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改革回顾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我国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次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所带来的启示。
一、分权与激励机制的引入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行政体制呈现出高度集中、单一权力决策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自2003年开始,我国逐渐引入分权与激励机制,将权力下放到地方一级,鼓励地方政府主动创新和担当,提升其绩效评价的权重,以激励地方政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
这种改革带来的启示是,分权与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地方创新活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作为基层政府,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和解决地方问题,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而激励机制的引入,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绩效评价,提高政府治理水平,让政府更加透明公正。
二、简政放权与减少行政干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还着重推行了简政放权和减少行政干预的政策,将市场主体的自主权力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面,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降低企业开办门槛等措施,大大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这种改革带来的启示是,简政放权和减少行政干预能够有效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更多地发挥监管和服务的角色,而不是过多干预市场的运行。
通过简政放权和减少行政干预,可以增强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三、推进政务公开与信息化建设近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还着重推进了政务公开和信息化建设。
政务公开是政府行为的透明度的体现,能够有效提升政府的信任度和公信力。
而信息化建设则是为政府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务和管理手段。
这种改革带来的启示是,政务公开和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政府的公信力和效能。
通过政务公开,政府能够及时与公众沟通,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并能够接受社会监督,避免滥用权力。
而信息化建设则能够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便利性,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历程及启示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历程及启示马洪晶(中共伊犁州委党校新疆伊宁835000)摘要: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行政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着力探索分析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前进的原因、七十多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取得的成效,并结合历次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和当前我国实际,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国家行政体制改革,从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主要矛盾转变政府职能历程D O I 编码:doi :10.3969/j.issn.1674-6287.2021.02.017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87(2021)02-0074-04【收稿日期】2021-2-25【作者简介】马洪晶(1994~),女,河南信阳人,中共伊犁州党校行管法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社会治理法治研究行政体制改革是对行政体制各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革新,包括机构数量的调整、政府职能的转变、权力的变革、手段方式的创新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行政管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
因此,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这意味着继续深化新时代国家行政体制改革依然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新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
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同时期矛盾会发生相应变化,且存在一个主要矛盾,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我国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也存在着相对应的主要矛盾,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其实就是要着力解决每个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
新中国刚成立时,党的八大提出,我国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改革以来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回顾

论 述 经 济体 制 改 革 与政 治 体制 改 革 的辩 证 关 系, 从
政治体 制改 革的高度 再次 强调机 构改革 。
( 二) 目标 与 方 向
本次机 构改革 主要 目标是 大力推进 政府 职能 的
转变 。政府 的经济 管理部 门要从 直接 管理为 主转变 为 间接管理 为 主 , 强化宏 观管理 职能 , 淡化微 观管理
构从 2 2 个 减为 l 9 个, 非 常设机 构从7 5 个减 N4 4 个, 部
委 内 司局 机构减 少2 0 %。 在 国务 院6 6 个部 、 委、 局 中, 有3 2 个 部 门共 减 少 1 . 5 万 多人 ,有 3 0 个 部 门共 增 加 5 3 0 0 人, 增 减相抵 , 机构 改革后 的 国务 院人 员编制 比 原来 减少 了9 7 0 0 多人 。但是 , 由于经 济过热 , 这次 精 简 的机构 很快 又膨胀起 来 了。
的发展 时期 , 开始 了经济 体制改 革 , 对外 开放 。 然而 , 1 9 8 1 年, 国 务院 的工 作部 门有 1 0 0 个, 达 到 建 国 以来 的最 高峰 。臃 肿 的管理机 构 已不能适 应改革 开放 和 经济社 会发 展 的需 要 , 亟待改革 。
( 二) 目标 与 方 向
构, 减少 了副 职 , 提高 了素 质 ; 在精 简机构 方面 , 国务 院各部 门从 1 0 0 个 减 为6 1 个 ,人 员编 制从 原来 的5 . 1 万人 减 为 3 万人; 省、 自治 区政 府 工作 部 门从5 0 - 6 0 个减 为3 0 ~ 4 0 个 ;直 辖市 政府 机 构 稍多 于 省政 府工 作部 门 ; 城 市政府 机 构从5 0 ~ 6 0 个 减 为4 5 个 左右 ; 行 署办 事机构 从4 0 个 左右减 为3 0 个 左右 ,县政 府部 门 从4 0 多个 减为2 5 个 左右 ; 在人 员编制 方面 , 国务 院各
70年机构改革回顾

新中国70年政府机构改革历程回顾与成效政府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的载体和保障。
作为上层建筑,政府机构需要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进行有效的改革,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改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政府机构改革,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八次政府机构改革,精简了政府机构,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回顾新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历程,以中央政府机构改革为例,按照机构改革的主要特征和目标来划分,可大致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
(一)以精简机构、克服膨胀为主要特征和目标的政府机构改革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下设政务院,新中国的政府机构框架初步建立。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下设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和政务院,其中政务院下设35个委、部、署、院。
随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和1954年宪法通过,国务院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政府机构设置进入正轨。
1954年后,随着各级机关的相继建立,政府机构开始增设,到1956年,国务院机构总数达81个。
为此,从1956年到1959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
19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和撤并。
从1960年到1964年,为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政府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主要以事业单位为重点,对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同时进行精简。
但到1981年,国务院部委达52个、国务院工作部门达到100个,数量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峰。
1982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机构改革启动。
这次改革对政府部门和机构进行了撤并,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由100个减少为61个,国务院所属部委由52个裁并为42个。
请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

请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国家机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效到高效,改革不断,发展不止。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
一、1954年,制定新宪法,成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三个国家权力机构。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明确国家权力机构职责,并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确立了中国的三权分立制度。
二、1958年,进行大规模集中的机构改革,实行大跃进,建立了"人民公社"和"大寨模式"等,以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此次改革的最终结果是导致了资源浪费和农民利益的严重损失。
三、1965年,开展"文化大革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冲击。
此期间,国家机构没有进行任何合理有效的改革,实际上,这一时期完全是以正确性来评价工作。
四、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恢复并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期间,国家机构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农村改革和企业改革。
五、1982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了国家的职能和政治、法律制度等方面规定。
宪法对国家机构改革也有明确的规定,在此后的努力中,国家机构得到了全面完善。
六、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法制行政体制。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减轻政府职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帮助政府更好地服务人民。
七、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此次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总之,建国以来的国家机构改革,经历了曲折漫长和艰苦卓绝的历程,不断摸索中国特色的国家管理方式和新形势下的国家治理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变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以下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一、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首先是80年代初期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开始尝试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大胆地进行对外开放,开展对外贸易合作等,为后续的行政体制改革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是90年代初期的实践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开始推行政府机构改革,改革政府机构职能和权力,提高行政效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再次是新世纪以来的创新阶段,这一阶段我国提出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举措,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创新。
二、主要成就: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首先是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政府职能由过去的重管、重企变为服务型政府,为市场主体提供便利和保护。
其次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幅度减少了行政审批事项,优化了审批流程,提高了行政效率。
再次是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深化了机构职能改革,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还取得了法治化建设、人才引进、信息化推进等方面的成果。
三、启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有效服务和监管,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减少政府干预、简化行政审批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需要建立公正、高效、透明的行政审批制度。
行政机构改革需要注重横向和纵向协调,强化政府职能整合和权力监督机制。
行政体制改革应当注重法治建设,加强公共管理的法治化。
还需要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政府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行政体制改革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为我们今后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我们要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行政体制的现代化和法治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摘要:一、前言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机构改革1.1982 年机构改革2.1988 年机构改革3.1993 年机构改革4.1998 年机构改革5.2003 年机构改革6.2008 年机构改革7.2013 年机构改革8.2018 年机构改革三、历次机构改革的主要特点1.精简政府机构2.转变政府职能3.统筹党政机构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四、历次机构改革的成效与不足1.成效2.不足五、结论正文: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进行机构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本文将对我国历次机构改革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其特点、成效与不足。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机构改革1.1982 年机构改革1982 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主要任务是调整和撤销合并部分政府机构,减少副职,提高工作效率。
2.1988 年机构改革1988 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机构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同时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
3.1993 年机构改革1993 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机构改革,主要特点是统筹党政机构,实行党政分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4.1998 年机构改革1998 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机构改革,重点是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5.2003 年机构改革2003 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机构改革,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6.2008 年机构改革2008 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机构改革,重点是加强政府对金融危机的应对能力,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7.2013 年机构改革2013 年,我国进行了第七次机构改革,主要任务是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
8.2018 年机构改革2018 年,我国进行了第八次机构改革,重点是加强党对国家机构的全面领导,优化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体制不断地进行着深化和改革,经历了多次的转型和升级。
这些改革不仅为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撑,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主要以解决个别问题为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80年的精简机构、清理编制、减员增效等改革,旨在缩小政府规模,提高效率,降低行政开支。
此后,在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法律的基础上,我国行政管理逐渐建立了权力、程序、监察、责任四大要素的行政法制体系。
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我国行政体制也迎来了改革的深化阶段。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机关法》实施,实现了行政机关法定化;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组织法》出台,建立了官职责任制,对政府机构的设置进行彻底的调整和重组;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继实施,建立和完善了行政复议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近年来,《行政许可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的出台,不断促进了我国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1、实现行政法制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实现了行政法制化。
在政府机构、程序、监察、责任四大要素的法制化基础上,我们建立了行政复议、投诉举报、政府信息公开等制度,为全社会提供了权利保障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了法治和民主建设。
2、加强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我国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在不断提升。
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不仅让政府官员的职责和权力明确化,更好地服务了人民群众,而且也为公共服务的提供和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改革回顾和启示作者:刘晓光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14年第10期【内容提要】建国以来,我国业已实施了9次机构改革,第10次机构改革方案已被十二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目前各地正在实施。
本文简述了这10次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得出三点启示:一是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核心,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二是权力本性是扩张的,阳光是权力的防腐剂,制度是权力的克星;三是改革的认识规律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在规划中前行”。
【关键词】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制度【作者简介】刘晓光,中共阿拉善盟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管理学讲师。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10-0008-03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
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作出了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战略部署,如何稳步推进这一轮机构改革,实现规划中提出的预期目标,是一个执政党和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概述自1949年建国至今,我国业已实施了9次机构改革,第10次机构改革方案已被十二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目前各地正在实施。
由于机构改革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方案各有不同,这里只对国务院的改革情况作简单介绍。
(一)第一次机构改革。
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国务院,设立部委机构35个、直属机构20个、办公机构8个以及秘书厅共64个部门。
1955至1956年,国务院对所属机构做了调整,调整后职能部门由64个增加到81个。
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国务院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
从1958年开始,中央向地方下放了由中央集中管理的企业和事业单位。
国务院所属机构也进行了精简合并,经济管理部门由50个减为36个。
从1960年起,中央重新强调集中统一。
1961年,为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原来撤销的机构又相继恢复,而且又增设了新的部门。
(二)第二、第三次机构改革。
一是1960至1964年,先后在中央和地方进行了两次集中的干部精简运动。
1960年7月至1961年9月,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级机关,以精简事业单位为重点,中央各部门司局级机关减少15%,事业单位减少26%,行政机关精简16000余人,事业单位精简65000余人。
1962年2月至1964年,中央国家机关又精简了10000人,精简下来的干部大多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
二是中央收回五十年代后期下放给地方的权力并恢复被撤销的机构,到1965年底,国务院已有79个工作部门,成为建国后第二次高峰。
其中经济部门的变化最大,数目由36个增加到53个。
(三)第四次机构改革。
1975年,中央决定由邓小平同志主持国务院工作,对工业、交通、文化、教育、科技等系统进行全面整顿。
四届人大通过决议,批准国务院恢复建立部、委等52个机构。
后在1977至1981年,先后恢复和增设了48个工作部门。
到1981年底共设100个工作部门,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1982年,经改革,部委减为43个,直属机构减为15个,办公机构减为3个,国务院共设置61个部门。
(四)第五次机构改革。
1986年底,国务院工作部门共设置72个。
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减少政府机构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增强宏观调控职能,初步改变机构设置不合理和行政效率低下的状况。
改革后,国务院原有机构从72个减少至65个,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9700多人。
政府职能转变是在建国后第五次行政体制改革时首次提出的。
(五)第六次机构改革。
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部门膨胀到86个。
1991年末,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人员达920万人,当年全国行政管理开支达370多亿元,加上事业费,共支出1400多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37%。
1992年,党的十四大作出了“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决策。
这次机构改革和以往机构改革的不同,就是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作为改革的目标。
改革后,国务院部委和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由86个减为59个,非常设机构由85个减到30个。
(六)第七次机构改革。
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系;把综合经济部门改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加强执法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严格控制机构膨胀。
1998年3月1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国务院部委从原来的40个减少到29个,向社会分流一半公务员。
(七)第八次机构改革。
十六大提出,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根据这一要求,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完善了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体系,完善了宏观调控机构体系,强化了市场监管机构体系,建立了内外贸统一的大商务管理机构体系,并开始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搞好乡镇机构改革。
(八)第九次机构改革。
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在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完善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
(九)第十次机构改革。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十八届二中全会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要求,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对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加强依法行政等作出重大部署。
二、政府机构改革的启示启示一:政府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核心,它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实现的。
可以看出,历次改革都跳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机构改革不是目的,不能就机构谈机构。
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事实证明,只减人,不减事,人员还会回流,否则事没人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五年计划要实施,重大项目要直接管理,全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要经供销社、物资局、粮食局、商业局等系统运转,政府不做这些事,经济和社会就会瘫痪。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变,对私商的政策由过去的限制到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承接和替代了政府过去承担的部分职能,这个时候政府职能的转变才提上了议事日程。
从案例中可以看到,政府职能转变是在建国后第五次行政体制改革时首次提出的,那是1988年的事了。
当政府过去承担的经济运行和社会运行的部分职能可以被已经发展起来的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承接,而政府却不能及时削减这些职能时,政府行为就有可能遏制或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自1992年第六次机构改革至今,每次改革都在全力推动政府职能的及时有效转变,努力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的界限。
如第六次机构改革亮点是:综合经济部门中组建了国家经贸委,以“加强对国民经济运行中重大问题的协调”;专业经济部门的改革被分为三类,其中一类由政府部门改为经济实体,另两类改为行业总会。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把综合经济部门改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加强执法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2003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完善了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体系,完善了宏观调控机构体系,强化了市场监管机构体系,建立了内外贸统一的大商务管理机构体系。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第九次机构改革中提出,通过改革,要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可见,政府职能由过去的直接领导和微观管理逐步转变为现在的间接引导和宏观管理,主要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职能。
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我国政府已经由计划体制下的经济建设型政府逐步转变为现在的为经济社会各类主体提供良好发展环境的服务型政府。
启示二:政府机构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恶性循环证明公共权力的本性是扩张的,只有制度能让权力“冷静”下来。
阳光是权力的防腐剂,制度是权力的克星。
自1993年以来机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内设计的,也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的,然而却依然出现反弹和膨胀。
这只能说明政府机构的动机和行为符合“经济人”假设以及权力的扩张本性,本质上是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
如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与群众的关系。
第九次改革提出,要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
还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对于权力的管控,中共中央纪委书记王歧山曾说“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