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弱视检查和诊断
斜视检查及矫治

斜视检查及矫治1. 斜视简介斜视是一种眼睛的运动协调异常,导致双眼无法同时凝视着同一点。
此病常由眼肌运动障碍或神经控制异常引起。
斜视可导致视觉功能障碍、深度知觉异常和视觉感知失调。
早期发现和治疗斜视对于预防长期视觉影响至关重要。
2. 斜视的分类斜视可根据眼睛的错位方向和特点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内斜视:眼球向鼻子方向倾斜,即呈内斜。
内斜视主要由内直肌功能异常引起。
•外斜视:眼球向外倾斜,即呈外斜。
外斜视主要由外直肌功能异常引起。
•垂直斜视:眼球在垂直方向上出现错位,即呈上斜或下斜。
生理上斜典型特点是斜视方向更倾向于水平,但因病情、肌肉力量等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复视型斜视:也称为复合性斜视,指出现眼球错位的同时伴随复视(即双重视觉)。
复视型斜视主要由眼球肌肉协调异常引起。
3. 斜视检查3.1. 详细病史询问对患者进行详细病史询问是确诊斜视的重要步骤。
了解病程、发病方式、可能的诱因、症状特点等,有助于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3.2. 眼部检查•视力检查:通过视力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视力水平和双眼视力差异情况。
不同类型的斜视可能对视力产生不同的影响。
•眼球运动检查:通过观察患者双眼的运动情况,包括注视、无自主运动、快速注视切换等来评估是否存在眼球运动异常。
•眼位检查:通过检查患者的眼位是否正常,即眼睛的位置是否居中,能否注视到同一点。
•眼底检查:通过眼底视觉检查,可以评估眼球内部的结构和组织是否存在异常。
这对于斜视的病因诊断非常重要,因为某些病因可能导致斜视。
•其他辅助检查:如电生理检查或影像学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斜视类型和病因。
4. 斜视的矫治斜视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恢复正常的眼球运动和协调,并尽量保持双眼的正常视觉发育。
斜视的治疗方法可以分为非手术和手术矫治。
4.1. 非手术矫治•眼位训练:通过训练改善眼球运动协调和调节功能,提高斜视患者的眼球运动能力,达到保持双眼视觉一致的目的。
•弱视治疗:如果斜视导致了弱视,需要进行弱视治疗,包括眼镜矫正、弱视训练等。
斜视的检查与诊断

确诊断和处理
操作步骤
(一)病史询问 1. 发病过程
是先天还是后天发病 突然还是逐渐发生 是否复视、斜颈,斜度是否稳定, 患病后做过何种治疗
个人史 发病前后有否其它疾病,早期发病 者包括生产过程也要仔细询问。
+50 +50
分别双眼注视检查 33CM
REF注视 -30 LEF注视 -50
6M -35 -50
33CM REF注视 L/R20 LEF注视 L/R22
REF注视 L/R25 LEF注视 L/R25
6M L/R30 L/R30
L/R10 L/R12
3. 交替遮盖加三棱镜法
检查目的:为他觉的斜视度定量检查。 检查方法:先用交替遮盖法检查出患
结果判断:
正常集合近点为6.5厘米,超过10厘米 以外说明辐辏功能不全。严重的辐辏 功能障碍者可退至1米以外
同视机检查
检查双眼视功能(Ⅰ、Ⅱ、Ⅲ级视知觉画片,令患者坐于同视机前,检查台、 下颌托高度要调整合适,头位保持正直
一侧的水平刻度盘 调至0° 令患者推拉另一侧的操纵杆,使两眼的物象重合。
结果判断:
档板撤离遮盖眼后,此眼从其它方向 很快返回正位说明患者有隐斜
档板撤离遮盖眼后,此眼暴露出斜视 并停留此位,说明位显斜
档板撤离遮盖眼后
二眼暴露出相同斜视度,说明第一、 二斜角相等
档板撤离遮盖眼后,一眼暴露斜度大, 另眼斜度小,说明第一、二斜角不等
档板撤离遮盖眼后,该眼虽为斜视眼, 但立刻转到注视位,而另眼原注视目 标不能维持而滑向斜视位,说明原遮 盖眼为注视眼
马氏杆光线条在灯光目标上或下方时, 说明有垂直斜度或垂直隐斜
斜弱视的诊疗流程

斜弱视的诊疗流程
斜弱视,又称双眼异常视力,是指两眼视力正常时,一眼视力较弱,
两眼视力之比较小的情况。
斜弱视的诊疗流程需要经过下面几个步骤。
一、病情观察
1.问诊:家长应对孩子进行深入的访谈,包括孩子出现斜弱视的症状、历史、是否伴随头痛、头痛的频率及严重程度、是否出现眼睑震颤及其他
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家族及既往的视力史等。
2.体检:用眼镜检测斜弱视的病人的斜度值,诊断其双眼视力状态,
采用测视力仪对其双眼的视力进行评估,以获得双眼视力状况,包括眼睛
的强弱、远视力、近视力、散光等。
3.化验:临床医生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血色素、血清C反应蛋白、眼底肿瘤标记物等检查,以便确定病因,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病情处置
1.激光驱动偏转治疗:斜弱视病人可以进行激光驱动偏转治疗,通过
激光手术改变眼球的位置,调整眼球的偏转,改善眼球的位置,实现双眼
的调节,让双眼的视力更加协调。
2.目视训练:常见的斜视往往伴随着一眼的缺陷(如单眼失明、斜视等),此时需要通过特定的目视训练,让患者调整眼球的位置和协调双眼
的活动。
斜视的诊断标准

斜视的诊断标准
斜视的诊断标准
1、眼睛外观检查
观察眼睛偏斜的具体程度和方向,如果出现眼睑裂大、面部不对称、性的头部,可确定为斜视。
2、视力检查和屈光检查
利用仪器全面检查患者的视力和屈光度。
其中,临床上将眼球位置和运动异常引起的双眼视轴分离称为斜视。
斜视患者在外观上的变化,同时对视力有一定的影响,严重时也会发生弱视。
3、检查眼球的运动
主要观察6个主要运动方向,可以明确每条眼肌的功能是否出现异常。
4、遮盖试验
遮盖方法主要用于辨别患者注视33厘米和5米以外的目标事物时的眼位情况。
遮盖试验不仅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检测方法,还能正确定性地检测斜视。
检查眼睛时,医生首先询问患者,明确是否有这方面的病史,然后检查眼睛的外观,同时利用仪器全面检查患者的视力和屈光度,进行复盖试验等。
一般来说,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检查,医生可以诊断斜视。
1。
第四节 斜视临床检查法

第四节斜视临床检查法一、一般检查一般检查包括询问病史、检查视力、验光和望诊。
(一)询问病史仔细了解病史对诊断斜视与弱视具有重要价值。
1.个人史及家族史了解有无斜视和弱视家族史、生产过程、个人其他疾病及外伤史等情况。
2.发病年龄发病的年龄对于预后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发病越早,对双眼视觉功能影响越明显。
3.发病的形式了解斜视是逐渐发生的,突然发生的,还是间歇出现的。
4.斜视的类型包括斜视的方向、斜视角是否随注视位置的变化而改变,斜视是单眼的还是双眼交替性的,斜视能否控制,有无代偿头位。
5.了解斜视与弱视的治疗史。
(二)视力检查根据年龄确定不同儿童视力检查方法(详见第三章)。
由于婴幼儿很难配合视力检查,所以检查时定性比定量更为重要,判断两只眼的视力是否存在差别比获得每眼的准确视力更有价值。
如果发现婴幼儿两眼视力存在差别,即提示可能存在弱视。
对隐性眼球震颤患者(双眼注视时无眼球震颤,遮盖一眼后出现眼球震颤)检查视力时,因遮盖一眼后可诱发眼球震颤,用常规方法遮盖一眼检查的视力低于生活视力,应尽量在不引起眼球震颤的情况下检查。
方法是:可在一眼前放置+5D球镜片,正球镜可以使视力表上的视标模糊,但不诱发眼球震颤(图17-7)。
另一种简易的方法是用一张长方形的硬卡片,其宽度刚好遮住视力表上的视标,放在距被遮眼33cm处,以不引起眼球震颤为准,测定另一眼的视力。
有代偿头位的眼球震颤患者检查视力时,应允许患者在其代偿头位上检查其最佳视力。
(三)屈光检查药物麻痹睫状肌后的屈光检查可以获得准确的屈光度数。
我国初诊儿童普遍采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
近年来国外采用1%环戊通滴眼剂作为睫状肌麻痹剂,既可充分麻痹睫状肌,又能缩短散瞳持续时间。
(四)望诊望诊时先排除假性斜视,大度数的阳性Kappa角易误诊为外斜视,而阴性Kappa角和内眦赘皮(图17-8)易误诊为内斜视。
如果确定存在斜视,则进一步观察斜视是恒定性的还是间歇性的,是双眼交替的还是单侧的,斜视角是变化的还是稳定的。
斜视的检查与操作(1)

9
(二) 眼球运动的检查
2020/2/6
眼球运动的检查方法与标准
11
分九段眼位观察
内转时瞳孔缘与上下泪小点连线相切 外转时角膜外缘与外眦相切 上转时角膜下缘与内外眦连线相切 下转时角膜上缘与内外眦连线相切
Maddox杆检查
•
无隐斜
内隐斜
外隐斜
Maddox杆检查
• 注意:我们假设患者没有显斜视。当检查 垂直隐斜时,马氏杆垂直放置,产生水平 线。该方法比较简单方便,但检查水平斜 视的结果存在较大误差
Von Grafe检查
• 原理:利用综合验光仪,在右眼前放置基 底向内12棱镜度的棱镜,左眼前放置基底 向上6棱镜度的棱镜来分离相同的视标以消 除融合进行隐斜视定量检查,是常见的隐 斜测试方法之一。
外斜视40°~45°
交替遮盖法查斜视
•首先用交替遮盖判断是否斜视,但无法区分是显 性或隐性。 交替遮盖法观察的是去遮盖后的那只眼
23
右眼
左眼
内斜
遮盖右眼
遮盖左眼,出现右眼拿开遮盖后自内向中转动
再次遮盖右眼,出现左眼拿开遮盖后自内向中转动
24
外斜
右眼
左眼
遮盖右眼
遮盖左眼,出现右眼拿开遮盖后自外向中转动
Maddox杆检查
• (3)、询问患者看到的现象,有三种,即 点线重合、点在左线在右和点在右线在左;
• (4)、判断斜视的性质,方法是根据“影 交叉眼不交叉;影不交叉眼交叉”来判断;
• (5)、根据斜视的性质在眼前加三棱镜;
Maddox杆检查
斜弱视临床检查解读

随着双眼视觉问题的低龄化,其中近视低龄化问题更为凸显,近期数据显示中国近视人口比例为48.9%,人口近视发生率为33%,是世界平均水平22%的1.5倍。
中国学生的近视率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新加坡。
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建议儿童视觉干预时间需前推到3岁,即视觉发育的关键期,这个阶段,伴随着儿童视觉发育的常见问题还有斜视、弱视。
2010年全国斜视弱视与儿童眼科年会对弱视给出定义:视觉发育期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和高度屈光不正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视力,或双眼视力相差两行或两行以上。
这一定义清晰地指导着眼视光医生日常临床工作对于弱视的诊断,避免了许多误判、错判的情况发生。
当然,如果确诊患者是弱视,就需要及时进行训练治疗、矫正。
屈光不正的矫正是大多数弱视患者接受治疗的第一步,而对弱视儿童患者进行屈光矫正,就需要熟悉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屈光状态、矫正视力和视功能情况,否则矫正处方将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如儿童的主观表达能力、儿童情绪波动、调节变化等因素产生的影响。
表1 儿童视觉发育中屈光参数的变化弱视患者伴随中心区视觉反应降低,调节力(调节幅度)降低,弱视程度越重,调节力(调节幅度)越差。
例如弱视眼矫正视力低于0.3,调节力只有1/2~1/3,部分弱视常规方法康复效果不明显或者无效时,即可采用调节训练来改善、提高矫正视力,达到治疗的效果,例如直线机、翻转拍的使用。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调节灵敏度的反应参数如表2所示:表2 儿童视觉发育中调节灵敏度的变化眼视光医生掌握了各年龄段儿童的眼睛状态后,处理弱视患者的治疗和矫正就变得有依有据、简单便捷,当然治疗和矫正的前提是规范和准确的临床检查,获取包括眼科疾病、屈光不正、双眼视觉等参数,以便为下一步的临床确诊、弱视类型以及治疗方案和步骤的确定提供数据支持,这也是弱视儿童档案管理的开始。
弱视儿童的规范检查流程如下图所示:弱视儿童标准临床检查流程斜弱视临床检查解读俞志超2019·7·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103眼科医学1 弱视儿童标准临床检查流程1.1 眼科常规检查眼科常规检查是斜弱视患者临床检查的第一步,通过眼科常规检查排除眼前段的问题以及其他眼后段排除患者视力的器质性眼病,常用设备有裂隙灯和直接眼底镜。
斜视弱视学 斜视的检查方法

斜视弱视学斜视的检查方法
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其特征是眼球不同程度地朝向不同的方向,使得患者无法同时对准同一物体。
斜视对视力和眼睛的协调性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非常重要。
下面介绍斜视的检查方法。
1. 视力检查:斜视患者可能存在屈光不正或弱视等问题,因此视力检查是必要的。
可以通过视力表、自动折射仪等设备进行检查。
2. 眼位检查: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球运动和眼位情况,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斜视。
常用的方法有盖眼法、交替覆盖法、斜视角度测量等。
3. 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观察眼底,可以判断斜视是否伴随其他眼病,如黄斑变性、青光眼等。
4. 眼肌检查:通过电生理检查、电极检查等方法,可以进一步明确斜视的类型和病因。
5. 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了解斜视的原因和程度,为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以上是斜视的常见检查方法,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检查,以便及早治疗斜视病情。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动中心与转动轴
角膜中央后方13.5mm处为眼球 旋转中心,眼球围绕这个中心转动。
通过眼球旋转中心设想有三条
旋转轴(Fick氏三轴);
沿水平轴(X轴)作上下转动; 沿垂直轴(Z轴)进行内外转动,
沿前后轴(Y轴)作旋转运动,
设想有一平面通过眼球旋转中
心和X轴及Z轴,称为Listing氏平 面。
眼球运动法则
左眼
试镜片
右眼
共同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是指眼球运动无障碍, 各注视方向斜视度无明显差异, 第一斜视角等于第二斜视角, 无复视,无代偿头位,
无全身症状。
第一斜视角健眼注视目标,斜
眼偏斜度称为第一斜视角,
第二斜视角斜视眼注视目标,
健眼的偏斜度称为第二斜视角。
麻痹性斜视
眼球运动向麻痹肌作用方向运动障碍,
集合不足
• 治疗: • 1.病因治疗 • 2.矫正屈光不正 • 3.集合训练 • 4.三棱镜 • 5.手术治疗
集合麻痹
• 双眼无集合运动 • 起病急 • 集合不能,但内转和调节功能正常 • 正位或小外隐斜视 • 视近反射障碍或完全消失 • 与集合不足比较:注视1-2米视标,逐渐增
加底朝外三棱镜,复视者为集合麻痹,出 现融合性集合为集合不足
• 内隐斜视,视远为多, • 外隐斜视 • 外隐斜视,视近为多,
病因
• 1.解剖 • 2.调节
• 3.神经
检查
• 1.遮盖-去遮盖 • 2.MADD0X杆法
• 分视法:
外隐斜视分型
• 分开过强型 远大于近 • 辅辏不足型 远小于近 • 基本型 远=近
临床表现
• 视疲劳,内隐斜明显于外隐斜。 • 复视
Sherrington氏法则(谢灵顿定 律):当一条眼外肌收缩时必同时
伴有其拮抗肌的松弛,即交互神经
支配法则,
如右外直肌收缩时,右内直肌
必有等时等量的松弛,否则眼球不 能灵活、准确及时的向右注视。
Herihg氏法则
指双眼运动时的配偶肌之间的关
系,故又称“偶肌定律”,当一眼
转向某一方向,其作用肌所接受到
两眼的协调运动由大脑皮层
中枢所管制,当眼球运动系统处 于完全平衡状态时,分开的两只
眼能成为同一个功能单位,不出
现偏斜,称为正位眼。
如果中枢管制失调,眼外肌力
量不平衡,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
视轴呈分离状态,其中一眼注视目 标,另一眼偏离目标,称为斜视。
• 隐斜视 • 显斜视 • 正位眼
斜视可分为;
非调节性内斜视 婴儿型内斜视
• 治疗:矫正屈光不正 • 治疗弱视 • 手术
非调节性内斜视 基本型内斜视
• 与屈光不正无关
远 =近 AC/A正常 治疗:治疗弱视 手术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 后天获得性内斜视 • 急性,复视 • 临床表现:发病突然 • 复视 • 间歇性或恒定性内斜视 • 治疗:矫正屈光不正 • 手术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 病因:部分屈光不正 • 临床表现:戴眼镜后矫正部分内斜视 • 治疗:戴眼镜 • 手术
非调节性内斜
• 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 与屈光状态关系不大, • 与眼外肌的解剖异常、 • 集合力过强、 • 外展力过弱, • 及融合功能不良等有关.
非调节性内斜视 婴儿型内斜视
• 先天性内斜视,发病年龄6个月之内 • 临床表现:发病年龄6个月之内 • 斜视角大30三棱镜 • 斜视角稳定 • AC/A正常 • 与屈光不正无关 • 假性双侧外直肌麻痹 • 弱视 • 垂直斜视 • 眼球震颤 •
3.肌纤维肥大
治疗
• 1.甲亢治疗 • 2.对症治疗 • 3.手术治疗
高度近视眼性内斜视
• 近视大于-15D • 病因不明 • 内外上下运动受限制 • 治疗: • 手术为主
眶内壁骨折
• 外伤史 • CT检查 • 眼球向上或外运动受限 • 手术治疗
Duane眼球后退综合症
左眼内转 睑裂缩小
• 发病年龄较早 • 斜视角不稳定 • 交替性,弱视少 • 无明显屈光不正
间歇性外斜视
• 分型: • 1.基本型,AC/A正常 • 2.外展过强型,差15个三棱镜 • 3.假性分开过强型 • 4.集合不足型,AC/A值低于正常,差15个
三棱镜
间歇性外斜视
• 治疗: • 矫正屈光不正 • 治疗弱视 • 三棱镜治疗 • 正位视训练 • 手术治疗
调节性内斜视 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
• 治疗: • 矫正屈光不正 • 双光镜加+2.5D-=3.00D • 手术
调节性内斜 调节不足性内斜视
• 病因:调节不足导致视近时增加使用调节,
视近内斜视大于视远。 • 临床表现:与屈光不正无关 • 视近内斜视大于视远 • 调节近点比同年龄人远 • 调节范围小 • 视疲劳
询问病史
KappA角
• 视轴 • 光轴
• 阳性KappA角,阴性KappA角
视力检查
及屈光检查
眼球偏斜方向
单眼 双眼运动
• 内外 • 上下
• 同向 • 异向
• 融合 • 知觉融合 • 运动融合
眼球运动检查:查六个诊断眼位,
判断出运动不足或亢进
斜视的定量检查
角膜映光法
三棱镜加遮盖试验
治疗
• 矫正屈光不正 • 眼位训练 • 配三棱镜 • 手术,大于15三棱镜
共同性内斜视
• 调节性内斜视 • 屈光调节性内斜视 • 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 • 调节不足性内斜视 •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 非调节性内斜视 • 婴儿型内斜视 • 基本型内斜视 •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 周期性内斜视 • 分开不足型内斜视 • 微内斜视
根据融合功能:
隐斜视,
间歇性斜视,
恒定性斜视,
根据运动和斜视角
• 共同性斜视 • 非共同性斜视:麻痹性斜视和限制性斜视 • A-V性斜视
根据注视情况
• 交替性斜视 • 单眼性斜视
发病时间
• 先天性斜视 • 获得性斜视
眼球偏斜的方向
• 水平斜视 • 垂直斜视 • 旋转斜视 • 混合型斜视
斜视检查法
展神经麻痹
• 1.单眼内斜视 • 2.L2大于L1 • 外传受限制 • 斜视角不等 • 代偿头位 • 先天性的无复视,后天性的有复视
治疗
• 1.病因治疗 • 2.药物治疗 • 3.有复视者遮盖单眼 • 4.6个月后手术
限制性内斜视 甲状腺相关眼病 称Graves眼病
1.占眼眶疾病首位,20%-50% 2.甲亢功能表现
斜视概论斜视检查和诊断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郑绍斌
眼外肌属功能和结构更加精细的横 纹肌,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骨骼肌不同,
肌纤维少,神经纤维多。
一般骨骼肌一根神经纤维支配120根肌
纤维,而眼外肌一根神经纤维仅支配
5~10根肌纤维,且血管丰富,因而眼 外肌运动极为灵敏,能氧化代谢过程 中的乳酸和清除废物,不易产生疲劳。
的神经冲动,同时也以相应的比例 量到达其配偶肌,其冲动的大小由
注视眼决定。
两眼运动的协调性:
两眼的肌肉活动受神经中枢支 配,时刻保持同一时间、同一速度、
同一注视目标的两眼共同运动。
额叶是随意性运动中枢,枕叶
为反射性眼跟随运动中枢,皮层下
中枢在中脑动眼神经核的顶盖前区, 集合的高级中枢在大脑。
斜视
两眼12条眼外肌力量的平衡及密切 合作维持了双眼运动的协调并保持
双眼单视。
眼球运动时,必有数条眼外肌共 同作用来完成。单眼某条眼外肌行使
其主要作用时,其他起辅助作用的眼
外肌称为协同肌。
• 与上述作用相反,起制约作用的眼 • 外肌称为拮抗肌。
• 使双眼呈同方向、同角度运动的眼 • 外肌称为配偶肌。
斜视不仅影响美容, 更重要的是影响单眼的视功能 和双眼单体虽然在两
眼的视网膜上分别成像,但经大脑
皮层视觉中枢将其融合为一个单一 的立体感的影像,这种功能称为双
眼单视。
临床上将双眼视功能分为三级:
同时视、 融合功能
和立体视觉。
眼外肌的运动受神经支配,
周期性内斜视
• 48小时 • 72小时 • 96小时 • 治疗:稳定6个月手术
分开不足型内斜视
• 内斜视以看远明显 • 治疗:手术
微内斜视
• 小于5-7三棱镜 • 检查:4度三棱镜 • Bagolini线状镜
非共同性内斜视
• 展神经麻痹 • 限制性内斜视 • 甲状腺相关眼病 • 高度近视眼性内斜视 • 眶内壁骨折 • Duane眼球后退综合症 • 继发性内斜视 • 知觉性内斜视 • 手术后内斜视
右眼内转
睑裂缩小
Duane眼球后退综合症
为眼球运动受限,企图内转时,
患者眼睑裂变窄、眼球后退,内转 受限。以外展受限最多见,有些患
者合并
Duane眼球后退综合症
• 第一眼位可以正位也可以偏斜, • 病因 : • 一为肌肉和筋膜纤维化; • 二为节制韧带和肌肉附着点异常;
三为神经错位支配, • 常伴有全身先天性病变
外斜视
病因:
融合功能不良, 调节与集合不平衡、 屈光参差、 眼外肌发育异常 或一眼因器质性病变失明等所致。
外斜视
临床上分为:
集合不足型、 外展过强型、
类似外展过强型
及基本型。
术前
术后
外斜视
• 假性外斜视 • 外隐斜视 • 间歇性外斜视 • 恒定性外斜视 • 集合不足 • 集合麻痹
间歇性外斜视
调节性内斜视 屈光调节性内斜视
• 病因:远视眼 • 临床表现: • 发病年龄:2-3岁 • 屈光状态 • 散瞳 • 斜视角不稳定 • AC/A比值正常
调节性内斜视 屈光调节性内斜视
• 治疗 • 矫正屈光不正 • 弱视治疗 • 视觉训练 •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