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行旅图》赏析
图绘山水之绝唱,宋画翘楚传清音——解读《溪山行旅图》

图绘山水之绝唱,宋画翘楚传清音——解读《溪山行旅图》摘要:“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何在?作为一位嗜酒好道的“隐士”,范宽被描述为“居山水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乐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
” [1]正是这种寄情山水,忠于自我的心境,造就了宋画大师范宽。
他创作的《溪山行旅图》,是我国古代山水画的优秀典范,被称为”宋画第一”。
《溪山行旅图》为什么能成为宋画第一?本文将从构图,技法,哲学,意境,画家心境等方面赏析宋画第一的《溪山行旅图》。
关键词:构图,笔法,哲学,师诸心,宋画第一一.面前真列——远望不离坐外范宽的作品表现出五代宋初时期画家极其重视真实还原自然客体的特点。
《溪山行旅图》的构图很简单,前景是画面中间的巨石,中景是赶驴的行旅和周围的环境,远景是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篇幅以上的巨大主山。
前后中景组成一个看似连续的空间景象。
经营位置得当,每一处都很舒服。
在这幅作品中,作者没有把本该离我们最近的山脚的巨大体形特征表现出来,反而打破传统,在该是山脚的地方安排了云雾缭绕的深谷,这样一来,我们就无法推测出近中远景的真实距离,正是这种不可估计的距离更把画面的山峰显得气势磅礴。
在画面布局上,画家也是别出心裁,中轴线垂直构图,把主山放到最远,中景拉近,两者相互作用,又将难以实测的距离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样的布局真实巧妙绝伦,让我们感觉我们就是溪山赏景。
正如苏立文所说:“范宽的意图很简单,他要让观者感到自己不是在看画,而是真实的站立在峭壁之下凝神注视大自然,直到尘世的的喧闹在身边消逝,耳边响起林间的风声,落瀑的轰鸣和山径上哒哒传来的驴蹄声为止”[2]。
二.紧密严谨的笔致——写山真骨,造乎神者范宽长于表现“风月阴霁难状之景”,落笔老硬,骨气嶙峋,气势逼人。
《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通过画笔展现了气势雄伟的北国风光,诚辟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侦,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的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咂舌!”[3]这也正是范宽品质性格反映在他作品中的真实映照——性情高古,举止踈野,不举世故,浑厚雄强。
范宽《溪山行旅图》

范宽《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是宋代画家范宽创作的一幅古画。
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画中巍峨的高山顶立,矗立在画面正中,占有三分之一的画面,顶天立地,壁立千仞,予人以鲜明的印象。
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着。
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在静谧的山野中仿佛使人听到水声和驴蹄声。
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
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
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
浅析《溪山行旅图》

浅析《溪山行旅图》作者:文静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02期《溪山行旅图》作为范宽的传世作品,在一千年前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高峰。
它表现出自然的伟大崇高,描绘了北方中南太华一派庄严朴实的雄伟气象。
董其昌评此画为“宋画第一”,徐悲鸿也曾说:“中国所有之宝,故宫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
”一、范宽与《溪山行旅图》范宽字中立,陕西耀县(华原)人,(另一说又名中正,字中立,因性情温和宽厚,故时人称其为“范宽”),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中将其列入山水林木门神品,并认为“宋有天下,为山水者,惟中正与(李)成称绝,至今无及之者”。
生卒年不祥,主要活动于北宋初年。
《宣和画谱》谓其“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常来往于京洛。
”。
范宽是一位民间画家,没有任何科考任官的记录。
他擅长的画科很多,但尤以画山水见长。
关于范宽的师承问题,目前还有争议。
《圣朝名画评》和《宣和画谱》都记载他“学李成笔”或“始学李成”,《画史会要》也谓之“学李成笔”,另有《画鉴》同记“画山水初师李成”,而米芾《画史》中则曰“范宽师荆浩,浩自称洪谷子”,《图绘宝鉴》则载其“画山水师李成,又师荆浩”。
后来他认为“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
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
”于是择地而居住在终南、太行山的幽林中。
在汉代之前,中国绘画的主要题材是人物,其作用是“成教化,助人伦”;直到魏晋时期,山水才作为人物画的辅助背景出现在绘画中;而山水画的真正成熟则需算到五代时期;唐宋以来,山水画有了极大的发展,如对山石肌理皴法的探索至人屋和树石适用笔法的形成。
山水画皴法种类繁多,但究其源大致分为董源的“披麻皴”和李唐的“斧劈皴”两类,而范宽在《溪山行旅图》中使用的“雨点皴”也属于早期皴法。
从构图角度上来讲,早期绘画中人物之间的空间是留白的,不存在背景;在晋顾恺之的画中,已经开始以山石树木为背景,但其所表现的只是一隅小景,远景山水则无从下笔;而唐朝画论中提出“高远、平远、深远”是对山水画空间处理上的突破。
浅析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笔法气韵特征

不仅表现出了树叶的质感和树林的层次 所用的皴法远远不止雨点皴和豆瓣皴,除 言。画面既有雄伟的气势,又有非常精彩
感,而且将一片柿子树的整个空间表现出 了这两种皴法,还有刮铁皴、小斧劈皴、钉 的细节刻画;既展现了整体气势,又表现了
来了。柿子树的上方是几株高低错落的松 头皴、条子皴等。而笔墨勾勒也由于山石 山石小结构的客观严整,同时严肃客观之
四、《溪山行旅图》之意义
和树枝,繁冗复杂但是有规律 其皴法笼统地概括为“雨点皴”或“豆瓣
范宽的笔墨情趣恰是将圆与方相结
的笔墨被范宽巧妙、合适地安排在树叶 皴”。但是通过对《溪山行旅图》的细致观 合、气与骨相结合、浑厚与奇峭相结合,形
上。在刻画完树叶后,再以淡墨点染,这样 察、分析可以看出,范宽在《溪山行旅图》中 成他所独有的峻拔浑厚的气氛与绘画语
范宽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变的笔墨绘画
染,给人一种浑厚浓重之感。而树木之下 的土坡和石块是用披麻皴与卷云皴表现 的,非常巧妙地安排了墨色的轻重疏密。
在树丛的阴影之下站着一个身穿道袍 之人,可能是个求道的人,又好似在树荫下
语言,而且更令人瞩目的是这些皴法的复 参考文献:
合运用非常精妙,体现了范宽深厚的绘画
[1]王克文.山水画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3.
功底以及高超的笔墨皴法技法组织能力。
这样不仅使各种笔墨情趣相互配合表现出
[2]邓桥彬.中国绘画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
社,2002.
最大的塑造能力,而且将北方山石变化多
乘凉。溪水之上一座木桥连接着两边,木 端的结构肌理与厚重的质感特点完美地呈 桥之下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分流而 现出来。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统山水笔墨语言表现了秦岭
溪山行旅图 赏析

此画无款,《大观录》卷十三著录云:此图“惟无款印,亦无前人题识,后 得耿都尉(昭忠)收藏,绯印奕奕。”清代曾为怡亲王允祥收藏,民国时流入 美国。
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约970年-1052年。活跃于 北宋中期。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河北河间人。擅山水, 师法李成,初于汴京(今河南开封)端门前卖药,以画吸引顾 客,并画山水树石随赠买药者,由此声誉日隆,渐为人所知。 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 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人称能 得李成之气。当时即被认为是李成、范宽之后有影响的山水画 家。宋朝人张士逊曾写诗称赞说:“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 安许道宁。”黄庭坚激赏他醉后所作的画。在《答王道济寺丞 观许道宁山水图》诗中写道:“往逢醉许在长安,蛮溪大砚磨 松烟。忽呼绢素翻砚水,久不下笔或经年。异时踏门闯白首, 巾冠欹斜更索酒。举杯意气欲翻盆,倒卧虚樽即八九。醉拾枯 笔墨淋浪,势若山崩不停手。数尺江山万里遥。满堂风物冷萧 萧。”生动地展示了许道宁醉中作画的神情举止,见出他画技 的高超。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 传世。
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 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 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 中。
• 这幅画为双拼绢本,淡设色,名士 董其昌为其做题,历来备受推崇。 董其昌没有用其标志性的草书,而 用楷书工整写就“北宋范中立溪山 行旅图”十字,目的是明显的,就 是不以草书之巧之灵动夺原作之古 朴与霸气,亦是董香光“似拙实巧” 之书风体现。此图在明代以前的流 传历史已无法查考,明代初年收藏 在宫中,后来流入民间,大鉴赏家 董其昌在诗塘上观后题字,清初经 收藏家梁清标之手,转入乾隆皇帝 内府,流传有序。
《溪山行旅图》赏析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一、关于范宽范宽(活耀于十世纪),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今耀县)人。
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说到范宽:“性温厚,有大度,故时人目为范宽。
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妙。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他:“进止疏野,性嗜酒好道。
"看来是位个性落拓的求道者。
他擅长山水画,北宋《宣和画谱》描述了他学画悟道的经过:“初学李成(五代山东画家),既悟,乃叹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
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
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
'于是舍其旧习,卜居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与神遇……,故天下皆称宽善与山传神。
”可见他之所以能画出山的精神面貌和神采,而不是只描绘了表象,究其原因就是范宽让自己完全融入山水间,“理通神会",观照自然与自身、天人合一,因此他能将山的真精神于笔下自然流露。
二、《溪山行旅图》内容巨峰壁立,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
三、《溪山行旅图》构图特性(一)、中峰鼎立他的构图是中轴式、巨碑式构图,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当对衬、而且居中。
(二)、主山(远景)占画面2/3。
远景山形圆浑,占满了画面的2/3,远山就是这幅画的主角。
这种构图造成稳定、大气磅礴的视觉效果。
(三)、前景、中景和远景比例一致这幅画还有着很独特的构图,前景、中景、远景的比例刚好是1:3:9,这种比例造成了中轴主山的巨大感,给人一种如临高山脚下的感觉。
四、《溪山行旅图》笔墨技法特性(一)、写实与写意-形神俱足这幅画虽然旨在将山的内在精神传达出来,但一方面又很写实,他将陕北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也充分表现出来了。
(二)、创“雨点皴”他创立雨点皴,就是为了表达山石的坚硬,使山的形体跟质感俱足.五、前、中、远景前景行旅二人在炎夏中打赤膊、扇扇子,四头驴背驼重物、步履蹒跚.就好像尘俗的世界,人们有远有数不尽的包袱,放不下的执著,很忙碌又辛苦的生活着。
范宽《溪山行旅图》赏论

120范宽《溪山行旅图》赏论[摘 要]从《溪山行旅图》的构图、皴法、笔墨等方面对范宽绘画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总结范宽山水画的特点:大开大合的构图再现了画家掌控整幅画面的才能;多层次的皴法显现了这幅画的厚重感;气势恢宏的笔墨体现了绘画的精神。
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例,带人们走进绘画,走进宋代的文化摇篮,探索学习艺术的途径。
[关 键 词]构图;皴法;笔墨;《溪山行旅图》田 茹一、《溪山行旅图》的时代背景北宋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巅峰时期。
受宫廷画派影响,各种技法和画院的规模都逐步完善,名家众多而且硕果累累,其中山水画的表现最为耀眼。
他们完全脱离了隋朝和唐朝“先钩再填”的创作方法,追求对真实意境的表达,创作了很多精美的作品。
宋代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重要的组成部分,历经了几千年的继承和传播。
宋朝艺术在技术手段上有很多尤为重要的创新,致力于寻求精美动人的艺术情趣的花鸟画、山水画,尤其注重真实而巧妙的艺术表达,以及对意象的提取,有着超高的归纳总结能力。
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积淀,绘画技法在继承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
宫廷画、文人画、民间画三者形成各自独立的绘画体质,却又相互汲取、渗透,相互感化,形成宋代画坛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精神面貌。
二、《溪山行旅图》的艺术特色《溪山行旅图》中,不仅有如诗的美景,更有让人深深感叹的艺术特色。
整幅画不但构图精美,笔墨技法精湛,还通过细致的刻画为我们展示了雄伟壮丽的宋代河山。
(一)构图《溪山行旅图》的构图大开大合、气势逼人。
这幅画有一座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的巍峨的山峰,在画面的顶端,它好似站在空中,锲而不舍地生长,给人一种鲜明而高大的形象。
山坡上有许多树木,形成茂密的森林,两侧的山相对较低,有一种高山仰止、身临其境的效果。
山底下有一条蜿蜒的小路,一队商旅从远处走过来,形成一种动态感。
在幽静的深山中仿佛能听到马队的铜铃声,让安静的画面产生了动静结合的效果。
山间还有灵动的溪水与之相呼应,让整幅画充满诗意。
中国美术名作赏析—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中国美术名作赏析——《溪山行旅图》∶怎样理解巨碑般的高山?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我给你介绍的是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现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范宽生活的年代大约是公元950到1032年,也就是北宋前期。
隐藏九百年的签名这是一张尺寸巨大的山水画,高206.3厘米,宽103.3厘米。
画中的高山仿佛是一座巨大的纪念碑,因此属于"巨碑式山水画"。
这件作品被称为"宋代绘画第—神品”,现在也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三宝"之首。
这件作品流传有绪,文字记载脉络清楚。
一代代的藏家都确信这是范宽《溪山行旅图》真迹。
明代董其昌在天头题过字,写下"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董其昌观"。
"中立”是范宽的字,所以,可以说这张画也得到了董其昌的背书确认。
1958年,历史再次给了世人一个大惊喜。
当时,故宫的一部分精品收藏已经被带到台湾,被放在台中的一个防空洞里。
我们之前提到过的著名的美术史家李霖灿先生,在防空洞仔细观察研究这件作品,突然在这件作品右下角一个极不起眼的地方,看到两个小字——范宽。
900多年来,这应当是画家的签名第一次被人发现。
宋代以前,画家的签名很不明显,把名字在树根、石块里隐藏起来。
明末清初的钱杜在《松壶画忆》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原文:"画之款识,唐人只小字癖树根、石碑。
大约书不工者,多落纸背。
至宋始有年月记之,然扰是细楷一线,无书两行者。
"这样一方面给自己的作品做一个可供识别的标记,另一方面又避免破坏画面的整体性。
范宽这件《溪山行旅图》就是这样,你看,画面的右下角有一行旅人,他的名字就藏在最后一位旅人身后的树丛里。
900多年来,这件作品在流传的过程中,一向被人们认为是范宽的作品。
但是这一刻,我们第一次看到画家“现身”了,历代人的默契,在这一刻得到了印证。
这真是莫大的惊喜与感动。
如何观看这件作品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这件作品。
这件"巨碑式山水画",从何看起呢?有人说"自下而上",有人说"自上而下”,都不得要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一、关于范宽
范宽(活耀于十世纪),名中正,字中立,陕
西华原(今耀县)人。
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
说到范宽:“性温厚,有大度,故时人目为范宽。
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妙。
”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他:“进止疏野,
性嗜酒好道。
”看来是位个性落拓的求道者。
他擅长山水画,北宋《宣和画谱》描述了他学画悟道
的经过:“初学李成(五代山东画家),既悟,乃叹曰:
‘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
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
师诸物也。
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
’于是舍其
旧习,卜居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而览其云烟惨淡、
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与神遇……,故天下皆称宽善与
山传神。
”可见他之所以能画出山的精神面貌和神采,
而不是只描绘了表象,究其原因就是范宽让自己完全融
入山水间,“理通神会”,观照自然与自身、天人合一,
因此他能将山的真精神于笔下自然流露。
二、《溪山行旅图》内容
巨峰壁立,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
山脚下巨石纵横,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
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
三、《溪山行旅图》构图特性
(一)、中峰鼎立
他的构图是中轴式、巨碑式构图,本身就有中正平衡
的效果,相当对衬、而且居中。
(二)、主山(远景)占画面2/3。
远景山形圆浑,占满了画面的2/3,远山就是这幅画的主角。
这种构图造成稳定、大气磅礴的视觉效果。
(三)、前景、中景和远景比例一致
这幅画还有着很独特的构图,前景、中景、远景的比例刚好是1:3:9,这种比例造成了中轴主山的巨大感,给人一种如临高山脚下的感觉。
四、《溪山行旅图》笔墨技法特性
(一)、写实与写意-形神俱足
这幅画虽然旨在将山的内在精神传达出来,但一方面又很写实,他将陕北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也充分表现出来了。
(二)、创“雨点皴”
他创立雨点皴,就是为了表达山石的坚硬,使山的形体跟质感俱足。
五、前、中、远景
前景行旅二人在炎夏
中打赤膊、扇扇子,四头
驴背驼重物、步履蹒跚。
就好像尘俗的世界,人们
有远有数不尽的包袱,放
不下的执著,很忙碌又辛
苦的生活着。
画中旅人前
行的道路似乎宽广,但却
永远无法提升层次,而且看不到天,因为连抬头的时间都没有。
2、中景-好道、求道、修道的层次
如果仔细看,你会看到中景画幅左方的
树丛后有一位穿着僧侣袍的求道者。
而这
名僧人要从画幅的左方翻山越岭,经过危
桥,在道路隐晦、丛林密布中探求摸索,
才能到达画幅右方树丛后的寺院。
3、远景——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