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说明: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阅读训练】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2、【山门】3、【圮】4、【阅】5、【求】6、【竟】7、【棹数小舟】【棹】8、【曳铁钯】【曳】9、【设帐】10、【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物理】11、【是非木柿】【是】【木柿】12、【湮】13、【颠】14、【众服为确论】15、【河兵】16、【失石】17、【反激之力】18、【啮】19、【坎穴】20、【不已】21、【遂】22、【溯流】23、【据理臆断】【臆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3、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4、写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句,并概括主题。
B卷:能力提升四、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不亦颠.乎:②棹.数小舟: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④渐沉渐深耳.:⑤尔辈不能究物理..:⑥二石兽并.沉焉:⑦阅.十余岁:⑧是.非木柿:⑨盖.石性坚重:⑩但.知其一:⑪求.石兽于水中:⑫转转不已.:⑬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一词多义:之:①闻之笑曰: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③一老河兵闻之:④其反激之力: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众服为确论: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④以为.顺流下矣:3、判断文言句式:①棹数小舟。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2021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2021部编版七下第24课】【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精品习题及答案】习题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课下注释】1、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2、【沧州】地名,今属河北。
3、【河干】河岸。
4、【山门】佛寺的外门。
5、【圮】倒塌。
6、【阅】经过,经历。
7、【求】寻找。
8、【竟】终了,最后。
9、【掉(zhao)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10、【曳铁钯】拖着铁钯。
曳,拖。
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11、【设帐】设馆教书。
12、【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3、【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检测:24河中石兽

24__河中石兽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河干.(gān)圮.(pǐ)棹.(zhào) 铁钯.(pá)木杮.(fèi) 湮.(yān)啮.(niè) 溯.(sù)流【解析】注意“棹”的声母是“zh”不是“z”;“钯”不要读作“bǎ”,“杮”不要读作“shì”。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D)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解析】前三项均为代词,最后一项为助词“的”。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C)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B.沧州南/一寺/临河干C.果得/于/数里外D.然则/天下之事【解析】C项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果/得于/数里外。
4.按要求填空。
(1)古人对数字的表达和现在有所不同,比如“二八年华”指女子十六岁。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这副对联的上联是清朝乾隆皇帝出的,暗指一位老人的年龄。
当时名臣纪晓岚对了下联,联中也隐含这位老人的年龄。
根据文化常识和数学知识,这位老人的年龄应是__一百四十一__岁。
(2)“析字联”是指对联中采用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或分或合而成的对联。
传说清代名士纪晓岚一次出游,见清泉汩汩,小溪潺潺,风景甚是怡人,便驻足欣赏。
又见一位老樵夫在溪边休息,恰逢其小女送饭而来。
如此情景令纪晓岚心头一动,随口吟出一联:“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最妙。
”没想到老樵夫听了也应声对出一联:“山石__岩__下古木__枯__,此木为__柴__。
”纪晓岚听罢,与老樵夫相视而乐。
请根据对联与汉字的知识,将老樵夫对出的一联补充完整。
【解析】(1)上联中两个甲子年是一百二十岁,再加上“三七岁月”即二十一岁,所以是一百四十一岁。
下联中“古稀双庆”即是两个七十岁,“一个春秋”即一岁,所以也是一百四十一岁。
(2)上联中采用了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将“白水”组成“泉”字,将“女子”组成“好”字,将“少女”组成“妙”字。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同步练习(附答案)

新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版权全部@新世纪教育网《河中石兽》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关于河中石兽的地点,寺僧判断其在,依照是;讲学家判断其在,原因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由于。
4、解说以下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阅:)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⑶湮于沙上(湮:)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⑸然而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5、理解以下句子中“为”的不一样含义:⑴岂能为狂涨携之去?()⑵众服为确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6、对以下句子翻译不妥的一项为哪一项()A.寻十余里,无迹。
(找寻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影。
)B.众服为确论。
(大家钦佩他的话,以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依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真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行得。
(竟然没有找到。
)7、翻译以下句子。
⑴尔辈不可以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狂涨携之去?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而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第二部分:(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庙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求石兽于水中,竟不行得。
以流下矣,棹数小舟,曳,十余里,无迹。
一学家寺中,之笑曰:“ 不可以究物理,是非木杮,能暴携之去?乃石性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沉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确。
一老河兵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沙坎穴,激深,至石之半,石必倒坎穴中。
如是再,石又再,再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贱,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用自己的写出以下代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之,又笑曰⋯⋯“之”指代⑵求之下贱,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9.学家和老河兵都到了“石性重,沙性松浮”,但他沉在河中的石作出的是完整不一样的。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24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第一局部: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那么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以下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⑶湮.于沙上〔湮:〕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⑸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5、理解以下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众服为.确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6、对以下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以下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第二局部:〔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用自己的话写出以下代词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河中石兽》练习题附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附答案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分]A河<干>(gàn)<曳>(yè)<棹>(zhào)<阅>(yuè)B木<柿>(fèi)暴<涨>(zhǎng)<圮>(qǐ)<携>(xié)C<募>(mù)<欤>(yù)铁<钯>(pá)固<颠>(diān)D<湮>(yān)<啮>沙(niè)<溯>游(sù)<坎>穴(kǎn)2.下列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求石兽<于>水中(在)B二石兽<并>沉焉(一起)C<竟>不可得(竟然)D<盖>石性坚重(因为)3.下列加点“之”字的用法和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当求<之>于上流[1分]A闻<之>笑曰B至石<之>半C其反激<之>力D然则天下<之>事4.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分] A<如>其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是>非木杮/日中不至,则<是>无信C湮<于>沙上/果得<于>数里外D僧募金<重>修/乃石性坚<重>5.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1分]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船桨)C不亦<颠>乎(颠倒)D转转不<已>(停止)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从上往下看)B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C<曳>铁钯(拖)D<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7.下列加点字释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1分]A岂能<为>暴涨携之去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D可以<为>师矣8.翻译。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24. 河中石兽(含答案)

24河中石兽基础练习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àn),山门圮.(pǐ)于河B.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kǎn)穴C.棹.( zhuó)数小舟,曳.(yè)铁钯(pá)D.是非木杮(pèi),岂能为暴涨携.(xié)之去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A.-寺临.河干临:靠近。
湮.于沙上湮:埋没。
B.山门圮.于河圮:倒塌。
啮.沙为坎穴啮:冲刷。
C.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设置帐篷。
D.尔辈不能究.物理究:研究,探求。
据理臆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3.下列语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B.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C.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如是.再啮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啮沙为.坎穴C.闻之.笑日其反激之.力D.山门圮于.河当求之于.上流5.文学常识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字____,_____代学者、_____家。
提升练习1.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闻之.笑日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2.下列说法不符合课文内容的一项是( )A.寺僧按一般思维模式,认为水流会把石兽带往下游。
B.讲学家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认为石兽应在原地,只是“渐沉渐深”罢了。
C.老河兵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水流冲击石兽,就会冲走石兽下方的泥沙,使其出现坑洞,石兽就会倒入坑洞,长期这样“转转不已”,石兽就会往上游移动。
D.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三方的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理论知识更重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练习题(含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基础题1. 填空本文作者________(人名),字晓岚,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河干()山门圮于河()募金()棹数小舟()曳铁钯()是非木杮( ) 湮于沙上( ) 啮沙( )倒掷( ) 遂反溯流逆上矣( )( ) 可据理臆断欤( )( )3.解释家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圮 )( 并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曳)(4)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物理)(是 )(5)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岂)(为)(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颠)(7)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如是)(啮 )(8)求之下流,固颠( 固 )(9)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如 )(10)然则天下之事(然则 )4.句子翻译。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3)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5)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7)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能力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2017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题)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班级姓名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 铁钯.() 臆.断() 啮.沙() 曳.() 木柿.() 圮.于河() 溯.流逆上() 棹.数小舟() 湮.于沙上()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 一寺临.河干()
(2) 山门圮.于河()
(3) 二石兽并.沉焉()
(4) 求.二石兽于水中()
(5) 竟.不可得()
(6) 以为
..顺流下矣()
(7) 曳.铁钯()
(8) 尔辈不能究.物理()
(9) 众服为确论
..()
(10) 然则
..天下之事()
3. 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4, 下列各项划分停顿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A, 樟/数小舟,电/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B.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C.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5. 翻译下面句子。
(1)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酒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3)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拓展阅读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慕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研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逐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呼?”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乙]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①汝多知②乎?”
(《列子》)
【注释】①为:同“谓”,说。
②知:同“智”,智慧。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 阅.十余岁()
(2) 棹.数小舟()
(3) 如是再啮.()
(4) 及其日中如探汤.()
2. 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沿河求之
A. 何陋之有
B. 两狼之并驱如故
C. 然则天下之事
D. 康肃笑而遣之
3. 将【甲】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5、请用【甲】文中的结论,结合【乙】文具体内容说说两小儿为何会各执一词。
附【乙】文参考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yún) (pá) (yì) (niè) (yè)
(fèi) (pǐ) (sù) (zhào) (yān)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 (靠近)
(2) (倒塌)
(3) (一起)
(4) (寻找)
(5) (终了,最后)
(6)(认为)
(7) (拖)
(8) (研究、探求)
(9) (正确的言论)
(10) (既然这样,那么)
3.(解析:A、B、C三项均为代词,D. 结构助词,的)
4, (B )【点拨】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5. 翻译下面句子。
(1)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2) 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
沉越深罢了。
(3) (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
拓展阅读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经过,经历)
(2) [划(船)]
(3)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4) (热水)
2. (D )(解析:A.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B.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 结构助词,的;D. 与例句均为“代词"。
)
3. 将【甲】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颠倒了吗?
5.一个小孩只从太阳的大小判断距离,另一个小孩中从温度来判断距离,两个小孩都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仅凭主观判断,才会各执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