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行旅图报告

合集下载

范宽《溪山行旅图》

范宽《溪山行旅图》

范宽《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是宋代画家范宽创作的一幅古画。

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画中巍峨的高山顶立,矗立在画面正中,占有三分之一的画面,顶天立地,壁立千仞,予人以鲜明的印象。

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着。

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在静谧的山野中仿佛使人听到水声和驴蹄声。

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

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

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

解析范宽《溪山行旅图》

解析范宽《溪山行旅图》

解析范宽《溪山行旅图》刘宬一一、作者及作品背景。

范宽生卒年月不详,本名中正,字中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

陕西华原(今耀县)人。

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

《宣和画谱》著录其作品58件。

传世有《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等等。

在范宽上述作品中,《溪山行旅图》可谓是其代表之作。

《溪山行旅图》为绢本设色立轴,横103.3厘米,纵206.3厘米。

藏于故宫博物院。

米芾在《画史》中提到“山顶好作密林,从此趋劲硬”。

郭若虚也曾在《图画见闻志》里说,范画“如面前真列,峰峦雄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

这些描述在《溪山行旅图》中都得以充分表现。

成为范氏绘画的特征。

二、作品构图及画面因素。

从画面的构图来看,《溪山行旅图》是典型的高远法构图。

画面正中一座巨大的山峰顶天立地,占据了画面三分之二的空间,近景及中景皆为巨石,由其中一条崎岖的山路分割开来。

远景则是一片巨大的山峦,中有飞瀑一。

是典型的关陕风景。

试将上述近景中景并为前景,而其后高山定为后景,纵观全图,可注意几点。

1、观画者的视角。

画面中,山路的点醒,使前景给人以一种俯视的感觉;而后景的巨峰则不太容易做到这点,由于画幅本身的尺度较大及山势表现出的雄伟,使观画者本能地以类似仰视的角度去观赏。

作者的做法是突出了山顶的点苔,并配以自上而下由密及疏的皴擦。

如此,使整观此图,视角达到统一。

此外,从前景看,让人有置身其中之感,而联系后景,可以发现一个问题,现实中是没办法将这些景色自上而下同时映入眼帘的,显然,作者在表现时参入了更多的主观因素,这种表现方式也在其后更多的被称为“全景山水”的绘画中得到体现。

2、画面的布局。

《溪山行旅图》中,前景占了大约三分之一的空间,后景则占据了剩余大约三分之二的画面。

先看后景的巨峰,虽然有山头若干,但是几个山头绵延相连,类似山脉并组成的一座主峰成为后景中的主体,与右边被飞瀑隔开的山体及左侧单独的一座峰峦搭配,更凸显了主峰的主题位置。

浅析《溪山行旅图》

浅析《溪山行旅图》

浅析《溪山行旅图》作者:文静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02期《溪山行旅图》作为范宽的传世作品,在一千年前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高峰。

它表现出自然的伟大崇高,描绘了北方中南太华一派庄严朴实的雄伟气象。

董其昌评此画为“宋画第一”,徐悲鸿也曾说:“中国所有之宝,故宫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

”一、范宽与《溪山行旅图》范宽字中立,陕西耀县(华原)人,(另一说又名中正,字中立,因性情温和宽厚,故时人称其为“范宽”),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中将其列入山水林木门神品,并认为“宋有天下,为山水者,惟中正与(李)成称绝,至今无及之者”。

生卒年不祥,主要活动于北宋初年。

《宣和画谱》谓其“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常来往于京洛。

”。

范宽是一位民间画家,没有任何科考任官的记录。

他擅长的画科很多,但尤以画山水见长。

关于范宽的师承问题,目前还有争议。

《圣朝名画评》和《宣和画谱》都记载他“学李成笔”或“始学李成”,《画史会要》也谓之“学李成笔”,另有《画鉴》同记“画山水初师李成”,而米芾《画史》中则曰“范宽师荆浩,浩自称洪谷子”,《图绘宝鉴》则载其“画山水师李成,又师荆浩”。

后来他认为“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

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

”于是择地而居住在终南、太行山的幽林中。

在汉代之前,中国绘画的主要题材是人物,其作用是“成教化,助人伦”;直到魏晋时期,山水才作为人物画的辅助背景出现在绘画中;而山水画的真正成熟则需算到五代时期;唐宋以来,山水画有了极大的发展,如对山石肌理皴法的探索至人屋和树石适用笔法的形成。

山水画皴法种类繁多,但究其源大致分为董源的“披麻皴”和李唐的“斧劈皴”两类,而范宽在《溪山行旅图》中使用的“雨点皴”也属于早期皴法。

从构图角度上来讲,早期绘画中人物之间的空间是留白的,不存在背景;在晋顾恺之的画中,已经开始以山石树木为背景,但其所表现的只是一隅小景,远景山水则无从下笔;而唐朝画论中提出“高远、平远、深远”是对山水画空间处理上的突破。

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时代背景:是五代末宋初山水画家范宽的代表作品,是中国著名山水画作品,明董其昌评此画为“宋画第一”。

北宋画家。

名中正,字仲立。

因性情宽和,人呼范宽。

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

画初学李成,继法荆浩,后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因移居终南山、太华山,对景造意,不取繁饰自成一家,与李成为北方画派之代表。

范宽的作品以关陕一带真山真水为描写对象。

唐朝之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新的割据时代。

由于战乱,许多文人画家都避居在山里头。

内容: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

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

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

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

艺术特色;艺术语言:线条:创“雨点皴”表达山石的坚硬,使山的形体跟质感俱足。

用笔雄强老硬、强韧坚实。

轮廓线内侧留白范宽用雄健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脉络,并用坚劲沉雄的中锋雨点皴,塑出山石岩体的向背和质量感。

在轮廓内侧加皴笔时,沿边留出少许空白,表现“高光面”,以表现山石凹凸起伏,一致的点皴使丰富繁杂的画面呈现秩序感,精确地刻画出北方山石如铁打钢铸的风骨。

色彩: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

构图:1.中峰鼎立,中轴巨碑式构图;2.主山占画面的近2/3,且几近满幅;3.等比级数的比例造成视觉的跳跃。

前景、中景、远景的比例刚好是1:3:9。

等比级数的构图比例,造成视觉的跳跃:一方面产生节奏感,另一方面也成就了中轴主山的巨大感。

艺术意蕴:由于范宽山水师造化而来,所以他的作品具有终南、太行峻拔深厚的形象,雄阔壮伟的品格,意境深远,观者如临其境。

《溪山行旅》给人的整体感受是丰满的、深厚的 但也是宽泛的、不定的近乎纯客观的自然描写中 让人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整体自然与人生牧歌式的田园关系。

在人与山水相和谐的整体自然中人是弱小的、短暂的 而山是宏伟的、永恒的。

对范宽《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做简要分析。500

对范宽《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做简要分析。500

对范宽《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做简要分析。

500《溪山行旅图》是典型的北方山水,从整体上看去就是顶天立地,展现的是高山峻岭的阳刚之美,它迥异于南方山水那种和谐秀美的风格,在视觉上的压迫感是非常强的,山体的石质显得非常硬直。

因为范宽长期居住在陕西关中,高大的秦岭几乎是推窗可见的,《溪山行旅图》的高山气质应该来自这个区域。

不过这幅画应该不是绘制的实景,应该是吸收了实景的特点进行了艺术创作,巨大的山体占据了全幅2/3的面积,他采用了近、中、远三个不同的景别,通过高度和虚实将主体推远,又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将中景拉近。

《溪山行旅图》具有很强的人文内涵,通过高峻无比的山岭反衬画面中极其渺小的行人,这幅画上的收藏印记非常少,也因此缺失了很多关键的传递信息,画面的右下角有两枚印章,上面的半印是明朝的官印:典礼纪察司印。

很多古书画都有这枚印章,位置基本也是固定的。

下边这枚印章:东华山房。

具体的归属不是很明确,应该是明朝以前的收藏印章。

作为一名隐士,黄公望在作品中表现这些带有隐逸色彩的人物再正常不过了。

富春山一带耕地稀缺,图中没有耕夫也可以理解,不过除了耕夫,《富春山居图》中渔、樵、读可谓一样也不缺。

先说读书人。

他位于画面中心部分的小亭之中,这个亭子隐于几棵古松之下,造型优雅。

这几棵古松是画中最高大的树木,也是用墨最重的地方,堪称画眼所在。

一般来说,树木在山水画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既是自然景物的真实写照,对于表现画面主题也往往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用笔老辣浑厚,将这一组古松塑造得别有情致。

它们或苍翠挺拔,或凌波照水,在长卷中格外引人注目,也为亭子里的读书人建构了优雅的生活环境。

我们看到松阴之下,小亭之中,读书人倚靠在护栏上,斜着身子欣赏亭外戏水的一群鸭子,有一种疏淡潇洒的感觉。

自元代文人画兴盛以来,画面中的文人往往是作者本人的写照,在这幅画面中也是如此。

我们也不妨把这个优哉游哉的文人视为黄公望本人,而水中自由嬉戏的鸭子们似乎没有主人。

溪山行旅图报告

溪山行旅图报告

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

据了解,《溪山行旅图》是范宽传世的惟一真迹,右下角树叶丛中有“范宽”二字题款。

《溪山行旅图》是幅设色绢本,属长宽都过米的巨大挂轴。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这幅画为绢本墨笔,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并被其视为目前馆藏北宋山水画珍品中的“无上神品”。

据介绍,《溪山行旅图》与郭熙的《早春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并称为“三宝”。

范宽和他的《溪山行旅图》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溪山行旅图》将其特有而独树一帜的笔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备受历代艺术爱好者的尊崇。

《溪山行旅图》上面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这些题款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网上资料显示,据有关专家考证,上面的“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有明显的宋代特点。

由此推出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

但是随着历史变迁,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所收藏的各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之手,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同时上面的印鉴看得出此图曾经清内府收藏,史书《石渠实笈初编》著有此录。

以上便是我所查找的关于这幅名作的历史背景。

下面我依据有关网络资料谈谈关于作者的个人情况。

范宽(约950-1027),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

北宋前期著名画家,长期生活在陕西山林之中捕捉北方山川各种景观面貌。

非常擅长画山描水,重视对自然景物的写生。

有关书籍介绍范宽“为人风仪峭古,磊落不拘世俗。

”其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雄阔壮美,墨韵浓厚,笔力鼎健。

晚年独居终南、太华,置身自然,尽得画意。

其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他用笔雄劲而浑厚,笔力鼎健,而善用黑沉沉的浓厚墨韵,厚实而滋润。

尤其他的《溪山行旅图》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称赞。

如徐悲鸿在世时曾高度评价此画:“中国所有之宝,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

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中国山水画始于五代时期,而真正崛起却是在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解析

范宽《溪山行旅图》解析

范宽《溪山行旅图》解析“我想着令我们于浩海烟薮的名绘宝卷中,摘出一幅最能代表华夏山水画之真精神者,我同大家一样,首先推崇这幅范华原的《溪山行旅图》。

”这是台湾艺术史家李霖灿对《溪山行旅图》的一句评价。

该图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了解《溪山行旅图》的人,多半都会对李霖灿先生发现“范宽”签款的经过感到不可思议。

而寻找隐藏在画面右下角树叶丛中的画家签款,更是成为每位观赏者见到此画时必须要完成的有趣任务。

虽然“范宽”二字是否是画家自己的题款,学界并没有共识,但《溪山行旅图》无论从风格还是用笔都是范宽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早已是学界最为主流的认识。

一、造乎神者——最伟大的不朽名著《溪山行旅图》的空间表现显示着清晰的结构。

它的构图非常简洁,前景是画面下方中间的巨石,中景是赶驴的行旅与他们周围的山石以及树丛,远景是占据画面三分之二以上篇幅的巨大主山。

前中后三重景深好似现代摄影师精心构思之后拍摄出的作品,但实际上,范宽所表现的这三重空间并不共存于一个连续性的空间整体之中。

每个层次的山形是正面的和孤立的:它们以平行的垂直面在空中张开,好似一副纸牌。

互不相干的山形轮廓巧妙地消失在环绕它们山脚周围的烟云之中,给人以统一的印象。

在这幅作品中,巨大主山的山脚并没有出现,在本应是山脚的位置,画家安排了云雾缭绕的深谷,从中景——远景——主山的距离其实没有实际表现出来,所以看画的人也无法进行推测。

但是,正是这种无法推测的距离反而让画面中的山峰呈现出气势撼人的雄浑。

具体到画面布局上,画家首先将高耸的主山与中景岩石相呼应,透过山腰以下的留白,强调出主山与中景的遥远距离。

从山顶岩石中间飞流直下的瀑布以重墨挤压出一条细线,对于凸显主山的高大与深远有着点睛之效。

位于中景的树丛枝叶清晰可见,甚至树干上的树瘤也表现得十分精到,又将中景的景深向前,也就是观者这一方拉近了。

就这样,主山推远,中景拉近,两者共同作用,将主山难以实测的距离展现在面前。

范宽《溪山行旅图》

范宽《溪山行旅图》
范宽《溪山行旅图》
..
..
范宽的简介

范宽,名中正,字仲文,因性情宽和温厚,世人呼为“范宽”而 传之.为北宋三大山水画家之一.画初学李成,继师荆浩,后又 深悟“与其师人,不若师造化”,遂迁居终南、太华等地,于 岩隈林麓之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领略大自然的真 趣,对景造意.范的画落笔雄健凝练,喜以雨点、豆瓣、钉头 等皴法为之,也因他生活在北方的关陕一带,画风画貌颇为 雄壮.他传世名作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 【关键词】 师造化; 置陈布势; 气韵生动; 山水画家; 经营位置; 艺术效果; 北宋; 师范学校; 哗哗声; 大 自然;
我的感悟
我认为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在中国美术史上 是一幅经典之作,无论在图式、造型、意境等各方 面都堪称完美。而在诸种表现元素中最重要的技 法方面,范宽也表现出了高度的艺术匠心和创造力, 笔法灵活,皴法多样,形态多变,在技法复合运用上 缜密复杂,深厚单纯,从而创造了一个包蕴丰富而充 满活力和创造性的山水画技法体系,并趋向完善,对
《溪山行旅图》是五代末宋初山水画家范宽的一件代表 作品,也是山水画后学者的一件重要的临本。范宽姓名的 争议、《溪山行旅图》的归属、范宽绘画风格的形成原因、 《溪山行旅图》的现代意义等一系列问题,是每一个山水 画后学者都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史料、 解析作品,证明宽并非范宽的绰号,而是他的本名;断定 《溪山行旅图》的作者应是范宽;归纳出范宽画风形成的 四个主要原因:性情宽厚、崇尚道家、师承北派和隐居关 陕;总结出范宽及其《溪山行旅图》的四点启示:优良传 统是中国画发展的基础;传统绘画是训练基本功的途径; 传统文化是充实学养的手段;文化精神是修正品格的媒介。
谢锦华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画山水, 2007, 硕士 《范 宽的笔墨与意境》2007年 03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

据了解,《溪山行旅图》是范宽传世的惟一真迹,右下角树叶丛中有“范宽”二字题款。

《溪山行旅图》是幅设色绢本,属长宽都过米的巨大挂轴。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这幅画为绢本墨笔,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并被其视为目前馆藏北宋山水画珍品中的“无上神品”。

据介绍,《溪山行旅图》与郭熙的《早春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并称为“三宝”。

范宽和他的《溪山行旅图》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溪山行旅图》将其特有而独树一帜的笔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备受历代艺术爱好者的尊崇。

《溪山行旅图》上面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这些题款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网上资料显示,据有关专家考证,上面的“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有明显的宋代特点。

由此推出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

但是随着历史变迁,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所收藏的各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之手,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同时上面的印鉴看得出此图曾经清内府收藏,史书《石渠实笈初编》著有此录。

以上便是我所查找的关于这幅名作的历史背景。

下面我依据有关网络资料谈谈关于作者的个人情况。

范宽(约950-1027),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

北宋前期著名画家,长期生活在陕西山林之中捕捉北方山川各种景观面貌。

非常擅
长画山描水,重视对自然景物的写生。

有关书籍介绍范宽“为人风仪峭古,磊落不拘世俗。

”其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雄阔壮美,墨韵浓厚,笔力鼎健。

晚年独居终南、太华,置身自然,尽得画意。

其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他用笔雄劲而浑厚,笔力鼎健,而善用黑沉沉的浓厚墨韵,厚实而滋润。

尤其他的《溪山行旅图》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称赞。

如徐悲鸿在世时曾高度评价此画:“中国所有之宝,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

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中国山水画始于五代时期,而真正崛起却是在北宋。

身为北宋画家的范宽,先后拜师五代时期具有影响的大画家李成、荆浩。

范宽的画留传至今的只有极少一部分,如《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雪山楼观图》、《临流独坐图》等。

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

后人将范宽与李成、董源二人合称“宋三家”,之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

宋元两代,大师级的画家都以范宽的绘画为典范。

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后的一些像马远、夏圭元代的倪云林、王蒙,都对范宽的画风大加赞赏。

但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

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
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

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

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


对于《溪山行旅图》本身,范宽用大片大片浓厚的墨迹凸显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与山川雄阔、壮丽的气概。

让一幅平易之境的山水图却产生了非凡的力量。

造型上的峻巍与笔墨的酣畅厚重,让这幅画立马上升一个高度。

人在高山仰望,山就在头上,万物显得如此渺小。

我们感到了大自然的雄健与壮丽。

山脚处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来,似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马队的驼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潺潺溪水跳跃着。

一派生机盎然的场景,这时候特别适合配一首欢快的音乐。

动静结合,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

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

《溪山行旅图》那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道路错折,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和谐统一。

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作品把时间与空间水乳交融。

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慢慢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只令我们发出由衷的赞叹。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为道家首先提出。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

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

以后,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

古代人重视山水意境的刻画,从这幅画中不难看出古代人对子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之美的追求。

这幅溪山行旅图,用气势磅礴,云雾缭绕的广袤高山,与一骑风尘路人邂逅于此。

正好与古代人讲求天人合一的意向一拍即合。

历史的长河之中,最能影响古代文人墨客当属“老庄”的道家齐物思想。

老子推求天的根源,并提出“道”。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

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二十五章。

所引《老子》,只注章名)关于道生万物的过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归结起来,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涵义:①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②道是
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③道无形无象。

正是基于此种理念,古代书画家才能把握山水与自我的情怀完美的结合一体。

从自然中获取人生的启发,获得机身的慰藉与享受。

如同当代社会,我们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步伐中经常迷失自我,失去了久违的那种纯真与美好的追求。

忙忙碌碌与熙熙攘攘之中,再也无法从那过去的山水之间顿悟,也许是被物质生活趋于麻木,也许是被功名利禄所困扰。

我们也只能从古代这些名画中找寻一些遗失的美好。

范宽的溪山行旅是过去的缩影,是自然的写意,而对于我们,则是生活的反思,心灵的洗涤。

骆肇阳
土建102班
学号:1008070154
溪山行旅图作品赏析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建102班
骆肇阳
学号:1008070154
指导老师:裴临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