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公交车事件分析
重庆坠江公交:司机情绪智力引发的悲剧

重庆坠江公交:司机情绪智力引发的悲剧重庆坠江公交车事故震惊了全国,让人们不禁对公交司机的情绪和智力素质产生了深深的关注和反思。
这起悲剧究竟是由于司机的情绪问题还是智力问题所引发的呢?下面,我们将就这个问题展开探讨。
事情发生在重庆市九龙坡区一条跨江大桥上,当时一辆公交车突然失控,冲破护栏坠入江中,造成多人伤亡。
而造成这起悲剧的导火索竟是司机的情绪暴躁和智力不足。
让我们来看看司机情绪智力引发的悲剧的情况。
据现场目击者的描述,事发时司机情绪异常激动,口中喃喃自语,不停地摆动着方向盘,而此前向乘客挥拳并辱骂。
这表明司机此时的情绪已经严重失控,无法正常驾驶车辆。
这种情绪问题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司机个人情绪管理能力不足导致的。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这件事都彰显了公交司机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也提醒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情绪状态,尤其是在驾驶或操作机械设备时更要保持冷静,以免发生悲剧。
我们来看看司机智力引发的悲剧的情况。
根据相关报道,事发时公交车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技术故障,而司机却选择了错误的驾驶动作,最终导致了车辆失控坠江。
对此,有专家分析认为,司机的智力水平可能存在问题,导致他无法正确处理突发情况,缺乏应急处理能力。
这也说明了公交司机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驾驶技能,还需要有较强的智力和应变能力。
公交司机的招聘和培训应该更加严格,除了严格的技术考核外,还应该在智力和心理素质上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培训。
针对这起悲剧,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即公交司机的工作环境和待遇问题。
据了解,公交司机这个职业通常工作时长较长,工作强度大,且在交通高峰期会面临较大的压力和风险。
而司机的收入和待遇相对较低,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也不容乐观。
这些都可能会对公交司机的情绪和智力产生一定影响。
政府和公交公司应该加大对公交司机的关爱和支持力度,提高其工作待遇,改善工作环境,从根本上减轻司机的工作压力,为其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热点素材分析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

热点素材分析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又被称为9·13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是指发生于2024年9月13日的一起严重交通事故。
在这起事故中,一辆公交车在黄沙坡长江大桥上突然冲破护栏坠入长江,致使15人死亡,其他几人受伤。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当时的热点素材。
以下是对该事件的热点素材分析。
首先,这一事件发生在重庆,一个人口众多的城市,因此被媒体广泛报道。
重庆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具有一定的地域影响力。
而公交车作为城市交通中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一旦出现事故必然引起公众的关注。
事故发生后,媒体迅速报道了事件的详情,并跟进了事故的调查和善后处理情况,进一步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
其次,这一事件的伤亡人数较多,真相的揭晓也存在一定的悬念,这也增加了事件的关注度。
公交车坠江事故引发了对公交安全的担忧和质疑,人们开始讨论公交车乘坐安全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的回应和处理措施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也引发了公众对政府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的质疑。
再次,这一事件充分展示了社交媒体在事件传播中的影响力。
事故发生后,很多目击者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当时的情况,这些信息迅速传播开来,引发了公众的共鸣。
公众通过社交媒体讨论此事,表达对受害者的哀悼和对相关责任方的不满。
这也引发了公众对真相的追求,推动了对事件的深入调查和讨论。
最后,这一事件引发了对交通管理和安全意识的关注。
公交车坠江事件成为了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的一个案例,相关部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意识宣导活动,以提高公众对交通安全的重视程度。
此外,事件的发生也引发了对公共交通设计和制度的反思,提出了一些改善方案,以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总之,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在2024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一事件通过媒体报道、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众的关注度,成为当时的热点素材。
通过对事件的分析和讨论,引发了公众对交通安全问题的思考和对相关政府部门工作的关注。
例谈“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导写

例谈“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导写“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是指2018年10月28日发生在中国重庆市的一起重大的交通事故。
这起事件发生在当地时间晚上10时左右,一辆载有15名乘客的公交车在行驶途中突然失控冲入长江,造成十人遇难,四人失踪,仅一人幸存的惨剧。
这辆公交车的目的是从重庆两江新区悦来镇汽车站上行至大学城方向。
据事故调查报告,事故原因是由于一辆小轿车准备从左转道换至右转道时,不慎碰撞到了公交车。
这一撞击导致公交车司机失控,车辆破坏了隔离栏并冲入了长江。
事故发生后,重庆市相关部门立即展开了紧急救援工作。
在接到报警后,搜救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展开救援行动。
由于当时天色已晚且受到江水的影响,使得搜寻工作面临极大困难。
第二天早上,搜救人员找到了公交车的残骸,并成功打捞出了9具遇难者的尸体。
搜救行动在接下来的几天持续进行,但由于江水湍急,加之浊度高,搜索工作非常困难。
最终,搜救人员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又找到了一个遇难者的尸体,但还有4名乘客下落不明。
这起事件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极大关注,许多网友通过社交媒体表达了对遇难者及其家属的深深哀悼。
事件发生后,重庆市政府迅速成立了调查组,对公交车坠江事件的起因进行了深入调查。
调查发现,该市场内仅有2路公交车与8路公交车通行,在该市场路段已发生多起事故。
该市场存在着诸多违法行为,如闯红灯、逆行等,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市政府要求公安交管部门加强对各类交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重庆市政府还紧急召开会议,研究并制定出台了更加详细的公交车运营安全管理措施。
在这起“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人们为了生存而奔波,却在一瞬间失去了生命。
交通事故的发生,除了个别驾驶员的不法行为外,也暴露了城市道路的安全隐患。
这次事故应该引起全国各地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促使各地加强对道路安全的监管和查处违法行为。
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公交车的安全问题,加强公交车司机的培训和教育,以及加强公交车的维修和检查工作,确保公交车在道路上安全行驶。
重庆万州区公交车坠江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重庆万州区公交车坠江事件给我们的启示重庆万州区公交车坠江事件,十五人死亡。
大家讨论的很多,多讨论司机与那名争吵的乘客的是非,其他乘客的冷漠。
我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分析此次事件,了解家庭教育教什么。
本事件中,中年女乘客因为坐过站,与驾驶员发生激烈争吵,导致惨痛的事故发生。
坐过站,本是小事一桩,下一站下车回头再坐,走一站路回来,都是选项。
可是这名乘客选择了一种激烈的情绪表达方式,与驾驶员争吵,要求驾驶员违规停车,让自己下车。
驾驶员不从,并解释。
乘客不听,并争吵。
驾驶员也是一名中年人,在乘客提出无理要求时,解释无效,乘客做出过激动作时,他的反应与公交车司机身份不符,与正在驾车的现实情况不符,与无理取闹的乘客争吵五分多钟,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处处见到这样的事情,因为小小的事情,反应激烈,引发严重的后果。
为什么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除去我们经常说的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外,与家庭教育中忽略了良好情绪表达习惯的培养有着直接关系。
情绪,心理学的解释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统称。
通俗的将,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
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行为的动机。
情绪引发行为,看上去没有经过思考,其实是人的一种习惯,情绪表达的习惯。
主观认知经验的说法中,最重要的是主观二字。
主观认知,说明了产生情绪的原因中,人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才是情绪以及情绪引发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而事件本身,并不是决定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所创建的情绪ABC理论,也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不是由于某一事件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所直接引起。
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事件的认识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认识不同,反应也就不同。
主观、认知、评价,都可以解释为一种思维习惯,一种从儿童时期便养成的一种思维习惯。
重庆坠江公交:司机情绪智力引发的悲剧

重庆坠江公交:司机情绪智力引发的悲剧1. 引言1.1 重庆坠江公交事件的背景重庆坠江公交事件发生在2018年10月28日,当天下午6点左右,重庆巴南区一辆载有15人的公交车从龙洲湾长江大桥上坠江的悲剧发生。
根据事故调查报告显示,事故是由一名情绪失控的公交车司机所致。
司机在驾驶过程中突然发生情绪失控,无法正常驾驶车辆,导致车辆失控冲向护栏最终坠江。
事故造成8人死亡,7人受伤。
这起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人们纷纷关注公共交通安全问题,呼吁加强对公交司机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公众对公共交通安全的重视度。
此次事件也引发了对于司机心理健康问题的担忧,人们开始关注司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压力管理问题。
这起悲剧事件给城市交通管理部门敲响了警钟,促使他们加强对公共交通安全的监管和管理。
1.2 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事件发生后,重庆坠江公交事件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起悲剧不仅令人痛心,更引发了人们对公共交通安全的关注和担忧。
当事人的家庭与亲友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也在向公众呼吁更加重视交通安全,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社会各界纷纷对这起事件表达了哀悼和关注,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公共交通安全的监管,确保乘客和司机的安全,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事件的发生让人们深刻反思公共交通安全现状,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公共交通的安全,保障乘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这起事件引发了社会的深刻思考,希望通过这起悲剧能够推动公共交通安全工作的持续改进,确保城市交通的安全顺畅。
2. 正文2.1 司机情绪智力引发的悲剧重庆坠江公交事件中,司机情绪智力引发的悲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报道,事发当天,司机在驾驶过程中突然情绪失控,导致公交车冲出道路坠入长江。
这一悲剧背后凸显了司机情绪管理和智力素质的重要性。
司机在学习驾驶技术的应该加强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培训。
公交公司应该定期对驾驶员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并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支持和咨询服务,及时解决司机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减少悲剧事件的发生。
重庆公交事件分析启示(1)(中学班会题材)

• 女乘客:不守规则,不懂规则,无知无畏
• 乘客:围观者心理
当纳粹来抓共产主义者的时候,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当他们囚禁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时候,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社会民主主义者。 当他们来抓工会会员的时候, 我没有抗议; 我不是工会会员。 当 他们来抓犹太人的时候,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犹太人。 当他们来抓我的时候, 已经没有人能替我说话了。 --德国 牧师
4 10时3分32秒,刘某从座位起 身走到正在驾驶的冉某右后侧, 靠在冉某旁边的扶手立柱上指 责冉某,冉某多次转头与刘某 解释、争吵,双方争执逐步升 级,并相互有攻击性语言。
5 10时8分49秒,当车行驶至 万州长江二桥距南桥头348 米处时,刘某右手持手机 击向冉某头部右侧。
LOREM IPSUM DOLOR
பைடு நூலகம்2018.10.28
“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分析
关键人物:公交司机、妇女和其他乘客,女司机
视频资料:
2018年10月28日10时08分,重庆市万州区一公交 车在万州长江二桥桥面与小轿车发生碰撞后,坠入 江中。 [1]
2018年10月29日14时20分,经公安机关走访调查 并综合接报警情况,初步核实失联人员15人(含公 交车驾驶员1人); [2] 10月31日0时50分,黑匣 子打捞出水并交给当地公安部门; [3] 10月31日 23时28分,重庆万州长江二桥坠江公交车被打捞 出水; [4] 11月1日15时,已找到13名遇难者遗体, 身份已全部确认,仍有2人失联 [5] 。
6 10时8分50秒,冉某右手放开方向盘还击,侧身挥拳击 中刘某颈部。随后,刘某再次用手机击打冉某肩部,冉 某用右手格挡并抓住刘某右上臂。 10时8分51秒,冉某收回右手并用右手往左侧急打方向 (车辆时速为 51公里),导致车辆失控向左偏离越过 中心实线,与对向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车辆时速为 58公里)相撞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能我们什么启示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能我们什么启⽰1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是个悲剧。
世界上伟⼤的⽂学作品、戏剧作品都是悲剧,⼈们热衷于对悲剧的描述,是因为不喜欢悲剧发⽣,想从中找出悲剧产⽣的原因。
很可惜,往往⽂艺作品的悲剧承现给世⼈的是两难的选择。
我们在⽇常⽣活中见到的悲剧⽐⽂艺作品多,就总想理出⼀个头绪。
⼈不喜欢⽣活在繁杂的、不确定的环境之中,试图让⽣活变得简单化。
不愿意在⼀团乱⿇中纠缠,所以⾯对悲剧的时候,我们喜欢去寻找其中的因果关系。
但对于⼀个事件,不同⼈有不同的视⾓,因果关系就很难统⼀,最后⼤家接受结果,因果报应成了⼀个最简单化的结论,并被宗教接纳。
因果报应论断的前提是分出善恶,它的积极意义是引导⼈们从善如流,远离恶⾏。
在分辨善恶的时候⼈们会进⼊对细节的专注之中,⼀些⼩的细节会被放⼤,变成导致善恶的原因。
⽽细节总是盘根错节的,很难理清,当我们不耐烦的时候就会⽤主观偏好去定义,定义⼀个更符合⾃⼰的善恶观。
2⼈们希望⽣活能像听过的故事那么简单、清晰、有条理。
⼀个⼈们喜欢听的故事总有⼀个应对结局的解决⽅案,这才能让⼈听了之后顺理成章。
⽽⼈们对⽣活的⽆奈却总是很难找到⼀个合适的解决⽅案。
故事当中的解决⽅案很简单,⽆论事态发展得有多少糟糕,总会有⼀个好⼈出现,有⼀个英雄出现,要么就是坏⼈变成好⼈。
⽆论这个好⼈或英雄的结局是什么样,他(她)总能给我们带来⽣活下去的勇⽓和信⼼,或是⼼理上的安慰。
⼈们之所以对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表现出了极⼤的关注和讨论,是因为我们在其中找不到⼀个符合故事的好⼈。
也就是说,我们⼼⾥⼀直有⼀个位置,⽽随着公交车坠江前的⼀⽚惊叫,这个位置空缺了,⼼⾥空落落的——凉!我们希望司机或那个⼥乘客能表现出应有的理性,或是突然有⼀个⼈能表现出故事⾥⼈物⼀样的转折,或是乘客中能出现⼀个⼈为他们提供解决⽅案,结果理想中的⼀切都没发⽣,不该发⽣的发⽣了。
我们失望了。
失望了就说明我们⼼存善意。
再去对车⾥的所有⼈做道德的审判都毫⽆意义,审判的⽬的是追责,⼈都不在了,去追谁的则。
从“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看媒体议题影响舆论

从“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看媒体议题影响舆论“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在2018年10月28日发生,一辆公交车在行驶途中突然失控冲入长江,造成至少13人死亡,两人失踪。
这起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并在媒体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在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中,这起事件产生了极大的舆论影响,引发了公众对城市交通安全和公共服务管理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的媒体报道和评论入手,分析这次事件对舆论的影响,探讨媒体议题对舆论的塑造作用。
事件爆发后,各大媒体迅速对此进行报道。
从报纸、电视到网络,重庆公交坠江事件成为头条新闻,持续引起关注。
各大媒体纷纷派出记者前往现场采访,报道了事故的详细情况,包括公交车坠江的具体地点、事故原因、救援情况等。
媒体报道的客观性和及时性使得公众对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媒体的报道不仅仅是事件的呈现,还深入分析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媒体报道了公交车失控的原因,包括司机操纵失误、车辆技术故障等。
媒体还对公交车所属公司、政府管理部门的责任进行了调查和报道。
报道强调了城市交通管理和公共交通安全的问题,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关注。
媒体还通过报道受害者家属的情况和心理状态,呼吁社会对受难者进行援助和关怀。
媒体的报道不仅激起了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公众对相关议题的讨论。
公众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平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城市交通管理、公共服务水平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些公众呼吁政府加强对公共交通安全的监管,完善城市交通管理制度;一些公众则呼吁公司提升车辆技术和司机素质,确保公共交通的安全性。
媒体不断地报道和引导这些讨论,扩大了事件引发的议题范围,推动了公众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在事件发生后,媒体的议题设置和导向对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媒体的报道直接影响了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和认知。
由于媒体报道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公众通过媒体了解到了事件的真实情况,产生了对事件的关注和同情。
媒体的报道引发了公众对相关议题的讨论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段时间很热门的话题之一就是“重庆公交车事件”。
昨天@永妙也在群里分享了相类似的视频。
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得到不同的结局。
但是相同的是,大家都可能会偏向指责那些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去袭击、扰乱驾驶员安全驾驶的乘客。
那些做出危险举动的乘客是什么样的一种心理呢?下面我从TA(人际沟通分析学)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并与大家分享。
TA(人际沟通分析学简称)描述了每一个人都三种自我状态,一种是来自于父母(或者具有父母形象的人)给到我们的思想和信念,简称父母自我状态(简称P);一种是对此时此刻做出的理智的,理性的选择和判断的成为成人自我状态(简称A);还有一种是源自于人们小时候自己对外界行为产生的感受称之为儿童自我状态(简称C)。
重庆公交车事件中的刘某没办法在预想的车站下车后内在的儿童自我(C)就被调动起来,就像小孩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后开始哭闹的感觉。
她拿手机砸向司机,就像小孩得不到想要的玩具去打自己的父母那样。
对于小孩来说,那时他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可是,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这种小时候的策略已经不适用了,如果还依然使用小时候的策略,不仅对于问题的解决没有帮助,还可能让自己处在危险之中,甚至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更可悲的是连累到了其他的无辜。
她这种小孩子气的行为是哪里来的呢?也许,在她小时候父母就告诉她你不配拥有一些东西。
也许父母不会直接告诉她你“不配拥有一些东西”,但是在实际互动中,她可能想要一个东西,父母总是拒绝,
直到被她哭闹得不胜其烦后才去满足她。
因此,她的父母自我状态就有这也的一个信念:我是不配拥有一些东西的,如果我想要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在这种强大的父母自我状态的指引下,她的儿童自我状态就开始执行“父母”的指令。
这时候,成人自我状态的力量就变得很弱小了。
它已经失去了采集信息、做出判断的能力。
人的痛苦与烦恼主要来自于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与当下此时此刻的冲突;以及父母自我状态与儿童自我状态之间的冲突。
刘某得知公交车无法在她想要的车站停车时,这是一个当下的此时此刻的问题,她采用了过去的处理问题的经验,而不是聚焦于当下问题应该怎么样解决。
用“父母”想法“我不配拥有一些东西”和儿童的感受“用愤怒情绪反应来争取我想要的东西”来指挥她的行动。
因此她会觉得很痛苦,会觉得每个人都会拒绝自己,觉得自己是“不好”的,觉得自己“不配拥有”,觉得自己“想要拥有就要付出代价”。
她的成人缺失之后,就不会想到自己是可以等下一站下车再返回的。
有时候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儿童”也是会产生冲突的。
比如说,家长常常告诉孩子“你只有听话,才是乖孩子,别人才会喜欢你”。
当孩子从父母那边收集到了“要讨好”别人、要“顺从”别人的信念,并以此为行动准则时,他长大以后发现,自己处处讨好、顺从不仅不会让自己获得快乐,还让自己时时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委屈自己,逆来顺受。
因此,如果当你陷入这样的矛盾和冲突中时,可以让自己的与自
己对话,把自己“父母”的想法、观念列出来,让后让自己“儿童”的真实感受说出来。
例如:
P:你只有讨好别人才有人喜欢你
C:我这样讨好别人很累,而且我已经长大了,我不要讨好别人也能够活得好好的。
他不喜欢我,还有别人喜欢我,我还可以喜欢自己。
这种内部对话会澄清一些错误观念、减少内部冲突,让你能够更有力量去对抗那只命运无形的手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