来总结本课。
七、学生质疑
学习本课后,还有什么疑问?请列出来,课后与教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