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电影年鉴目录-翻译

2010中国电影年鉴目录-翻译
2010中国电影年鉴目录-翻译

2010年中国电影年鉴目录

1、电影界庆祝建国60周年特载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迎接中国电影黄金机遇期……………………………………童刚——电影局局长童刚在新中国电影60年论坛上的总结讲话

新中国电影60年成就及其展望………………………………………………………饶曙光

电影界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活动综述…………………………………………………洪宇

2、电影工作会议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09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在哈尔滨召开

全国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在长沙召开

2009年电影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电影局召开通气会总结2009年电影工作成绩

全国电影素材工作会在京召开

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3、电影文件选编

电影产业振兴规划

广电总局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电影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广电总局电影局关于加强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素材收集工作的通知

广电总局电影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电影贴片广告和映前广告管理的通知

广电总局电影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和加强数字电影放映设备质量认定管理工作的通知

4、故事片

2009年国产故事片创作综述…………………………………………………黄治

站在产业的起点上………………………………………………………………张宏森张煜——与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谈《建国大业》

《建国大业》导演感言………………………………………………………韩三平黄建新

我们未必把正义写在脸上………………………………………………………高群书

用心做电影细节定成败………………………………………………………王坪

新时代的“铁人”——尹力访谈………………………………………………尹力胡克

《十月围城》的坚守与突围——陈德森访谈…………………………………陈德森罗卡

零下26度——《高考1977》片场手记………………………………………………周显欣( 49 )

2009年故事片目录(456部)

2009年故事片简介

5、纪录片

奉献精品共庆华诞…………………………………………………………郭本敏

——中央新影2009年创作巡礼

纪录片《筑梦2008》和《永恒之火》的创作特色…………………………顾筠

表达与肯定……………………………………………………………………郝蕴

——有感于金鸡奖评委会对《决战太原》的评语

中国,依然要挺住——评优秀纪录片《人民至上》………………………陈光忠

《决战太原》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唐义路

——评文献纪录电影《决战太原》

长街留痕——纪录电影《长安街》的创作构想……………………………蓝冰

纪录片大师——吴印咸先生(1900—1994)………………………………贡吉玖

纪录片先生——孙明经先生(1911—1992)………………………………董成明

6、动画电影

中国动画要做大做强——2009年动画产业述评……………………………张松林

2009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综述………………………………………………邱艳红

中国动画60 年“观念系统”浅议…………………………………………李镇

电影营销橇动中国动画产业的第一桶金……………………………………陈英杰——从《喜洋洋》到《麦兜响当当》

学院派动画照样可以有所作为………………………………………………孙立军——原创动画路上“快乐奔跑”

国产3D 动画电影:摸着石头过河………………………………采访/整理孙宏达

7、科教片

2009年科教片生产创作概述…………………………………………………亶旦

科教片的现状及发展策略……………………………………………………郭峰李焕勤浅谈科教片创作中戏剧因素的捕捉…………………………………………

探析数字技术对科学纪录片的影响…………………………………………万彬彬

新中国第一个科教电影机构的雏形…………………………………………高广元

《月球探秘》放映现场交流实录

2009年科教片目录

8、电视电影

2009年电视电影综述…………………………………………………………赵小青岳扬1999—2009电影频道电视电影创作十年概要

2009年第10届电影频道数字电影“百合奖”获奖名单

2009年电视电影目录(110部)

2009年电视电影简介

9、电影市场

2009年中国电影市场总览……………………………………………………周宝林

2009年我国内地电影业发展评述……………………………………………朱玉卿

2009年国产影片海外销售及推广情况分析…………………………朱玉卿周铁东

2009年城市院线电影市场概况

2009年票房3000万元以上影院排名

2009年3D电影上映及巨幕(IMAX)影厅放映情况

2009年数字电影发行放映情况概述

河南流动数字电影院线发展现状及前景浅析……………………………熊延江

辽宁北方电影院线运营纪实………………………………………………李璇

10、电影理论

2009年中国电影理论研究综述……………………………………………

主义、原理与方法…………………………………………………………陈宇——对当下中国电影界创作及理论倾向的思考

主流大片:邓小平理论在文化实践中的一个典范………………陈犀禾刘帆电影“中莱坞”:全球影像版图的重构?………………………………孙绍谊

对现阶段喜剧电影创作变化的一点思考…………………………………付宇

“作家电影”:类型片中稀缺的品种……………………………………韩志军

《建国大业》:国家合法性的庄严表达………………………………张颐武

非《圣经》的叙事…………………………………………………………徐浩峰

——评电影《建国大业》

《非诚勿扰》:商业逻辑下的文本移植…………………………………陆邵阳

片大无风骨艺术有境界…………………………………………………王昕

——《赤壁》的意境美学观照

《高考1977》:历史变革中的惶惑与抗争………………………………龚金平

伟大“沂蒙精神”的本源和内涵

——评电影《战争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丁凤云

11、电影史

2009年电影史研究述评……………………………………………………马锐

袁牧之的电影修辞艺术……………………………………………………郦苏元

“东亚之光”:何非光人生影事初探……………………………………陈墨

徐滔:革命文艺与悲壮人生………………………………………………徐文明

“人”的寻觅——新中国传记影片发展述略……………………………程敏

论新中国的电影改编………………………………………………………周斌

失节的影像…………………………………………………………………王洪

——东北沦陷时期电影新探

走近电影走近历史………………………………………………………郦苏元

1930—1933:中国电影明星制度的初步完备……………………………阎凯蕾

新中国电影“十七年”的光彩……………………………………………章柏青

硝烟中的嬗变………………………………………………………………皇甫宜川

——新中国战争片60年

新中国电影发行变迁谈……………………………………………………翁立

1937年前中国电影制片业的梳理与研究…………………………………刘扬

回忆蔡楚生…………………………………………………………………

理想的冲突…………………………………………………………………陈山

——史学价值观与史学创新

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改革思潮………………………………………启之

——五十三年前的思想论争

解读兴山……………………………………………………………………鲁明

——为纪念袁牧之诞辰100周年而作

12、电影音乐

2009年度中国电影音乐创作分析报告………………………………王秋兰陈丽丹郝昕范琳琳影片《建国大业》的音乐创作……………………………………………苗禾

理想·灵魂——影片《孔子》的音乐……………………………………朱天纬

从《马兰花》看中国动画音乐创作的发展………………………………张立

全球语境下的中国现代电影音乐多元化特征解析………………………陈斌

施万春访谈录………………………………………………………………采访人:苗禾

13、电影科技

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迎接数字电影新时代到来………………………毛羽

——2009年全国电影科技工作报告

数字电影的信息化交易、服务和管理……………………………………鲍林岳

在相互借鉴交叉融合中演进的电影电视技术………………………张春晓

电影数字放映设备国产化之思考…………………………………………杨步亭——在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学会举办的大屏幕投影显示技术与产业高层论坛会上的讲话加快文化产业改革中推进广播影视科技产业化…………………………李琦

14、电影科研与教学

中国电影2009笔谈…………………………………………………………张会军等

给学生飞翔的空间和机会…………………………………………………余韬采访——电影学院副院长谢晓晶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新中国电影的现实叙事与影像重构………………………………………陈晓云

电影剧本创作的重要性……………………………………………………向往——兼谈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联合作业的剧本创作现状

改革开放30年的一份厚礼…………………………………………………鲁明——喜读张会军的《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

国庆献礼片60年巡礼(1949~2009)(503)…………………………钟大丰

历史的讽刺力………………………………………………………………王志敏赵楠——谢晋遭遇了蝴蝶效应之后

15、电影文化交流

2009年电影局对外交流工作综述

2009年向电影局备案参加国际(含港澳台地区)电影节影片情况

亚欧国家电影家协会主席论坛暨世界电影联盟2009年年会在京举行

16、电影评奖

第十三届电影华表奖获奖名单

第二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奖及提名名单

第二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侧记

年度华表奖、金鸡奖获奖人员简介

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第十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第十二届中国电影表演学会奖颁奖

第十届中国儿童电影节在青岛举行

17、电影机构

各省、直辖市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名录

部分电影经纪公司简介

北京华谊兄弟时代文化经纪有限公司………………………………谭英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艺术创作人员中心………………………………史纪

北京博纳演艺经纪有限公司…………………………………………邬雪琴

北京橙天智鸿文化经纪有限公司……………………………………胡佳

18、报刊文章选目

2009年全国电影报刊文章选目

19、电影图书

全国电影图书目录(2009)

全国电影图书目录(2008补遗)

20、追思录

2009年逝世的部分电影工作者

沙莉石方禹项堃李丁钱千里沈默君顾也鲁

21、香港电影

2009香港电影回顾……………………………………………………列孚

“香港电影百年”断想………………………………………………赵卫防

《窃听风云》:港片新模式?………………………………………刘辉

新影联影业公司:香港粤语文艺片复兴的棋手……………………张燕

香港地区电影融资及风险管理状况剪影……………………………魏萍

2009年十大最卖座港片

第五届香港影视娱乐博览

第二十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第十五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香港电影故事梗概(4则)

简讯

22、台湾电影

2009年台湾电影回顾……………………………………………………梁良

2005~2008台湾电影与新新导演显像…………………………………齐隆壬

以影像立言——论台湾女导演黄玉珊…………………………………孙慰川

用灰黑色涂抹一片真实的天空…………………………………………王秀——解读《不能没有你》中的写实主义

第四十六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台湾电影故事梗概(四则)

简讯

23、外国电影资料

柏林国际电影节(2009年,第59届)

戛纳国际电影节(2009年,第62届)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2009年,第66届)

东京国际电影节(2009年,第22届)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2009年,第31届)

釜山国际电影节获奖名单(2009年,第14届)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奥斯卡金像奖(第82届)

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金球奖(第67届)

全美电影评论委员会奖(第44届)

纽约电影评论奖(2009年,第75届)

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奖(第63届)

恺撒奖(2009年,第34届)

日本《电影旬报》评选十部“最佳日本影片”(2009年,第83届)

《电影旬报》电影奖(2009年,第55届)

韩国电影大钟奖(2009年,第46届)

24、电影纪事

2009年中国电影纪事……………………………………………………一木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马梦琪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 如果我们谈论当代德国的翻译学派,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的翻译学派,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翻译的功能学派,也就是深具德国特色的翻译目的派。这是20世界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个学派,功能主义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单靠语言学不能解决翻译的所有问题。翻译目的决定翻译实践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译者应优先考虑的是文本的功能和译文所要达到的功能预期。翻译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有赖斯、汉斯·威密尔等。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对等理论。1964年奈达提出了翻译过程三阶段的模式:分析、转换和重组。他还详尽地论述了自己提出的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动态对等”概念,指出:“动态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虽然在80年代奈达又修正了“动态对等”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兼顾,但是奈达在解释翻译的性质时说:“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可见,尽管奈达主张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把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社会语言学方法,却依然是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而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

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然而,20世纪60-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随着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7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 三、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Reiss)、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Holz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categoryoftranslationcriticism),汉斯·威密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theorieand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oftranslation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plusloyalty)。 第一阶段: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Reiss,1923-),毕业于海德尔博格大学翻译学院。在她1971年出版的论着《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翻译质量评价的类型及标准》中首次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brief)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文体翻译的功能主义分析

摘要:文体学的语言学派认为:文体即变异。本文以功能主义目的(Skopostheorie)为理论框架,对世界名著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的两个中译本的文体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由于译者所处时代不同,翻译目的各异,在文体的传译上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本文的结论是:在文体翻译方面应打破固有的对等观念,代之以译文是否满足特定翻译目的作为评判文体翻译好坏的标准,允许和鼓励不同风格类型译本的存在。 关键词:变异;功能主义;翻译目的;等值;合适翻译 一﹑《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文体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美国19世纪杰出作家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小说伟大之处在于作者大胆运用了大量美国下层人民的日常用语、俚语、方言土话,包括黑人英语。作为现实主义的先驱者,马克·吐温这一开创性文风至今还深深影响着美国文学的创作。美国作家海明威(Earnest Hemingway)称赞说:“所有的现代美国文学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小说?这是我所拥有的最棒的书”[1] 。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E.T.Eliot)则评论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开一代文风,乃英语的一项新的发现”[2]。说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文体,首先要明确的是文体的定义。事实上,文体的概念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阐发:它既可指一个时代所流行的风格,比如19 世纪的“现实主义”,也可以指一个作家的独特风格,譬如“莎士比亚风格”。利奇(G. Leech)和索特(M. Short)在其合著的《英语诗歌的语言学指导》(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1969)一书中则从语言学的角度把文体定义为“对常规的变异”(deviation from norm),并列出语音变异、词汇变异、语法变异等八种变异类型[3]。秦秀白认为“常规”与“变异”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两个概念,并指出:“如果我们把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规则看作是语言的常规,那么违背这些规则的表达方式就是变异”[4]。“人们既然认为RP(Received Pronunciation)是英国英语的标准发音,那么伦敦方言(Cockney)当然就是对常规的一种变异,…伦敦佬?的风格自然也体现在这种变异之中”[5]。由此可见,变异来自于违反语言常规,而文体则产生于变异之中。经过分析, 我们发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大量出现的黑人英语(BEV)主要在语音、词汇以及语法三方面存在违反标准美国英语(SAE)通用规则的现象,从而构成三个层面的变异,即:语音变异、词汇变异和语法变异。这三大变异也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独特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文体翻译实例分析将在这三个层面上展开。 二﹑功能主义目的论 功能主义目的论(Skopostheorie)由德国学者弗米尔(Hans J. Vermeer)等人创立。目的论主要体现为四大法则和一个标准。其中,最高的法则是“目的法则”。目的论认 为“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theprimeprincipledetermininganytranslationprocessisthe purpose (Skopos) of the overall translational action)[6]。翻译目的的具体化即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理论上由翻译的发起人(initiator)根据自身需要给出,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由发人和译者共同商定[7]。目的论第二法则是“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不能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难, 并且必须在译入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具有意义[8]。目的论的第三法则是“语际连贯”。语际连贯指的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连贯性,或者互文性,有点类似传统的“忠实”(fidelity)或者“信”(faithfulness),但是不同的是,语际连贯不是独立的原则,而是受制于“语内连贯”以及“目的法则”。也就是说,译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既不能影响读者的理解,又不能违背翻译行为的目的[ 9 ] 。目的论的第四法则是“忠诚法则”(loyalty)。作为补充性的法则,“忠诚”指的是译者必须有责任心,当好翻译各参与方的协调人。忠诚法则的提出是为了避免译文受翻译目的的盲目驱使而无限制背离原文[10]。此外,目的论还提出评价译文质量的标准应该是“合适翻译”(adequa cy)。合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传统的“对等”

论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

论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 司显柱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江西财经大学外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 要:本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渊源和语言哲学观作了简要的梳理和阐释,论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功能部分即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之间的天然联系性,分析了国内外运用功能语言学理论进行翻译研究的状况——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为弥补缺陷、克服不足,作者在对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一维——翻译批评研究现状述评的基础上,着力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论述了建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思路和包括的内容。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44(2004)0420045206 Abstract:Based on an inquiry into the o rigin of System ic2functi onal linguistics and its ph ilo soph ical view of languag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nherent connecti on betw een Functi onal linguistics and T ranslati on Studies,describes and analyses 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the m erits and defects of translati on studies app roached from functi onal linguistics. A s an attemp t to advance the effo rts in the field,the autho r of the article,on the basis of the evaluati on of the trans2 lati on criticis m activities carried out so far at hom e and abroad,outlines h is ideas in the construct of a functi onal lin2 guistics2based translati on quality assess m ent model. Key words:functi onal linguistics;translati on studies;translati on quality assess m ent;model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述介 如果说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是语言研究的两大传统的话,那么在当代Chom sky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T ran sfo r m ati onal2generative Gramm ar)无疑是前者的杰出代表,而后者则集中体现于H alliday等建立和发展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System ic2functi on2 al L ingu istics)。作为当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系统功能语言学渊源于P ro tago ras和P lato等以人类学为本的语言研究传统,着眼于语言的人本性、社会性一面,师承F irth倡导的以意义而非形式为语言研究的方针,秉承M alinow sk i关于语言研究中的语境思想,继承H jem slev的语符学和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功能思想,因而始终把语言的实际使用——语言在一定情景下的应用,即情景中的语篇(tex t2in2the2 situati on),确立为语言探索的对象,始终把语言在实际情景语境中表达的意义,即语言发挥的功能作为语言研究的主要关怀,始终把语言交际视为一种社会人(social m an)所从事的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 o r),而这种行为是在包含着情景、语言(形式)、功能这样三个系统的行为框架(behavi o ral fram ew o rk)里运行,因此把对情景、语言(形式)、功能等系统的描写及其彼此之间关系的阐述(如语言形式与情景之间的建构和限定:一定的语言形式建构一定的情景语境,而一定的语境又决定了选择一定的语言形式;意义(功能)与措辞(w o rding)之间的选择与体现:意义与语言形式即措辞间的选择范围,形式对功能的体现关系)作为其语言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就其语言哲学观而言,顾名思义,系统功能语言学集中表现在对语言系统的重视和语言功能的关注,并自身相应地而分为系统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两块。就前者即系统语言学而言,它视语言本身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符号系统(sem i o tic system),这些符号并不是一组记号,而是一套系统化的意义潜势(m ean ing po ten tial),客观而全面地描写语言系统的构成和运作,研究人们如何通过使用语言交换和表达意义,自是其研究的应有之题和主要任务(朱永生,2001:7)。具体一点说,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言语的探索(而不是对抽象的、剥离语境和语用的语言系统的描写)首先是建立在把语言交际置于前述包含着语言、功能、情景这样一个行为框架(系统)里予以阐述,并为此必然地对语言、功能、情景三大系统及其各自的支系统和支系统里的子系统,即系统的系统进行描写(如对功能支系统里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成篇功能子系统;语言(形式)支系统里的及物性、作格、语气、情态和主述位、信息等子系统;情景支系统里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即语域等子系统的描写和阐释。)。概言之,语言的系统思想贯穿于其语言研究的始终。就后者(即功能语言学)来讲,其语言哲学观则是语言研究的功能思想,视语言在实际情景语境中所发挥的功能为探索的中心。它在研究、甄别和梳理语言的各种具体用途、功能后(如祝愿、庆贺、批评、表扬、警告、说服、安慰等),将其概括和抽象为语言的三大元功能(m eta2functi on),即前述的概念、人际和成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谈论对世界的经验(包括内心世界),用语言来描述周围发生的事件或情形。从功能与形式体现关系的角度看,概念功能 ? 5 4 ?

赖斯的功能翻译主义理论

赖斯的功能翻译主义理论 1 20世纪70年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四大代表性人物及其理论是: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an Reiss)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即文本类型理论,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赫尔兹-曼塔利(Holz-Manttri)的翻译行为理论,诺德(Christiane Nord)的翻译功能加忠实理论 9 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an Reiss)1923 年出生于德国, 著名的学者, 翻译理论家。精通德语和西班牙语。曾执教于海德堡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和美茵茨大学。赖斯于1971 年首次出版的《翻译批评: 潜力与制约》被认为是功能翻译理论形成的前奏吴艾玲。在这本书中她首次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了文本类型学。 赖斯在1984年和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 4 二、赖斯文本类型翻译理论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 比较有名的有德国的奥陀# 凯德(K ade, 1964) , 他研究的是实用性文本 的翻译1, Rudo lfW a lter Jumpe lt ( 1961) 研究的是科技翻译, 尤金# 奈达(N ida, 1964) 研究的是5圣经6 翻译, Ro lf K loepfer ( 1967) 研究的是文学) ) ) 散文和诗歌的翻译?, Ra lph -Ra inerWutheno ( 1969) 研究的是古代文献的翻译?。赖斯经过对他们的作品和翻译理论进行认真研究后发现, 他们的共同缺点是: 把自己在某一方面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其它的文本翻译当中去了, 把它说成是唯一的、通用的翻译标准。这是以偏概全, 很不科学的。她认为,能够解决所有类型文本的方法并不存在, 所以翻译必须首先分清文本类型, 以文本类型选择翻译手段。文本类型学不仅仅是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和依据, 而且也是评论翻译的标准。其实, 在当时已经有学者开始注意到了分类翻译的问题。W1 E1 Suskind就提倡应用文和文学翻译的分类?, 这显然太粗化了。西班牙学者希亚莱丽( E lsa Tabern ig de Pucciare ll,i1964) 提出三分法?: ( 1) 科技文献; ( 2)( 2) 哲学文献; ( 3) 文学作品。赖斯对这种/ 哲学文献0 分类不满, 她认为, 了解哲学家的哲学理念只能算是一般性翻译的策略。也就是说, 无论什么类型的文本, 译者都必须吃透作者的思想, 所以不能把它说成是翻译哲学文献的专利。 另外, 还有Peter B rang ( 1963 ) 也主张三分法à, 他借鉴苏联有名的翻译理论家A1 Fedorov 的理论, 把文本分成: ( 1) 新闻、评论、正规体的文本、科技文献; ( 2) 组织和政治文件(包括经典马克思著作、社论和演说) ; ( 3) 文学作品。在第一类里, Brang 认为关键在于掌握专业术语, 而赖斯却认为这是任何文本都需要的, 换句话来说, 要想让译文能被看懂, 就必须解决术语问题。赖斯很不赞成把组织和政治文件单独列成一类, 认为这类文本只能算是第一类和第三类的混合。比如说, 演讲辞, 它既要像第一类文本一样重在信息的传递, 又要像第三类文本那样保留修辞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对于第三类, Brang 认为, 这类文本除了可以用于口头语外, 还可以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文体和句法形式; 可是赖斯认为, 新闻报道也具备这几个要点, 所以这种分类是片面的。再者, 文学是一个大概念, 它包含散文、戏剧、抒情诗等, 它们各自有自己的特色, 不该混为一谈。 奥陀# 凯德á 和R1 W1 Jumpelt? 认为翻译除了分实用型文本翻译和文学作品翻译之外,还应该进一步分类。他们接受了美国语言学家 J1B1Casagrande 的四分法: 实用类、审美- 艺术类、语言类、人种志类。Karl Thieme 根据文本接受群的不同作出四分法: 宗教类、文学类、官方类、商业类。法国语言学家穆南( G eorgesM oun in, 1967 ) 根据文本的功能把它分成七类?lv: 宗教翻译和科技翻译(根据内容)、

功能语言学与翻译

功能语言学与翻译 一般说来,语言是一种有规则的系统结构,是一种代码。它由不同的成分组合而成,可用来表达语义。同时,语言又是一个用于交际的系统,可以运用不同的代码形式来指称具体的和抽象的东西,并可创造具有交际价值的信号。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时译者不得不做出选择:一是放弃与语境息息相关的交际价值而保持形式上的等值;一是放弃与语境无关的纯语义等值而保持交际功能等值。这种选择事实上是在“逐词译”与“意译”之间做出的选择。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选择就是意义。对于译者来说,在做出选择之前,必须弄清楚翻译的目的,同时要明白哪些语言形式可以使预期的目的得以实现。在这一点上,Halliday 提出的功能语言学给我们提出了思考的切入点。 Halliday认为,从语言的使用角度看,情景语境中有三个因素最为重要,它们影响着我们的语言使用。这三个因素是:语场、语旨、语式。这三个因素是情景语境的组成部分,称为语域变体。语场指的是正在发生什么事,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性质、特点、语言所谈及或描述的是什么,透过动词类型、主动被动结构、过程参与者等得以体现。语旨指的是谁是交际者,他们的基本情况、特点、地位、角色、关系等,透过语气动词和副词,譬如“但愿”、“应该”、“可能”和评价词汇,譬如“可爱”、“恐怖”等予以体现。语式指的是语言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包括交际渠道和修饰方式,透过语句结构和词汇的连贯方式予以体现。语场、语旨和语式跟语言三个纯理功能相互联系:语场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语旨体现了语言的人际功能,而语式则是语篇功能的具体体现。语篇功能是三大功能中的核心,它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使说话人只能生成与情景一致和相称的语篇。研究语篇必须联系其语境,因为在实际生活中,通常都是先有语境,才会有语篇。语境与语篇是互相依存的;特定的语境要求特定的语篇,特定的语篇创造了特定的语境。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要表示“要求某人关门”这一意义,在英语中可以说" Close the door." "Close the door, please.""Please close the door." "Can you close the door?" "Will you close the door?" "Would you please close the door?"等等。这些可能被选择的形式除了表示“要求某人关门”这一基本的概念意义外,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 究中的应用 系统功能语言学倡导以意义而非形式作为语言研究的中心,认为语言是一个意义系统,形式是伴随着这个系统,用来体现意义的。可以说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本质上是意义的而非形式的。语言被认为是一种意义潜势,该潜势同时体现了三种意义,即概念、人际和语篇意义(ideational, interpersonaland textual)。同时它还关注语言外层次,即语境的研究。语言层次思想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一种重要特征。其中表达意义的语义层及体现该层次的词汇语法层是研究的重点,而这也正是翻译研究的中心问题。本文拟从语义层即三大元功能层次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翻译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提供一些借鉴。 一、意义、功能与翻译 (一)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Roger Bell 在《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一书中将语言学、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试图构建一个系统的语言模式来研究翻译过程[1]XIII.他的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相当完整性的翻译理论研究框架……以功能语言学为基础说明了意义在翻译中的中心地位,又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阐述人类信息处理(特别是翻译)的过程。”[2]“此书可以说是近十年里国际译学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3] 在翻译研究中,意义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重要概念。Bell 确认了三个方面的意义,即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交际意义(interactionalmeaning)和文本意义(discoursal meaning),并将这三种意义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三大元功能(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联系起来。Bell 区分了三个重要概念:命题(proposition)、句子(sentence)和话语(utterance)。在这三者中,命题是最抽象的,与具体语言、语境无关。句子也是抽象的,但较命题次之。句子

浅析功能语言学角度下的语篇分析与翻译实践

浅析功能语言学角度下的语篇分析与翻译实践 摘要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为基础的语篇分析理论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语篇,而语篇分析理论的实质是传递文章主要信息,尽可能准确地表现出作者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从语类对应、语域对应和语义对等三个方面阐述语篇分析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必要性和具体应用。 关键词语篇分析;翻译;功能语言学 1 语篇分析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952年,美国结构主义者哈里斯第一次提出“语篇分析”这一术语,其又被称为“话语分析”。 20世纪80年代,语篇分析开始受到重视,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希夫森在Approaches to Discourse一书中介绍了六种用于语篇分析的理论,分别为言语行为理论、互动社会语言学、交际文化学、语用学、会话分析和变异分析。而在语篇分析领域最值得一提是韩礼德创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他的理论为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他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可以应用在任何口头语篇和英语书面语篇。我国学者黄国文在《语篇分析概要》一书中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指导,从语义、情景、语域等角度进行分析,证明了功能语篇分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1]。 2 语篇分析在翻译实践中的必要性 首先,语篇分析主张意思连贯且合乎语法的语篇为研究对象,要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研究,而不是只局限于单个的句子。因此,在翻译时我们要着眼于全篇进行翻译,注意上下文的联系,最大可能符合原作者的思想。 其次,无论汉语或英语语篇都是按照一定的成篇模式构建的某种特定文化情境的信息载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篇模式也大相径庭。汉语语篇讲究首尾呼应,开头先对主题进行铺垫,中间分段进行阐述,结尾总结;而英文语篇讲究开门见山,直接亮出观点,其结构更加简单清晰。 最后,语篇分析和翻译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语篇分析为翻译实践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翻译实践又为语篇分析带来启示,使其不断发展壮大[2]。 3 语篇分析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译者的翻译对象就是语篇,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篇是将语言的形式和过程结合起来。因此,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尽可能地使译文的语类、语域和语义与原文相互对应,所以译者的翻译要放眼于整篇文章。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翻译

1.1定义 语言学常被定义为是对语言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学科。语言学研究的不是某一种特定的语言,而是人类所有的语言。为了揭示语言的本质,语言学家首先要对语言实际使用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关语言使用的概括性假设,这些初步形成的假设要在语言使用中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最终形成一条语言理论。 1.2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语言学研究有不同的侧重。对语言体系作全面研究的语言学研究称为普通语言学。语音学主要是对语言声音媒介的研究,它不只是研究某一特定的语言的声音媒介,而是所有语言的声音媒介。音系学与语音学不同,它主要研究特定语言的语音体系,即音是如何结合在一起产生有意义的单位。形态学主要研究单词的内部语义结构,及这些叫做词素的语义最小单位是如何结合构成单词。句法学主要研究构成潜在句子的句法规则。语义学以研究语义为目的,传统语义学主要研究抽象的意义,独立于语境之外的意义,语用学也是研究语义,但是它把语义研究置于语言使用语境中加以研究。 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各种社会因素都会对语言的使用产生影响。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科学被称之为社会语言学。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语言学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它要研究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大脑的工作机理,如人是如何习得母语的,人的大脑是如何加工和记忆语言信息等问题。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的科学形成了应用语言学。狭义上,应用语言学指把语言理论和原则运用于语言教学的科学,在广义上,它指把语言理论与原则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除此之外还有人类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数学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 1.3语言学研究中的几对基本概念 1.3.1规定性和描述性 语言学研究是描述性的,不是规定性的。这是语言学和传统语法的一个重要区别。语言学研究的目的是对人们使用的语言进行客观描述与分析,而不是对语言的使用作出规定。传统语法是规定性的,它主要建立在笔头语言基础之上,旨在规定一系列的语法规则,并且把这些语法规则强加给语言使用者。一切符合规定规则的被认为是“正确的”,否则就被冠为“错误的”。 1.3.2共时性和历时性 对语言的研究分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共时研究是对语言的静态特征的研究。它主要对某个时间点上的语言状态的描述。历时研究主要是对语言变化和发展的研究。现代语言学研究主要是共时性研究。 1.3.3口头语和书面语 现代语言学把书面语看作是口头语的记录,认为口头语是第一性的,是语言交际最基本的方式。这是因为从人类社会交际的发展来看,口头语先于笔头语,笔头语是对口头语的记录。从交际的功能来看,人们交际主要采取口头形式。此外,即使是在当今世界,仍然有不少语言只有口头形式,没有笔头形式。所以语言学研究的语料应从口头语中采集。传统语法学家过分重视笔头语料,轻视口头语料。

翻译中的语言学(全书,中文版)

《翻译中的语言学》目录 0.前言 1.翻译中的语义学 1.1概述 1.2意义 1.2.1.概念意义 1.2.2.内涵意义 1.2.3.社会意义 1.2.4.情感意义 1.2.5.反映意义 1.2.6.搭配意义 1.2.7.主题意义 1.3语义场 1.4语义成分分析 1.5上下义关系 1.6同义关系 1.7语义变化 1.7.1.语义变化的原因 1.7.2.语义变化的类型 1.8歧义 1翻译中的语用学 1.1概述 1.2语境 2.2.1.话语语境 2.2.2.情景语境 2.2.3.文化语境 1.3指示 2.3.1.指示概述 2.3.2.指示语的翻译 2.3.2.1.人称指示 2.3.2.2.时间指示 2.3.2.3.地点指示 1.4言语行为 2.4.1.言语行为概述 2.4.2.言语行为的翻译 2.4.2.1.个别言语行为的翻译 2.4.2.2.语篇行为的翻译 1.5会话含义 2.5.1.会话含义概述 2.5.2.会话含义的翻译 2.5.2.1.保留原文会话含义形式 1

2.5.2.2.显明原文的会话含义 2.5.2.3.对译文中新产生的会话含义的处理 2.5.2.4.用新的会话含义替代原文中的会话含义 2.5.2.5.避免对会话含义作不必要的增补 1.6礼貌原则 2.6.1.礼貌原则概述 2.6.2.礼貌原则的翻译 2.6.2.1.按照目的语习惯表达礼貌原则 2.6.2.2.保持原文和译文间的礼貌程度对等 1.7前提 2.7.1.前提概述 2.7.2.前提的翻译 2.7.2.1.涉及语言内部前提的翻译 2.7.2.2.涉及语言外部前提的翻译 1.8顺应论 2.8.1.顺应论概述 2.8.2.顺应论与翻译 2.8.2.1.语境关系顺应 2.8.2.2.语言结构顺应 2.8.2.3.顺应的动态性 2.8.2.4.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2.9.关联理论 2.9.1.关联理论概述 2.9.2.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2.9.2.1.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性质的交际行为 2.9.2.2.翻译的最根本目的是传递交际意图 2.9.2.3.关联理论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概念 3.翻译中的句法学 3.1概述 3.2英汉语基本句型 3.3英汉语句法结构差异及翻译中的句式转换 3.3.1.形合与意合 3.3.2.主动与被动 3.3.3.静态与动态 3.3.4.话题-评论与主语-谓语 3.3.5.有灵主语与无灵主语 4。翻译中的文体学 4.1概述 4.2文体的可译性 4.3.风格 4.4.文体各要素的翻译 4.4.1语音 2

电影台词翻译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气

电影台词翻译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气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可用于翻译研究,从文献看,应用该理论进行语篇和文体分析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将其用于影视翻译方面的探讨还不多见。本文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当中人际功能的语气对英汉影视翻译研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了影视翻译中译文对原文的语气保持和改变两种情况,并简要分析了情景语境对语气的影响,结果表明语气分析对影视翻译具有参考价值,给提高影视翻译水平带来很大启示。 标签:系统功能;人际意义;语气;影视翻译 影视剧是一种集文学、声音和画面为一体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影视翻译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新兴的领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影视翻译同其他文学体裁的翻译相比,具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目前,我国的影视翻译研究大多数还局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具体的方法和技巧的分析,而对影视翻译的理论研究则相对较少。 本文尝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元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出发,结合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气系统,对英汉影视翻译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希望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和结论,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推进。 一、人际功能及语气概说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三个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也就是说这是三种高度抽象的功能(朱永生,严世清:2001)。其中的人际功能由語气、情态及评价系统来体现。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和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同时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世界(包括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世界。由于影视语言主要由人物对白构成,人际功能在翻译中显得格外重要,人际功能能否在译文中得到实现往往决定着翻译质量的好坏,“语气作为人际意义的主要成分……特别在分析对话时,对语气的分析能较好地揭示对话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李战子,2002:25)。因此本文着重探讨语气对影视翻译的作用和影响。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来建立和保持社会关系;在实际交往中,人们不断交换交际角色,但无论角色怎样交换,主要的交际角色只有两个,即“给予” (giving)和“求取”(demanding)。交际中的“交换物“(commodity exchanged)可以是信息(information),也可以是物品和服务(goods-&-services)。交际角色和交流物这两个变项组成了四种最主要的言语功能:“提供”(offer),“命令”(comm and),“陈述”(statement),“提问”(question)(见Halliday,1994: 68-69;Thompson,1996: 40;胡壮麟等:2005:116)。具体情况见下表: “陈述”、“问题”和“命令”这三个言语功能与特定的语气往往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陈述”通常由陈述语气表达,“问题”一般由疑问语气表达,而“命令”

浅析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下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

浅析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下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 众所周知,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就是实现翻译目的,但是,还应该对原语作者以及目标语读者、翻译发起者关系进行全面考虑,对传统翻译研究进行了突破,重新诠释了翻译。文章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当前我国旅游翻译的状况,最终通过对功能主义翻译的理论进行了充分地应用,特别是应用在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当中,使得我国的旅游事业得到全面地发展。 一、旅游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且幅员辽阔,因此,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不仅具备美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包括人文景观,所以,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与认可。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不仅为国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积极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并形成本国独特文化现象。 二、旅游翻译的特点 在旅游翻译当中,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都是翻译的形式,并且能够充分地展现景点人文景观以及民族风情,可以更好地传播景点的文化。然而,因为中西方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历史传统也存在较大差别。其中,汉语通常会使用成语,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就是排比,进而能够更好地渲染气氛,吸引游客的目光。然而,英语文本则不同,在选词和用词方面以及文体风格都不同,英文更重视自然与朴实,所以会使用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词汇,然而,使用的句式一般都是复合句。 三、旅游翻译现状分析 旅游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播文化,所以,属于比较实用的翻译。而旅游翻译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保证游客能够读懂或者是看懂,使得游客能够喜闻乐见。因此,旅游文本翻译一定要保证简约和通俗,同时还应该重视语言准确性与实用性。然而,因为翻译者的水平存在差异,而且我国的旅游翻译人才严重不足,所以,我国旅游资料英译十分随意。由此可见,应积极提高翻译者的水平,并在完善国家旅游翻译现状方面做出贡献。 四、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下的旅游文本汉英翻译 (一)音译法 在功能翻译理论当中,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隶属于文献翻译范畴,所以,需要采用音译方法。因为景点名称能够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名称翻译的好坏对于游客的注意力与吸引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景点名称翻译对于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比较常见的音译方法就是完全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 派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马梦琪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 如果我们谈论当代德国的翻译学派,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的翻译学派,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翻译的功能学派,也就是深具德国特色的翻译目的派。这是20世界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个学派,功能主义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单靠语言学不能解决翻译的所有问题。翻译目的决定翻译实践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译者应优先考虑的是文本的功能和译文所要达到的功能预期。翻译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有、·威等。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对等理论。1964年奈达提出了翻译过程三阶段的模式:分析、转换和重组。他还详尽地论述了自己提出的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动态对等”概念,指出:“动态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虽然在80年代奈达又修正了“动态对等”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兼顾,但是奈达在解释翻译的性质时说:“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可见,尽管奈达主张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把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社会语言学方法,却依然是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而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

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然而,20世纪60-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随着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7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三、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Reiss)、·威(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Holz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categoryoftranslationcriticism),·威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theorieand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oftranslation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plusloyalty)。 第一阶段: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Reiss,1923-),毕业于海德尔博格大学翻译学院。在她1971年出版的论着《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翻译质量评价的类型及标准》中首次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brief)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