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的行为表现

信心的行为表现
信心的行为表现

【信心的行为表现】

一、落在百般的试炼中,仍有大喜乐(一2,9~10)

二、忍耐直到成全完备(一3~4)

三、为所缺少的,坚信不疑的祷告求神赐给(一5~6)

四、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并且行道(一19~25)

五、勒住他的舌头(一26;三1~12)

六、爱人如己──不按着外貌待人,不偏心待人(二1~13)

七、能将信心显出来指给人看(二14~26)

八、有从上头来的智慧所结的种种义果(三13~18)

九、亲近神,以神为友;又顺服神,在主面前自卑(四1~10)

十、不彼此批评论断或埋怨(四11~12;五9)

十一、不自作主张,靠主而活、而行(四13~17)

十二、善用钱财,在钱财上不亏欠别人(五1~6)

十三、能受苦能忍耐,直到主来(五7~11)

十四、说话诚实,不起誓(五12)

十五、祷告、歌颂,认罪、代求(五13~18)

十六、使失迷真道的人回转(五19~20)

【喜乐有时,悲哀有时】

一、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一2)

二、卑微的弟兄升高,就该喜乐;富足的降卑,也该如此(一9~10)

三、那享美福,好宴乐的(四3;五5),要愁苦、悲哀、哭泣,将喜笑变作悲哀,欢乐变作愁闷(四9)

四、有受苦的呢,他就该祷告;有喜乐的呢,他就该歌颂(五13)

【忍耐之道】

一、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一3)

二、忍耐也当成功(一4)

三、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所以必须忍耐,坚固己心(五7~8)

四、以先前能忍耐的人,作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样(五10~11)

【论真信心】

一、真信心要经过试验(一3)

二、真信心能求得智慧(一5~6)

三、真信心必有行为(二18)

四、真信心是与行为并行(二22)

五、真信心靠行为才得成全(二22)

六、真信心能使病人得医治(五15)

【雅各书里的完全】

一、因忍耐之工而达『成全完备』(一4)

二、神各样『全备』的赏赐(一17)

三、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一25)

四、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二22)

五、因在话语没有过失而为『完全』人(三2)

【如何祷告】

一、应当求:

1.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一5)

2.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四2)

二、要凭着信心求:

1.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一6)

2.疑惑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甚么(一7)

3.出于信心的祈祷,要救那病人(五15)

三、不可妄求──你们求也得不着,是因为你们妄求(四3)

四、受苦就该祷告,喜乐就该歌颂(五13)

五、奉主的名…祷告(五14)

六、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五16)

七、须具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一27)──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五16)

八、须恳切祷告(五17~18)

【论真智慧】

一、真智慧的来源──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一5)

二、真智慧的得着──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一6)

三、真智慧的表显──在智慧的温柔上,显出他的善行来(三13)

四、真智慧的反面──属地的,属情欲的,属鬼魔的智慧(三14~16)

五、真智慧的果效──多结善果和义果(三17~18)

【认识我们所信的神】

一、祂是那厚赐智慧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一5)

二、祂应许给那些爱祂之人必得生命的冠冕(一12)

三、祂不能被恶试探,祂也不试探人(一13)

四、祂赐给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一17上)

五、祂是上头众光之父(一17中)

六、在祂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一17下)

七、祂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们(一18)

八、祂是神我们的父(一27)

九、祂拣选了世上的贫穷人,叫他们在信上富足(二5上)

十、祂应许把国给那些爱祂之人(二5下)

十一、祂是惟一的真神(二19)

十二、祂称信祂之人为义,又做他的朋友(二23)

十三、祂是那为主为父的,又照着祂自己的形像造人(三9)

十四、凡想要与世俗为友的,就是与神为敌(四4)

十五、祂所赐住在我们里面的灵,是恋爱至于嫉妒(四5)

十六、祂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四6)

十七、你们亲近神,神就必亲近你们(四8)

十八、祂是那设立律法和判断人的,就是那能救人也能灭人的(四12)

十九、祂是那叫我们可以活着,也可以作这事或作那事的(四15)

二十、祂是那万军之主,听取那些受欺压之人的冤声(五4)

廿一、祂是那审判之主(五9,12)

廿二、祂是听人祷告的主(五15)

【雅各书中的矛盾】

一、心怀二意,即半信半疑;与一点不疑惑的信心(一6~8)

二、卑微的弟兄升高,与富足的降卑(一9~10)

三、试探与试验,前者引至死,后者引至生命的冠冕(一12~15)

四、单单听道而不行道,与听道而行道(一22~24)

五、虚伪的虔诚,与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一26~27)

六、偏心待人,与爱人如己(二1~8)

七、有信心没有行为,与信心和行为并行(二14~26)

八、作师傅教导别人,与不能调动、制伏(教导)自己(三1~8)

九、一口两舌,与纯一的泉源并果树(三9~12)

十、属地的智慧,与从上头来的智慧(三13~18)

十一、嫉妒分争与使人和平(三16,18)

十二、不求与妄求(四2~3)

十三、与世俗为友,与亲近神(四4,8)

十四、与神为敌,与顺服神(四4,7)

十五、骄傲与谦卑(四6,10)

十六、心怀二意与清洁的心(四8)

十七、喜笑、欢乐,与悲哀、愁闷(四9)

十八、自作主张,与主若愿意(四13~16)

十九、知道行善,却不去行,即知与行相冲突(四17)

二十、富足人任令财物朽坏,与亏欠工人的工钱(五1~6)

廿一、能受苦、能忍耐,与彼此埋怨(五7~11)

廿二、起誓与说话诚实(五12)

廿三、受苦的该祷告,与喜乐的该歌颂(五13)

廿四、奉主名出于信心的祈祷,与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之义人祈祷(五14~18)

廿五、失迷真道,与从迷路上回转(五19~20)

【信徒的存心】

一、不可心怀二意(一8;四8)

二、要存温柔的心(一21)

三、不可欺哄自己的心(一26)

四、不可偏心待人(二4)

五、不可心里怀着苦毒的嫉妒和分争(三14)

六、要清洁我们的心(四8)

七、不可娇养我们的心(五5)

八、当忍耐,坚固我们的心(五8)

【财富的坏处】

一、富足的会降卑,在他所行的事上必要衰残(一10~11)

二、外貌的富足,不如里面信心的富足(二3,5)

三、富足人常常仗势欺人,必要受无怜悯的审判(二6~7,13)

四、富足人张狂夸口,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四16~17)

五、富足人只知积攒钱财,将会有苦难临身(五1~3)

六、财物、金银将会朽坏、贬值,并且会腐蚀持有者的灵魂(五2~3)

七、富足人亏欠工人,娇养己心,必要受神审判(五4~6)

【甚么样的人,行甚么样的事】

一、那富足的人,在他所行的事上必要衰残(一11)

二、那行道的人,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一25)

三、那要按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审判的人,就该照这律法说话行事(二12)

四、那有信心的人,就该有信心的行为(二14,17~18)

五、那有智慧有见识的人,他就当在智慧的温柔上,显出他的善行来(三13)

六、那知道行善的人,若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四17)

【神的应许】

一、神应许给那些爱祂之人生命的冠冕(一12)

二、神应许给那些爱祂之人承受祂的国(二5)

【私欲与信徒】

一、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一14)

二、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一15)

三、心怀苦毒的嫉妒和分争,自夸和说谎话抵挡真道,都是从情欲来的(三14~15)

四、教会中间的争战斗殴,是从百体中战斗之私欲来的(四1)

五、私欲使人娇养己心,在世上享美福,好宴乐(五5;参四3)

【论罪恶】

一、罪从私欲生出,死从罪而来(一15)

二、若按外貌待人,便是犯罪,被律法定为犯法的(二9)

三、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能污秽全身(三6)

四、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四17)

五、若是病从罪来,就当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病可以得医治(五15~16)

六、若使失迷真道的人回转,便是救一个灵魂不死,并且遮盖许多的罪(五19~20)

【神的话与我们】

一、神的话就是那所栽种的道:

1.神用真道生了我们(一18)

2.我们要快快的听道(一19)

3.神的道乃是能救我们魂的道(一21)

4.我们要行道(一22)

5.神的道是照出我们本相的镜子(一23~24)

二、神的话是那全备使人自由的律法:

1.我们要时常详细察看,并且实在行出来(一25)

2.我们要全守这至尊的律法(二9~11)

3.我们既然要按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审判,就该照这律法说话行事(二12~13)

4.我们不可彼此批评论断,以免批评论断律法,变成不遵行律法(四11~12)

三、神的话是真道(真理):

1.我们不可说谎话抵挡真道(三14)

2.我们要使失迷真道的人回转(五19~20)

【信徒和言语】

一、各人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一19)

二、不勒住舌头的人,他的虔诚是假的(一26)

三、该照使人自由的律法说话行事(二12)

四、信心不是用说的,乃是用行的(二14~18)

五、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三2)

六、人的舌头能影响全身(三2~6)

七、一口两舌是不应当的(三7~12)

八、不可自夸,也不可说谎话抵挡真道(三14)

九、不可彼此批评论断(四11~12)

十、不可张狂夸口(四16)

十一、不可彼此埋怨(五9)

十二、不可起誓;说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五12)

十三、祷告,歌颂,认罪,代求(五13,16)

【温柔的人】

一、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一21)

二、在智慧的温柔上,显出善行来(三13)

三、从上头来的智慧,…温良柔顺(三17)

【信徒与世俗(世界)】

一、要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一27)

二、在我们百体中,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三6)

三、与世俗为友,就是与神为敌(四4)

【信徒应当如何待人】

一、要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一27)

二、不可按着外貌待人(二1,9)

三、不可偏心待人(二4)

四、不可羞辱贫穷人(二6)

五、要爱人如己(二8)

六、不可用舌头咒诅那照着神形像被造的人(三9)

七、不可嫉妒分争(三14,16)

八、没有偏见,没有假冒(三17)

九、要使人和平(三18)

十、不可争战斗殴(四1)

十一、不可彼此批评(四11)

十二、不可亏欠工钱(五4)

十三、不可彼此埋怨(五9)

十四、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五16)

十五、要使失迷真道的回转(五19~20)

【论审判】

一、要按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审判(二12)

二、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二13)

三、不要作多人的师傅,因为晓得要受更重的审判(三1原文)

四、批评论断弟兄的,乃是侵夺神审判的主权(四11~12)

五、不善用财富,或甚至亏待工人的,将来必要被神宰杀(五1~6)

六、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审判(五9)

七、不可起誓或说谎,免得落在审判之下(五12)

【三种合一】

一、信心和行为的合一(二章)──信心没有行为就是死的(二17,20,26)

二、言语和行为的合一(三章)──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三2)

三、知识和行为的合一(四章)──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四17)

【人的日子和主的日子】

一、人的日子──其实明天如何,我们还不知道(四14)──不确定

二、主的日子──主来的日子近了,…看哪,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了五8~9)──肯定会受审

信心的行为表现

【信心的行为表现】 一、落在百般的试炼中,仍有大喜乐(一2,9~10) 二、忍耐直到成全完备(一3~4) 三、为所缺少的,坚信不疑的祷告求神赐给(一5~6) 四、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并且行道(一19~25) 五、勒住他的舌头(一26;三1~12) 六、爱人如己──不按着外貌待人,不偏心待人(二1~13) 七、能将信心显出来指给人看(二14~26) 八、有从上头来的智慧所结的种种义果(三13~18) 九、亲近神,以神为友;又顺服神,在主面前自卑(四1~10) 十、不彼此批评论断或埋怨(四11~12;五9) 十一、不自作主张,靠主而活、而行(四13~17) 十二、善用钱财,在钱财上不亏欠别人(五1~6) 十三、能受苦能忍耐,直到主来(五7~11) 十四、说话诚实,不起誓(五12) 十五、祷告、歌颂,认罪、代求(五13~18) 十六、使失迷真道的人回转(五19~20) 【喜乐有时,悲哀有时】 一、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一2) 二、卑微的弟兄升高,就该喜乐;富足的降卑,也该如此(一9~10) 三、那享美福,好宴乐的(四3;五5),要愁苦、悲哀、哭泣,将喜笑变作悲哀,欢乐变作愁闷(四9) 四、有受苦的呢,他就该祷告;有喜乐的呢,他就该歌颂(五13) 【忍耐之道】 一、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一3) 二、忍耐也当成功(一4) 三、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所以必须忍耐,坚固己心(五7~8) 四、以先前能忍耐的人,作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样(五10~11) 【论真信心】 一、真信心要经过试验(一3) 二、真信心能求得智慧(一5~6) 三、真信心必有行为(二18) 四、真信心是与行为并行(二22) 五、真信心靠行为才得成全(二22) 六、真信心能使病人得医治(五15) 【雅各书里的完全】 一、因忍耐之工而达『成全完备』(一4) 二、神各样『全备』的赏赐(一17) 三、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一25) 四、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二22) 五、因在话语没有过失而为『完全』人(三2) 【如何祷告】 一、应当求: 1.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一5) 2.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四2) 二、要凭着信心求: 1.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一6) 2.疑惑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甚么(一7) 3.出于信心的祈祷,要救那病人(五15)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自信心的关系研究

中学生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文章的初稿已成,采用问卷的方式研究中学生自信心与家庭教养范式间的关系,得到中学生自信心的特点,以及中学生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间是相关的。但文章还存在一些问题: 摘要:[目的]了解当前中学生自信心和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以及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向319名中学生发放边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运动自信、一般自信和应对自信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生源地的中学生在学业自信和运动自信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EF2、EF5、EF6、EM2、EM3、EM4六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中学生的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存在显著性相关。 关键词:中学生;自信心;家庭教养方式;关系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family upbringing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method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issue edge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319 middle school students.[conclusion]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 in the sports self-confidence, general confidence and respond to three dimensions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Different from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confidence and motion in two dimensions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 in EF2, EF5, EF6, EM2, EM3, EM4 six dimensions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and family upbringing. [conclusion] there i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Self-confidence;Family upbringing;Relationship between

幼儿情绪与行为关系

幼儿情绪与行为关系 情绪和情感都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属于同一类但不同层次的 心理体验,是既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化都要受到已经形成情感的制约;另一方面,情感也依赖于情绪,情感总是在具体的情绪中得以表现,离开了情绪,情感不能孤立存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情绪和情感之间的区别:a、情绪是和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而产生的体验,而情感则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b、情绪发生在先,情感体验在后。情绪是人与动物共有;情感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c、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情绪是易变性的,会随着情境的改变以及需要满足情况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情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深刻性,是构成个性品质中稳定的心理成分。d、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深沉而且久远,不轻易流露出来。 相对于成人,幼儿的情绪特别不稳定,刚才还兴高采烈,转眼间就撒赖发脾气。情绪对幼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指导和影响着幼儿的行为。良好的情绪是幼儿友好交往的前提,是智力开发的保证;而不健康的情绪会引发幼儿很多不良的行为。 在幼儿阶段,幼儿的活动范围和生活环境都以家庭为主,家庭因素中的家庭功能和教养方式都对幼儿的情绪和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家庭氛围融洽和谐,家庭成员和睦相处,沟通良好。在这种功能完善的家庭中生活的幼儿,较易形成健康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反之,幼儿就容易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和行为,而幼儿的气质类型又反过来影响着父母的教养方式。因此,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气质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养方式,与孩子间保持积极的互动。这样,才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稳定的情绪和行为。 正因为健康的情绪对幼儿的个性形成、人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意运用适宜的活动来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以发展其良好的情绪,从而促进其良好的社会交往。 《发展幼儿的社交与情绪技能》的课程中认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指他对本身的感觉和认识,自我概念对人的情绪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来自早期环境的影响。在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认同危机是人在两个极端之间的对抗;当儿童在回答“我是谁?”时,他们的欲望是必须与环境的要求达成平衡,才能建立人格力量。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可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搭积木》,这种类型的活动是日常教学中幼儿们经常玩耍的,幼儿们也都非常喜欢。在游戏时,教师可要求孩子们动脑筋想办法,搭一间漂亮的房子送给自己好朋友。即使孩子们搭得很简单,但是他们仍然兴致勃勃,互相说着房子里有什么,送给谁。在这时,教师适时地给幼儿以赞美和鼓励,特别是一些平时较内向的幼儿。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从而能快乐地投入到与人交往的过程中。

论文开题报告时间管理倾向与自信心学习动机的关系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自信心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1.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1 时间管理倾向的界定 最早对时间管理倾向进行界定的是黄希庭和张志杰[1] (2001),他们认为时间管理倾向(TMD) 是一种时间维度上的人格特征,是个体在对待时间功能和价值上,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的行为态度。在他们做出的界定中,时间管理倾向包 括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 1.2 自信的界定 心理学意义上的自信是对个体所拥有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代表,是对个 体微观的心理活动的在宏观上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个体内在品质中最基本的一种。个体拥有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本身就是对自己一种认可和肯定,这种认可和肯 定也包含着个体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都是积极的肯定,但不会过分高估自己 的能力。 1.3 学习动机的界定 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2]。 关于动机的研究通常要探讨动机的类型或性质问题。其中一个基本的观点是, 将动机明确区分为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内生动机是个体为了寻求挑战和乐趣, 满足好奇心而参与活动的倾向; 而外生动机是个体为了活动本身之外的其他因素, 如奖励、他人认可和评估、完成上级的指示、与他人竞争等而参与活动的倾向[3]。 2. 研究目的 2.1 选题的意义 大学生对时间的态度、分配和驾驭是否会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习的 行为倾向,时间管理倾向自信心与学习动机三者的各维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是 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2.2 预期应用价值 该研究拟探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信心、学习动机的关系, 从而为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培训, 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 提高学业成绩提供理论依据。 2.3 研究价值 目前,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实证研究国内还没有,本研究旨在透过不同纬度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时间管理倾向、自信心与学习动机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其它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3. 文献综述 3.1 关于时间管理倾向的实证研究 国内继黄希庭[1]时间管理倾向的理论构想提出之后,相关时间管理倾向的研究不断涌现。以往有针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人格特征、应对方式、成就动机、自信、自我效能、自尊、学习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4-12]。钟慧[5]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其成就动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时间管理倾向高者的成就动机得分显著高于低时间管理倾向者;另外,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其成就动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狄敏等[6]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A型人格关系的研究中发现,A型人格总分和各个因子得分与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三个维度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时间监控观和TH 因子之间除外)。A型人格的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和各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B型人格的大学生。张永红[7]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心理控制源存在密切的关系。心理控制源得分与时间管理倾向总分、时间效能感得分、时间监控观得分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即越内控的大学生,时间管理得越好,其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观也越令人满意,而外控的大学生则反之。 有关于大学生自信心和时间管理倾向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是很多的,如古玉、谭小宏[12]的研究结果显示:自信水平中的外表自信与时间管理倾向中的时间监控观维度之间的相关是显著的,同时时间监控观又会反作用与外表自信因子,可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的外表自信进行预测;自信水平中的学业自信与时间管理倾向中的三个子维度都有着显著的相关,但是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和时间价值感对个体的学业自信都没有明显的预测作用;社会交互作用、交谈、体育运动和爱情关系是自信水平中另外的四个因子,这四个因子与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

心理学中的过度自信与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现象

心理学中的过度自信与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现象 摘要:近年来,行为金融学兴起并不断发展,其研究的最重要的心理偏差即是过度自信。本文介绍过度自信现象的心理学解释以及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实证研究例证,并对过度自信现象的研究做出了一些评价。 正文: 过度自信是心理学的一个专业术语,是指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而低估失败的概率的心理偏差(Wolosin,et al,1973;Langer,1975)。Kahneman,Daniel和Amos Tversky(1979)等心理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在形成自己的判断时经常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我们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一、产生过度自信的原因: 1、证实性偏见(Confirmation Bias) 当我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往往忽视掉。比如,我们讨厌某个国家,那么,我们就会下意识的关注这个国家的负面消息,用以证明这个国家确实不招人喜欢,而且越来越讨厌;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赞同某个方案(特别是那些自己提出的方案),也会举出众多理由,数据的、图片的、事实的、分析的,来不断支持该方案,使其越来越正确。 2、难度效应(hard-easy effect) 许多研究表明, 人们判断或决策的信心水平受任务难度及领域的影响(Gigerenzer et al, 1991;Kvidera, 2008)。通常对较难任务做信心水平评估时, 才会引起过分自信和较差的校准。而任务难度过于简单, 过分自信的现象就会消失;相反,会出现系统的信心不足(Juslin, Winman & Olsson,2000)。Lichtensten 将这种现象称为信心的难易效应 (Craig et al, 2008)。人们在面对更难解决的问题时更易产生过度自信。对于CEO来说,他们展示才能的突出机会就是要决择能给公司、股东、自己带来最大收益的投资项目,这样的决策涉及复杂的信息处理,要求管理者在非常不确定的情况下对公司现金流进行预测和规划,这也正是对CEO最具有挑战的地方。各种研究结果表明,CEO在处理公司经营这样的复杂问题时大多会表现出较强的过度自信。 3、启发与偏差(Heuristics and Biases) 人们进行概率判断时利用的启发法会带来偏差,这些偏差是一种认知偏差,不应归因于动机性的理由,是人类思维过程中普遍的缺陷;并且人们不能够从毕生经验中推导诸如均值回归和样本规模效应这样一些基础的统计原则(Kahneman and Tversky,1982) 。主要包括以下3种启发: A.代表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指人们根据那些具有代表性和相似性的特点来进行概率判断,这种代表性启发法过程中偏见的产生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对结果的先验概率不敏感。人们根据代表性进行概率估计时常常忽略关于结果的先验概率信息;(2)对样本规模不敏感。(3)对机会原则的误解;这种误解主要在于人们夸大了随机过程中局部序列的代表性;(4)对可预测性不敏感;合乎统计规范的预测会根据所获得信息的有用性来预测极值和致信区间的范围,但是当人们根据代表性来进行预测

安全意识与行为辩证关系

安全意识与行为辩证关系 “我们怎么想,就会怎么做。”这几乎已经成为管理者的共识真理。大多数人看来,如果一个员工出现了不安全行为,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挖掘他的“深层次原因”——安全意识是否淡薄。在集团安全精益铜牌审核标准中也有明确要求:“各级人员应知应会,安全意识强”。这些对意识、认识、态度等的要求中都包含着一个假设:意识决定我们的行为。可在心理学家看来,并不能这样简单的小结论,还需要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 实际上,行为往往也能影响我们的意识。 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员工严重违反了安全规定,屡教不改,我们会让他当众做检查,为什么写了检查不行,还要当众念一遍呢,因为我们都相信,语言会变成信念。宣誓也是这个道理。人们都不愿意让自己看起来是言行不一的,当他反复说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会逐渐增强自己对这件事的信心。 除了语言外,其他行为也是如此。一个员工如果主动参加安全活动,积极学习安全知识,即使他的动机可能是为了评职称、涨工资、受到领导重用、学会一技之长等等,他也会更加注重日常行为中的安全,因为积极的行为会增强我们的意识。 行为改变意识,意味着“我们怎么做,就会怎么想”,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20世纪50年代后期,心理学家列昂·费斯廷格提出了著名的认知不协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这种理论指出个体可能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者他的行为与态度之间出现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不舒服感),为了缓解这种紧张状态,个体会调整自己的态度。 其实很容易理解,我们做出重要抉择后,往往会过高的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我们当众表态要遵守安全规程不再违纪时,我们会更加相信自己说的话,和私下表态相比,我们更可能“说到做到”。 了解了这个现象,我们在安全精益实践中做些什么呢?

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关系

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关系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所讲的话题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关系。在这里我想先给大家介绍一种效应。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社区。停在杂乱的社区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中产阶级社区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心理学家就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行是知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只有将中学生的认识转化为行为,并且在连续反复的训练中,不断巩固成为习惯,才是品德形成的标志。心理学认为,反复练习、训练,有利于形成“动力定型”“习惯成自然”。文明的行为习惯方式在人的性格中固定和巩固下来,成为个人的稳定特征,才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内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座的部分同学平时有依赖性很强的行为习惯。那么在学习上也会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平时懒得动手和脑筋,能够用耳朵听的,他们不会动手记下来;能够看到答案的,他们很少提前思考,平时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也只是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很少有主动思考或向老师请教的,没有形成互相讨论,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还有部分同学在处理和对待问题上,行为习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比如乱丢垃圾、语言不文明、对班级财产不注意保管,损坏较严重等。那么在学习上就会表现为不会合理地安排时间,主动性较差,需要老师和家长地督促,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严重不足。 由此可见一斑,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从来就是一对双胞胎,只有好的行为习惯才会有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能使学生在具备一个好的品行的基础上更快的提高学生成绩,更加有利于整个班级地管理,有利于学生的成人和成才。那么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让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齐头并进。 一、学会以小见大 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丢三落四,不注意生活细节。于是在学习过程中也常常会因为粗心而失分。所以同学们要注意生活和学习上的小问题和小错误,经常提醒自己容易忽视的小问题,哪怕是一个小标点符号,都要引起重视,告诫自己对细节的漫不经心,其实是对自己能力的磨损,只有严于自省和自律的人才能真正养成严谨地学习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