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课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隋朝的建立、统一的时间及意义;了解隋朝强盛的原因及表现;掌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了解科举制的创建过程及作用;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2)思考与探究“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等问题,培养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故事、视频、材料及阅读教材等手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

(2)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2)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他的开通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见证,至今仍值得我们为之骄傲。

(3)科举制度的出现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是促成隋朝繁荣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及作用;科举制的创建过程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学期已经掌握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的秦汉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概况。

这些知识对于本单元的学习起了铺路搭桥的作用,使学生具备了学习隋唐历史知识的条件。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并不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培养正确的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培养关注历史发展的广泛性和持续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图片)一支《玉树后庭花》,成了一个没落政权的亡国之音;一首《泊秦淮》,感慨一段历史兴替的变幻无常;一株琼花,深院绽放,演绎一个淫逸暴君的穷奢传奇;一条古运河,千淌,见证一个繁盛帝国的短暂兴亡……,这里的繁盛帝国指的就是繁盛一时的隋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隋朝来了解它的历史。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生字词注音解释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生字词注音解释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元勋yu a n x u n: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的事业中的):开国〜。

奠基di a n j i: 奠定建筑物的基础:〜石。

选聘xu a n p i n:挑选聘用:〜演员。

谣言y a o y a n: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散布〜。

背诵b e i s o ng :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

昼夜zh o u y e :白天和黑夜。

昆仑k u n l u n:山名挚友zh i y o u:极亲密的朋友。

可歌可泣k e g e k e q i:泣,不出声地流泪。

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

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褒义鲜为人知xi a n w e i r e n zh i:很少有人知道。

至死不懈zh i s i b u xi e :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比喻对事业坚持不懈。

鞠躬尽瘁j u g o ng j i n cu i: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褒义当之无愧d a ng zh i w u ku i无愧:毫无愧色。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ji a y u h u xi a o:喻:明白;晓:知道。

家家户户都知道。

形容人所共知。

锋芒毕露f e ng m a ng b i l U:毕露:完全显露。

锐气才华全都显露出来。

指人好表现自己。

妇孺皆知f u r u ji e zh i孺:小孩。

妇女、小孩全都知道。

指众所周知。

第二课《说和做》梳头sh u t o u:用梳子整理头发。

抱歉b a o qi a n:心中不安,觉着对不住别人。

秩序zh i x U: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井然。

深宵sh e n xi a o:一般指半夜以后。

伴侣b a nl d:同在一起生活、工作或旅行的人,多指夫妻或夫妻中的一方。

小楷xi a o k a i :楷体小字。

硕果shu o gu 6:大的果实,比喻巨大的成绩:结〜。

卓越zhu o yu 0:非常优秀,超出一般:〜的成就。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说课稿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们,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选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课本由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四个子目构成。

主要讲述了隋朝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后,因为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却又在隋炀帝的急政下迅速走向灭亡的过程。

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看,在隋文帝的励精图治下,隋朝政治统一集权,经济繁荣富足。

但因为隋炀帝的好大喜功,他的“大业梦”直接导致了隋朝二世而亡。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为“繁盛一时的隋王朝”。

根据教学主题将内容整合成四个部分——隋朝的建立-再造统一、治国的智慧-开皇之治、开通大运河-沟通南北、隋朝的灭亡-警世恒久。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某普通初中七年级学生从学生知识储备来看,在日常生活中对隋朝有所了解,但在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影响下对隋朝出现偏见与片面的认识。

因此,本课在以上整合的子目下,补充相关历史故事,以建构基础知识,学生通过故事展开新课学习。

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但还不能对历史事件有全面与深入的认识。

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对一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整合三维目标,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展示纪年表与讲述两位帝王的主要事迹,学生了解相关史实,完成历史时空观的建立。

2、通过材料展示和分析对比,了解开创科举制度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3、通过展示地图、贴纸的方式,了解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以及概况4、通过材料展示和问题探究,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大运河,正确认识隋朝灭亡的原因以及历史教训四、教学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结合教学目标,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是:了解开创科举制度的影响;掌握大运河的概况及意义。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速记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速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 518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618年,隋朝灭亡,隋炀帝被部下杀死。

2. 589年隋文帝灭陈朝,统一全国。

3. 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它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 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5、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隋朝大运河分为三个点:涿郡、洛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作用: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7.隋炀帝开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8.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9.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0.对后世的影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11.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隋末农民起义。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907年唐朝灭亡2. 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唐太宗。

3. 贞观之治的表现: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当“贞观之治”。

4. 唐太宗统治措施:1)思想上: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2)政治上:1完善三省六部制;2制定法律,减省刑罚;3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4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赋税):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民族关系):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知识点汇总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知识点汇总

历史复习提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都城长安,杨坚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隋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正式确立。

5、科举制度确定的意义(积极影响)答: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6、隋朝的灭亡时间618年,灭亡的原因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农民起义爆发②营建东都洛阳,修建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③隋炀帝三次东征辽东,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④隋炀帝好大喜功,纵情享乐,奢侈无度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的宰相。

③政治方面。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④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⑤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补充:③④是贞观时期推行的一系列革新措施3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4、大臣魏征被称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他回答唐太宗的话5、武则天时期看到骆宾王的文章很爱惜6、武则天时期的措施: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重视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定基础7、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

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生字词注音解释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生字词注音解释

元勋 yuán xūn: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的事业中的):开国~。

奠基 diàn jī:奠定建筑物的基础:~石。

选聘 xuǎn pìn:挑选聘用:~演员。

谣言 yáo yán: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散布~。

背诵 bèi sòng: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

昼夜 zhòu yè:白天和黑夜。

昆仑 kūn lún:山名挚友 zhì yǒu:极亲密的朋友。

可歌可泣 kě gē kě qì:泣,不出声地流泪。

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

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褒义鲜为人知 xiǎn wéi rén zhī:很少有人知道。

至死不懈 zhì sǐ bú xiè: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比喻对事业坚持不懈。

鞠躬尽瘁 jū gōng jìn cuì: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褒义当之无愧 dāng zhī wú kuì无愧:毫无愧色。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 jiāyù hù xiǎo:喻:明白;晓:知道。

家家户户都知道。

形容人所共知。

锋芒毕露 fēng máng bì lù:毕露:完全显露。

锐气才华全都显露出来。

指人好表现自己。

妇孺皆知 fù rú jiē zhī孺:小孩。

妇女、小孩全都知道。

指众所周知。

梳头 shū tóu:用梳子整理头发。

抱歉 bào qiàn:心中不安,觉着对不住别人。

秩序 zhì xù: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井然。

深宵 shēn xiāo:一般指半夜以后。

伴侣 bàn lǚ:同在一起生活、工作或旅行的人,多指夫妻或夫妻中的一方。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具体知识点如下:
1、隋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统一的时间、意义?
时间是581年;人物是杨坚隋文帝;都城是长安;统一时间是589年;意义是结束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隋文帝的统治内容,意义?
经济: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政治: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数量大幅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

3、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人物、概况、评价?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人物:隋炀帝。

概况: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二千七百多千米;
三点:中心洛阳、北端涿郡、南端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评价:①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②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4、科举制创立的时间、标志、影响?
标志: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影响:①政治上: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社会阶
层的流动。

②教育上: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文化上: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5、隋朝灭亡的时间、原因?
隋朝灭亡的时间是618年;灭亡直接原因是隋末农民起义,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件(共47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件(共47张PPT)
——《宋书》
京邑所居,五方辐凑,重关四塞,水陆艰难,大河之流,波澜东 注,百川海渎,万里交通。
——《隋书·食货志》
加强南北交流,
材料三: “(平陈时)收图籍,封府库,资财一无所取,天下皆称广
,以为贤。……(开皇十年)陈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有众数 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执县令,或抽其肠,或脔其肉食之 ……”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哪个成语与此有关?
——这段话是在说谁呢?
四、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时期爆发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 在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蔓延到全国。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 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思考
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隋朝的灭亡
1、隋炀帝暴政
时间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科举制创立的背景
魏晋以来,官员大 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 弟中选拔。出身低微但 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 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 官。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但后来,出身门第高的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 各级中正官也由他们任命或直接担任。 于是门第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门第高就 得到好评,祖宗没做过高官就一定得差评。
三点 4规模: 四段 五河
5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和国家统一的巩固。
隋朝的大运河示意图
海河
涿郡(北京)
zxxkw
长 洛阳 黄河 安
三点:三个城市 四段:分为四 段 五河:贯穿五大水系
淮水
长江 钱塘江
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 北端是哪一座城镇?大运河的中 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城镇?
隋朝的灭亡隋朝的灭亡隋朝大业年间民役简表时间大事民役数量包括力役和兵役605年三月营建东都工程进行了十一个月每月二百万人605年三月开凿通济渠男女百多万人605年四月开凿邗沟十多万人605年五月营建西苑一百七十多万人606年七月巡幸江南四十多万人607年八月修筑长城一百多万人608年正月开凿永济渠男女百多万人608年七月再修长城二十多万人612年正月远征高丽三百多万人1隋炀帝暴政隋炀帝时期爆发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蔓延到全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 ①时代不同:秦朝处在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 秦统一加强和巩固了封建制度;隋朝处于封建社 会走向繁荣的时期,隋统一为封建社会盛世局面 出现打下基础。 ②开国皇帝治国重点不同:秦始皇注重政治,巩 固政权;隋文帝较注重恢复和促进经济发展。 ③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不同:秦“焚书坑儒”;隋 实施科举制,笼络人才。
②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二、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 的统治
2.概况
隋朝的大运河示意图
海河
涿郡(北京)
一条: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 二长:二千多千米
长 洛阳 黄河 安
淮水
三点:三个城市 四段:分为四 段 五河:贯穿五大水系
长江
江南河
余杭(杭州)
钱塘江
3、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 政治、 经济和文化交流。
4、评价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 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 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
材料三: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 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李敬方 (唐)
积极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至今仍造福百姓。
根据材料二讨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1)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 希望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
(2)统一的隋朝,需要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2.诞生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的制度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 正式确立
3.影响
(1)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2)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 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二、荒淫无道,罔顾人伦
竹 三、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四、奢侈铺张,豪居美宅
五、苛捐杂税,搜刮民膏
时间: 618年
难 六、耽于巡游,劳役百姓
七、大肆征战,劳民伤财 八、忠言逆耳,冤杀贤良
书 九、卖官鬻爵,奸佞当道
十、言而无信,立功无赏
如何评价隋炀帝:
隋炀帝有功也有过。
功:隋炀帝时开通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 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设立进士科, 开创科举制度,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 度;多次派遣使者去流求,加强了内地与流 求的联系。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建立者都城
2、隋朝的统一 时间影响
统一后的隋朝疆域
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统一的条件)
客观上:
1.民族融合加强 2.南北方经济的发展 3.长期的分裂动荡,人民渴望统一 4.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
过: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 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征发大批劳动力 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多次巡游,耗费大 量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东,致使民不聊生, 社会矛盾激化。
隋朝灭亡的教训(启示):
1、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是经济发展的 前提和保障 2、暴政导致亡国,失民心者失天下
秦朝与隋朝的异同:
相同: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秦 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局面,隋朝结束了西晋 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 ②都创立了新的制度并被后世沿用(秦朝君主专 制中央集权制度、隋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③都建造了伟大工程(秦朝的长城、隋朝的大运 河) ④都因暴政导致农民起义⑤都是短命王朝,二世 而亡⑥都注重加强对边疆的管理(秦朝西北、东 南;隋朝流求)
消极影响: 为开通大运河,隋炀帝过度役使民力,还利用大
运河到江南巡游,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 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 2、创立
3、影响
材料一: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 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 者一般是门阀世族,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 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 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 面。
主观上
1.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 荣,国力强盛,军事强大
2.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3、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效果:
(1)措施
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 制和度量衡制度
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影响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 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 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根据材料一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九品中正制制度及其 影响。
(1)在九品中正制下,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 会做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 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2)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 的长治久安。
材料二:魏隋唐时期,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 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 高的现状。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要一 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 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 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4)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 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问题思考:
前朝选官制度重门第,选官权力掌握在世 家大族手中;
科举制是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士。
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相比,不仅公平、 客观、开放,还把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 强了中央集权。
四、隋朝的灭亡
炀帝十宗罪
原因:
罄 一、毒杀亲父,逆子可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