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宽溪山行旅图
范宽《溪山行旅图》

范宽《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是宋代画家范宽创作的一幅古画。
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画中巍峨的高山顶立,矗立在画面正中,占有三分之一的画面,顶天立地,壁立千仞,予人以鲜明的印象。
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着。
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在静谧的山野中仿佛使人听到水声和驴蹄声。
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
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
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
范宽《溪山行旅图》高清详析

范宽《溪山行旅图》高清详析2019-05-13 09:04范宽范宽(活耀于十世纪),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今耀县)人。
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说到范宽:“性温厚,有大度,故时人目为范宽。
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妙。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他:“进止疏野,性嗜酒好道。
”看来是位个性落拓的求道者。
他擅长山水画,北宋《宣和画谱》描述了他学画悟道的经过:“初学李成(五代山东画家),既悟,乃叹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
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
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
’于是舍其旧习,卜居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与神遇……,故天下皆称宽善与山传神。
”可见他之所以能画出山的精神面貌和神采,而不是只描绘了表象,究其原因就是范宽让自己完全融入山水间,“理通神会”,观照自然与自身、天人合一,因此他能将山的真精神于笔下自然流露。
《溪山行旅图》构图特性(一)、中峰鼎立,中轴巨碑式构图《溪山行旅图》是故宫的镇院之宝。
画面朴实、稳定,这些特质从他的构图看的出来,比如他的构图是中轴式、巨碑式构图,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当对衬、而且居中。
(二)、主山(远景)占画面2/3,且几近满幅这幅画的尺寸很有趣,206x103cm刚好是2:1。
远景山形圆浑,占满了画面的2/3,远山就是这幅画的主角。
他这种满幅的效果,造成了永恒、稳定、包容的视觉感。
(三)、等比级数的比例造成视觉的跳跃这幅画还有着很独特的构图,前景、中景、远景的比例刚好是1:3:9。
等比级数的构图比例,造成视觉的跳跃:一方面产生节奏感,另一方面也成就了中轴主山的巨大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打个比方,我们看台北101大楼,如果远距离看,我们并不会觉得它特别高,我们只会觉得它比其他地方高;但是,你一到台北101底部,你就知道它有多高了。
这幅画也是如此,远景主山墨色跟前景一样重,又非常巨大,他的强度其实比前景的石块还要强,直接打到你的眼前,这时你好像被迫站在山脚下,但很有趣的是,虽然你好像站在山脚下,但是你不是,这里还有一个很虚灵的云雾,你根本不知道他的距离有多远;有修炼的人就知道,范宽运用了“移念到眼前”的概念。
论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构图与意境之美

【美术理论研究】构图法则与意境特征为《溪山行旅图》画面壮观宏伟的主要构成因素。
因此,对本画与其他山水画中的构图与意境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历代以来中外学者对此画的评价,以及范宽本人的艺术成就及绘画艺术风格特点,研究分析《溪山行旅图》的独特构图和设墨特点,能够体会其独创的笔墨意境,进而总结其独特的构图特点与艺术内涵。
一、范宽《溪山行旅图》的构图艺术北宋是我国山水画发展的黄金时代,大家林立,流派纷呈,许多书画名家都一改前朝的艺术特点,创立新的绘画内容及方向,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这充分体现出北宋在当时的重文社会风气下,士儒学者积极向上、乐于创新、敢于改变的蓬勃朝气和充满变革与突破的生机和锐气。
北宋时期不再以人物肖像、神佛造像作为主要绘画内容,进而转向山水及人与自然,以此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使得山水画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这一时期宋人的山水画带着崇尚自然的一种审美心理,更多去表达现实中的景色。
范宽作为北宋山水画派代表人物之一,开创了中国山水画意境高远苍古[1]、气势磅礴的文化基调。
近代书画大师潘天寿说:“构图应重视取舍、虚实……呼应等原则。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成功地把诸多要素“统御”起来,使自然里的人物和山水、乱石、树木各种景象事物结合起来,使其达到统一,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之美。
范宽山水画所体现出来的这些特点和他自身的心境变化息息相关,范宽崇尚自然,时常会在自家院落中静坐冥想,感受自然气息,在绘画时崇尚“师心”,因此在构图和立意上面往往不循常法,自成一派,在绘画时画面紧凑饱满,使得整幅画显得异常强势、逼人心魄。
首先,《溪山行旅图》的构图采用“全景模式”。
整幅画面分远、中、近景,远景主峰占三分之二,属于极其少见的“全景构图”模式,不仅主峰显得异常雄伟,而且有突破云霄之感,使得整幅画作大气雄浑。
《溪山行旅图》中,主峰密实,呈团块状相连,正面而来无可避让,只能仰望。
远景主峰在整幅作品中占了三分之二的位置,被称为“甲”字形构图,这种构图的效果令观赏者感受到画面的气势磅礴。
溪山行旅图名词解释

溪山行旅图名词解释《溪山行旅图》,为北宋著名画家范宽创作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风俗画。
也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卷轴山水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属国宝级文物,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溪山行旅图》,采用立轴式构图,以主峰为中心,层次分明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
此图山峰岩层叠出,主峰突兀,气势雄伟;长松茂树,杂然有致;崇山密林,峭壁断崖,飞瀑流泉,云烟掩映。
其峰石皴纹多用中锋圆笔,沉着劲健。
在山石的勾勒上,还兼用侧锋焦墨,更使画面增添了刚毅的气质。
图中景物高低参差,疏密相间,繁简得宜,实处皆是,虚处亦显,将高远、深远、平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风。
宋徽宗赵佶一生不事艺事,独喜书画,对于画论和画法,无所不通,而且嗜好如狂。
其治国画院的诏谕中就提到:“今朝廷清明,百度修理,宜与卿等择古名画奇迹至妙者,刻之院中,使家家有之。
”《宣和画谱》记载:“徽宗每作一画必曰:‘传写将来。
’虽大臣不得见也。
”他从不拘泥古人的画法,任意作为,因此,在题材内容、形式技巧方面具有创造性,作品的丰富多样达到了古代绘画的巅峰,后人称之为“宋画中之最”。
另外,宋徽宗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他能诗善书,还会制印,篆隶楷行草无一不精。
加上他精于鉴赏,凡古代书画收藏名迹,无不精研,曾自号“要妙复博士”。
由于当时花石纲极度兴盛,营建房屋、坟墓,需要大量木材,徽宗发明了在宣和殿前植花木,用“花石纲”来运送,因而推动了当时花石画的流行。
《宣和画谱》记载,徽宗时期宫中花石画已十分流行,宫廷画家梁楷作有《雪夜访普图》,风格简率而笔墨粗疏,极似黄公望的笔墨,因此被误定为“非真”,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2、松。
此幅作品山头多古松,树干挺拔,千姿万态,或倚或倒,多枯枝。
大小乔松挺然而立,或如华盖,或如龙爪,或如卧龙,或如游龙。
构图层次繁复,在细节的描写上注重细微刻画,如山石树木多用披麻皴,笔法爽利遒劲,笔力沉厚,变化多端,有长短、粗细、顺逆、转折、顿挫、轻重、疾徐的节奏变化。
溪山行旅图 赏析

此画无款,《大观录》卷十三著录云:此图“惟无款印,亦无前人题识,后 得耿都尉(昭忠)收藏,绯印奕奕。”清代曾为怡亲王允祥收藏,民国时流入 美国。
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约970年-1052年。活跃于 北宋中期。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河北河间人。擅山水, 师法李成,初于汴京(今河南开封)端门前卖药,以画吸引顾 客,并画山水树石随赠买药者,由此声誉日隆,渐为人所知。 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 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人称能 得李成之气。当时即被认为是李成、范宽之后有影响的山水画 家。宋朝人张士逊曾写诗称赞说:“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 安许道宁。”黄庭坚激赏他醉后所作的画。在《答王道济寺丞 观许道宁山水图》诗中写道:“往逢醉许在长安,蛮溪大砚磨 松烟。忽呼绢素翻砚水,久不下笔或经年。异时踏门闯白首, 巾冠欹斜更索酒。举杯意气欲翻盆,倒卧虚樽即八九。醉拾枯 笔墨淋浪,势若山崩不停手。数尺江山万里遥。满堂风物冷萧 萧。”生动地展示了许道宁醉中作画的神情举止,见出他画技 的高超。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 传世。
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 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 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 中。
• 这幅画为双拼绢本,淡设色,名士 董其昌为其做题,历来备受推崇。 董其昌没有用其标志性的草书,而 用楷书工整写就“北宋范中立溪山 行旅图”十字,目的是明显的,就 是不以草书之巧之灵动夺原作之古 朴与霸气,亦是董香光“似拙实巧” 之书风体现。此图在明代以前的流 传历史已无法查考,明代初年收藏 在宫中,后来流入民间,大鉴赏家 董其昌在诗塘上观后题字,清初经 收藏家梁清标之手,转入乾隆皇帝 内府,流传有序。
范宽《溪山行旅图》解析

范宽《溪山行旅图》解析“我想着令我们于浩海烟薮的名绘宝卷中,摘出一幅最能代表华夏山水画之真精神者,我同大家一样,首先推崇这幅范华原的《溪山行旅图》。
”这是台湾艺术史家李霖灿对《溪山行旅图》的一句评价。
该图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了解《溪山行旅图》的人,多半都会对李霖灿先生发现“范宽”签款的经过感到不可思议。
而寻找隐藏在画面右下角树叶丛中的画家签款,更是成为每位观赏者见到此画时必须要完成的有趣任务。
虽然“范宽”二字是否是画家自己的题款,学界并没有共识,但《溪山行旅图》无论从风格还是用笔都是范宽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早已是学界最为主流的认识。
一、造乎神者——最伟大的不朽名著《溪山行旅图》的空间表现显示着清晰的结构。
它的构图非常简洁,前景是画面下方中间的巨石,中景是赶驴的行旅与他们周围的山石以及树丛,远景是占据画面三分之二以上篇幅的巨大主山。
前中后三重景深好似现代摄影师精心构思之后拍摄出的作品,但实际上,范宽所表现的这三重空间并不共存于一个连续性的空间整体之中。
每个层次的山形是正面的和孤立的:它们以平行的垂直面在空中张开,好似一副纸牌。
互不相干的山形轮廓巧妙地消失在环绕它们山脚周围的烟云之中,给人以统一的印象。
在这幅作品中,巨大主山的山脚并没有出现,在本应是山脚的位置,画家安排了云雾缭绕的深谷,从中景——远景——主山的距离其实没有实际表现出来,所以看画的人也无法进行推测。
但是,正是这种无法推测的距离反而让画面中的山峰呈现出气势撼人的雄浑。
具体到画面布局上,画家首先将高耸的主山与中景岩石相呼应,透过山腰以下的留白,强调出主山与中景的遥远距离。
从山顶岩石中间飞流直下的瀑布以重墨挤压出一条细线,对于凸显主山的高大与深远有着点睛之效。
位于中景的树丛枝叶清晰可见,甚至树干上的树瘤也表现得十分精到,又将中景的景深向前,也就是观者这一方拉近了。
就这样,主山推远,中景拉近,两者共同作用,将主山难以实测的距离展现在面前。
中国绘画名品 范宽溪山行旅图 雪景寒林图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范宽溪 山
名品
绘画
图
画家 分段
导言
作品 行旅
雪景
行旅
范宽 范宽溪山 图
内容摘要
《中国绘画名品》为上海书画出版社继《中国书法名品》后的又一以中国美术史中经典作品为主体的系列丛 书,本丛书选取了自魏晋至清末的经典绘画作品,以单幅作品、同画家的作品、同主题的作品、同题材的作品等 为个体,预计出版100本。每本均由整幅拉页及分段赏析两部分组成,在分段赏析部分通过文字导读,将绘画中 所呈现的情节、技法及绘画背后所蕴含的艺术、历史、文化涵意展现给读者。在行文上分为整图拉页、综述、作 者介绍、辑封、作品简述、分段解析、递藏八个部分。本稿为《中国绘画名品》之《范宽溪山的重要山水画家,他和李成、关仝被称为百代标程的三家山水。 《溪山行旅图》为范宽的经典名作,全图画高耸入云的山峰一座,山峦正面折落,前景有曲折的小路,路上行人 一行,点出了此图的主题。
目录分析
《中国绘画名 品》编委会
导言
范宽 溪山行旅 图
范宽 雪景寒林 图
作者介绍
这是《中国绘画名品·范宽溪山行旅图 雪景寒林图》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中国绘画名品·范宽溪山行旅图 雪景寒林图》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国绘画名品·范宽溪山行旅图 雪景寒林图》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论《溪山行旅图》的绘画风格

尧栋生论《溪山行旅图》的绘画风格一、范宽生平范宽,生卒年不详[1],又名中正,字中立,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
范宽本名中正,由于他宽厚待人,不会拘束于人情世故,所以人们都称他为范宽,是宋代著名的北派山水画大师。
他主要画山水画,喜欢喝酒,能够深入大自然中感受生活,思考和研究自然的变迁。
五代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分别开创了南北山水画派。
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体现了这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2]。
范宽早年的时候跟随荆浩、李成学习,后感悟“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3]。
随后他便居住在终南太华山中。
他长时间居住在山林之间,亲密地感受大自然,体会山林里面的一草一木,这使他能够遵从自己内心将大自然用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
他擅长画山水,有自己的想法和新意,自成一家。
他非常重视写生,居住在山林里面,每天早晚都要观察自然景色,就算再恶劣的天气也不停止。
他用笔刚劲有力,笔底龙蛇、笔精墨妙,用墨把山体皴得很厚重,虽然厚实但又滋润。
用墨过多而导致土石不分是他晚年时候的绘画特点,这样使得画面气势雄伟,且浑厚深沉有内涵。
他的皴法,被叫作“雨点皴”,线条有干湿浓淡,有长有短,有粗有细,错落有致,也有人把这种皴法叫作“芝麻皴”。
不同地方的山水画家有着不同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技法,画面所呈现的景物也不一样。
“北方山水画之祖”说的就是荆浩,其作品雄厚而富于装饰性。
李成的山水画有晨烟浩渺之感。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笔墨苍劲有力,得铁骨铮铮之气[4]。
二、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绘画风格(一)画面的整体布局《溪山行旅图》是最能代表范宽成就的一幅山水画作品。
《溪山行旅图》画作是绢本设色立轴,横103.3厘米,是一幅历史性的杰作,气势磅礴,其厚重感的形成首先得益于两大块长方形的安置,矗立的长方形的比例是稳点感与力量感的决定因素,这是大厦结构的首要问题,是建筑工程[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北宋著名画家范宽的代表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溪山行旅图》画面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气势逼人,远远看去,让 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其妙处在于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 画却能给人以一种时间艺术的享受。画中央一座巍峨的峰峦挺然耸立,几乎 占据了大半个画面,山头杂树丛生,右侧有深谷、瀑布从山腰间直倾而下, 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近景中央两块巨大的岩石,背后坡岸小路上商旅队伍 缓缓走进视野,马队铃声渐进画面,山涧还有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 中有动,充满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 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这也点出了画作的主题。中景 两座山丘,隔溪相对,山上密布阔叶与针叶木,叶梢间若隐若现宏伟的寺庙 建筑。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从整个画 面看气势磅礴,生意盎然。与董源、荆浩、关仝、巨然、李成的画派不同, 范宽善用苍老着的笔墨,落笔雄健凝炼,用状如雨点、豆瓣、钉头的皴笔画 山。范宽运用浓厚深黑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 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岩石的块面,然后用浓淡 层次不同,雨点般的短线,顺着石块结组的方向,逆笔皴擦,产生明暗深浅 的立体感,而且加强了由皴纹引导的山石的动势,赋予山石强韧的生命力。 树木的画法亦然,树干粗壮,盘根错节,枝桠参差,生动的表现出生长在坚 硬的岩石表层、饱经风霜的老树的自然生态。范宽作品着重骨法、用墨比较 深重的作画风格,从这件作品中可见一斑。 作者:李鹤松,《溪山行旅图》,出自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 编辑部邮箱 , 2010年03期 【分类号】 J222
王超:湖北教育学院艺术系 教师 (品赏范宽《溪山行旅图》美术大观 ), Art Panoram编
辑部邮箱 , 2007年02期
在山间的潞上, 缓缓地行来了几个路人, 不远处传来泪旧的溪流声, 山涧里 飞泻的瀑布溅起的水珠形成了一层薄薄的雾气, 为远处雄壮的山峦增添了几分 神秘的色彩, 不时从山谷中传出的鸟鸣和着潺潺的流水声, 形成了一首大自然 的乐曲。山峦耸立在那里, 沉静的、庄严的。行人渐渐远去, 淡淡的云雾依然 环抱着巍峨的大山⋯ ⋯
范宽《溪山行旅图》
..
..
范宽的简介
范宽,名中正,字仲文,因性情宽和温厚,世人呼为“范宽”而 传之.为北宋三大山水画家之一.画初学李成,继师荆浩,后又 深悟“与其师人,不若师造化”,遂迁居终南、太华等地,于 岩隈林麓之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领略大自然的真 趣,对景造意.范的画落笔雄健凝练,喜以雨点、豆瓣、钉头 等皴法为之,也因他生活在北方的关陕一带,画风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颇为 雄壮.他传世名作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
谢锦华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画山水, 2007, 硕士 《范 宽的笔墨与意境》2007年 03期 纵观中国画的历史我们就会知道。自有山水画以来,它 就处在中国画的中心地位,有关画家作品,理论以及笔墨 意境,创作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宋代是我国山水画 史上的黄金时代,山水画繁荣兴旺,名家名画数量多,质 量之高,堪称古今一流,其形式,技巧为中国山水画的传 承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本文主要以中国画的主要表现 形式的笔墨与造境特点的角度。去研究北宋范宽的笔墨与 意境,主要围绕《溪山行旅图》为中心的分析研究,来了 解宋代丰碑式的山水画家范宽的笔墨意境特征,研究方法 首先以《溪山行旅图》笔墨与意境的分析与其他山水画中 的笔墨与进行比较研究。如与李成、荆浩、郭熙、董源、 巨然和二米等用笔用墨和造境特征的异同关系。从中体悟 范宽《溪山行旅图》独特的、开宗立派的笔墨意境。范宽 在师前人到师造化,再师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笔墨意境 风格,让我们后学者去寻找范宽绘画,学习,创作的途径 和精神境界,是本论文的目的意义所在
《溪山行旅图》的突出特色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突出特色是雄强浑厚, 峻重老苍, 深沉健壮。总之, 他的画具有显著的重量感, 线如铁条, 皴 如铁凿, 山如铁铸, 树如铁浇。从《溪山行旅图》更可以看 出: 其铁一般的线条, 均直方硬, 其皴法集点皴如铁凿,雷雨 密集, 把山的质感及气势表现得极为突出。这正是他将传 统, 造化融于精神之中, 作画的则不再临时到客观自然中去 捕捉物象, 计算笔墨, 任其丰富精神内涵自然流露。所以, 他的画也和历来伟大画家一样, 皆是自己的精神气质的外 化。然而如果范宽没有对传统和自然长期地熔炼以及其它 修养的积累, 我想也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这就是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所创作出的意境。《溪山行旅图》 是范宽的名作, 也是中国艺术作品中的精品, 它对中国的山水绘画艺术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今天, 我们再来赏析这幅名作,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徐悲鸿先生是这样评论《溪山行旅图》的 “ 中国所有之宝, 故宫有二。吾所 最倾倒者, 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 沉雄高古, 诚辟易万人之 作。此幅既系巨帧, 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二。章法突兀, 使人咋舌Χ 全 幅整写, 无一败笔。北宋人治艺之精, 真令人倾倒。” “全幅整写, 无一败 笔” , 确实不能不令我们叹服。《溪山行旅图》用笔的精妙与功力的深厚之 处, 只有当观者站在近前细细品玩时才能体会出。全幅以“雨点效” 为主要 效法写出, 笔与笔之间气脉通贯, 形神不离, 墨色幻化万千, 但又不飘忽迷离, 正如荆浩在《笔法记》中所提倡的 “似者得其行, 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 《溪山行旅图》就完美地结合了“质” 与“ 气” , 画面灵动, 富有生机。范 宽在体察自然的基础上, 感悟自然的韵致,品味自然的道媚, 在表现自然形貌的 同时也凸显了它的神采, 这种神采的显现, 正是气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