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一个特别需要读书的职业 王俊鸣

合集下载

让学生获得语文智慧

让学生获得语文智慧

让学生获得语文智慧作者:来源:《教育》2016年第01期作者:王俊鸣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书评探路“定性·悟道·讲法”王俊鸣系北京市特级教师、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自1967年北京大学毕业以来,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形成了鲜明的“让学生获得语文智慧”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和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让学生获得语文智慧》一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王俊鸣的教学思想。

所谓“让学生获得语文智慧”,就是通过语文教学的实践让学生站稳唯物的立场,掌握辩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知识,拓展精神的世界,从而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并潜移默化影响其全面成长。

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王俊鸣创设了“定性·悟道·讲法”的教学路径。

在操作层面,他强调课堂的科学性、有效性、趣味性,实施“五子方针”(举例子、指路子、做样子、给场子、挂牌子),并推行“三新笔记”(新知识、新方法、新感悟)。

这些见解与措施都是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宝贵财富。

本书全面系统地表达了王俊鸣以“思维论”为核心的价值论、思维论、方法论三论统一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纲领。

书中内容充满智慧但可操作性强,特别是正与教育部近期制定的“减负”要求和“评价体系”相吻合。

(王金重)简列几位读者评说如下: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曹洁:这本书不是教案的汇编,也不是片段经验的集锦,这是一个系统。

既是理论的系统,也是实践的系统。

理论深刻而清晰,没有旁征博引,也不做“前卫”的炫耀,容易看懂,便于实践;实践踏实而有效,没有“独门绝技”,没有哗众取宠,凡是有心者都可以学习,可以复制操作。

上濒教育CEO何雨鸿:王俊鸣所谓“使学生更聪明,让学生获得语文智慧”,就是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语文教学。

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都需要唯物的立场和辩证的方法。

这是从根本上育人,又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完成育人的任务。

北京二中教师何文刚:提及王俊鸣先生的教学思想。

让我们从读书中获得职业幸福

让我们从读书中获得职业幸福

让我们从读书中获得职业幸福作者:陈晓东来源:《教育家》 2016年第48期记得俄国作家尤里·邦达列夫说过:“谁要没有被一本好书俘虏过,那将是最大的遗憾。

”一本好书,一段美丽的文字,它的影响足以穿透时空,让我们的灵魂因幸福而战栗,因感动而净化。

在全市中小学教师“与好书为伴,与名师同行”系列活动大潮中,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也在书海中尽情地畅游着。

下面我就晾晒一下这一年来读书的幸福,与大家共享——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回首这一年走过的365 里长路,曾担任国培辅导教师的我不期之中在河北省中小学培训的页面上发现了一段推荐特级教师王君的文字。

当带着好奇走进王君的新浪博客后,我被她的文字彻底俘虏,一时间惊为天人!真的难以想象竟然有这样的语文教师,竟然可以把语文上得如此风生水起! 看王君的博客还觉得不过瘾,我便买来王君已经出版的全部书籍,共十二本专著,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晨光中我在读,暮色中我在读,我读得如醉如痴,真的感觉文字如水我如鱼,那一刻,人到中年的我,一颗心又燃起了青春的律动! 她的文字里有一轮太阳,让心灵温暖无比;她的文字中有一种慈悲,让心灵苍翠欲滴。

我读书的痴情把王君老师都感动了,她不仅热情地向我推荐了黄厚江、王嵩舟、王开东、霍军、王晓春等大家的作品,甚至把她读过的让她爱不释手的教育教学经典书籍借给我,一时间更让我受宠若惊,同时也热情倍增!书中留痕化墨香自己读书一直有一个比较好的习惯,那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

我动“笔墨”有以下三种形式:我读书的时候注重圈点勾画,王君的十二本“青春语文”专著、黄厚江的本色语文、王嵩舟的诗意语文、赵谦翔的绿色语文都被我进行了翻来覆去的勾画和批注。

散文类我还看了作家张丽钧的好几部散文集,并且利用周六的时间带着自己读书时的困惑亲自去拜访张丽钧校长,向她请教教学以及写作中的困惑,并获赠了她新出版的《一朵花开的时间》,还幸运地得到了她的签名。

我针对书中的精彩语句( 有哲理的,有文采的,有说服力的) 进行了大量的摘抄,这种习惯我已经坚持了二十三年。

初中语文名师

初中语文名师

北京·范伟伟·李少毅·李卫东·阮翠莲·武华亭·袁志勇天津·李天嵩·张军上海·方仁工·黎胜·陆继椿·谭轶斌重庆·陈跃·王君·张莉山西·胡涛海·刘晓平·马祥·宋晓民·杨东俊·张春莲河北·陈金强·陈树元·刘英魁·张国生河南·刘萍萍·申宣成·杨万欣·郑美玲湖北·冯大海·胡礼仁·胡明道·华清·黄琼·熊芳芳·杨舜山·余映潮·张敦礼·章登享湖南·陈文·向明康青海·李祖琳甘肃王延学陕西曹公奇辽宁·池军华·齐雅萍·王德俊·吴献新·肖湘吉林·李元昌·齐艳黑龙江·董一菲·季伟譞·姜翠兰山东·李燕·刘湘玉·夏丽红·杨宏丽·朱则光江苏·曹津源·陈玲玲·陈同友·程韶荣·崔益林·丁卫军·何宜隆·凌宗伟·潘克勤·孙艳·许昌良·喻旭初·袁源·张和忠·张永林安徽杨桦浙江·金戈·沈江峰·王晓红·徐社东·杨聪江西·陈德淼福建许更生广东·陈远亮·杨旦萍·杨红梅·杨秀珍广西·王丽波海南·苏盛葵四川·陈胜全·李镇西贵州·潘泽远·石卉芸云南鲍学良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1894——1988)夏丏尊(1886——1946)陈望道(1890——1977)朱绍禹胡适(1891——1962)叶苍岑(1904——1993)舒新城(1893——1960)张志公(1918—1997) 吕叔湘(1904-1998)张鸿苓黎锦熙(1890—1978)陈望道(1890—1977)刘国正顾黄初甘其勋斯霞(1910-2004) 袁瑢(1923—)霍懋征吕型伟洪宗礼李吉林魏书生(1950—)于漪钱梦龙(1931—)余应源言语性科学化《语文课就是以工具性为本质的言语教学》李海林重建本体论《言语教学论》洪镇涛学语言王荣生“为形成新技能的语文课”?语文学习的半自然性王尚文人文性潘新和“言语性”巢宗祺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方智范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唐建新训练-理直气壮程少堂“语文味”余彤辉李维鼎“实践性”张定远工具性苏立康苏立康,女,1940年生,北京市人。

安主任培训心得6篇-心得范文网

安主任培训心得6篇-心得范文网

安主任培训心得篇1工作快四年了,虽然还没做过班主任,但平时非常关注这方面的内容,特别这次学校组织了两次班主任的培训让我深有体会。

要当好班主任不容易,上了中学,由于学生身心的迅速发展,独立心理、逆反心理增强,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大人了,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老师、家长在他们心目中的权威降低。

你也不可能再像小学那样对他们哄哄吓吓了。

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向老师闭上心扉。

这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我也经常思考现在如何才能作好班主任工作呢?台作家席慕蓉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别人是怎样地把儿女托付到我的手中,他们用着谦卑热切的态度,希望我能够,请求我能够,使他们的子女进入一种境界,达到一种要求,实现一个从几十年前便开始盼望着的幻梦与理想。

是的,我们肩上的担子是多么的重啊!我经常自问:我尽了力自己尽力吗?我知道对我来说,学生送走了一届又会再来一届,但对一个家庭来说,可是百分之一百的希望和寄托。

所以,我暗暗地对自己说,决不要把后悔遗憾留给自己。

因此做好个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几点:1、用真心去打动学生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的影响,师生之间有着一道无形的鸿沟。

作为班主任,如何去填平这道沟呢?那就是用滚烫的心温暖学生的心灵,用真诚去填平师生间的鸿沟。

只有真心对待学生,才达到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敞开心扉,倾诉他们的心里话。

老师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有的放矢地及时给以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健康成长。

班主任不仅在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在生活上也要对学生嘘寒问暖,特别是住校生。

[|您的范文专家]2、用耐心去感化学生师爱还必须有耐心,特别是对后进生的教育。

因为后进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往往是今天好了,明天又差了,反反复复。

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作耐心细致的工作。

当然,这里所指的耐心教育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要做有心人,为后进心的转化积极创造条件。

3、做好班主任工作要注重一个“学”字。

首先要学习一些教育心理学,以便扮演好“心理医生”的角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

读书是语文教师的活水之源

读书是语文教师的活水之源

读书是语文教师的活水之源作者:方伶萍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0期方伶萍“语文人的底气哪里来?”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①因有着特殊的身份,肩负特殊的使命的教师,读书是不能懈怠的人生功课,更是成长的动力源泉。

书是不得不读的“活水”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得不读书。

著名语文教师王崧舟曾说:“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甚至不是课程,而是底蕴。

文化底蕴怎么修?只有一条路,就是读书。

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

”王老师在这里明确给我们指出了文化底蕴怎么修的一条路:就是要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很多著名的语文老师其实他们的学历并不高,很多都是靠后天的努力成就今天的业绩的。

这个后天的努力就是指看书。

于漪老师说过,“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

虽然没有能够亲眼目睹于漪老师中学生时代的形象,但不难从文中想象出于漪老师当年的风采,事实上,读书时代的她,胳膊下也时常夹着一本《千家诗》。

正如她所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程红兵老师也说过:名师贵在坚持读书和思考。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阅读成就了他们。

所以说阅读可以影响人,而坚持阅读、不断思考才是改变人的关键所在。

魏书生老师之所以能雄踞当今的教坛,如果离开他那雄厚的基础,他肯定干不出令人赞叹的事业来。

这里所说的‘雄厚基础’,指的是什么呢?指的就是魏书生的博大精深的知识积累。

”②当然,语文老师的文学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都是在阅读中得以提高的。

所以说,读书是一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写作也是离不开阅读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

叶圣陶先生也说“阅读与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认真阅读有助于练习写作。

初中语文名师

初中语文名师

北京·范伟伟·李少毅·李卫东·阮翠莲·武华亭·袁志勇天津·李天嵩·张军上海·方仁工·黎胜·陆继椿·谭轶斌重庆·陈跃·王君·张莉山西·胡涛海·刘晓平·马祥·宋晓民·杨东俊·张春莲河北·陈金强·陈树元·刘英魁·张国生河南·刘萍萍·申宣成·杨万欣·郑美玲湖北·冯大海·胡礼仁·胡明道·华清·黄琼·熊芳芳·杨舜山·余映潮·张敦礼·章登享湖南·陈文·向明康青海·李祖琳甘肃王延学陕西曹公奇辽宁·池军华·齐雅萍·王德俊·吴献新·肖湘吉林·李元昌·齐艳黑龙江·董一菲·季伟譞·姜翠兰山东·李燕·刘湘玉·夏丽红·杨宏丽·朱则光江苏·曹津源·陈玲玲·陈同友·程韶荣·崔益林·丁卫军·何宜隆·凌宗伟·潘克勤·孙艳·许昌良·喻旭初·袁源·张和忠·张永林安徽杨桦浙江·金戈·沈江峰·王晓红·徐社东·杨聪江西·陈德淼福建许更生广东·陈远亮·杨旦萍·杨红梅·杨秀珍广西·王丽波海南·苏盛葵四川·陈胜全·李镇西贵州·潘泽远·石卉芸云南鲍学良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1894——1988)夏丏尊(1886——1946)陈望道(1890——1977)朱绍禹胡适(1891——1962)叶苍岑(1904——1993)舒新城(1893——1960)张志公(1918—1997) 吕叔湘(1904-1998)张鸿苓黎锦熙(1890—1978)陈望道(1890—1977)刘国正顾黄初甘其勋斯霞(1910-2004) 袁瑢(1923—)霍懋征吕型伟洪宗礼李吉林魏书生(1950—)于漪钱梦龙(1931—)余应源言语性科学化《语文课就是以工具性为本质的言语教学》李海林重建本体论《言语教学论》洪镇涛学语言王荣生“为形成新技能的语文课”?语文学习的半自然性王尚文人文性潘新和“言语性”巢宗祺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方智范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唐建新训练-理直气壮程少堂“语文味”余彤辉李维鼎“实践性”张定远工具性苏立康苏立康,女,1940年生,北京市人。

读写 教师一辈子的事情(沣西实验学校王道明新教师培训会上的发言稿)

读写  教师一辈子的事情(沣西实验学校王道明新教师培训会上的发言稿)

读写教师一辈子的事情看看大师们怎么说:1.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

2.很大程度上,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

不读书,凝聚在书籍中的人类精神财富等于不存在,不去享有和占用这笔宝贵的财富,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

3.宋代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陶渊明也说,好书读,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4.好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我对自己的忠告多读书,少上网。

你可以是一个网民,但你首先应该是一个读者。

如果你不读书,只上网,你就真成了一条网虫了。

书籍是人类经典文化的主要载体。

电视和网络更多地着眼于当下,力求信息传播的新和快,不在乎文化的积淀。

因此,如果你主要甚至仅仅看电视和上网络,你基本就是一个没文化的人。

你也许知道天下许多奇闻八卦,但这些与你的真实生活毫无关系,与你的精神生长更毫无关系,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根的,你对人类文化传统一无所知,本质上是贫乏和空虚的。

我当然不希望我是一个没文化的人,也不希望我的学生和身边的青少年成为没文化的一代人。

好书的标准是什么?世界上有无数的好书。

一本书对于这个人来讲,是好书,对另一个人来讲未必就是。

因此,周国平说,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制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

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

出师表 王君青春语文 湿地语文

出师表 王君青春语文 湿地语文

出师表王君青春语文湿地语文臣王君,在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开始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的方式。

通过学习语文,我逐渐明白了自己对语文的理解和热爱,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努力中成长。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挑战和困惑。

其中最大的困扰就是对作文的苦恼。

每次写作文时,我总是无法找到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我的思绪也不够清晰,导致作文内容杂乱无章。

但是,通过老师的不断指导和帮助,我慢慢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老师告诉我要多读书,多积累词汇。

语文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其中的词汇非常丰富。

只有不断地读书,才能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于是,我开始看了很多的书籍,无论是经典的名著,还是现代的文学作品,我都努力地去阅读。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逐渐积累了一些常用的词汇,让自己的写作变得更加地流畅。

其次,老师告诉我要多写作,多练习。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写作,才能够不断地进步。

于是,我开始每天写作,无论是小作文还是大作文,我都坚持不懈地去完成。

通过不断地写作,我逐渐发现自己的写作水平在提高,我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同时,老师还教我要注重语法和修辞的运用。

语法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我清晰地表达意思,避免语病。

修辞则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修辞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有趣。

于是,我开始重视语法和修辞的学习,不断地进行复习和应用。

除了这些基础的学习方法,老师还教我要注重文化的学习和理解。

语文是一门文化的载体,只有对文化的理解和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语文中的内容。

于是,我开始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古代文化名人的故事和成就,通过他们的故事,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渐战胜了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困扰和烦恼。

我从一个对作文没头绪的学生,变成了一个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学生。

这其中得益于老师对我不断的鼓励和帮助,也得益于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一个特别需要读书的职业王俊鸣开场白:各位老师好!跟大家比起来,我是一个闲人。

(笑)今天早上看各位老师都很忙。

忙呢是件好事,像有些人退休以后找不到感觉了,于是就开始生病,我还好退休以后被返聘回来了,还有一些事可干,但也不那么忙了。

因为不那么忙了,所以自己就可以念念书、思考一些问题、写写东西。

吴校长(吴文丽校长)让我借这个机会和大家谈谈读书的体会。

过去没有专门谈过这样一个问题,但和在老师们的交流过程中,可能也说到过一点。

所以今天我就定了这样一个题目:教师——一个特别需要读书的职业。

讲话得有个中心,下面不管怎样拉拉杂杂地说,总要围绕着这个中心。

就是当教师的,特别需要读书。

正名:把“读”与“书”两个字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短语的,最早是见于《论语》。

孔子有一个学生,字子路,年龄与孔子差不多,跟随孔子的时间最长,所以《论语》中记载子路的很多。

当时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季氏的手里,子路在季氏那里作家臣。

孔子有个最小的学生叫子羔,子路推荐他去做县长,孔子见子羔年纪太小就去做县长了,就去批评子路,你不是把子家给害了吗?子路不服,你看子路敢跟孔子顶嘴。

他说,费县有个社稷坛,可以一边当官一边学习礼仪,何必非要读书呢?“读书”这是从这里而来。

孔子很不高兴,说我就讨厌那些花言巧语的人。

就孔子的教育思想而言,孔子并不反对向实践学习,孔子出身并不好,他自己说多能鄙事(做很多低贱的事)。

但从刚才讲的记载来看,他认为一个人的学习离不开读书。

虽然要向实践学习,但人人要读书,教师尤其要读书。

书是什么?书是记载人类文明成果的东西,是文化的载体,智慧的结晶。

从远古到现在,人类文明进展过程,人类积累的各种经验都是通过书本记录下来的。

我看过一本闲书,说人类跟猴子的区别什么呢?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是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文字、书本传承下来。

而猴子不会,它只能跟随上一代从实践中去摸索最简单的东西,所以猴子永远是猴子,而人类却一日千里地进步,这就是书籍的作用。

一本书记载了人的生活的体验,经验的积累,对社会、自然的发现。

后人继承了这些东西,进一步思考,然后再向前发展。

于是,思想加思想就导致了人类的不断进步。

人类创造的文明有物质文明、有精神文明。

现在很多人倾心于享受物质文明,但是他(她)不读书,不太注重对人类的精神文明的继承,也就是放弃了精神享受。

应该说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是有着一种读书的传统。

在那个时候,“耕读之家”是最伟大的、最文明的家庭。

是说一般的农民之家(不是指做官之家),一边种地、一边读书。

即一方面我从事物质的生产、一方面我要从事精神文明的继承。

所以中国历来有读书的传统,特别是隋唐以后,科举制度为一般老百姓进入仕途提供了条件,那个时候全国最贫困的家庭都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读书。

大家看,戏剧中就有很多表现贫苦人读书的事,而且非常典型。

读书应该是人的一种高尚的追求那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

那个时候读了书就会有官做,读了书就会有俸禄,就会有美满的婚姻。

(笑声)那个时代,以此作为一种读书的动力。

现在我们的读书动力不一样了,但恐怕也不会完全相反。

我们不管动力如何,但读书的传统是毫无疑问的。

其实不光是中国人对书很重视,外国人也一样。

许多名人包括作家、思想家、科学家对书的评价都很高。

比如有人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知识的海洋;比如读一本好书是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比如读书是心灵的体操。

这是从不同角度去讲读书的意义。

读书的过程是心智活跃的过程,是思维活跃的过程,读书越多越聪明。

就像人的身体需要体操锻炼,人的脑子也需要锻炼。

有人说,读了书,人就有了望远镜和显微镜。

什么意思呢?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你通过读人家的书,你对世界的认识,从广度讲拓展了,从深度讲深刻了。

等于说,一个人若是完全凭自己,那么他(她)对世界的认识则是非常有限的。

我在讲苏东坡《石钟山记》时,曾经让学生讨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我认为,东坡先生的这句话有点绝对了。

(哈哈)假如什么是都要目见耳闻,才能判断有无,那是不可能的。

科学越发展越不可能,社会越进步越不可能。

年轻人主要通过间接的方式去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真正直接地去认识社会机会总是有限的,人生苦短啊!咱们中国古人有很多熟悉的读书的故事,比如说囊萤映雪、凿壁偷光。

当然有些不可信,比如囊萤映雪,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杂文,说这是个笑话,说你有那逮萤火虫的功夫,读书不好吗?得捉多少萤火虫才能照见书上文字,看来有些夸张了。

但囊萤映雪说的是一种精神,这都是穷人读书啊,干嘛要囊萤、凿壁,就是没钱买蜡烛。

当然,“凿壁”得看隔壁是否允许,现在要给人家房子凿个窟窿,那可就麻烦了。

像“牛角挂书”就是一个放牛的孩子一边放牛一边读书。

比如苏秦佩六国相印,那是苦读出来的,那就是“锥刺股”的故事。

他第一次求官,没成。

衣服也破了,钱也花光了。

回到家里,家人都不拿他当人,于是就开始苦读。

读书时犯困,打瞌睡,怎么办呢?就拿锥子刺大腿,这招也太绝了。

(哈哈)苏秦后来还是学有所成,佩六国相印。

古人读书的故事还是很多的。

我上大学时,有一个教古汉语的老师,叫做陈绍鹏。

曾经给我们讲他苦读的事。

他上大学的时候家里很穷,到了冬天,家里想办法给他一笔钱,让他买一套棉大衣。

这个棉大衣没买,他从一个书店门口路过,看到一套刚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啊呀!觉得这书太好了。

非常矛盾:我这钱是买书呢?还是买棉大衣呢?矛盾了两三天,结果下定决心买了套书,这一冬天耐着严寒。

很多同学笑他傻,但他自己心里觉得非常幸福。

所以读书应该是人的一种高尚的追求,如果一个人只是追求物质的享受,恐怕这个人的档次就差一点了,读书本身是对精神文明的一种追求。

要建立学习型社会,老师责任更重了。

这当然是过去的事了,现在呢?咱们党中央提出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会。

一个社会整体上要进步,一个国家的实力要整体上提高,我认为必须靠学习。

我理解学习型社会,第一从空间角度人人都要学习;从时间的角度,一个人要终生学习。

要建立学习型社会,老师责任更重了。

老师的责任说到底就是教书育人,不读书怎样教书,不读书怎样育人。

要建立学习型社会,学生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样才能终生读书。

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等参加工作了,再让他(她)读书,那比较困难。

所以建立学习型社会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要求。

另外,建立学习型社会,老师还要让学生会读书。

不是所有拿着报纸、书念的人都会读书。

我见过这样一个材料,一个看门老头,文化程度不高,报纸能看。

他看仓库,看了三十年,天天念书,他的单位还为他订了份报纸,他也天天看,从气象预报一直读到电视节目预报,有时别人放他那儿的杂志,他也看。

读了三十年,结果呢,他的文化水平、思想见识和三十年前没什么区别。

念了三十年和不念一样,生活中这种例子很多。

所以说,不是说眼睛和文字接触就是会读书。

我们老师是要负起这样一个责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要教会学生怎样读书。

这样老师自己首先得会(读书),老师要是没有读书的习惯,怎么能够教会学生读书呢?老师都不知道怎样读书才有收获、怎样通过读书才能提高自己,那怎么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所以我说,从传统来讲,我们处在一个有读书的传统的国度;从现实来,讲我们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会。

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更重了,老师更要读书。

这是从我们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来说的,还不是从个人爱好(的讲的)。

下面我们从个人问题来谈读书。

语文课必须和语言文字打交道,从文中获取信息、从文中体会情感、从文字中找人生感受。

我们现在的社会,有时被称为网络时代或是电子信息时代,总而言之,目前大的社会背景对于读书有种种不利的因素,比如现在到处都是图像(电视、电影)。

有的教语文的老师,语文课不好好教。

比如讲《雷雨》,他(她)不让学生读剧本,而去看电影、电视剧,我就不赞成。

看电视剧是看图像,和看文字不同。

语文课必须是和文字打交道,就是从文中获取信息、从文中体会情感、从文字中找人生感受,这和看图像不同。

看图像看哭了和看文字看哭了不是一回事。

所以说图像不能取代文字的。

老师追时髦,可不好好上,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到处都是图像是非常浅薄的。

比如我国古典名著都拍成了电视剧,像《三国》、《水浒》、《红楼梦》拍的还是不错的,当然《西游记》差一点。

我觉得像《红楼梦》拍的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

即使这样,也不能代替读书,你读《红楼梦》的文本和看电视剧是不同的。

电视剧是别人读了《红楼梦》以后,根据他对《红楼梦》的理解编出的剧本,然后再通过演员表演的又一遍加工而成的。

你想,从原著到剧本一遍,从剧本再到演员的理解,等于说,这个馍别人嚼了一遍,再嚼了一遍,然后再给你吃的。

你是第三个吃这个馍的人,实际上营养成分已经流失了很多。

编剧对原著理解到什么程度,有很大局限的;演员对人物把握到什么程度,又有很大局限。

比如电视剧《红楼梦》中,我最不喜欢那个林黛玉,乍一看还成,仔细一看,是个小绢人,没神。

在原著《红楼梦》中,林黛玉不仅有富贵气,更重要的还有书卷气。

现在的演员由于自己缺乏文化的积淀,她演不出书卷气来。

最近《红楼梦》电视剧在海选演员,我觉得都不堪入目。

(笑声)前些年,科利华(现在倒闭了)专门为基础教育服务,他制作了一批课件,其中就有高中语文的《荷塘月色》,这也是他自认为最成功的课件。

这个课件上来的图像是荷塘、一汪水几朵花,然后就读,学生边听边看。

看完了让我们发表意见,意思是为他吹捧。

我这人脾气不好,没说好话。

我说,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就这样吗?你一旦把文字变成了图像以后,就把充满想象力、充满文字空间的东西变成了一个死的东西。

所有人都得接受你的这个图像的“荷塘月色”,文字的妙处就是能给读者留下相当大的想象空间。

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朱自清笔下的荷塘,那会非常幽美的。

而且每个人的心中想的荷塘是不一样的,因为生活经验不同、文化积淀不同,通过朱自清的笔所触发的想象也是不同的。

而一旦变成图像就死在那里了,大家的都一样了。

我说(科利华)就是把最优美的文学作品给糟蹋了,你们(科利华)花钱就干这事。

哪个老师要用你的(课件),那他就把学生毁了。

这就是图像时代,不懂得读书,以为图像可以代替读书,其实是两回事。

老师,你得使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角色。

还有一个问题是信息过剩,令人烦恼。

信息有什么害处呢?信息冲击读书,小孩宁可看点网上的奇闻轶事,也不去读书。

当然,网络游戏的危害就更不得了了。

一方面我们要提倡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另一方面现在又充满了图像、垃圾信息的冲击。

在这样一大的背景下,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刚才我来的时候就和刘主任聊天讲教师的责任,过去我和老师座谈专门讲了教师的角色。

现在我们的老师的整体收入还可以(甭说社会地位了)。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老师不仅地位低,而且收入也很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