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考研笔记教育心理学笔记

华东师大考研笔记教育心理学笔记
华东师大考研笔记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道德的发展

一品德的界定

1 品德

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2 道德

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行为规范的总和。

3 两者关系

1)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因而离不开社会;道德的发生发展有赖社会的发展。

3)品德的发展有赖个体的存亡,但它不研究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评价自身。

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1 过程

a)理性化过程(名词解释或填空)

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儿童道德成熟的要点,首先是他道德认识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儿童道德水平最明显的表露在他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之中。

b)社会化过程

形成由“自然我”向“社会我”的转化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 皮亚杰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实际上是一种合作的道德)到自律选择或填空题

2 柯尔伯格

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1)惩罚服从定向阶段

2)工具性的相对定向主义

习俗水平 3)人际协调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和秩序

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 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具有个人独立判断的标准)

重点实验:两难性实验

四情操

三种分类方式 1)宗教的情操,道德的情操,认识的情操,审美的情操 2)道德情操,审美情操,理智情操

3)麦独孤的分类:爱的情操,恨的情操,敬的情操

五立身处世态度的类型

1 傲慢莽撞,盛气凌人的立身处世态度。

2 怯懦退缩,与世无争的立身处世态度。

3 胸襟坦荡,开朗坚定的立身处世态度。

六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

雷斯特 1 解释情景 2 作出判断 3 道德抉择 4履行道德行动计划

七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1 抗拒诱惑及其实验(满足自己需求,不违犯社会约定)

惩罚要适度适时

2 赏罚

3 榜样的学习

八观察学习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1 形成新的行为

2 消退已有的行为

3抑制已有的行为

4解除对已有行为的抑制

第二章道德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观的分类

1罗卡其将其分为工具性和终极性两类

2 柯尔伯格关于人生观发展过程的理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

个体水平1)生命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相混淆生命价值是被看作建立在拥有者的社会地位或财物作用的基础上的。

2)生命价值被看作是满足拥有者或他人的工具。

社会水平 3)生命价值是建立在家庭及其他成员的同情关爱这一感情基础上的。

4)生命是神圣的,因为它在道德或宗教的权利和责任中占有地位。

原则水平 5)生命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和社会社会福利相联系,同时,享有生命是人类共同的权利。

6)生命是神圣的——整个人类都要尊重每一个个体。

二人生观的定义

1 定义个人的人生关,从总体上说,就是他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体现。

2 涵义生死观和幸福观

第三章学习的性质

一学习的试误说

1 桑代克三大学习律 P142: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S——R刺激反应

2 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和实质 P144

问题,动机,试探,偶然成功,淘汰与选择,整和与协调。

3 评价:作为一种早期的理论,武断的把动物实验的结果推广到人类的学习,后来受到许多理论家的反对。(其理论不具有迁移性质)

二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1 提出者巴甫洛夫

2 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

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

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

3 五条定律 P147习得律,实验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填

空)

三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1斯金纳

2 操作活动的强化

斯金纳认为,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强化在有机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3 正强化与负强化

正强化是一种积极的刺激,它跟随在机体行为反应之后出现,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负强化也是一种刺激,它的出现可以终止某种行为;如果它在一种行为反应后被取消或移开,则会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负强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某种行为反应之后,本来应继之而来的消极刺激被移走了,从而间接的使该行为得到了强化。

四顿悟说

要点:1情景中所有刺激都是一个整体

2 知觉的组织

3 同化

4 顿悟: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景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积累或盲目的尝试。

五信息加工理论P157 信息加工流程图

第四章学习过程

一学习过程包括知识学习过程,技能学习过程,问题解决学习过程。

二知识学习

1 概念

所谓知识学习就是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追求符号的意义是知识学习区别于技能学习的根本标志。

2 类型:表征概念和类型,知识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命题

三知识获得过程

1广义的知识获得的三阶段:意义的获得,保持和再现

2 接受学习的过程下位学习(派生归类学习,相关归类学习)

上位学习

结合学习

3 布鲁纳的知识发现论代表作《教育的过程》

a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间的外在刺激。

b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学习的获得知识的转换,评价

c学习应注重各门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

d提倡发现学习(又称问题解决法)

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使学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便激起研究

3)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假设或答案

4)帮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资作结论的有关资料,尽可能提供发现的依据

5)帮助学生仔细审查这些资料,以便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6)引导学生用分析思维去证实结论。

e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

评价强调学生主动性,强调认知结构,主张独立思考,较之其他理论更能说明人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对20cn60’后世界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4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

a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

b有意义学习的标准是要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评论:较片面,只有知识的学习,无道德技能的学习

四机械学习的遗忘过程

1 遗忘的保持曲线P167 (艾宾浩斯曲线)

保持(或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保持是一个负加速的过程,在识记的最初保持急剧下降,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趋于平稳。

2 影响保持过程的原因:机体因素,后继经验和动机因素

3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五技能学习本质于分类

1 定义:获得方法的步骤

2 分类外在动作方式(也叫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和内在动作方式(智力技

能或心智技能)

还可以分为自动化和非自动化

3 麦克唐纳曲线P181

六智力技能学习过程

1 心理过程

1)找到每一步应该怎样做的方法

2)找到每做完一步后与做之前有什么差别,与目的还有多大距离

3)把每一个行动与其所产生的新杀别联系起来,找到每一步产生式与下一步产生式之间的关系

4)对整个产生式系统进行概括

2 智力形成的五个阶段

1)定向活动阶段

2)物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七问题解决学习过程

1 定义

在具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而运用一系列的有指向的认知操作过程。

2 三个基本条件:目标指向性,认知系列,操作系列

3 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目标状态

4 思维策略:算法式策略和启发式策略P192

第五章学习迁移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1 定义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条件下进行的学习对另一种条件下学习的影响。

2 分类 P194

按影响方向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按影响结果分正迁移和负迁移

二学习迁移理论

1 形式训练说P200(简答题)

心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整体,一种成分的改进会加强其他的各种官能,迁移就是新的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一旦新的官能在某些学科中得到训练就可以迁移到其它类似性质问题的解决中中。

学习内容是可以忘掉的,其作用是暂时的,只有通过形式的训练而达到官能的发展才是永久的,才能迁移到其它的知识学习上去,因此教育的目的在于形式的训练。

2 相同元素论

理论要点及教学意义:形式训练对学生智力并无多大影响,只有当两个训练机能有相同元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

3 经验泛化说(概括化理论)

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景中学习的迁移越好,概括化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密不可分,如果教学方法注意如何概括,如何思维就会增加正迁移出现的可能性,同时,原则的概括有较大的年龄差异。

重点实验P201 贾德1908年水下击靶实验

结论:先期学习A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B,是因为在学习A 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

4 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关系理论)P202第一段

5学习定势说 P202第一段

6分析概括说格索尔—爬蹄子—早期教育

三促进学习迁移过程的一般原则

1 建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育目标

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

3 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哪种迁移

4 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5 有意识的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概括化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6 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学习和关于学校的积极态度

四智力技能迁移的两个环节

1 条件概括化

把样例题中的具体条件概括为一般条件,从而掌握解题的基本原理。

2 规则自动化P210 第一段

第六章学习动机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

1.定义

学习动机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

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当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时,可以先组织他们开展学习活动,然后通过学习活动逐步地引发喝形成其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就会至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而学习活动又可以激发、增强巩固学习动机。(大意)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如果学习动机好,而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这是负向的不一致;学习动机不好,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就会好,这是正向的一致。

结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会保持正向一致喝正向不一致,而消除负向一致与负向不一致。

二.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说 S—R(刺激——反应)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称S—R行为理论

要点:

引起动机与学习行为并无两样,完全取决于先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

系,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他们就会又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就会缺乏学习的动机作用,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惩罚,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

教学应用: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的批评和表扬会影响学生,仅凭学生的行为来推断学生的动机往往是困难的(多种动机可能表现为一种行为,同一动机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表现为不同行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代表人物:班杜拉

他将强化分为三种:

1)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

2)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

为)

2.成就动机理论(即成就理论)

一)什么是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激励着个体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

价值的工作中乐意去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两种因素:1)力求成功的动机

2)避免失败的动机

二)三种心理因素

1)追求成功动机的强度(Ms);

2)成功的主观性概率即期望(Ps);

3)成功的激励值(Is)。

三)奥苏伯尔的三成分论

1)认知的内驱力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3)附属的内驱力

成就动机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家默里的研究。

3.需要层次说(自我实现理论)

1)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

2)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个为缺失的需要)

4.归因理论

1)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维纳

2)从三维度可吧归因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

不可控制归因

把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四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

易、运气(机遇)好坏等。

3)三维度模式

三.学习动机变化的规律

1.学习动机由外部客观条件激发而来

2.学习动机由内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

3.外部学习动机与内部学习动机相互交替、转化

4.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与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相互结合

5.主导性学习动机与辅导性学习动机协调作用

6.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呈正相关

1)在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

2)在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学习效率发会由于学习动机的增强而下降

3)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提别在学习力所

能及

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为明显。

(要把握难易程度,提供学生良好的教育材料。要不断通过变化教学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7.学习动机可以迁移

四.学习动机的激发、转化与维持

1.表扬与批评(运用时应注意)

1)无论表扬或批评都不能滥用

2)要多用表扬、少用批评

3)表扬与批评都要针对学生的特点

2.个人竞赛与团体竞赛(运用时应注意)

1)个人竞赛和团体竞赛虽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运用必须适当,切不可

多用滥用,因为频繁地运用个人竞赛与团体竞赛,会造成过度紧张的学习气氛,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一贯胜利者会养成目中无人的娇气,而一贯失败者又会养成低人一等的心理压力,这同样都会使个人竞赛或团体竞赛失去其应有的极力作用。

2)团体竞赛的效果虽不如个人竞赛,但仍应适当地倡导团体竞赛,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互相关心的集体注意精神。团体竞赛更需要有领导地合理组织,否则会事倍功半。

3)要多提倡个人的自我竞赛和团体的自身竞赛,如鼓励学生个人或班级,力求“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更比今天强。”

4)增多获胜的机会,尽可能使有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以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期望与评价

1)佩奇的实验

三组,一组只给甲、乙、丙、丁一类的等级,无评语;第二组除等级外,还按学生特点给予顺应的评语;第三组,给予与等级相称的相同的特殊评语。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的评语对学生后来学习影响有明显差异。

2)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期望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七章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一.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1.定义

广义: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以外的一切对学习又影响的因素。

狭义:把非智力因素的范围规定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五种基本心理因素,即动机、兴趣、

情感、意志和性格。

二.国内外关于非智力因素研究的成果

1)对某种活动的强烈需要和爱好与取得成就的关系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纠正)【圣才出品】

第22章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纠正 22.2 复习笔记 一、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危害 1.社会规范背离的含义 社会规范的背离是对规范遵从现象的逆反,是指对社会规范、准则的偏离、违反、背叛等。由于社会规范本身具有历史性与可变性,社会规范的背离既可能是积极的,又可能是消极的。对陈腐的旧规范的背离是社会进步力量的标志,也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是值得积极倡导的。而对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服务的合理规范的背离,则是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害的,是要防止和纠正的。本章中所谈的社会规范背离特指对合理规范的背离,因而是消极的。 2.社会规范背离的类型 (1)按危害程度分类 社会规范背离按其危害程度,可以分为社会适应障碍、品德不良与违法犯罪三类。社会适应障碍主要是对个体自身造成心理伤害,品德不良则对他人与集体的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而违法犯罪则是对社会构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①社会适应障碍 社会适应障碍是指个体由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所引起的,采用偏离社会规范的方法与他人或群体相处,使个体不为他人与群体所接受,但不直接构成对他人利益的侵犯,属于轻度的社会规范背离。如由嫉妒、逆反、敌对、恐惧、焦虑等心理障碍引起的多疑猜忌、烦躁

不安、讽刺挖苦,恶意攻击、易怒冲动等人际关系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维持注意困难等注意障碍与多动、多话等不随意行为异常而引起的违反常规行为和攻击行为,甚至出现具有捣乱性和破坏性等扰乱别人的行为等,均属于社会适应障碍。这不仅影响个体的待人处事,也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同时不利于群体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②品德不良 品德不良是指经常发生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或采用违背道德规范的方式和手段来达到个人的目的,构成对他人利益的侵犯,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如行为不文明、不礼貌,无理取闹,欺侮同学,不尊重教师和家长,不守纪律,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都属于行为不良。长期的品德不良得不到纠正,也容易发展成违法犯罪。 ③违法犯罪 a.违法犯罪是指直接触犯法律的反社会行为,对他人与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要受到法律的惩处。如某大学生因嫉妒同伴学习成绩优秀,常常寻事与其争吵,属于社会适应障碍;进而产生破坏同伴学具与生活用具的不轨行为,属于品德不良;最后发展到刺伤同伴脸部,危及他人生命,这就触犯了刑法。 b.违法与犯罪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第一,违法行为具有较广的含义,泛指违反了国家一切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二,违法行为并不都是犯罪,只有社会危害性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时,该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 第三,但犯罪以外的违法行为对社会也有一定的危害性,而且如不及时制止,还可能发展成为犯罪。 ④总结 社会适应障碍、品德不良与违法犯罪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问题。社会适应障碍是

心理统计学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

考研真题和强化习题详解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题 1 .三位研究者评价人们对四种速食面品牌的喜好程度。研究者甲让评定者先挑出最喜欢的品牌,然后挑出剩下三种品牌中最喜欢的,最后再挑出剩下两种品牌中比较喜欢的。研究者乙让评定者将四种品牌分别给予l~5 的等级评定,( l 表示非常不喜欢,5 表示非常喜欢),研究者丙只是让评定者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品牌。研究者甲、乙、丙所使用的数据类型分别是:( ) A .类目型―顺序型―计数型 B .顺序型―等距型―类目型 C .顺序型―等距型―顺序型 D .顺序型―等比型―计数型 2 .调查了n =200 个不同年龄组的被试对手表显示的偏好程度,如下: 该题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数据类型分别是:( ) A .类目型―顺序型 B .计数型―等比型 C .顺序型―等距型 D .顺序型―命名型 3 .157.5 这个数的上限是()。 A . 157 . 75 B . 157 . 65 C . 157 . 55 D . 158 . 5 4 .随机现象的数量化表示称为()。 A .自变量 B .随机变量 C .因变量 D .相关变量

5 .实验或研究对象的全体被称之为()。 A .总体 B .样本点 C .个体 D .元素 6 .下列数据中,哪个数据是顺序变量?( ) A .父亲的月工资为1300 元 B .小明的语文成绩为80 分 C .小强100 米跑得第2 名 D .小红某项技能测试得5 分 7、比较时只能进行加减运算而不能使用乘除运算的数据是【】。 A .称名数据 B .顺序数据 C .等距数据 D .比率数据 参考答案:1 . B 2 . D 3 . C 4 . B 5 . A 6 . C 7.C 二、概念题 1.描述统计(吉林大学2002 研) 答:描述统计指研究如何整理心理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的数据,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表达一件事物的性质的统计方法。比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大量数据,找出这些数据分布的特征,计算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将大量数据简缩,找出其中所传递的信息。 2.推论统计(中国政法大学2005 研,浙大2000研) 答:推论统计又称推断统计,指研究如何通过局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推论总体或全局的情形;如何对假设进行检验和估计;如何对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如何对两件事物或多种事物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等的统计方法。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假设检验的各种方法、总体参数特征值的估计方法(又称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各种非参数的统计方法等等。 3 .假设检验(浙大2002 研) 答:假设检验指在统计学中,通过样本统计量得出的差异作出一般性结论,判

华师大心理学历年试题

华东师范大学 2000年攻读硕士研究生试题 考试科目:普通心理学(含心理学史) 招生专业:心理学 一、简述下列术语(每小题3分,共30分) 1、操作条件反射 2、注意稳定性 3、想象表象 4、意志行动 5、兴趣 6、程序性知识 7、性格特征 8、离差智商 9、趋避冲突10、激情 二、论述题(每题10分,共70分) 1、试述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与解释过程。 2、试述长期记忆系统(long-term memory system)中的信息储存与提取过程。 3、试述概念形成的过程和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 4、试述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 5、试述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6、试述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7、试述认知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本质区别。 华东师范大学 2000年攻读硕士研究生试题 考试科目:心理统计与测量(需带计算器) 心理统计部分 一、是非题(10分):请仔阅读以下句子,判断其是否正确,用T表示正确,用F表示错误,填写在前面的括号中。注意,不得使用任何其他符号。 ()1.差异系数是一种相对差异量。 ()2.抽样分布指的是抽取的样本中个体数值的次数分布。 ()3.从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容量为n的一切工作切可能样本的平均数的分布也呈正态分布。 ()4.当自由度逐渐增大时,t分布逐渐接近正态分布。 ()5.总体上的各种数字特征叫总体统计量。 ()6.相关系数可以直接计算其平均数。 ()7.对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有多种方法检验其显著性。 ()8.偏态量和峰态量是用以描述数据分布特征的统计量。 ()9.中位数检验就是比较两个样本中的中位数高低。 ()10.从正态分布图来看,z=0处的概率是最大的。 二、简答题(8分): 1.什么是标准分数?使用标准分数有什么好处?(4分) 2.方差分析是逻辑是什么?(4分) 三、问答题(10分) 如果有两个样本,一个是实验组,另一个对照组,分别施以两种教学方法,后期测验后如何对其成绩(百分制)进行统计检验,以确定两种教学方法有无显著差异? 四、填表题(12分) 有一个双因素方差分析实验,A因素为教材,共3种;B因素为教法,共4种。交叉分析后得到12种处理,假定每个处理中有2名被试。经过教学后进行测验,得到一个方差分析表,请完成它。注:不必说明有无显著意义等。(答案按照1-12填写在答题纸上) 差异来源平方和自由度方差F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笔记图文稿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笔记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概念 (1)随机变量: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前,不能准确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称 为随机变量。 (2)总体:总体(population)又称为母全体或全域,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 事物的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 (3)样本: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4)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5)次数:是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作频数,用f 表示。 (6)频率: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事件数目,通常用 比例或百分数来表示。 (7)概率:概率论术语,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度量指标。其描述性定 义。随机事件A在所有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值,称为事件A的概率,记 为P(A)。 (8)统计量: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作特征值。 (9)参数: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观测值:随机变量的取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多个观测值。

2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答:(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 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 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统计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讲,就 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 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 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有重要的意义。 ①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客观事实之中。 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预测和分类,从而揭示蕴藏于其中的种种因果关 系。要提高对客观事实观测及分析研究的能力,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学 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统计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

朱莹 实验心理学笔记

北大朱滢《实验心理学》教材笔记 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l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l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l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三项实验易于保持控制变量恒定。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在几个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形下所概括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更接近生活实际。 l 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

2015-2017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历年复试分数线

无论是准备报考心理学院校或者是已经战过心理学考研在等结果的同学,想必复试分数线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今天,力比多学院(https://www.360docs.net/doc/191010972.html,)的小编将2015年至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的历年分数线整理出来,方便大家查看参考。 复试分数线

在此祝愿大家如其所愿顺利通过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初试。 力比多学院小编还为大家整理出,复试时所需要的材料,具体如下: 应届毕业生 1、身份证明:包括初试准考证、本人有效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 2、政治审核表:档案单位一般应与报名时填报的学习单位一致,由考生所在院系填写并盖章,该表需要在院校网站下载。 3、本科成绩单及复印件:需加盖学校公章,在复试时单独交至各学院。 4、加分证书:四、六级等相关证书及操作技能证书等。 5、一寸彩色免冠照片:面试时进行体检可能需要。 6、撰写材料:面试简历、自我介绍以及给导师的信件等,不要只准备一份,每一位老师一份。 往届毕业生 1、身份证明:包括初试准考证、本人有效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毕业证和学位证原件及复印件。 2、政治审核表:档案单位一般应与报名时填报的工作单位一致,由考生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人才交流中心填写并盖章,该表需要在院校网站下载。 3、本科成绩单及复印件:可以向档案所在单位申请,复印档案中的本科成绩单,也可以从本科学校教务处打印成绩单。 4、工作中的成果:可能会成为加分项哦。 5、一寸彩色免冠照片:面试时进行体检可能需要。 6、撰写材料:面试简历、自我介绍以及给导师的信件等,不要只准备一份,每一位老师一份。力比多学院libidos有相关的写作院校定向辅导 同等学力 1、学历证书:证书以及同等学力证明材料。

华东师大考研笔记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道德的发展 一品德的界定 1 品德 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2 道德 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行为规范的总和。 3 两者关系 1)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因而离不开社会;道德的发生发展有赖社会的发展。 3)品德的发展有赖个体的存亡,但它不研究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评价自身。 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1 过程 a)理性化过程(名词解释或填空) 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儿童道德成熟的要点,首先是他道德认识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儿童道德水平最明显的表露在他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之中。 b)社会化过程 形成由“自然我”向“社会我”的转化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 皮亚杰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实际上是一种合作的道德)到自律选择或填空题 2 柯尔伯格 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1)惩罚服从定向阶段 2)工具性的相对定向主义 习俗水平 3)人际协调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和秩序 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 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具有个人独立判断的标准) 重点实验:两难性实验

四情操 三种分类方式 1)宗教的情操,道德的情操,认识的情操,审美的情操 2)道德情操,审美情操,理智情操 3)麦独孤的分类:爱的情操,恨的情操,敬的情操 五立身处世态度的类型 1 傲慢莽撞,盛气凌人的立身处世态度。 2 怯懦退缩,与世无争的立身处世态度。 3 胸襟坦荡,开朗坚定的立身处世态度。 六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 雷斯特 1 解释情景 2 作出判断 3 道德抉择 4履行道德行动计划 七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1 抗拒诱惑及其实验(满足自己需求,不违犯社会约定) 惩罚要适度适时 2 赏罚 3 榜样的学习 八观察学习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笔记

概念 (1)随机变量: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前,不能准确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称 为随机变量。 (2)总体:总体(population)又称为母全体或全域,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 事物的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 (3)样本: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4)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5)次数:是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作频数,用f表示。 (6)频率: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事件数目,通常用 比例或百分数来表示。 (7)概率:概率论术语,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度量指标。其描述性定 义。随机事件A在所有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值,称为事件A的概率,记为P(A)。 (8)统计量: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作特征值。 (9)参数: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观测值:随机变量的取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多个观测值。 2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答:(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 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统计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讲,就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 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有重要的意义。 ①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客观事实之中。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预测和分类,从而揭示蕴藏于其中的种种因果关系。要提高对客观事实观测及分析研究的能力,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统计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 ②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心理与教育科研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 凡是客观存在事物,都有数量的表现。凡是有数量表现的事物,都可以进行测量。心理与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也有数量的表现。虽然心理与教育测量具有多变性而且旨起它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难以准确测量。但是它毕竟还是可以测量的。因此,在进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时,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对心理与教育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就是对心理与教育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的科学工具。 ③广大心理与教育工作者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具体意义。 a.可经顺利阅读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 b.可以提高心理与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c.为学习心理与教育测量和评价打下基础。 3.先用统计方法有哪几个步骤? 答:一项实验研究结果要用何种统计方法去分析,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只有做到对数据分析正确,才能对统计方法做出正确地选用。选用统计方法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基础期复习资料.doc

(1)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超完整) 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和应用: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解释来自度娘)形成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这一过程即强化。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和应用:通过某种动作获取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A.大鼠在实验箱内走动偶尔踩到杠杆时→即得到食物,如此重复多次,动物即学会自动踩杠杆而得食。食物-强化刺激。B.呀呀学语的婴儿偶尔发出一声“妈” →即得到母亲的吻,久而久之,婴儿便学会了叫妈妈。母亲的吻-强化刺激. (2)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为了应付消极的情绪状态,个体在潜意识中发展出一些对付它们的方法曲解现实,将真实的感受逐出意识之外以保持心理安宁。防御机制的作用是避免或减轻消极的情绪状态;大多数防御机制是通过对现实的歪曲起作用的;大多数防御机制在起作用时人们通常意识不到。 几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压抑:压抑是指把令人感到紧张和痛苦的思想、观念,以及个人无法接受的欲望和冲动排除于意识之外,使其不为自己觉察到。

投射:最原始的防御机制。指把能引起焦虑的冲动、欲望、人格特征或动机强加到他人身上,认为那是他人而不是自己所具有的特性。 否认:拒绝承认那些令人感到痛苦的情感、思想、经历或可怕的事实。 反向作用:如果个体觉察到某种令人恐怖的潜意识欲望可能返回意识层面,则个体可能会运用与这种欲愿相反的行为来减轻不断增强的焦虑。 认同:把某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以某人自居以减轻焦虑的防御机制。 (3)格式塔 图形组织的格式塔规律有哪些: 接近法则:没找到 相似法则: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强度等物理属性方面比较相似时,这些刺激物就容易被组织起来而构成一个整体。 闭合法则:有些图形是一个没有闭合的残缺的图形,但主体有一种使其闭合的倾向,即主体能自行填补缺口而把其知觉为一个整体。 连续法则:如果一个图形的某些部分可以被看作是连接在一起的,那么这些部分就相对容易被我们知觉为一个整体。 良好图形法则:主体在知觉很多图形时,会尽可能地把一个图形看作是一个好图形。好图形的标准是匀称、简单而稳定,即把不完全的图形看作是一个完全的图形,把无意义的图形看作是一个有意义的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是一门交叉学科。所以它既有教育学的性质任务,又会有心理学的性质任务。 教育心理学具有双重任务: 首先,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从而使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其次,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克斯坦罗琦。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尝试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是桑代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切列夫于 1877 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它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20 世纪 20 年代到50 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测量实际上是进步教育时期的实验教育时期的成果.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 到 40 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 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20 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则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影响。 在前苏联,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前苏联教育心学家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三、成熟与完善阶段 (60 年代到现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 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 60 年代受十年动乱的冲击,研究曾一度中断。70 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教育心理学家们自编了多本教材,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规模、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成就: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创立很多理论,出版很多作品 3.对实践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这个实际上主要是城市教学,布鲁纳在美国领导的一个课程改革,其实就是结构主义学习。 研究趋势: 1.在理论方面:万能论和机械论逐步被克服。 2 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 3.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4.在传统理论及客体基础上,提出许多新的理论研究客体与研究方法。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 动机;能力和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和思维萌芽(灵长 类)三个阶段。 1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客观 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 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创始人是杜威和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 分之和。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 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 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3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 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 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张敏强版《教育和心理统计学》1到3章读书笔记汇编

《绪论》 1.什么是教育与心理统计学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是数理统计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把统计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工作和各种心理实验、心理测验等科学研究中,通过对所得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达到更为准确地掌握情况、探索规律、制订方案、目的,为教育与心理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 2.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及本书体系。 1)描述统计学:这一部分主要是研究和简缩数据和描述这些数据。 例如: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以这些参数来反映观测数据的集中趋势。 计算标准差、方差等,以这些参数来反映观测数据的离散趋势。 描述统计学主要是描述事务的典型性、波动范围以及相互关系,提示事物的内部规律。 2)推断统计学: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研究如何利用数据去作出决策的方法。推断统计学则是一种依据部份数剧去推论全体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进行教育与心理实验、对教育与心理研究或实验作出预测和规划的有力工具。推断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有:统计检验、统计分析和非参数统计法。 3)多元统计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研究超过两个因素的教育与心理的研究和实验。 多元统计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出主要的因素,相近或相关的因素合并或归类。 多元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主成分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 3.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与心理统计学的昨天:1904年美国人桑代克写的《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 2)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今天:叶佩华主编的《教育统计学》,张厚粲主编的《心理与教育统计》等。 4.预备知识 1)概念与术语 <1>随机变量: 教育与心理实验或观测,在相同的条件下,其结果可能不止一个,同实验或观测所得到的数据,事先无法确定,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因为可以用数字来表现,则称这些数字为随机变量。 它的特点是:离散性、变异性和规律性。 依其性质可分为: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比率变量四种 称名变量:用于说明一事物与其它事物在属性上的不同或类别上的差异,但不说明事物与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 顺序变量:指可以按事物的某一属性,把它们按多少或大小顺序加以排列的变量。 等距变量:指变量之间具有相等的距离。它除了有量的大小外,还具有相等的单位。 比率变量:除了有量的大小、相等单位之外,还有绝对零点。 变量依其相互关系可分为自变量(一般将相互关系中作为原因的称为自变量)与因变量(作为结果的

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张厚桀版《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 心理学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领会】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

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概念 【识记】 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参考书

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参考书 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招收心理学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创建于1951,2008年建设成为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院下设两系两所(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2013年,脑功能基因组学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加入学院。学院学科门类齐全,设置认知神经科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四个二级学科。着力推动学科领域横向交叉融合,注重加强“脑生理研究-行为学研究-应用研究”三个研究层面纵向贯通。学院拥有2个国家教学团队、5门国家精品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在2021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中,参考书的确定,是备考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我们的复习计划都是按照参考书目来制定。那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的参考书有哪些呢?博仁考研老师已经帮大家汇总整理如下: 一、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硕参考书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硕考研,初试专业课考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基础心理学专业考616 普通心理学(含心理学史);951 实验心理学(含心理统计和心理测量),书单如下:312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 1.《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彭聃龄; 2.《发展心理学》(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林崇德编;

3.《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儒德、陈琦; 4.《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厚粲,徐建平编; 5.《心理与教育测量》(新版)暨南大学出版社戴海崎,张锋,陈雪枫编; 6.《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 7.《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校指定了616 普通心理学(含心理学史)和951 实验心理学(含心理统计和心理测量)的考试范围,未指定参考书目,博仁考研老师根据考试范围推荐参考书如下: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西方心理学史》(第二版) 郭本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琦暨南大学出版社; 二、复旦大学心理学专硕参考书 复旦大学心理学专硕考研,初试专业课考347心理学专业综合,学校没有指定书籍,博仁考研老师推荐参考书如下: 《人格心理学》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临床心理学》王登峰人民教育出版社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徐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崎暨南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崔丽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第二版)刘永芳清华大学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桑标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年心理学考研已经起航,在确定了参考书后,就要开始制定复习计划了。但是怎么记笔记?怎么背书?重点是什么?怎么利用真题呢?……为解决同学们的疑问,博仁考研老师将根据你的问题给予帮助,让心理学考研复习事半功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