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as移动荷载加载方式
Midas-移动荷载-设置流程

midas Civil 技术资料----移动荷载设置流程目录midas Civil 技术资料1 ----移动荷载设置流程1 一、定义车道线(车道面)2 二、定义车辆荷载5 三、定义移动荷载工况7 四、移动荷载分析控制9 五、运行并查看分析结果12 参考文献14北京迈达斯技术有限公司 桥梁部 2013/05/17本章主要结合中国规范JTG D60-2004[1]进行纵向(顺桥向)移动荷载分析介绍,移动荷载分析主要是计算移动荷载(车道、车辆或人群荷载)在指定路径上(车道线、车道面)移动时产生的各种效应(反力、内力、位移、应力)的包络结果,具体分析过程如下:(1)定义车道线/面;(2)定义车辆荷载--车道荷载、车辆荷载、人群荷载等活荷载;(3)定义移动荷载工况;(4)定义移动荷载分析控制;(5)运行分析并查看结果。
一、定义车道线(车道面)荷载>移动荷载>移动荷载规范-china,定义车道线或车道面,确定移动荷载路径,程序提供车道单元和横向联系梁两种方法,其中,车道单元法是将作用在车道中心线上的荷载换算到车道单元上(换算为集中力和扭矩),单梁模型中常用;而横向联系梁法是将移图1-1车道单元法及横向联系梁法示意图动荷载作用在横梁上,然后由横梁按比例传递到临近的纵梁单元上,梁格模型中常用,此时需要将横梁定义成为一个结构组,传力示意如图1-1所示。
随后即可进行车道线定义,首先是“斜交角”设置,对于斜桥梁格模型可以输入起点和终点的斜交角度,此设置需跟横向联系梁法配合使用,车道单元法不需要设置此项。
“车辆移动方向”,对于直桥,选择三者无差别;如果是斜桥,则车辆移动方向不同,分析结果也不同,故要选择“往返”。
图1-2车道单元法及横梁联系梁法定义图示 “偏心距离”的输入,蓝色虚线为车道中心线的位置,Start-End 为车道单元,以顺桥向为基准,当车道中心线在车道单元的左侧时,偏心距离a 为负值,右侧为正值。
midas移动荷载定义

《midas移动荷载定义》移动荷载定义分四个步骤:1. 定义车道(适用于梁单元)或车道面(适用于板单元);2. 定义车辆类型;3. 定义移动荷载工况;4. 定义移动荷载分析控制——选择移动荷载分析输出选项、冲击系数计算方法和计算参数。
(一)、车道及车道面定义移动荷载的施加方法,对于不同的结构形式有不同的定义方法。
对于梁单元,移动荷载定义采用的是车道加载;对于板单元,移动荷载定义采用的是车道面加载。
对梁单元这里又分为单梁结构和有横向联系梁的梁结构,对于单梁结构移动荷载定义采用的是车道单元加载的方式,对于有横向联系梁的结构移动荷载定义采用的是横向联系梁加载的方式。
对于单梁结构的移动荷载定义在PSC设计里边已经讲过了,这里介绍的是有横向联系梁结构的移动荷载定义以及板单元移动荷载定义。
横向联系梁加载车道定义:在定义车道之前首先要定义横向联系梁组,选择横向联系梁,将其定义为一个结构组。
车道定义中移动荷载布载方式选择横向联系梁布载(图1),然后选择车道分配单元、偏心距离、桥梁跨度后添加即可完成车道的定义。
车道面定义(图2):对于板单元建立的模型进行移动荷载分析时,首先需要建立车道面。
输入车道宽度、车道偏心、桥梁跨度、车道面分配节点后添加即可完成车道面定义。
(二)、车辆类型选择无论是梁单元还是板单元在进行移动荷载分析时,定义了车道或车道面后,需要选择车辆类型,车辆类型包括标准车辆和用户自定义车辆两种定义方式(图3)。
(三)、移动荷载工况定义定义了车道和车辆荷载后,将车道与车辆荷载联系起来就是移动荷载定义。
在移动荷载子工况中选择车辆类型和相应的车道,对于多个移动荷载子工况在移动荷载工况定义中选择作用方式(组合或单独),对于横向车道折减系数程序会自动考虑(图4)。
(四)移动荷载分析控制在移动荷载分析控制选项中选择移动荷载加载位置、计算内容、桥梁等级、冲击系数计算方法及计算参数(图5)。
注意事项总结:1、车道面只能针对板单元定义,否则会提示“影响面数据错误”。
midas常见问题汇总

Part I.部分使用说明1. 定义移动荷载的步骤l 在主菜单的荷载>移动荷载分析数据>车辆中选择标准车辆或自定义车辆。
l 对于人群移动荷载,按用户定义方式中的汽车类型中的车道荷载定义成线荷载加载(如将规范中的荷载0.5tonf/m**2乘以车道宽3m,输入1.5tonf/m)。
定义人群移动荷载时,一定要输入Qm和Qq,并输入相同的值。
集中荷载输入0。
l 布置车道或车道面(梁单元模型选择定义车道,板单元模型选择定义车道面),人群荷载的步行道也应定义为一个车道或车道面。
l 定义车辆组。
该项为选项,仅用于不同车道允许加载不同车辆荷载的特殊情况中。
l 定义移动荷载工况。
例如可将车道荷载定义为工况-1,车辆荷载定义为工况-2。
在定义移动荷载工况对话框中的子荷载工况中,需要定义各车辆要加载的车道。
例如: 用户定义了8个车道,其中4个为左侧偏载、4个为右侧偏载,此时可定义两个子荷载工况,并选择“单独”,表示分别单独计算,程序自动找出最大值。
在定义子荷载工况时,如果在“可以加载的最少车道数”和“可以加载的最大车道数”中分别输入1和4,则表示分别计算1、2、3、4种横向车辆布置的情况(15种情况)。
布置车辆选择车道时,不能包含前面定义的人群的步行道。
l 定义移动荷载工况时,如果有必要将人群移动荷载与车辆的移动荷载进行组合时,需要在定义移动荷载工况对话框中的子荷载工况中,分别定义人群移动荷载子荷载工况(只能选择步道)和车辆的移动荷载子荷载工况,然后选择“组合”。
2. 关于移动荷载中车道和车道面的定义l 当使用板单元建立模型时a. 程序对城市桥梁的车道荷载及人群荷载默认为做影响面分析,其他荷载(公路荷载和铁路荷载)做影响线分析。
b. 只能使用车道面定义车的行走路线。
对于城市桥梁的车道荷载及人群荷载以外的荷载,输入的车道面宽度不起作用,按线荷载或集中荷载加载在车道上。
c. 对于城市桥梁的车道荷载及人群荷载,在程序内部,自动将输入的荷载除以在”车道面”中定义的车道宽后,按面荷载加载在车道上。
MIDASCivil迈达斯使用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MIDASCivil 使用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定义移动荷载的步骤a.在主菜单的荷载>移动荷载分析数据>车辆中选择标准车辆或自定义车辆。
b.对于人群移动荷载,按用户定义方式中的汽车类型中的车道荷载定义成线荷载加载(如将规范中的荷载0.5tonf/m**2乘以车道宽3m,输入1.5tonf/m)。
c.布置车道或车道面(梁单元模型选择定义车道,板单元模型选择定义车道面),人群荷载的步行道也应定义为一个车道或车道面。
d.定义车辆组。
该项为选项,仅用于不同车道允许加载不同车辆荷载的特殊情况中。
e.定义移动荷载工况。
例如可将车道荷载定义为工况-1,车辆荷载定义为工况-2。
在定义移动荷载工况对话框中的子荷载工况中,需要定义各车辆要加载的车道。
例如: 用户定义了8个车道,其中4个为左侧偏载、4个为右侧偏载,此时可定义两个子荷载工况,并选择“单独”,表示分别单独计算,程序自动找出最大值。
在定义子荷载工况时,如果在“可以加载的最少车道数”和“可以加载的最大车道数”中分别输入1和4,则表示分别计算1、2、3、4种横向车辆布置的情况(15种情况)。
布置车辆选择车道时,不能包含前面定义的人群的步行道。
f. 定义移动荷载工况时,如果有必要将人群移动荷载与车辆的移动荷载进行组合时,需要在定义移动荷载工况对话框中的子荷载工况中,分别定义人群移动荷载子荷载工况(只能选择步道)和车辆的移动荷载子荷载工况,然后选择“组合”。
2.关于移动荷载中车道和车道面的定义A.当使用板单元建立模型时a. 程序对城市桥梁的车道荷载及人群荷载默认为做影响面分析,其他荷载(公路荷载和铁路荷载)做影响线分析。
b. 只能使用车道面定义车的行走路线。
对于城市桥梁的车道荷载及人群荷载以外的荷载,输入的车道面宽度不起作用,按线荷载或集中荷载加载在车道上。
c. 对于城市桥梁的车道荷载及人群荷载,在程序内部,自动将输入的荷载除以在”车道面”中定义的车道宽后,按面荷载加载在车道上。
MIDAS中关于移动荷载车道的定义MIDAS中关于移动荷载车道的定义很多人

MIDAS中关于移动荷载车道的定义MIDAS中关于移动荷载车道的定义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原理,MIDAS自己也讲的不是很清楚,事实上很多累死软件对横向荷载的分布处理也不是很完善,下面我就我个人理解,参考其他前辈的理解,说说我的看法,希望大家积极跟帖,多多讨论,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定义一般车道时,应该就是选择距离设计车道中心线最近的一根纵梁作为车道单元,然后定义偏心来按规范规定的等效车道荷载加载。
偏心距离是车道中心距离就近梁单元中心的距离。
结构尺寸确定后,车道中心和每个纵梁的中心(如果是单梁那就是结构的中心)都是已知的,这时就很容易确定车道的偏心距离了。
横向联系梁车道定义时和一般车道定义方法是一样的,要选择就近的一根纵梁作为车道单元,定义偏心、定义跨度、定义车道分配单元,唯一不同的就是横向联系梁要选择横向联系梁结构组而已。
MIDAS官方的说法是:车道单元是定义车道位置的参考单元,civil中目前横向车道位置需由用户定义。
车道偏心量为车辆中心线距参考单元距离。
我理解的具体加载情况是:一根单梁,车道中心布置,如果定义车道时不考虑车辆宽度,则荷载加载在梁单元中心线上;而如果定义车道时考虑车辆宽度(貌似2006版才有了这个功能)1.8m,则荷载为偏心梁单元荷载,分别加载在梁单元中心两侧0.9m的位置上,因此换算成梁单元荷载就是集中载和换算扭矩。
对于单梁分析,是否考虑车辆宽度对结构没有影响,但如果是梁格模型,是否考虑车辆宽度对结果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规范规定的等效车道荷载是没有考虑车辆宽度的(但是,我在邵旭东的《桥梁工程》中看到了一句大实话:车道荷载的单向布载宽度为3.0m,这个才更接近实际情况)。
具体的,根据规范进行双车道中载和偏载加载时,一个是把车道荷载分别加载在两个车道设计中心线上,一个就是以最小间距3m来在一侧布置2个车道加载。
如具体偏载情况: 第一个车道中心位置: 人行道边缘+0.5+0.9 第二个车道中心位置: 人行道边缘+0.5+0.9+3.1 ,用梁中心线计算出偏心距离输入即可。
midas移动荷载加载

道路条件
设置道路的平整度、坡度等参 数,以考虑道路条件对车辆行 驶的影响。
车辆间距
设置车辆之间的间距,以考虑 车辆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动态作
用的影响。
CHAPTER 03
MIDAS移动荷载加载实例分析
实际工程案例介绍
工程背景
某高速公路桥梁,需要进行移动荷载加载分析, 以评估桥梁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工程参数
建筑结构
MIDAS可以模拟地震、风等自然灾 害对建筑结构的动态影响,为建筑 结构的抗震、抗风设计提供依据。
MIDAS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MIDAS能够模拟和分析复杂的移动荷载作用,提供高精度的结构响应分析结果; 其用户界面友好,易于操作和学习;具有广泛的适用领域和行业认可度。
局限性
MIDAS主要适用于移动荷载的分析,对于静态或准静态问题可能不适用;对于 大规模复杂结构的分析可能存在计算效率问题;需要专业的工程背景和技能来 正确使用和解释分析结果。
在移动荷载加载过程中,注重环保和可持 续发展,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技术和设 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制定和完善移动荷载加载技术的标准和规 范,促进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MIDAS软件未来的改进方向
拓展应用领域
不断拓展MIDAS软件的应用领域,将其应用 于更多类型的结构和工程领域。
优化用户界面
改进MIDAS软件的界面设计,使其更加友好、 易用,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
MIDAS移动荷载加载
CONTENTS 目录
• MIDAS简介 • MIDAS移动荷载加载原理 • MIDAS移动荷载加载实例分析 • MIDAS与其他软件的比较 • MIDAS移动荷载加载的未来发展
CHAPTER 01
Midas 移动荷载 设置流程

midas Civil 技术资料----移动荷载设置流程目录midas Civil 技术资料1 ----移动荷载设置流程1 一、定义车道线(车道面)2 二、定义车辆荷载5 三、定义移动荷载工况7 四、移动荷载分析控制9 五、运行并查看分析结果12 参考文献14北京迈达斯技术有限公司 桥梁部 2013/05/17本章主要结合中国规范JTG D60-2004[1]进行纵向(顺桥向)移动荷载分析介绍,移动荷载分析主要是计算移动荷载(车道、车辆或人群荷载)在指定路径上(车道线、车道面)移动时产生的各种效应(反力、内力、位移、应力)的包络结果,具体分析过程如下:(1)定义车道线/面;(2)定义车辆荷载--车道荷载、车辆荷载、人群荷载等活荷载;(3)定义移动荷载工况;(4)定义移动荷载分析控制;(5)运行分析并查看结果。
一、定义车道线(车道面)荷载>移动荷载>移动荷载规范-china,定义车道线或车道面,确定移动荷载路径,程序提供车道单元和横向联系梁两种方法,其中,车道单元法是将作用在车道中心线上的荷载换算到车道单元上(换算为集中力和扭矩),单梁模型中常用;而横向联系梁法是将移图1-1车道单元法及横向联系梁法示意图动荷载作用在横梁上,然后由横梁按比例传递到临近的纵梁单元上,梁格模型中常用,此时需要将横梁定义成为一个结构组,传力示意如图1-1所示。
随后即可进行车道线定义,首先是“斜交角”设置,对于斜桥梁格模型可以输入起点和终点的斜交角度,此设置需跟横向联系梁法配合使用,车道单元法不需要设置此项。
“车辆移动方向”,对于直桥,选择三者无差别;如果是斜桥,则车辆移动方向不同,分析结果也不同,故要选择“往返”。
图1-2车道单元法及横梁联系梁法定义图示 “偏心距离”的输入,蓝色虚线为车道中心线的位置,Start-End 为车道单元,以顺桥向为基准,当车道中心线在车道单元的左侧时,偏心距离a 为负值,右侧为正值。
MIDAS使用的常见问题

Part I. 部分使用说明1. 定义移动荷载的步骤λ在主菜单的荷载>移动荷载分析数据>车辆中选择标准车辆或自定义车辆。
λ对于人群移动荷载,按用户定义方式中的汽车类型中的车道荷载定义成线荷载加载(如将规范中的荷载0.5tonf/m**2乘以车道宽3m,输入1.5tonf/m)。
定义人群移动荷载时,一定要输入Qm和Qq,并输入相同的值。
集中荷载输入0。
λ布置车道或车道面(梁单元模型选择定义车道,板单元模型选择定义车道面),人群荷载的步行道也应定义为一个车道或车道面。
λ定义车辆组。
该项为选项,仅用于不同车道允许加载不同车辆荷载的特殊情况中。
λ定义移动荷载工况。
例如可将车道荷载定义为工况-1,车辆荷载定义为工况-2。
在定义移动荷载工况对话框中的子荷载工况中,需要定义各车辆要加载的车道。
例如: 用户定义了8个车道,其中4个为左侧偏载、4个为右侧偏载,此时可定义两个子荷载工况,并选择“单独”,表示分别单独计算,程序自动找出最大值。
在定义子荷载工况时,如果在“可以加载的最少车道数”和“可以加载的最大车道数”中分别输入1和4,则表示分别计算1、2、3、4种横向车辆布置的情况(15种情况)。
布置车辆选择车道时,不能包含前面定义的人群的步行道。
λ定义移动荷载工况时,如果有必要将人群移动荷载与车辆的移动荷载进行组合时,需要在定义移动荷载工况对话框中的子荷载工况中,分别定义人群移动荷载子荷载工况(只能选择步道)和车辆的移动荷载子荷载工况,然后选择“组合”。
2. 关于移动荷载中车道和车道面的定义当使用板单元建立模型时λa. 程序对城市桥梁的车道荷载及人群荷载默认为做影响面分析,其他荷载(公路荷载和铁路荷载)做影响线分析。
b. 只能使用车道面定义车的行走路线。
对于城市桥梁的车道荷载及人群荷载以外的荷载,输入的车道面宽度不起作用,按线荷载或集中荷载加载在车道上。
c. 对于城市桥梁的车道荷载及人群荷载,在程序内部,自动将输入的荷载除以在”车道面”中定义的车道宽后,按面荷载加载在车道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梁跨径: 配合定义车辆荷载定义时的计算跨 径。 比例系数:1
一 纵向施加移动荷载
3.人行荷载的加载方式—车辆荷载
注意: 建立人群荷载的两种方法:
(添加标准车辆(对应各规范))
用户定义:
一 纵向施加移动荷载
公路通用规范标准人群:
同一模型中只能定义1个标准人群荷载
集度
宽度
一 纵向施加移动荷载
新城市规范标准人群:
一 纵向施加移动荷载
定义车道荷载
注意: 1.车辆荷载的分布: 车道单元:单梁计算 横向联系梁:梁格计算 2.偏心距离: 车道中心线到选择单元连线的距离,注意方向正负号。 3.桥梁跨度:
连续梁时输入最大跨度。
4.比例系数: 跨径>150m时的纵向折减系数。 5.选择 两点:便于直线桥选择车道参考线单元,点选首末单元即可。 单元:便于曲线桥选择相关单元,直接输入单元号。例如:1to80。
1.设计车道数量(施工图中的车道数量)。 2.截面可以布置的最多车道数。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D60-2004)
一 纵向施加移动荷载
为什么要考虑偏载:
对上述模型分别考虑中载和偏载两种情况,竖向弯矩(My)如下图所示:
6000 4000
2000
外偏(最小) 0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31 33 35 37 39 41 43 45 47 49 51 53 55 57 59 61 63 65 67 69 71 73 75 77 79 -2000 -4000 -6000 外偏(最大) 中载(最小)
中载(最大)
对于曲线梁桥偏载对结构弯矩(My)的影响很小(各色曲线重合)
一 纵向施加移动荷载
对上述模型分别考虑中载和偏载两种情况,扭矩(Mx)如下图所示:
1500
1000 500 中载(最大) 0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31 33 35 37 39 41 43 45 47 49 51 53 55 57 59 61 63 65 67 69 71 73 75 77 79 -500 -1000 -1500 中载(最小) 外偏(最大) 外偏(最小)
步骤1:移动荷载规范 1 2 3 4
步骤2:车道
步骤3:车辆
四步原则
步骤4:移动荷载工况
一 纵向施加移动荷载
1.单梁模型施加移动荷载
一 纵向施加移动荷载
车道数量如何确定。 为什么要考虑偏载。 多种布载形式之间的关系
与程序无关 的
主菜单中没有人群荷载,人群荷载如何定 义。
一 纵向施加移动荷载
车道数量如何确 定:
二 横向施加移动荷载加载
定义车辆荷载
1)车轮荷载:一个车轮的标准中70kN。 2)分布宽度:1m 纵向宽度:1m 3)最多车道数:该横向框架分析模型上可 能作用的最多车道数。
二 横向施加移动荷载加载
移动荷载工况
比例系数:冲击系数
二 横向施加移动荷载加载
2.盖梁计算移动荷载的施加
模型的注意事项
注意: 1.对于预制结构:一般支座间距小,可不模拟横梁。 2.对整体现浇结构:一般支座较稀疏,必须模拟横梁。
规范相关内容
二 横向施加移动荷载加载
注意:
当考虑车轮的分布宽度有重叠的情况,应将总效应折减为标准轮重对应的分布 宽度。 例如:两个车轮重叠(总重2x70=140kN)重叠后的分布宽度为3.5m, 则标准轴重(70kN)的折减分布宽度为3.5/2=1.75m
二 横向施加移动荷载加载
定义车道线
1)移动荷载规范:横向移动荷载。 2)定义设计车道线:选择车道线的位 置,设置各单元位置的比例系数。 比例系数:1/(纵向分布宽度) 3)注意:纵向分布宽度为折算成一个 标准轮重的分布宽度。
集度 宽度
同一模型中只能定义1个标准人群荷载
一 纵向施加移动荷载
自定义人群定义(优点:同一模型中可定义多种人群荷载)
集度 宽度
一 纵向施加移动荷载
3.人行荷载的加载方式—移动荷载工况
注意: 组合: 考虑将两侧人群荷载叠加。 即总效应最大。
对应关系:
车辆和车道对应起来。
二 横向施加移动荷载加载
1.桥面板计算移动荷载的施加
三 移动荷载分析工具
3.利用并发反力组结果输出下部计算数据
注: 1. 通过并发反力可以得到 某支座最大反力情况下, 其余支座的对应反力。 2.在进行下部计算过程 中,绝对不可以直接采用 程序反力结果中查得的各 支座最大反力。 3.拱桥分析中建议将桥台 建模分析,不然即使采用 并发反力组计算并发反力 仍很复杂。 98号节点 发生Fz方向 最大反力 时,其余节 点(99节 点)的反力 情况
二 横向施加移动荷载加载
定义车道荷载:
注意: 1.对于预制结构:移动荷载直接施加在盖梁上。
2.对整体现浇结构:移动荷载施加在横梁上。
3.车道起终点的设计应满足规范要求。(直接施加到盖 梁上时,应为最外侧支座之间的区域)
二 横向施加移动荷载加载
定义车辆
注意: 1.车辆荷载:纵向计算单车道反力的一半(车道一个车轮的
目录
一、纵向施加移动荷载
1.单梁模型施加移动荷载 2.梁格模型施加移动荷载 3.人群荷载如何施加
二、横向施加移动荷载
1.桥面板计算移动荷载的施加 2 盖梁 计算移动荷载的施加
三、移动荷载分析工具
1.如何输出影响线 2.通过移动荷载追踪器查看布载方式 3.利用并发反力组结果输出下部计算数据
总体思路
Civil添加移动荷载的整体思路
一 纵向施加移动荷载
定义车辆荷载
一 纵向施加移动荷载
定义移动荷载工况
注意: 横向折减系数: 多车道横向折减系数。
组合选项: 组合:按提供的系数组合各子荷 载工况。 单独:各子荷载工况独自发生作 用。 子荷载工况里的系数: 子工况计算效应的增减系数, (类似横向分配系数的概念)。
一 纵向施加移动荷载
三 移动荷载分析工具
1.输出移动荷载的影响线
注: 1.通过影响线可以清晰的看到移动荷载对某点的作用情况。 2.个别模型如果需要进行后期手动分析,可以在其上进行手动布载。
三 移动荷载分析工具
2.通过移动荷载追踪器查看布载方式
注: 1.移动荷载追踪器可以查看程序输出结果对应的布载形式, 便于检查模型。 2.可以输出MCT文件,导入到模型的静力荷载工况中进一 步分析。
2.梁格模型施加移动荷载
注意: 1.车辆荷载分布: 选择横向联系梁 2.横向联系梁组: 选择对应的横向联系梁组(提前定义的) 3.车道位置仍然通过纵梁单元及相关角度确定具体位置。(上边选 择横向联系梁组,但添加单元为纵梁相关单元)。
一 纵向施加移动荷载
3.人行荷载的加载方式—定义车道
注意: 偏心距离: 人行道中线到单元轴线的距离。 车轮间距: 输入0,考虑人行荷载为线荷载。
反力,但交接墩考虑两孔效应叠加)。
2.车道数量:考虑实际的车道数量。 4.特别注意车轮至路缘距离如在定义车道时已考虑这里填0 3.可以勾选中央分隔带考虑双幅桥的情况。
二 横向施加移动荷载加载
各参数的关系
注意: 1. 总效应=(车轮荷载x车道比例系数x纵向宽度)/分布宽度。 2. 程序内部仍然按195kN(100*3/2*1.3)加载,计算各效应时考虑“车道比例系数”。 3. 特别注意:一个车道按两个车轮,间距取1.8m加载,所以表格中的反力结果是(195*4*2)。
对于曲线梁桥考虑偏载对结构的影响较大(尤其对扭矩的影响)。
一 纵向施加移动荷载
各种布载形式之间的关系:
1.各布载形式(工况)是独立的。 2.最终活载的结果是取各布载形式中的 最不利值,而非累加值。
一 纵向施加移动荷载
1.纵向单梁加载——选择移动荷载规范
注意:
1
2
1.可以选择各国的移动荷载,但各单 位购买模块不同此处显示的规范数量 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