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宽《溪山行旅图》
图绘山水之绝唱,宋画翘楚传清音——解读《溪山行旅图》

图绘山水之绝唱,宋画翘楚传清音——解读《溪山行旅图》摘要:“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何在?作为一位嗜酒好道的“隐士”,范宽被描述为“居山水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乐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
” [1]正是这种寄情山水,忠于自我的心境,造就了宋画大师范宽。
他创作的《溪山行旅图》,是我国古代山水画的优秀典范,被称为”宋画第一”。
《溪山行旅图》为什么能成为宋画第一?本文将从构图,技法,哲学,意境,画家心境等方面赏析宋画第一的《溪山行旅图》。
关键词:构图,笔法,哲学,师诸心,宋画第一一.面前真列——远望不离坐外范宽的作品表现出五代宋初时期画家极其重视真实还原自然客体的特点。
《溪山行旅图》的构图很简单,前景是画面中间的巨石,中景是赶驴的行旅和周围的环境,远景是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篇幅以上的巨大主山。
前后中景组成一个看似连续的空间景象。
经营位置得当,每一处都很舒服。
在这幅作品中,作者没有把本该离我们最近的山脚的巨大体形特征表现出来,反而打破传统,在该是山脚的地方安排了云雾缭绕的深谷,这样一来,我们就无法推测出近中远景的真实距离,正是这种不可估计的距离更把画面的山峰显得气势磅礴。
在画面布局上,画家也是别出心裁,中轴线垂直构图,把主山放到最远,中景拉近,两者相互作用,又将难以实测的距离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样的布局真实巧妙绝伦,让我们感觉我们就是溪山赏景。
正如苏立文所说:“范宽的意图很简单,他要让观者感到自己不是在看画,而是真实的站立在峭壁之下凝神注视大自然,直到尘世的的喧闹在身边消逝,耳边响起林间的风声,落瀑的轰鸣和山径上哒哒传来的驴蹄声为止”[2]。
二.紧密严谨的笔致——写山真骨,造乎神者范宽长于表现“风月阴霁难状之景”,落笔老硬,骨气嶙峋,气势逼人。
《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通过画笔展现了气势雄伟的北国风光,诚辟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侦,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的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咂舌!”[3]这也正是范宽品质性格反映在他作品中的真实映照——性情高古,举止踈野,不举世故,浑厚雄强。
范宽《溪山行旅图》

范宽《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是宋代画家范宽创作的一幅古画。
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画中巍峨的高山顶立,矗立在画面正中,占有三分之一的画面,顶天立地,壁立千仞,予人以鲜明的印象。
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着。
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在静谧的山野中仿佛使人听到水声和驴蹄声。
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
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
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北宋范宽《溪⼭⾏旅图》北宋范宽 — 溪⼭⾏旅图(转)解读范宽《溪⼭⾏旅图》密码(组图)北宋范宽《溪⼭⾏旅图》不仅被誉为中国⼭⽔画⾥最⾼的⼀座⼭,外国⼈想了解中国⼭⽔画时,⼀定不能不提到它。
看过这幅画的⼈⼏乎全是“⼀见难忘”,许多⼈好奇,许多⼈感动……,这幅画为什么会有这么⼤的⼒量?本⽂就将试着解读在这幅“其实很数学”的画中,到底蕴藏了哪些秘密。
引⾔李霖灿在《中国美术史稿》中谈到:“记得刘国松⽒对我说过,有⼀次他对这幅巨轴凝眸深思,竟然'感激’得流下了眼泪!”刘国松是台湾早期现代艺术的开拓者,看了这幅画后,感激的流下眼泪。
在此,“感激”⼆字⽤的很有趣,⼀般我们对于施恩于我们的任何⼈、事、物感激,是因为我们从对⽅⾝上得到了升华,或是得到启发、包容和谅解。
⽽刘国松,⼀个从事现代艺术的⼈,为什么会对⼀幅千年古画感激呢?李霖灿解释了这个感激的眼泪是怎么来的:“刘国松⽒不过是被范宽的' 诚恳’所感动了⽽已。
试看那千笔万擢不厌其烦的'⾬点皴’法,若不把⼭的庄严伟⼤,从⼼坎中画到了顽⽯点头誓不罢休,哪个⼈能不为范华原的'诚恳’所感动?”——李霖灿认为他是被范宽的“诚恳”所感动的。
范宽的“诚恳”⽆疑是⼗分动⼈的,但只因为他使⽤了“⾬点皴”吗?这幅画感动了古今⽆数⼈,也许画中还蕴含了更多的“感动因⼦”有待我们去发掘。
⼀、关于范宽范宽(活耀于⼗世纪),名中正,字中⽴,陕西华原(今耀县)⼈。
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说到范宽:“性温厚,有⼤度,故时⼈⽬为范宽。
居⼭林间,常危坐终⽇,纵⽬四顾,以求其妙。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他:“进⽌疏野,性嗜酒好道。
”看来是位个性落拓的求道者。
他擅长⼭⽔画,北宋《宣和画谱》描述了他学画悟道的经过:“初学李成(五代⼭东画家),既悟,乃叹⽈:'前⼈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
吾与其师于⼈者,未若师诸物也。
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
’于是舍其旧习,⼘居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览其云烟惨淡、风⽉阴霁难状之景,默与神遇……,故天下皆称宽善与⼭传神。
浅析《溪山行旅图》

浅析《溪山行旅图》作者:文静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02期《溪山行旅图》作为范宽的传世作品,在一千年前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高峰。
它表现出自然的伟大崇高,描绘了北方中南太华一派庄严朴实的雄伟气象。
董其昌评此画为“宋画第一”,徐悲鸿也曾说:“中国所有之宝,故宫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
”一、范宽与《溪山行旅图》范宽字中立,陕西耀县(华原)人,(另一说又名中正,字中立,因性情温和宽厚,故时人称其为“范宽”),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中将其列入山水林木门神品,并认为“宋有天下,为山水者,惟中正与(李)成称绝,至今无及之者”。
生卒年不祥,主要活动于北宋初年。
《宣和画谱》谓其“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常来往于京洛。
”。
范宽是一位民间画家,没有任何科考任官的记录。
他擅长的画科很多,但尤以画山水见长。
关于范宽的师承问题,目前还有争议。
《圣朝名画评》和《宣和画谱》都记载他“学李成笔”或“始学李成”,《画史会要》也谓之“学李成笔”,另有《画鉴》同记“画山水初师李成”,而米芾《画史》中则曰“范宽师荆浩,浩自称洪谷子”,《图绘宝鉴》则载其“画山水师李成,又师荆浩”。
后来他认为“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
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
”于是择地而居住在终南、太行山的幽林中。
在汉代之前,中国绘画的主要题材是人物,其作用是“成教化,助人伦”;直到魏晋时期,山水才作为人物画的辅助背景出现在绘画中;而山水画的真正成熟则需算到五代时期;唐宋以来,山水画有了极大的发展,如对山石肌理皴法的探索至人屋和树石适用笔法的形成。
山水画皴法种类繁多,但究其源大致分为董源的“披麻皴”和李唐的“斧劈皴”两类,而范宽在《溪山行旅图》中使用的“雨点皴”也属于早期皴法。
从构图角度上来讲,早期绘画中人物之间的空间是留白的,不存在背景;在晋顾恺之的画中,已经开始以山石树木为背景,但其所表现的只是一隅小景,远景山水则无从下笔;而唐朝画论中提出“高远、平远、深远”是对山水画空间处理上的突破。
溪山行旅图课件ppt

笔墨精妙
范宽运用丰富的笔墨技巧,表现 出山石、树木、流水的质感与动
态,使画面生动传神。
意境深远
作品所传达出的意境高远深邃, 使人感受到大自然与人类心灵的
共鸣,引发无限遐想。
04
溪山行旅图的传承与保护
传承方式
传统传承
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等方式,将溪山行旅图 的技艺和知识代代相传。
学校教育
将溪山行旅图纳入学校艺术教育课程,让学生在 学习中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见证山水画发展历程
《溪山行旅图》是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品,见证了山 水画从萌芽到成熟的历程,为研究山水画发展史提供了宝 贵的实物资料。
体现时代文化特征
《溪山行旅图》所呈现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反映了 宋代文化的时代特征,为研究宋代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艺术价值
构图巧妙
该作品在构图上独具匠心,通过 远近、虚实、疏密等手法的运用 ,营造出深远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推动山水画风格演变
该作品的出现促使山水画风格从注重形式到注重意境的转变,为后 来的山水画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成为经典范本
许多画家将《溪山行旅图》作为学习和模仿的经典范本,从中汲取 灵感,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
历史价值
反映宋代社会生活
通过《溪山行旅图》可以窥见宋代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 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数字化采集
01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溪山行旅图进行高精度采集,建立数字档案
,便于永久保存。
数字化修复
02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受损的溪山行旅图进行修复,使其恢复原貌
。
数字化展示
03
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溪山行旅图进行虚拟展示,让观众在不同角
论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构图与意境之美

【美术理论研究】构图法则与意境特征为《溪山行旅图》画面壮观宏伟的主要构成因素。
因此,对本画与其他山水画中的构图与意境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历代以来中外学者对此画的评价,以及范宽本人的艺术成就及绘画艺术风格特点,研究分析《溪山行旅图》的独特构图和设墨特点,能够体会其独创的笔墨意境,进而总结其独特的构图特点与艺术内涵。
一、范宽《溪山行旅图》的构图艺术北宋是我国山水画发展的黄金时代,大家林立,流派纷呈,许多书画名家都一改前朝的艺术特点,创立新的绘画内容及方向,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这充分体现出北宋在当时的重文社会风气下,士儒学者积极向上、乐于创新、敢于改变的蓬勃朝气和充满变革与突破的生机和锐气。
北宋时期不再以人物肖像、神佛造像作为主要绘画内容,进而转向山水及人与自然,以此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使得山水画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这一时期宋人的山水画带着崇尚自然的一种审美心理,更多去表达现实中的景色。
范宽作为北宋山水画派代表人物之一,开创了中国山水画意境高远苍古[1]、气势磅礴的文化基调。
近代书画大师潘天寿说:“构图应重视取舍、虚实……呼应等原则。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成功地把诸多要素“统御”起来,使自然里的人物和山水、乱石、树木各种景象事物结合起来,使其达到统一,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之美。
范宽山水画所体现出来的这些特点和他自身的心境变化息息相关,范宽崇尚自然,时常会在自家院落中静坐冥想,感受自然气息,在绘画时崇尚“师心”,因此在构图和立意上面往往不循常法,自成一派,在绘画时画面紧凑饱满,使得整幅画显得异常强势、逼人心魄。
首先,《溪山行旅图》的构图采用“全景模式”。
整幅画面分远、中、近景,远景主峰占三分之二,属于极其少见的“全景构图”模式,不仅主峰显得异常雄伟,而且有突破云霄之感,使得整幅画作大气雄浑。
《溪山行旅图》中,主峰密实,呈团块状相连,正面而来无可避让,只能仰望。
远景主峰在整幅作品中占了三分之二的位置,被称为“甲”字形构图,这种构图的效果令观赏者感受到画面的气势磅礴。
溪山行旅图名词解释

溪山行旅图名词解释《溪山行旅图》,为北宋著名画家范宽创作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风俗画。
也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卷轴山水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属国宝级文物,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溪山行旅图》,采用立轴式构图,以主峰为中心,层次分明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
此图山峰岩层叠出,主峰突兀,气势雄伟;长松茂树,杂然有致;崇山密林,峭壁断崖,飞瀑流泉,云烟掩映。
其峰石皴纹多用中锋圆笔,沉着劲健。
在山石的勾勒上,还兼用侧锋焦墨,更使画面增添了刚毅的气质。
图中景物高低参差,疏密相间,繁简得宜,实处皆是,虚处亦显,将高远、深远、平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风。
宋徽宗赵佶一生不事艺事,独喜书画,对于画论和画法,无所不通,而且嗜好如狂。
其治国画院的诏谕中就提到:“今朝廷清明,百度修理,宜与卿等择古名画奇迹至妙者,刻之院中,使家家有之。
”《宣和画谱》记载:“徽宗每作一画必曰:‘传写将来。
’虽大臣不得见也。
”他从不拘泥古人的画法,任意作为,因此,在题材内容、形式技巧方面具有创造性,作品的丰富多样达到了古代绘画的巅峰,后人称之为“宋画中之最”。
另外,宋徽宗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他能诗善书,还会制印,篆隶楷行草无一不精。
加上他精于鉴赏,凡古代书画收藏名迹,无不精研,曾自号“要妙复博士”。
由于当时花石纲极度兴盛,营建房屋、坟墓,需要大量木材,徽宗发明了在宣和殿前植花木,用“花石纲”来运送,因而推动了当时花石画的流行。
《宣和画谱》记载,徽宗时期宫中花石画已十分流行,宫廷画家梁楷作有《雪夜访普图》,风格简率而笔墨粗疏,极似黄公望的笔墨,因此被误定为“非真”,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2、松。
此幅作品山头多古松,树干挺拔,千姿万态,或倚或倒,多枯枝。
大小乔松挺然而立,或如华盖,或如龙爪,或如卧龙,或如游龙。
构图层次繁复,在细节的描写上注重细微刻画,如山石树木多用披麻皴,笔法爽利遒劲,笔力沉厚,变化多端,有长短、粗细、顺逆、转折、顿挫、轻重、疾徐的节奏变化。
浅析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笔法气韵特征

不仅表现出了树叶的质感和树林的层次 所用的皴法远远不止雨点皴和豆瓣皴,除 言。画面既有雄伟的气势,又有非常精彩
感,而且将一片柿子树的整个空间表现出 了这两种皴法,还有刮铁皴、小斧劈皴、钉 的细节刻画;既展现了整体气势,又表现了
来了。柿子树的上方是几株高低错落的松 头皴、条子皴等。而笔墨勾勒也由于山石 山石小结构的客观严整,同时严肃客观之
四、《溪山行旅图》之意义
和树枝,繁冗复杂但是有规律 其皴法笼统地概括为“雨点皴”或“豆瓣
范宽的笔墨情趣恰是将圆与方相结
的笔墨被范宽巧妙、合适地安排在树叶 皴”。但是通过对《溪山行旅图》的细致观 合、气与骨相结合、浑厚与奇峭相结合,形
上。在刻画完树叶后,再以淡墨点染,这样 察、分析可以看出,范宽在《溪山行旅图》中 成他所独有的峻拔浑厚的气氛与绘画语
范宽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变的笔墨绘画
染,给人一种浑厚浓重之感。而树木之下 的土坡和石块是用披麻皴与卷云皴表现 的,非常巧妙地安排了墨色的轻重疏密。
在树丛的阴影之下站着一个身穿道袍 之人,可能是个求道的人,又好似在树荫下
语言,而且更令人瞩目的是这些皴法的复 参考文献:
合运用非常精妙,体现了范宽深厚的绘画
[1]王克文.山水画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3.
功底以及高超的笔墨皴法技法组织能力。
这样不仅使各种笔墨情趣相互配合表现出
[2]邓桥彬.中国绘画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
社,2002.
最大的塑造能力,而且将北方山石变化多
乘凉。溪水之上一座木桥连接着两边,木 端的结构肌理与厚重的质感特点完美地呈 桥之下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分流而 现出来。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统山水笔墨语言表现了秦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范宽的简介
范宽,名中正,字仲文,因性情宽和温厚,世人呼为“范宽”而 传之.为北宋三大山水画家之一.画初学李成,继师荆浩,后又 深悟“与其师人,不若师造化”,遂迁居终南、太华等地,于 岩隈林麓之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领略大自然的真 趣,对景造意.范的画落笔雄健凝练,喜以雨点、豆瓣、钉头 等皴法为之,也因他生活在北方的关陕一带,画风画貌颇为 雄壮.他传世名作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 【关键词】 师造化; 置陈布势; 气韵生动; 山水画家; 经营位置; 艺术效果; 北宋; 师范学校; 哗哗声; 大 自然;
我的感悟
我认为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在中国美术史上 是一幅经典之作,无论在图式、造型、意境等各方 面都堪称完美。而在诸种表现元素中最重要的技 法方面,范宽也表现出了高度的艺术匠心和创造力, 笔法灵活,皴法多样,形态多变,在技法复合运用上 缜密复杂,深厚单纯,从而创造了一个包蕴丰富而充 满活力和创造性的山水画技法体系,并趋向完善,对
《溪山行旅图》是五代末宋初山水画家范宽的一件代表 作品,也是山水画后学者的一件重要的临本。范宽姓名的 争议、《溪山行旅图》的归属、范宽绘画风格的形成原因、 《溪山行旅图》的现代意义等一系列问题,是每一个山水 画后学者都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史料、 解析作品,证明宽并非范宽的绰号,而是他的本名;断定 《溪山行旅图》的作者应是范宽;归纳出范宽画风形成的 四个主要原因:性情宽厚、崇尚道家、师承北派和隐居关 陕;总结出范宽及其《溪山行旅图》的四点启示:优良传 统是中国画发展的基础;传统绘画是训练基本功的途径; 传统文化是充实学养的手段;文化精神是修正品格的媒介。
谢锦华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画山水, 2007, 硕士 《范 宽的笔墨与意境》2007年 03期
纵观中国画的历史我们就会知道。自有山水画以来,它 就处在中国画的中心地位,有关画家作品,理论以及笔墨 意境,创作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宋代是我国山水画 史上的黄金时代,山水画繁荣兴旺,名家名画数量多,质 量之高,堪称古今一流,其形式,技巧为中国山水画的传 承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本文主要以中国画的主要表现 形式的笔墨与造境特点的角度。去研究北宋范宽的笔墨与 意境,主要围绕《溪山行旅图》为中心的分析研究,来了 解宋代丰碑式的山水画家范宽的笔墨意境特征,研究方法 首先以《溪山行旅图》笔墨与意境的分析与其他山水画中 的笔墨与进行比较研究。如与李成、荆浩、郭熙、董源、 巨然和二米等用笔用墨和造境特征的异同关系。从中体悟 范宽《溪山行旅图》独特的、开宗立派的笔墨意境。范宽 在师前人到师造化,再师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笔墨意境 风格,让我们后学者去寻找范宽绘画,学习,创作的途径 和精神境界,是本论文的目的意义所在
王超:湖北教育学院艺术系 教师 (品赏范宽《溪山行旅图》美术大观 ), Art Panoram编 辑部邮箱 , 2007年02期
在山间的潞上, 缓缓地行来了几个路人, 不远处传来泪旧的溪流声, 山涧里 飞泻的瀑布溅起的水珠形成了一层薄薄的雾气, 为远处雄壮的山峦增添了几分 神秘的色彩, 不时从山谷中传出的鸟鸣和着潺潺的流水声, 形成了一首大自然 的乐曲。山峦耸立在那里, 沉静的、庄严的。行人渐渐远去, 淡淡的云雾依然 环抱着巍峨的大山⋯ ⋯ 这就是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所创作出的意境。《溪山行旅图》 是范宽的名作, 也是中国艺术作品中的精品, 它对中国的山水绘画艺术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今天, 我们再来赏析这幅名作,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徐悲鸿先生是这样评论《溪山行旅图》的 “ 中国所有之宝, 故宫有二。吾所 最倾倒者, 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 沉雄高古, 诚辟易万人之 作。此幅既系巨帧, 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二。章法突兀, 使人咋舌Χ 全 幅整写, 无一败笔。北宋人治艺之精, 真令人倾倒。” “全幅整写, 无一败 笔” , 确实不能不令我们叹服。《溪山行旅图》用笔的精妙与功力的深厚之 处, 只有当观者站在近前细细品玩时才能体会出。全幅以“雨点效” 为主要 效法写出, 笔与笔之间气脉通贯, 形神不离, 墨色幻化万千, 但又不飘忽迷离, 正如荆浩在《笔法记》中所提倡的 “似者得其行, 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 《溪山行旅图》就完美地结合了“质” 与“ 气” , 画面灵动, 富有生机。范 宽在体察自然的基础上, 感悟自然的韵致,品味自然的道媚, 在表现自然形貌的 同时也凸显了它的神采, 这种神采的显现, 正是气韵的形成。
鉴赏《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北宋著名画家范宽的代表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溪山行旅图》画面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气势逼人,远远看去,让 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其妙处在于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 画却能给人以一种时间艺术的享受。画中央一座巍峨的峰峦挺然耸立,几乎 占据了大半个画面,山头杂树丛生,右侧有深谷、瀑布从山腰间直倾而下, 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近景中央两块巨大的岩石,背后坡岸小路上商旅队伍 缓缓走进视野,马队铃声渐进画面,山涧还有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 中有动,充满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 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这也点出了画作的主题。中景 两座山丘,隔溪相对,山上密布阔叶与针叶木,叶梢间若隐若现宏伟的寺庙 建筑。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从整个画 面看气势磅礴,生意盎然。与董源、荆浩、关仝、巨然、李成的画派不同, 范宽善用苍老着的笔墨,落笔雄健凝炼,用状如雨点、豆瓣、钉头的皴笔画 山。范宽运用浓厚深黑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 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岩石的块面,然后用浓淡 层次不同,雨点般的短线,顺着石块结组的方向,逆笔皴擦,产生明暗深浅 的立体感,而且加强了由皴纹引导的山石的动势,赋予山石强韧的生命力。 树木的画法亦然,树干粗壮,盘根错节,枝桠参差,生动的表现出生长在坚 硬的岩石表层、饱经风霜的老树的自然生态。范宽作品着重骨法、用墨比较 深重的作画风格,从这件作品中可见一斑。 作者:李鹤松,《溪山行旅图》,出自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 编辑部邮箱 , 2010年03期 【分类号】 J222
《溪山行旅图》的突出特色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突出特色是雄强浑厚, 峻重老苍, 深沉健壮。总之, 他的画具有显著的重量感, 线如铁条, 皴 如铁凿, 山如铁铸, 树如铁浇。从《溪山行旅图》更可以看 出: 其铁一般的线条, 均直方硬, 其皴法集点皴如铁凿,雷雨 密集, 把山的质感及气势表现得极为突出。这正是他将传 统, 造化融于精神之中, 作画的则不再临时到客观自然中去 捕捉物象, 计算笔墨, 任其丰富精神内涵自然流露。所以, 他的画也和历来伟大画家一样, 皆是自己的精神气质的外 化。然而如果范宽没有对传统和自然长期地熔炼以及其它 修养的积累, 我想也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