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2. 熟悉古代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代表作品。
3. 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 古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三、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兴趣,通过展示古代文物或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10分钟)向学生讲解古代文化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其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主体部分:(60分钟)1. 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代表作品:通过PPT或实物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古代文明到唐宋文化、明清文化等时期,重点讲解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如《诗经》、《论语》、《红楼梦》等,让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具体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2. 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探讨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包括价值观、社会制度、文学艺术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并展示他们的观点。
3. 古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展示现代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案例,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古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
小结:(1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动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和研究。
四、教学资源:1. PPT或实物展示:用于介绍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2. 分组讨论:用于让学生展示对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的观点。
3. 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案例展示:用于说明古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主动讨论、小组展示和相关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可以通过小测验或小作业的方式进行课后知识的巩固和评估。
六、拓展延伸:在公开课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进行实地学习;安排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研究或创作,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造力。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教学博苑10-18 0629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以教师系统讲解为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作进一步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古代文化基本常识,尤其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想要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作品,除了要学习大量的文言现象外,还应当适当掌握一些文化常识,今天我们就来对这方面的知识作一基本探讨。
二.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古代文化常识教案引言:古代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历史的见证。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不仅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本文将从古代文化的不同方面展开,为大家提供一份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一、古代文化的起源古代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华夏文明。
华夏文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符号和传统。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古代文物、讲述古代神话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起源。
二、古代文化的传承古代文化的传承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在古代,文化传承主要通过口头传统和书写形式进行。
例如,古代的诗词、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是通过口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
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文化艺术表演,让他们亲身体验古代文化的魅力。
三、古代文化的特点古代文化有许多独特的特点,比如尊重师长、重视礼仪、崇尚孝道等。
这些特点在古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古代故事、展示古代文物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特点,并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
四、古代文化的影响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医药知识等都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述古代科技发明、哲学思想的演变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五、古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古代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积极保护和传承。
在现代社会,古代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城市化进程、文化多元化等。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
结语:古代文化常识教案的编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起源、传承、特点和影响,还可以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我们可以将古代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基本常识,如天文、地理、历史、官职、礼仪等。
2.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古代天文常识1. 古代天文观测方法及天文仪器2. 古代星宿、历法及节气第二章:中国古代地理常识1. 古代地理观念及地理著作2. 古代地名、水名及山脉第三章:中国古代历史常识1. 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概况2.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人物第四章:中国古代官职常识1. 古代官职体系及职务名称2. 古代官场礼仪及官场文化第五章:中国古代礼仪常识1. 古代礼仪的起源与发展2. 古代礼仪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故事来阐述古代文化常识。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模拟古代礼仪等,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参与度等。
2. 考试成绩:包括期末笔试和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3. 综合素质评价: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认同和热爱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 辅助教材:《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历史词典》3. 网络资源: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网站、论坛、博客等。
4. 实物资源:古代天文仪器、地理模型、礼仪用品等。
5. 人力资源: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指导。
六、教学安排:1. 第一章:中国古代天文常识(2课时)2. 第二章:中国古代地理常识(2课时)3. 第三章:中国古代历史常识(3课时)4. 第四章:中国古代官职常识(2课时)5. 第五章:中国古代礼仪常识(2课时)6. 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3课时)7. 第七章:中国古代艺术常识(2课时)8. 第八章:中国古代科技常识(2课时)9. 第九章:中国古代民俗常识(2课时)10. 第十章: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知识点,提高文化素养。
古代文学常识活动教案

古代文学常识活动教案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古代文学常识活动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导课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古代纪年方法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XX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2、帝王年号纪年法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
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
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古代纪月的方法1、序数纪月法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采草药》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
如: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杜甫《草堂纪事诗》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
——庾信《哀江南赋》3、时令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
如: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古代纪日法1、序数纪日法。
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2、天干地支纪日法。
古代文化常识高中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内容,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内容。
2. 古代文化常识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古代文化常识的系统性学习。
2. 古代文化常识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古代文化常识的重要性。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内容。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古代文化常识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2. 各小组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归纳,形成小组报告。
四、课堂讨论1. 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价。
2. 教师总结各小组的发言,强调古代文化常识的系统性。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程度。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拓展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化常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古代文化常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文化常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的案例,撰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系统地介绍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起源、特点和影响,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认知水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 理解古代文化的特点和意义;3. 掌握古代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和人物;4. 培养对古代文化的欣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1. 古代文化的概念和起源- 介绍古代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分析古代文化的形成原因和背景。
2. 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探讨古代文化的传统性、继承性和创新性;- 分析古代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3. 古代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和人物- 回顾古代文学、艺术和哲学的经典作品;- 介绍古代文化领域的重要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4. 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探讨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发展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演示:利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音频和视频,直观地展示古代文化的相关内容。
2.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分享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3. 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书展等相关文化活动,加深对古代文化的体验和理解。
4.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撰写文学作品、观后感、书评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含古代文化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
2. 古籍阅读材料: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古代文化经典著作,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3. 图书馆资源: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深入研究古代文化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六、教学活动安排序号教学环节内容时间安排1 引入导入古代文化的背景和概念 5分钟2 客观知识传授介绍古代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15分钟3 图片展示展示古代文化的代表性作品 10分钟4 学生互动小组讨论、分享观点 15分钟5 视听体验欣赏古代文化的音乐和艺术 15分钟6 引导思考总结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0分钟7 作品创作学生撰写创意作品或观后感 20分钟8 结束总结教学内容,布置作业 5分钟七、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思维发散程度等,进行评估。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教案题目: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常识,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其考古文化常识的应用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并进行展示。
教学重点:1. 了解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 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建筑、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古代文化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特点和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2. 培养学生运用古代文化常识分析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给学生出示图片,让他们猜测图片中的古代文化景点或文化符号,并引导他们谈谈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二、知识展示(20分钟)1.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代文化领域(如古代建筑、艺术、文学、哲学等),并在一定时间内使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搜集相关资料。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和成果。
3. 教师辅导:教师在每个小组展示后进行点评和指导,并提问学生,引导他们思考相关问题。
三、知识整理(10分钟)1. 教师总结学生提供的信息,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补充和提问,巩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四、知识应用(15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代文化问题进行讨论,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小组作业。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和结果,并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3. 教师点评和讲解: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
2.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鼓励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古代文化。
扩展活动: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古代文化领域,深入学习和研究,并通过小组报告或个人论文形式,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古代文化常识学习目标基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学习重点与古文阅读联系紧密的文学常识,如古代授官、称谓等学习难点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识记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时一课时知识链接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龢。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
《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
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谦称】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寡、不谷。
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驾,本指皇帝的车驾。
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令堂、令阃、令兄、令郎、令爱。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尊公、尊君、尊府、尊堂、尊亲、尊驾、尊命、尊意。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贤郎、贤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父,称祖母为大母。
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
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古代授官称谓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受官。
辟:招聘授官。
选:量才授官。
荐: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
举:选拔。
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
简:任命。
补:任命补缺,多指照例补缺。
进: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
起:由民间征聘。
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
古代兼代官职的称谓领:常指兼任。
摄:兼理,尤指暂兼。
守:兼理,指比本职高的兼职。
行:兼管,指比本职低的兼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