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的宗教情怀及人生观念看其作品风格的变化.doc
苏轼的政治观念与诗词创作风格分析

苏轼的政治观念与诗词创作风格分析引言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化大家、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和理学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一。
苏轼的诗词创作活动是他政治观念的反映,也是他对社会现象和政治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的表现。
本文将从苏轼的政治观念和诗词创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他对政治的态度和对社会的思考。
苏轼的政治观念爱国主义苏轼深爱国家和人民,他的政治观念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就是爱国主义。
苏轼在《送别卫时中序》中写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表达了他对国家荣辱的关切和忧虑,以及他对祖国兴衰的思考。
他还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中流露出对祖国的深情,他借长江东逝水暗喻时代的变迁,有感于时光荏苒,祖国的沧桑变化。
政治改革苏轼对政治改革持积极的态度。
他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中写道:“月明星淡看相伴,风旋霜飞,豪客凋零处,壮士捐生时。
”这一诗歌展示了苏轼对时局的忧虑,同时表达了他希望政治能更加清明和公正的期望。
他还多次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批评和建议,尤其是针对官僚腐败、贪污浪费等现象,他提出了大量的批评和反思,表达了他的政治改革愿望。
文人治国苏轼提倡文人治国,他认为,文人应该参与国家政治,通过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适可而止。
”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对政治的态度,他认为,政治者应该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和野心,以避免权力腐败和国家的混乱。
他也呼吁文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通过自己的文字和行动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苏轼的诗词创作风格温润婉约苏轼的诗词创作风格以温润婉约为主,他注重语言的优美和形象的描绘,使得他的诗词行云流水,琅琅上口。
他的诗词中常常运用婉约的手法,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
例如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苏轼,字子瞻,号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既屡受打击又名满天下。
进退出处、贵贱穷皆无滞于心,成就的辉煌业绩,与他自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本文就苏轼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构成苏轼思想的主要有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坎坷的一生和创作中,都对其起到了指导作用。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
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
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
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济世精神,这一点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汉代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典故表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到边疆抗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
苏轼出任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猛力抨击北宋“苛政猛于虎”,说北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他质问“百姓何由安生?”(均见《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他主张对内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使“百官之众,四海之广”,“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决壅蔽》)。
除了诗词以外,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风,苏轼主张诗文要有为而作,文章要有内在的思想,反对没有现实内容的只讲究形式的空洞诗文。
儒家积极用世精神成为苏轼思想的一部分,并一度影响着苏词的创作。
苏轼在不断流放过程中,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1101年苏轼从岭南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
澄怀观道,诗心画魂——论苏东坡绘画艺术及其理论之审美特征

31美学史研究苏轼(1035-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有苏仙之称。
四川眉山人。
除了精于诗文、书法之外,对于绘画也颇有研究,而且被公认为宋代文人绘画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苏东坡的绘画作品意在追求“荒怪意象外”的情趣,给人以淡远、狂怪、苍厚之感。
其代表作有《古木怪石图》《枯木竹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苏东坡思想以儒家为主导,掺杂佛道,在文艺思想上表现出多重复杂性[1]228。
他在绘画理论方面亦有独到见树。
其艺术美学思想被后来的文人画家在艺术实践中加以传承与发展,直接促使了元代文人画蔚然成风,并影响至今。
据史料可知,苏东坡绘画艺术题材虽广有涉猎,然其最为钟爱的莫属竹石松木而已,他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于潜僧绿筠轩》)以此类看似简单的物象作为绘画素材,并非苏东坡限于造型能力而不能描绘繁杂的对象,实乃不想为也。
苏东坡选取松木竹石入画,根本原因在于其崇尚萧散简古、诗画相融、以书入画、笔随心性、师法自然的艺术风尚与审美情怀。
苏东坡的绘画艺术及其理论是心灵意志的游牧与文人意趣的表达,更是一种自我超越、明心见性的方式。
一、澄怀观道:苏东坡的绘画艺术(一)萧散简古苏东坡绘画上倡导“萧散简古”,提出“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平淡”(《书黄子思诗集后》)。
此句虽为苏东坡诗评,然足以代表其推崇外在质朴平淡与内在含蓄浓郁相结合的绘画审美风尚,其绘画艺术是文人画尚简趣味最典型的范本。
从苏东坡经常画的松木竹石形象来看,木并非枝叶繁茂、青翠葱郁,而是老干枯枝;竹并非清新嫩绿、高耸劲挺,而是翰墨传神;石并非重叠规整、形体分明,而是奇形异态。
在《古木怪石图》中,仅有怪石、枯木、细竹和衰草几个形象。
怪石与枯木占据画面大半个空间,除去细竹和衰草之外空无一物。
与院体画追求形似、意在写真的艺术风格不同,苏东坡崇尚简洁的文人画趣味可谓意在笔先,力求神韵。
这种极其简化的处理,使苏东坡的绘画一开始就把人们的目光引向形象的“物质性”之外,去领略它们所蕴涵的生命意味。
分析苏轼诗歌风格

分析苏轼诗歌风格分析苏轼诗歌风格 引⾔:苏轼的词风独树⼀帜且千姿万态。
豪放中⼜见清雄之⽓,以下就是⼩编为⼤家来分析苏轼诗歌独特的风格,欢迎⼤家阅读和借鉴!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学家。
他⼀⽣屡遭贬斥,坎珂多艰。
但他并未因此消沉,⽽是⾛向了旷达清放。
⼈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不已。
但苏轼何以能有此等超⼈之清旷?学问所致?修养所致?皆⾮也。
以吾⾔之:天性如此,乃苏轼真率乐观性情之表现也。
苏轼的性格核⼼,乃是他的率真乐观。
他的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的原因来看,则⽏宁说是⼀场性格悲剧。
苏轼的“真”,使他⼼中⽆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乐观情怀不变,故有此旷达。
就如王⽔照先⽣所说:“保持⼀⼰直率的个性,追求⽆饰的⾃然⼈格,是苏轼⼈⽣观、⽂学观构成的核⼼。
”借此本⽂试详细论述苏轼的直率性格及其对⽂学的影响。
⼀、苏轼性格形成的⽂化基础 研究苏轼离不开他⽣活的⽂化氛围,因为每个⼈出⽣在特定的时代,就要受到这种时代精神的感染和浸润。
在三教合⼀思潮的影响下,宋代⽂⼈的⽂化性格迥异于前代⽂⼈。
苏轼也不例外,他的处事⽅式发⽣了改变,在他的思想中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由不再是相互排斥的两级。
他有参政的热情,跟很多仕⼦⼀样,经科举考试⽽⼊仕,⼊仕后也怀着“奋励有当世志” 的宏⼤抱负和“为君铸作百炼⼑,要斩长鲸为万段”的雄⼼壮志。
然⽽他在积极参政的同时,仍能保持宁静的⼼态,⽽这种宁静的⼼态不以环境的改变⽽改变。
苏轼44岁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
往年更被⼀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芋饮⽔,与黎族⼈民⼀起过着艰苦的⽣活。
苏轼对苦难并⾮⿇⽊不仁,对加诸其⾝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是以⼀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接踵⽽⾄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对待⼀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著于⼈⽣⽽⼜超然物外的⽣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多样化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二、苏轼的人生态度1. 酷爱自由奔放在苏轼的写作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由和奔放的追求。
他不拘一格,善于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并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境遇的批评与反思。
2. 忧国忧民之心苏轼具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与忧患意识。
他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并通过文字表达对社会不公和国家弊端的忧虑。
他关注时事政治,努力为国家和民众谋福利。
3. 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尽管苏轼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境,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上的力量,鼓舞人心。
三、苏轼诗歌创作风格1. 借古讽今苏轼善于借用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将儒家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他通过对历史悲剧和英雄人物的描写,暗示出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共通性。
2. 深入民间与许多其他文人不同,苏轼喜欢深入民间,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
他用朴实而真实的语言表达农民、渔夫等底层人民的苦难和辛酸,并通过此展现了自己深厚的人文关怀。
3. 自然与感情苏轼以天地万物为题材,在诗歌中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美好景色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抱有感激之情。
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家园乡土情怀以及更广阔世界之向往。
四、结语苏轼是宋代文坛璀璨星辰之一,他的人生态度和诗歌创作风格深受后世影响。
他倡导自由奔放、忧国忧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通过诗歌表达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释放,成为宋代文化瑰宝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上是关于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的内容编写,希望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北宋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文学创作风格

北宋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文学创作风格1. 引言1.1 概述北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繁荣的时代,诗、文、画等各类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代的诗人中,苏轼被誉为"东坡先生”,以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和文学创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与其文学创作风格之间的关系。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引言部分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重点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包括他的成长背景、对人生的看法以及他面对困境时采取的应对方式。
第三部分将着重解析苏轼在诗歌、散文和散曲创作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第四部分将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他的文学创作风格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和塑造,并评估其对后世产生了何种影响和价值。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观点和论证结果,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或重要意义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苏轼的人生态度和文学创作风格的探讨,深入了解和分析他独特而丰富的艺术成就。
同时,通过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与文学创作风格之间的关系,揭示其思想与艺术相互交融的内在机理。
希望通过这样一份论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深入地认识苏轼及其作品的视角,并进一步探索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精髓所在。
2. 苏轼的人生态度:2.1 成长背景: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苏轼自幼聪慧好学,得天独厚地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洵是一位学者,并将其培养为才华横溢的学子。
在这样的环境下,苏轼接受了深厚的儒家教育,并广泛涉猎古代诗文、历史典籍等。
2.2 对人生的看法:苏轼对人生持有开阔豁达的态度。
他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中的起伏与挫折。
他认为人生如同江河般奔流不息,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或消极,而是从困境中寻找希望和机遇。
苏轼在其作品《赤壁赋》中写道:“余幼时即嗜古文之学也。
苏轼人生经历对其思想及作品的影响.doc

苏轼人生经历对其思想及作品的影响【摘要】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苏轼的诗文作品涉及不同的领域,并透露出深厚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底蕴,极具艺术感染力与生命力。
一般而言,苏轼创作的作品与其人格魅力和内在情感具有紧密的联系,能够将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人生阅历进行真实反映,对后世的诗文创作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就对苏轼人生经历对其思想及作品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苏轼;人生经历;思想;作品;影响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其创造的诗文能够对当时的社会生活进行真实反映,并将自身的人生态度以及心态进行生动体现[1]。
苏轼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其一生有着对亲情、友情、爱情、生死和自然的体验,经历了人事的悲观离合以及宦海的大起大落,这些体验成就了苏轼的文学创作,是其诗文创作的灵魂。
一、苏轼的人生经历苏轼是苏洵的长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作者、文学家、书法家以及诗人。
在苏轼的开蒙阶段,其父亲开始发奋读书,这对苏轼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为苏轼未及弱冠之年就知晓经史子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其二十一岁时进京赶考,并以《刑赏忠厚之至》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青睐与赏识。
此后由于苏母病逝,其不得不回乡丁忧三年,再回朝廷时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内容而遭受排挤与打压,外调到杭州出任通判,后又调往湖州、徐州以及密州等地出任知州。
在公元1079年,苏轼受“乌台诗案”的影响与牵连,经历了一百多天的牢狱之灾,并被贬至黄州成为“团练副使”,待遇和级别极低,难以满足全家温饱[2]。
虽然这次经历使其难以在朝堂中立足,但是却成就了苏轼洒脱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其带领全家开垦黄州东边的荒地,以解决温饱问题,并自号“东坡居士”。
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经历中的重要阶段,其在这一使其创作了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为这段困难的岁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轼在1084年被调至汝州,由于路途遥远舟车劳顿,长子苏迈在途中病逝,其悲痛之下请命暂留常州。
宋代词人苏轼的创作风格分析

宋代词人苏轼的创作风格分析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人之一。
他的词作在宋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对苏轼的词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创作风格。
一、艺术追求与独特风格表现苏轼的词作深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禅宗影响,并融合了自身独特的观察力与情感表达能力。
他追求真实、自然和直接表达内心情感,通常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来描绘自然景物、生活场景以及个人情感体验。
二、开放式情感表达和多元题材选择苏轼的词作涵盖广泛且多样化的题材,既有爱情抒发,也有倾诉社会时事,甚至还有揭示个人命运等。
他以开放式情感表达为特点,通过多元题材选择展现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与认识。
三、抒发个人情感与社会批判相结合苏轼的词作既包含了对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也蕴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反思。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自我剖析和深刻的洞察力,将个人情感与当时社会环境相结合,深入探讨人性、道德以及权力与矛盾等问题。
四、自由奔放的艺术表现形式苏轼摒弃了传统词牌格律束缚,更注重对字句把握的灵活运用。
他大胆地运用新颖的押韵方式和音律,打破了传统限制,并加入北方民间曲调元素,使其词作更具鲜明特色。
同时,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和借景抒发情感,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生动感和艺术张力。
结论苏轼作为宋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其创作风格被广泛认可,并对后世不乏影响。
他以追求真实、开放式情感表达、自由奔放的艺术表现形式等特点,从个人情感和社会批判角度出发,创作了众多经典名篇。
其词作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深情之作,也有对社会现象的犀利批评。
这种风格使得苏轼的词作别具一格,并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注:以上所述仅代表笔者观点和简单分析,对于苏轼及其词作全貌来说可能仍存在不足之处,详细了解请参考相关专业资料和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苏轼的宗教情怀及人生观念看其作品风
格的变化-
[摘要]人生际遇坎坷,使苏轼的思想及人生观念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使他的作品风格呈现出三个方面的明显变化。
[关键词]苏轼;乌台诗案;创作风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幼年即承受家教,爱好广泛,博学多才,诗词、文赋、书画无一不通。
苏轼一生仕途颇多坎坷,几起几落,受尽磨难,后期渐近佛学,关心民众疾苦,深受民众拥戴。
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使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坎坷磨难。
以“乌台诗案”为界,他的创作风格也与其人生观念一样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作品的风格虽有继承但差异更明显。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作品明显少了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笔触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甚至直击时弊,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淡泊开阔,“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
苏轼《水调歌头》、《定风波》、《前赤壁赋》均写于“乌台诗案”前后,此时是他人生最艰难的时期之一,也是其诗文创作最辉煌的阶段,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其人生观念和创作风格的明显变化。
一、《水调歌头》、《定风波》、《前赤壁赋》评析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中秋词,脍炙人口,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是作者酒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思维,从物与人、天与地、空间与时间相联系的角度进行思考,生发想象、联想,把对兄弟的感情上升到探索人生观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及美好祝愿。
上阕侧重写天上,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褒的神仙世界,表现了作者由超尘出世而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
下阙侧重写人间,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借见月表达作者对弟弟的怀念。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之景,寓心中之事;由自然现象入题,引谈人生哲理。
是即景生情,非因情造景。
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在平朴中透出深意,于寻常处生发奇景,足见作者胸襟的旷达超脱、人生理想的超凡超俗。
此词篇幅短,但意境深,内蕴丰富,平中不平,颇值得玩味。
《前赤壁赋》(原文略),全文借景张理,由理叙志。
仕途的坎坷曲折、多磨多难,使苏轼不得不从佛老思想中寻求感情和精神的寄托。
面对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思。
全文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借古抒怀,倾吐了自己对古代英雄的钦慕,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不难看出,苏轼当时的心境是极其复杂的,既想消极隐退,又想积极进取;既有疾世忿懑的冲动,又有在山水中逍遥解脱的情绪,既有与世无争的思想以及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却同时又流露出对世道不平的愤怒和不甘妥协的进取精神。
二、苏轼作品风格的变化
(一)作品题材由关注政治向描写自然及人生思考转变
苏轼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的是“具体的政治忧患”,关心下层,愤世嫉俗,旦遇邪恶,必“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其行云流水、快意厌憎、抒怀发言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他自己宽广的人生忧患及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方面。
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有理趣,有情趣,意境豪放阔大,情怀乐观旷达;《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通过写在“雨
中”享受美、天晴后又欣赏美,给人旷远清丽的美感,笔调空灵蕴藉,情理交融;《前赤壁赋》以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曲折幽微地透露出作者隐忧的情绪,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文化取向渐由尚儒向尚道、尚佛转变
前期,苏轼心怀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发声主张,坚守志趣。
后期,尤其是遭受两次被贬的打击之后,他渐渐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思想中来,企图靠宗教理念得精神解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作者失意之时,他幻想天堂的不胜寂寞,寄情人间的天长地久。
“人生如梦”,其调虽低沉,但毕竟难以掩盖苏轼诗词的主弦律,即其所表现出的奔放、乐观、旷达、洒脱、恢宏、阔大的激情以及对明月的向往和对人间的眷恋之情,他以浪漫的色彩、潇洒的作品风格和行云流水、淋漓舒畅的语言,给人以无以伦比的美学享受。
从“我欲”到“又恐”,再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充分地展示了作者情感的波澜起伏。
紧接着他从幻觉回到了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结中,入世思想最终还是占了上风。
“何似在人间”,雄健的笔力,强烈的情感,这即是对入世思想毫无疑问的肯定。
“我欲乘风归去”,既是对作者向往明月情怀的表达,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其出世登仙的人生想法。
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也流露了作者相同的思想痕迹。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了,回首看看“萧瑟处”,刚才还在下大雨,现在就已经放晴了。
这就是大自然,月盈则缺,缺了又圆,循环反复;雨后便晴,晴后又雨,如此循环。
这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
无晴”吗?此词是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所作,作者被贬之后,也不知道有没有再被擢升的机会,想要“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归去”了。
这一“归去”,既形式上照应了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又在实际上表达了作者的出世思想。
在《前赤壁赋》中,作者渴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也“知不可乎骤得”,便以“客人”的感触而写“客人”的生悲之因,说宇宙的变化,说人生的哲理。
作者以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时时刻刻都在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从不变的角度看,则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无穷无尽,无始无终。
更何况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从如此角度思想,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统统地不足为念了。
这是十分典型的佛学思想。
最后他还为“客人”指出路:回归自然,寻求精神寄托。
很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对话就是作者的思想、作者的意识。
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既有佛老思想随遇而安、与自然相适的成分,同时也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
(三)作品特色更加复杂多元
从作品的特色角度讲,苏轼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迈奔放,其势有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后期的作品空灵隽永、朴质清淡,有如深柳白梨,花香清远,有地方人情、民风物貌,有娱宾遣兴、秀丽姿彩。
诸如怀古感旧、酬赠留别,咏物言情、谈禅说理,记游写景、田园风光,无所不包,绚丽多彩。
这一部分中多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的意味,全然没有了针锋相对的直面、毫不避讳的批判等对现实和政治的不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作者在路途中遭遇大雨后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
“穿林打叶”,风雨急骤;“吟啸”“徐行”,从容不迫;“竹杖芒鞋”,条件简陋;“莫听”、“何妨”、“谁怕”,倔强
豁达,宛然在目。
入雨而经风雨洗礼,雨霁、天晴、日出、人醒,一切阴晴、雨霁,无不在回首间消逝一空。
大自然有急雨扑面,人生中有风雷盖顶,只要沉着应变,从容履险,一切都会化险为夷。
“一蓑烟雨任平生”,乐观自信,飘逸旷达,跃然眼前。
寓深邃的人生哲理于平常的生活小景描写之中,轻松自如,韵味无穷。
苏轼的散文,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
之前他人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
但苏轼却是借题发挥、借景立论,他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发表议论、阐明哲理为主,把情与理以独特的风貌贯穿于字里行间。
《前赤壁赋》共以三层意思展开,一写游乐,二写悲来,三写生悟。
文笔变化跌宕,熔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更为精妙的是,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景是水月流光,情是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情因景发,景用情显,借景说理,寓理于情,情感波折,层层深入,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同时又兼具哲理。
作者以主客问答为要式,文赋笔调清新,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说理自由洒脱,语言晓畅明朗,抒情表现力很强,特色独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