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与研究

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与研究
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与研究

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与研究

低渗透油气资源是未来我国油气能源的主要来源。在开发低渗透油气藏方面需要继续创新理论,加大技术研发,提高油气开发效率。本文针对目前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现状,油气资源分布及特点等,对低渗透油气藏开发技术予以研究。

标签:低渗透;油气藏;开发;研究

我国的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国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些都导致我国的石油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我国的石油资源有限,石油的开采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加剧了石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因此,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大量的进口石油,且每年的进口量在不断地增长,但近年来,国际局势变化莫测,对我国石油进口的影响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的正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加强国内的石油勘探,提高石油开采技术,缓解我国的石油需求压力。

1 我国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现状

1.1 油气藏

油气藏是衡量聚集程度的基本单位,通常一个单位的油气藏聚集在地壳内的一个独立圈闭内。聚集于一个圈闭内的油气在统一的压力系统内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油气藏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必备条件,首先就需要有充足的油气来源,还需要一定的保存条件和有效的圈闭。另外,必须要有生储盖组合。

1.2 低渗透油气资源

低渗透油气是一种流动性较差,渗透率低于50毫平方微米,开采难度比较大的油气资源。我国有超过45%的油气属于低渗透油气,对低渗透油气资源的开发是缓解我国石油压力,保证国民生活的重要手段。因此,不断研发和创新低渗透油气资源的勘测与开发技术,是当前油气资源开发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低渗透油气资源开发开始于1995年的安塞特低渗透油田开发,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油气资源勘探领域的工作人员不断勘探出了我国很多低渗透油气资源。同时,低渗透油田勘探、开发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当前我国对于低渗透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方案,这有助于提升我国低渗透油气资源的开发水平[1]。

根据目前的勘探,我国已探明低渗透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新疆等地区。从地质的分布层来看,我国超过80%低渗透油气资源分布在中生代和新生代的陆相沉积中。近年来,对低渗透油气资源的开发也在不断增加,仅2017年我国低渗透油气藏中原有与天然气的开发分别在油气开发总量中占到36%和55%。随着油气需求的不断增加,未来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将在油气开发中占据更重要的

油气资源评价基础知识

1.油气藏的形成原理 生油层:具有良好的油气源岩是沉积盆地形成油气聚集的首要条件。通常将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生油层。 储集层: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盖层: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使其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将盖层分为不同类型。一般是根据盖层的岩性、分布范围、成因、均质性和组合方式等进行分类。 2 油气藏类型 2.1 构造油气藏:造油气藏是指构造运动使储油层发生褶皱、断裂等形变,从而形成了圈闭条件的油气藏。由于这种圈闭较易于用地质测量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确定,因此,这种油气藏发现的较早,研究也较充分,是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中的主要类型。常见的构造油气藏有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等。 2.2 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是指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在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与构造圈闭的区别:构造圈闭是由于地层变形或变位而形成;地层圈闭则主要是由于储集层上、下不整合接触的结果,储集层遭风化剥蚀后,又被不渗透地层所超覆,形成不整合接触。 2.3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变化而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成为岩性油气藏。储集层岩性的纵向变化可以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也可以是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但是大多数岩性圈闭是沉积环境的直接产物。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导致沉积物岩性发生变化,形成岩性上倾灭及透镜体圈闭。 2.4 水动力油气藏:由水动力或与非渗透性岩石联合圈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的地方形成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这类油气藏易形成于地层产状发生轻度变化的构造鼻和挠曲带、单斜储集层岩性不均一和厚度变化带以及地层不整合附近。在这些部位,当渗流地下水的动水压力和油气运移的浮力方向相反、大小大致相等时,可阻挡和聚集油气,形成水动力油气藏。 2.5 复合油气藏:油气圈闭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当多种作用起大体相同的作用时,就成为复合圈闭,即如果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层、岩性和水动力等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可称为复合圈闭。在其中形成的油气藏称为复合油气藏。从勘探实践来看,大量出现的主要是构造-地层、构造-岩性等复合油气藏。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形成地层或岩性-水动力油气藏。 3油气资源评价 油气资源量: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地层中已发现(包括已采出)和待发现的油气聚集的总量。 油气储量:已发现的储层中原始存在、可能采出的油气总量,通常表示资源量中的已发

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与研究

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与研究 低渗透油气资源是未来我国油气能源的主要来源。在开发低渗透油气藏方面需要继续创新理论,加大技术研发,提高油气开发效率。本文针对目前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现状,油气资源分布及特点等,对低渗透油气藏开发技术予以研究。 标签:低渗透;油气藏;开发;研究 我国的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国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些都导致我国的石油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我国的石油资源有限,石油的开采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加剧了石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因此,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大量的进口石油,且每年的进口量在不断地增长,但近年来,国际局势变化莫测,对我国石油进口的影响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的正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加强国内的石油勘探,提高石油开采技术,缓解我国的石油需求压力。 1 我国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现状 1.1 油气藏 油气藏是衡量聚集程度的基本单位,通常一个单位的油气藏聚集在地壳内的一个独立圈闭内。聚集于一个圈闭内的油气在统一的压力系统内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油气藏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必备条件,首先就需要有充足的油气来源,还需要一定的保存条件和有效的圈闭。另外,必须要有生储盖组合。 1.2 低渗透油气资源 低渗透油气是一种流动性较差,渗透率低于50毫平方微米,开采难度比较大的油气资源。我国有超过45%的油气属于低渗透油气,对低渗透油气资源的开发是缓解我国石油压力,保证国民生活的重要手段。因此,不断研发和创新低渗透油气资源的勘测与开发技术,是当前油气资源开发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低渗透油气资源开发开始于1995年的安塞特低渗透油田开发,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油气资源勘探领域的工作人员不断勘探出了我国很多低渗透油气资源。同时,低渗透油田勘探、开发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当前我国对于低渗透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方案,这有助于提升我国低渗透油气资源的开发水平[1]。 根据目前的勘探,我国已探明低渗透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新疆等地区。从地质的分布层来看,我国超过80%低渗透油气资源分布在中生代和新生代的陆相沉积中。近年来,对低渗透油气资源的开发也在不断增加,仅2017年我国低渗透油气藏中原有与天然气的开发分别在油气开发总量中占到36%和55%。随着油气需求的不断增加,未来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将在油气开发中占据更重要的

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开发特征分析

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开发特征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具体分布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成因与开发进行研究。期望能够对提高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开采效率有所帮助。 关键词: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开发成因 一、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分布及其特征分析 我国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主要分布在准格尔油田、大港油田、长庆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等多个油田,其储层物性特征基本均为低孔低渗的砂岩油藏。如,准格尔中部陆梁油田的油气藏地质特征为低幅度构造、隔夹层发育,储层原油性质为低粘度;吉林腰英台油田的油气藏地质特征为低幅度构造,储层原油性质为低粘度稀油;克拉玛依油田五三中区和大港庄海油田的油气藏地质特征为低幅度构造,储层原油性质为低粘度;南充构造充西区块的油气藏地质特征为构造平缓、地层倾角小,储层原油性质为干气。以上油田的油气藏成藏动力系统均为常压它源开放成藏动力系统。而在美国、中东等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中,大部分油田都是中孔低渗碳酸盐油藏。 通过调研大量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可知,这类油藏的特点如下:一是大部分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分布在低渗细喉储层,对原有粘度产生的影响较小。我国目前发现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基本上均为低粘度油藏,只有若干个高孔高渗稠油油藏,最为典型的是克拉玛依油田九区南油藏。造成该类油藏特殊储层物性特征的原因在于长距离输气、地表水渗滤氧化、地层水冲刷等。二是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一般属于低幅度构造,油柱仅为几十米高,并且油藏在储层隔夹层发育,使得油水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三是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成藏动力系统均为常压它源开放成藏动力系统,与油源距离较远,现有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几乎都必须经过二次及其以上的运移成藏。 二、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成因与开发研究 1.主要成因 由于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所具备的一系列特征,使其很少被作为特殊性质的油藏来研究,一般都是将之作为油藏的一种特殊状况进行研究。同时,很多与之相关的研究也全部是在低电阻率储层研究中发现的。目前,业界大部分专家学者均认为,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形成原因主要与储层物性、流体物性、构造因素这方面有关。 为了便于研究下面以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块位于盆地腹部当中,整体构造为一凹两隆。在本次研究前,该区块已经发现多套油气层。该区块的地质构造相对比较简单,并未发现发育较为显著的断层,仅有主要含油

长庆油田_中国第二大油气田的发展之路

会 员 社 区 MEMBERS' COMMUNITY 2009年12月19日,必定载入中国石油工业波澜壮阔的史册,成为长庆人永远的骄傲——这一天,长庆油田油气当量突破3000万吨,达到3006.06万吨,成为仅次于大庆油田的我国第二大油气田。这是几代长庆人40年矢志不渝、艰苦创业,在“磨刀石上闹革命”取得的辉煌成果。 1. 技术创新撬开低渗透油层之门 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庆油田,横跨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五省区,属于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三低”油气藏构造,号称“磨刀石”的致密油层占到含油层的近七成,经济有效开采的难度相当大。要从如此致密的含油层中把原油“抠”出来,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开采难题。长庆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始于1970年,在油田开发初期,“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严酷现实,使油田的原油产量在100多万吨水平上徘徊了10多年。 在低渗透油气藏发展大油田、建设大气田,长庆油田依靠的是科技创新。在深入探索、研究、总结的基础上,长庆油田坚持“三个重新认识”,即“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重新认识长庆低渗透、重新认识自己”,勘探思路由向延长组上部组合找油为主转向向延长组下部组合找油为主,由向下古生界找油转向向上古生 长庆油田: 中国第二大油气田的发展之路 周昌印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 摘 要 始建1970年的长庆油田,针对世界上罕见的“低渗、低压、低丰度”的“三低” 油气藏构造,不断进行艰苦探索,创下了一连串奇迹:20世纪80年代原油产量上升到百万吨,90年代达到500万吨以上;2003年油气产量达到1000万吨;2009年实现了3000万吨。长庆油田以技术创新撬开了低渗透油层之门,以“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的理念加速油田工程建设,用数字化提升油田管理水平,同时走市场化路线,引进生产力,着力将油田建设成西部生态油气区,创造企业与地方和谐发展。长庆油田走出了一条管理升级的发展之路,由一个百万吨的小油田快速发展成全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气田。 关键词 长庆油田 产量 技术创新 标准化 数字化 生态油气区 ·72·国际石油经济2010.3

长庆油田十年新增产量和储量在国内油气田保持第一

长庆油田十年新增产量和储量在国内油气田保持第一 10年新增产量和储量在国内油气田保持第一,连续4年保持500万吨的油气当量增长量,2011年,长庆建成4000万吨油气当量大油田已胜券在握。在世界典型的致密性油气藏开发中交出优秀成绩单、2013年油气当量实现5000万吨,长庆人信心百倍。 找油找气有思想方法 在油气藏如土豆状呈现且高度分散的鄂尔多斯盆地寻找大油气田,勘探道路十分艰难。有人曾形象地比喻,埋在长庆油田地底下的油气,虽是漂亮媳妇但不贤惠。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已开采10多年的长庆油田,年产量连续多年在140万吨徘徊不前,多个区块和油井产量接近衰竭地步。就连在长庆油田开发初期立下汗马功劳的马岭油田,年产量也由最高峰时的72万吨掉到了最低谷时的30多万吨。 勘探上无新突破,让长庆油田一度只能靠打有限的加密井和更新井维系生计。在油田建产初期的大干快上中组建的工程技术队伍,甚至步入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尴尬境地。 没有新的发现,就意味着油田失去了后续力量。寻找新的发现,是保证油田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上世纪90年代末,长庆油田根据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生成、性质及分布状况,果断提出“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重新认识低渗透,重新认识我们自己”的思路,首先以陇东地区原有的开采区块和层位为基础,对原来认为致密的不可能开采的油层进行剖析试油,结果在上里塬油田里6井获得日产24.65吨的工业油流。通过对马岭油田原来认为是“鸡肋”的所谓非主力油层,甚至认为是水层且已放弃层位的重新认识,结果令人惊喜,一些油层试油后日产纯油最高达到18吨。马岭油田200 0年的产量回升到62万吨。 马岭油田如此,其他老区块也不逊色。原来年产量只有4万吨的华池油田,通过对已开采地层翻肠倒肚般分析认识,产量短期就上升到50万吨以上。产量20多年在10万吨水平徘徊的吴起油田,通过实施“立足侏罗系,主攻三叠系”的立体勘探,喜获新的高产层位,产量富集区一个接一个,个别油井的单井产量高达几十吨,迅速成为长庆油田上产的主力区块之一,呈现出亿吨级油田的大场面。 特别是2008年以来,长庆油田按照辩证唯物思维方式,认识油田内外部环境、地质条件和自身特点,认识到低渗透也有优势,比如埋藏适中、面积大,储层分布稳定、原油黏度低,流动性好、利于水驱开发、稳产能力强等等,倡导“此低渗透非彼低渗透”,认为低渗透条件下也能建设大油田,并进一步解放细想,“想前人之未想,干前人之未干”,以否定自我和敢超前人的气魄和胆识,闯禁区,除盲点,取得了从侏罗系延安组到三叠系延长组,从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到上古生界含碳碎屑岩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的重大成果,实现了长庆油气田开采由个别油气层的“单打独斗”到几十个油气层的“联合秀演”。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室简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简介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简称“低渗透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建设的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之一。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改办高技[2007]2513号文件”申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的复函》([2008]2477号)文件批准建设,2012年5月31日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建设验收。建设地点在陕西省西安市经济 技术开发区。 低渗透国家工程实验室由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与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共同承建,采用理事会领导的实验室管理体制。理事单位有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实验室功能定位是瞄准国际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搭建技术研发平台,发挥技术引进与现场试验桥梁作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对低渗透油气田经济有用开发起到示范作用。 实验室研究方向是提高低渗透油气田储量探明率、提高单井产量、提高最终采收率和经济有用开发低渗透油气藏,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形成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配套技术。 实验室下设地质实验研究室、开发实验研究室、增产稳产实验室、井下作业工具与装备实验室和地面工程实验室等五个专业实验室,与“中国 石油特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先导试验基地”一体化运作,开展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的科研攻关、现场试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工作。 实验室现有不变人员232人,依托长庆油田分公司的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工艺研究院和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川庆钻探工程公司的工程技术研究院和长庆井下作业公司的流动研究人员千余人。实验室不变人员中有中石油集团公司专家8人,博士29人,教授级高工22人,高级职称人数89人。

第十章 油气藏综合地质研究(含参考文献)

第十章油气藏综合地质研究 通过区域勘探和圈闭预探发现油气田之后,就开始进入油藏评价和开发阶段了。为了评价油藏、指导开发过程并提高开发效益,需要不断地对油气藏进行研究。实际上,油气藏地质研究贯穿于整个油藏评价和开发的全过程。由于各开发阶段的任务和资料基础不同,油气藏研究的内容及研究精度也不同。本章在前述各章的基础上,系统介绍各开发阶段的任务、资料及研究内容。 第一节油气藏开发阶段及任务 广义的开发阶段包括油藏评价、开发方案设计、开发方案实施、开发管理调整等阶段[57]。其中,油藏评价阶段是油气勘探至开发的过渡阶段。 一、油藏评价阶段 油藏评价阶段是指从圈闭预探获得工业性油气流到提交探明储量的油气勘探评价过程。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探明油气藏、评价油气藏和开发可行性评价。 该阶段油藏地质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描述油气藏的形态和规模、揭示油气藏内部结构和油气分布状况,指导勘探部署,提高勘探程度,以尽可能少的探井控制和探明更多的油气地质储量,并为开发可行性评价提供地质依据。根据勘探进程,该阶段又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第一口发现井所取得的各项资料为基础,充分利用地震信息,对油气藏类型、储集体规模、油气层分布等进行概要性的描述,提交控制储量和提出评价井井位意见,以优化勘探部署,达到以尽可能少的探井控制更多油气储量的目的。 第二阶段:以油气藏评价井所取得的各种资料为基础,充分发挥地震和多井综合评价的优势,对油气藏结构和参数的分布进行基本的描述,建立油藏概念模型,提交探明储量,并为开发可行性研究及先导开发试验区的选择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 这二个描述阶段既有区别,又相互衔接。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和资料的积累,油藏地质研究要滚动进行,不断提高精度;当勘探目标在两个阶段无明显差别时,可合并描述。 在探明油气藏之后,需对其进行开发可行性评价,主要内容为: ①计算评价区的探明地质储量并预测可采储量; ②提出规划性的开发部署; ③对开发方式及采油工程设施提出建议; ④估算可能达到的生产规模,并进行经济评价。 二、开发方案设计阶段 油藏经过开发可行性研究,被确认为具有开采价值后,即可进入开发设计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通过补充必要的资料,开展各种室内实验、油井试采及现场先导试验,进一步提高对储层的认识程度,保证开发方案设计的进行。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编制油田开发方案,进行油藏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地面建设工程的总体设计,对开发方式、开发层系、井网和注采系统、合理采油速度、稳产年限等重大开发战略问题进行决策。所优选的总体设计要达到最好的经济技术指标。因此,总体评价必须保证这些重大开发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372

吐哈盆地低电阻率油气层测井评价

吐哈盆地低电阻率油气层测井评价 答辩人:韩成 吐哈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2002年11月20日

吐哈盆地低电阻率油气层测井评价 随着吐哈盆地勘探已进入中后期,那些油气层电性特征明显,丰度较高的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将越来越少,在测井解释领域将越来越多的面临的是低孔、低渗,低电阻油气层和致密砂岩储层。特别是对低电阻率油气层的解释和评价仍然是测井解释的一道难题。低电阻率油气层的油、气、水电性特征不明显,油气层与相邻水层的电阻率差别微乎其微,应用常规理论和解释方法很难区分油、气、水层,另一方面在储层中造成低电阻率的原因又多种多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在同一口井中,由于沉积环境、岩性、孔隙结构和饱和度的不同,造成低电阻率的原因也会千差万别,从而给解释工作和储层评价带来较大的困难。 一、低电阻率油气层成因 通过几年来对雁木西油田、神泉油田和胜北油气田等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研究,总结了吐哈盆地几种较为典型的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和试油证实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微孔隙发育的低电阻率油气层 形成微孔隙的原因是由于岩石细粒成分增多(粒度资料分析粒径在100μm左右),泥质含量高(粘土的主要成份为伊利石、蒙脱石或伊蒙混层,以搭桥式形成线线接触或点线接触,而非形成结构泥质),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孔隙直径变小和微孔隙发育,造成束缚水含量明显增大,同时由于高矿化度地层水作用导致油气层低电阻率。

2、高—极高地层水矿化度的低电阻率油气层。 岩性纯、分选好,但地层水矿化度高(30×104mg/l),导致深探测电阻率低,含油饱和度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当时的沉积环境,即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湖;另外是喉道半径细,束缚水饱和度高,构成导电网络从而形成低电阻。通常试油为纯油。 3、富含泥质的低电阻率油气层 淡水地层中粘土的附加导电性是造成电阻率下降的主要因素。在地层水矿化度高的条件下这种附加导电性并不显著,但在淡水泥质砂岩地层中,这种附加导电性使得油气层的电阻率与水层相差无几。 4、油柱高度影响油气层电阻率的高低 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构造幅度低,油柱高度小,油水过渡带宽的油气藏。由于油柱高度小,毛管压力弱,含油饱和度低,是造成油气层低电阻的主要原因,该类油气层在试油前期常常产纯油或含少量的水,而到中后期往往油水同出。 5、侵入影响 一般在淡水泥浆钻井过程中,由于泥浆滤液的侵入,油气层形成减阻侵入而水层形成增阻侵入,从而使二者的电性差别逐步缩小,以致于较难区分油、水层。通常在高矿化度地层水地区,侵入对感应测井的影响大于对侧向测井的影响,同时由于浸泡时间的不同,深、中感应,深、浅侧向测井受到侵入影响时的变化规律也不尽相同,这将在下面实例中具体讨论这个问题。 6、裂缝发育引起的低电阻率油气层

低电阻率油层成因类型及特征

低电阻率油层成因类型及特征 韩书权马雪团 (胜利钻井工艺研究院胜利测井公司山东东营 257000) 摘要: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复杂,类型繁多,测井响应特征不明显,是测井油气评价的一大难题。本文针对低电阻率油层形成原因和特点,分析总结了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类型和地质特征,为电阻率油层成因分析和储层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低电阻率油层成因类型地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韩书权(1965—),男,河南伊川人,胜利钻井工艺研究院高级经济师,从事钻井工程信息技术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 随着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各种勘探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一些复杂的隐蔽性油气藏逐渐被发现和认识。低电阻率油层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这些低电阻率油气藏的发现,扩大了勘探领域,同时对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和评价这类油气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低电阻率油层成因类型的认识和识别,则是不同类型低电阻率油层评价的重要基础。对于低电阻率油层的认识,需要从成因类型电性特征和储层地质特征着手分析。 一、低电阻率油层定义 所谓低电阻率油层,是指油层电阻率相对于邻近水层电阻率而言,电阻率值偏低并引起油水层解释困难,或者油层电阻率小于或接近于围岩电阻率的一类油气层。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描述低电阻率油层: ①从油气层电阻率绝对值考虑。国内大多数油田的油层电阻率范围在3~100Ω·m之间,小于这一电阻率“下限”的油层即可称之为低电阻率油层。但不同地区、不同层位,其标准也不一样。②与邻近水层比较。此类低电阻率油层通常不以电阻率绝对值的大小来定义,而以电阻率指数小于3进行定义。这就意味着,其电阻率与邻近水层十分接近,甚至出现相互交叉的现象。③与相邻围岩层比较。与上下泥岩电阻率相比,油层电阻率明显偏低或相同。 二、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根据低电阻率油层的形成因素,可大致将低电阻率油层分为以下几类: 1、高-极高地层水矿化度条件下的低电阻率油层。在高矿化度地区,含盐量极高的地层水附着在岩石颗粒表面及毛管孔隙中,形成发达的导电网络,促使油层的电阻率明显降低。这类油层常存在于含泥量较少的砂-粉砂岩地层,电阻率绝对值相当低,但明显大于其周围的典型水层,电阻率增大率较大,一般大于4,具有中等以上的含油饱和度。 2、具有高束缚水饱和度的低电阻率油层。由于岩石中细粒成分(粉砂)增多或(和)粘土矿物的充填富集,导致产层微孔隙含量明显地增加,形成微孔隙与渗流孔隙两种孔隙系统同时并存,以及以微孔隙系统为主的孔隙结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产层的束缚水含量将明显增大,含油饱和度降低,导致电阻率降低。这类油层具有低渗透率、低含油饱和度、高束缚水饱和度的特点,地层含水饱和度大于50%;电阻率增大系数小于3,其电阻率与邻近的水层十分接近,甚至出现相互交叉的现象。尤其是在高矿化度地区,电阻率绝对值相当低。而且同一地区,高、低含油饱和度的油层时常并存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简介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简介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简称“低渗透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建设的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之一。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改办高技[2007]2513号文件”申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的复函》([2008]2477号)文件批准建设,2012年5月31日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建设验收。建设地点在陕西省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低渗透国家工程实验室由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与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共同承建,采用理事会领导的实验室管理体制。理事单位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实验室功能定位是瞄准国际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搭建技术研发平台,发挥技术引进与现场试验桥梁作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对低渗透油气田经济有效开发起到示范作用。 实验室研究方向是提高低渗透油气田储量探明率、提高单井产量、提高最终采收率和经济有效开发低渗透油气藏,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形成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配套技术。 实验室下设地质实验研究室、开发实验研究室、增产稳产实验室和井下作业工具与装备实验室等四个专业实验室,与“中国石油特低渗透油气

田勘探开发先导试验基地”一体化运作,开展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的科研攻关、现场试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工作。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187人,依托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工艺研究院和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的流动研究人员近千人。项目具体实施由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工艺研究院和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承担完成。实验室固定人员中有中石油集团公司专家8人,博士29人,教授级高工22人,高级职称人数89人。 实验室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配套有国内、国际领先的各类重大仪器设备120多台套,实验装备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验研究领域涵盖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岩石矿物、地层流体(石油、天然气、地层水)、油气开采化学剂、油气开采工艺技术、地球物理、石油天然气开发地质及开发技术、工具及装备等全部油气勘探开发实验和综合研究技术,具有低渗透储层研究、流体研究、成藏研究、增产技术研究及井下工具研究等25项分析实验能力。可以满足岩石、油、气、水、化学剂的物理化学性能测试等97种实验需要,形成了支撑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的14项特色实验技术。

低电阻油层评价

低电阻率储层特征测井响应分析 在读电测曲线时,我们常常根据电阻率的高低来判断油水层,甚至产生了一些定量化的模式,但是现实往往是很残酷的,就在我们一味地追求高电阻率是油层的时候,许多低阻油层与我们擦肩而过了,随着剩余油越来越少,怎样寻找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油层可能比用昂贵的成本开发次经济油藏更现实一些。 “最近我这有口井,补开一个低阻层后产量由3吨升至20多吨,使我对低阻油层有了重新认识,这是一个很大的潜力点啊。”这是一位果友说的。那么什么因素导致了油层的低阻性质呢?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有以下因素可导致低电阻率油层的形成: 1)高-极高地层水矿化度刘福利等《艾丹油田油层低阻机理及解释方法研究》一文对此类油藏做出了研究总结。这类地层往往是泥质含量较小的砂岩~粉砂岩地层,其特点是由于高矿化度地层水导致地层电阻率相当低,有时比周围泥岩的电阻率还要低,但电阻率指数仍很大,一般大于4。这类低电阻率层仍可采用Archie公式计算含油饱含度,但对油层含油饱和度的下限要做细致分析。 2)围岩影响围岩的影响可引起低电阻率表现的油层,这种类型的低阻油层测井响应特征主要是受上下围岩的影响,当油层较薄,油层的厚度小于测井仪器的纵向分辨率时,电法测井响应值就会受周围围岩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低电阻率。 3)高粘土含量谢然红等《低电阻率油气层测井解释方法》提出在泥质砂岩地层,泥质的附加导电性表现十分突出,成为引起电阻率下降的主导因素,其降低的幅度随着地层水矿化度的减小而增加。当泥质含量足够多且构成产状连续分布时,可转化为微孔隙发育类的低电阻率油气层。其电阻率下降的数值取决于粘土的含量和阳离子交换能力。低电阻率油层中,粘土多以蒙脱石和伊利石或伊蒙混型粘土为主。粘土分布常常呈薄膜状,充填状和桥塞的形式构成产状的连续分布,造成微孔隙发育。 4)高束缚水含量曾文冲在《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类型、成因及评价方法》中提出,高束缚水含量油气层主要是由于岩石细粒成分(粉砂)增多和(或)粘土矿物的充填富集,导致地层中微孔隙十分发育,微孔隙和渗流孔隙并存。显然微孔隙发育的地层,束缚水含量明显增大,再加上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其地层电阻率值可能极低,造成油水层解释困难。另外非均质性形成复杂的孔隙系统,由于微孔隙与大孔隙分布不均成为双组孔隙系统。复杂的孔隙系统由于钻井液侵入、高束缚水而引起测井电阻率低,而大孔隙部分可能有高的含油饱和度。 5)粘土附加导电性在电场的作用下,粘土颗粒表面吸附的阳离子与岩石中溶液的其他水合离子交换位置,引起导电的现象称为粘土矿物的阳离子交换。由粘土矿物的阳离子交换产生的导电性称为粘土矿物的附加导电性,粘土附加导电性是造成低阻油层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曾文冲《油气藏储集层测井评价技术》)。在高地层水矿化度的情况下,即使阳离子交换能力为中上的粘土对地层电阻率的影响也十分有限,此时的附加导电性可忽略不计;在淡地层水背景下,当砂岩富含泥质时,由于地层水淡,泥质附加导电性上升,成为造成油气层低阻的主要因素,其电阻率降低的幅度随着地层水矿化度的减小而增加。当泥质含量足够多且构成产状连续分布时,该类低电阻率油气层转化形成复合成因的低阻油气层。其电阻率下降的数值取决于粘土含量、分布形式和阳离子交换能力(孙建孟等《低阻油气层评价技术》)。6)岩石的润湿性从岩石的润湿性来看,低电阻率油气层普遍具有亲水性或偏亲水性混和润湿的特点,这一特点通常与储集层中所含粘土矿物伊利石和蒙脱石具有较强的吸水性有关。肖亮在《国外测井技术》一文中说,当岩石骨架为强润湿性时,就会吸附大量的水分子,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2019年精选文档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 0 引言 低渗透是针对储层的概念,一般指渗透性能低的储层,国外一般将低渗透储层称为致密储层[1-3] 。进一步延伸和概念拓展,低渗透一词又包含了低渗透油气藏和低渗透油气资源的概念。现在讲到低渗透一词,其普遍的含义是指低渗透油气藏。具体来说低渗透油气田是指油层孔隙度低、喉道小、流体渗透能力差、产能低,通常需要进行油藏改造才能维持正常生产的油气田。目前低渗透储层的岩石类型包括砂岩、粉砂岩、砂质碳酸岩、灰岩、白云岩以及白垩等,但主要以致密砂岩储层为主。 低渗透油田一般具有储层渗透率低、丰度低、单井产能低,与中高渗透油田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低渗透油层连续性差,砂体发育规模小,井距过大,水驱控制程度低; 2)储层渗透低,流度低,孔隙喉道半径小,存在“启动生产压差现象”,渗流阻力和压力消耗特别大; 3)低渗透油层见水后,采液和采油指数急剧下降,对油田稳产造成严重威胁; 4)储量丰度低,含油饱和度低,自然产能低,压裂投产后产量递减较快,无稳产期。 低渗透油气田与高渗油气田相比,其储层特性、伤害机理、流动规

律不仅仅是量的变化,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在开发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①油藏表征准确度差,渗流机理尚未研究清楚;②对油层伤害的敏感度强;③储层能量低,单井产量低;④基质中的油难以开采。归结起来是成本、效益和风险问题。 1 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 1.1油气藏表征技术 油藏表征是对油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表征以至预测的技术。现代油藏表征技术是国外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和开发决策等生产优化的最主要技术。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目前向着精细化方向发展。 油气藏表征主要包括野外露头天然裂缝描述技术、成像与常规测井裂缝描述、储层生产动态测试资料表征、三维地震、四维地震、井间地震和井间电磁波等油气藏表征、三维可视化、综合地质研究技术。油藏描述技术是对油气藏特征进行定性与定量描述、预测是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和开发决策主要技术。由于决策的内容不同油藏描述技术和方法也不同描述内容和精度有差别。对进入中后期开发的老油田以确定剩余油分布为目的的油气藏描述必须通过集成化的精细表征提供准确的剩余油分布状况指导油气田调整挖潜改善开发效果。 1.2低渗油藏钻井技术包括气体钻井、雾化钻井、泡沫钻井和欠 平衡钻井技术等。 欠平衡钻井亦称为欠平衡压力钻井这一概念早在20 世纪初就已提出但是直至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井控技术和井控设备出现才使防止井喷成为可能这种钻井技术也得以发展和应用。在美国和加拿大欠平衡钻井已经成为钻井技术发展的热点并越来越多地与水平井、多分支井及小井

低渗透油藏储层改造与油气增产新技术

低渗透油藏储层改造与油气井增产新技术王玉来(中原油田采油一厂工艺研究所) 摘要:世界上低渗透油气田资源十分丰富,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各产油国基本上都有这种类型的油气田,低渗透油气藏的开采,对世界能源贡献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世界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近年很大一部分低渗透油田来相继投入开发,在低渗透油气藏的增产方面,涉及到了水力压裂和高能气体压裂等多个领域。总结了水力压裂、高能气体压裂、复合压裂、层内爆炸压裂等采油技术对低渗透油气藏进行研究改造的进展,并提出了联合作业是低渗透油气藏改造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低渗透油气藏油藏增产增产新技术联合作业前景展望 一、低渗透油藏技术特征描述 1、低渗透油藏 砂岩基质渗透率小于50×10-3μm2的油藏 2、分类标准 不同国家分类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标准: 前苏联≤50~100×10-3μm2低渗透 美国>10×10-3μm2好 ≤10×10-3μm2低渗透 中国10~50×10-3μm2低渗透 1~10×10-3μm2特低渗 0.1~1×10-3μm2超低渗 3、孔隙度\渗透率统计(国内) 孔隙度一般8-18%,渗透率低于10×10-3μm2的占20%

4、低渗透油藏特征 油层内部渗流困难,供油能力差; 弹性能量开采时间短,油层压力递减快; 由于岩石的孔喉半径小,油层容易受到伤害 断层和天然裂缝比较发育缓慢; 整体开发效益通常低于中高渗透常规油田。 二、低渗透油气藏的分布及改造现状 1、低渗透油气藏的分布 世界上低渗透油气田资源十分丰富,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各产油国基本上都有这种类型的油气田,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都有广泛的分布。在我国,低渗透油气田也广泛的分布在全国的各个油区,如大庆、胜利、辽河、长庆、吐哈、中原、新疆等油田 对世界能源贡献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世界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难动用储量近年来相继投入开发,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低渗透油田。到2004年,我国陆上探明低渗透油田的储量为52.1×108t ,动用地质储量近27×108t ,动用程度52%。低渗透油田广泛地分布在我国21个油气区内,长庆、四川几乎全部为低渗透油气田,吐哈、吉林、二连等油田低渗透储量也占50%以上,在陆上低渗透探明储量中胜利、新疆等油田分别约占15%。 0102030405060克拉玛依油田彩南油田火烧山油田丘陵油田鄯善油田老君庙油田高尚堡地区枣园油田马西深层文留油田牛庄油田渤南油田朝阳沟油田榆树林油田新民油田新立油田安塞油田留西油田 油田名称孔隙度(%)渗透率(M D )渗透率孔隙度 低渗透油田孔隙度、渗透率分布图0246810′ó′ì′′′′′ó′′′′¤′ì′′′¤′′′ ′′′′÷ ′′0 1 2 345 6 ′ó′ì′′′′′ó′′′′¤′ì′′′¤′′′′′′′′′

低阻油层的识别方法

1、Fisher图解法:原理:将多维数据点(例如有多条测井曲线的采样点)投影到一条直线上,然后按照方差分析的思想选出最佳投影方向,使得投影后样品总体(总数据体)包含的各种类型能尽可能分开。 3、阵列感应测井 阵列深感应与深侧向电阻率的差别可以很好地指示流体性质。水层的深感应电阻率明显低于深侧向电阻率,且阵列感应负差异特征明显。气层表现为深感应与深侧向数值基本相等,而且阵列感应可能表现为正差异特征。 4、阵列声波测井 阵列声波得到的纵波、声波速度比值(或横波、纵波时差比值)可以很好地指示天然气层。在天然气层,纵波速度会降低,而横波速度基本不受影响。在含水或含油纯砂岩层段,横波、纵波时差比值是一个常数;当储层含泥质时,该比值随泥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5、核磁共振测井 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识别气层主要是利用天然气的极化时间及扩散系数与水的明显差别,采取不同的极化时间(等待时间TW)或回波间隔.用差谱方法或移谱方法识别气层。理论上,差谱法可以将水信号完全抵消掉,而气的信号则保留在差谱中,由此就可以识别天然气,但实际上由于受噪声的影响.这种差谱定性识别方法是不可靠的,在应用中往往需要通过复杂的时间域分析方法(TDA),实现对双等待时间测井资料的处理和解释,完成对轻烃的识别与定量评价。 7、储层参数解释模型 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建立适合于本区的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大港板桥低阻油层的定量解释方法研究、低孔低渗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的建立、低阻储层参数的测井解释、冷家油田低阻储层测井二次解释模型研究) 8、利用测井相识别低阻油气层 通过完善双孔隙度模型,提出了低阻油层的定量识别方法。(低阻油气层评价方法) 9、灰色相关分析聚类法,BP人工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法 (低阻油气层识别方法研究) 11、可动水分析法 根据束缚水与可动水饱和度的相对关系识别低阻油层。 提出了基于核磁共振测井得到束缚水饱和度检验方法。(高束缚水饱和度低阻油层测井解释技术)。 12、根据低电阻率曲线的形态

影响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的因素.

影响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的因素及对策目前,低渗透油田储量在我国油田储量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近年,低渗透油田石油勘探和开发程度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天然气产量快速发展和原油产量稳定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低渗透油田开发过程出现一些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不但影响了油田的安全生产,而且影响了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 1影响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技术方面的影响。 1.1油层孔喉的影响 影响低渗透油层开采根本原因是储层孔喉细小和比表面积大。低渗透油层平均孔隙直径为26~43μm;油层孔喉细小,半径中值只有0. 1~2. 0μm;比表面积相对较大,在2~20 m2/g之间;三者之间直接形成了渗透率低。 1.2渗流规律的影响 低渗透储层的渗流规律具有启动压力梯度特点,是不遵循达西定律的。低渗透油田主要表现非达西型渗流特征:表面分子力和贾敏效应作用强烈、孔喉细小、比表面积和原油边界层厚度大。渗流直线段的延长线与压力梯度轴的交点即为启动压力梯度,是不通过坐标原点而与压力梯度轴相交,由于渗透率越低,所以启动压力梯度越大。 1.3弹性能量的影响 低渗透油田弹性能量除少数异常高压油田外,一般的油田弹性阶段采收率只有1% ~2%。弹性能量小主要是由于一般底、边水都不活跃,储层渗流阻力大、连通性差引起的。在消耗天然能量方式开采条件下,弹性能量压力和产量下降快,是由于地层压力大幅度下降,油田产量急剧递减,使生产和管理都非常被动。1.4见注水效果的影响

低渗透油田开发过程中,油井见注水效果尤为重要。在井距280 m左右的条件下,注水效果需注水半年至一年时间才见效,见效后油井产量、压力相对稳定,但上升现象很不明显。有部分油田的注水井因注不进水转为间歇注水或被迫关井停注,从而影响开发效果。低渗透油层采油指数相当于高、中渗透油层的几十分 之一,只有1~2t/(MPaod。低渗透油井见注水效果程度差,停止吸水是由于泵压与井口压力达到平衡时出现的。因为启动压力很高,渗流阻力大,而且吸水能力低,大部分能量都消耗在注水井周围,使注水井附近地层压力上升很快。 1.5产液(油指数的影响 低渗透油井见水后产液(油指数大幅度下降,是由于岩石润湿性和油水黏度比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当含水达到55 %左右时,无因次产液指数最低,只有0. 4左右,无因次采油指数更低,只有0.15左右,对油井见水后的提液和稳产造成极大困难。 1.6地应力的影响 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对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发方案必须考虑地应力的影响和作用。压裂开发是低渗透油田通常进行的一种开发方式,压裂裂缝的延伸方向和形状很大程度受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制约。 2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主要对策 2.1合理加密井网 目前国内外已基本建立采收率及水驱控制程度与低渗油藏井网密度的关系的一系列经验方法。开发好低渗透油田的基础和关键是合理井网部署方案。低渗油藏、小断块开发的目标定位要适当,不宜过高,要充分考虑到低渗油田开发的复杂性,为此要根据采用线状注水方式、平行裂缝主要方向布井、井距可以加大、排距应该减小的低渗透油田井网部署的基本原则,合理缩小井距,加大井网密度。 2.2合理优选储量富集区块

克拉玛依油田九区南低电阻率油层研究

克拉玛依油田九区南低电阻率油层研究 董同武1 张廷山1 霍进2 黄世伟1 姜照勇 1 (11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21新疆油田分公司重油开发公司) 摘 要 克拉玛依油田九区南低电阻率油层特征,采用分析化验、测井、测试和生产资料以及对九区南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研究后认为,岩性偏细、泥质胶结、微孔、微裂缝的大量存在、粘土附加导电性、黄铁矿等骨架导电性、微幅度构造以及较高地层水矿化度都是引起低电阻率油层形成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油田 电阻率 油层物性 准噶尔盆地 克拉玛依油田九区南位于克拉玛依市东北45km 处,九区重油开发区南部和东部,面积50km 2 ;区域上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乌逆掩大断裂带上盘中生界超覆尖灭带上,是九区南齐古组油藏九5区向东南延伸的一部分(图1)。 随着九区南齐古组J 3q 3 稠油油藏滚动勘探开发步伐的加快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时近期尝试性的打开电阻率相对较低的可疑层。经试油、试采结果表明,该区块低电阻层均产出不同量的油气(表1) 。 图1 九区南工区位置图 表1统计了九区南8口取心井各层段生产情况,发现其中有5口井存在低阻油层段,表明该区发育低阻油层。 低电阻率油层是一个相对概念,由于各油藏油气形成、运移、储存类型以及开发方式不同,各个低电阻率油田的电阻率值不同。如低电阻率油田, 文留、商河西、利津、马岭油田的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电阻率分别为(017~215)8#m 、(2~313)8#m 、(316~6)8#m 及(216~614)8#m,而本区的电阻率是(13~28)8#m,其值远高于其它地方。随着九区南检230区块不断的滚动扩 边,在原J 3q 3 层油层下限标准(288#m )以下出 作者简介 董同武,男,1979年出生,西南石油学院硕士生;从事沉积相、储层研究。地址:(610215)目前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 理勘探公司。 # 30#地质研究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5年9月出版

低渗透油田开发资料

目录 一、国内国外低渗透油田开发现状? (1) 二、低渗透油田地质特点有哪些? (6) 三、朝阳沟油田目前开发现状、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对策? (9) 四、提高采收率原理是什么?主要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有哪些? 其提高采收率机理是什么? (17) 五、外围难采储量如何经济有效动用? 要实现经济有效动用需要哪些技术攻关? (23) 六、如何搞好技术创新与应用,实现油田可持续发展? (26) 七、低渗透油田(朝阳沟油田)注水开发技术方法? (32) 八、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的内容及成果应用有哪几个方面? (37) 九、多学科油藏研究? (41) 十、油藏评价的方法(模式)有哪些?主要应用的技术? (42) 十一、“百井工程”的内容以及在零散、复杂、规摸小的 油藏评价中的作用? (44) 十二、水驱开发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技术有哪些? (45) 十三、目前三次采油技术主要有哪些?哪些具有应用潜力 (48) 十四、油田开发合理采油速度、合理储采比受哪些因素,如何界定? (51) 十五、油田开发合理注水压力、合理注采比是如何界定? (53) 十六、区块分类治理的原则、思路和目标? (54) 十七、油田分几个开发阶段,不同阶段的调整方法有哪些? (55) 十八、如何确定注水开发中技术调控指标? (57) 十九、裂缝对低渗透油田的利弊? (58) 二十、低渗透油田怎样进行合理井网部署? (59) 二十一、如何进行低效井治理? (60)

一、国内国外低渗透油田开发现状 1、低渗透油田的划分 世界上对低渗透油田并无统一固定的标准和界限,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石油资源状况和技术经济条件而制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生产特征,按照油层平均渗透率把低渗透油田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一般低渗透油田,油层平均渗透率为10.1~50×10-3μm2,油井一般能够达到工业油流标准,但产量太低,需采取压裂措施提高生产能力,才能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第二类为特低渗透油田,油层平均渗透率为1.1~10.0×10-3μm2,一般束缚水饱和度较高,必须采取较大型的压裂改造和其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地投入工业开发; 第三类为超低渗透油田,油层平均渗透率为0.1~1.0×10-3μm2,油层非常致密,束缚水饱和度很高,基本没有自然产能,一般不具备工业开发价值。 2、国内低渗透油田储量动用情况 2004年,我国探明低渗透油层的石油地质储量为52.1×108t,动用的低渗透油田地质储量约26.0×108t,动用程度为50%。从我国每年提交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看,低渗透油田地质储量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1989年探明低渗透油层的石油地质储量为9989×104t,占当年总探明储量的27.1%。1990年探明低渗透油层的石油地质储量为21214×104t,占当年总探明储量的45.9%;1995年探明低渗透油层的石油地质储量为30796×104t,占当年总探明储量的72.7%,年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中大约三分之二为低渗透油层储量。可见,今后低渗透难采储量的开发所占的比重逐年加大,如何经济有效做好难采储量的评价、动用和开发理论技术的研究是我们攻关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从我国近些年来对低渗透油田的研究和开发水平看,有了较大的进展和提高, -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